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0047A - 一种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0047A
CN113720047A CN202111129209.4A CN202111129209A CN113720047A CN 113720047 A CN113720047 A CN 113720047A CN 202111129209 A CN202111129209 A CN 202111129209A CN 113720047 A CN113720047 A CN 113720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density
calculating
region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292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鹏
高永坤
孙杨
韩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2920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200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20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00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通过将控制器配置为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实现简单方便准确地计算制冷剂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装置稳定、可靠、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就是其制冷剂量。空调装置内制冷剂量过少,空调装置的能效低、用户体验差;空调装置内制冷剂量过多,空调装置的可靠性差,甚至会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因此,合适的制冷剂量对空调装置非常重要。
空调装置内制冷剂一般分布在室外机及室内机的换热器、室外机及室内机的连接配管、室外机内的压力容器(压力容器包括气液分离器、油分离器、压缩机等)。通常情况下,室外机及室内机的连接配管,室外机内的压力容器,其制冷剂为单相态,制冷剂的质量分布计算相对容易。但室外机及室内机换热器的制冷剂为多相态(通常情况下,冷凝器内的制冷剂状态有过热状态、饱和状态、过冷状态;蒸发器内的制冷剂状态有饱和状态、过热状态),制冷剂的质量分布计算相对复杂。
目前的冷凝器、蒸发器内制冷剂质量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而且准确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热器内制冷剂质量计算复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
控制器,其配置为:
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
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
进一步的,当所述换热器为冷凝器时,所述冷凝器包括过热区域、饱和区域、过冷区域;
所述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具体包括:
根据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根据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根据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根据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过热区域的容积比,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饱和区域的容积比,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过冷区域的容积比,确定冷凝器内制冷剂密度ρ1与冷凝器容积比x的关系函数ρ1=f1(x);
计算冷凝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21
计算冷凝器内制冷剂的质量mr_c=ρave1×Vo
其中,Vo为冷凝器的内容积。
又进一步的,所述根据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
获取过热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a和过热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b
将过热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过热区域的焓值;
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所述根据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
获取饱和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b和饱和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c
将饱和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饱和区域的焓值;
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所述根据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
获取过冷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c和过冷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d
将过冷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过冷区域的焓值;
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然后,根据每段过热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每段饱和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每段过冷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进行拟合,得到制冷剂密度与冷凝器容积比之间的关系曲线,获得冷凝器内制冷剂密度ρ1与冷凝器容积比x的关系函数ρ1=f1(x)。
更进一步的,
过热区域的容积比: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31
饱和区域的容积比: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32
过冷区域的容积比: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33
其中,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34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35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36
其中,ta为冷凝器入口制冷剂温度,tb=tc为制冷剂饱和温度,td为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1为冷凝器吸入空气温度,t2为冷凝器吹出空气温度。
再进一步的,ha为气态制冷剂焓值,根据冷凝器入口制冷剂温度ta和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
hb为饱和气体制冷剂焓值,根据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
hc为饱和液体制冷剂焓值,根据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
hd为液态制冷剂焓值,根据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d和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
进一步的,当所述换热器为蒸发器时,所述蒸发器包括饱和区域、过热区域;
所述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具体包括:
根据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根据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根据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饱和区域的容积比,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过热区域的容积比,确定蒸发器内制冷剂密度ρ2与蒸发器容积比y的关系函数ρ2=f2(y);
计算蒸发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41
计算蒸发器内制冷剂的质量mr_e=ρave2×Vin
其中,Vin为蒸发器的内容积。
又进一步的,所述根据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
获取饱和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e和饱和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f
将饱和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饱和区域的焓值;
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所述根据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
获取过热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f和过热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g
将过热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过热区域的焓值;
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然后,根据每段饱和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每段过热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进行拟合,得到制冷剂密度与蒸发器容积比之间的关系曲线,获得蒸发器内制冷剂密度2与蒸发器容积比y的关系函数ρ2=f2(y)。
更进一步的,
饱和区域的容积比: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42
过热区域的容积比: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43
其中,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51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52
其中,tri为蒸发器入口制冷剂温度,tro为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ai为蒸发器吸入空气温度,tao为蒸发器吹出空气温度。
再进一步的,he为蒸发器入口制冷剂焓值,根据蒸发器入口制冷剂温度tri和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
hf为饱和气体制冷剂焓值,根据压缩机吸气压力Ps计算;
hg为蒸发器出口制冷剂焓值,根据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ro和压缩机吸气压力Ps计算。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判断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是否在设定范围内;
若是,则判定制冷剂无泄漏;
若否,则判定制冷剂有泄漏,发出报警提示,且压缩机停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发明的空调系统,通过将控制器配置为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实现简单方便准确地计算制冷剂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空调系统的制冷运行制冷剂循环图;
图4为制冷剂在空调系统中的分布;
图5为冷凝器换热示意图;
图6为冷凝器制冷剂密度与冷凝器容积比之间的关系;
图7为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关系曲线;
图8为蒸发器换热示意图;
图9为蒸发器制冷剂密度与蒸发器容积比之间的关系;
图10为本发明空调系统换热器内制冷剂质量计算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空调系统冷凝器内制冷剂质量计算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2为本发明空调系统蒸发器内制冷剂质量计算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3为冷凝器容积比与制冷剂密度的对应关系表;
图14为蒸发器容积比与制冷剂密度的对应关系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多联机空调系统是中央空调的一种,又可以称为是“一拖多”,这里的一指的就是一台室外机,而多指的就是多台室内机,室外机采用风冷换热的方式,而室内机则用蒸发换热的方式来实现室内的制冷。
空调系统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系统的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由控制器执行控制,实现制冷剂的流向控制以及膨胀阀的开度控制等。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系统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系统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系统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空调系统室外机或室内机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系统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系统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室内机、控制器等,参见图1、图2所示。
室外机,其具有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外机风扇。
室内机,其设置有若干台,若干台室内机并联。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内机风扇。室外机的气管与每台室内机的气管连接,室外机的液管与每台室内机的液管连接。
下面,以空调系统包括2台室内机为例,对空调系统的具体组成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室外机包括:压缩机1、油分离器2、气液分离器3、四通阀4、室外换热器5、室外机风扇6、室外电子膨胀阀7、过冷却换热器8、旁通电子膨胀阀9、气侧截止阀10、液侧截止阀11、回油毛细管12;排气温度传感器a、排气压力传感器b、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c、室外出口温度传感器c’、室外液管温度传感器d、室外气管温度传感器d’、液截位置温度传感器e、液截位置压力传感器f、低压压力传感器g。
第1台室内机包括:室内电子膨胀阀13、室内换热器14、室内机风扇15;室内回风温度传感器h、室内液管温度传感器i、室内出口温度传感器j、室内气管温度传感器k。
第2台室内机包括:室内电子膨胀阀16、室内换热器17、室内机风扇18;室内回风温度传感器l、室内液管温度传感器m、室内出口温度传感器n、室内气管温度传感器o。
空调系统的制冷运行制冷剂循环如图3所示: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流经油分离器2,然后,经四通阀4进入室外换热器5,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5冷凝成高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经过过冷却换热器8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高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经过旁通电子膨胀阀9节流成中压或者低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或者两相制冷剂,经过旁通电子膨胀阀9的制冷剂流入过冷却换热器8的辅路。
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流入过冷换热器8的主路,过冷却换热器8主路的制冷剂与过冷却换热器8辅路的制冷剂换热,主路的制冷剂进一步过冷,辅路的制冷剂进一步过热。
过冷却换热器8主路流出的高温高压过冷制冷剂经过液侧截止阀11,分别流入室内机电子膨胀阀13、室内电子膨胀阀16,高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经室内电子膨胀阀13、16节流成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两相制冷剂分别在室内换热器14、室内换热器17蒸发成低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低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经过气侧截止阀10,然后流经四通阀4,与从过冷却换热器8辅路流出的过热制冷剂汇合,流入气液分离器3入口,低温低压的过热制冷剂从气液分离器3出口流出,流入压缩机1吸气口,至此完成制冷运行。
室内机与室外机之间通过液管、气管连接,制冷剂在空调系统中的分布如图4所示。图4的空调系统,包括1个室外机和n个室内机,因此,支液管的数量为n,支气管的数量为n。室内机i通过支液管i与主液管连接,主液管与室外机的液管连接;室内机i通过支气管i与主气管连接,主气管与室外机的气管连接。
(1)压缩机部分(包括油分离器)的制冷剂质量mr_com
mr_com=ρr_com×Vcom
其中,
ρr_com、Vcom分别为高温高压制冷剂平均密度、压缩机(包括油分离器)内容积;
(2)冷凝器的制冷剂质量mr_c
mr_c=ρave1×Vo
其中,
ρave1、Vo分别为冷凝器制冷剂平均密度、冷凝器内容积;
(3)连接液管(连接液管包括主液管、支液管1、支液管2……支液管n)内的制冷剂质量mr_liquid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91
其中,
mr_L、ρr_L、VL分别为主液管制冷剂质量、平均密度、主液管内容积;
mr_Li、ρr_Li、VLi分别为支液管i制冷剂质量、平均密度、支液管i内容积;
(4)所有蒸发器的制冷剂总质量mr_e_all(包括室内机1#的蒸发器1内制冷剂质量mr_e1、室内机2#的蒸发器2内制冷剂质量mr_e2……室内机n#的蒸发器n内制冷剂质量mr_en):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092
其中,
ρr_ei、Vei―分别为蒸发器i内制冷剂平均密度、蒸发器i内容积;
(5)连接气管(连接气管包括主气管、支气管1、支气管2……支气管n)内的制冷剂质量mr_gas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01
其中,
mr_g、ρr_g、Vg分别为主气管制冷剂质量、平均密度、主气管内容积;
mr_gi、ρr_gi、Vgi分别为支气管i制冷剂质量、平均密度、支气管i内容积;
(6)气液分离器部分mr_acc:
mr_acc=ρr_acc×Vacc
其中,
ρr_acc、Vacc分别为气液分离器内制冷剂平均密度、气液分离器内容积。
(7)其他部分(包括蒸发器出口到液侧截止阀的液管部分、过冷却换热器部分、过冷却换热器辅路出口到气液分离器入口的气管部分、气侧截止阀到气液分离器入口的气管部分等,其他部分容积较小,可以忽略)。
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主要涉及换热器内制冷剂质量分布的计算方法,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
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控制器,配置为:
首先,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
然后,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参见图10所示。
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通过将控制器配置为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然后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实现简单方便准确地计算制冷剂质量。
换热器既可以是冷凝器,也可以是蒸发器。
控制器根据冷凝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冷凝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根据冷凝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冷凝器的内容积,计算冷凝器内制冷剂的质量。
控制器根据蒸发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蒸发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根据蒸发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蒸发器的内容积,计算蒸发器内制冷剂的质量。
一、当换热器为冷凝器(制冷运行时的室外换热器,制热运行时的室内换热器)时,冷凝器包括过热区域、饱和区域、过冷区域。每个冷凝器内制冷剂质量计算方法如下。
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冷凝器与空气换热,制冷剂在冷凝器内通常情况下以过热状态、饱和状态、过冷状态分布,如图5所示,图中ta为冷凝器入口制冷剂温度,tb=tc为制冷剂饱和温度,td为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1为冷凝器吸入空气温度,t2为冷凝器吹出空气温度,即t1、t2分别为制冷时的室外机回风温度、出风温度,或者是制热时的室内机回风温度、出风温度。
制冷剂过热状态对应着冷凝器的过热区域,制冷剂饱和状态对应着冷凝器的饱和区域,制冷剂过冷状态对应着冷凝器的过冷区域。各区域对应的制冷剂质量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具体包括下述步骤,参见图11所示。
S11:根据冷凝器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S12:根据冷凝器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S13:根据冷凝器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可以通过查询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关系曲线,获得冷凝器过热区域内、饱和区域内、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或者,通过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函数关系式,计算出冷凝器过热区域内、饱和区域内、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S14:根据冷凝器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过热区域的容积比,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饱和区域的容积比,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过冷区域的容积比,确定冷凝器内制冷剂密度ρ1与冷凝器容积比x的关系函数ρ1=f1(x)。
S15:计算冷凝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11
S16:计算冷凝器内制冷剂的质量mr_c=ρave1×Vo
其中,Vo为冷凝器的内容积。
通过设计S11~S16,根据冷凝器各个区域的制冷剂密度以及容积比,拟合出冷凝器内制冷剂密度ρ1与冷凝器容积比x的关系函数ρ1=f1(x),然后再求积分获得冷凝器内制冷剂平均密度,最后求出制冷剂质量,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制冷剂平均密度,进而获得比较准确的制冷剂质量。
图13为冷凝器容积比与制冷剂密度的对应关系表。
S11:根据冷凝器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S11-1:获取冷凝器过热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a和过热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b
S11-2:将过热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过热区域的焓值。在本实施例中,将过热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按照长度等分为多段。
例如,过热区域等分为n1段,焓差Δh1=(hb-ha)/n1;根据ha、hb、Δh1计算每段过热区域的焓值。参见图13所示。
过热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为ha
第1段过热区域的焓值为ha+Δh1
第2段过热区域的焓值为ha+2*Δh1
……;
第n1段过热区域的焓值为hb
S11-3: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为关系曲线或函数关系式。通过查询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关系曲线,获得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或者,通过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函数关系式,计算出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获得制冷剂密度,准确可靠快速,可以快速获得比较准确的制冷剂密度。
通过步骤S11-1~S11-3,共获得n1组数据,每组数据包括焓值及对应的制冷剂密度。
S12:根据冷凝器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S12-1:获取饱和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b和饱和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c
S12-2:将饱和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饱和区域的焓值。在本实施例中,将饱和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按照长度等分为多段。
例如,饱和区域等分为n2段,焓差Δh2=(hb-hc)/n2;根据hb、hc、Δh2计算每段饱和区域的焓值。参见图13所示。
饱和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为hb
第1段饱和区域的焓值为hb+Δh2
第2段饱和区域的焓值为hb+2*Δh2
……;
第n2段饱和区域的焓值为hc
S12-3: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为关系曲线或函数关系式。通过查询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关系曲线,获得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或者,通过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函数关系式,计算出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获得制冷剂密度,准确可靠快速,可以快速获得比较准确的制冷剂密度。
通过步骤S12-1~S12-3,共获得n2组数据,每组数据包括焓值及对应的制冷剂密度。
S13:根据冷凝器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S13-1:获取过冷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c和过冷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d;。
S13-2:将过冷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过冷区域的焓值。在本实施例中,将过冷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按照长度等分为多段。
例如,过冷区域等分为n3段,焓差Δh3=(hc-hd)/n3;根据hc、hd、Δh3计算每段过冷区域的焓值。参见图13所示。
过冷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为hc
第1段过冷区域的焓值为hc+Δh3
第2段过冷区域的焓值为hc+2*Δh3
……;
第n3段过冷区域的焓值为hd
S13-3: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为关系曲线或函数关系式。通过查询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关系曲线,获得每段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或者,通过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函数关系式,计算出每段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获得制冷剂密度,准确可靠快速,可以快速获得比较准确的制冷剂密度。
通过步骤S13-1~S13-3,共获得n3组数据,每组数据包括焓值及对应的制冷剂密度。
然后,根据每段过热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每段饱和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每段过冷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进行拟合,得到制冷剂密度与冷凝器容积比之间的关系曲线,获得冷凝器内制冷剂密度ρ1与冷凝器容积比x的关系函数ρ1=f1(x)。
也就是说,将n1+n2+n3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制冷剂密度与冷凝器容积比的关系曲线,然后获得制冷剂密度ρ1与冷凝器容积比x的关系函数ρ1=f1(x)。制冷剂密度与冷凝器容积比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6所示。图6中a点→b点→c点→d点组成的区域即为制冷剂的平均密度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41
x为冷凝器容积比。冷凝器内制冷剂的质量mr_c=ρave1×Vo;Vo为冷凝器的内容积。
将整个冷凝器的密度转换成与容积比之间的关系,可以计算出整个冷凝器的平均密度,然后利用平均密度乘以整个冷凝器的内容积,即可以计算整个冷凝器内制冷剂的质量。
关于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目前已有成熟的计算公式,因此可以提前预设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然后直接查询或计算即可。
例如,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关系曲线参见图7所示。
例如,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函数关系式(即制冷剂密度函数)为:
ρ=f3(Pd,h);该计算公式为现有公式。
其中,ρ为制冷剂密度,Pd为压缩机排气压力,h为焓值。将压缩机排气压力、焓值代入上述关系式,即可获得对应的密度。
在本实施例中,冷凝器各个区域的容积比计算公式为:
过热区域的容积比a1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51
饱和区域的容积比a2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52
过冷区域的容积比a3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53
而且,a1+a2+a3=1;
其中,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54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55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56
其中,ta为冷凝器入口制冷剂温度,由温度传感器检测获得;
tb=tc为制冷剂饱和温度;根据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计算公式为tb=f4(Pd),该计算公式为现有公式;
td为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温度,由温度传感器检测获得;
t1为冷凝器吸入空气温度,t2为冷凝器吹出空气温度,分别由温度传感器检测获得。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冷凝器各个区域的容积比,简单方便,计算准确。
在本实施例中,ha、hb、hc、hd通过下述方式获得,简单方便。
ha为气态制冷剂焓值,根据冷凝器入口制冷剂温度ta和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计算公式为ha=f5(ta,Pd),该计算公式为现有公式。Pd由排气压力传感器检测获得。
hb为饱和气体制冷剂焓值,根据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计算公式为hb=f6(Pd),该计算公式为现有公式。
hc为饱和液体制冷剂焓值,根据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计算公式为hc=f7(Pd),该计算公式为现有公式。
hd为液态制冷剂焓值,根据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d和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计算公式为hd=f8(td,Pd),该计算公式为现有公式。
冷凝器各个区域的容积比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如下:
(1)冷凝器过热区域:
k1×A1×Δtm1=(ha-hb)×m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61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62
k1为冷凝器过热区域平均换热系数;
A1为换热器过热区域面积;
Δtm1为对数平均温差;
m为制冷剂质量循环流量。
(2)冷凝器饱和区域:
k2×A2×Δtm2=(hb-hc)×m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63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64
k2为冷凝器饱和区域平均换热系数;
A2为冷凝器饱和区域面积;
Δtm2为对数平均温差。
(3)冷凝器过冷区域:
k3×A3×Δtm3=(hc-hd)×m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71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72
k3为冷凝器过热区域平均换热系数;
A3为冷凝器过热区域面积;
Δtm3为对数平均温差。
冷凝器过热区域、饱和区域、过冷区域的面积比为: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73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74
过热区域、饱和区域、过冷区域的面积比即为对应的体积比,上述计算结果近似表示为制冷剂在冷凝器内过热区域、饱和区域、过冷区域的体积比,即为:V1:V2:V3=A1:A2:A3
V1、V2、V3分别对应冷凝器过热区域体积、饱和区域体积、过冷区域体积。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75
k为换热器平均换热系数;
ho为空气侧平均换热系数;
hi为制冷剂侧平均换热系数;
Ao为换热器管外换热面积;
Ai为换热器管内换热面积。
考虑模型的简化,忽略制冷剂侧换热系数影响(即k1≈k2≈k3),制冷剂在冷凝器内过热区域、饱和区域、过冷区域的体积比即为: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76
由此,得出
过热区域的容积比a1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81
饱和区域的容积比a2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82
过冷区域的容积比a3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83
二、当换热器为蒸发器(制冷运行时的室内换热器,制热运行时的室外换热器)时,蒸发器包括饱和区域、过热区域。每个蒸发器内制冷剂质量计算方法如下。
制冷剂在蒸发器蒸发,通常情况下制冷剂以饱和状态、过热状态分布,如图8所示,图中tri为蒸发器入口制冷剂温度(即为饱和区域内制冷剂温度),tro为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ai为蒸发器吸入空气温度,tao为蒸发器吹出空气温度。即tai、tao分别为制冷时的室内机回风温度、出风温度,或者是制热时的室外机回风温度、出风温度。
制冷剂饱和状态对应着蒸发器的饱和区域,制冷剂过热状态对应着蒸发器的过热区域,各区域对应的制冷剂质量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具体包括下述步骤,参见图12所示。
S21:根据蒸发器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S22:根据蒸发器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可以通过查询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关系曲线,获得蒸发器饱和区域内、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或者,通过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函数关系式,计算出蒸发器饱和区域内、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S23:根据蒸发器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饱和区域的容积比,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过热区域的容积比,确定蒸发器内制冷剂密度ρ2与蒸发器容积比y的关系函数ρ2=f2(y)。
S24:计算蒸发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184
S25:计算蒸发器内制冷剂的质量mr_e=ρave2×Vin
其中,Vin为蒸发器的内容积。
通过设计S21~S25,根据蒸发器各个区域的制冷剂密度以及容积比,拟合出蒸发器内制冷剂密度ρ2与蒸发器容积比y的关系函数ρ2=f2(y),然后再求积分获得蒸发器内制冷剂平均密度,最后求出制冷剂质量,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制冷剂平均密度,进而获得比较准确的制冷剂质量。
图14为蒸发器容积比与制冷剂密度的对应关系表。
S21:根据蒸发器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S21-1:获取蒸发器饱和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e和饱和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f
S21-2:将饱和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饱和区域的焓值。在本实施例中,将饱和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按照长度等分为多段。
例如,饱和区域等分为n4段,焓差Δh4=(he-hf)/n4;根据he、hf、Δh4计算每段饱和区域的焓值。参见图14所示。
饱和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为he
第1段饱和区域的焓值为he+Δh4
第2段饱和区域的焓值为he+2*Δh4
……;
第n4段饱和区域的焓值为hf
S21-3: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为关系曲线或函数关系式。通过查询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关系曲线,获得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或者,通过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函数关系式,计算出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获得制冷剂密度,准确可靠快速,可以快速获得比较准确的制冷剂密度。
通过步骤S21-1~S21-3,共获得n4组数据,每组数据包括焓值及对应的制冷剂密度。
S22:根据蒸发器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S22-1:获取过热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f和过热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g
S22-2:将过热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过热区域的焓值。在本实施例中,将过热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按照长度等分为多段。
例如,过热区域等分为n5段,焓差Δh5=(hf-hg)/n5;根据hf、hg、Δh5计算每段过热区域的焓值。参见图14所示。
过热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为hf
第1段过热区域的焓值为hf+Δh5
第2段过热区域的焓值为hf+2*Δh5
……;
第n5段过热区域的焓值为hg
S22-3: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为关系曲线或函数关系式。通过查询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关系曲线,获得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或者,通过预设的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函数关系式,计算出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获得制冷剂密度,准确可靠快速,可以快速获得比较准确的制冷剂密度。
通过步骤S22-1~S22-3,共获得n5组数据,每组数据包括焓值及对应的制冷剂密度。
然后,根据每段饱和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每段过热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进行拟合,得到制冷剂密度与蒸发器容积比之间的关系曲线,获得蒸发器内制冷剂密度ρ2与蒸发器容积比y的关系函数ρ2=f2(y)。
也就是说,将n4+n5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制冷剂密度与蒸发器容积比的关系曲线,然后获得制冷剂密度2与蒸发器容积比y的关系函数ρ2=f2(y)。制冷剂密度与蒸发器容积比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9所示。图9中a点→b点→c点→d点组成的区域即为制冷剂的平均密度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01
y为蒸发器容积比。蒸发器内制冷剂的质量mr_e=ρave2×Vin;Vin为蒸发器的内容积。
将整个蒸发器的密度转换成与容积比之间的关系,可以计算出整个蒸发器的平均密度,然后利用平均密度乘以整个蒸发器的内容积,即可以计算整个蒸发器内制冷剂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各个区域的容积比计算公式为:
饱和区域的容积比b1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11
过热区域的容积比b2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12
而且,b1+b2=1;
其中,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13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14
其中,tri为蒸发器入口制冷剂温度,由温度传感器检测获得;
tro为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温度,由温度传感器检测获得;
tai为蒸发器吸入空气温度,tao为蒸发器吹出空气温度,分别由温度传感器检测获得。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冷凝器各个区域的容积比,简单方便,计算准确。
在本实施例中,he、hf、hg通过下述方式获得,简单方便。
he为蒸发器入口制冷剂焓值,根据蒸发器入口制冷剂温度tri和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计算公式为he=f9(tri,Pd),该计算公式为现有公式;he≈hd
hf为饱和气体制冷剂焓值,根据压缩机吸气压力Ps计算;计算公式为hf=f10(Ps),该计算公式为现有公式。
hg为蒸发器出口制冷剂焓值,根据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ro和压缩机吸气压力Ps计算;计算公式为hg=f11(tro,Ps),该计算公式为现有公式。
蒸发器各个区域的容积比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如下:
(1)蒸发器饱和区域: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1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2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3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4
为蒸发器饱和区域平均换热系数;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5
为蒸发器饱和区域面积;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6
为对数平均温差;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7
为制冷剂质量循环流量。
(2)蒸发器过热区域: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8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9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10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11
为蒸发器过热区域平均换热系数;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12
为蒸发器过热区域面积;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13
为对数平均温差。
蒸发器饱和区域、过热区域的面积比为: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14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15
饱和区域、过热区域的面积比即为对应的体积比,上述计算结果近似表示为制冷剂在蒸发器内饱和区域、过热区域的体积比,即为: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16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17
分别对应蒸发器饱和区域体积、过热区域体积。
考虑模型的简化,忽略制冷剂侧换热系数影响(即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218
),制冷剂在蒸发器饱和区域、过热区域的体积比即为: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31
由此,得出
饱和区域的容积比b1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32
过热区域的容积比b2
Figure BDA0003279882060000233
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其控制器还用于:
判断换热器(冷凝器或/和蒸发器)内制冷剂的质量是否在设定范围内;
若在设定范围内,则判定制冷剂无泄漏;
若不在设定范围内,则判定制冷剂有泄漏,发出报警提示,且压缩机停机,以便于及时维修空调系统,降低损失。
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计算制冷剂在冷凝器和蒸发器内的质量分布,准确计算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质量分布,可以确认制冷剂是否合适;也可以确认空调装置内制冷剂是否泄漏。
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通过空调装置的运行参数,计算空调装置内制冷剂质量的分布特点。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其配置为:
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
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换热器为冷凝器时,所述冷凝器包括过热区域、饱和区域、过冷区域;
所述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具体包括:
根据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根据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根据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根据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过热区域的容积比,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饱和区域的容积比,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过冷区域的容积比,确定冷凝器内制冷剂密度ρ1与冷凝器容积比x的关系函数ρ1=f1(x);
计算冷凝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11
计算冷凝器内制冷剂的质量mr_c=ρave1×Vo
其中,Vo为冷凝器的内容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
获取过热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a和过热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b
将过热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过热区域的焓值;
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所述根据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
获取饱和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b和饱和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c
将饱和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饱和区域的焓值;
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所述根据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
获取过冷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c和过冷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d
将过冷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过冷区域的焓值;
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然后,根据每段过热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每段饱和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每段过冷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过冷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进行拟合,得到制冷剂密度与冷凝器容积比之间的关系曲线,获得冷凝器内制冷剂密度ρ1与冷凝器容积比x的关系函数ρ1=f1(x)。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过热区域的容积比: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21
饱和区域的容积比: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22
过冷区域的容积比: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23
其中,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24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25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26
其中,ta为冷凝器入口制冷剂温度,tb=tc为制冷剂饱和温度,td为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1为冷凝器吸入空气温度,t2为冷凝器吹出空气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ha为气态制冷剂焓值,根据冷凝器入口制冷剂温度ta和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
hb为饱和气体制冷剂焓值,根据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
hc为饱和液体制冷剂焓值,根据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
hd为液态制冷剂焓值,根据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d和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换热器为蒸发器时,所述蒸发器包括饱和区域、过热区域;
所述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根据换热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和换热器的内容积,计算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具体包括:
根据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根据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根据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饱和区域的容积比,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及过热区域的容积比,确定蒸发器内制冷剂密度ρ2与蒸发器容积比y的关系函数ρ2=f2(y);
计算蒸发器内制冷剂的平均密度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31
计算蒸发器内制冷剂的质量mr_e=ρave2×Vin
其中,Vin为蒸发器的内容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
获取饱和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e和饱和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f
将饱和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饱和区域的焓值;
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所述根据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焓值,计算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具体包括:
获取过热区域入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f和过热区域出口处制冷剂的焓值hg
将过热区域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等分为多段,计算每段过热区域的焓值;
根据制冷剂密度与焓值对应关系计算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
然后,根据每段饱和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每段过热区域的容积比与每段过热区域内制冷剂的密度,进行拟合,得到制冷剂密度与蒸发器容积比之间的关系曲线,获得蒸发器内制冷剂密度ρ2与蒸发器容积比y的关系函数ρ2=f2(y)。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饱和区域的容积比: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41
过热区域的容积比: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42
其中,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43
Figure FDA0003279882050000044
其中,tri为蒸发器入口制冷剂温度,tro为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ai为蒸发器吸入空气温度,tao为蒸发器吹出空气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he为蒸发器入口制冷剂焓值,根据蒸发器入口制冷剂温度tri和压缩机排气压力Pd计算;
hf为饱和气体制冷剂焓值,根据压缩机吸气压力Ps计算;
hg为蒸发器出口制冷剂焓值,根据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温度tro和压缩机吸气压力Ps计算。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判断换热器内制冷剂的质量是否在设定范围内;
若是,则判定制冷剂无泄漏;
若否,则判定制冷剂有泄漏,发出报警提示,且压缩机停机。
CN202111129209.4A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空调系统 Pending CN1137200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29209.4A CN113720047A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29209.4A CN113720047A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0047A true CN113720047A (zh) 2021-11-30

Family

ID=78684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29209.4A Pending CN113720047A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2004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3359A (zh) * 2021-12-20 2022-04-1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回油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6392A (zh) * 2005-02-24 2007-03-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204063699U (zh) * 2013-07-10 2014-12-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4596172A (zh) * 2010-03-12 2015-05-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空调装置
CN110785617A (zh) * 2017-06-30 2020-02-11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6392A (zh) * 2005-02-24 2007-03-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4596172A (zh) * 2010-03-12 2015-05-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空调装置
CN204063699U (zh) * 2013-07-10 2014-12-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10785617A (zh) * 2017-06-30 2020-02-11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3359A (zh) * 2021-12-20 2022-04-1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回油控制方法
CN114353359B (zh) * 2021-12-20 2023-11-24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回油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39592U (zh) 连续制热的空调系统
CN100334407C (zh) 制冷装置
KR101161240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4048366B (zh) 空调器及其室外机、制热补气方法和制冷补气方法
CN106196495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的控制装置、控制方法及多联机空调
CN104364591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12050299B (zh) 空调器
CN114322106B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3266929B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51934B (zh) 空调器
CN112629082A (zh) 一种制热控制系统、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制热控制方法
KR101909531B1 (ko) 실외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3339909B (zh) 热泵空调系统
KR20100096857A (ko) 공기 조화기
CN113720047A (zh) 一种空调系统
JP5369953B2 (ja) 多室型空気調和装置の性能計算装置
JP3596506B2 (ja) 冷凍装置
JP2008111585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3465574B2 (ja)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その設備選択方法
KR20130090185A (ko) 실외 열교환기
CN214701354U (zh) 一种制热控制系统及包含其的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14151935A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2944618B (zh) 一种空调能力估算方法及空调器
CN213089945U (zh) 一种空调装置
CN113883579A (zh) 一种水系统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