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9242A - 球囊导管 - Google Patents

球囊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69242A
CN113769242A CN202010431378.2A CN202010431378A CN113769242A CN 113769242 A CN113769242 A CN 113769242A CN 202010431378 A CN202010431378 A CN 202010431378A CN 113769242 A CN113769242 A CN 1137692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oon
porous film
liquid medicine
catheter according
balloon cath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313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猛
王钰富
李俊菲
罗七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croport Med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croport Med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croport Medic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croport Med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3137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692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69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92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10Balloon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1/00Devices for introducing or retaining media, e.g. remedies, in cavities of the body
    • A61M31/002Devices for releasing a drug at a continuous and controlled rate for a prolonged period of tim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10Balloon catheters
    • A61M2025/1043Balloon catheters with special features or adapted for special applications
    • A61M2025/105Balloon catheters with special features or adapted for special applications having a balloon suitable for drug delivery, e.g. by using holes for delivery, drug coating or membra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10Balloon catheters
    • A61M2025/1043Balloon catheters with special features or adapted for special applications
    • A61M2025/1086Balloon catheters with special features or adapted for special applications having a special balloon surface topography, e.g. pores, protuberances, spikes or groov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球囊导管,其中球囊导管可灌注药液,使药液通过球囊上的微孔流出被血管壁吸收,且在灌注药液的过程中,由于多孔薄膜对药液的蓄积作用,减小了药液冲击对血管壁的刺激,防止了血管痉挛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药液的流失,提高了药物的转移率。

Description

球囊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介入类医疗器械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变得越来越常见。并先后经历了单纯球囊扩张(PTCA)、裸金属支架(BMS)、药物洗脱支架(DES)三个里程碑式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在治疗血管狭窄方面取得极大的成功,显示了DES在治疗狭窄方面的潜力。目前,DES是阻塞性冠心病治疗的首选方案,但具有晚期支架内血栓,血管愈合时间长、容易影响血管脉动等问题。且在支架内再狭窄(ISR)、小血管病变和分叉病变中都限制了DES应用,在此情况下,药物涂层球囊(DCB)应运而生,并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上市的药物球囊都是将抗增生药物涂覆在球囊表面,在使用时候将球囊推送至靶病变处扩张球囊以释放药物,这种设计的药物球囊面临以下挑战:(1)在推送的过程中药物容易脱落损失,导致药物剂量不足甚至脱落的药物会引发毒副作用;(2)药物球囊表面涂覆的药物在扩张时容易形成大的药物颗粒,极易引发远端血管栓塞,具有很高的安全风险;(3)药物剂量不可控,且一个球囊只能用于一个部位。针对这些问题,人们设计了灌注药物球囊,即将药物溶液从球囊内腔注入经球囊表面微孔或其他部分的微孔流出,药物溶液被组织吸收,这种设计的药物球囊优点在于在推送过程中药物无损失、无大颗粒的产生、药物剂量可控等。
虽然灌注药物球囊解决了一些药物涂层球囊的难题,但由于它自身设计带来的使用上问题仍值得关注。在现有一些灌注药物球囊中,药液会直接压迫经外层球囊微孔喷射出来,无任何阻挡,高速喷射的液流会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痉挛,安全风险极大。此外,流出的液流会无方向的向外扩散,导致药物流失较多。另还有一些灌注药物球囊,其两端鼓起来阻挡血流,虽解决了药物溶液流失问题,但封闭两端极易留存血液,引发血栓,风险极大。另外,若减小药物溶液的压力,则药物不能有效吸收,降低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球囊导管,以解决现有的灌注药物球囊容易引发血管痉挛和血栓、药物溶液流失较多以及药物转移效率低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球囊导管,包括导管以及位于所述导管上的球囊,所述球囊包括第一球囊,所述第一球囊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微孔,若干所述微孔用于释放药液;所述球囊还包括多孔薄膜,所述多孔薄膜设置在所述第一球囊的外部并覆盖所有微孔,以使药液经微孔流入所述多孔薄膜后再流出球囊。
可选地,所述球囊还包括第二球囊,所述第二球囊嵌套于所述第一球囊中;所述第二球囊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凸起,每个所述凸起具有贯通的内腔;
每个所述凸起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球囊扩张前隐藏在所述第一球囊内;每个所述凸起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球囊扩张后穿过对应的微孔并刺穿所述多孔薄膜。
可选地,每个所述凸起具有头部和尾部,所述尾部与所述第二球囊的表面连接;所述头部具有相对的头端和尾端,所述尾端连接所述尾部,所述头部的横截面面积自所述头端向所述尾端依次减小;当所述第二球囊扩张后,每个所述凸起的头部伸出所述多孔薄膜。
可选地,每个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二球囊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多孔薄膜上靠近球囊近端的孔洞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球囊远端的孔洞的分布密度,和/或,所述多孔薄膜上靠近球囊近端的孔洞的孔径大于靠近球囊远端的孔洞的孔径。
可选地,所述多孔薄膜为管状结构并具有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分、中间部分和远端部分,所述近端部分和所述远端部分的外径大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外径。
可选地,所述近端部分和所述远端部分的外径相同,所述近端部分和所述远端部分在径向上超出所述中间部分的高度为50μm~100μm。
可选地,所述多孔薄膜的厚度为50μm~500μm。
可选地,所述多孔薄膜的厚度为80μm~200μm。
可选地,所述多孔薄膜的孔径为5.0μm~100μm,孔隙率为30%~80%,重量吸水率为30%~500%。
可选地,所述多孔薄膜由高分子纤维或织物结合到所述第一球囊的外表面制备而成,进一步的,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制备高分子纤维,织物由纤维制备,或者,所述多孔薄膜由高分子溶液涂覆在所述第一球囊的外表面上制备而成。
可选地,所述多孔薄膜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位于所述第一球囊的外部,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层的外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层的材料选自聚氨酯、高内相乳液泡沫、尼龙、丝素蛋白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第二层的材料选自PTFE或亲水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第一球囊为非顺应性球囊,所述第二球囊为顺应性球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球囊导管具有如下优点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球囊导管在其第一球囊的外部设置有多孔薄膜,且多孔薄膜覆盖所有微孔,由此可通过多孔薄膜蓄积药液,从而一方面以温和的方式完成药液的灌注,防止血管痉挛的发生,另一方面减少了药液向球囊两端流动的损失,提高了药物的转移率;
本发明的球囊导管还在第一球囊的内部嵌套有第二球囊,通过第二球囊的持续扩张,对第一球囊有效的施加压力,增强了药物溶液的吸收,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由于在第二球囊的表面设置有凸起,通过凸起能够将药液直接注入血管组织,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转移率;并且由于凸起在输送过程中隐藏在球囊的内部,故不会对血管造成损伤,提高了器械的安全性;
所述多孔薄膜在其近端和远端的外径大于中间部分的外径,从而能够通过多孔薄膜封堵球囊两端,进一步减少药液向两端流动的损失,提高药物的转移率,且由于整个多孔薄膜始终与血管壁紧贴,也不会引发血栓,安全性好;
所述多孔薄膜上靠近球囊近端的孔洞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球囊远端的孔洞的分布密度,或者,所述多孔薄膜上靠近球囊近端的孔洞的孔径大于靠近球囊远端的孔洞的孔径,这些方式均能使药物均匀扩散至血管壁,缓解球囊近端受血流压力和血流冲刷的影响,减少药液的流失,进一步提高药物转移率。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球囊导管于远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外球囊扩张,内球囊未扩张;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球囊导管于远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内球囊和外球囊均已扩张。
图中:
球囊导管10;导管体11;球囊12;内球囊121;外球囊122;微孔123;凸起124;多孔薄膜13;近端部分131;中间部分132;远端部分133。
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以下说明内容的各个实施例分别具有一或多个技术特征,然此并不意味着使用本发明者必需同时实施任一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或仅能分开实施不同实施例中的一部或全部技术特征。换句话说,在实施为可能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并视设计规范或实作需求,选择性地实施任一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或者选择性地实施多个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借此增加本发明实施时的弹性。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多个”的含义通常包括二个或二个以上,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术语“轴向”通常是指平行于球囊导管的纵向轴线方向;“近端”通常是指靠近球囊导管操作者的方向;“远端”是指远离球囊导管操作者的方向。还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在各个实施例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该重复是处于简单和清楚的目的,并且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的各种实施例和/或配置之间的关系。还将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时,其可以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中间元件。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球囊导管,可用于输送药液,其包括导管以及位于导管上的球囊,该球囊可以是单层球囊或双层球囊。相比于单层球囊,双层球囊更具有优势,在灌注药液的过程中,有利于通过内球囊的持续扩张,有效的施加压力,推动药物溶液流出,被血管组织吸收,从而增强药物溶液的吸收率,改善治疗效果。
当所述球囊为单层球囊时:所述球囊包括第一球囊,所述第一球囊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微孔,通过这些微孔,药液能够溢出到血管内被血管组织吸收,除此之外,所述球囊还包括多孔薄膜,设置在第一球囊的外部并覆盖所有微孔,药液灌注球囊后,使药液经微孔进入多孔薄膜,多孔薄膜蓄积药液,从而使药液以缓慢的方式渗出到血管内,这样做,解决了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作用,防止了血管痉挛的发生。应理解,多孔薄膜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可以吸收药液,且由于其内部疏松多孔,孔洞弯曲环绕,从而还可缓冲药液,降低药液流出的速度。同时通过多孔薄膜的蓄积作用,还可以减少药液的流失,提高药物的转移效率。
当所述球囊为双层球囊时,所述球囊还包括第二球囊,所述第二球囊嵌套于所述第一球囊中;此时,可通过第二球囊的扩张,将第一球囊上的多孔薄膜所蓄积的药液挤压出来,推动药液的渗出,同时由于第二球囊的持续扩张,可有效的施加压力,使药液不断的流出,增强药液的吸收,提高治疗效果。特别的,所述第二球囊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凸起,每个所述凸起具有贯通的内腔,此时,方便向第二球囊灌注药液时,利用凸起将药液直接注入血管组织中,进一步提高药物的转移效率,该方式尤其适用于严重钙化的病变,治疗效果更好。此外,当第二球囊未设置凸起时,也可在第二球囊上设置微孔,此时,向第二球囊灌注药液,药液通过第二球囊的微孔流至第一球囊,再经由第一球囊上的微孔流出并被多孔薄膜蓄积。或者,第二球囊也可不设置微孔,与第一球囊不贯通,此时,可在第二球囊的内部灌注造影剂使第二球囊扩张,并向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之间的空隙灌注药液,在第二球囊的持续扩张下,可推动多孔薄膜所蓄积的药液流出,增强药液的吸收。另外,多孔薄膜的厚度可以均匀或不均匀。
应知晓,“微孔”是指尺寸在微米级的孔洞,本发明对微孔的形状不作限定,为加工方便,优选圆形微孔。此外,所述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均由非顺应性或半顺应性材料制作,随着压力增大扩张到指定尺寸后不再随压力增大而扩张。采用非顺应性或半顺应性材料,避免了球囊和血管壁贴合后妨碍药物吸收,提高了药物吸收率。优选的,第一球囊为非顺应性球囊,第二球囊为顺应性球囊。另外,当所述球囊为单层球囊时,优选球囊扩张后的直径均一;同理,当所述球囊为双层球囊时,优选外球囊(第一球囊)扩张后的直径均一;如此设置,介入过程中无需将病变部位的前后端封堵,避免了残余血液形成血栓,提高了器械的安全性。
接下去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球囊导管作进一步地说明,以更凸显上述实施例的特点和特征。且以下描述中,虽以双层球囊作为示意进行说明,但不应以此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以下描述的情况还可应用于单层球囊。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球囊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球囊导管10,包括导管体11以及球囊12。所述球囊12包括内球囊121(即第二球囊)和外球囊122(即第一球囊),所述内球囊121和外球囊122由内至外依次套设在导管体11上。其中,所述外球囊122上开设有若干微孔123。微孔123的直径不宜过小,过小容易堵塞大颗粒药物,微孔123的直径也不宜过大,过大容易造成药液的流失,为此,所述微孔123的直径优选为5.0μm~800μm,更优选直径为10.0μm~200μm,进一步优选直径为10.0μm~100μm。本发明对微孔123的数目不作限定,且对微孔123的分布方式也不作限定,可以是均匀分布也可以是不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孔123围绕外球囊122的纵向轴线均匀布置,且沿纵向轴线设置有若干层。微孔123的制备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可以通过进样针在外球囊122的表面上打孔形成微孔123,或者使用激光打孔技术在外球囊122的表面上打孔形成微孔123。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球囊121上对应于每个微孔123的位置设置有凸起124,每个凸起124具有贯通的内腔,从而允许药液通过。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球囊121也可不设置任何凸起124,并与外球囊122不贯通,此时,可通过内球囊121的持续扩张,有效的施加压力,将外球囊122上的多孔薄膜13所蓄积的药液挤出,增强药液的吸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球囊121未设置任何凸起124,且内球囊121上开设有若干微孔,此时,向内球囊121灌注药液,药液通过内球囊121的微孔流至外球囊122,再经由外球囊122上的微孔123流出。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内球囊121完全扩张后,内球囊121上的每个凸起124能够穿过外球囊122上的对应微孔123并进一步刺穿多孔薄膜13而直接刺入血管壁,从而将内球囊121内灌注的药液直接注入血管组织,进一步大幅的提高药物的转移率。本发明对凸起124的制备方式不作限定,可选的,通过模具吹塑的方式在内球囊121的表面制备凸起124,也即,凸起124与内球囊121一体成型,加工方便,制作成本低。
如前所述,所述球囊12还包括多孔薄膜13,设置在外球囊122的外表面上并覆盖所有微孔123。整个外球囊122可以被多孔薄膜13覆盖,也可以是部分外球囊122被多孔薄膜13覆盖,覆盖的范围根据微孔的分布范围来确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多孔薄膜13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内部为疏松多孔的结构,孔洞弯曲环绕,这样的结构,有助于蓄积药液并降低药液的流出速度。多孔薄膜13的孔洞不宜过小,过小容易堵塞大颗粒药物,而过大容易造成药液的流失,为此,优选孔洞的孔径为5.0μm~100μm,更优选的,孔隙率优选为30%~80%,重量吸水率优选为30%~500%。本发明对多孔薄膜13的制备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可通过浸渍涂覆或喷涂的方式在球囊12上制备多孔薄膜1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可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包括溶液静电纺丝和熔体静电纺丝)制备多孔薄膜13,工艺简单,制造方便。所述多孔薄膜13的材料主要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氨酯、HIPE(高内相乳液泡沫)、尼龙、丝素蛋白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在一非限制性的制备方式中,由发泡聚氨酯制备多孔薄膜13的过程包括:
先制备高分子溶液:将发泡聚氨酯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得到聚氨酯混合溶液,然后,再加入适量的致孔剂(包括但不限于乙二醇),得到聚氨酯成膜溶液;之后,将球囊12浸入聚氨酯成膜溶液中,在涂覆均匀后,将球囊12取出并固化后清洗烘干,即可在球囊12的外部形成多孔薄膜13。
多孔薄膜13的厚度既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薄膜太厚会增大球囊12的尺寸,降低球囊12通过病变的能力;薄膜太薄起不到有效阻挡并蓄积药液的作用。为此,多孔薄膜13的厚度优选为50μm~500μm,更优选厚度为80μm~200μm,既能保证球囊12通过病变的能力,还能有效阻挡并蓄积药液。
为了降低多孔薄膜13与血管壁的摩擦,减少输送阻力,可使用静电纺丝方法在上述的多孔薄膜表面纺丝PTFE(聚四氟乙烯)和/或亲水聚合物形成多孔网络层,以减少输送损失。其中亲水聚合物选自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进一步的,多孔网络层的厚度优选为1μm-10μm。也即,所述多孔薄膜13优选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位于所述第一球囊的外部,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层的外部。所述第一层的材料选自聚氨酯、高内相乳液泡沫、尼龙、丝素蛋白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第二层的材料选自PTFE或亲水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层即为多孔网络层。
本实施例的球囊导管10的使用方式优选为:将球囊导管10推送至靶病变位置,定位好后,向内球囊121和外球囊122之间灌入药液,外球囊122随之扩张,完全扩张后,药液经外球囊122上的微孔123渗透到多孔薄膜13,多孔薄膜13蓄积药液,使药液缓慢渗出而不是喷射流出,此过程中,持续灌注药液,使药液不断渗出,被血管壁吸收;随后,向内球囊121灌注药液,内球囊121完全扩张后,在药液压力的作用下,多孔薄膜13上所蓄积的药液被有效挤出,且保持内球囊121的持续扩张,在持续的压力下,药液不断被挤出,从而增强药物溶液的吸收,大幅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内球囊121上的凸起124可通过外球囊122上的微孔123刺入血管壁,直接将药液输送至血管组织,可进一步大幅提高药物吸收率,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严重钙化的病变。且完成治疗后,回抽药液,使球囊12回缩,再将球囊导管10撤出体外即可。
应知晓的是,上述使用方式中,凸起124为优选的方案,并不是必要设置。凸起124的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定,优选的,每个凸起124具有头部和尾部,所述尾部与内球囊121的表面连接,而所述头部用于穿过微孔123刺入血管组织。更优选的,所述头部具有相对的头端和尾端,所述尾端连接所述尾部,且所述头端的横截面面积自所述头端向所述尾端依次减小,由此形成尖端,方便扎入血管组织。本实施例中,每个凸起124被配置成微针,微针的直径优选小于微孔123的直径,以便穿过微孔123。进一步的,将微针配置为当内球囊121扩张后,其头部伸出多孔薄膜13而刺入血管组织,这样做,减少了微针刺入的深度,从而降低微针刺入血管组织对血管壁的损伤。
更进一步的,每个凸起124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如图1所示,当内球囊121扩张之前,整个凸起124隐藏在外球囊122内而不伸出外球囊122,避免在输送过程中对血管造成损伤,提高器械的安全性。如图2所示,当内球囊121完全扩张后,凸起124的头部穿过对应的微孔124并刺穿多孔薄膜13后伸出外球囊122。举例来说,可以将内球囊121设置为顺应性球囊,外球囊122设置为非顺应性球囊。未充盈状态下,内球囊121及含表面凸起124的最大外径小于外球囊122的内径,充盈后内球囊121的最大外径在持续增加的充盈压力下会同步增大,使凸起124穿过多孔薄膜13。凸起124的内腔的直径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小容易堵塞大颗粒药物,过大容易对组织造成刺激。优选的,凸起124的内腔的直径为5μm~30μm。此外,所述凸起124不限于以垂直于血管壁的方式注射药液,还可以是相对于血管壁倾斜的方式注射,对此不作要求。另外,所述凸起124的数量与微孔123的数量一致,且所述凸起124优选围绕内球囊121的纵向轴线均匀布置,且沿纵向轴线设置有若干层。
本实施例中,所述多孔薄膜13为管状结构,套设在球囊12上。优选的,所述多孔薄膜13具有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分131、中间部分132和远端部分133,其中,所述近端部分131和所述远端部分133的外径大于所述中间部分132的外径。从而通过两端凸起的结构封堵球囊两端,减少药液向两端流动的损失,进一步提高药物的转移效率。应知晓的是,在球囊完全扩张后,由于整个多孔薄膜13均与血管壁紧贴,不会在薄膜的两端之间残留血流,因此,不会引发血栓,只不过通过两端相对大的外径尺寸可更紧密地与血管壁贴合。更优选的,所述近端部分131和所述远端部分133的外径相同,所述近端部分131和所述远端部分133在径向上超出所述中间部分132的高度优选为50μm~100μm,该尺寸基本不影响整个多孔薄膜13与血管壁的贴合,不会引发血栓问题。
本实施例中,多孔薄膜13由丝素蛋白制成。丝素蛋白是由乙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等十八种氨基酸所组成的天然蛋白质,具有两性电荷,丝素蛋白无毒性、无刺激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丝素蛋白的天然两亲性可通过电荷排斥作用使通过的纳米灌注药液(表面带正电或负电)不会沉积在多孔薄膜中,防止将多孔薄膜堵塞,因此,丝素蛋白多孔薄膜几乎适用于所有的纳米灌注药液(表面带正电或负电,或电中性)。本实施例中,丝素蛋白可通过冷冻干燥或静电纺丝形成多孔薄膜。制备过程包括先将天然丝素蛋白溶于氯化钙、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透析干燥后制成无定形结构再生丝素蛋白,随后使用甲酸溶解再生丝素蛋白,使用静电纺丝设备,在微孔球囊表面制备丝素蛋白多孔薄膜。
本发明对药液中的药物种类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如抗增殖的药物,抗炎的药物,消炎的药物,抗增生的药物,抗菌的药物,抗肿瘤的药物,抗有丝分裂的药物,抑制细胞的药物,具有细胞毒的药物,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抗血管生成的药物,抗再狭窄的药物,抑制微管的药物,抗转移的药物或者抗血栓的药物等。药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药物:地塞米松、泼尼松龙、皮质酮、布地奈德、雌激素、柳氮磺吡啶、氨水杨酸、阿西美辛、七叶皂苷、氨基蝶呤、抗霉菌素、三氧化二砷、马兜铃酸、阿司匹林、小糪碱、银杏酚、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包括佐他莫司、依维莫司、比欧莫斯、7-O-去甲基雷帕霉素、替西罗莫司、地磷莫司等)、内皮他汀、血管他汀、血管肽素、能够阻断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抗体、左氧氟沙星、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羟基喜树碱、长春花碱、长春新碱、阿霉素、5-氟尿嘧啶、顺铂、胸苷激酶抑制剂抗生素(特别是放线菌素-D)、激素、抗体治癌药物、双膦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尼酸锶、环孢霉素A、环孢霉素C及布雷菲德菌素A;还可以是这些药物的组合。
此外,所述导管体11的结构可采用现有的结构,对此本发明不再赘述。
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球囊导管在使用过程中,球囊的近端和远端承受的压力不同,球囊近端有持续的血液压力和血流冲刷,实际的情况是流出的药液更容易流向球囊的远端。基于此,本实施例中,多孔薄膜13的孔洞分布呈不均匀态势,即单位面积内分布的孔洞数量不一致,或孔径不一致,这样做是为了让药物能均匀扩散至血管壁。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多孔薄膜13上靠近球囊近端的孔洞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球囊远端的孔洞的分布密度,更优选的,从球囊近端到远端,孔洞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即近端的孔洞分布密集,远端的孔洞分布稀疏。在另外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多孔薄膜13上靠近球囊近端的孔洞的孔径大于靠近球囊远端的孔洞的孔径,更优选的,孔洞的孔径从球囊近端到远端逐渐减小。
应理解的是,本发明的球囊导管不仅仅适用于治疗血管,凡是人体管腔,如静脉、主腹动脉等需要隔绝、引流、支撑等作用时,均可采用本发明的球囊导管。而且,将药物以液体方式输送并接触目标组织区域,大幅降低了输送损失,提高了药物转移到目标组织的效率。另外,还应理解,本发明的外球囊或单层球囊扩张后的直径均一,是指球囊两端和位于两端的工作区的直径是相同的,这种情况下,球囊包括椭圆形、圆柱形或球形等形态。此外,外球囊上的微孔可通过微量进样针,以垂直于外球囊纵向轴线方式打孔,或沿外球囊径向方式打孔。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图1和图2中的球囊导管于远端的结构所呈现的是内部结构状态,即导管体的远端穿过球囊的近端和远端,内球囊嵌套在外球囊中。再则,所述多孔薄膜可以由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或不可降解材料制成。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球囊导管由于在第一球囊的外部设置有多孔薄膜,且多孔薄膜覆盖所有微孔,从而可通过多孔薄膜蓄积药液,从而一方面以温和的方式完成药液的灌注,防止血管痉挛的发生,另一方面减少了药液向球囊两端流动的损失,提高了药物的转移率。此外,所述第一球囊的内部嵌套有第二球囊,通过第二球囊的持续扩张,可对第一球囊有效的施加压力,增强了药物溶液的吸收,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另外,在第二球囊的表面设置有凸起,通过凸起能够将药液直接注入血管组织,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转移率。再则,由于凸起在输送过程中隐藏在球囊的内部,故不会对血管造成损伤,提高了器械的安全性。另有,所述多孔薄膜在其近端和远端的外径大于中间部分的外径,从而能够通过多孔薄膜封堵球囊两端,进一步减少药液向两端流动的损失,提高药物的转移率,且由于整个多孔薄膜始终与血管壁紧贴,也不会引发血栓,安全性好。尤其地,所述多孔薄膜上靠近球囊近端的孔洞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球囊远端的孔洞的分布密度,或者,所述多孔薄膜上靠近球囊近端的孔洞的孔径大于靠近球囊远端的孔洞的孔径,这些方式均能使药物均匀扩散至血管壁,缓解球囊近端受血流压力和血流冲刷的影响,减少药液的流失,进一步提高药物转移率。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具体公开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特征,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文件公开内容的基础上,容易将本发明做适当修改,以实现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同的目的和/或实现相同的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该认识到,这样的相似构造不脱离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公开范围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进行各种改变、替换和变更。

Claims (14)

1.一种球囊导管,包括导管及位于所述导管上的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包括第一球囊,所述第一球囊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微孔,若干所述微孔用于释放药液;所述球囊还包括多孔薄膜,所述多孔薄膜设置在所述第一球囊的外部并覆盖所有微孔,以使药液经微孔流入所述多孔薄膜后再流出球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还包括第二球囊,所述第二球囊嵌套于所述第一球囊中;所述第二球囊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凸起,每个所述凸起具有贯通的内腔;
每个所述凸起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球囊扩张前隐藏在所述第一球囊内;每个所述凸起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球囊扩张后穿过对应的微孔并刺穿所述多孔薄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凸起具有头部和尾部,所述尾部与所述第二球囊的表面连接;所述头部具有相对的头端和尾端,所述尾端连接所述尾部,所述头部的横截面面积自所述头端向所述尾端依次减小;当所述第二球囊扩张后,每个所述凸起的头部伸出所述多孔薄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二球囊为一体成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薄膜上靠近球囊近端的孔洞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球囊远端的孔洞的分布密度,和/或,所述多孔薄膜上靠近球囊近端的孔洞的孔径大于靠近球囊远端的孔洞的孔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薄膜为管状结构并具有轴向依次连接的近端部分、中间部分和远端部分,所述近端部分和所述远端部分的外径大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部分和所述远端部分的外径相同,所述近端部分和所述远端部分在径向上超出所述中间部分的高度为50μm~10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薄膜的厚度为50μm~500μ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薄膜的厚度为80μm~20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薄膜的孔径为5.0μm~100μm,孔隙率为30%~80%,重量吸水率为30%~500%。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薄膜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制备而成,或者,所述多孔薄膜由高分子溶液涂覆或喷涂在所述第一球囊的外表面上制备而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薄膜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位于所述第一球囊的外部,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层的外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材料选自聚氨酯、高内相乳液泡沫、尼龙、丝素蛋白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第二层的材料选自PTFE或亲水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球囊为非顺应性球囊,所述第二球囊为顺应性球囊。
CN202010431378.2A 2020-05-20 2020-05-20 球囊导管 Pending CN1137692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1378.2A CN113769242A (zh) 2020-05-20 2020-05-20 球囊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1378.2A CN113769242A (zh) 2020-05-20 2020-05-20 球囊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9242A true CN113769242A (zh) 2021-12-10

Family

ID=78834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31378.2A Pending CN113769242A (zh) 2020-05-20 2020-05-20 球囊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69242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6058A (zh) * 2021-10-20 2022-01-1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一种药物释放球囊扩张导管
CN114712671A (zh) * 2022-04-13 2022-07-08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载药的双层棘突球囊导管
CN114768057A (zh) * 2022-04-09 2022-07-2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载药的切割球囊导管
CN115463321A (zh) * 2022-09-27 2022-12-13 广东博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给药球囊导管及给药球囊导管装置
CN117752920A (zh) * 2022-09-26 2024-03-26 凯诺威医疗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载药震波球囊导管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6058A (zh) * 2021-10-20 2022-01-1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一种药物释放球囊扩张导管
CN114768057A (zh) * 2022-04-09 2022-07-2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载药的切割球囊导管
CN114768057B (zh) * 2022-04-09 2023-08-1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载药的切割球囊导管
CN114712671A (zh) * 2022-04-13 2022-07-08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载药的双层棘突球囊导管
CN114712671B (zh) * 2022-04-13 2023-04-0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载药的双层棘突球囊导管
CN117752920A (zh) * 2022-09-26 2024-03-26 凯诺威医疗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载药震波球囊导管
CN115463321A (zh) * 2022-09-27 2022-12-13 广东博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给药球囊导管及给药球囊导管装置
CN115463321B (zh) * 2022-09-27 2023-09-12 广东博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给药球囊导管及给药球囊导管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16630U (zh) 球囊导管
CN113769242A (zh) 球囊导管
CA2854265C (en) Eluting medical devices
CA2883903C (en) Retractable sheath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EP2680894B1 (en) Eluting medical devices
CN106730275B (zh) 用于组织治疗的孔隙率可控的装置、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EP2152349A1 (en) Application of a therapeutic substance to a tissue location using an expandable medical device
CN113521505A (zh) 球囊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AU2015258300B2 (en) Eluting medical devices
CN212522673U (zh) 球囊导管
JP6697917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処置方法
JP2017169738A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処置方法
JP6914612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処置方法
JPWO2018169051A1 (ja) バルーンコーティング方法
JP6961442B2 (ja) 薬剤コート層の形成方法
JP6832340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04273B2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処置方法
JP2017169733A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処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