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6701A - 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 - Google Patents

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6701A
CN113716701A CN202111090935.XA CN202111090935A CN113716701A CN 113716701 A CN113716701 A CN 113716701A CN 202111090935 A CN202111090935 A CN 202111090935A CN 113716701 A CN113716701 A CN 113716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ch
island
area
water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909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成之
庄犁
钟晶晶
皮蒙
詹龙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Puhou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Sihong Hongze Lak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Office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Puhou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Sihong Hongze Lak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Offi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Puhou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Sihong Hongze Lak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Office filed Critical Nanjing Puhou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9093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167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16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67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2Improving land use; Improving water use or availability; Controlling ero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40Monitoring or fighting invasive speci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具体涉及生态恢复技术领域,本发明中构建连续的不同水深的植被生存环境;在水位重新升高或下降时,留存的物种会快速恢复,生物演替在水位和季节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周期性节律;在阶地上铺设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可由有效加强改造地形的稳定性,避免水土流失,保证修复地形的安全性,从而保证生态修复效果;本发明从地形设计出发,开展尽量少且有效的工程措施,构建丰富且可留存的生存环境异质性,辅以消浪、外来入侵物种抑制等技术手段,在尽可能保留原有本底条件的基础上,实现洪泛湿地的有效生态恢复。

Description

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
背景技术
洪泛湿地是指河水泛滥淹没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漫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在丰水季节由洪水泛滥的河滩、河心洲、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以及保持了常年或季节性被水浸润内陆三角洲所组成。洪泛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其季节性干湿交替,造就了极高的生存环境异质性及生物多样性,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然而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大量湿地被侵占,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大部分重要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局部地区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样,在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亦面临诸多挑战,如在对洪泛湿地开展生态修复时,面临水位变化频繁、地形单调、物种单一、风浪大、外来物种入侵等调整,使得生态恢复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具体修复步骤如下:
步骤一:构建修复区:利用现有地形,以滩岛、高滩和深潭为基础,将修复区围成口字型结构;
步骤二:构建植被生存环境:朝向修复区内部一侧,构造多个连续的植被恢复阶地,形成“潭-滩-岛”序列地形;
步骤三:朝向修复区外部一侧顺地形构造缓坡或陡坡,构建挺水植被带,构成连续的不同水深的植被生存环境;
步骤四:在阶地上铺设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
进一步的,在步骤一中,深潭中心位于口字型结构内部,滩岛位于口字型结构内部边角处,高滩位于口字型结构边缘处,在步骤一中在口字型结构边缘设置格栅围挡,在步骤三中,在修复区的口字型结构边缘设置若干个木桩;修复区按照高度划分为:滩岛区、高滩区、浅滩区、浅水区和深潭区,滩岛区为灌木植物带,高滩区为挺水植被带,浅滩区和浅水区为浮叶和沉水植被带。
进一步的,在步骤一中,滩岛区最低高度位于修复区年均高水位20cm以上,深潭区最高高度位于修复区最低水位50cm以下。
进一步的,在步骤三中,阶地坡度不大于1:6且不小于1:3,阶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坡度不大于1:3且不小于1:1.5。
进一步的,在步骤一中,滩岛区高程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10%,深潭区高程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10%;在步骤二中,阶地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20%。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包括太阳能发电机组、水泵、抽水管、滴水管和若干个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内侧底部设有植物纤维编织网,所述太阳能发电机组与所述水泵电性连接,所述水泵进水口与所述抽水管连接,所述水泵出水口与所述滴水管连接,所述滴水管交错串联设置于所述支撑框和所述植物纤维编织网之间,所述滴水管纵横交错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框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框外壁顶部设有若干个链条,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框通过所述链条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框底部设有若干个地钩组件,所述地钩组件包括插杆,所述插杆内部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部竖直设有转动连接的滚珠丝杆,所述滚珠丝杆外壁于所述安装腔内部匹配套设有活动连接的丝杆螺母,所述插杆内壁于所述丝杆螺母外侧设有若干个转动连接的支撑盘,所述支撑盘外壁于所述插杆外壁设有第一拨杆,所述支撑盘外壁于所述第一拨杆一侧设有第二拨杆,所述丝杆螺母外壁与所述支撑盘活动连接,所述滚珠丝杆顶部竖直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部于所述支撑框上方设有支撑球,所述支撑球外壁设有若干个半球形凹槽。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插杆的间距相等,所述支撑框底部设置四个所述地钩组件,四个所述地钩组件呈菱形分布,使得地网稳定性更佳。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盘内壁于所述安装腔内侧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壁设有转动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丝杆螺母外壁转动连接,保证连接杆在支撑盘运动时能够自由活动,能够实现多角度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插杆外壁设有与所述支撑盘相匹配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安装腔贯通,所述第一拨杆与所述第二拨杆相互垂直,所述插杆外壁设有与所述第二拨杆相匹配的收纳槽,为支撑盘提供安装和运动空间,第一拨杆和第二拨杆工作范围更大。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采用本发明的原料配方所制备出的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构建连续的不同水深的植被生存环境;其中,朝向修复区内部一侧,构造多个连续的植被恢复阶地,形成“潭-滩-岛”序列地形,从岛到潭随着水深增加,依次恢复乔灌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朝向修复区外部一侧顺地形构造缓坡或陡坡,构建挺水植被带,并在局部用木桩加固,稳固岸线;等到水位重新升高或下降时,留存的物种会快速恢复,生物演替在水位和季节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周期性节律;在阶地上铺设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可由有效加强改造地形的稳定性,避免水土流失,保证修复地形的安全性,从而保证生态修复效果;本发明从地形设计出发,开展尽量少且有效的工程措施,构建丰富且可留存的生存环境异质性,辅以消浪、外来入侵物种抑制等技术手段,在尽可能保留原有本底条件的基础上,实现洪泛湿地的有效生态恢复。
2、本发明通过设置太阳能发电组件、水泵、抽水管、滴水管、支撑框、植物纤维编织网、地钩组件、插杆、滚珠丝杆、支撑盘、第一拨杆和第二拨杆,可保证对阶地铺设地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全覆盖性,同时可防止土壤上浮,保证阶地水域的清洁度,太阳能发电组件储备的电量经过转换之后驱动水泵进行工作,水泵通过抽水管将深潭内部的水向上抽,水泵将抽出的水输送到滴水管中,滴水管中的水输送到支撑框内部,在枯水期可为支撑框内部的水生植物提供水分,可在枯水期有效延长支撑框内部水生植物的存活时间,丰水期也可以将深潭内部水流与修复区水流进行交换,保证深潭内部水流的洁净度和活性,提高深潭内部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水浪连续不断冲击到支撑球的半球形凹槽内部,可实现对支撑球的旋转驱动,由于水浪的往复性,可实现支撑球的变向旋转运动,支撑球带动支撑杆进行变向旋转运动,滚珠丝杆随着支撑杆进行变向旋转运动,可实现丝杆螺母沿着滚珠丝杆进行升降运动,丝杆螺母通过连接杆带动支撑盘进行摆动,第一拨杆和第二拨杆对插杆外围的土壤进行拨动松土处理,可有效加强支撑框下方内部土壤的松软程度,使得水生植物可更加容易的扎根到土层深处,提高水生植物的存活率,同时在对土壤松土过程中,可保证土壤中的氧气,利于水生植物根系益生菌的存活,进而促进水生植物根系的进一步发达,水生植物在枯水期能够从土壤更深处汲取水分,进而提高生态恢复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中修复模式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修复模式的竖向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支撑框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插杆的主视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滴水管;2、支撑框;3、植物纤维编织网;4、连接杆;5、链条;6、地钩组件;7、插杆;8、安装腔;9、滚珠丝杆;10、丝杆螺母;11、支撑盘;12、第一拨杆;13、第二拨杆;14、支撑杆;15、支撑球;16、半球形凹槽;17、安装槽;18、收纳槽;19、活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说明书附图1-3所示的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具体修复步骤如下:
步骤一:构建修复区:利用现有地形,以滩岛、高滩和深潭为基础,将修复区围成口字型结构;深潭中心位于口字型结构内部,滩岛位于口字型结构内部边角处,高滩位于口字型结构边缘处,在步骤一中在口字型结构边缘设置格栅围挡,格栅围挡可有效对修复区进行消浪处理,进而降低风浪对修复区内部植物的影响,同时将修复区内部环境与外部外径隔离,避免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修复区内部,在步骤三中,在修复区的口字型结构边缘设置若干个木桩;修复区按照高度划分为:滩岛区、高滩区、浅滩区、浅水区和深潭区,滩岛区为灌木植物带,高滩区为挺水植被带,浅滩区和浅水区为浮叶和沉水植被带;滩岛区最低高度位于修复区年均高水位20cm以上,用于在丰水期为陆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深潭区最高高度位于修复区最低水位50cm以下,用于在枯水期为水生植物提供生存环境;滩岛区高程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10%,深潭区高程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10%;在步骤二中,阶地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20%;
步骤二:构建植被生存环境:朝向修复区内部一侧,构造多个连续的植被恢复阶地,形成“潭-滩-岛”序列地形;
步骤三:朝向修复区外部一侧顺地形构造缓坡或陡坡,构建挺水植被带,构成连续的不同水深的植被生存环境;阶地坡度不大于1:6且不小于1:3,阶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坡度不大于1:3且不小于1:1.5;
步骤四:在阶地上铺设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
实施方式具体为:构建连续的不同水深的植被生存环境;其中,朝向修复区内部一侧,构造多个连续的植被恢复阶地,形成“潭-滩-岛”序列地形,“潭-滩-岛”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深),适宜不同类型的植被生长;从岛到潭随着水深增加,依次恢复乔灌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朝向修复区外部一侧顺地形构造缓坡或陡坡,构建挺水植被带,并在局部用木桩加固,稳固岸线;研究表明10%的保护地可以用来保护50%的物种,占总面积20%的“岛”和“潭”则可以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都至少保留有10%面积的陆生生物生存环境或水生植物生存环境,即50%的陆生生物或水生植物能够留存,等到水位重新升高或下降时,留存的物种会快速恢复,生物演替在水位和季节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周期性节律;在阶地上铺设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可由有效加强改造地形的稳定性,避免水土流失,保证修复地形的安全性,从而保证生态修复效果;本发明从地形设计出发,开展尽量少且有效的工程措施,构建丰富且可留存的生存环境异质性,辅以消浪、外来入侵物种抑制等技术手段,在尽可能保留原有本底条件的基础上,实现洪泛湿地的有效生态恢复。
参照说明书附图3-7所示的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所述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包括太阳能发电机组、水泵、抽水管、滴水管1和若干个支撑框2,所述支撑框2内侧底部设有植物纤维编织网3,所述太阳能发电机组与所述水泵电性连接,所述水泵进水口与所述抽水管连接,所述水泵出水口与所述滴水管1连接,所述滴水管1交错串联设置于所述支撑框2和所述植物纤维编织网3之间,所述滴水管1纵横交错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框2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框2外壁顶部设有若干个链条5,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框2通过所述链条5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框2底部设有若干个地钩组件6,所述地钩组件6包括插杆7,所述插杆7内部设有安装腔8,所述安装腔8内部竖直设有转动连接的滚珠丝杆9,所述滚珠丝杆9外壁于所述安装腔8内部匹配套设有活动连接的丝杆螺母10,所述插杆7内壁于所述丝杆螺母10外侧设有若干个转动连接的支撑盘11,所述支撑盘11外壁于所述插杆7外壁设有第一拨杆12,所述支撑盘11外壁于所述第一拨杆12一侧设有第二拨杆13,所述丝杆螺母10外壁与所述支撑盘11活动连接,所述滚珠丝杆9顶部竖直设有支撑杆14,所述支撑杆14顶部于所述支撑框2上方设有支撑球15,所述支撑球15外壁设有若干个半球形凹槽16。
相邻两个所述插杆7的间距相等,所述支撑框2底部设置四个所述地钩组件6,四个所述地钩组件6呈菱形分布,使得地钩组件6分布更加均匀,且地钩组件6的覆盖面更大,使得地网稳定性更佳。
所述支撑盘11内壁于所述安装腔8内侧设有活动槽19,所述活动槽19内壁设有转动连接的连接杆4,所述连接杆4与所述丝杆螺母10外壁转动连接,活动槽19为连接杆20提供安装和运动空间,保证连接杆20在支撑盘11运动时能够自由活动,连接杆20随着丝杆螺母10运动时,能够实现多角度调节。
所述插杆7外壁设有与所述支撑盘11相匹配的安装槽17,所述安装槽17与所述安装腔8贯通,所述第一拨杆12与所述第二拨杆13相互垂直,所述插杆7外壁设有与所述第二拨杆13相匹配的收纳槽18,安装槽17为支撑盘11提供安装和运动空间,第一拨杆12和第二拨杆13工作范围更大,使得第一拨杆13和第二拨杆14中至少有一个位于土壤内部。
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设置太阳能发电组件、水泵、抽水管、滴水管1、支撑框2、植物纤维编织网3、地钩组件6、插杆7、滚珠丝杆9、支撑盘11、第一拨杆12和第二拨杆13,根据阶地的长度、深度、宽度,使用链条5将支撑框2串联组合在一起,保证对阶地铺设地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全覆盖性,在支撑框2内部种植水生植物,为植物提供稳定性的生存位置,植物纤维编织网3用于对水中地面进行压紧锁住,避免水土流失,可防止支撑框2内部的土壤在水流冲击下带走,同时可防止土壤上浮,保证阶地水域的清洁度,将支撑框2上的滴水管1依次连接,将太阳能发电组件架设在滩岛上,将抽水管伸入到深潭内部,太阳能发电组件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太阳能发电组件储备的电量经过转换之后驱动水泵进行工作,水泵通过抽水管将深潭内部的水向上抽,水泵将抽出的水输送到滴水管1中,滴水管1中的水输送到支撑框2内部,在枯水期可为支撑框2内部的水生植物提供水分,可在枯水期有效延长支撑框2内部水生植物的存活时间,丰水期也可以将深潭内部水流与修复区水流进行交换,保证深潭内部水流的洁净度和活性,提高深潭内部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地钩组件6插入阶地土壤内部,可有效加强地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插杆7插入土壤内部,丰水期风浪大,水浪连续不断冲击到支撑球15的半球形凹槽16内部,可实现对支撑球15的旋转驱动,由于水浪的往复性,可实现支撑球15的变向旋转运动,支撑球15带动支撑杆14进行变向旋转运动,滚珠丝杆9随着支撑杆14进行变向旋转运动,滚珠丝杆9与丝杆螺母10配合,实现丝杆螺母10沿着滚珠丝杆9进行升降运动,丝杆螺母10通过连接杆20的一端进行升降运动,连接杆20另一端带动支撑盘11进行摆动,第一拨杆12和第二拨杆13随着支撑盘11进行摆动,第一拨杆12和第二拨杆13对插杆7外围的土壤进行拨动松土处理,可有效加强支撑框2下方内部土壤的松软程度,使得水生植物可更加容易的扎根到土层深处,提高水生植物的存活率,同时在对土壤松土过程中,可保证土壤中的氧气,利于水生植物根系益生菌的存活,进而促进水生植物根系的进一步发达,水生植物在枯水期能够从土壤更深处汲取水分,进而提高生态恢复效果;随着生态恢复模式的正常进行,恢复几个周期之后,生态修复区的植物生长形成规模,植物纤维编织网3在长时间使用后产生腐蚀变形分解,然后将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从修复区取出,然后清洁处理后重新加装植物纤维编织网3,可在新的修复区进行重新使用。
本发明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3,本发明中构建连续的不同水深的植被生存环境;从岛到潭随着水深增加,依次恢复乔灌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朝向修复区外部一侧顺地形构造缓坡或陡坡,构建挺水植被带,并在局部用木桩加固,稳固岸线;留存的物种会快速恢复,生物演替在水位和季节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周期性节律;在阶地上铺设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可由有效加强改造地形的稳定性,避免水土流失,保证修复地形的安全性,从而保证生态修复效果;本发明从地形设计出发,开展尽量少且有效的工程措施,构建丰富且可留存的生存环境异质性,辅以消浪、外来入侵物种抑制等技术手段,在尽可能保留原有本底条件的基础上,实现洪泛湿地的有效生态恢复。
参照说明书附图3-7,本发明通过设置太阳能发电组件、水泵、抽水管、滴水管1、支撑框2、植物纤维编织网3、地钩组件6、插杆7、滚珠丝杆9、支撑盘11、第一拨杆12和第二拨杆13,可保证对阶地铺设地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全覆盖性,同时可防止土壤上浮,保证阶地水域的清洁度,在枯水期可为支撑框2内部的水生植物提供水分,可在枯水期有效延长支撑框2内部水生植物的存活时间,丰水期也可以将深潭内部水流与修复区水流进行交换,保证深潭内部水流的洁净度和活性,提高深潭内部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可对插杆7外围的土壤进行拨动松土处理,可有效加强支撑框2下方内部土壤的松软程度,使得水生植物可更加容易的扎根到土层深处,提高水生植物的存活率,同时在对土壤松土过程中,可保证土壤中的氧气,利于水生植物根系益生菌的存活,进而促进水生植物根系的进一步发达,水生植物在枯水期能够从土壤更深处汲取水分,进而提高生态恢复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具体修复步骤如下:
步骤一:构建修复区:利用现有地形,以滩岛、高滩和深潭为基础,将修复区围成口字型结构;
步骤二:构建植被生存环境:朝向修复区内部一侧,构造多个连续的植被恢复阶地,形成“潭-滩-岛”序列地形;
步骤三:朝向修复区外部一侧顺地形构造缓坡或陡坡,构建挺水植被带,构成连续的不同水深的植被生存环境;
步骤四:在阶地上铺设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深潭中心位于口字型结构内部,滩岛位于口字型结构内部边角处,高滩位于口字型结构边缘处,在步骤一中在口字型结构边缘设置格栅围挡,在步骤三中,在修复区的口字型结构边缘设置若干个木桩;修复区按照高度划分为:滩岛区、高滩区、浅滩区、浅水区和深潭区,滩岛区为灌木植物带,高滩区为挺水植被带,浅滩区和浅水区为浮叶和沉水植被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滩岛区最低高度位于修复区年均高水位20cm以上,深潭区最高高度位于修复区最低水位50c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阶地坡度不大于1:6且不小于1:3,阶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坡度不大于1:3且不小于1: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滩岛区高程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10%,深潭区高程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10%;在步骤二中,阶地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联动式多层地网,包括太阳能发电机组、水泵、抽水管、滴水管(1)和若干个支撑框(2),所述支撑框(2)内侧底部设有植物纤维编织网(3),所述太阳能发电机组与所述水泵电性连接,所述水泵进水口与所述抽水管连接,所述水泵出水口与所述滴水管(1)连接,所述滴水管(1)交错串联设置于所述支撑框(2)和所述植物纤维编织网(3)之间,所述滴水管(1)纵横交错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框(2)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2)外壁顶部设有若干个链条(5),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框(2)通过所述链条(5)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框(2)底部设有若干个地钩组件(6),所述地钩组件(6)包括插杆(7),所述插杆(7)内部设有安装腔(8),所述安装腔(8)内部竖直设有转动连接的滚珠丝杆(9),所述滚珠丝杆(9)外壁于所述安装腔(8)内部匹配套设有活动连接的丝杆螺母(10),所述插杆(7)内壁于所述丝杆螺母(10)外侧设有若干个转动连接的支撑盘(11),所述支撑盘(11)外壁于所述插杆(7)外壁设有第一拨杆(12),所述支撑盘(11)外壁于所述第一拨杆(12)一侧设有第二拨杆(13),所述丝杆螺母(10)外壁与所述支撑盘(11)活动连接,所述滚珠丝杆(9)顶部竖直设有支撑杆(14),所述支撑杆(14)顶部于所述支撑框(2)上方设有支撑球(15),所述支撑球(15)外壁设有若干个半球形凹槽(1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插杆(7)的间距相等,所述支撑框(2)底部设置四个所述地钩组件(6),四个所述地钩组件(6)呈菱形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盘(11)内壁于所述安装腔(8)内侧设有活动槽(19),所述活动槽(19)内壁设有转动连接的连接杆(4),所述连接杆(4)与所述丝杆螺母(10)外壁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7)外壁设有与所述支撑盘(11)相匹配的安装槽(17),所述安装槽(17)与所述安装腔(8)贯通,所述第一拨杆(12)与所述第二拨杆(13)相互垂直,所述插杆(7)外壁设有与所述第二拨杆(13)相匹配的收纳槽(18)。
CN202111090935.XA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 Pending CN1137167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0935.XA CN113716701A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0935.XA CN113716701A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6701A true CN113716701A (zh) 2021-11-30

Family

ID=78684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90935.XA Pending CN113716701A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1670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6341A (zh) * 2022-04-07 2022-08-30 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0583A (zh) * 2005-06-17 2006-12-20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湖滨带自然湿地的恢复及其多级抗污调控技术工艺
CN107083762A (zh) * 2017-03-23 2017-08-22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植被生态混凝土护坡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2801412U (zh) * 2020-06-19 2021-03-26 刘钊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护坡
CN213836690U (zh) * 2020-11-20 2021-07-30 深圳市五大湖新概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简易安装的边坡护坡植生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0583A (zh) * 2005-06-17 2006-12-20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湖滨带自然湿地的恢复及其多级抗污调控技术工艺
CN107083762A (zh) * 2017-03-23 2017-08-22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植被生态混凝土护坡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2801412U (zh) * 2020-06-19 2021-03-26 刘钊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护坡
CN213836690U (zh) * 2020-11-20 2021-07-30 深圳市五大湖新概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简易安装的边坡护坡植生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6341A (zh) * 2022-04-07 2022-08-30 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
CN114956341B (zh) * 2022-04-07 2023-10-24 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5163B (zh) 一种利用消落带时空特异性改善水库水质的方法
JP4947377B2 (ja) コケ植物等の栽培方法
CN104355402B (zh) 一种保温曝气生化浮箱
CN102153204A (zh) 一种再生水景观河道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13716701A (zh) 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
CN111691436B (zh) 一种生态园林护坡
CN106836113A (zh) 一种自组织式生态消浪系统
CN110710412A (zh) 一种红树林人工湿地防台风方法
CN113651428B (zh) 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
KR100886736B1 (ko) 식생 적층 조립체
CN1280211C (zh)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景观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
CN111771632B (zh) 一种水库消落带植被修复方法
WO2023174331A1 (zh) 一种水库消落带
CN2595887Y (zh) 沙漠地下蓄水池
CN217608546U (zh) 一种激流型河流沉水植物固植结构
CN116750886A (zh) 湿地植物床-沟壕系统低温域活化净水生态工法及其系统
CN105638286A (zh) 一种水上种植浮箱及水上种植方法
CN215836569U (zh) 一种带种植基床的树型鱼礁装置
KR101207347B1 (ko) 목재호안방틀, 목재호안방틀의 시공구조 및 시공방법
KR101212734B1 (ko) 이탄습지 조성용 부유형 물이끼 식생모듈 및 그 설치방법
CN212983767U (zh) 一种河流边坡水土保持装置
CN207392141U (zh) 一种河湖污泥资源化处置的生态护岸
CN113264590A (zh) 一种受损湿地的修复方法
CN219547687U (zh) 原木框格生态护岸结构
CN206570753U (zh) 一种自组织式生态消浪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