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51428B - 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51428B
CN113651428B CN202110973197.7A CN202110973197A CN113651428B CN 113651428 B CN113651428 B CN 113651428B CN 202110973197 A CN202110973197 A CN 202110973197A CN 113651428 B CN113651428 B CN 1136514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rea
river channel
riv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731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51428A (zh
Inventor
庄犁
杨雪姣
王欢欢
徐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Puhou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Puhou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Puhou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Puhou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7319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514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51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1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514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14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7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characterised by animals and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02Receptacles, e.g. flower-pots or boxes; Glasses for cultivating flow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2Stream regulation, e.g. breaking up subaqueous rock, cleaning the beds of waterways, directing the water flow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4Preformed blocks or slabs for forming essentially continuous surfac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7Contaminated open waterways, rivers, lakes or po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40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 Y02A20/402River resto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具体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本发明中边潭区水静流深且生物多样高,形成营养盐的“汇”,主河道内的营养盐经扰动、扩散至边潭区后得以沉淀并降解,植被及动物的生长也使得边潭区净化能力较强;不同水深适宜不同类型的植被生长,随着水深增加,依次恢复乔灌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本修复模式不在原河道上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保留原有河道的行洪能力,而是在河道两侧构造构建并行河道,增加修复区生物多样性和水质净化能力;铺设预制型河道护坡,可有效对河岸进行加固处理,同时为河道岸边提供更多的生物生存空间,提高修复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
背景技术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动脉,河流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圈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但支撑维系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而且更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近百年来,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的重大干扰。河道在开发过程中由于行洪、排涝、航运等建设要求,一般均采用几何形态规则化的梯形、矩形等断面形式。自然河道呈现的蜿蜒形态,急流、缓流、浅滩、深潭交错的形态被改变,导致河道生境异质性的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随之降低,生态系统走向退化。河流生态修复通过适度干预,来改善水文条件、地貌条件、水质条件,以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河道生态修复的主要任务是将人工河道形态修复成近自然的河道形态。然而河道的水系连通及行洪功能对于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特别是许多城镇村庄和农田沿河而建,河道本身往往没有足够的空间开展河道修复工作,诸多的生态修复工程措施无法开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具体修复步骤如下:
步骤一:平面方向上:构建并行河道:在原有河道两侧构建并行河道;
步骤二:在并行河道内构建若干深潭区,称为边潭;
步骤三:在并行河道和原有河道之间构建浅滩,称为心滩,形成“潭-滩”交错的序列地形;
步骤四:竖向方向上:在并行河道中随地形变化构建连续的不同水深的植被生存环境;朝向边潭一侧,构造多个连续的植被恢复阶地,形成水深由浅至深的序列地形;朝向修复区外部一侧顺地形构造缓坡或陡坡,构建挺水植被带;
步骤五:在原有河道、并行河道和心滩岸边铺设预制型河道护坡;心滩与外围的原有河道、并行河道和预制型河道边坡共同构成修复区。
进一步的,在步骤一中,构建并行河道时,利用原河道周边现有的坑塘或低洼地串联构建并行河道;心滩按照高度划分为:滩岛区、高滩区和浅滩区,滩岛区为灌木植物带,高滩区为挺水植被带;河道按照高度划分为:浅水区和深潭区,浅滩区和浅水区为浮叶和沉水植被带。
进一步的,在步骤一中,滩岛区的最低高度位于修复区年均高水位20cm以上,深潭区的最高高度位于修复区最低水位50cm以下。
进一步的,在步骤三中,阶地坡度不大于1:6且不小于1:3,阶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坡度不大于1:3且不小于1:1.5。
所述预制型河道护坡,包括护坡本体,所述护坡本体底部设有支撑架,所述护坡本体顶部一侧设有顶板,所述支撑架底部远离所述顶板一侧竖直设有若干个第一预埋架,所述支撑架外壁靠近所述顶板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二预埋架,所述顶板底部倾斜设有若干个第三预埋架,所述护坡本体外壁靠近所述顶板一侧设有若干个第四预埋架,所述护坡本体外壁远离所述顶板一侧设有若干组种植槽,相邻两组所述种植槽平行设置,每组所述种植槽呈上下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护坡本体内部于所述顶板和所述种植槽之间设有第一输水腔,所述护坡本体于所述第一输水腔内部设有转动连接的螺旋输送架,所述螺旋输送架顶部于所述护坡本体上方设有连接球,所述连接球外壁设有若干个圆弧形凹槽,所述支撑架内部设有与所述螺旋输送架相匹配的第二输水腔,所述支撑架于所述第二输水腔一侧设有第三输水腔,所述第三输水腔内部设有若干个过滤网,所述护坡本体内部于所述种植槽上方设有第一储水腔,所述护坡本体内部于所述第一输水腔和所述种植槽之间设有第二储水腔,所述第一储水腔和所述第二储水腔贯通,所述第一储水腔外壁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输水腔贯通,所述第一储水腔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一滴水孔,所述第二储水腔外壁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二滴水孔,所述种植槽底部设有海绵块,所述海绵块与所述第二储水腔底部连接,所述种植槽底部于所述海绵块下方设有回流槽,所述回流槽与所述第一输水腔贯通,所述护坡本体内部于所述螺旋输送架一侧设有转动连接的支撑轴,所述支撑轴外壁于所述第一储水腔内部设有螺旋架,所述支撑轴外壁于所述种植槽内部设有第一拨片,所述支撑轴外壁于所述第三输水腔内部设有第二拨片,所述支撑轴外壁远离所述第二拨片一侧设有第三拨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埋架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外壁两侧倾斜对称设有若干个第一限位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预埋架呈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预埋架包括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外壁两侧倾斜对称设有若干个第二限位片,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可实现对支撑架的多级限位支撑,可进一步加强护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预埋架与所述第四预埋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预埋架包括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外壁对称设有若干个限位球,所述限位球开设有若干个通槽,所述通槽两两相互垂直,可提高护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采用本发明的原料配方所制备出的“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边潭区水静流深且生物多样高,形成营养盐的“汇”,主河道内的营养盐经扰动、扩散至边潭区后得以沉淀并降解,植被及动物的生长也使得边潭区净化能力较强;边潭区也可适度开展经济作物、养鱼等生产生活活动,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不同水深适宜不同类型的植被生长,随着水深增加,依次恢复乔灌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利用河道周边原有的坑塘洼地进行适当的改造,构建丰富且可留存的生境异质性,在不改变河道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本修复模式不在原河道上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保留原有河道的行洪能力,而是在河道两侧构造(或利用现有的坑塘)构建并行河道,增加修复区生物多样性和水质净化能力;铺设预制型河道护坡,可有效对河岸进行加固处理,同时为河道岸边提供更多的生物生存空间,提高修复效果。
2、本发明通过设置支撑架、顶板、种植槽、螺旋输送架、连接球、第一储水腔、第二储水腔、支撑轴、第一拨片、第二拨片和第三拨片,在风力作用下,螺旋输送架旋转运动可将第二输水腔和第一输水腔内部的水液向上旋转输送,水液从进水口进入到第一储水腔和第二储水腔后对种植槽内部植物进行补水,水液直接冲击到螺旋架上,螺旋架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发生旋转运动,螺旋架带动支撑轴进行旋转运动,支撑轴带动第一拨片、第二拨片和第三拨片旋转运动,同时河道中的水流对第三拨片进行冲击,第三拨片发生摆动,同时河岸的风吹到第一拨片上,第一拨片发生摆动,可实现第一拨片的运动调节复位,进而实现第二拨片进行摆动运动,第二拨片在过滤网外部进行摆动,可将第三输水腔内部对过滤网外围的杂物和水草进行清洁处理,保证向上输送水流的洁净度和稳定性,避免杂物或水草将过滤网堵塞,采用本发明中的预制型河道护坡,可在河道边坡提供多级多层次蓄水和植物生存空间,同时利用河道周边的风力和水力自然资源,实现对植物生存空间的自动输水、自动蓄水、自动清洁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可有效提高植物在水位下降时的存活时间,提高生态恢复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中修复模式的平面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中修复模式的平面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中修复模式的竖向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预制型河道护坡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预制型河道护坡的主视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图5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图5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图5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护坡本体;2、支撑架;3、顶板;4、第一预埋架;5、第二预埋架;6、第三预埋架;7、第四预埋架;8、种植槽;9、第一输水腔;10、螺旋输送架;11、连接球;12、圆弧形凹槽;13、第二输水腔;14、第三输水腔;15、过滤网;16、第一储水腔;17、第二储水腔;18、进水口;19、第一滴水孔;20、第二滴水孔;21、海绵块;22、回流槽;23、支撑轴;24、螺旋架;25、第一拨片;26、第二拨片;27、第三拨片;28、第一支撑杆;29、第一限位片;30、第二支撑杆;31、第二限位片;32、第三支撑杆;33、限位球;34、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说明书附图1-5所示的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具体修复步骤如下:
步骤一:平面方向上:构建并行河道:在原有河道两侧构建并行河道;
步骤二:在并行河道内构建若干深潭区,称为边潭;
步骤三:在并行河道和原有河道之间构建浅滩,称为心滩,形成“潭-滩”交错的序列地形;
步骤四:竖向方向上:在并行河道中随地形变化构建连续的不同水深的植被生存环境;朝向边潭一侧,构造多个连续的植被恢复阶地,形成水深由浅至深的序列地形;朝向修复区外部一侧顺地形构造缓坡或陡坡,构建挺水植被带;
步骤五:在原有河道、并行河道和心滩岸边铺设预制型河道护坡;心滩与外围的原有河道、并行河道和预制型河道边坡共同构成修复区。
在步骤一中,构建并行河道时,利用原河道周边现有的坑塘或低洼地串联构建并行河道;心滩按照高度划分为:滩岛区、高滩区和浅滩区,滩岛区为灌木植物带,高滩区为挺水植被带;河道按照高度划分为:浅水区和深潭区,浅滩区和浅水区为浮叶和沉水植被带。
在步骤一中,滩岛区的最低高度位于修复区年均高水位20cm以上,该区域在丰水期仍然不被水淹没,用于在丰水期提供陆生生存环境,深潭区的最高高度位于修复区最低水位50cm以下,该区域在枯水期仍然不会干涸,用于在枯水期提供水生生存环境。
在步骤三中,阶地坡度不大于1:6且不小于1:3,阶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坡度不大于1:3且不小于1:1.5。
在步骤一中,滩岛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10%,深潭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10%;在步骤二中,阶地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20%,研究表明10%的保护地可以保护50%的物种,20%的滩岛和深潭则可以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使得至少保留有10%面积的陆生生存环境或水生生存环境,即50%的陆生生物或水生植物得以留存,待水位重新升高或下降时,留存的物种将快速恢复,生物演替在水位、季节的共同作用下呈周期性节律。
实施方式具体为:边潭区水静流深且生物多样高,形成营养盐的“汇”,主河道内的营养盐经扰动、扩散至边潭区后得以沉淀并降解,植被及动物的生长也使得边潭区净化能力较强;边潭区也可适度开展经济作物、养鱼等生产生活活动,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不同水深适宜不同类型的植被生长,随着水深增加,依次恢复乔灌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利用河道周边原有的坑塘洼地进行适当的改造,构建丰富且可留存的生境异质性,在不改变河道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本修复模式不在原河道上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保留原有河道的行洪能力,而是在河道两侧构造(或利用现有的坑塘)构建并行河道,增加修复区生物多样性和水质净化能力;铺设预制型河道护坡,可有效对河岸进行加固处理,同时为河道岸边提供更多的生物生存空间,提高修复效果。
参照说明书1-4所示的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包括护坡本体1,所述护坡本体1底部设有支撑架2,所述护坡本体1顶部一侧设有顶板3,所述支撑架2底部远离所述顶板3一侧竖直设有若干个第一预埋架4,所述支撑架2外壁靠近所述顶板3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二预埋架5,所述顶板3底部倾斜设有若干个第三预埋架6,所述护坡本体1外壁靠近所述顶板3一侧设有若干个第四预埋架7,所述护坡本体1外壁远离所述顶板3一侧设有若干组种植槽8,相邻两组所述种植槽8平行设置,每组所述种植槽8呈上下平行设置,所述护坡本体1内部于所述顶板3和所述种植槽8之间设有第一输水腔9,所述护坡本体1于所述第一输水腔9内部设有转动连接的螺旋输送架10,所述螺旋输送架10顶部于所述护坡本体1上方设有连接球11,所述连接球11外壁设有若干个圆弧形凹槽12,所述支撑架2内部设有与所述螺旋输送架10相匹配的第二输水腔13,所述支撑架2于所述第二输水腔13一侧设有第三输水腔14,所述第三输水腔14内部设有若干个过滤网15,所述护坡本体1内部于所述种植槽8上方设有第一储水腔16,所述护坡本体1内部于所述第一输水腔9和所述种植槽8之间设有第二储水腔17,所述第一储水腔16和所述第二储水腔17贯通,所述第一储水腔16外壁一侧设有进水口18,所述进水口18与所述第一输水腔9贯通,所述第一储水腔16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一滴水孔19,所述第二储水腔17外壁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二滴水孔20,所述种植槽8底部设有海绵块21,所述海绵块21与所述第二储水腔17底部连接,所述种植槽8底部于所述海绵块21下方设有回流槽22,所述回流槽22与所述第一输水腔9贯通,所述护坡本体1内部于所述螺旋输送架10一侧设有转动连接的支撑轴23,所述支撑轴23外壁于所述第一储水腔16内部设有螺旋架24,所述支撑轴23外壁于所述种植槽8内部设有第一拨片25,所述支撑轴23外壁于所述第三输水腔14内部设有第二拨片26,所述支撑轴23外壁远离所述第二拨片26一侧设有第三拨片27。
所述第一预埋架4包括第一支撑杆28,所述第一支撑杆28外壁两侧倾斜对称设有若干个第一限位片29,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预埋架5呈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预埋架5包括第二支撑杆30,所述第二支撑杆30外壁两侧倾斜对称设有若干个第二限位片31,所述第二支撑杆3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8的长度,第一支撑杆28用于将第一预埋架4和支撑架2进行固定连接支撑,倾斜式对称设置的第一限位片29可有效加强第一预埋架4的限位支撑,进而加强护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第二支撑杆30对第二预埋架5进行支撑,倾斜式对称设置的第二限位片31可可有效加强第二预埋架5的限位支撑,进一步加强护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同第二预埋架5相互垂直,可实现对支撑架2的多角度限位支撑,进一步加强对护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第一支撑杆28和第二支撑杆30呈不同长度设置,可实现对支撑架2的多级限位支撑,可进一步加强护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所述第三预埋架6与所述第四预埋架7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预埋架6包括第三支撑杆32,所述第三支撑杆32外壁对称设有若干个限位球33,所述限位球33开设有若干个通槽34,所述通槽34两两相互垂直;第三预埋架6对顶板3底部进行限位支撑,第四预埋架7对护坡本体1底部进行限位支撑,可实现对顶板3和护坡本体1的多角度限位支撑,第三支撑杆32可对第三预埋架6和第四预埋架7进行支撑,多个限位球33相互配合,可进一步加强第三预埋架6和第四预埋架7的限位支撑效果,可进一步加强护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槽34的设置,河岸土壤可对通槽34进行填充,可进一步加强限位球33的限位性能,提高护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设置支撑架2、顶板3、种植槽8、螺旋输送架10、连接球11、第一储水腔16、第二储水腔17、支撑轴23、第一拨片25、第二拨片26和第三拨片27,将护坡本体1架设在河道岸边,然后进行填充压实,根据种植槽8的不同高度,在内部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支撑架2位于河道边缘的河底和水流分界位置,第一预埋架4、第二预埋架5、第三预埋架6和第四预埋架7都位于地下,可有效加强护坡本体1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护坡本体1发生位移;河岸吹动连接球11上的圆弧形凹槽12,连接球11在风力作用下发生旋转运动,连接球11带动螺旋输送架10进行旋转运动,第一输水腔9与第二输水腔13贯通,第二输水腔13与第三输水腔14贯通,河道内部水流先进入第三输水腔14,再进入第二输水腔13内部,最后进入第一输水腔9内部,第三输水腔14内部的过滤网15对河道的水流进行过滤除杂处理,螺旋输送架10旋转运动可将第二输水腔13和第一输水腔9内部的水液向上旋转输送,水液沿着第一输水腔9向上旋转输送过程中,水液从进水口18进入到第一储水腔16内部,进入到第一储水腔16内部的水流向下流进入到第二储水腔17内部,第二储水腔17内部充满水液后,水液直接冲击到螺旋架24上,螺旋架24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发生旋转运动,螺旋架24带动支撑轴23进行旋转运动,支撑轴23带动第一拨片25、第二拨片26和第三拨片27旋转运动,同时种植槽8对第一拨片25进行限位处理,支撑架2对第三拨片27进行限位处理,使得支撑轴23无法进行完整的一个圆周旋转运动,同时河道中的水流对第三拨片27进行冲击,第三拨片27发生摆动,可实现对第三拨片27的运动调节复位,同时河岸的风吹到第一拨片25上,第一拨片25发生摆动,可实现第一拨片25的运动调节复位,进而实现第二拨片26进行摆动运动,第二拨片26在过滤网15外部进行摆动,可将第三输水腔14内部对过滤网15外围的杂物和水草进行清洁处理,保证向上输送水流的洁净度和稳定性,避免杂物或水草将过滤网15堵塞,当河道水位下降时,第一储水腔16内部的水液通过第一滴水孔19从种植槽8的顶部滴落,对种植槽8内部植物从上方进行补水,第二储水腔17内部的水液通过第二滴水孔20从种植槽8的侧壁滴落,对种植槽8内部植物从侧面进行补水,同时第二储水腔17内部水液直接通入到海绵块21中,海绵块21中储存大量水液,直接从种植槽8底部对植物进行补水,同时海绵块21中多余的水液从回流槽22中回流到第一输水腔9内部进行循环利用,可有效延长护坡上植物的存活时间,采用本发明中的预制型河道护坡,可在河道边坡提供多级多层次蓄水和植物生存空间,同时利用河道周边的风力和水力自然资源,实现对植物生存空间的自动输水、自动蓄水、自动清洁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可有效提高植物在水位下降时的存活时间,提高生态恢复效果。
本发明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5,本发明利用河道周边原有的坑塘洼地进行适当的改造,构建丰富且可留存的生境异质性,在不改变河道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本修复模式不在原河道上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保留原有河道的行洪能力,而是在河道两侧构造(或利用现有的坑塘)构建并行河道,增加修复区生物多样性和水质净化能力;铺设预制型河道护坡,可有效对河岸进行加固处理,同时为河道岸边提供更多的生物生存空间,提高修复效果。
参照说明书附图4-10,本发明采用预制型河道护坡,可在河道边坡提供多级多层次蓄水和植物生存空间,同时利用河道周边的风力和水力自然资源,实现对植物生存空间的自动输水、自动蓄水、自动清洁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可有效提高植物在水位下降时的存活时间,提高生态恢复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具体修复步骤如下:
步骤一:平面方向上:构建并行河道:在原有河道两侧构建并行河道;
步骤二:在并行河道内构建若干深潭区,称为边潭;
步骤三:在并行河道和原有河道之间构建浅滩,称为心滩,形成“潭-滩”交错的序列地形;
步骤四:竖向方向上:在并行河道中随地形变化构建连续的不同水深的植被生存环境;朝向边潭一侧,构造多个连续的植被恢复阶地,形成水深由浅至深的序列地形;朝向修复区外部一侧顺地形构造缓坡或陡坡,构建挺水植被带;
步骤五:在原有河道、并行河道和心滩岸边铺设预制型河道护坡;心滩与外围的原有河道、并行河道和预制型河道边坡共同构成修复区;
所述预制型河道护坡,包括护坡本体(1),所述护坡本体(1)底部设有支撑架(2),所述护坡本体(1)顶部一侧设有顶板(3),所述支撑架(2)底部远离所述顶板(3)一侧竖直设有若干个第一预埋架(4),所述支撑架(2)外壁靠近所述顶板(3)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二预埋架(5),所述顶板(3)底部倾斜设有若干个第三预埋架(6),所述护坡本体(1)外壁靠近所述顶板(3)一侧设有若干个第四预埋架(7),所述护坡本体(1)外壁远离所述顶板(3)一侧设有若干组种植槽(8),相邻两组所述种植槽(8)平行设置,每组所述种植槽(8)呈上下平行设置;所述护坡本体(1)内部于所述顶板(3)和所述种植槽(8)之间设有第一输水腔(9),所述护坡本体(1)于所述第一输水腔(9)内部设有转动连接的螺旋输送架(10),所述螺旋输送架(10)顶部于所述护坡本体(1)上方设有连接球(11),所述连接球(11)外壁设有若干个圆弧形凹槽(12),所述支撑架(2)内部设有与所述螺旋输送架(10)相匹配的第二输水腔(13),所述支撑架(2)于所述第二输水腔(13)一侧设有第三输水腔(14),所述第三输水腔(14)内部设有若干个过滤网(15),所述护坡本体(1)内部于所述种植槽(8)上方设有第一储水腔(16),所述护坡本体(1)内部于所述第一输水腔(9)和所述种植槽(8)之间设有第二储水腔(17),所述第一储水腔(16)和所述第二储水腔(17)贯通,所述第一储水腔(16)外壁一侧设有进水口(18),所述进水口(18)与所述第一输水腔(9)贯通,所述第一储水腔(16)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一滴水孔(19),所述第二储水腔(17)外壁一侧设有若干个第二滴水孔(20),所述种植槽(8)底部设有海绵块(21),所述海绵块(21)与所述第二储水腔(17)底部连接,所述种植槽(8)底部于所述海绵块(21)下方设有回流槽(22),所述回流槽(22)与所述第一输水腔(9)贯通,所述护坡本体(1)内部于所述螺旋输送架(10)一侧设有转动连接的支撑轴(23),所述支撑轴(23)外壁于所述第一储水腔(16)内部设有螺旋架(24),所述支撑轴(23)外壁于所述种植槽(8)内部设有第一拨片(25),所述支撑轴(23)外壁于所述第三输水腔(14)内部设有第二拨片(26),所述支撑轴(23)外壁远离所述第二拨片(26)一侧设有第三拨片(2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构建并行河道时,利用原河道周边现有的坑塘或低洼地串联构建并行河道;心滩按照高度划分为:滩岛区、高滩区和浅滩区,滩岛区为灌木植物带,高滩区为挺水植被带;河道按照高度划分为:浅水区和深潭区,浅滩区和浅水区为浮叶和沉水植被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滩岛区的最低高度位于修复区年均高水位20cm以上,深潭区的最高高度位于修复区最低水位50c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阶地坡度不大于1:6且不小于1:3,阶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坡度不大于1:3且不小于1: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滩岛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10%,深潭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10%;在步骤二中,阶地面积为修复区总面积的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埋架(4)包括第一支撑杆(28),所述第一支撑杆(28)外壁两侧倾斜对称设有若干个第一限位片(2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预埋架(5)呈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预埋架(5)包括第二支撑杆(30),所述第二支撑杆(30)外壁两侧倾斜对称设有若干个第二限位片(31),所述第二支撑杆(3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8)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预埋架(6)与所述第四预埋架(7)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预埋架(6)包括第三支撑杆(32),所述第三支撑杆(32)外壁对称设有若干个限位球(33),所述限位球(33)开设有若干个通槽(34),所述通槽(34)两两相互垂直。
CN202110973197.7A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 Active CN1136514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3197.7A CN113651428B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3197.7A CN113651428B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1428A CN113651428A (zh) 2021-11-16
CN113651428B true CN113651428B (zh) 2022-12-27

Family

ID=78481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73197.7A Active CN113651428B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514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6341B (zh) * 2022-04-07 2023-10-24 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塘泡型近自然河流湿地及其构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5719A (zh) * 2011-08-08 2011-12-21 北京锡兰石环境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旁侧人工河道多功能净化系统
CN108715486B (zh) * 2018-06-11 2022-05-10 华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流域深潭浅滩分子流体生态修复的方法
JP2022500576A (ja) * 2018-09-04 2022-01-04 レイク レストレーション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Lake Restoration Solutions, Inc. 湖復元システム及び工程
CN109868784A (zh) * 2019-01-28 2019-06-11 深圳市碧园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补水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系统
CN111074838B (zh) * 2020-01-07 2021-06-29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基于水生生物对水文条件需求的河道生态修复方法
CN211690203U (zh) * 2020-01-17 2020-10-16 北京山水之光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生态护坡
CN211898176U (zh) * 2020-04-14 2020-11-10 赵海培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护坡
AU2021101910A4 (en) * 2021-04-14 2021-06-03 Bureau Of Hydrology,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Ecological silting-promoting, scouring erosion-preventing and beach-protecting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1428A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52734B2 (en) Ecological revetment for regulating wandering rivers
CN106242064B (zh) 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CN105123189A (zh) 一种河岸生态缓冲带及其构建方法
CN106380000A (zh) 一种可升降双浮力调节的沉床‑浮床水质净化装置
CN103081689B (zh) 一种水滨硬质化护坡的植被恢复方法
CN103043800B (zh) 复合型表流湿地系统
CN102923906A (zh) 集景观和生物生态修复的校园景观水体水质保持自净系统
CN106869076A (zh) 一种可生态修复湖泊流域入湖河流的河道结构
CN105502666A (zh) 一种具有净化水体功能的水陆两生植物群落构建方法
CN113651428B (zh) 一种“边潭-心滩”河道生态恢复模式
CN101690457A (zh) 阶梯式边坡花池
Uhlig Man and tropical karst in Southeast Asia: Geo-ec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land use and rural development potentials in Indonesia and other Regions
CN113039965B (zh) 一种园林景观灌溉的水循环结合系统
CN203033831U (zh) 复合型表流湿地系统
KR20050005219A (ko) 참게를 위한 양식 방법과 양식장
CN112772522B (zh) 南方地区河蟹池塘生态养殖系统
CN207581470U (zh) 一种滨海垂直流人工湿地
CN111893948A (zh) 一种基于河湖地形重塑的生态湿地护岸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WO2023174331A1 (zh) 一种水库消落带
CN107347551A (zh) 一种干旱沙漠区游荡型河流生态护岸
CN208121719U (zh) 一种参与水调蓄和水处理的综合种养系统
CN104291446B (zh) 一种保温生态浮床
CN113716701A (zh) 一种洪泛湿地“潭-滩-岛”生态恢复模式
CN212561367U (zh) 一种基于河湖地形重塑的生态湿地护岸结构
CN114873732A (zh) 一种浅底人工湖水质改善及景观提升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