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7530A - 阻抗受控的电接触件 - Google Patents

阻抗受控的电接触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67530A
CN113767530A CN202080032441.3A CN202080032441A CN113767530A CN 113767530 A CN113767530 A CN 113767530A CN 202080032441 A CN202080032441 A CN 202080032441A CN 113767530 A CN113767530 A CN 1137675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 contact
contact member
movable
stationary
sectional dim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24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克拉伦斯·L·克莱亚特三世
特拉维斯·埃利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tec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mte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tec Inc filed Critical Samtec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767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75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42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 H01R24/44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射频(RF)电接触件包括电接触件,该电接触件具有静止电接触构件和由该静止电接触构件容纳的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可移动电接触构件能够在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移动。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可在静止接触位置处或固定接触位置处接触静止电接触构件。

Description

阻抗受控的电接触件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3月11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62/816,865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如同在本文中完整阐述一样。
背景
电连接器包括导电接触件,该导电接触件被配置成与第一电部件和第二电部件处于电连通,从而允许在第一电部件和第二电部件之间的数据传输。射频(RF)电接触件具有安装端和对接端,其中安装端通常安装至同轴缆线,对接端通常与印刷电路板对接,从而使同轴缆线和印刷电路板相互处于电连通。RF电接触件可以与印刷电路板形成可分离的接口。
某些类型的RF接触件包括外电导体、内电导体和设置在内电导体和外电导体之间的电绝缘间隔件。内电导体被配置成与印刷电路板对接,并且进一步被配置成安装至同轴缆线的电信号导体。外电导体被配置成安装至同轴缆线的外电屏蔽或接地。在一些射频接触件中,内导体是可移动的并且是弹簧偏置的。因此,当内导体的对接端抵靠印刷电路板放置时,弹簧被压缩,从而抵靠印刷电路板向内导体施加偏置力。
然而,常规RF接触件的内电导体的移动会导致阻抗沿电接触件的长度变化。因此希望提供一种RF电接触件,该RF电接触件在具有可移动的内导体的同时,沿RF电接触件的长度实现基本恒定的阻抗分布。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由阵列壳体支承的RF电接触件阵列的透视图;
图2A是在与印刷电路板对接之前以初始配置示出的图1的RF电接触件中一RF电接触件的透视图;
图2B是图2A中所示的RF电接触件的透视图,但是以与印刷电路板对接时的对接配置示出;
图2C是图2A中所示的RF电接触件的前端主视图,但该RF电接触件根据替代实施例构造;
图2D是图1C中所示的可移动内接触构件的侧视图。
图3A是图2A中所示的RF电接触件的分解透视图,示出包括可移动内接触构件、静止内接触构件、弹簧、弹簧座、电绝缘间隔件、导电壳体和套箍;
图3B是图3A中所示的静止内接触构件的透视图;
图3C是耦合到图3A中所示的静止内接触构件的电绝缘间隔件的透视图;
图4A是图3A中所示的RF电接触件的侧视截面图,该RF电接触件被以初始配置示出并且被对准以便与印刷电路板对接;
图4B是图4A中所示的RF电接触件的放大侧视截面图,该RF电接触件被示为与印刷电路板对接并安装至电缆;
图5A是图4A中所示的RF电接触件的一部分的经放大的侧视截面图,示出可移动内接触构件和静止内接触构件之间的接口;
图5B是图4B中所示的RF电接触件的一部分的经放大的侧视截面图,示出可移动内接触构件和静止内接触构件之间的接口;
图6A是沿线6A-6A截取的图4A中所示的RF电接触件的截面端视图;
图6B是沿线6B-6B截取的图4A中所示的RF电接触件的截面端视图;
图7是类似于图1A的电接触件阵列的一部分的透视图,但是该电接触件阵列根据另一示例示出;
图8是描绘根据一示例的图表,图绘出与RF电接触件运行频率成函数关系的差分回波损耗。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电接触件可包括静止电接触构件和能够相对于该静止电接触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对接位置的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可以与静止电接触构件在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以及在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的所有位置处都接触。当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处于初始位置时以及当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处于对接位置时,电接触件可以被配置成在目标阻抗的10%以内传导RF信号。
在另一示例中,电接触件可以被配置成传导最高达72GHz的RF信号,包括最高达67GHz的RF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2D,电接触件20的阵列10可以包括多个电接触件20和支承电接触件20的阵列壳体12。具体而言,阵列壳体12可以支承电接触件20,以使得诸电接触件20沿一列或多列相互对准,并且沿一行或多行相互对准,其中一行或多行基本上垂直于一列或多列。即,诸电接触件20各自的中心轴线31(见图3A)可沿一列或多列相互对准,并且沿一行或多行相互对准。阵列壳体12界定前端13和后端15,后端15沿与列和行均垂直的纵向方向与前端13相对。前端13在向前方向上与后端15间隔开。相反地,后端15在向后方向上与前端13间隔开,向后方向与向前方向反向。
每个电接触件20可以包括信号接触构件和接地接触构件14,其中信号接触构件界定第一对接端23或信号对接端23,接地接触构件14界定第二对接端25或接地对接端25。具体而言,每个电接触件可以包括界定接地接触构件14的外壳22。外壳22包括外壳本体27,并且接地对接端25从外壳本体27突出。信号对接端23和接地对接端25可以分别从前端13沿向前方向突出。具体而言,阵列壳体12界定贯穿前端13延伸的孔16。信号对接端23和接地对接端25经孔16沿向前方向延伸。此外,前端13界定内表面17,内表面17界定孔16。
内表面17可以至少部分地围绕接地对接端25。例如,内表面17可以完全围绕接地对接端25。换言之,内表面17可以在垂直于中心轴线31(见图3A)取向的平面内连续且不间断地围绕整个接地接触构件14延伸,特别是围绕接地对接端25延伸。例如,内表面17可以在该平面内界定基本上完整的圆形。然而,应当理解,内表面17可以根据需要在该平面内界定任何合适的替代形状。
参考图2A至图2B,射频(RF)电接触件20可以包括外壳22和内电接触件24。外壳22可以是导电的并且可以界定接地接触构件14。内电接触件24可以是导电的并且至少部分地被支承在外壳22中。内电接触件24可以界定信号接触构件。在一个示例中,外壳22可以由任何合适的诸如金属的导电材料制成。例如,外壳22可以是黄铜。在导电方面,内电接触件24可以与导电外壳22电绝缘。电接触件20可以界定安装端21,安装端21被配置成安装至诸如同轴缆线的电缆。此外,电接触件20可界定信号对接端23,信号对接端23被配置成与印刷电路板对接,从而使RF电接触件20与印刷电路板处于电连通。
具体而言,电接触件20的信号接触构件包括可移动接触构件26和静止接触构件30(见图3A)。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和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分别称为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和静止内接触构件30,因为可移动接触构件26和静止接触构件30相对于外壳22被设置在内侧。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和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以组合界定从安装端21到对接端23的传输路径,如下文中更详细的描述。因此,当RF电接触件20与印刷电路板对接并安装至电缆时,电缆和印刷电路板通过RF电接触件20相互处于电连通。在一个示例中,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可以界定第一对接端23或信号对接端23。
电接触件20可以界定从安装端21向对接端23的向前方向。类似地,电接触件可以界定与向前方向相反的向后方向。向后方向可以从对接端23向安装端21延伸。因此,如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向前”、“前”的术语以及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语旨在指代向前方向。类似地,如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向后”、“后”的术语以及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语旨在指代向后方向。
电接触件20可以包括导电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导电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能够在图2A中所示的内电接触件24的第一位置或初始位置与图2B中所示的内电接触件24的第二位置或对接位置之间移动。相对于初始位置,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在对接位置可向后凹。当RF电接触件20与印刷电路板对接时,对接力使可移动内接触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对接位置。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处于初始位置时,可以说电接触件20具有第一配置或初始配置。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处于对接位置时,可以说电接触件20具有第二配置或对接配置。
从下文的描述中可以理解,电接触件20在初始配置中可以具有第一单端阻抗,并且在对接配置中可以具有第二单端阻抗。第一单端阻抗和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基本上相等。例如,第一单端阻抗和第二单端阻抗可以相互足够等同,以允许电接触件20沿内电接触件24在同轴缆线和印刷电路板之间以目标运行频率传输RF信号,该目标运行频率可以最高达并包括约72GHz,诸如约67GHz。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正负10%以内。例如,第一单端阻抗可以约为50Ω(欧姆)。因此,当第一单端阻抗约为50Ω时,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约45Ω至约55Ω的范围内,包括约50Ω。因此,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5Ω范围内。
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正负8%以内。因此,当第一单端阻抗约为50Ω时,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约46Ω至约54Ω的范围内,包括约50Ω。因此,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4Ω范围内。
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正负6%以内。因此,当第一单端阻抗约为50Ω时,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约47Ω至约53Ω的范围内,包括约50Ω。因此,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3Ω范围内。
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正负5%以内。因此,当第一单端阻抗约为50Ω时,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约47.5Ω至约52.5Ω的范围内,包括约50Ω。因此,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2.5Ω范围内。
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正负4%以内。因此,当第一单端阻抗约为50Ω时,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约48Ω至约52Ω的范围内,包括约50Ω。因此,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2Ω范围内。
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正负3%以内。因此,当第一单端阻抗约为50Ω时,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约48.5Ω至约51.5Ω的范围内,包括约50Ω。因此,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1.5Ω范围内。
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正负2%以内。因此,当第一单端阻抗约为50Ω时,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约49Ω至约51Ω的范围内,包括约50Ω。因此,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1Ω范围内。
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正负1%以内。因此,当第一单端阻抗约为50Ω时,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约49.5Ω至约50.5Ω的范围内,包括约50Ω。因此,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第一单端阻抗的0.5Ω范围内。
就此而言,应当认识到,当第一单端阻抗约为50Ω时,第二单端阻抗可在约45Ω至约55Ω的范围内,包括约46Ω、约47Ω、约48Ω、约49Ω、约50Ω、约51Ω、约52Ω、约53Ω、约54Ω,以及约55Ω。
如本文所用,术语“基本上”、“约”、“大概”其派生词以及本文所用的具有类似意义的词表示所引用的尺寸、大小、形状、方向或其他参数可包括所述尺寸、大小、形状、方向、数值或其他参数本身以及最高达所述尺寸、大小、形状、方向、数值或其他参数±10%以内,包括±8%、±6%、±5%、±4%、±3%、±2%和±1。此外,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至少一个”所述结构可以指所述结构中的单个所述结构和多个所述结构中的任一者或两者。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对单数“一”、“一个”或“该”的引用等同效力地适用于复数。类似地,本文中对复数的引用等同效力地适用于单数“一”、“一个”或“该”。
此外,电接触件20可以被配置成在目标阻抗下运行。第一单端阻抗和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目标阻抗的正负10%以内,应当认识到,由于诸如制造公差的因素,实际的第一单端阻抗和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变化。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单端阻抗和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目标阻抗的正负5%以内。例如,第一单端阻抗和第二单端阻抗可以在目标阻抗的正负4%以内,诸如在目标阻抗的3%以内,特别是在目标阻抗的2%以内,并且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在目标阻抗的正负1%以内。在一个示例中,目标阻抗可以约为50Ω。在其他示例中,目标阻抗可以约为40Ω。在其他示例中,目标阻抗可以约为60Ω。因此,目标阻抗的范围可以为约40Ω至约60Ω,包括约41Ω、约42Ω、约43Ω、约44Ω、约45Ω、约46Ω、约47Ω、约48Ω、约49Ω、约50Ω、约51Ω、约52Ω、约53Ω、约54Ω、约55Ω、约56Ω、约57Ω、约58Ω和约59Ω。当然,应当理解,目标阻抗可以根据需要为任何合适的阻抗,诸如约1Ω至100Ω,或任何其他阻抗。第一阻抗值和第二阻抗值可以是目标阻抗加减5Ω。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阻抗值和第二阻抗值可以是目标阻抗加减1Ω。
现在参考图3A,RF电接触件20可以包括外壳22和内电接触件24,内电接触件24包括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和静止内接触构件30。内电接触件24可以沿中心轴线31延伸。RF电接触件20可以进一步包括电绝缘间隔件28,电绝缘间隔件28被配置成将内电接触件24与外壳22电绝缘。RF电接触件20可以进一步包括弹簧32和弹簧座34,弹簧座34被布置成使得弹簧32被配置成对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施加向前的偏置力,该向前的偏置力将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朝向初始位置偏置。电接触件20还可以包括套箍36,套箍36被配置成容纳电缆以便将该电缆安装至电接触件20。电缆可以被配置成同轴缆线。外壳22、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静止内接触构件30、电绝缘间隔件28、弹簧32、弹簧座34和套箍36中的一者或多者直至全部可具有由中心轴线31界定的各自的中心轴线。
如本文所用的术语“向外”和“向内”以及具有类似含义的词旨在相对于中心轴线31。例如,诸如“向外”、“外”和具有类似含义的词旨在指代从中心轴线径向地向外的方向。类似地,诸如“向内”、“内部”和具有类似含义的术语旨在指代径向地朝向中心轴线的方向。认识到某些部件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的或以其他方式浑圆的。因此,可以说中心轴线31沿轴向方向取向,轴向方向也可以称为纵向方向。垂直于中心轴线31的方向可以称为径向方向。然而,还认识到,垂直于中心轴线31延伸的垂直方向可以称为侧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侧向方向和横向方向相互垂直。例如,图1A至图1B中所示的电接触件20的行可以沿侧向方向布置,并且图1A至图1B中所示的电接触件20的列可以沿横向方向布置。类似地,在一些示例中,本文对侧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中的一者或两者的指代可被称为径向方向。在该方面,应认识到电接触件20的部件不必是圆柱形的或浑圆的,并且本文设想了所有合适的替代几何形状和配置。因此,诸如“圆周”之类的术语和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语旨在指代围绕中心轴线31的方向。在一些示例中,圆周方向可以是圆形方向。应当理解,本文使用的术语“圆周”可以指代在垂直于中心轴线取向的平面内围绕或至少部分地围绕中心轴线延伸的任何形状。
现在还参考图3B,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包括基部38和至少一个接触臂40,至少一个接触臂40从基部38向外延伸并终止于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远端39。接触臂40被配置成当内接触构件26相对于静止接触构件30在插入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移动时,接触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从而在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和静止内接触构件30之间建立电连接。在一个示例中,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对接位置时,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可以被容纳在静止内接触构件30中。
至少一个接触臂40可以从基部38向前延伸至远端39。远端39可以是自由远端。因此,可以说至少一个臂40从基部38悬伸。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以界定径向内表面41和与径向内表面41相对的径向外表面43。至少一个臂40可被配置成在径向内表面41处接触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至少一个接触臂40可在至少一个径向内表面41处界定内横截面尺寸。此外,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以界定内通道51,内通道51由径向内表面41界定。内通道51可以从远端39向后至少延伸到静止内接触构件30内。内通道51可以纵向地终止于静止内接触构件30。或者,内通道51可以沿纵向方向完全贯穿静止内接触构件30延伸。
至少一个接触臂40可以进一步界定在至少一个径向外表面43处的外横截面尺寸。至少一个接触臂40可以在垂直于中心轴线31取向的平面内沿圆形路径延伸。因此,内横截面尺寸和外横截面尺寸可以是直径,但是应当理解,至少一个接触臂40可以根据需要为替代形状。在一些示例中,内横截面尺寸和外横截面尺寸可以与中心轴线31相交。
随着在向前方向上沿至少一个臂40向远端39延伸,至少一个径向内表面41的至少一部分直至至少一个径向内表面41的整体可以朝向内电接触件24的中心轴线31径向地向内逐渐变小。在一些示例中,至少一个径向外表面43可以平行于至少一个径向内表面41延伸。因此,随着沿至少一个臂相对于基部38向前延伸,至少一个径向外表面43的至少一部分直至至少一个径向外表面43的整体可以类似地径向地向内逐渐变小。基部38可以界定肩部45,肩部45具有比至少一个臂40的外横截面尺寸大的外横截面尺寸。肩部45可以在垂直于中心轴线31取向的平面内沿圆形路径延伸。因此,肩部45的外横截面尺寸可以是直径,但是应当理解,肩部45可以根据需要为替代形状。在一些示例中,肩部45的外横截面尺寸可以与中心轴线31相交。
在一个示例中,至少一个臂40可以包括第一接触臂40a和第二接触臂40b,第一接触臂40a和第二接触臂40b从基部38向外延伸。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以界定至少一个狭缝46,至少一个狭缝46将第一臂40a和第二臂40b相互分开。例如,至少一个狭缝46可以经静止内接触构件30延伸,并且可以具有周向宽度,以便将第一臂40a和第二臂40b相互分开。在一个示例中,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以界定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46。
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46可以彼此径向相对地设置。此外,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46可具有相同的周向宽度,该周向宽度将第一接触臂40a和第二接触臂40b相互分开。随着狭缝在向前方向上延伸,每一个狭缝46的宽度可周向地逐渐变小。第一臂40a和第二臂40b可以彼此径向地相对地设置。此外,第一臂40a和第二臂40b可以具有大致相同的尺寸和形状。例如,第一臂40a和第二臂40b可具有相同的周向宽度。此外,第一臂40a和第二臂40b可具有相同的纵向长度。当然,应当理解,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任何合适的位置,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具有任何合适的尺寸和形状。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46可从基部38向前延伸穿过远端39。因此,第一臂40a的相应整体可与第二臂40b的相应整体周向地间隔开。
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理解,第一臂40a和第二臂40b可以被基部38弹性地支承。因此,当第一臂40a和第二臂40b被向外弹性地偏转时,第一臂40a和第二臂40b可以向内偏置。第一臂40a和第二臂40b可以界定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内表面41的相应的第一内表面部分41a和第二内表面部分41b。第一径向内表面部分41a和第二径向内表面部分41b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被配置成当内接触构件26在插入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移动时,接触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从而在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以及静止内接触构件30之间建立电连接,其中静止内接触构件30包括接触臂40a和接触臂40b中的每一者。
现在参考图3C,并且如上所述,电绝缘间隔件28可以设置在内电接触件24和外壳22之间。因此,间隔件28可以保持内电接触件24和外壳22之间的径向间隙,以便保持内电接触件24和外壳22之间的电隔离。在一个示例中,电绝缘间隔件24可以安装至静止内接触构件30。例如,电绝缘间隔件24可以安装在至少一个接触臂40的至少一个径向外表面43上。具体而言,至少一个接触臂40可以被贯穿电绝缘间隔件28纵向延伸的开口47容纳。例如,第一臂40a和第二臂40b可以分别界定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外表面43的第一外表面部分43a和第二外表面部分43b。电绝缘间隔件28可以安装至第一外表面部分43a和第二外表面部分43b。
在一个示例中,电绝缘间隔件28可以至少部分地围绕至少一个接触臂40的一部分。例如,电绝缘间隔件28可以至少部分地围绕第一接触臂40a和第二接触臂40b中的每一者。在一个示例中,电绝缘间隔件28可以从第一端28a或后端28a延伸到第二端28b或前端28b。后端28a可邻接肩部45或可邻近肩部45定位。前端28b可与第一接触臂40a和第二接触臂40b径向对准。此外,前端28b可以在向后方向上与远端39间隔开。第一接触臂40a和第二接触臂40b各自的前端可以从电绝缘间隔件28向前延伸到远端39。间隔件28可以根据需要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例如,在一个示例中,间隔件28可以是特氟隆(Teflon)间隔件。
现在参考图4A,电通信组件18可以包括电接触件20和下面的基板48。在一个示例中,电接触件20可以是本文所述类型的RF电接触件,以使得电通信组件18可以是RF通信组件。在图4A中,RF电接触件20以初始配置示出,该RF电接触件20对准要对接的下面的基板48。在一个示例中,基板48可以被配置成印刷电路板。基板48可以界定外表面49和在外表面49处的电接触垫50。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可以被配置成接触电接触垫50,以便在RF电接触件和基板48之间建立电连接。电接触件20可以在向前方向上移动以便将电接触件与基板48对接。因此,向前方向也可以被称为对接方向。在一些示例中,当电接触件20对接到基板48时,阵列壳体12的前端13(见图1)可以邻接基板48的外表面49。或者,当电接触件20对接到基板48时,阵列壳体12的前端13可以与基板48的外表面49间隔开。
参照图4B,套箍36可以耦合到外壳22。具体而言,套箍36可以耦合到外壳22的后端。套箍36可以界定沿纵向方向经套箍36延伸的套箍通道37。套箍36可耦合到外壳22的后端,以使得套箍通道37与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内通道51对准。例如,套箍36可螺纹耦合到外壳22。或者,套箍36可由外壳22界定。
RF通信组件18还可以包括电缆71。RF电接触件20被配置成安装至电缆71。因此,当RF电接触件20对接到基板48并安装至电缆时,基板48和电缆71通过RF电接触件20相互处于电连通。电缆71可以被配置成同轴缆线。因此,电缆71可以包括RF信号导体72、围绕RF信号导体的电绝缘件74、围绕电绝缘件74的电屏蔽76和围绕电屏蔽76的外部电绝缘护套78。
电缆71可被容纳在套箍36的套箍通道37内。电信号导体或RF信号导体72可耦合到内电接触件24,从而使RF信号导体72与静止内电接触构件26在电传导方面处于电连通。因此,在运行期间,RF信号可以在基板48和电缆71的RF信号导体72之间沿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和静止内接触构件30传播。在一个示例中,RF信号导体72可以根据需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耦合到静止内接触构件30。例如,RF信号导体72可以在向前方向上延伸到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内通道51中。因此,RF信号导体72与静止内接触构件30在电传导方面处于电连通。RF信号导体72可以被焊接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到静止内接触构件30。
电屏蔽76可以耦合到外壳22,从而使电屏蔽76与外壳22在电传导方面处于电连通。就此而言,外壳22可以被配置成外电接触件。外壳22可以与基板48的电接地接触垫对接。具体而言,当内接触时,接地对接端25被配置成抵靠电接地接触垫。接地对接端25从外壳22的前端向外突出。具体而言,接地对接端25可以在向前方向上从外壳22的前端向外突出。
还参考图1,接地对接端25至少部分地围绕信号对接端23。具体而言,接地对接端25在垂直于中心轴线31取向的平面内至少部分地围绕信号对接端23。例如,接地对接端25全体可以围绕信号对接端23。换言之,接地对接端25可以在垂直于中心轴线31取向的平面内连续且不间断地围绕整个信号对接端23延伸。例如,接地对接端25在该平面内可以是圆形的。然而,应当理解,接地对接端25可以根据需要在该平面内界定任何合适的替代形状。
或者,现在参考图7,接地对接端25可以部分地围绕信号对接端23。具体而言,接地对接端25可以在垂直于中心轴线31取向的平面内部分地围绕信号对接端23。因此,接地对接端25可围绕信号对接端23的一部分。在一个示例中,接地接触构件14可界定至少一个凹部19,该至少一个凹部19在该平面内径向地经接地对接端25延伸。因此,当接地对接端25在该平面内围绕信号对接端23延伸时,接地对接端25可以是不连续的。在一个示例中,接地对接端25可以在该平面内界定至少两部分25a和25b。接地对接端25可以界定相应的凹部19,在该平面内相应的凹部19设置在部分25a和部分25b之间。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部分25a和第二部分25b之间的凹部19可以沿横向方向彼此相对设置。此外,凹部19的尺寸和形状可以基本上相同。或者,凹部可以根据需要以其他方式布置。当然,应当理解,接地对接端25可以根据需要界定任意数量的部分。此外,这些部分可以呈弧形或者根据需要为替代形状。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部分25a和第二部分25b可以沿共同的圆形路径取向。
现在参考图7,内表面17可在垂直于中心轴线31取向的平面内围绕比接地对接端25整体小的接地对接端25的部分。具体而言,内表面17可界定通道29,通道29沿向后方向延伸到前端13内,并进一步从孔16朝向前端13的外周延伸。例如,通道29可以从孔16延伸到前端13的外周界。例如,阵列壳体12的通道29可以从最上一行的孔16延伸到前端13的上周界,并且阵列壳体12的通道29可以从最下一行的孔16延伸到前端13的下周界。最上一行的孔16可以部分地围绕对应的最上一行的电接触件20的接地对接端25。类似地,最下一行的孔16可以部分地围绕对应的最下一行的电接触件20的接地对接端25。因此可以理解,当通道29围绕接地对接端25延伸时,通道29可以切断内表面17。换言之,当内表面17围绕接地对接端25延伸时,内表面17可以是不连续的。在一个示例中,通道29可以沿横向方向延伸。
再次参考图4B,并且如上所述,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能够相对于静止内接触构件30在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移动。外壳22可界定沿纵向方向细长的通道52。具体而言,外壳22可以界定径向内表面54,径向内表面54界定通道52。通道52可以沿中心轴线31是细长的。在一个示例中,中心轴线31可以界定通道52的中心轴线。
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以设置在通道52中。在一个示例中,电绝缘间隔件28可以从臂41a的外表面部分43a和臂41b的外表面部分43b延伸到外壳22的径向内表面54。因此,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被电绝缘间隔件28支承,使得内接触构件30的任何部分都不与导电外壳22接触。
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至少一部分可设置在通道52中。具体而言,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至少一部分可被支承在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内通道51中。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并且特别是信号对接端23,可具有外表面53,外表面53界定内接触构件26的外横截面尺寸。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外横截面尺寸可以大于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至少一部分的内横截面尺寸,特别是可以大于至少一个臂41的内横截面尺寸。例如,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外横截面尺寸可以定为比的至少在静止接触位置或固定接触位置处由至少一个臂40的由第一内表面部分41a和第二内表面部分41b界定的内横截面尺寸要大。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在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移动时,静止接触位置或固定接触位置不沿纵向方向移动。
在一个示例中,由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外表面53界定的外横截面尺寸可以定为比仅在静止接触位置处由第一内表面部分41a和第二内表面部分41b界定的内横截面尺寸要大。静止接触位置可由臂40a和40b的远端39界定。因此,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可以仅在静止接触位置处接触静止内接触构件30。具体而言,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外表面53可以在静止接触位置处接触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内表面41。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处于对接位置时,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可与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所有其他位置间隔开。如下文将理解的,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可由远端39和弹簧32支承,以便与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所有其他位置间隔开。
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在形状上可以呈圆柱状。因此,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外横截面尺寸可以是直径,尽管应当理解,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可根据需要为替代的形状。在一些示例中,内横截面尺寸和外横截面尺寸可以与中心轴线31重合。
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外横截面尺寸可以定为在臂40a和臂40b的远端39处接触内表面部分41a和内表面部分41b,从而使臂40a和臂40b相对于彼此径向向外地弹性弯曲。臂40a和臂40b的弹性使每个臂的远端39对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外表面53施加径向向内的弹簧力,从而保持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与臂40a和臂40b中的每一者之间在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以及从初始位置到对接位置的所有位置处的接触。因此,在RF信号的传导方面,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和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相互电连通。
继续参考图4A,并且如上所述,弹簧32可以被配置成将内可移动接触构件26向前偏置到初始位置。具体而言,弹簧座34可以是静止的并且被支承在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后方位置处。弹簧座34可以设置在静止内接触部分30的内通道51中。因此,弹簧座34可以设置在外壳22的通道52中。在一个示例中,弹簧座34可以压配合到内通道51内。然而,应该理解,弹簧座34可以根据需要固定到静止内接触构件30。或者,弹簧座34可以与静止内接触构件30是整体式的。例如,弹簧座34可以由通道52的部分封闭端部或完全封闭端部界定。RF电接触件20的中心轴线31可以与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和弹簧座34两者的中心轴线重合。
弹簧32可以从弹簧座34延伸到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具体而言,弹簧32可以从弹簧座34的前端向前延伸到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后端。在一个示例中,弹簧32可以延伸到弹簧座34内,并且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内。弹簧32和弹簧座34可以根据需要是导电的或电绝缘的。弹簧32可被置于压缩状态,从而在向前方向上对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提供向前的偏置力。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和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界定各自的止动面,各自的止动面被配置成相互邻接以限制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相对于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向前移动。
具体而言,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可界定可移动凸缘(flange)56,可移动凸缘56从外表面53向外突出。可移动凸缘56可界定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后端。静止接触构件30可界定静止凸缘58,静止凸缘58从径向内表面41延伸到内通道51内。在一个示例中,静止凸缘58可以在基部38处从径向内表面41向内延伸。应当理解,静止凸缘58可以根据需要替代地定位。可移动凸缘56和静止凸缘58的各自的止动面可沿纵向方向相互对准。可移动凸缘56的止动面可以是可移动凸缘56的前向面,并且静止凸缘58的止动面可以是静止凸缘58的后向面。当可移动凸缘56和静止凸缘58在其各自的止动面处相互邻接时,机械干涉防止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在弹簧32的偏置力下向前行进。当凸缘56的止动面和凸缘58的止动面相互邻接时,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处于初始位置。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已经从初始位置朝向对接位置移动时,凸缘56的止动面和凸缘58的止动面分开,并且凸缘56和凸缘58不再相互接触。
如上所述,随着臂40a的内表面部分41a和臂40b的内表面部分41b在向前方向上从基部38向静止接触位置延伸,臂40a的内表面部分41a和臂40b的内表面部分41b可以分别向内逐渐变小。因此,随着内表面部分41a和内表面部分41b从接触位置向后延伸,内表面部分41a和内表面部分41b可以径向逐渐向外展开。因此,如图4A至图4B和图6A至图6B所示,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和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以界定在与静止接触构件分开的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和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所有位置处在外表面53和内表面41之间的径向间隙。例如,如图6A所示,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处于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以及在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的所有位置时,包括内表面部分41a和内表面部分41b中的每一者以及静止凸缘58的静止内接触构件30可以在静止接触位置后方的所有位置处与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外表面53间隔开。此外,如图6B所示,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处于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以及在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的所有位置时,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内表面41与可移动凸缘56径向间隔开。
现在参考图4A,在运行期间,当可移动凸缘56邻接静止凸缘58时,弹簧32可以处于压缩状态。换言之,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处于初始位置时,弹簧32被预张紧。因此,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处于初始位置时,弹簧32被配置成对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施加在向前方向上的偏置弹簧力。该弹簧力可以抵抗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从初始位置朝向对接位置移动。内接触构件26具有可以前端60,前端60界定RF电接触件20的对接端23。如图4A中所示,前端60可以界定沿垂直于中心轴线31的方向的连续不间断的表面。或者,前端60可界定围绕中心轴线31的环。
现在参考图4B,对接端23,且具体而言是前端60,可以抵靠基板48的接触垫50放置,并具有足够的力来克服弹簧32使内接触构件26朝向初始位置偏置的弹簧力。例如,RF电接触件20可以由介电壳体支承。该壳体可以固定到基板48,以使得对接端23接触电接触垫50,这继而导致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在向后方向上抵抗弹簧力移动至对接位置。因此,当电接触件20与接触垫50对接时,弹簧力可以将对接端23偏置抵靠接触垫50。在一个示例中,当该壳体固定到基板时,该壳体可以支承分别多个RF电接触件20,其中每个RF电接触件20与基板48的相应的电接触件对接。电接触件20还可以适应热膨胀状况。具体而言,热膨胀可以导致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在向后方向上移动,从而保持对接端23和接触垫50之间的电接触和物理接触。
当使RF电接触件20移向基板48时,对接端23和基板48之间的接触导致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克服弹簧32的力向后行进至对接位置。当RF电接触件20固定到基板48时,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处于对接位置。弹簧32对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施加在向前方向上的力,该力偏置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并且具体而言是偏置对接端部23抵靠基板48。因此,弹簧32可以对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提供抵靠基板48的对接力,并且具体而言是提供抵靠接触垫50的对接力。
如图4A至图4B所示,接触垫50可具有沿垂直于中心轴线31的方向的外垫尺寸,并且前端60可具有沿垂直于中心轴线的方向的外接触件尺寸。外垫尺寸可以大于前端60处的外接触件尺寸,从而确保整个前端60接触接触垫50。在一个示例中,当前端60与接触垫50对接时,整个前端60在垂直于中心轴线31取向的平面内可以被接触垫50围绕。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随着在向前方向上延伸到前端60,由内可移动接触构件26的外表面53界定的外横截面尺寸可以从约18密耳逐渐变小至约15密耳。因此,前端60处的外横截面尺寸可以为约15密耳。可以在诸如约5密耳的任何合适的锥形长度上界定外表面53的锥度。图2C至图2D示出外表面53的锥形长度的一个示例。外表面53可以从第一区逐渐变小(taper)到第二区,其中第一区具有第一外横截面尺寸,第二区具有第二外横截面尺寸,第二外横截面尺寸小于第一外横截面尺寸。逐渐变小可以是线性逐渐变小。第二外横截面尺寸可以设置在第一外横截面尺寸之前。在一个示例中,第二外横截面尺寸可以约为第一外横截面尺寸的六分之五。然而,应当理解,第一外横截面尺寸和第二外横截面尺寸可以根据需要具有任何合适的关系。例如,第二外横截面尺寸可以在第一外横截面尺寸的约50%至约90%的范围内。此外,锥形长度可以根据需要为任何合适的锥形长度。在一个示例中,锥形长度可以大于第一外横截面尺寸和第二外横截面尺寸之间的差。已经发现前端60和接触垫50可以界定具有目标阻抗的接口。因此,电接触件20可以被配置成以目标阻抗运行。在一个示例中,锥形长度可以完全设置在外壳22的第一区66中。或者,锥形长度的第一部分可以设置在第一区66中,并且锥形长度的第二部分可以是设置在第二区68中。在一个示例中,接触垫50的外垫尺寸可以近似等于第一外横截面尺寸。当然,应当理解,外垫尺寸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设定。
接地对接端25(见图2B)可具有内横截面尺寸,该内横截面尺寸由壳体22的内表面54界定。电接触件20可界定间隙,该间隙在径向方向上从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前端60处的外表面53延伸到壳体22的内表面54的。在一个示例中,该间隙可以至少约为5密耳。例如,该间隙的范围可以从约5密耳至约16密耳。因此,在一个示例中,内表面54可以界定范围从约28密耳至约50密耳的内横截面尺寸,包括约28密耳,并且包括约44密耳。如本文关于其他横截面尺寸所描述的,由内表面54界定的外壳22的内横截面尺寸可以是直径或任何合适的替代尺寸。还应当理解的是,外壳22的内横截面尺寸可以根据需要替代地设定。在一个示例中,基板48可以具有信号过孔,信号过孔终止于接触垫50处并且信号过孔的中心线相互之间间隔开一距离。在一个示例中,该距离可以为约50密耳,尽管该距离可以根据需要为任何合适的距离。
现在参考图5A至图5B,并且如上所述,当内可移动接触构件26处于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以及在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的所有位置时,内可移动接触构件26接触静止外接触构件30的静止接触位置。当内可移动接触构件26处于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以及在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的所有位置时,静止接触位置在静止外接触构件30上保持位置恒定。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界定可移动接触位置,可移动接触位置与内静止接触构件30的静止接触位置接触。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接触位置是可移动的,因为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对接位置时,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接触位置沿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移动。
具体而言,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处于初始位置时,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可移动接触位置,且具体而言是外表面53的可移动接触位置,可以界定第一位置62,并且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处于对接位置时,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可移动接触位置,且具体而言是外表面53的可移动接触位置,可以界定第二位置64。第二位置可以在向前方向上与第一位置间隔开。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可移动接触位置可从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就此而言,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在初始位置和对接位置之间移动时,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静止接触构件可以在第一位置62、第二位置64以及第一位置62和第二位置64之间的所有位置处接触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
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已经从初始位置朝向对接位置移动时,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可仅在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静止接触位置处与静止内接触构件30接触。此外,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对接位置时,静止接触位置不移动。因此,如上所述,RF电接触件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处于初始配置的RF电接触件20的阻抗可以基本上等于处于对接配置中的RF电接触件20的阻抗。
例如,外壳22沿其长度可包括具有不同径向厚度的区。外壳22的长度可沿纵向方向取向。外壳22的径向厚度,连同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静止内接触构件30和电绝缘间隔件28中的一者或多者在沿垂直于中心轴线31取向的平面内与外壳22共面的位置处的径向厚度可影响电连接器的阻抗。
在一配置中,外壳22的径向内表面54可界定第一区66和第二区68,其中第一区66具有第一内横截面尺寸,第二区68具有第二内横截面尺寸。第二内横截面尺寸可以大于第一内横截面尺寸。外壳22的径向内表面54可界定第三区70,其中第三区70具有第三内横截面尺寸。第三内横截面尺寸可以大于第二内横截面尺寸。第二内横截面尺寸可以大于第一内横截面尺寸。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内横截面尺寸、第二内横截面尺寸和第三内横截面尺寸可以是直径,或者可以根据需要替代地配置。第一区66可以设置在第二区68之前。例如,第一区66可以从第二区68向前延伸。第二区68设置在第三区70之前。例如,第二区68可以从第三区70向前延伸。因此,第二区68可以从第一区66向后延伸到第三区70。
当RF电接触件与基板48对接时,第一区66可界定外壳22的前端,前端面向基板48。第二区68可与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臂41a和臂41b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对准。即,垂直于中心轴线31取向的平面可以经第二区68以及臂41a和臂41b延伸。具体而言,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处于初始位置时以及当可移动内接触构件处于对接位置时,第二区68可与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接触位置径向对准。换言之,静止接触位置可设置在连接器壳体22的第二区中。也即,第二区68可与第一臂41a的远端和第二臂41b的远端径向对准。第三区70可以与电绝缘间隔件28径向对准。换言之,电绝缘间隔件可以设置在连接器外壳22的第三区70中。第三区70可以进一步与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整体径向对准。换言之,静止内接触构件30的整体可以设置在连接器壳体22的第三区70中。
如上所述,根据一个示例,电接触件20可以被配置成以最高约72GHz的数据传输频率传输数据,包括约67GHz。参考图8,电接触件20可以以最高约67GHz或约72GHz的数据传输频率来传输数据,其中单端回波损耗小于-5dB。例如,单端回波损耗可以小于-10dB。具体而言,在一些示例中,单端回波损耗可以不大于-15dB。此外,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在该数据传输频率以小于6%的串扰水平来传输数据。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3A和图4A所示,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外表面53从凸缘56到前端60可以基本上呈圆柱形的。或者,参照图2C和图2D,电接触件20可以根据需要在几何形状上被以任何合适的方式配置。在一个示例中,随着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外表面53在向前方向上延伸,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外表面53可以逐渐变小。因此,外表面53可界定第一区53a和第二区53b,其中第一区53a具有第一外横截面尺寸,第二区53b具有不同于第一横截面尺寸53a的第二外横截面尺寸。第二区53b可从第一区53a在向前方向上延伸至前端60。前端60处的第二横截面尺寸可小于第一横截面尺寸。第一横截面尺寸和第二横截面尺寸可以分别为在第一区53a和第二区53b处的相应的最大横截面尺寸。在一个示例中,最大横截面尺寸可以经中心轴线31延伸。在一些示例中,最大横截面尺寸可以被配置成直径。例如,第一区53a可以是圆柱形的。第二区53b可以是截头圆锥形的。当然应当理解,第一区53a和第二区53b可以根据需要为替代的形状。
现在参考图2B至图2D,已经发现,如果电接触件20前端处的尺寸减小33%(三分之二),则电接触件20的截止频率可以增加该减小量的倒数,可以等于半数的三倍或150%。因此,在一个示例中,目标运行频率可以为约72GHz的150%,即为约108GHz。
因此,在一个具体示例中,随着在向前方向上延伸到前端60,由内可移动接触构件26的外表面53界定的外横截面尺寸可以从约12密耳逐渐变小至约10密耳。因此,在前端60处的外横截面尺寸可以约为10密耳。或者,在一些示例中,前端60可以约为8密耳。可以在诸如约5密耳的任何合适的锥形长度上界定外表面53的锥度。外表面53的锥形长度的一个示例示于图2C至图2D中。外表面53可以从第一区53a逐渐变小到第二区53b,其中第一区53a具有第一外横截面尺寸,第二区53b具有第二外横截面尺寸,第二外横截面尺寸小于第一外横截面尺寸。逐渐变小可以是线性逐渐变小。第二外横截面尺寸可以设置在第一外横截面尺寸之前。在一个示例中,第二外横截面尺寸可以是第一外横截面尺寸的约六分之五。然而,应当理解,第一外横截面尺寸和第二外横截面尺寸可以根据需要具有任何合适的关系。例如,第二外横截面尺寸可以在第一外横截面尺寸的约50%至约90%的范围内。此外,锥形长度可以根据需要为任何合适的锥形长度。在一个示例中,锥形长度可以大于第一外横截面尺寸和第二外横截面尺寸之间的差。在一个示例中,锥形长度可以完全设置在外壳22的第一区66中。或者,锥形长度的第一部分可以设置在第一区66中,并且锥形长度的第二部分可以设置在第二区68中。在一个示例中,接触垫50的外垫尺寸可以近似等于第一外横截面尺寸。当然,应当理解,外垫尺寸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设定。
如上所述,电接触件20可界定一间隙,该间隙在径向方向上从可移动内接触构件26的前端60处的外表面53延伸到外壳22的内表面54。在一个示例中,该间隙可以为至少约5密耳。例如,间隙的范围可以从约5密耳至约16密耳。因此,在一个示例中,内表面54可以界定内横截面尺寸,内横截面尺寸的范围可以从约22密耳至约50密耳,包括约22密耳,并且包括约44密耳。在一个示例中,基板48可以具有信号过孔,信号过孔终止于接触垫50处并且信号过孔的中心线相互之间间隔开一距离。该距离的尺寸可以是使得多个电接触件20可以与相应的多个接触垫50对接,同时保持相互的电绝缘。在一个示例中,接触垫50尽可能靠近地放置在一起,同时保持相邻电接触件20之间的电隔离。
应认识到,电接触件20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合适的应用中实施。在一个示例中,电接触件20可以在芯片测试系统中实施。例如,一个或多个电接触件20可以与基板对接,该基板界定用于集成电路或芯片的测试板。为测量芯片的运行特性和参数,诸如芯片的信号输出,电接触件可以根据需要与任何合适的测量装置对接。电接触件20可以进一步在蜂窝传输塔中实施以便以期望的速度传导无线电频率。
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的说明和讨论仅用于示例性目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本公开考虑了各种实施例。此外,应当理解,上述结合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概念可以单独实施或与上述任何其他实施例结合实施。还应理解,除非另外指明,否则上文关于一个图示实施例描述的各种替代实施例可以适用于如本文所述的所有实施例。

Claims (88)

1.一种电接触件,包括:
静止电接触构件;和
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可相对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对接位置,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以及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之间的全部位置处都接触,
其中,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以及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处于所述对接位置时,所述电接触件被配置成为在目标阻抗的10%以内传导RF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目标阻抗为50Ω。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单端阻抗在所述目标阻抗的3Ω范围内。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单端阻抗在所述目标阻抗的1Ω范围内。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对接位置移动时,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接触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接触位置,并且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对接位置移动时,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所述接触位置是静止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接触件,还包括导电外壳,所述导电外壳与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和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中的每一者均电隔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导电壳体界定具有第一内横截面尺寸的第一区和具有第二内横截面尺寸的第二区,所述第二内横截面尺寸比所述第一内横截面尺寸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二区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远自由端对准。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接触件界定从所述可移动内接触构件向所述外壳延伸的间隙,并且所述间隙至少约为5密耳。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还包括电绝缘间隔件,所述电绝缘间隔件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延伸到所述外壳。
1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可移动内接触构件的所述外表面从第一区到前端逐渐变小,所述前端被配置成与基板的电接触垫对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可移动内构件的所述外表面从第一横截面尺寸逐渐变小至第二横截面尺寸,所述第二横截面尺寸在所述第一横截面尺寸的50%至90%的范围以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二横截面尺寸约是所述第一横截面尺寸的六分之五。
1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被朝向所述初始位置偏置。
1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臂,所述至少一个臂界定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远端,并且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与所述远端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以及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之间的全部位置处都接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所述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中的每一者均是有弹性并且向外偏转的,并且对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施加向内的弹簧力。
1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是RF电接触件。
1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以约67GHz传输RF信号。
2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以约72GHz传输RF信号。
2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以约108GHz传输RF信号。
22.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接触件界定第一对接端,所述电接触件沿中心轴线为细长的,并且所述电接触件还包括接地接触构件,所述接地接触构件界定第二对接端,所述第二对接端在基本上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取向的平面内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第一对接端。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二对接端在所述平面内围绕所述第一对接端的整体延伸。
24.一种电接触件阵列,包括:
阵列壳体;和
由所述阵列壳体支承的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阵列壳体包括内表面,所述内表面界定凹部,所述凹部围绕所述接地对接端的整体。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接触件阵列,其中所述阵列壳体是导电的。
2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二对接端在所述平面内围绕小于所述第一对接端的整体的部分延伸。
27.一种电接触件阵列,包括:
阵列壳体;和
由所述阵列壳体支承的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阵列壳体包括内表面,所述内表面界定凹部,所述凹部部分地围绕所述接地对接端,
其中所述内表面还界定从所述凹部朝向所述阵列壳体的外周界延伸的通道。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接触件阵列,其中所述通道从所述凹部到所述阵列壳体的外周界延伸。
29.如权利要求27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阵列,其中所述阵列壳体是导电的。
30.一种蜂窝传输塔,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3和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
31.一种芯片测试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3和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
32.一种电接触件,包括:
静止电接触构件;和
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对接位置,
其中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对接位置移动时,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接触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接触位置,并且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对接位置移动时,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所述接触位置是静止的。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包括基部、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从所述基部向外延伸到远端,并且所述远端界定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所述静止接触位置。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中的每一者均有弹性,并且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使所述悬臂向外偏转,使得所述悬臂对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施加向内的弹簧力。
35.如权利要求33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随着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各自远离所述基部延伸,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均朝向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向内逐渐变小。
36.如权利要求32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当所述内电接触构件已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对接位置移动时,所述外电接触构件与所述内电接触构件在除了所述静止接触位置之外的所有位置处间隔开。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当所述内电接触构件处于所述对接位置时,所述外电接触构件与所述内电接触构件在除了所述静止接触位置之外的所有位置处间隔开。
38.如权利要求33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还包括导电外壳,所述导电外壳与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和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均电隔离,其中所述导电壳体界定具有第一内横截面尺寸的第一区以及具有第二内横截面尺寸的第二区,所述第二内横截面尺寸比所述第一内横截面尺寸大。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二区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所述远端对准。
40.如权利要求38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还包括电绝缘间隔件,所述电绝缘间隔件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向所述外壳延伸。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容纳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
42.如权利要求32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被朝向所述初始位置偏置。
43.如权利要求32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是RF电接触件。
44.如权利要求32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被配置成以约67GHz传输RF信号。
45.如权利要求32至4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被配置成以约72GHz传输RF信号。
46.如权利要求32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被配置成以约108GHz传输RF信号。
47.一种电接触件,包括:
静止电接触构件;和
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对接位置,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以及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之间的所有位置处都接触,
其中所述电接触件被配置成以约67GHz传输RF信号。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对接位置移动时,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接触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接触位置,并且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对接位置移动时,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接触位置是静止的。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电接触件,还包括导电外壳,所述导电外壳与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和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均电隔离的,其中所述导电壳体界定具有第一内横截面尺寸的第一区以及具有第二内横截面尺寸的第二区,所述第二内横截面尺寸比所述第一内横截面尺寸大。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二区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远自由端对准。
51.如权利要求49至5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还包括电绝缘间隔件,所述电绝缘间隔件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向所述外壳延伸。
52.如权利要求47至5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被朝向所述初始位置偏置。
53.如权利要求47至5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包括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界定静止电接触构件的远端,并且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与所述远端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以及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之间的所有位置处都接触。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均有弹性且向外偏转,并且对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施加向内的弹簧力。
55.如权利要求47至5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被配置成以约72GHz传输RF信号。
56.如权利要求47至5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被配置成以约108GHz传输RF信号。
57.一种电接触件,包括:
导电外壳;以及
内电接触件,所述内电接触件包括:
静止内电接触构件,所述静止内电接触构件界定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终止于所述静止内电接触构件的远端;和
可移动内电接触构件,所述可移动内电接触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对接位置,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与所述悬臂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以及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之间的所有位置处都接触,其中所述导电外壳界定具有第一内横截面尺寸的第一区和具有第二内横截面尺寸的第二区,所述第二内横截面尺寸比所述第一内横截面尺寸大,并且
其中所述静止内电接触构件的所述远端被设置在所述导电外壳的所述第二过渡区中。
58.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均有弹性,并且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使所述悬臂向外偏转,使得所述悬臂对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施加向内的弹簧力。
59.如权利要求57至5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随着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各自远离所述基部延伸,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均朝向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向内逐渐变小。
60.如权利要求57至5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当所述内电接触构件已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对接位置移动时,所述外电接触构件与所述内电接触构件在除了所述静止内接触构件的远端之外的所有位置处均间隔开。
61.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当内电接触构件处于所述对接位置时,所述外电接触构件与所述内电接触构件在除了所述远端之外的所有位置处均间隔开。
62.如权利要求57至6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导电外壳与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和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均电隔离。
63.如权利要求57至6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还包括电绝缘间隔件,所述电绝缘间隔件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向所述外壳延伸。
64.如权利要求57至6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被朝向所述初始位置偏置。
65.如权利要求57至6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是RF电接触件。
66.一种电接触件,包括:
静止电接触构件;和
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对接位置,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处均接触,
其中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以及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处于所述对接位置时,所述电接触件均被配置为在目标阻抗的10%以内传导RF信号。
67.如权利要求66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目标阻抗为50Ω。
68.如权利要求66至6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单端阻抗在所述目标阻抗的3Ω范围内。
69.如权利要求66至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单端阻抗在所述目标阻抗的1Ω范围内。
70.如权利要求66至6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对接位置移动时,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接触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接触位置,并且当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对接位置移动时,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所述接触位置是静止的。
71.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电接触件,还包括导电外壳,所述导电外壳与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和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均电隔离。
72.如权利要求71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导电壳体界定具有第一内横截面尺寸的第一区和具有第二内横截面尺寸的第二区,所述第二内横截面尺寸比所述第一内横截面尺寸大。
73.如权利要求72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二区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远自由端对准。
74.如权利要求71至7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接触件界定从所述可移动内接触构件向所述外壳延伸的间隙,并且所述间隙至少约为5密耳。
75.如权利要求72至7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还包括电绝缘间隔件,所述电绝缘间隔件从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向所述外壳延伸。
76.如权利要求66至7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可移动内接触构件的外表面从第一区到前端逐渐变小,所述前端被配置成与基板的电接触垫对接。
77.如权利要求76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可移动内接触构件的外表面从第一横截面尺寸逐渐变小至第二横截面尺寸,所述第二横截面尺寸在所述第一横截面尺寸的50%至90%的范围内。
78.如权利要求77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二横截面尺寸约为所述第一横截面尺寸的六分之五。
79.如权利要求66至7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被朝向所述初始位置偏置。
80.如权利要求66至7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臂,所述至少一个臂界定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远端,并且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与所述远端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以及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对接位置之间的全部位置处都接触。
81.如权利要求80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静止电接触构件的所述至少一个臂包括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
82.如权利要求81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均有弹性且向外偏转,并且对所述可移动电接触构件施加向内的弹簧力。
83.如权利要求66至8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是RF电接触件。
84.如权利要求66至8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以约67GHz传输RF信号。
85.如权利要求66至8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以约72GHz传输RF信号。
86.如权利要求66至8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电接触件以约108GHz传输RF信号。
87.如权利要求66至8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可移动电接触件界定第一对接端,所述电接触件沿中心轴线为细长的,并且所述电接触件还包括接地接触构件,所述接地接触构件界定第二对接端,所述第二对接端在基本上垂直于中心轴线取向的平面内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第一对接端。
88.如权利要求87所述的电接触件,其中所述第二对接端在所述平面内围绕所述第一对接端的整体延伸。
CN202080032441.3A 2019-03-11 2020-03-11 阻抗受控的电接触件 Pending CN1137675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16865P 2019-03-11 2019-03-11
US62/816,865 2019-03-11
PCT/US2020/021964 WO2020185816A1 (en) 2019-03-11 2020-03-11 Impedance controlled electrical contac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7530A true CN113767530A (zh) 2021-12-07

Family

ID=72427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2441.3A Pending CN113767530A (zh) 2019-03-11 2020-03-11 阻抗受控的电接触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1826A1 (zh)
CN (1) CN113767530A (zh)
SG (1) SG11202109955RA (zh)
TW (1) TW202110012A (zh)
WO (1) WO202018581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4213A (en) * 1989-04-06 1990-02-27 Motorola, Inc. Low impedance electric connector
US5329262A (en) * 1991-06-24 1994-07-1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Fixed RF connector having internal floating members with impedance compensation
DE60204640T2 (de) * 2001-08-31 2006-05-11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Koaxialverbinder zum Verbinden von Leiterplatten
US6776668B1 (en) * 2003-08-01 2004-08-1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Low profile coaxial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7097460B2 (en) * 2005-02-01 2006-08-29 Harris Corporation Coaxial connector
JP4757531B2 (ja) * 2005-04-28 2011-08-2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導電性接触子ホルダおよび導電性接触子ユニット
US7549884B2 (en) * 2007-01-29 2009-06-23 Samtec, Inc. Probe having a field-replaceable tip
US7473137B2 (en) * 2007-03-30 2009-01-06 Intel Corporation Right-angle coaxial connector
US7692508B2 (en) * 2007-04-19 2010-04-06 Raytheon Company Spring loaded microwave interconnector
US7544093B2 (en) * 2007-07-17 2009-06-09 Samtec, Inc. Compliant coaxial connector
US7749032B1 (en) * 2009-06-25 2010-07-06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obe connector
US7972173B1 (en) * 2010-05-07 2011-07-05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Dual spring probe coaxial contact system
US8337256B1 (en) * 2011-08-26 2012-12-25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ogo-pin connector
DE112012005420B4 (de) * 2011-12-21 2020-02-06 Samtec, Inc. Abstimmkörper mit unterschiedlichen Impedanzen und Verbinder mit einstellbarer Impedanz
US9112323B2 (en) * 2012-03-19 2015-08-18 Holland Electronics, Llc Shielded and multishielded coaxial connectors
KR101311724B1 (ko) * 2012-04-05 2013-09-26 주식회사 기가레인 커넥터 조립체
DE202012007216U1 (de) * 2012-07-25 2012-08-20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Kontaktelement
US9252468B1 (en) * 2013-05-10 2016-02-02 Signal Microwave, LLC Microwave signal connector
US9160096B2 (en) * 2013-12-06 2015-10-1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High speed connector
BR112016014533A2 (pt) * 2013-12-20 2017-08-08 Ppc Broadband Inc ?blindagem contra radiofrequência para conectores de cabo microcoaxial?
US9645172B2 (en) * 2014-10-10 2017-05-09 Samtec, Inc. Cable assembly
US9559480B2 (en) * 2015-01-29 2017-01-31 The Phoenix Company Of Chicag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an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power and signal cables
US9748680B1 (en) * 2016-06-28 2017-08-29 Intel Corporation Multiple contact pogo pin
US9960507B1 (en) * 2017-04-28 2018-05-01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Rf Llc Radio frequency (RF) connector pin assembly
TWI806883B (zh) * 2017-07-31 2023-07-01 美商康寧光纖通信射頻有限責任公司 雙軸的電纜連接器和雙軸的電纜組件
JP6909698B2 (ja) * 2017-10-05 2021-07-28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
CN110247267B (zh) * 2018-03-09 2021-07-16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10323616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
JP2020047360A (ja) * 2018-09-14 2020-03-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組立体
US10498061B1 (en) * 2018-12-17 2019-12-03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Coaxi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1355076A (zh) * 2018-12-21 2020-06-30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壳体、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81826A1 (en) 2022-06-09
WO2020185816A1 (en) 2020-09-17
TW202110012A (zh) 2021-03-01
SG11202109955RA (en) 2021-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60341B1 (ko) 동축 전송 매체 커넥터, 및 동축 전송 매체 어셈블리 조립 방법
EP2465167B1 (en) Coaxial interconnect and contact
EP3357129B1 (en) A unitary rf connector for a board-to-board connection and a ganged connector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such unitary connector, for a multiple board-to-board connection
GB2417618A (en) Coaxial connector
WO200500826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high frequency, impedance controlled probing device with flexible ground contacts
WO200701391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3900118B1 (en) Edge launch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s assemblies
WO2018200262A1 (en) Multi-pin connector block assembly
US11196204B2 (en) Spring-loaded inner-conductor contact element
CN113767530A (zh) 阻抗受控的电接触件
JP2019002910A (ja) 試験プローブ・チップ
US11417978B2 (en) RF connector comprising a flat central contact with a fork shaped end and a solid insulating structure configured to guide a complimentary contact pin, applicable for use in a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
US20220158395A1 (en) Low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Connector System
US20040002232A1 (en) Electrical cable interconnections for reduced impedance mismatches
CN110622362B (zh) 射频(rf)连接器插脚组件
WO2021181325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TWI783277B (zh) 連接器
US20080113564A1 (en) Jack Assembly Having Actuator with Dual-Beam Bifurcated Contacts
WO2007009791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