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1953B - 一种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11953B CN113711953B CN202110968572.9A CN202110968572A CN113711953B CN 113711953 B CN113711953 B CN 113711953B CN 202110968572 A CN202110968572 A CN 202110968572A CN 113711953 B CN113711953 B CN 1137119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y
- breeding
- fish
- feeding
- hippocamp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设置繁殖池和育苗池,所述繁殖池的水温13.0~20.2℃,盐度30~32,pH值7.8~8.4,日换水量100%~300%,溶解氧5~10mg/L,光照度1000lx~5000lx;所述育苗池的水温14.0~20.2℃,盐度30~32,pH值7.8~8.4,日换水量50~100%,溶解氧5~10mg/L,光照度1000lx~5000lx;S2,向繁殖池中投放亲鱼,雌雄比为1.5:1~1:1.5;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糠虾,每天下午糠虾投喂后投喂活体桡足类;S3,当亲鱼产苗后,将鱼苗捞出投放到育苗池中,培育密度为0.125~0.5尾/L;鱼苗全长5cm前,投喂活桡足类,每日投喂4次;鱼苗全长5~8cm,投喂活桡足类及冰冻桡足类,每日投喂3次;全长8cm以后,投喂冰冻糠虾,每日投喂2次。该方法的海马繁殖率高、苗种培育成活率高、苗种生长速度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属于膨腹海马繁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海马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我国有“南方人参”的称号。随着实验技术及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检测方法被用到科学研究,海马的一些药用功效得到了证实。近年来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近海污染的加剧和人类的过度捕捞对海马的摄食、栖息环境及海马种群的繁衍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目前海马的野生种群已经濒危。世界生物保护组织已把所有已知的海马均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人工增养殖已成为满足市场需求,保护海马资源的唯一选择。膨腹海马(Hippocampus abdominalis),又称大腹海马,是所有已知海马中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区的澳洲及新西兰海域,栖息在礁石区,随着海草游动,属肉食性,以小型甲壳类为食。
目前,人工繁养海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马的生活习性及生长形态学等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有美国线纹海马(直立海马)、三斑海马、大海马等,海马养殖规模较小,价格较高,主要用于观赏用途。有关膨腹海马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繁殖池和育苗池,所述繁殖池的水温13.0~20.2℃,盐度30~32, pH值7.8~8.4,日换水量100%~300%,溶解氧5~10mg/L,光照度 1000lx~5000lx;所述育苗池的水温14.0~20.2℃,盐度30~32,pH值7.8~8.4,日换水量50~100%,溶解氧5~10mg/L,光照度1000lx~5000lx;
S2,向繁殖池中投放亲鱼,雌雄比为1.5:1~1:1.5;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糠虾,每天下午糠虾投喂后投喂活体桡足类;日投饵量控制在亲鱼体重的5%~10%;
S3,当亲鱼产苗后,将鱼苗捞出投放到育苗池中,培育密度为0.125~0.5 尾/L;鱼苗全长5cm前,投喂活桡足类,每日投喂4次;鱼苗全长5~8cm,投喂活桡足类及冰冻桡足类,每日投喂3次;全长8cm以后,投喂冰冻糠虾,每日投喂2次;根据鱼苗大小,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10~50%。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繁殖池的水温为16℃~19℃。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亲鱼的雌雄比为1:1~1:1.5。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鱼苗30日龄前,培育密度为0.25~0.5尾/L; 30~60日龄,培育密度为0.125~0.25尾/L。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亲鱼在投放时,日龄为170~250,雌鱼体长 10.48~12.42cm,体重3.06~5.99g,雄鱼体长10.18~11.20cm、体重3.38~5.17g。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鱼苗培育期间,每个月将鱼苗捞到另外一个准备好的育苗池培育,原育苗池清洗、消毒后重新使用。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鱼苗培育90日时,进行1次分苗,即将个体较小的鱼苗和个体较大的鱼苗分开到两个育苗池中培育,之后,每2~3月分苗1 次。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投喂的饵料中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鱼苗培育期间,每天去除沉底的残饵粪便及死亡个体;每15天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泼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的繁殖效率高,育苗生长良好,存活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不同温度下膨腹海马亲鱼生长及日均产苗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亲鱼雌雄比例为1:1组的日均产苗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亲鱼雌雄比例为1.5:1组的日均产苗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亲鱼雌雄比例为2:1组的日均产苗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亲鱼雌雄比例为1:1.5组的日均产苗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亲鱼雌雄比例为1:2组的日均产苗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不同配对方式膨腹海马产苗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不同培养密度对海马苗种生长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按下列公式计算成活率、日增长率、日增重率、日均产苗量:
成活率(%)=(期初数量–期末数量)/期初数量×100%
日增长率(%)=(期末体长-期初体长)/期初体长/实验天数×100%
日增重率(%)=(期末体重-期初体重)/期初体重/实验天数×100%
日均产苗量(尾)=总产苗量/雄鱼数量/实验天数
实施例1温度对膨腹海马亲鱼生长、存活及生殖的影响
设置繁殖池,盐度30,pH值8.0,日换水量100%,溶解氧8mg/L,光照度2500lx。设置育苗池,水温17.0,盐度30,pH值8.0,日换水量50%,溶解氧10mg/L,光照度1500lx。
实验设13℃、16℃、19℃、22℃共4个不同繁殖池水温实验组,水温波动范围±0.5℃,每组设3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随机抽取20尾雌鱼及20 尾雄鱼(20对)放养于0.5t的塑料水槽中;自然水温低于实验所需水温时用电热棒加温,自然水温高于实验水温时用制冷机降温。
亲鱼饵料以冰冻糠虾为主,配合少量的活体桡足类。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糠虾,以略微过量为度,投饵1小时左右通过吸底清理残饵;每天下午糠虾投喂好后每个水槽均补充适量活体桡足类。日投饵量控制在亲鱼体重的10%。亲鱼流水培育,实验用海水是经两次沙滤的自然海水。当亲鱼产苗后,将鱼苗捞出投放到育苗池中,培育密度为0.25尾/L;鱼苗全长5cm前,投喂活桡足类,每日投喂4次;鱼苗全长5~8cm,投喂活桡足类及冰冻桡足类,每日投喂3次;全长8cm以后,投喂冰冻糠虾,每日投喂2次;根据鱼苗大小,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20%。饵料投喂前用10%聚维酮碘溶液50ml/m3~100ml/m3消毒20min~30min。
实验周期120天。
鱼苗培育期间,每个月将鱼苗捞到另外一个准备好的育苗池培育,原育苗池清洗、消毒后重新使用,保持育苗池的清洁卫生,利于鱼苗健康生长。
鱼苗培育90日时,进行1次分苗,即将个体较小的鱼苗和个体较大的鱼苗分开到两个育苗池中培育,之后,每2~3月分苗1次。这样避免鱼苗大小差异太大时,小苗的生长会受到抑制,保证鱼苗能均衡生长。
投喂的饵料中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防止鱼苗的肠炎病的发生。
鱼苗培育期间,每天去除沉底的残饵粪便及死亡个体;每15天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泼洒,防止鳃部寄生虫病的发生。
每日分别捞取并统计每个实验水槽海马亲鱼产苗数量,由于实验开始前,部分雌鱼可能已受孕,为排除实验前受孕对实验的影响,本实验产苗量从开始实验一个月后正式统计;每日记录每个实验组亲鱼死亡数量,雌、雄鱼分别记录;每30天分别测量每组亲鱼雌、雄鱼的体长、体重;产苗量的多少以每尾雄鱼日均产苗量作为比较依据。
不同温度对膨腹海马存活、生长及繁殖力的影响见表1及图1。从表1 可知,120d的实验期间,13℃、16℃及19℃组雌鱼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5.0%、 100.0%及95.0%,无显著差异(P>0.05),但22℃组雌鱼的平均成活率仅为50.0%,低于其他3个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雄鱼成活率情况与雌鱼类似,13℃、16℃及19℃组成活率为93.3%~100.0%,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2℃组雄成活率为32.5%,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显著 (P<0.05)。亲鱼体长日增长率大小依次为16℃组、19℃组、13℃组、22℃组,16℃组日增长率高于其他3组,且差异显著;19℃组、13℃组高于22℃组,且差异显著,但二者间无显著差异;22℃组低于其他3组且差异显著 (P<0.05)。亲鱼日增重率大小顺序依次为16℃组、19℃组、13℃组、22℃组,4组间的差异情况与体长增长率相似。4个实验组雄鱼日均产苗量大小依次为16℃组、19℃组、13℃组、22℃组。16℃组日均产苗量最大,为1.75 尾/d,与19℃组的1.52尾/d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13℃组及22℃组差异显著(P<0.05);13℃组与19℃差异不显著;22℃组日均产苗量为最低,为0.07尾/日,低于其他组且差异显著(P<0.05)。
本实施例中,膨腹海马体长日增长率及体重日增重率大小依次为16℃组、19℃组、13℃组、22℃组,温度高达19℃或低至13℃时,膨腹海马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实验结果显示,13℃、16℃及19℃组亲鱼成活率达 94.2%~100%,无显著差异(P>0.05),但温度22℃时成活率明显降低,仅为41.5%。膨腹海马是冷水性鱼类,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差,这与冷水性鱼类大菱鲆最适生长温度14℃~18℃相似。温度对膨腹海马生殖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16℃、19℃时日均产苗量远大于13℃、22℃实验组,差异显著(P <0.05)。
表1不同温度对膨腹海马亲鱼生长、存活及产苗量的影响
注:同行数据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实施例2配对方式及亲鱼数量对膨腹海马生殖的影响
实验设雌雄数量比为1:1、1.5:1、2:1、1:1.5、1:2等5种配对方式,每种配对方式亲鱼的数量多少不一,其中1:1配对方式设1♀+1♂、2♀+2♂、 4♀+4♂、6♀+8♂、10♀+10♂等6个实验组;1.5:1配对方式设3♀+2♂、6♀+4♂、 9♀+6♂、12♀+8♂、15♀+10♂等5个实验组;2:1配对方式设2♀+1♂、4♀+2♂、8♀+4♂、12♀+6♂、16♀+8♂、20♀+10♂等6个实验组;1:1.5配对方式设 2♀+3♂、4♀+6♂、6♀+9♂、8♀+12♂、10♀+15♂等5个实验组;1:2配对方式设1♀+2♂、2♀+4♂、4♀+8♂、6♀+12♂、8♀+16♂、10♀+20♂等6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均设3个平行。实验鱼按实验设计的比例及数量随机分养于实验水槽。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1。
每日分别捞取每个实验水槽初生的海马苗,并统计数量,由于实验开始时,部分雌鱼可能已受孕,为排除实验前受孕对实验的影响,本实验产苗量从开始实验一个月后正式统计;产苗量的多少以每尾雄鱼日均产苗量作为比较依据。
不同配对方式,膨腹海马亲鱼群体数量不同对其产苗量的影响情况见表2、图2~图6。雌雄比为1:1时,雄鱼日均产苗量为1.96~2.83尾,1♀+1♂实验组产苗量最小,但与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比为1.5:1 时,雄鱼日均产苗量为1.28~2.33尾,3♀+2♂实验组产苗量最小,但与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比为1:1.5时,雄鱼日均产苗量为1.81~3.05尾,2♀+3♂实验组产苗量最小,但与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雌雄比为2:1时,雄鱼日均产苗量为0.47~2.33尾,2♀+1♂实验组产苗量最小,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雌雄比为1:2时,雄鱼日均产苗量为0.95~2.43尾,其中2♀+4♂实验组产苗量最小,除了与6♀+12♂实验组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6♀+12♂实验组日均产苗量为1.31尾,显著低于4♀+8♂组、8♀+16♂组及10♀+20♂组(P<.05)且与1♀+2♂组及2♀+4♂组无显著差异(P>0.05);10♀+20♂组产苗量最高,除与4♀+8♂组差异不显著外(P >0.05),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8♂组与8♀+16♂组产苗量均较高,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1♀+2♂、2♀+4♂及6♀+12♂组(P<0.05)。
实验结果显示:5种配对方式中,雌雄比为1:1、1.5:1及1:1.5的实验组,亲鱼数量较少的其雄鱼日均产苗量较少,亲鱼数量较多的雄鱼日均产卵量相对较多,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雌雄比为2:1及1:2的实验组,亲鱼数量少的实验组产苗量也相对较少,而且存在显著差异。
5种不同配对方式的繁殖实验中,雄鱼日均产苗量为1.72~2.41尾,大小顺序依次为1♀:1.5♂组、1♀:1♂组、1.5♀:1♂组、2♀:1♂组及1♀:2♂,实验结果表明雌雄比例的比值大于1.5,将影响亲鱼种群的生殖行为,日均产苗量相对较少。
表2相同配对方式下不同亲鱼数量对膨腹海马产苗量的影响
1♀:1♂、1.5♀:1♂、2♀:1♂、1♀:1.5♂、1♀:2♂等5种配对方式雄鱼日均产苗量统计结果见表3、图7。雄鱼日均产苗量为1.72~2.41尾,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1♀:1.5♂组、1♀:1♂组、1.5♀:1♂组、2♀:1♂组及1♀:2♂,其中1♀:1.5♂、1♀:1♂、1.5♀:1♂、2♀:1♂4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1.5♂、1♀:1♂二组产苗量显著高于1♀:2♂组(P<0.05),1.5♀:1♂、2♀: 1♂组与1♀: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实施例3
培育密度对膨腹海马苗种生长、存活的影响
实验设0.125尾/L、0.25尾/L、0.5尾/L、1尾/L、1.5尾/L、2尾/L和 2.5尾/L共7个不同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1日龄的实验膨腹海马幼苗按数量随机放养于各实验水槽。
苗种砂滤自然海水微流水培育,实验期间自然水温17.25±2.97℃,日换水量50~100%;每日吸污并检查和登记死亡数量;实验周期60天。
其他操作同实施例1。
第30天和第60天每个平行随机抽取20尾海马,测量全长和体质量指标,并清点鱼苗数量,计算成活率。
不同培育密度下,30d膨腹海马苗种各生长指标及成活率见表3、图8。生长指标上,总体而言密度低的实验组其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第30d,0.125 尾/L、0.25尾/L实验组海马苗种平均体质量高于其他实验组,差异极显著 (P<0.01),但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0.5尾/L实验组显著高于1 尾/L、1.5尾/L、2尾/L、2.5尾/L各组,差异极显著(P<0.01);1尾/L实验组显著高于1.5尾/L、2尾/L、2.5尾/L各组,差异极显著(P<0.01);1.5尾/L、2尾/L、2.5尾/L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0d各组间平均全长的差异情况与各组间平均体质量的差异情况类似。
第60d,0.125尾/L、0.25尾/L及0.5尾/L实验组海马苗种平均体质量均高于1.0尾/L~2.5尾/L其他各组,且差异显著(P<0.01);3组间体质量 0.125尾/L组>0.25尾/L组>0.5尾/L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1.0尾 /L、1.5尾/L、2.0尾/L、2.5尾/L各组体质量均较小,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60d各组间平均全长的差异情况与各组间平均体质量的差异情况类似。
第30d,各密度组成活率在92%~95%间,无显著差异(P>0.05);至 60d,各密度组成活率在73%~84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成活率高低与培育密度无规律性的关系。
表3.不同养殖密度对60日龄以内膨腹海马海马幼鱼生长速度的影响
Table4.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ure densities on the growth rate ofyoung Hippocampus abdominalis within 60days
实施例4不同饵料对膨腹海马亲鱼产苗量的影响
繁殖水温范围为17℃;膨腹海马雌雄鱼比例控制在1:1。实验分成两组,一组只投喂活桡足类,另一组只投喂冰冻糠虾。
实验总时间为113天,统计实验后期83d亲鱼产苗情况,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投喂活桡足类的产苗天数达78d,占94%,雄鱼日均产苗量2.1 尾;投喂冰冻糠虾的产苗天数只有55d,占66.3%,雄鱼日均产苗量只有0.74 尾;投喂活桡足类组产苗量显著高于冰冻糠虾组,是糠虾组的2.84倍。
表4产苗量比较表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的膨腹海马亲鱼适宜的繁殖水温范围为16℃~19℃;膨腹海马雌雄鱼比例控制在1:1~1:1.5 的范围内繁殖效果最佳,产苗量相对较高;综合考虑海马苗种生产场地、人力、水电等成本因素,膨腹海马苗种生产时早期阶段(30日龄前),最适培育密度为0.25尾/L~0.5尾/L,中期阶段(30~60日龄),最适培育密度为 0.125尾/L~0.25尾/L。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繁殖池和育苗池,所述繁殖池的水温16℃,盐度30~32,pH值7.8~8.4,日换水量100%~300%,溶解氧5~10mg/L,光照度1000lx~5000lx;所述育苗池的水温14.0~20.2℃,盐度30~32,pH值7.8~8.4,日换水量50~100%,溶解氧5~10mg/L,光照度1000lx~5000lx;
S2,向繁殖池中投放亲鱼,雌雄比为1:1.5;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糠虾,每天下午糠虾投喂后投喂活体桡足类;日投饵量控制在亲鱼体重的5%~10%;
S3,当亲鱼产苗后,将鱼苗捞出投放到育苗池中,培育密度为0.125~0.5尾/L;鱼苗全长5cm前,投喂活桡足类,每日投喂4次;鱼苗全长5~8cm,投喂活桡足类及冰冻桡足类,每日投喂3次;全长8cm以后,投喂冰冻糠虾,每日投喂2次;根据鱼苗大小,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10~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鱼苗30日龄前,培育密度为0.25~0.5尾/L;30~60日龄,培育密度为0.125~0.25尾/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亲鱼在投放时,日龄为170~250,雌鱼体长10.48~12.42cm,体重3.06~5.99g,雄鱼体长10.18~11.20cm、体重3.38~5.17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鱼苗培育期间,每个月将鱼苗捞到另外一个准备好的育苗池培育,原育苗池清洗、消毒后重新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鱼苗培育90日时,进行1次分苗,即将个体较小的鱼苗和个体较大的鱼苗分开到两个育苗池中培育,之后,每2~3月分苗1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投喂的饵料中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鱼苗培育期间,每天去除沉底的残饵粪便及死亡个体;每15天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泼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68572.9A CN113711953B (zh) | 2021-08-23 | 2021-08-23 | 一种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68572.9A CN113711953B (zh) | 2021-08-23 | 2021-08-23 | 一种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11953A CN113711953A (zh) | 2021-11-30 |
CN113711953B true CN113711953B (zh) | 2023-03-17 |
Family
ID=78677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968572.9A Active CN113711953B (zh) | 2021-08-23 | 2021-08-23 | 一种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1195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66397B (zh) * | 2022-05-09 | 2023-05-09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岛增殖实验站 | 一种膨腹海马的养殖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89692A (zh) * | 2009-07-01 | 2009-12-02 | 宁波大学 | 一种海马的生态养殖方法 |
CN102144584A (zh) * | 2011-03-07 | 2011-08-10 | 宁波大学 | 大海马越冬培育方法 |
CN202335292U (zh) * | 2011-12-08 | 2012-07-18 |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 一种海马闭合循环繁养设备 |
CN103444612A (zh) * | 2012-05-28 | 2013-12-18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一种灰海马幼海马饵料投喂方法 |
CN105028276A (zh) * | 2015-07-09 | 2015-11-11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线纹海马和三斑海马杂交育种的方法 |
CN106577372A (zh) * | 2016-11-04 | 2017-04-26 | 宁波大学 | 一种海龙的越冬及人工繁殖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87695A (zh) * | 2012-06-20 | 2012-09-26 | 广东海洋大学 | 一种大海马种苗人工培育及养殖方法 |
CN102763615B (zh) * | 2012-06-29 | 2013-09-04 |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 一种褐毛鲿全人工育苗方法 |
CN105145419B (zh) * | 2015-07-09 | 2018-02-06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获得线纹海马杂交优势的育种方法 |
CN105532527A (zh) * | 2015-12-14 | 2016-05-04 | 东山县益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 一种线纹海马生态育苗方法 |
CN107006403A (zh) * | 2017-03-16 | 2017-08-04 | 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刺海马成鱼养殖技术 |
CN109548716A (zh) * | 2018-12-26 | 2019-04-02 |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 | 一种线纹海马稚、幼鱼阶段生态培育方法 |
-
2021
- 2021-08-23 CN CN202110968572.9A patent/CN11371195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89692A (zh) * | 2009-07-01 | 2009-12-02 | 宁波大学 | 一种海马的生态养殖方法 |
CN102144584A (zh) * | 2011-03-07 | 2011-08-10 | 宁波大学 | 大海马越冬培育方法 |
CN202335292U (zh) * | 2011-12-08 | 2012-07-18 |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 一种海马闭合循环繁养设备 |
CN103444612A (zh) * | 2012-05-28 | 2013-12-18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一种灰海马幼海马饵料投喂方法 |
CN105028276A (zh) * | 2015-07-09 | 2015-11-11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一种线纹海马和三斑海马杂交育种的方法 |
CN106577372A (zh) * | 2016-11-04 | 2017-04-26 | 宁波大学 | 一种海龙的越冬及人工繁殖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Effects of substrate color, light intensity and temperature on survival and skin color change of juvenile seahorses, Hippocampus erectus Perry, 1810;QiangLin,etc.;《Aquaculture》;Elsevier Science(第298期);Pages 157-161 * |
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对关键饵料及环境因子的分子响应特征研究;黄佳欣;《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农业科技辑》;D052-60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11953A (zh) | 2021-1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43583B2 (ja) | オレンジ色の閉殻筋ホタテ貝の養殖方法 | |
CN109699537B (zh) | 一种花刺参人工苗种的繁育方法 | |
CN113615608B (zh) | 一种银鼓鱼的人工繁育方法 | |
CN106818548A (zh) | 一种加州鲈鱼种网箱驯食的方法 | |
Bardach | Aquaculture: Husbandry of aquatic animals can contribute increasingly to supplies of high-grade protein food. | |
Pitt | Review of sandfish breeding and rearing methods | |
Moser et al. | Lamprey reproduction and early life history: insights from artificial propagation | |
CN101647413B (zh) | 大个体中华鲟幼鱼的食性转化方法 | |
CN113598092A (zh) | 一种膨腹海马家系的培育方法 | |
CN112021230A (zh) | 虾苗培育装置、利用池塘培育均匀规格小龙虾虾种的方法 | |
CN100370896C (zh) | 半滑舌鳎的亲鱼培育方法 | |
CN103493767A (zh) | 河川沙塘鳢和鸭绿沙塘鳢杂交繁育方法 | |
CN110432190A (zh) | 一种低盐度海区小黄鱼苗种高成活率繁殖方法 | |
CN102919186B (zh) | 一种多鳞鱚的人工繁育方法 | |
CN113711953B (zh) | 一种膨腹海马繁殖和育苗方法 | |
KR100953994B1 (ko) | 꼬막 종묘의 생산방법 | |
CN109362610A (zh) | 莱氏拟乌贼苗种培育方法 | |
CN111771648A (zh) | 一种藕塘套养小龙虾和加州鲈的方法 | |
KR100588419B1 (ko) | 말쥐치의 조기산란유도 및 종묘 생산방법 | |
CN103814853B (zh) | 一种进口对虾亲虾自然淘汰的选育方法 | |
CN102356756A (zh) | 一种塘鳢育苗方法以及塘鳢育苗的育苗池体体系 | |
Aydın et al. | Turbot and flounder aquaculture | |
CN101990853B (zh) | 库页岛厚蛤蜊的人工繁育方法 | |
US20220175507A1 (en) | Artificial Propagation Method Of Sinocyclocheilus Rhinocerous | |
CN112535131A (zh) | 一种提升中华绒螯蟹品质的养殖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