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7504A -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67504A
CN113767504A CN202080017267.5A CN202080017267A CN113767504A CN 113767504 A CN113767504 A CN 113767504A CN 202080017267 A CN202080017267 A CN 202080017267A CN 113767504 A CN113767504 A CN 1137675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anode
cathode
region
loading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72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东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Corp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67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75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2010/4292Aspects relating to capacity ratio of electrodes/electrolyte or anode/cath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在该电极组件中,负极、分隔件和正极彼此堆叠,该负极具有被加载在负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该正极具有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该方法包括:N/P比检查步骤(S1),在负极和正极被堆叠时面向彼此的区域中确定N/P比是否将被维持在预定范围内,该N/P比代表每单位面积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与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之比;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S2),选择预期具有超过预定范围的N/P比的调节请求区域;和活性材料调节步骤(S3),其中,允许将位于调节请求区域中的负极和正极中的每一个的相应区域上的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和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相对于被加载在其它区域上的加载量增加或减少。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其中,负极、分隔件和正极彼此堆叠,负极具有被加载在负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正极具有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该电极组件包括:平坦片段,其中,负极和正极以平坦表面形状彼此平行;和弯曲片段,该弯曲片段由于负极和正极的折叠而具有弯曲形状,并且被连接到平坦片段的端部。加载在弯曲片段上的负极活性材料或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至少一个的加载量大于或小于加载在平坦片段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每一个的加载量。

Description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9年5月3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9-0052505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极组件,其中,负极、分隔件和正极彼此重复堆叠,并且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和一种通过该方法制造的电极组件,该方法能够抑制在负极和正极之间发生N/P比(在负极和正极之间的每单位面积的活性材料的剂量比)的失衡,从而防止电池性能和寿命的劣化。
背景技术
用于存储能量的电池通常被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一次电池是一次性消费型电池,但是另一方面,二次电池是可再充电电池,其通过使用能够在电流和物质之间重复进行氧化和还原过程的材料来制造。即,当通过电流对材料执行还原反应时,进行再次充电。而且,当对材料执行氧化反应时,则释放电力。这样的再充电和放电可以重复地执行。
在各种类型的二次电池中,通常通过将其中堆叠有正极(阴极)、分隔件和负极(阳极)的电极组件安装到壳体来制造锂二次电池。在锂离子重复地从正极的锂金属氧化物嵌入负极中和从其脱嵌的同时,执行锂二次电池的再充电和放电。
电极组件通常被设置为通过以下方式获得的一个电极组件:堆叠预定数目的单元单体,每个单元单体具有正极/分隔件/负极的三层堆叠结构、正极/分隔件/负极/分隔件/正极或负极/分隔件/正极/分隔件/负极的五层堆叠结构,或五层或更多层的堆叠结构;或重复地堆叠正极/分隔件/负极的单个单元单体。而且,这种电极组件被容纳在壳体中,诸如圆柱形罐或棱柱形袋。
此外,作为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缠绕型、堆叠型以及堆叠和折叠型是众所周知的。在缠绕型中,分隔件被堆叠在负极和正极之间,然后被卷绕。在堆叠型中,负极和正极被切割成期望的宽度和长度,然后负极、分隔件和负极被重复地堆叠。在堆叠和折叠型中,单元单体被放置在折叠分隔件上,然后从一侧被折叠。
其中,在缠绕型(果冻卷型)电极组件中,正极、分隔件和负极被堆叠并安装在缠绕芯上,然后缠绕芯旋转。因此,正极、分隔件和负极围绕缠绕芯的外周来进行缠绕,以制造电极组件。而且,当电极组件被插入圆柱形罐中时,电极组件在维持圆柱形形状的同时被插入。另一方面,当电极组件被插入袋中时,电极组件以如下方式制造:如图1中所示,端部具有以预定曲率弯曲的弯曲片段,并且中央部分(以预定压力被挤压)具有平坦片段。
然而,在具有弯曲片段和平坦片段的电极组件中,平坦片段不存在由于正极10和负极20之间的加载水平的非一致性所引起的缺陷(即,被施加到正极集电器10a上的正极活性材料10b的加载量(施加量)和被施加到负极集电器20a上的负极活性材料20b的加载量被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但是,由于曲率半径的差异,弯曲片段具有处于特定比率的N/P比(负极和正极之间的每单位面积的活性材料的剂量比)的失衡。这种失衡可能引起电池性能和寿命劣化。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该方法能够防止在电极组件的弯曲片段中发生N/P比的失衡;和一种通过该方法制造的电极组件。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和一种通过该方法制造的电极组件。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在该电极组件中,负极、分隔件和正极彼此重复堆叠,所述负极具有被加载在负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具有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该方法包括:N/P比检查步骤(S1):当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被堆叠时,在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面向彼此的区域中确定N/P比是否被维持在预定范围内,所述N/P比是每单位面积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之比;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S2):选择预期具有超过所述预定范围的N/P比的调节请求区域;和活性材料调节步骤(S3),在所述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允许将位于所述调节请求区域中的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中的每一个的相应区域上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相对于被加载在其它区域上的加载量增加或减少。
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当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和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增加或减少时,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的加载量减少,并且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另一个的加载量增加。
可替代地,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当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和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增加或减少时,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的加载量被维持为等于其它区域中的加载量,并且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另一个的加载量增加或减少。
而且,在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中,选择至少两个调节请求区域,并且各自地确定被施加到调节请求区域中的每一个的调节的加载量。
在负极、分隔件和正极在堆叠状态下被折叠并被制造成电极组件的情况(电极组件被制造成果冻卷结构的情况)下,在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中,将当负极和正极被折叠时发生弯曲的弯曲片段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这里,当弯曲片段的曲率根据折叠和缠绕的次数而改变时,可以各自地确定被施加到弯曲片段中的每一个的调节的加载量。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在负极集电器的表面上加载负极活性材料的过程或者在正极集电器的表面上加载正极活性材料的过程中的一个期间,当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的加载量改变时:在N/P比检查步骤中,确定N/P比从加载量改变的点超过预定范围;在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中,当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被堆叠时,面向加载量改变区域的相应区域被选择为所述调节请求区域,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的加载量在所述加载量改变区域上发生改变,其中,所述相应区域是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另一个被加载在其上的区域;并且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另一个的加载量在调节请求区域中增加或减少,以对应于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该一个的改变的加载量,使得N/P比被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而且,当由于在所述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被加载在所述调节请求区域上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小于在其它区域上的加载量而导致产生厚度差异时,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S4):将胶带附接到所述调节请求区域,以抵消所述厚度差异。
此外,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可以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制造的电极组件。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其中,负极、分隔件和正极被彼此重复堆叠,所述负极具有被加载在负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具有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平坦片段,在所述平坦片段中,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以平坦表面形状彼此平行;和弯曲片段,所述弯曲片段由于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的折叠而具有弯曲形状,并且被连接到所述平坦片段的端部,其中,被加载在所述弯曲片段上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至少一个的加载量大于或小于被加载在所述平坦片段上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每一个的加载量。
在电极组件中,作为每单位面积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与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之比的N/P比在弯曲片段和平坦片段之间被一致地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而且,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其中,负极、分隔件和正极彼此重复堆叠,所述负极具有被加载在负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具有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中的一个具有活性材料改变区域,在所述活性材料改变区域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超过预定范围,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中的另一个在面向所述活性材料改变区域的区域中具有调节请求区域,并且在所述调节请求区域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增加或减少,以对应于所述活性材料改变区域,使得作为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之间的每单位面积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之比的N/P比被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胶带可以被附接到活性材料改变区域,以由其上加载有负极活性材料或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形成平坦表面。
有利效果
具有上述配置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可以一致地维持正极和负极之间的N/P比,因此可以抑制电池性能和寿命的劣化,以提高其上安装有电极组件的最终产品(二次电池)的性能和商业价值。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当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增加或减少时,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这两者均可以被调节。然而,可以仅调节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因此可以简化制造过程。
而且,在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中,调节请求区域被各自地确定,并且因此,相对于弯曲片段中的每一个,可以将N/P比一致地维持在预定范围内。
此外,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当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的加载量发生改变时,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另一个的加载量根据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的加载量而发生改变,因此可以抑制缺陷发生率。
而且,当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由于加载在调节请求区域上的负极活性材料或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小于其它区域上的加载量而导致发生厚度差异时,可以另外地附接胶带,以抵消厚度差异。
附图说明
图1所示视图示出了:正极、分隔件和负极被堆叠且折叠以形成弯曲片段和平坦片段的状态;和电极接线片被加工之前的正极的平坦形状。
图2所示视图示出了:正极、分隔件和负极被堆叠且折叠以形成弯曲片段C和平坦片段N的状态;和正极的平坦形状,其中,调节请求区域根据本发明而被选择,并且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被调节。
图3示出了:正极活性材料被施加在平坦片段上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以及正极活性材料被施加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被调节的弯曲片段上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4示出了:锂在负极的面向其上附接有绝缘胶带的正极的区域T的表面上析出的部分D的状态(左图);和在负极的面向其上附接有绝缘胶带的正极的区域T的表面上调节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并且因此锂不在其上析出的状态(右图)。
图5示出了如下:锂在负极的面向位置V上析出的状态(左图),所述面向位置V面向正极活性材料被错误地施加得更厚或更薄的位置U;和负极的面向位置被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所述面向位置面向正极活性材料被错误地施加得更厚或更薄的位置U)并且根据正极活性材料的施加量来调节负极活性材料的施加量从而不引起锂析出的状态(右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顺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从而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若干种不同的形式体现,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
将省略与描述无关的部分,从而清楚地描述本发明,并且在整个说明书中,将相同的附图标记附于相同或类似的元件。
而且,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词语不应被限制性地解释为普通含义或基于字典的含义,而应基于发明人能够适当地定义术语的概念从而以最佳方式描述和解释他或她的发明的原则被解释为符合本发明的范围的含义和概念。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该方法能够防止在电极组件的弯曲片段C中发生N/P比的失衡;和一种通过该方法制造的电极组件。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作为第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具有一致的N/P比的电极组件的方法。
如在示出正极10、分隔件30、负极20被堆叠且折叠以形成弯曲片段C和平坦片段N的状态的图2中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提供一种用于制造具有弯曲片段C的电极组件的方法。在负极20和/或正极10中选择调节请求区域,并且调节正极活性材料10b和/或负极活性材料20b的加载量。
参考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步骤的顺序的图6,该实施例包括N/P比检查步骤(S1)、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S2)和活性材料调节步骤(S3)。
在N/P比检查步骤(S1)中,确定N/P比是否将被维持在预定范围内。这里,N/P比表示:在被堆叠时负极20和正极10面向彼此的区域中、每单位面积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与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之比。
如图2所示,在负极20、正极10和分隔件30被折叠的弯曲片段C中,由于正极10和负极20之间的曲率差异,正极活性材料10b与负极活性材料20b的面向比发生改变。因此,在弯曲片段C中,来自正极活性材料10b的锂离子可能无法被适当地嵌入负极20中,因此,残留了多余量的锂离子。该多余量的锂离子被析出或移动到平坦片段N,从而引起电池性能的劣化。
因此,在该步骤中,确定是否根据负极20和正极10之间的曲率半径的差异来调节活性材料。
而且,当需要调节活性材料时,在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S2)中,将预期具有超过预定范围的N/P比的区域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参考图3,该图示出了正极活性材料10b被施加在平坦片段N上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和正极活性材料10b被施加在正极活性材料10b的加载量被调节的弯曲片段C上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当弯曲片段的角度为θ,半径为r,并且在弯曲片段C中弯曲片段的弧长为l时,根据l=θr来计算弧长。
因为正极活性材料10b被施加(加载)到对应于弧长的区域上,所以可以通过计算每单位面积的容量(mAh/mm2)、每单位重量的容量(mAh/mg)和每单位体积的容量(mAh/cc)来确定活性材料的加载量的调节是否必要。
例如,正极10的最内侧弯曲片段的半径r变得更接近直线。然而,随着缠绕(在正极、分隔件和负极堆叠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次数的增加,半径r的值可能增加。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计算从哪个弯曲片段有必要调节加载量。而且,当制造正极(或负极)时(在正极活性材料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上之前)可以选择调节区域。图2的上图示出了弯曲片段C被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的状态。作为参考,正极活性材料10b未被施加在正极集电器10a中的区域M是将被加工成正极接线片的区域。而且,由N指示的区域是变成平坦片段的区域,并且是不需要调节活性材料的区域,由C指示的区域是变成弯曲片段的区域和需要调节活性材料的区域。如所图所示,在附图中从左到右,弯曲片段被配置为使得C的面积随着半径r的增加而增加。
当选择调节请求区域时,通过使用每单位面积的容量、每单位重量的容量和每单位区域的容量的计算值来计算并且确定被加载在调节请求区域中的每一个上的活性材料的量。
在确定了被施加在调节请求区域中的每一个中的负极活性材料20b或正极活性材料10b的量之后,执行活性材料调节步骤(S3),其中,当正极活性材料10b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10a上时和/或当负极活性材料20b被加载在负极集电器20a上时,施加所调节的量。N/P比检查步骤(S1)、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S2)和活性材料调节步骤(S3)可以仅在负极和正极中的一个上执行,也可以在负极和正极这两者上执行。
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S3)中,允许将位于调节请求区域中的负极20和正极10中的每一个的相应区域上的负极活性材料20b的加载量和正极活性材料10b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相对于被加载在其它区域上的加载量增加或减少。
可替代地,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S3)中,当负极活性材料20b的加载量和正极活性材料10b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增加或减少时,负极活性材料20b或正极活性材料10b中的一个的加载量可以减少,并且另一个的加载量可以增加。而且,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S3)中,当负极活性材料20b的加载量和正极活性材料10b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增加或减少时,负极活性材料20b或正极活性材料10b中的一个的加载量可以被维持为等于其它区域中的加载量,并且另一个的加载量可以增加或减少。
如上所述,选择了至少两个调节请求区域,并且各自确定将被施加到调节请求区域中的每一个的调节加载量。
在如实施例中那样将电极组件制造成果冻卷结构的情况下,在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S2)中,当负极20和正极10被折叠时将被弯曲的弯曲片段C被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这里,当弯曲片段的曲率根据折叠和缠绕的次数而改变时,可以各自地确定将被施加到弯曲片段中的每一个的调节加载量。
第二实施例
而且,除了当制造具有果冻卷结构的电极组件时,当绝缘胶带被附接在正极10的非涂覆部分(活性材料未被施加在集电器上并且将被加工成电极接线片的区域)和涂覆部分(活性材料被施加在集电器上的区域)之间时、或被附接到在非涂覆部分中被加工的正极接线片上以防止短路时,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可以通过将负极的、与绝缘胶带相接触的相应区域设定为调节请求区域来防止锂析出。
即,根据现有技术,在其上附接有绝缘胶带的部分T中,锂离子的移动受到阻挡,并且锂离子未被容纳到负极20中,这可能引起析出。然而,作为第二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造方法,其中负极的、面向其上附接有绝缘胶带的正极的表面被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以调节负极活性材料20b。
图4示出了:根据相关技术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的状态(左图),并且示出了如下部分D:在该部分D中,锂在负极的、面向其上附接有绝缘胶带的正极10的区域T的表面上析出;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制造的状态(右图),并且示出:在负极的、面向其上附接有绝缘胶带的正极10的区域T的表面上调节了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并且因此锂不在其上析出。在该实施例的制造方法中,当绝缘膜被附接在正极10上时,负极20的、面向绝缘膜的相应位置被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这里,其上附接有绝缘胶带的正极的相应区域也可以被选择性地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
在调节请求区域中,几乎不发生锂离子的交换。可以制造被选择为相对于相邻部分在负极和正极之间维持一致的N/P比的调节请求区域,从而加载最少的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
即,在根据实施例的制造方法中,当在负极集电器20a的表面上加载负极活性材料20b的过程或者在正极集电器10a的表面上加载正极活性材料10b的过程中的一个过程的期间,负极活性材料20b或正极活性材料10b中的一个的加载量发生改变时,在N/P比检查步骤中确定为N/P比从加载量发生改变的点超出预定范围。如上所述,可以确定,在其上附接有绝缘胶带的区域中,N/P比将超出可允许范围。
另外,除了上述情况以外,在当电极活性材料被施加到负极和正极中的首先被制造的电极时发生缺陷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可以用于在后制造的电极,从而解决该缺陷。
图5示出了:锂在负极的面向位置V上析出的状态(左图),所述面向位置V面向正极活性材料被错误地施加得更厚或更薄的位置U;和负极的面向位置被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所述面向位置面向正极活性材料被错误地施加得更厚或更薄的位置U)并且根据正极活性材料的施加量来调节负极活性材料的施加量从而不引起锂析出的状态(右图)。
如图5中所示,在当制造正极时、例如当在正极集电器10a上加载正极活性材料10b时,在特定区域U上施加量过小或过大的情况下,N/P比在负极的、面向相应区域的面向位置V上发生改变,因此,可能发生诸如锂析出这样的缺陷。
然而,根据本发明,负极的、面向在其上不正确执行施加的正极的特定区域U的相应区域被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并且根据正极活性材料的比率来调节和施加负极活性材料的量。因此,可以维持一致的N/P比。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在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中,当堆叠负极和正极时,面向加载量改变区域(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的加载量在所述加载量改变区域上发生改变)的相应区域可以被配置为被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其中,所述相应区域是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另一个将在其上加载的区域。而且,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另一个的加载量可以被配置为在调节请求区域中增加或减小,以对应于负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活性材料中的所述一个的改变的加载量,从而将N/P比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而且,当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在调节请求区域上加载的加载量小时,可以进一步提供将胶带附接到调节请求区域的步骤(S4),以抵消与其它区域的厚度差异(如图6中所示)。
第三实施例
而且,作为第三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通过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电极组件。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极组件是这样的电极组件:其中,负极20(具有被加载在负极集电器20a的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20b)、分隔件30和正极10(具有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10a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10b)彼此重复地堆叠,该电极组件包括:平坦片段N,其中,负极20和正极10以平坦表面形状彼此平行;和弯曲片段C,该弯曲片段由于负极20和正极30的折叠而具有弯曲形状,并且被连接到平坦片段N的端部。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弯曲片段C中的N/P比根据在负极20和正极10之间的曲率半径的差异而发生改变,因此弯曲片段C被选择为调节请求区域,并且负极活性材料20b和正极活性材料10b的加载量可以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调节。
因此,在弯曲片段C上加载的负极活性材料20b或正极活性材料10b中的至少一个的加载量大于或小于在平坦片段N上加载的负极活性材料20b和正极活性材料10b中的每一个的加载量。因此,在电极组件中,作为每单位面积的正极活性材料10b的加载量与负极活性材料20b的加载量之比的N/P比在弯曲片段C和平坦片段N之间被一致地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第四实施例
而且,作为第四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通过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电极组件。
根据该实施例的电极组件是这样的电极组件:其中,负极20(具有被加载在负极集电器20a的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20b)、分隔件30和正极10(具有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10a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10b)彼此重复地堆叠。负极20和正极10中的一个具有活性材料改变区域,在所述活性材料改变区域中,负极活性材料20b或正极活性材料10b的加载量超过预定范围。即,当如图4中所示来附接绝缘胶带时,或者当如图5中所示在活性材料的涂覆过程期间发生异常时,形成活性材料改变区域。
负极和正极中的另一个在面向活性材料改变区域的区域中具有调节请求区域,并且在调节请求区域中,负极活性材料20b或正极活性材料10a的加载量增加或减少,以对应于活性材料改变区域,从而作为负极和正极之间的每单位面积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与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之比的N/P比被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而且,胶带被附接到活性材料改变区域,以由其上加载有负极活性材料或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形成平坦表面。
具有上述配置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可以一致地维持正极10和负极20之间的N/P比,因此可以抑制电池性能和寿命的劣化,以提高产品的商业价值。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当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负极活性材料20b和正极活性材料10b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增加或减少时,负极活性材料20b和正极活性材料10b这两者均可以被调节。然而,可以仅调节其中之一,因此可以简化制造过程。
而且,在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中,各自地确定调节请求区域,并且因此,相对于弯曲片段C中的每一个,可以将N/P比一致地维持在预定范围内。
此外,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当负极活性材料20b或正极活性材料10b中的一个的加载量发生改变时,另一个的加载量根据该一个的加载量而改变,因此可以抑制缺陷发生率。
而且,当由于在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在调节请求区域上加载的负极活性材料20b或正极活性材料10b的加载量小于其它区域上的加载量、从而产生厚度差异时,可以另外地附接胶带,以抵消厚度差异。
尽管通过特定实施例和附图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所附权利要求的等同范围内作出各种改变和修改。

Claims (11)

1.一种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在所述电极组件中,负极、分隔件和正极彼此堆叠,所述负极具有被加载在负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具有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方法包括:
N/P比检查步骤(S1):当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被堆叠时,在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面向彼此的区域中确定N/P比是否被维持在预定范围内,所述N/P比是每单位面积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之比;
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S2):选择预期具有超过所述预定范围的N/P比的调节请求区域;和
活性材料调节步骤(S3),在所述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允许将位于所述调节请求区域中的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中的每一个的相应区域上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相对于被加载在其它区域上的加载量增加或减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当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增加或减少时,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的加载量减少,并且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另一个的加载量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当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中的每一个增加或减少时,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的加载量被维持为等于其它区域中的加载量,并且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另一个的加载量增加或减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中,选择至少两个调节请求区域,并且各自地确定被施加到所述调节请求区域中的每一个的调节的加载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负极、所述分隔件和所述正极在堆叠状态下被折叠并被制造成所述电极组件的情况下,在所述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中,将当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被折叠时发生弯曲的弯曲片段选择为所述调节请求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负极集电器的表面上加载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过程或者在所述正极集电器的所述表面上加载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过程中的一个期间,当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的加载量发生改变时:
在所述N/P比检查步骤中,确定N/P比从加载量改变的点超出所述预定范围,
在所述调节请求区域选择步骤中,当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被堆叠时,面向加载量改变区域的相应区域被选择为所述调节请求区域,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一个的加载量在所述加载量改变区域上发生改变,其中,所述相应区域是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另一个被加载在其上的区域,并且
在所述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另一个的加载量在所述调节请求区域中增加或减少,以对应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所述一个的改变的加载量,使得N/P比被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当由于在所述活性材料调节步骤中被加载在所述调节请求区域上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小于在其它区域上的加载量而导致产生厚度差异时,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S4):将胶带附接到所述调节请求区域,以抵消所述厚度差异。
8.一种电极组件,其中,负极、分隔件和正极彼此堆叠,所述负极具有被加载在负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具有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所述电极组件包括:
平坦片段,在所述平坦片段中,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以平坦表面形状彼此平行;和
弯曲片段,所述弯曲片段由于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的折叠而具有弯曲形状,并且被连接到所述平坦片段的端部,
其中,被加载在所述弯曲片段上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至少一个的加载量大于或小于被加载在所述平坦片段上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和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的每一个的加载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作为每单位面积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之比的N/P比在所述弯曲片段和所述平坦片段之间被一致地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10.一种电极组件,其中,负极、分隔件和正极彼此堆叠,所述负极具有被加载在负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具有被加载在正极集电器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
其中,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中的一个具有活性材料改变区域,在所述活性材料改变区域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超过预定范围,
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中的另一个在面向所述活性材料改变区域的区域中具有调节请求区域,并且
在所述调节请求区域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增加或减少,以对应于所述活性材料改变区域,使得作为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之间的每单位面积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加载量之比的N/P比被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胶带被附接到所述活性材料改变区域,以由其上加载有所述负极活性材料或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形成平坦表面。
CN202080017267.5A 2019-05-03 2020-04-28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37675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52505A KR102509516B1 (ko) 2019-05-03 2019-05-03 전극조립체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2019-0052505 2019-05-03
PCT/KR2020/005564 WO2020226320A1 (ko) 2019-05-03 2020-04-28 전극조립체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7504A true CN113767504A (zh) 2021-12-07

Family

ID=73051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7267.5A Pending CN113767504A (zh) 2019-05-03 2020-04-28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408572A1 (zh)
EP (1) EP3916882A4 (zh)
KR (1) KR102509516B1 (zh)
CN (1) CN113767504A (zh)
WO (1) WO202022632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4428A (zh) * 2022-06-30 2022-09-20 东莞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卷芯拐角析锂的方法、电池的制备工艺及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02591A4 (en) * 2021-04-22 2023-08-02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ELECTRODE ASSEMBLY,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BATTERY CEMENT AND BATTERY
EP4329027A1 (en) * 2021-09-14 2024-02-28 Lg Energy Solution, Ltd. Electrode assembly,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device used therei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0035A (zh) * 1998-01-22 1999-09-29 三星电管株式会社 补偿阳、阴极容量比的蓄电池
US6329097B1 (en) * 1998-09-03 2001-12-11 Samsung Sdi, Co., Ltd. Electrode assembly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KR20060010656A (ko) * 2004-07-28 2006-02-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권취형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US20120258343A1 (en) * 2009-12-17 2012-10-11 Koji Takahat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2015109135A (ja) * 2012-03-14 2015-06-1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製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35760B1 (ko) * 2004-06-22 2006-10-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젤리 롤형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이차 전지
KR100963981B1 (ko) * 2007-03-26 2010-06-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로딩량이 다른 활물질층을 포함하고 있는 젤리-롤
CN102306778B (zh) * 2011-09-02 2013-10-16 惠州市惠德瑞锂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水性电化学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KR20130103202A (ko) * 2012-03-09 2013-09-23 한화케미칼 주식회사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KR101639209B1 (ko) * 2013-10-30 2016-07-1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개선된 구조의 젤리-롤 형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0035A (zh) * 1998-01-22 1999-09-29 三星电管株式会社 补偿阳、阴极容量比的蓄电池
US6329097B1 (en) * 1998-09-03 2001-12-11 Samsung Sdi, Co., Ltd. Electrode assembly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KR20060010656A (ko) * 2004-07-28 2006-02-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권취형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US20120258343A1 (en) * 2009-12-17 2012-10-11 Koji Takahat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2015109135A (ja) * 2012-03-14 2015-06-1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製造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4428A (zh) * 2022-06-30 2022-09-20 东莞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卷芯拐角析锂的方法、电池的制备工艺及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127759A (ko) 2020-11-11
EP3916882A4 (en) 2022-04-06
WO2020226320A1 (ko) 2020-11-12
US20210408572A1 (en) 2021-12-30
EP3916882A1 (en) 2021-12-01
KR102509516B1 (ko) 202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408572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603196B2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comprising forming lithium metal layer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KR101336309B1 (ko) 전극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및 디바이스
KR101147237B1 (ko)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US8129049B2 (en) Jelly-roll having active material layer with different loading amount
JPH11214027A (ja) 陽極と陰極の容量比を補償した二次電池
US937386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electrode windings
CN108028359B (zh) 电极、用于制造电极的方法、以及用于制造电极的辊
KR101639209B1 (ko) 개선된 구조의 젤리-롤 형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US20180287213A1 (en) Electrode plate for power storage devices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US20140120395A1 (en) Cell coil of a lithium 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ell coil
KR20210012621A (ko) 활물질 로딩량 구배를 갖는 원통형 전지
KR20200113737A (ko) 가요성이 우수한 전극조립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651516B1 (ko) 개선된 구조의 젤리-롤 형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TWI462380B (zh) 電芯及其製造方法
CN112020791A (zh) 单元电芯及其制造方法
US11018395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80315991A1 (en) 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11929500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KR20210140997A (ko) 전극 조립체
US20220344697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EP4184629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KR20220009907A (ko) 전극조립체
CN117157789A (zh) 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电池电芯
JP2022108762A (ja)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