CN113771350A - 一种牵引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牵引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71350A
CN113771350A CN202111145610.7A CN202111145610A CN113771350A CN 113771350 A CN113771350 A CN 113771350A CN 202111145610 A CN202111145610 A CN 202111145610A CN 113771350 A CN113771350 A CN 1137713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tensioning
close
support
tai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456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豪
朱华升
窦宇
张波
张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Xinxin Intelligent Pip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Xinxin Intelligent Pip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Xinxin Intelligent Pip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Xinxin Intelligent Pip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4561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713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71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13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3/00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3/000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3/00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3/24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缠绕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牵引工装,包括:支撑件、两组推进机构、两个第一紧定套、两个涨紧套和两个第二紧定套,两组推进机构分别连接于支撑件上,两个第一紧定套分别套接于支撑件的外周,每组推进机构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紧定套,两个涨紧套分别滑动套接于支撑件的外周,每个第一紧定套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涨紧套,涨紧套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环绕其周向具有第一连通槽,两个第二紧定套分别套接固定于支撑件的外周,每个涨紧套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紧定套,第二紧定套的一端嵌入涨紧套内,第二紧定套的外径向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逐渐增大,本发明可实现牵引管与复合管内管快速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牵引工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缠绕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牵引工装。
背景技术
柔性复合管缠绕机是用来将其他材料缠绕在复合管外周的器械。
目前缠绕机上牵引关于复合管内管的连接需要在牵引管一端和复合管内管的一端连接,并将复合管内管穿进牵引管内10CM,然后用手电钻打孔并用销轴连接实现固定,最后再进行牵引,此方法工序多,安装不方便,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牵引工装,可以实现牵引管与复合管内管快速连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牵引工装,包括:
支撑件;
两组推进机构,分别连接于支撑件上,两组推进机构的移动方向相反;
两个第一紧定套,分别套接于支撑件的外周,每组推进机构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紧定套,以使两个第一紧定套沿支撑件的纵向相反移动;
两个涨紧套,分别滑动套接于支撑件的外周,每个第一紧定套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涨紧套;
两个第二紧定套,分别套接于支撑件的外周,每个涨紧套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紧定套,第二紧定套的一端嵌入涨紧套的张开端,第二紧定套的外径向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逐渐增大。
可选的,每组推进机构包括:
两段外螺纹,分别设于支撑件沿其纵向靠近末端的位置,两段外螺纹的螺向相反;
两个螺母,一一对应的螺接于外螺纹上,第一紧定套位于每个螺母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
可选的,螺母与第一紧定套之间设有垫圈,垫圈套接于支撑件的外周。
可选的,涨紧套的外周具有锯齿状的卡槽。
可选的,支撑件包括拉杆和支撑管,拉杆与支撑管之间通过固定连接件固定,拉杆的一端与固定连接件的一端螺纹固定,支撑管的一端与固定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销轴固定。
可选的,拉杆位于两组推进机构之间的部分的外周布设有多个挂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设置在支撑件上的两个涨紧套可以将牵引管和复合管内管分别套在各自对应尺寸的涨紧套上,再通过两组推进机构分别推进两个第一紧定套,从而使第一紧定套推动两个涨紧套向支撑件的两个末端移动,随着涨紧套的移动,涨紧套的张开端被第二紧定套支撑起来逐渐向外张开,直至分别与复合管内管及牵引管的内壁卡接起来,从而实现牵引管与复合管内管快速连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牵引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G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涨紧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紧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牵引管,2-第二紧定套,3-涨紧套,4-第一紧定套,5-垫圈,6-螺母,7-销轴,8-挂钩,9-拉杆,10-卡槽,11-支撑管,12-固定连接件,13-复合管内管,14-第一连通槽,15-第二连通槽,16-固定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柔性复合管缠绕机是用来将其他材料缠绕在复合管外周的器械。
目前缠绕机上牵引关于复合管内管的连接需要在牵引管一端和复合管内管的一端连接,并将复合管内管穿进牵引管内10CM,然后用手电钻打孔并用销轴连接实现固定,最后再进行牵引,此方法工序多,安装不方便,效率低下。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牵引工装,可以实现牵引管与复合管内管快速连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其中,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牵引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G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涨紧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紧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牵引工装,包括:支撑件、两组推进机构、两个第一紧定套4、两个涨紧套3和两个第二紧定套2,两组推进机构分别连接于支撑件上,两组推进机构的移动方向相反,两个第一紧定套4分别套接于支撑件的外周,每组推进机构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紧定套4,以使两个第一紧定套4沿支撑件的纵向相反移动,两个涨紧套3分别滑动套接于支撑件的外周,每个第一紧定套4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涨紧套3,涨紧套3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环绕其周向具有第一连通槽14,两个第二紧定套2分别套接固定于支撑件的外周,每个涨紧套3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紧定套2,第二紧定套2的一端嵌入涨紧套3内,第二紧定套2的外径向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逐渐增大,在本实施例中,涨紧套3为弹性材料制成,如弹簧钢等。
本发明通过设置在支撑件上的两个涨紧套可以将牵引管和复合管内管分别套在各自对应尺寸的涨紧套上,再通过两组推进机构分别推进两个第一紧定套,从而使第一紧定套推动两个涨紧套向支撑件的两个末端移动,随着涨紧套的移动,涨紧套的张开端被第二紧定套支撑起来逐渐向外张开,直至分别与复合管内管及牵引管的内壁卡接起来,从而实现牵引管与复合管内管快速连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的参考图2,每组推进机构包括:两段外螺纹和两个螺母6,两段外螺纹分别设于支撑件沿其纵向靠近末端的位置,两段外螺纹的螺向相反,两个螺母6一一对应的螺接于外螺纹上,第一紧定套4位于每个螺母6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
通过螺母6与外螺纹的螺接实现螺母6的移动,从而使螺母6推动第一紧定套4移动,螺母6与外螺纹的配合可实现自动锁紧功能,在涨紧套3与复合管内管1和牵引管13卡紧后可保证涨紧套3不会移动,进一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的,螺母6与第一紧定套4之间设有垫圈5,垫圈5套接于支撑件的外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定套4为软性材料,为了保护第一紧定套4在第一紧定套4和螺母6之间设置垫圈5,避免第一紧定套4磨损。
可选的,涨紧套3的外周具有锯齿状的卡槽10,在本实施例中,卡槽10为带有锥度的卡槽10,进一步增加涨紧套3与牵引管及复合管内管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参考图3,涨紧套3远离支撑件末端的一侧环绕其周向具有第二连通槽15,第二连通槽15与第一连通槽14交错排列,第一紧定套4的一端延伸入涨紧套3远离支撑件末端的一侧,第一紧定套4的外径向靠近涨紧套3的一侧逐渐减小,第一连通槽14及第二连通槽15均贯穿涨紧套3的内外壁,第一连通槽14同时贯穿涨紧套3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但不贯穿涨紧套3远离支撑件末端的一侧,第二连通槽15同时贯穿涨紧套3远离支撑件末端的一侧,但不贯穿涨紧套3靠近支撑件末端的一侧,这样首先第一紧定套4进入涨紧套3内直至第一紧定套4无法再向图2的左侧移动,随着推进机构的继续移动,涨紧套3的左侧端逐渐向外张开直至分别与复合管内管及牵引管的内壁卡接起来,进一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的,支撑件包括拉杆9和两个支撑管11,拉杆9的两端各通过固定连接件12与支撑管11固定,拉杆9的一端与固定连接件12的一端螺纹固定,支撑管11的一端与固定连接件12的另一端通过销轴7固定,推进机构、第一紧定套4、涨紧套3及第二紧定套2均设置于支撑管11上,从而实现了拉杆9和两个支撑管1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便操作。
目前的柔性复合管缠绕机涤纶纱在复合管内管上的固定方式比较麻烦,需要将涤纶纱手工包覆在复合管内管上,然后用透明胶带将涤纶纱简单固定在复合管内管上(长度约50cm,为的是防止涤纶纱散乱),最后再用细钢丝将固定好的涤纶纱拧紧在复合管内管防止涤纶纱因内管转动而自传打滑。
基于此,本发明在拉杆9的外周布设有多个挂钩8,将缠绕机上将要包覆在复合管内管13上的涤纶纱(根据每种复合管规格不同,涤纶纱的每层根数不同)平均分成若干根,每根打活扣接头,活扣接头挂在挂钩8上面(第一层挂第一个挂钩,第二层挂第二个挂钩上,其他以此类推)缠绕机旋转带动涤纶纱缠绕包裹在复合管内管13上,最后再使用细钢丝扎紧包覆后的涤纶纱,使其紧固不在打滑自传。
参考图4,第二紧定套2远离涨紧套3的一侧固定有固定套16,固定套16与支撑管11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套16与支撑管11之间通过弹簧销固定。
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
将该装置的一端穿进牵引管1里面,然后调节螺母6使第一紧定套4挤压涨紧套3并最终使其向支撑管11的末端移动,随着涨紧套3的移动第二紧定套2向内压紧,导致涨紧套3靠近支撑管11末端的一侧向外张开,涨紧套3上的锥度卡槽10会镶进牵引管1里面,从而起到与牵引管1快速连接的作用;同理,将将该装置的另一端穿进复合管内管13里面,调节螺母6使第一紧定套4挤压涨紧套3并最终使其向支撑管11的末端移动,随着涨紧套3的移动第二紧定套2向内压紧,导致涨紧套3靠近支撑管11末端的一侧向外张开,涨紧套3上的锥度卡槽10会镶进复合管内管13里面,,起到与复合管内管13快速连接的作用;拆卸时与前者工序相反。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牵引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
两组推进机构,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件上,两组所述推进机构的移动方向相反;
两个第一紧定套(4),分别套接于所述支撑件的外周,每组所述推进机构靠近所述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一紧定套(4),以使两个所述第一紧定套(4)沿所述支撑件的纵向相反移动;
两个涨紧套(3),分别滑动套接于所述支撑件的外周,每个所述第一紧定套(4)靠近所述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涨紧套(3),所述涨紧套(3)靠近所述支撑件末端的一侧环绕其周向具有第一连通槽(14);
两个第二紧定套(2),分别套接固定于所述支撑件的外周,每个所述涨紧套(3)靠近所述支撑件末端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二紧定套(2),所述第二紧定套(2)的一端嵌入所述涨紧套(3)内,所述第二紧定套(2)的外径向靠近所述支撑件末端的一侧逐渐增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工装,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推进机构包括:
两段外螺纹,分别设于所述支撑件沿其纵向靠近末端的位置,两段所述外螺纹的螺向相反;
两个螺母(6),一一对应的螺接于所述外螺纹上,所述第一紧定套(4)位于每个所述螺母(6)靠近所述支撑件末端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6)与所述第一紧定套(4)之间设有垫圈(5),所述垫圈(5)套接于所述支撑件的外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涨紧套(3)的外周具有锯齿状的卡槽(1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涨紧套(3)远离所述支撑件末端的一侧环绕其周向具有第二连通槽(15),所述第二连通槽(15)与第一连通槽(14)交错排列,所述第一紧定套(4)的一端延伸入所述涨紧套(3)远离所述支撑件末端的一侧,所述第一紧定套(4)的外径向靠近所述涨紧套(3)的一侧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拉杆(9)和两个支撑管(11),所述拉杆(9)的两端各通过固定连接件(12)与所述支撑管(11)固定,所述拉杆(9)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连接件(12)的一端螺纹固定,所述支撑管(11)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连接件(12)的另一端通过销轴(7)固定,所述推进机构、第一紧定套(4)、涨紧套(3)及第二紧定套(2)均设置于所述支撑管(11)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牵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9)的外周布设有多个挂钩(8)。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牵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紧定套(2)远离所述涨紧套(3)的一侧固定有固定套(16),所述固定套(16)与所述支撑管(11)固定。
CN202111145610.7A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牵引工装 Pending CN1137713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45610.7A CN113771350A (zh)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牵引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45610.7A CN113771350A (zh)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牵引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71350A true CN113771350A (zh) 2021-12-10

Family

ID=78854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45610.7A Pending CN113771350A (zh) 2021-09-28 2021-09-28 一种牵引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7135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81138A (zh) * 2024-02-02 2024-03-12 万向钱潮股份公司 一种星型套定位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81138A (zh) * 2024-02-02 2024-03-12 万向钱潮股份公司 一种星型套定位装置及方法
CN117681138B (zh) * 2024-02-02 2024-04-09 万向钱潮股份公司 一种星型套定位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59611B2 (en) System for the simultaneous introduction of two items into a conduit
US5518351A (en) Self-tapping screw having threaded nut as a head
US7246789B2 (en) Cable clamp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387954B2 (en) System for the simultaneous introduction of two items into a conduit
CN113771350A (zh) 一种牵引工装
CN210669297U (zh) 一种电缆穿线器
CN216466181U (zh) 一种牵引工装
CN202420968U (zh) 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碳纤维复合芯棒拉力试验夹具
US4573652A (en) Support system for maritime or other use
CN217545415U (zh) 一种便于快速穿线的mpp通信管
CN201742034U (zh) 用于操纵卡线器的装置
CN213575898U (zh) 管节安装装置
CN110336223B (zh) 一种地下管道穿线用助推器、推进器和推进系统
CN210577416U (zh) 一种电力工程线缆安装用紧线器
CN201160206Y (zh) 地下缆线管引线装置
CN208257284U (zh) 一种线缆动力牵引辅助系统
US4702010A (en) Testing the internal geometry of tubes and pipes
CN217463446U (zh) 一种便于pe管拖拽铺设的导向头
CN220605485U (zh) 一种pc构件穿梁钢套管
CN212304485U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电线紧线器
CN211981369U (zh) 一种穿线固定装置
CN219684530U (zh) 一种螺栓拉伸装置
CN216242978U (zh) 一种钢制弯头内防腐穿衬装置
CN210517612U (zh) 一种摆线机构及线缆穿管设备
CN215976863U (zh) 一种钢绞线穿束用整束穿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