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8263B - 微镜器件 - Google Patents

微镜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8263B
CN113728263B CN202080030775.7A CN202080030775A CN113728263B CN 113728263 B CN113728263 B CN 113728263B CN 202080030775 A CN202080030775 A CN 202080030775A CN 113728263 B CN113728263 B CN 1137282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actuator
piezoelectric
mirror
resonance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07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28263A (zh
Inventor
直野崇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28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82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282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82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01Scanning systems with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eflecting means, e.g. raster or XY scann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0816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 G02B26/0833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the reflecting element being a micromechanical device, e.g. a MEMS mirror, DMD
    • G02B26/085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the reflecting element being a micromechanical device, e.g. a MEMS mirror, DMD the reflecting means being moved or deformed by piezoelectric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Abstract

微镜器件(1)具备以包围反射镜部(12)的方式配置的致动器(14)。致动器(14)具备压电元件(40),压电元件(40)的上部电极(33)由以第1应力反转区域及第2应力反转区域分离的多个个别电极部(i1~i8)构成,该压电元件(40)包括由多个个别电极部(i1~i8)分别规定的多个压电部(41~48),该第1应力反转区域中,在以使反射镜部绕第1轴产生倾斜振动的第1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最大位移状态下,在压电膜(32)的面内方向上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正负反转,该第2应力反转区域中,在以使反射镜部绕第2轴产生倾斜振动的第2共振模式驱动时在压电膜(32)的面内方向上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正负反转。

Description

微镜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镜器件。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硅(Si)的微加工技术制作的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Systems:MEMS)器件之一,已知一种微镜器件(还称为微扫描器。)。该微镜器件小型且功耗低,因此期待在使用激光的平视显示器、视网膜显示器等中的应用。
作为用于显示图像的光扫描方式,相对于迄今为止较为普遍的光栅扫描方式,通过对水平轴及垂直轴这两个轴均进行正弦驱动而描绘利萨茹波形来覆盖画面的利萨茹扫描方式备受关注。利萨茹扫描方式中,激光驱动器的算法虽复杂,但能够将反射镜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驱动功耗,同时实现宽视角。
微镜的驱动方式有多种,但利用压电体的变形的压电驱动方式与其他方式相比,所产生的扭矩更高,可获得高扫描角,因此被看好。
日本专利第6092713号公报及国际公开第2016/052547号中公开了一种压电方式的反射镜器件,其中,反射镜部经由扭力杆与一对半环状压电致动器连接,从而使反射镜部能够以扭力杆为轴旋转振动。日本专利第6092713号公报及国际公开第2016/052547号中公开了一种驱动反射镜的方法,其对应于使反射镜部振动时在半环状压电致动器中产生的应力分布来分割配置压电膜,并对分割配置的各压电膜分别施加适当的极性的驱动信号,由此有效地驱动反射镜。
然而,日本专利第6092713号公报及国际公开第2016/052547号中公开的反射镜器件只能在一个轴向上进行扫描,因此无法通过一个芯片来显示图像。
另一方面,日本专利第5151065号公报、日本专利第4984117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8-41085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压电驱动方式的光扫描仪,其能够作为微镜器件而进行二维扫描。
日本专利第515106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光扫描仪,其具有如下结构:反射镜部经由沿着第1轴的第1连接部与可动框连接,可动框经由压电致动器与包围可动框的固定框连接。可动框与压电致动器通过沿着与第1轴正交的第2轴的第2连接部连接,进而压电致动器通过沿着第1轴的第3连接部与固定框连接。夹着反射镜部配置于轴上的两个第3连接部上分别连接有一对可动部,通过共四个可动部使反射镜部针对每个可动框绕两个轴振动,由此实现光的二维扫描动作。
日本专利第498411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光扫描仪,其具备:反射镜部;第1致动器部,以包围反射镜部的方式配置且经由沿着第1轴延伸的第1扭力杆与反射镜部连接;内部可动框,配置于第1致动器部的外侧且在第1扭力杆的轴上与第1致动器部连接;及第2致动器部,以包围内部可动框的方式配置且经由第2扭力杆与内部可动框连接。第1致动器部对反射镜部施加绕第1轴的扭矩,第2致动器部对反射镜部施加绕第2轴的扭矩,由此实现光的二维扫描动作。
在日本特开2018-41085号公报中,反射镜部经由第1扭力杆与包围反射镜部的第1框架装置(可动框)连接,第1框架装置通过第2扭力杆与包围第1框架装置的致动器结构体连接。进而,公开了一种致动器结构体通过第3扭力杆与包围致动器结构体的第2框架装置连接的结构。致动器结构体上设置有与第1轴及第2轴对称的四个可动部,反射镜部通过该四个可动部以两个轴为中心转动来实现光的二维扫描动作。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根据日本专利第5151065号公报、日本专利第4984117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8-41085号公报,能够通过一个芯片来进行二维扫描。然而,日本专利第5151065号公报、日本专利第4984117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8-41085号公报的光扫描仪中,均绕两个轴分别进行独立的旋转运动,因此将至少两个矩形或圆环形状的致动器(或可动框)配置成经由担当绕各轴的旋转的两个扭力杆包围反射镜。因此,整体的芯片尺寸被大型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二维扫描且小型的微镜器件。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方式。
<1>一种微镜器件,其具备:
反射镜部,具有反射光的反射面;
环状的致动器,以包围反射镜部的方式配置;
第1连接部,将反射镜部和致动器连接成反射镜部能够绕第1轴转动;
固定部,设置于致动器的外周;及
第2连接部,将致动器和固定部连接成致动器能够绕与第1轴交叉的第2轴转动,
致动器为如下微镜器件:使绕第1轴的旋转扭矩作用于反射镜部,并且使绕第2轴的旋转扭矩作用于反射镜部,由此旋转驱动反射镜部绕第1轴及第2轴,
致动器为具备在振动板上层叠有下部电极、压电膜及上部电极的压电元件的压电致动器,
上部电极由以第1应力反转区域及第2应力反转区域分离的多个个别电极部构成,压电元件包括由多个个别电极部分别规定的多个压电部,该第1应力反转区域中,在以使反射镜部绕第1轴产生倾斜振动的第1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最大位移状态下,在压电膜的面内方向上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正负反转,该第2应力反转区域中,在以使反射镜部绕第2轴产生倾斜振动的第2共振模式驱动时在压电膜的面内方向上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正负反转。
<2>根据<1>所述的的微镜器件,其中,
第1连接部在第1轴上连接反射镜部和致动器。
<3>根据<1>或<2>所述的的微镜器件,其中,
第2连接部在第2轴上连接致动器和固定部。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镜器件,其中,
上部电极具备至少八个个别电极部作为多个个别电极部,多个个别电极部相对于第1轴及第2轴对称地配置。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镜器件,其具备驱动电路,
该驱动电路用于对致动器的多个压电部分别输入驱动信号。
<6>根据<5>所述的的微镜器件,其中,
驱动电路对多个压电部输入以绕第1轴倾斜振动的第1共振模式驱动反射镜部且以绕第2轴倾斜振动的第2共振模式驱动反射镜部的驱动信号。
<7>根据<6>所述的微镜器件,其中,
驱动电路分别输入叠加第1驱动信号和第2驱动信号而得的驱动信号作为驱动信号,该第1驱动信号中,施加于在以第1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振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位于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正的区域的压电部的驱动电压波形和施加于位于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负的区域的压电部的驱动电压波形彼此处于相反相位的关系,该第2驱动信号中,施加于在以第2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振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位于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正的区域的压电部的驱动电压波形和施加于位于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负的区域的压电部的驱动电压波形彼此处于相反相位的关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进行二维扫描且小型的微镜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微镜器件的一部分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3是从上表面侧观看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的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4是从底面侧观看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的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的结构体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的结构体的仰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的结构体的左侧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的结构体的主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与驱动电路之间的连接的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中的伴有绕第1轴的反射镜部倾斜振动的第1共振模式下的形状位移的模拟图。
图11是表示因图10所示的第1共振模式下的形状位移而在致动器中产生的面内应力分布的图。
图12是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中的伴有绕第2轴的反射镜部倾斜振动的第2共振模式下的形状位移的模拟图。
图13是表示因图12所示的第2共振模式下的形状位移而在致动器中产生的面内应力分布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绕第1轴的驱动时的电压施加的图。
图15是表示绕第1轴的驱动时的施加驱动信号(电压波形)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绕第2轴的驱动时的电压施加的图。
图17是表示绕第2轴的驱动时的施加驱动信号(电压波形)的图。
图18是参考例的微镜器件的俯视图。
图19是参考例的微镜器件中的伴有绕第1轴的反射镜部倾斜振动的第1共振模式下的形状位移的模拟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参考例的微镜器件的绕第1轴的驱动时的驱动方法的图。
图21是参考例的微镜器件中的伴有绕第2轴的反射镜部倾斜振动的第2共振模式下的形状位移的模拟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参考例的微镜器件的绕第2轴的驱动时的驱动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微镜器件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微镜器件的一部分的截面结构的图。图3是从上表面侧观看微镜器件用结构体的立体图,示出未设置配线结构的状态。图4是从底面侧观看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用结构体的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用结构体的俯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用结构体的仰视图。图7是微镜器件用结构体的左侧视图。另外,微镜器件的结构体的右侧视图与左侧视图相同。图8是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的结构体的主视图。另外,微镜器件的结构体的后视图与主视图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1具备反射镜部12、以包围反射镜部12的方式配置的环状的致动器14、连接反射镜部12和致动器14的第1连接部21、配置于致动器14的外周的固定部20及连接致动器14和固定部20的第2连接部22。
关于微镜器件1的尺寸,例如,长度及宽度尺寸通常分别为1mm~10mm左右,但也可以为大于或小于该尺寸的结构,并无特别限制。并且,致动器的厚度通常为5μm~0.2mm左右,只要在可制作的范围内即可,并无特别限制。
反射镜部12具有反射入射光的反射面12a。反射面12a由设置于反射镜部12的一个面上的例如Au(金)及Al(铝)等金属薄膜构成。用于形成反射面12a的反射镜涂层中使用的材料及膜厚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反射镜材料(高反射率材料)来进行各种设计。
在图1中,例示了具有大致圆形的反射面12a且呈与反射面12a相似的俯视形状的反射镜部12,但反射镜部12的俯视形状可以与反射面12a的形状一致,也可以不同。反射镜部12及反射面12a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以为椭圆形、正方形、矩形及多边形等各种形状,而不限于例示的大致圆形。
第1连接部21连接反射镜部12和致动器14,并且将反射镜部12支撑为能够绕第1轴a1转动。第1连接部21为夹着反射镜部12从反射镜部12的外周沿着第1轴a1对称地延伸设置至外侧的一对棒状部件,其在第1轴a1上连接反射镜部12和致动器14。构成第1连接部21的一对棒状部件各自的一端与反射镜部12的外周连接,各自的另一端与致动器14连接。
第2连接部22连接致动器14和固定部20,并且将致动器14支撑为能够绕第2轴a2转动。第2连接部22为夹着致动器14从致动器14的外周沿着第2轴a2对称地延伸设置至外侧的一对棒状部件,其在第2轴a2上连接致动器14和固定部20。构成第2连接部22的一对棒状部件各自的一端与致动器14的外周连接,各自的另一端与固定部20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a1和第2轴a2在反射镜部12的大致中心处相交。
在此,第1轴a1在包括反射镜部12的静止时的反射面12a的平面内。第2轴a2为在该平面内与第1轴a1交叉的轴,在此为与第1轴a1正交的轴。第1轴a1和第2轴a2优选在反射面12a的中心交叉,但交叉位置也可以偏离中心。
在各图中,将反射镜部12的静止时的反射面12a的法线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与第1轴a1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第2轴a2平行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
固定部20经由第2连接部22支撑致动器14。致动器14经由第1连接部21支撑反射镜部12。固定部20上设置有配线22及电极端子24等,而且还可以设置有未图示的电子电路。
在本例子中,固定部20为包围致动器14的框部件(固定框)。固定部20只要是能够经由第2连接部22支撑致动器14的结构,则并不限于框部件,也可以由与第2连接部22中的一个连接的第1固定部和与另一个连接的第2固定部这两个部件构成。
致动器14为包围反射镜部12的环状的部件。致动器14使绕第1轴a1的旋转扭矩作用于反射镜部12,并且使绕第2轴a2的旋转扭矩作用于反射镜部12,由此二维旋转驱动反射镜部12绕第1轴a1及第2轴a2。本微镜器件1通过二维旋转驱动反射镜部12,能够反射入射于反射镜部12的反射面12a的入射光来进行二维扫描(Two-dimensional scanning)。在此,环状只要是不间断地包围内侧的区域的形状即可,内周及外周的形状可以不是圆形,也可以是矩形或多边形等任何形状。在本例子中,致动器的内周及外周为八角形。
二维旋转驱动的细节待留后述,但在本发明的微镜器件中,能够通过包围反射镜部12的一个环状的致动器14使反射镜部12二维旋转。与以往的具备两个以上的致动器(或可动框)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器件整体小型化。
在本例子的微镜器件1中,反射镜部12、致动器14、固定部20、第1连接部21及第2连接部22以线对称的结构配置于第1轴a1及第2轴a2上。通过这种对称结构,能够使旋转扭矩高效地作用于中央的反射镜部12。
微镜器件1例如通过利用半导体制造技术进行加工,能够从硅基板制作成由反射镜部12、致动器14、固定部20、第1连接部21及第2连接部22等要素一体地构成的结构物。
另外,固定部20厚于反射镜部12、致动器14、第1连接部21及第2连接部22(参考图3及图4)。即,反射镜部12、致动器14、第1连接部21及第2连接部22的厚度形成为薄于固定部20的厚度(z方向上的厚度)。由此,成为致动器14、第1连接部21及第2连接部22容易变形(例如,弯曲变形或扭曲变形)的结构。将反射镜部12、致动器14及固定部20中除反射面、压电膜、电极及配线等以外的基材部分称为微镜器件用结构体。并且,该结构体中除固定部20以外的部分为结构体中的主体部分。微镜器件的基本性能依赖于该主体部分的形状,而不依赖于固定部20的形状。
致动器14为具备压电元件40的压电致动器。压电元件40具有在振动板30上依次层叠有下部电极31、压电膜32及上部电极33的层叠结构(参考图2。)。另外,在图2中,为了容易进行视觉辨认,示出了与实际的膜厚比不同的膜厚比。上部电极及下部电极的“上部”及“下部”并不表示上下,只是将夹着压电膜的一对电极中设置于振动板侧的电极称为下部电极,将夹着压电膜与下部电极对置地配置的电极称为上部电极。
压电元件40的上部电极33由以第1应力反转区域及第2应力反转区域分离的多个个别电极部i1~i8构成,压电元件40包括由多个个别电极部i1~i8分别规定的多个压电部41~48,该第1应力反转区域中,在以使反射镜部12绕第1轴a1产生倾斜振动的第1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最大位移状态下,在压电膜32的面内方向上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正负反转,该第2应力反转区域中,在以使反射镜部12绕第2轴a2产生倾斜振动的第2共振模式驱动时在压电膜32的面内方向上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正负反转。图1中的个别电极部的分离区域S相当于第1应力反转区域和/或第2应力反转区域,以下称为应力反转区域S。各主应力及应力反转区域待留后述。
当对多个压电部41~48施加规定的电压时,压电膜的变形导致致动器14弯曲位移而产生驱动力,从而能够在第1连接部21中产生旋转扭矩,并且在第2连接部22中产生旋转扭矩。在本微镜器件1中,通过使上部电极33根据第1共振模式下的应力分布及第2共振模式下的应力分布来具备个别电极部,实现了使用一个环状的致动器14的二维驱动。
对个别电极部的详细配置进行说明。致动器14的上部电极33由八个个别电极部i1~i8构成。各个别电极部i1~i8以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通过上部电极33分离形成为多个个别电极部i1~i8,能够对由各个别电极部i1~i8规定的压电部41~48分别独立地进行电压控制。各压电部41~48由个别电极部i1~i8、对置的下部电极31及夹在个别电极部i1~i8与下部电极31之间的压电膜32构成。各个别电极部i1~i8及下部电极31经由配线22及电极端子24(独立符号1~8及GND)与驱动电路50连接。
图9是表示本例子中的微镜器件1的压电元件40的各压电部41~48与驱动电路50之间的电气配线结构的框图。
压电元件40具备下部电极31、压电膜32及上部电极33。压电元件40的各压电部41~48的各个别电极部i1~i8分别与电极端子1~8连接,下部电极31相对于所有个别电极部为共用的膜,并且与接地用电极端子GND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电膜32及下部电极31形成为多个压电部所共用的膜,但压电膜32或压电膜32和下部电极31也可以按上部电极33的个别电极部进行分离。
本发明的微镜器件能够仅由一个环状的致动器二维驱动,因此是不具有可动框及第2致动器的结构,因此能够将元件体积抑制得较小。
图10是表示反射镜部12以第1共振模式绕第1轴a1倾斜振动的状况的模拟图,示出了反射镜部12以第1轴a1为中心,x轴方向上的一端x1向+z方向倾斜位移且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x2向-z方向倾斜位移的状态。在图10中,颜色的深浅表示位移量。
在反射镜部12以第1共振模式绕第1轴a1倾斜振动并处于如图10那样旋转位移的状态时,致动器14会挠曲变形。并且,如图11所示,在致动器14的压电膜上产生被施加拉伸方向上的应力(以下,称为拉伸应力。)σt的拉伸应力区域t1和被施加压缩方向上的应力(以下,称为压缩应力。)σc的压缩应力区域c1。在图11中,用浅灰色示出了被施加拉伸应力的部分,用黑色示出了被施加压缩应力的部分。另外,越是颜色密度高的区域,表示应力越大。另外,在压电膜的各位置上产生的应力对应于振动而随时间发生变化。图11中示出了在以第1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振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在压电膜中产生的面内应力的状态。
各部分是“压缩应力”还是“拉伸应力”是从彼此正交的三个主应力矢量中选取与压电膜的膜厚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内的两个主应力,并由其中绝对值较大的主应力的方向(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方向)而定。在将膜厚方向用作z轴的情况下,与膜厚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内的两个主应力为在x-y平面内产生的应力。作为应力方向的标记方法,将朝向外侧的方向的矢量定义为拉伸方向,将朝向内侧的方向的矢量定义为压缩方向。
如此定义的理由在于,通常,在压电MEMS器件中,致动器部的尺寸是平面性的,从而膜厚方向上的应力几乎可视为0。“尺寸是平面性的”表示,与平面方向上的尺寸相比,高度足够小。上述“x-y平面”的面方向相当于“压电膜的与膜厚方向正交的面内方向”。关于应力,将向拉伸部件的方向施力的拉伸应力σt定义为正,将向压缩方向施力的压缩应力σc定义为负。即,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正的区域表示以拉伸应力为主的区域,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负的区域表示以压缩应力为主的区域。并且,“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正负反转的应力反转区域”表示,包括拉伸应力区域与压缩应力区域的边界且从拉伸应力变为压缩应力或从压缩应力变为拉伸应力的区域。
如图11所示,在致动器14的与第1轴a1交叉的部分,夹着第1轴a1相邻的区域表现出正负不同的应力。图中,夹着第1轴a1相邻的一个区域为拉伸应力区域t1,另一个区域为压缩应力区域c1。在与第2轴a2交叉的部分,夹着第2轴a2相邻的区域表现出相同符号的应力,但相对于第1轴a1对称的区域彼此表现出正负不同的应力。在第1共振模式下,致动器14上的应力分布以第2轴a2为中心呈线对称。
在压缩应力区域c1与拉伸应力区域t1的边界存在应力的方向逐渐地变化的(即,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正负反转的)区域即第1应力反转区域。图11所示的六条第1应力反转线r1分别位于第1应力反转区域的中心。
图12是表示反射镜部12及致动器14以第2共振模式绕第2轴a2倾斜振动的状况的模拟图,示出了反射镜部12及致动器14以第2轴a2为中心,致动器14的y轴方向上的一端y1向+z方向倾斜位移且y轴方向上的另一端y2向-z方向倾斜位移的状态。与图10相同地,在图12中,颜色的深浅表示位移量。
在反射镜部12及致动器14以第2共振模式绕第2轴a2倾斜振动并处于图12所示的旋转位移的状态时,致动器14会挠曲变形。并且,如图13所示,在致动器14的压电膜上产生被施加拉伸应力的拉伸应力区域t2和被施加压缩应力的压缩应力区域c2。在图13中,与图11相同地,用浅灰色示出了产生拉伸应力的部分,用黑色示出了产生压缩应力的部分。另外,越是颜色密度高的区域,表示应力越大。另外,在压电膜的各位置上产生的应力对应于振动而随时间发生变化。图13中示出了在以第2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振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在压电膜中产生的面内应力的状态。
如图13所示,在致动器14的与第2轴a2交叉的部分,夹着第2轴a2相邻的区域表现出正负不同的应力。图中,夹着第2轴a2相邻的一个区域为拉伸应力区域t2,另一个区域为压缩应力区域c2。在与第1轴a1交叉的部分,夹着第1轴a1相邻的区域表现出相同符号的应力,但相对于第2轴a2对称的区域彼此表现出正负不同的应力。即,在第2共振模式下,致动器14上的应力分布以第1轴a1为中心呈线对称。
在压缩应力区域c2与拉伸应力区域t2的边界存在应力的方向逐渐地变化的(即,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正负反转的)区域即第2应力反转区域。图13所示的六条第2应力反转线r2分别位于第2应力反转区域的中心。
关于图11及图13所示的应力分布,上部电极33的个别电极部i1~i8形成为与应力方向不同的压电膜的区域t1、t2、c1、c2的划分对应。个别电极部之间以包括第1应力反转线r1或第2应力反转线r2的应力反转区域S进行了分离(参考图1。)。在本结构中,六条第1应力反转线r1中除第1轴a1上的两条以外的四条第1应力反转线与第2应力反转线r2一致,其结果,上部电极以八个应力反转区域S进行了分离。
通过具备如此分离的个别电极部i1~i8,能够对个别电极部i1~i8分别(即,对压电部41~48独立地)输入绕第1轴a1的驱动信号及绕第2轴a2的驱动信号。通过根据各区域中的第1共振模式下及第2共振模式下的应力来输入驱动信号,能够使各区域有效地位移,从而能够产生绕第1轴及绕第2轴的扭矩。
关于通过共振模式振动执行动作时(共振驱动时)的应力分布,可以使用公知的有限元法的软件来赋予器件尺寸、材料的弹性模量及器件形状等参数,并使用模式分析法进行分析。在设计器件时,分析在共振模式下驱动时的压电膜内的应力分布,并根据其分析结果与应力分布中的压缩应力区域、拉伸应力区域的划分对应地将上部电极划分为个别电极部。由各个别电极部规定各压电部。
用于以第1共振模式及第2共振模式驱动的驱动用电力从驱动电路供给至各压电部41~48。作为向致动器14供给的驱动信号,可以使用激发共振的频率的交流信号或脉冲波形信号。以下,与驱动方法一并对具体驱动信号进行说明。
驱动电路对压电元件的多个压电部分别输入叠加驱动第1共振模式的第1驱动信号和驱动第2共振模式的第2驱动信号而得的驱动信号。
第1驱动信号为如下信号:包括彼此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压波形,并将其中一个相位的驱动电压波形施加到在以第1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振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位于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正的区域的压电部,将另一个相位的驱动电压波形施加到在上述瞬间位于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负的区域的压电部。
第2驱动信号为如下信号:包括彼此相反相位的驱动电压波形,并将其中一个相位的驱动电压波形施加到在以第2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振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位于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正的区域的压电部,将另一个相位的驱动电压波形施加到位于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负的区域的压电部。
因此,驱动电路50对位于以第1共振模式驱动时的驱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的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方向相同(符号相同)的区域的压电部施加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波形作为第1驱动信号。即,对位于压缩应力区域的压电部彼此施加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波形,并且对位于拉伸应力区域的压电部彼此施加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波形。并且,驱动电路在位于以第1共振模式驱动时的驱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的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方向不同的(符号不同的)区域的压电部之间施加相反相位的驱动信号波形作为第1驱动信号。即,压缩应力区域和拉伸应力区域中施加有相反相位的驱动信号波形。另外,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波形的振幅可以在压电部彼此之间相同,也可以在压电部之间不同。
并且,同时,驱动电路50对位于以第2共振模式驱动时的驱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的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方向相同的区域的压电部施加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波形作为第2驱动信号。即,对位于压缩应力区域的压电部彼此施加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波形,并且对位于拉伸应力区域的压电部彼此施加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波形。并且,驱动电路在位于以第2共振模式驱动时的驱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的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方向不同的区域的压电部之间施加相反相位的驱动信号波形作为第2驱动信号。即,压缩应力区域和拉伸应力区域中施加有相反相位的驱动信号波形。另外,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的振幅可以在压电部彼此之间相同,也可以在压电部之间不同。
通过对各压电部分别施加叠加第1共振模式用第1驱动信号及第2共振模式用第2驱动信号而得的驱动信号,能够同时激发第1共振模式及第2共振模式。在将上述驱动信号施加到各压电部41~48来驱动致动器14的情况下,会对在各振动的瞬间位于在各压电膜中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正的区域的压电部施加正电压,并对位于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负的区域的压电部施加负电压。通过施加与应变的正负对应的正负的电压,能够将压电力极高效地转换为位移。因此,能够仅由一个环状的致动器14二维驱动反射镜部12。
参考图14~图17对驱动方法的一例进行具体说明。图14是表示在激发第1共振模式时输入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的压电部组的图,图15中示出输入于各压电部组的驱动信号的一例。图16是表示在激发第2共振模式时输入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的压电部组的图,图17中示出输入于各压电部组的驱动信号。
在图14中,用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线示出在激发第1共振模式时输入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的第1组压电部的个别电极部。并且,用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线示出输入与第1组相反的相位的驱动信号的第2组压电部的个别电极部。
第1组的个别电极部i1、i4、i6、i7与图11的拉伸应力区域t1对应,对它们输入图15所示的相同相位的第1共振模式用第1驱动信号V1a。并且,第2组的个别电极部i2、i3、i5、i8与图11的压缩应力区域c1对应,对它们输入相同相位的第1共振模式用第1驱动信号V1b。如图15所示,施加于第1组压电部的驱动信号V1a和施加于第2组压电部的驱动信号V1b为具有相同的第1频率f1的彼此相反相位(相位差180°)的信号。通过施加这种驱动信号,可产生使致动器14绕第1轴a1倾斜的应变,从而反射镜部12被施加绕第1轴a1的旋转扭矩。
第1驱动信号V1a、V1b分别如下表示。
V1a=α1V1sin(2πf1t+π)
V1b=α1V1sin2πf1t
上述式中,α1V1为电压振幅,t为时间。另外,式中未考虑偏移电压。V1为第1驱动信号的基本电压振幅值,α1为第1驱动信号用电压振幅校正系数。另外,施加于各个别电极部的电压振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即,α1的值可以根据压电部而不同。可以根据在各个别电极部中产生的应力的大小来设定电压振幅。例如,在个别电极部中产生的应力的大小越大,电压振幅越大等。
若概括第1驱动信号V1a及V1b并将其一般化来表示,
则可以表示为V1=α1V1sin(2πf1t+β1π)。
在此,β1为第1驱动信号用相位校正系数,在第1相位的V1a的情况下为1,在与第1相位相反的相位即第2相位的V1b的情况下为0。
在图16中,用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线示出在激发第2共振模式时输入相同相位的驱动信号的第3组压电部的个别电极部。并且,用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线示出输入与第3组相反的相位的驱动信号的第4组压电部的个别电极部。
第3组的个别电极部i1、i3、i6、i8与图13的拉伸应力区域t2对应,对它们输入图17所示的相同相位的第2共振模式用第2驱动信号V2a。并且,第4组的个别电极部i2、i4、i5、i7与图13的压缩应力区域c2对应,对它们输入相同相位的第2共振模式用第2驱动信号V2b。如图17所示,第2驱动信号V2a和V2b为具有相同的第2频率f2的彼此相反相位(相位差180°)的信号。通过施加这种驱动信号,可产生使致动器14绕第2轴a2倾斜的应变,其结果,反射镜部12被施加绕第2轴a2的旋转扭矩。
第2驱动信号V2a、V2b分别如下表示。
V2a=α2V2sin(2πf2t+π)
V2b=α2V2sin2πf2t
上述式中,α2V2为电压振幅,t为时间。另外,式中未考虑偏移电压。V2为第2驱动信号的基本电压振幅值,α2为第2驱动信号用电压振幅校正系数。另外,施加于各个别电极部的电压振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即,α2的值可以根据压电部而不同。可以根据在各个别电极部中产生的应力的大小来设定电压振幅。例如,在个别电极部中产生的应力的大小越大,电压振幅越大等。
若概括第2驱动信号V2a及V2b并将其一般化来表示,
则可以表示为V2=α2V2sin(2πf2t+β2π)。
在此,β2为第2驱动信号的相位校正系数,在第1相位的V2a的情况下为1,在与第1相位相反的相位即第2相位的V2b的情况下为0。
针对每个压电部施加叠加第1共振模式用第1驱动信号及第2共振模式用第2驱动信号而得的驱动信号。例如,对个别电极部i1施加V1a+V2a,对个别电极部i2施加V1b+V2b,对个别电极部i3施加V1b+V2a,对个别电极部i4施加V1a+V2b。将对各压电部、即各个别电极部施加的组合示于表1。
[表1]
Figure GDA0003316482650000151
另外,对各压电部的个别电极部in(在此,n为1~8)施加的驱动信号可以由下述一般式(1)表示。
Vin=α1V1sin(2πf1t+β1π)+α2V2sin(2πf2t+β2π) (1)
在式(1)中,第1项为用于绕第1轴倾斜振动的第1驱动信号,第2项为用于绕第2轴倾斜振动的第2驱动信号。
在上述表1所示的例子中,α1、α2是恒定的,但通过使α1、α2根据个别电极而不同,并且使电压振幅随着在个别电极部中产生的应力的大小变大而变大,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效率,从而进一步降低功耗。
如上所述,通过控制成对各压电部施加与在以第1共振模式及第2共振模式驱动微镜器件时在致动器的压电膜中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方向对应的驱动信号,能够极高效地进行驱动。驱动电路构成为对各压电部输入上述驱动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压电元件中所包括的多个压电部中,下部电极为共用电极。因此,将下部电极接地,并对上部电极输入规定的驱动信号(驱动电压波形)。然而,在下部电极也为个别电极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在下部电极与上部电极之间施加驱动信号,则可以将下部电极、上部电极中的任一个用作接地电极。
作为共振模式,除伴有反射镜部12的绕轴的旋转(倾斜振动)的模式以外,还存在伴有垂直方向上的活塞运动、平面内的扭曲运动等的模式。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微镜器件1中,使用伴有倾斜振动的共振模式来驱动反射镜部12。
另外,作为绕第1轴倾斜振动反射镜部12的第1共振模式,与反射镜部12和致动器14以相同相位振动的共振模式相比,以相反相位振动的共振模式下的共振振动的Q值更高,而且共振频率更高,因此更适合于高速扫描。另外,绕第1轴时,若以反射镜部12和致动器14彼此以相反相位倾斜振动的共振模式中最低级模式驱动,则可获得较高的Q值,因此优选。
然而,并不限于上述模式。关于使用几级模式的共振模式,只要适当设定即可。
并且,作为绕第2轴倾斜振动反射镜的第2共振模式,使用致动器14和反射镜部12一体地倾斜振动的共振模式时,共振频率较低,适合低速的动作,因此优选。
然而,并不限于上述模式。关于使用几级模式的共振模式,只要适当设定即可。
另外,驱动时在致动器中产生的应力分布根据使用哪种等级的共振模式而不同,因此需要在确定驱动时使用的共振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该共振模式下的应力分布来配置个别电极部。在本例子中,关于绕第1轴,将反射镜部12和致动器14彼此以相反相位倾斜振动的共振模式中最低级模式设为第1共振模式,将在比第1共振模式更低频率侧伴有倾斜振动的共振模式中级数最小的共振模式设为第2共振模式。
对设置于致动器14的压电元件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压电元件具有下部电极31、压电膜32及上部电极33的层叠体结构。
下部电极及上部电极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例如为200nm左右。压电膜的厚度只要为10μm以下,则并无特别限制,通常为1μm以上,例如为1~5μm。下部电极、上部电极及压电膜的成膜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气相生长法,尤其优选通过溅射法成膜。
下部电极的主成分并无特别限制,可举出Au、Pt、Ir、IrO2、RuO2、LaNiO3及SrRuO3等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以及它们的组合。
上部电极的主成分并无特别限制,可举出在下部电极中例示的材料、Al、Ti、Ta、Cr及Cu等通常在半导体工艺中使用的电极材料以及它们的组合。
作为压电膜,可举出含有由下述式表示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钙钛矿型氧化物(P)的压电膜。
通式ABO3 (P)
(式中,A:A位的元素,含有Pb的至少一种元素。
B:B位的元素,选自包括Ti、Zr、V、Nb、Ta、Sb、Cr、Mo、W、Mn、Sc、Co、Cu、In、Sn、Ga、Zn、Cd、Fe及Ni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O:氧元素。
A位元素、B位元素及氧元素的摩尔比的标准为1:1:3,但它们的摩尔比也可以在可采用的钙钛矿结构的范围内偏离基准摩尔比。)
作为由上述通式表示的钙钛矿型氧化物,可举出:钛酸铅、钛酸锆酸铅(PZT)、锆酸铅、钛酸铅镧、锆酸钛酸铅镧、镁铌酸锆钛酸铅、镍铌酸锆钛酸铅、锌铌酸锆钛酸铅等含铅化合物及它们的混晶系;钛酸钡、钛酸锶钡、钛酸铋钠、钛酸铋钾、铌酸钠、铌酸钾、铌酸锂、铋铁氧体等不含铅化合物及它们的混晶系。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压电膜优选含有由下述式表示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钙钛矿型氧化物(PX)。
Aa(Zrx、Tiy、Mb-x-y)bOc (PX)
(式中,A:A位的元素,含有Pb的至少一种元素。M为选自包括V、Nb、Ta及Sb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0<x<b、0<y<b、0≤b-x-y、a:b:c=1:1:3为标准,但它们的摩尔比也可以在可采用钙钛矿结构的范围内偏离基准摩尔比。)
由用上述通式(P)及(PX)表示的钙钛矿型氧化物构成的压电膜具有较高的压电应变常数(d31常数),因此具备这种压电膜的压电致动器具有优异的位移特性。另外,由通式(PX)表示的钙钛矿型氧化物的压电常数比由通式(P)表示的钙钛矿型氧化物的压电常数高。
并且,具备由用通式(P)及(PX)表示的钙钛矿型氧化物构成的压电膜的压电致动器在驱动电压范围内具有线性优异的电压位移特性。这些压电材料在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时表现出良好的压电特性。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微镜器件进行说明。
“实施例”
通过以下步骤制作出图1所示的结构的微镜器件作为实施例1。
-制造方法-
(工序1)通过溅射法在基板温度350℃下在具有Si基底层350μm、硅氧化物(SiO2)绝缘层1μm、Si器件层100μm的层叠结构的SOI(Silicon On Insulator(硅晶绝缘体))基板上形成了30nm的Ti层和150nm的Ir层。Ti层及Ir层的层叠结构相当于图2的下部电极31。
(工序2)使用高频(RF:radio frequency)溅射装置在上述中得到的层叠形成有下部电极(Ti/Ir)的基板上形成了3μm的压电膜。作为压电膜用溅射成膜的靶材料,使用了Pb1.3((Zr0.52Ti0.48)0.88Nb0.12)O3的组成的材料。成膜压力设为2.2mTorr,成膜温度设为450℃。得到的压电膜为以原子组成比计添加有12%的Nb的Nb掺杂PZT薄膜。
(工序3)通过剥离法在上述中得到的形成有压电膜的基板上将包括具有Pt/Ti的层叠结构的多个个别电极部的上部电极图案化。
(工序4)然后,通过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干式蚀刻对压电膜及下部电极进行了图案蚀刻。
(工序5)进而,通过以四乙氧基硅烷为原料的化学气相沉积(TEOS-CVD:tetraethoxysilane-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在整个面上形成由SiO2构成的绝缘层之后,通过ICP干式蚀刻将绝缘层图案化。
(工序6)通过剥离法将Au/Ti的层叠结构图案化,形成了反射镜部的反射面、电极焊盘及配线层。
(工序7)通过硅的干式蚀刻工艺对器件层进行图案蚀刻,加工了致动器、反射镜部及固定部件的形状。
(工序8)接着,从基板的背面对基底层进行了反应离子深刻蚀。基本上,留下成为固定部件的部分而去除了基底层。
(工序9)最后,通过干式蚀刻从背面去除绝缘层,由此制作出图1所示的微镜器件1。
在上述制作工序中,在工序6中形成了反射镜部的反射面,但也可以使用与电极焊盘及配线层的材料不同的反射材料形成反射面,此时,例如也可以紧接着工序6通过剥离法等形成反射面。
本实施例的微镜器件的各要素的尺寸如下。
反射镜部12的直径设为2.7mm,第1连接部21的沿着第1轴a1方向的长度(反射镜外周至致动器内周的长度)设为0.77mm,第2轴a2方向的宽度设为0.35mm,第2连接部22的沿着第2轴a2方向的长度(致动器外周至与固定部的连接点的长度)设为2.0mm,沿着第1轴a1方向的宽度设为0.14mm。
反射镜部12、致动器14、第1连接部21及第2连接部22的厚度与器件层的厚度相等。
在本结构的微镜器件中,将致动器14和第1连接部21的尺寸设定成高速驱动侧的第1共振模式的频率成为20kHz,作为第2共振模式,设为在比第1共振模式更低频率侧伴有倾斜振动的共振模式中级数最小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如参考图14~图17进行说明那样,由叠加第1共振频率的第1驱动信号和第2共振频率的第2驱动信号而得的驱动信号进行了驱动。
[参考例]
将参考例的微镜器件101的俯视图示于图18。参考例的微镜器件是以与实施例相同的制作步骤制作的。参考例的微镜器件101具备反射镜部112、以包围反射镜部112的方式配置的环状的第1致动器114、包围第1致动器114的环状的第2致动器116、固定部120、第1连接部121、第2连接部122及第3连接部123。各致动器114、116为具备压电元件的压电致动器。
第1致动器114具有分别具备压电元件的一对半环状致动器部114A、114B,该一对半环状致动器部114A、114B以包围反射镜部112的方式通过第1连接部121在第1轴a1上连接。第2致动器116具有分别具备压电元件的一对半环状致动器部116A、116B,该一对半环状致动器部116A、116B以包围第1致动器114的方式通过第2连接部122在第2轴a2上连接。
在第1致动器114及第2致动器116中,用阴影线表示的区域为构成压电元件的上部电极的个别电极部。半环状致动器部114A、114B、116A、116B各自的上部电极分别由三个个别电极部构成,并且具备由此规定的三个压电部。第1致动器114具备共计六个个别电极部ai1~ai3、bi1~bi3。第2致动器116具备共计六个个别电极部ao1~ao3、bo1~bo3。
第1致动器114担当绕第1轴a1的倾斜振动的驱动,第2致动器116担当绕第2轴a2的倾斜振动的驱动。
图19是反射镜部112以第1共振模式绕第1轴a1倾斜振动的状况的模拟图,示出了反射镜部112以第1轴a1为中心,x轴方向上的一端x1向+z方向倾斜位移且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x2向-z方向倾斜位移的状态。在图19中,省略了固定部,颜色的深浅表示位移量。
第1半环状致动器部114A及114B的个别电极部根据在以第1共振模式驱动第1致动器时的最大位移状态下在第1致动器的压电膜的面内方向上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符号的正负而设置,并以其应力反转区域进行了分离。
第2半环状致动器部116A及116B的个别电极部根据在以第2共振模式驱动第2致动器时的最大位移状态下在第2致动器的压电膜的面内方向上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符号的正负而设置,并以其应力反转区域进行了分离。
在第1致动器114中,用相同的斜线示出以相同相位驱动的个别电极部。在图20中,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线所示的个别电极部ai1、ai3、bi2与拉伸应力区域t1对应。在图20中,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线所示的个别电极部ai2、bi1、bi3与压缩应力区域c1对应。对与拉伸应力区域t1对应的个别电极部和与压缩应力区域c1对应的个别电极部施加相反相位的第1共振模式用第1驱动信号。
如图19所示,为了使反射镜部112绕第1轴a1倾斜振动,对第1致动器114的各压电部输入了驱动信号。在此,对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线所示的个别电极部ai1、ai3及bi2输入了图15所示的V1a的高速驱动信号,对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线所示的个别电极部ai2、bi1及bi3输入了图15所示的V1b的高速驱动信号。即,对个别电极部ai1、ai3及bi2和个别电极部ai2、bi1及bi3输入了相同的高速频率的彼此相反相位的驱动信号。
图21是反射镜部112及第1致动器114以第2共振模式绕第2轴a2倾斜振动的状况的模拟图,示出了反射镜部112及第1致动器114以第2轴a2为中心,第1致动器114的y轴方向上的一端y1向+z方向倾斜位移且y轴方向上的另一端y2向-z方向倾斜位移的状态。与图19相同地,在图21中,颜色的深浅表示位移量。
如图21所示,为了使第1致动器114及反射镜部112绕第2轴a2倾斜振动,对第2致动器116的各压电部输入了驱动信号。在此,对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线所示的个别电极部ao1、ao3及bo2输入了图17所示的V2a的低速驱动信号,对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线所示的个别电极部ao2、bo1及bo3输入了图17所示的V2b的低速驱动信号。即,对个别电极部ao1、ao3及bo2和个别电极部ao2、bo1及bo3输入了相同的低速频率的彼此相反相位的驱动信号。
对实施例、参考例的微镜器件测定了第1共振频率及第2共振频率。并且,检查了分别使用第1共振频率及第2共振频率的驱动波形以第1共振模式及第2共振模式驱动时的绕第1轴a1进行45°扫描所需的第1驱动信号的电压振幅、绕第2轴a2进行30°扫描所需的第2驱动信号的电压振幅。将结果示于表1。光学扫描角度是通过如下方法测定的:使激光垂直入射于微镜器件的反射镜部的反射面,使用标尺等测定扫描线的长度,并根据几何关系求出扫描的所有角度。
[表2]
实施例 参考例
反射镜尺寸(直径) 2.7mm 2.7mm
结构体主体部尺寸 9mmx5mm 11mmx7mm
共振频率(绕第2轴) 1.2kHz 1.8kHz
共振频率(绕第1轴) 20kHz 19kHz
电压振幅(绕第2轴) 11 10
电压振幅(绕第1轴) 12.5 12.5
在表1中,结构体的主体部尺寸是指固体框的内周的x方向长度×y方向长度。
实施例和参考例为具备相同大小的反射镜部的微镜器件,但实施例能够比参考例减小结构体的主体部尺寸。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的结构及制造方法,基板的材料、电极材料、压电材料、膜厚、成膜条件等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
2019年4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086635的发明的所有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可与具体且分别记载通过参考援用各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的情况时相同程度地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Claims (6)

1.一种微镜器件,其具备:
反射镜部,其具有反射光的反射面;
环状的致动器,其以包围所述反射镜部的方式配置;
第1连接部,其以所述反射镜部能够绕第1轴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反射镜部和所述致动器;
固定部,其设置于所述致动器的外周;以及
第2连接部,其以所述致动器能够绕与所述第1轴交叉的第2轴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致动器和所述固定部,
所述致动器使绕所述第1轴的旋转扭矩作用于所述反射镜部,并且使绕所述第2轴的旋转扭矩作用于所述反射镜部,由此绕所述第1轴以及所述第2轴旋转驱动所述反射镜部,
在该微镜器件中,
所述致动器为具备如下的压电元件的压电致动器,该压电元件在振动板上层叠有下部电极、压电膜以及上部电极,
在针对应力而将向拉伸部件的方向施力的拉伸应力定义为正、将向压缩部件的方向施力的压缩应力定义为负的情况下,所述上部电极由以如下的第1应力反转区域以及第2应力反转区域被分离的多个个别电极部构成,所述压电元件包括由所述多个个别电极部分别规定的多个压电部,在所述第1应力反转区域中,在以使所述反射镜部绕所述第1轴产生倾斜振动的第1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最大位移状态下,在所述压电膜的面内方向上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正负反转,在所述第2应力反转区域中,在以使所述反射镜部绕所述第2轴产生倾斜振动的第2共振模式驱动时在所述压电膜的面内方向上产生的主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的正负反转,
所述上部电极具备至少八个个别电极部作为所述多个个别电极部,所述多个个别电极部相对于所述第1轴以及所述第2轴对称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镜器件,其中,
所述第1连接部在所述第1轴上连接所述反射镜部和所述致动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镜器件,其中,
所述第2连接部在所述第2轴上连接所述致动器和所述固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镜器件,其中,
该微镜器件具备驱动电路,
所述驱动电路用于对所述致动器的所述多个压电部中的各个压电部输入驱动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镜器件,其中,
所述驱动电路对所述多个压电部输入以绕所述第1轴倾斜振动的第1共振模式驱动所述反射镜部、且以绕所述第2轴倾斜振动的第2共振模式驱动所述反射镜部的驱动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镜器件,其中,
所述驱动电路输入叠加了第1驱动信号和第2驱动信号而得的驱动信号作为所述驱动信号,在所述第1驱动信号中,施加于位于在以所述第1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振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所述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正的区域的压电部的驱动电压波形、和施加于位于所述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负的区域的压电部的驱动电压波形彼此处于相反相位的关系,在所述第2驱动信号中,施加于位于在以所述第2共振模式驱动时的振动振幅变得最大的瞬间所述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正的区域的压电部的驱动电压波形、和施加于位于所述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力成分为负的区域的压电部的驱动电压波形彼此处于相反相位的关系。
CN202080030775.7A 2019-04-26 2020-04-24 微镜器件 Active CN1137282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6635 2019-04-26
JP2019-086635 2019-04-26
PCT/JP2020/017849 WO2020218586A1 (ja) 2019-04-26 2020-04-24 マイクロミラー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8263A CN113728263A (zh) 2021-11-30
CN113728263B true CN113728263B (zh) 2023-07-07

Family

ID=72942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0775.7A Active CN113728263B (zh) 2019-04-26 2020-04-24 微镜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43257A1 (zh)
EP (1) EP3961289A4 (zh)
JP (2) JPWO2020218586A1 (zh)
CN (1) CN113728263B (zh)
WO (1) WO20202185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7146B2 (ja) * 2019-03-28 2023-03-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ミラーデバイスおよびマイクロミラーデバイスの駆動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08863A (ja) * 2004-04-19 2005-11-04 Ricoh Co Ltd 偏向ミラー、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36246A (zh) * 2011-03-30 2012-10-1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反射镜驱动装置以及反射镜驱动方法
CN102967934A (zh) * 2012-12-04 2013-03-13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一种电磁驱动微镜
CN103246059A (zh) * 2012-02-14 2013-08-1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镜驱动设备和控制该设备的方法
CN104297918A (zh) * 2013-07-17 2015-01-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反射镜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4297919A (zh) * 2013-07-17 2015-01-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反射镜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5676447A (zh) * 2016-04-05 2016-06-15 合肥芯福传感器技术有限公司 音圈电机驱动型扫描微镜
WO2016146541A1 (de) * 2015-03-18 2016-09-22 Carl Zeiss Smt Gmbh Einrichtung zur verschwenkung eines spiegel-elements mit zwei schwenk-freiheitsgraden und sensor zur bestimmung der verschwenkung
CN206282031U (zh) * 2016-12-02 2017-06-27 肇庆学院 一种三维电磁悬浮微镜
JP2018066866A (ja) * 2016-10-19 2018-04-26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8099B2 (ja) * 1995-10-06 2004-04-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光スキャナ装置
JP5151065B2 (ja) 2006-05-19 2013-02-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スキャナ及び走査型プロジェクタ
JP4984117B2 (ja) 2006-07-13 2012-07-25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2次元光スキャナ、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および2次元光スキャナの製造方法
JP4882639B2 (ja) * 2006-09-29 2012-02-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ポンプ、及び、光スキャナ
JP5397184B2 (ja) * 2009-11-19 2014-01-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2次元光スキャナ駆動装置
JP5345102B2 (ja) * 2010-04-19 2013-11-20 日本信号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237788A (ja) * 2011-05-10 2012-12-06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投影装置
US9105834B2 (en) * 2012-01-27 2015-08-11 Microvision, Inc. Piezoelectric actuated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US9964755B2 (en) * 2013-04-17 2018-05-08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ptimized actuators for ultra-thin mirrors
JP6092713B2 (ja) * 2013-05-28 2017-03-08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光偏向器
TWI601581B (zh) * 2014-05-30 2017-10-11 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壓電材料、壓電元件、壓電元件製造方法和電子設備
WO2016052547A1 (ja) 2014-09-30 2016-04-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ミラー駆動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WO2016052548A1 (ja) * 2014-09-30 2016-04-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ミラー駆動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DE102016216925A1 (de) 2016-09-07 2018-03-08 Robert Bosch Gmbh Mikromechanisch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zweidimensionalen Ablenken von Licht
JP2019086635A (ja) 2017-11-06 2019-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237146B2 (ja) * 2019-03-28 2023-03-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ミラーデバイスおよびマイクロミラーデバイスの駆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08863A (ja) * 2004-04-19 2005-11-04 Ricoh Co Ltd 偏向ミラー、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36246A (zh) * 2011-03-30 2012-10-1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反射镜驱动装置以及反射镜驱动方法
CN103246059A (zh) * 2012-02-14 2013-08-1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镜驱动设备和控制该设备的方法
CN102967934A (zh) * 2012-12-04 2013-03-13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一种电磁驱动微镜
CN104297918A (zh) * 2013-07-17 2015-01-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反射镜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4297919A (zh) * 2013-07-17 2015-01-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反射镜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WO2016146541A1 (de) * 2015-03-18 2016-09-22 Carl Zeiss Smt Gmbh Einrichtung zur verschwenkung eines spiegel-elements mit zwei schwenk-freiheitsgraden und sensor zur bestimmung der verschwenkung
CN105676447A (zh) * 2016-04-05 2016-06-15 合肥芯福传感器技术有限公司 音圈电机驱动型扫描微镜
JP2018066866A (ja) * 2016-10-19 2018-04-26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
CN206282031U (zh) * 2016-12-02 2017-06-27 肇庆学院 一种三维电磁悬浮微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43257A1 (en) 2022-02-10
EP3961289A4 (en) 2022-06-15
CN113728263A (zh) 2021-11-30
WO2020218586A1 (ja) 2020-10-29
JPWO2020218586A1 (zh) 2020-10-29
EP3961289A1 (en) 2022-03-02
JP2023162175A (ja) 2023-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12784B (zh) 微镜器件及微镜器件的驱动方法
US8649079B2 (en) Mirror driving device and mirror driving method
US10281716B2 (en) Mirror driving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8098415B2 (en) Vibrating mirror element
JP7237146B2 (ja) マイクロミラーデバイスおよびマイクロミラーデバイスの駆動方法
EP3203298B1 (en) Mirror drive device and drive method therefor
US20130063800A1 (en) Mirror driving apparatus, method of driving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023162175A (ja) マイクロミラーデバイス
JP2012192494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ー、アクチュエーターの製造方法、光スキャ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3728264B (zh) 微镜器件
JP2017102232A (ja) 光学デバイス、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Yasuda et al. Piezoelectric 2D-optical micro scanners with PZT thick films
US20230084499A1 (en) Micromirror device
JP2011170196A (ja)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光走査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