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1228A - 传输系统、天线、控制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传输系统、天线、控制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1228A
CN113711228A CN202080028858.2A CN202080028858A CN113711228A CN 113711228 A CN113711228 A CN 113711228A CN 202080028858 A CN202080028858 A CN 202080028858A CN 113711228 A CN113711228 A CN 1137112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antenna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88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贺谕
长山利裕
小林弘晃
小向康文
冈田真一
高井康充
平松义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112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12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1/0483Transmitters with multiple parallel path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H01Q3/3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with variable phase-shifters
    • H01Q3/38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with variable phase-shifters the phase-shifters being digit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18Input circuits, e.g. for coupling to an antenna or a transmission li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phase diversity (e.g. phase swee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38Synchronous or start-stop systems, e.g. for Baudot code
    • H04L25/40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 H04L25/49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7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interrog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传输系统(1)具备天线(272)、控制装置(271)、以及一个第1传输线(L1),控制装置(271)具有:无线电路(213),传输用于对从天线(272)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的第1信号;以及外部用电源(210),向天线(272)供给直流电流,一个第1传输线(L1)对天线(272)与控制装置(271)进行连接,用于针对天线(272)进行第1信号的传输以及直流电流的供给。

Description

传输系统、天线、控制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传输系统、传输系统中使用的天线和控制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系统,该系统由接收来自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er:射频识别)标签的信号的天线、以及对该天线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RFID用读取装置)构成(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2530号公报
例如在天线与控制装置之间,由于需要用于向天线供电的电源线以及用于无线信号传输的传输线等多个布线,从而会有由天线和控制装置构成的系统的大型化以及高成本的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使传输系统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的传输系统等。
本公开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传输系统具备:天线;控制装置,具有电波控制部以及直流电源,所述电波控制部传输第1信号,所述第1信号用于对从所述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天线供给直流电流;以及一个第1传输线,对所述天线与所述控制装置进行连接,用于针对所述天线进行所述第1信号的传输以及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
另外,这些概括性的或具体的局面可以由系统、装置、方法、记录介质、或计算机程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装置、方法、记录介质、以及计算机程序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通过本公开所涉及的传输系统等,能够使传输系统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传输系统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相位切换器以及天线元件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相位切换器的一部分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传输系统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传输系统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建立关联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传输系统具备:天线;控制装置,具有电波控制部以及直流电源,所述电波控制部传输第1信号,所述第1信号用于对从所述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天线供给直流电流;以及一个第1传输线,对所述天线与所述控制装置进行连接,用于针对所述天线进行所述第1信号的传输以及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
据此,用于第1信号的传输的传输线与用于直流电流的供给的电源线可以不必分别设置,通过将第1信号的传输以及直流电流的供给通过一个第1传输线来进行,从而能够实现传输系统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传输系统进一步具备:第1开关,对通过所述第1传输线的所述第1信号的传输进行控制;以及电容器,隔断从所述第1传输线向所述第1开关的所述直流电流。
据此,例如在利用第1传输线,将第1信号以外的信号传输到天线的情况下,通过对第1开关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在将第1信号以外的信号传输到天线的期间,不使第1信号利用第1传输线传输。并且,通过对直流电流进行隔断的电容器,能够抑制在第1传输线流动的直流电流流入到第1开关,并经由第1开关流入到电波控制部。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具备:相位切换控制部,将第2信号并行传输,所述第2信号用于对从所述天线输出的电波的相位切换进行控制;以及转换器,将并行传输的所述第2信号转换为第3信号,所述第1传输线还用于针对所述天线的所述第3信号的传输。
例如,若想要将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原样地传输到天线,则需要在天线与控制装置之间设置与并行传输对应的传输线,从而会导致传输系统的大型化以及高成本化。对此,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被转换为能够由一个第1传输线来传输的形式即第3信号,第1信号的传输、直流电流的供给、以及第3信号的传输都通过一个第1传输线进行。因此,既能够期待传输系统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又能够对从天线输出的电波的相位进行切换。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传输系统具备多个由所述天线与所述第1传输线组成的组,所述第1信号是用于对从多个所述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的信号,所述第2信号是用于对从多个所述天线输出的电波的相位的切换进行控制的信号,所述直流电源向多个所述天线供给直流电流。
据此,能够实现具备多个天线的传输系统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传输系统进一步具备多个第1开关,对通过多个所述第1传输线的所述第1信号的传输进行控制,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具备关联部,在由多个所述第1开关之中的一个第1开关对所述第1信号的传输进行控制时,将多个所述天线中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天线与所述一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
例如,在传输系统中对多个天线的每一个独立地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会有需要识别哪个天线与多个第1开关中的哪个第1开关连接的情况。例如虽然可以考虑到通过人亲自调查连接关系,但是会花费工夫。于是,在通过多个第1开关中的一个第1开关来控制第1信号的传输时,自动地将多个天线中的接收信号强度成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天线与该一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因为接收信号强度成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天线是经由该一个第1开关传输了第1信号的天线,因此可以知道与该一个第1开关进行了连接。另外对于其他的第1开关也是同样,在通过其他的一个第1开关来控制第1信号的传输时,通过与接收信号强度成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天线建立关联从而能够对多个天线与多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这样,能够容易地对多个天线与多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传输系统进一步具备:第2传输线,用于针对所述第1传输线进行所述第3信号的传输,以及从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1传输线的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所述第3信号是由所述转换器转换的信号;以及第2开关,被设置在所述第2传输线上,用于隔断所述直流电流。
由于控制装置是输出用于对从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的第1信号的装置,因此会有与用于信号强度的测量的频谱分析仪连接的情况、或者与用于阻抗匹配等网络分析仪连接的情况,若从控制装置输出直流电流则会成为问题。于是,通过在直流电源与第1传输线之间的第2传输线设置用于隔断直流电流的第2开关,从而能够按照状况来控制第2开关,以使直流电流不会从控制装置输出。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传输系统具备:第2传输线,用于针对所述第1传输线进行所述第3信号的传输,以及从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1传输线的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所述第3信号是由所述转换器转换的信号;以及LC并联谐振电路,被设置在所述第2传输线上。
通过第1传输线来传输的第1信号,会经由第2传输线而受到直流电源或转换器的阻抗的影响,从而第1信号会有劣化的情况。于是,通过在第2传输线设置LC并联谐振电路,从而在第1信号所使用的频带中使LC并联谐振电路成为最大阻抗。据此,从第一传输线的角度来看,直流电源或转换器被隔断,能够抑制第1信号的劣化。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传输系统进一步具备:第3传输线,用于从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2传输线的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以及调整电路,被设置在所述第3传输线上,对向所述第2传输线供给的所述直流电流的值进行调整。
在第1传输线的寄生电容大的情况下或进行了使天线的负荷增高的工作的情况下,会出现给天线的直流电流不够的情况。于是,通过设置调整电路,从而能够对向天线供给的直流电流进行调整,在给天线的直流电流不够的情况下,能够增加给天线的直流电流。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转换器是并串转换器,所述第3信号是串行信号。
据此,通过将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转换为串行信号即第3信号,从而能够通过一个第1传输线来进行第3信号的传输。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天线进一步具备串行解码器,将通过所述第1传输线传输的所述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在所述第4信号为针对所述天线的信号的情况下,发出肯定应答。
据此,能够将传输到天线的串行信号即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在天线进行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从而能够进行相位的切换。并且,通过发送肯定应答(例如ACK),从而在天线为多个的情况下,能够针对特定的天线进行电波的相位的切换。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转换器为并行脉冲转换器,所述第3信号为脉冲信号。
据此,通过将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转换为作为脉冲信号的第3信号,从而能够通过一个第1传输线来进行第3信号的传输。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天线进一步具备:脉冲计数器,对通过所述第1传输线传输的所述第3信号的脉冲数进行计数;以及解码器,根据由所述脉冲计数器计数的脉冲数的计数值,将所述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在所述第4信号为针对所述天线的信号的情况下,发出肯定应答。
据此,能够将传输到天线的脉冲信号即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在天线进行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从而能够进行相位的切换。并且,通过发送肯定应答(例如ACK),从而在天线为多个的情况下,能够针对特定的天线进行电波的相位的切换。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传输系统进一步具备命令部,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到所述肯定应答的情况下,命令所述天线输出电波,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接受到所述肯定应答的情况下,向所述相位切换控制部发出命令,使其再次发出所述第2信号。
据此,能够从在一定时间内发送了肯定应答的天线输出电波。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天线进一步具备:输出部,用于输出电波;第4传输线,用于从所述第1传输线向所述输出部的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以及隔断电路,被设置在所述第4传输线上,隔断向所述输出部供给的所述直流电流。
据此,例如在天线为多个的情况下,在各天线所需要的直流电流大时,会有超过直流电源能够供给的电流值的情况。于是,能够按照状况,停止给不需要的天线的输出部的直流电流的供给,从而能够抑制直流电流的不足。
并且也可以是,所述天线进一步具备用于输出电波的输出部、以及对从所述第1传输线向所述输出部的所述直流电流进行隔断的电容器。
据此,由于在第1传输线不仅是第1信号,而且还有直流电流流入,因此能够在天线一侧通过电容器来隔断直流电流,而使第1信号通过。
本公开的天线是用于上述的传输系统的天线。
据此,能够提供能够使传输系统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的天线。
本公开的控制装置是用于上述的传输系统的控制装置。
据此,能够提供能够使传输系统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的控制装置。
本公开的传输方法是传输系统中的传输方法,所述传输系统具备天线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具有电波控制部和直流电源,所述电波控制部传输第1信号,所述第1信号用于对从所述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所述直流电源将直流电流供给到所述天线,所述传输方法通过对所述天线与所述控制装置进行连接的一个第1传输线,针对所述天线进行所述第1信号的传输以及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
据此,能够提供传输系统能够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的传输方法。
另外,以下将要说明的实施方式均为一个概括的或具体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形态、步骤、步骤的顺序等均为一个例子,其主旨并非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并且,对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之中没有记载在示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技术方案中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并且,各个图为模式图,并非严谨的图示。
(实施方式1)
以下利用图1至图4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传输系统1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传输系统1例如是用于从RFID标签进行信号的读取、以及向RFID标签进行信号的写入的系统。例如,传输系统1适用于配置有附加了RFID标签的物体的装置、箱子或仓库等。例如,传输系统1适用于冰箱,用于被配置在冰箱内的物体的识别。另外,传输系统1的用途并非受此所限,传输系统1的用途没有特殊的限定。
传输系统1具备:用于对天线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271、天线、对天线和控制装置271进行连接的第1传输线L1。在此,传输系统1具备:多个(例如4个)天线272、273、274和275、以及与多个天线272、273、274和275一对一地连接的多个(例如4个)第1传输线L1。以下所记载的天线可以是多个天线272、273、274以及275的任一个。通过传输系统1具备多个天线272、273、274以及275,从而在传输系统1适用于大的装置等情况下,不论RFID标签被配置在大的装置等的哪个位置,也能够通过多个天线272、273、274以及275,与RFID标签进行通信。另外,传输系统1所具备的天线的数量没有特殊的限定。例如,传输系统1所具备的天线可以仅是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与该一个天线连接的第1传输线L1也可以仅为一个。
并且,传输系统1也可以具备个人电脑270。个人电脑270是从控制装置271获得来自RFID标签的信号、且对向RFID标签写入的信号进行发送的计算机。个人电脑270可以是被设置在与控制装置271的配置场所不同的场所的服务器装置(云等)。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271也可以具备无线通信线路等。另外,传输系统1也可以不具备个人电脑270,控制装置271可以具有个人电脑270的功能。
控制装置271具备:微型计算机200、外部用电源210、电阻211、并串转换器212、无线电路213、无线开关214、电容器220~223、第2传输线L2、第3传输线L3以及第5传输线L5。
控制装置271是用于传输系统1的装置,例如是具有对天线进行控制,从RFID标签读取信号,将信号写入到RFID标签的功能的装置。
微型计算机200是对并串转换器212、无线电路213以及无线开关214等进行控制,而实现从RFID标签的信号的读取以及向RFID标签的信号的写入的处理器(微处理器)。
微型计算机200具备:CPU201、ROM(Read Only Memory)202、RAM(Randam AccessMemory)203、定时器204、PC输入输出部205、外部输出部206、相位切换控制部207、外部输入输出部208以及外部输入部209。
CPU201是成为微型计算机200的中心来进行处理的装置。在ROM202以及RAM203中存放程序以及数据等。通过CPU201按照ROM202或RAM203等中存放的程序,以依照了定时器204的特定的定时来工作,从而PC输入输出部205、外部输出部206、相位切换控制部207、外部输入输出部208以及外部输入部209被控制。
PC输入输出部205是对个人电脑270与控制装置271进行连接的接口,将来自个人电脑270的信号输入到控制装置271,将来自控制装置271的信号输出到个人电脑270。
外部输出部206是输出指令信号的接口,该指令信号用于将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转换为第3信号。
相位切换控制部207对第2信号进行并行传输(换而言之,将第2信号向多个布线进行并行地输出),第2信号是用于对从天线输出的电波的相位的切换进行控制的信号。相位切换控制部207通过第5传输线L5而与并串转换器212连接,在第5传输线L5传输用于对从天线输出的电波的相位进行切换的信号。具体而言,在第5传输线L5传输被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例如,在相位切换控制部207以及并串转换器212,被附加了“1~12”的编号的是端子编号。例如,通过在“1~3”的端子间被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从而能够以3比特对从天线272输出的电波的相位进行控制(即能够进行8种方式的控制)。同样,通过在“4~6”、“7~9”以及“10~12”的端子间被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从而能够将从天线273、274以及275分别输出的电波的相位,以3比特来进行控制。
外部输入输出部208是输出指令信号,并且被输入由无线电路213从天线获得的信号的接口,所述指令信号用于使无线电路213输出第1信号。
外部输入部209是被输入来自天线的肯定应答(例如ACK)的接口。例如,外部输入部209是一命令部,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到肯定应答的情况下,命令天线输出电波,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接受到肯定应答的情况下,针对相位切换控制部207再次发出第2信号。据此,能够从在一定时间内发送了肯定应答的天线输出电波。
外部用电源210是向天线提供直流电流的直流电源。
电阻211是用于对第1传输线L1进行上拉的上拉电阻。
并串转换器212是将被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转换为第3信号的转换器。并串转换器212将从相位切换控制部207被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按照来自外部输出部206的指令信号,转换为作为串行信号的第3信号。通过将被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转换为作为串行信号的第3信号,从而能够通过一个第1传输线L1来进行第3信号的传输。
第2传输线L2是用于针对第1传输线L1传输由并串转换器212转换的第3信号的传输线,并且是用于针对第1传输线L1提供来自外部用电源210的直流电流的传输线。
第3传输线L3是用于针对第2传输线L2提供来自外部用电源210的直流电流的传输线。电阻211被设置在第3传输线L3上。
如图1所示,在外部用电源210至第1传输线L1的传输线中包括第2传输线L2以及第3传输线L3。在外部用电源210至第1传输线的传输线中,将向并串转换器212的分支点设为节点N,将对节点N与第1传输线L1进行连接的传输线称为第2传输线L2,将对节点N与外部用电源210进行连接的传输线称为第3传输线L3。
无线电路213是传输第1信号的电波控制部,该第1信号用于对从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即无线电路213是输出无线信号的电路。
无线开关214包括对通过第1传输线L1的第1信号的传输进行控制的第1开关,例如是选择将从无线电路213输出的第1信号传输到多个天线272~275之中的哪个天线的开关。在此,无线开关214包括对通过多个第1传输线L1的第1信号的传输进行控制的多个第1开关。例如,无线开关214作为多个第1开关包括如下的开关:对无线电路213与连接于天线272的第1传输线L1的连接进行切换的开关;无线电路213与连接于天线273的第1传输线L1的连接进行切换的开关;无线电路213与连接于天线274的第1传输线L1的连接进行切换的开关;无线电路213与连接于天线275的第1传输线L1的连接进行切换的开关。另外,无线开关214可以是SPnT(Single Pole n(n为2以上的整数)Throw:单刀多掷)开关。例如,在无线开关214为SP4T开关的情况下,无线开关214具有与无线电路213连接的共用端子以及有选择地与多个第1传输线L1连接的4个选择端子。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若将共用端子与4个选择端子中的1个选择端子的组考虑为一个第1开关,则可以说无线开关214包括多个(4个)第1开关。在利用第1传输线L1将第1信号以外的信号(例如第3信号)传输到天线的情况下,通过对第1开关进行控制,在将第3信号传输到天线的期间中,能够使第1信号不经由第1传输线L1来传输。并且,通过对多个第1开关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将第1信号向多个天线272~275中的特定的天线传输。
电容器220~223是对从第1传输线L1至无线开关214(第1开关)的直流电流进行隔断的直流阻止用电容器。通过对直流电流进行隔断的电容器220~223,从而能够对直流电流的如下的流动进行控制,即在第1传输线L1中流动的直流电流流向无线开关214(第1开关),并经由无线开关214(第1开关)向无线电路213的流动得到抑制。
第1传输线L1是针对天线进行第1信号的传输以及直流电流的供给中所使用的一个传输线。例如,第1传输线L1是同轴线(同轴电缆)。第1传输线L1也用于第3信号向天线的传输。在此,传输系统1具备由天线与第1传输线L1组成的多个组(具体而言为4组)。传输系统1在具备由天线与第1传输线L1组成的多个组的情况下,第1信号成为用于对从多个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的信号,第2信号成为用于对从多个天线输出的电波的相位的切换进行控制的信号,外部用电源210向多个天线供给直流电流。
多个天线272~275的每一个具备以下的构成。在此针对天线272进行说明。关于天线273~275,由于与天线272基本构成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天线272是在传输系统1中使用的天线,例如是接收来自RFID标签的信号,且向RFID标签发送信号的天线。天线272具备:相位切换器240、串行解码器250、电容器260、天线元件276以及第4传输线L4。
天线元件276例如是被设置在基板等的图案天线元件等。
相位切换器240是用于输出切换了相位的电波的输出部。
关于相位切换器240以及天线元件276的详细待后述。
串行解码器250是将经由第1传输线L1传输的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的解码器。并且,串行解码器250在第4信号为针对天线272的信号的情况下,发出ACK。例如,相位切换器240中的“1~3”的端子,与相位切换控制部207以及并串转换器212中的“1~3”的端子相对应。具体而言,并串转换器212将在“1~3”的端子间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转换为第3信号,将表示该第3信号的收信方为天线272的信号包含在第3信号中,发送给第1传输线L1。该第3信号经由多个第1传输线L1,被传输向天线272~275。串行解码器250将该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向相位切换器240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与从相位切换控制部207中的“1~3”的端子输出的第2信号相同,将第4信号并行传输到相位切换器240中的“1~3”的端子。如以上所述,由于该第3信号是给具备串行解码器250的天线272的信号,因此串行解码器250将ACK回信给控制装置271。另外,关于串行解码器251~253,将该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第4信号,在识别到每一个不是给自身的信号时,不将第4信号并行传输给相位切换器,而丢弃。于是,串行解码器250将第4信号向相位切换器240并行传输,对在相位切换器240的相位切换进行控制。这样,能够将被传输到天线的串行信号即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在天线进行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从而能够进行相位的切换。并且,通过发送肯定应答(例如ACK),从而在天线为多个的情况下,能够针对特定的天线进行电波的相位的切换。
电容器260是对从第1传输线L1向相位切换器240的直流电流进行隔断的直流阻止用电容器。由于在第1传输线L1不仅是第1信号,而且也有直流电流流过,因此在天线272侧既能够通过电容器260隔断直流电流,又能够使第1信号通过。
第4传输线L4是用于使直流电流从第1传输线L1流过,并供给到相位切换器240的传输线。另外,针对串行解码器250也是经由第4传输线L4来供给直流电流。
接着,利用图2对相位切换器240以及天线元件276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相位切换器240以及天线元件276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天线元件276包括构成阵列天线的多个天线元件,在此包括天线元件10a~10d。例如,通过对被传输到天线元件10a~10d的第1信号施加相位差,从而能够对天线272的指向性进行控制。即例如能够接受来自针对天线272而配置在特定的方向上的RFID标签的信号。
相位切换器240是用于对天线272的指向性进行控制的构成,具备:与天线元件10a对应设置的开关SW11、SW12以及移相器α1~αm(m为2以上的整数);与天线元件10b对应设置的开关SW21、SW22以及移相器β1~βm;与天线元件10c对应设置的开关SW31、SW32以及移相器γ1~γm;与天线元件10d对应设置的开关SW41、SW42以及移相器δ1~δm。
开关SW11是SPmT开关,共用端子与第1传输线L1连接,选择端子与移相器α1~αm连接。开关SW21是SPmT开关,共用端子与第1传输线L1连接,选择端子与移相器β1~βm连接。开关SW31是SPmT开关,共用端子与第1传输线L1连接,选择端子与移相器γ1~γm连接。开关SW41是SPmT开关,共用端子与第1传输线L1连接,选择端子与移相器δ1~δm连接。
移相器α1~αm、β1~βm、γ1~γm以及δ1~δm是相位调整电路。移相器α1~αm、β1~βm、γ1~γm以及δ1~6m例如是由电感器以及电容器等阻抗元件构成的电路,相位的调整量根据各阻抗元件的连接形态以及元件参数来决定。
开关SW12是SPmT开关,共用端子与天线元件10a连接,选择端子与移相器α1~αm连接。开关SW22是SPmT开关,共用端子与天线元件10b连接,选择端子与移相器β1~βm连接。开关SW32是SPmT开关,共用端子与天线元件10c连接,选择端子与移相器γ1~γm连接。开关SW42是SPmT开关,共用端子与天线元件10d连接,选择端子与移相器δ1~δm连接。
各开关按照从串行解码器250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而被控制。即通过各开关被控制,从而能够对来自第1传输线L1的第1信号经过哪个移相器进行控制,即第1信号的相位的调整量能够按照所经过的移相器而被控制。据此,能够使被传输到构成阵列天线的天线元件10a~10d的每一个的第1信号的相位偏移,来对天线272的指向性进行控制。
在此,针对相位切换器240的更详细的构成例,将利用着眼于开关SW11、移相器α1~αm以及开关SW12的图3来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相位切换器240的一部分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在图3中将开关SW11以及开关SW21视为SP4T开关,示出了移相器α1~α4(即m=4)。
如图3所示,移相器α1~α4例如由π型的LC电路实现。另外,电感器以及电容器的数量以及连接形态并非受图3所示。
开关SW11以及开关SW12按照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而被控制。例如,在将被传输到天线元件10a的第1信号的相位的调整量,设为按照移相器α1的调整量的情况下,以使开关SW11以及开关SW12的共用端子、与图3所示的选择端子中的最上方的选择端子连接的方式,来控制开关SW11以及开关SW12。
这样,从相位切换控制部207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被转换为串行信号即第3信号,向各天线传输第3信号。各串行解码器将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第4信号,将给自身的第4信号并行传输到相位切换器。各相位切换器以自身的天线成为与第4信号对应的所希望的指向性的方式,对传输到构成阵列天线的天线元件的第1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
接着,利用图4对控制装置271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控制装置271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控制装置271对无线开关214进行切换(步骤S201)。例如,控制装置271为了使第1信号传输到天线272,以天线272与无线电路213连接,其他的天线与无线电路213不连接的方式,对无线开关214进行控制。
控制装置271进行第2信号的并行传输(步骤S202)。例如,相位切换控制部207以及并串转换器212的端子“1~3”是与天线272对应的端子,控制装置271利用端子“1~3”,进行第2信号的并行传输,该第2信号用于从天线272输出的电波的相位控制。
控制装置271对被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进行并串转换,以使其转换为串行信号即第3信号(步骤S203)。例如,由于被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是通过与天线272对应的端子“1~3”而被传输的信号,控制装置271将第3信号视为给天线272的信号。
控制装置271将第3信号向天线发送,进行并行通信处理(步骤S204)。
例如,由于第3信号是给天线272的信号,因此,控制装置271判断是否有来自天线272的ACK(步骤S205)。
控制装置271在没有来自天线272的ACK的情况下(步骤S205的“否”),例如等待一定时间后,再次进行步骤S204。
控制装置271在有来自天线272的ACK的情况下(步骤S205的“是”),进行第1信号的传输(步骤S206)。具体而言,由于无线电路213与天线272通过无线开关214连接,因此,第1信号被传输向天线272。在天线272,按照第4信号而进行了相位调整的第1信号被传输到各天线元件,电波从被调整了指向性的天线272辐射。
于是,控制装置271判断对处理进行停止的停止命令例如是否从个人电脑270等接受(步骤S207)。
控制装置271在没有接受到停止命令的情况下(步骤S207的“否”),再次进行从步骤S201开始的处理。例如,控制装置271对无线开关214进行切换,对于与天线272不同的天线进行同样的处理。
控制装置271若接受到停止命令(步骤S207的“是”),则结束处理。
如以上所述,用于第1信号的传输的传输线、与用于直流电流的供给的电源线不必分别设置,第1信号的传输以及直流电流的供给由于通过一个第1传输线L1进行,因此能够实现传输系统1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并且,传输系统1即使具备多个天线,也能够适用于本公开,从而能够实现具备多个天线272~275的传输系统1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并且,例如若将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原本不变地传输到天线,则需要在天线与控制装置271之间分别设置与并行传输相对应的传输线,这样会导致传输系统的大型化以及高成本化。例如图1所示,若针对4个天线272~275的每一个进行3比特的相位控制,则需要另外设置用于相位控制的12条传输线。对此,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由于被转换为能够通过一个第1传输线L1来传输的形式的第3信号,从而第1信号的传输、直流电流的供给、以及第3信号的传输能够通过一个第1传输线L1来进行。因此,既能够期待传输系统1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又能够对从天线输出的电波的相位进行切换。
(实施方式2)
以下利用图5以及图6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传输系统2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在传输系统2中,取代并串转换器212,而具备并行脉冲转换器613,取代串行解码器250、251、252以及253,而具备脉冲计数器640、650、660以及670,并且具备解码器641、651、661以及671之处与实施方式1的传输系统1不同。其他之处基本上与实施方式1的传输系统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并行脉冲转换器613是将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转换为第3信号的转换器。并行脉冲转换器613将从相位切换控制部607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按照来自外部输出部606的指令信号,转换为作为脉冲信号的第3信号。例如,并行脉冲转换器613将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转换为依照预先规定的规则等的脉冲数的第3信号。例如,针对3比特的第2信号,预先决定8种脉冲数。这样,通过将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转换为作为脉冲信号的第3信号,从而能够通过一个第1传输线L1来进行第3信号的传输。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天线,着眼于天线692~695中的天线692来进行说明。关于天线693~695,由于基本上与天线692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天线692相对于实施方式1中的天线272,取代串行解码器250,而具备脉冲计数器640以及解码器641。
脉冲计数器640是对通过第1传输线L1传输的第3信号的脉冲数进行计数的电路。另外,脉冲计数器640在电源接通时被设定为规定的计数值。
解码器641根据脉冲计数器640计数的脉冲数的计数值,将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具体而言,并行脉冲转换器613利用在将第2信号转换为第3信号时使用的预先决定的规则等,将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第4信号。并且,解码器641在第4信号为针对天线692的信号的情况下,发出肯定应答。例如,相位切换器642中的“1~3”的端子,与相位切换控制部607以及并行脉冲转换器613中的“1~3”的端子对应。例如,通过预先决定脉冲数为1~8的任一个的第3信号是给天线692的信号,从而解码器641将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第4信号,对脉冲数为1~8的哪一个进行识别(即识别到第4信号为给自身的信号),将ACK回信给控制装置691。于是,解码器641将第4信号并行传输到相位切换器642,对相位切换器642的相位的切换进行控制。这样,能够将传输到天线的脉冲信号即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在天线进行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从而能够进行相位的切换。并且,通过发送肯定应答(例如ACK),从而在天线为多个的情况下,能够针对特定的天线进行电波的相位的切换。
接着,利用图6对控制装置691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控制装置691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控制装置691对无线开关616进行切换(步骤S601)。例如,控制装置691为了将第1信号传输到天线692,对无线开关616进行控制,以使天线692与无线电路617连接,其他的天线与无线电路617不连接。
控制装置691进行第2信号的并行传输(步骤S602)。例如,相位切换控制部607以及并行脉冲转换器613的端子“1~3”是与天线692对应的端子,控制装置691利用端子“1~3”,进行用于从天线692输出的电波的相位控制的第2信号的并行传输。
控制装置691对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进行并行脉冲数转换,以使其成为作为脉冲信号的第3信号(步骤S603)。例如,由于并行传输的第2信号是通过与天线692对应的端子“1~3”而传输的信号,因此,控制装置691将第3信号设为与给天线692对应的脉冲数。
控制装置691将第3信号向天线发送,进行并行脉冲数通信处理(步骤S604)。
例如,由于第3信号是给天线692的信号,因此,控制装置691判断是否有来自天线692的ACK(步骤S605)。
控制装置691在没有来自天线692的ACK的情况下(步骤S605的“否”),例如在等待一定时间后,再次进行步骤S604。
控制装置691在有来自天线692的ACK的情况下(步骤S605的“是”),进行第1信号的传输(步骤S606)。具体而言,由于无线电路6117与天线692通过无线开关616而被连接,因此,第1信号被传输到天线692。在天线692,按照第4信号而调整了相位的第1信号被传输到各天线元件,电波从调整了指向性的天线692辐射。
于是,控制装置691判断对处理进行停止的停止命令是否从例如个人电脑630等接受到(步骤S607)。
控制装置691在没有接受到停止命令的情况下(步骤S607的“否”),再次从步骤S601进行处理。例如,控制装置691对无线开关616进行切换,针对与天线692不同的其他的天线,也进行同样的处理。
控制装置691若接受到停止命令(步骤S607的“是”),则结束处理。
这样,脉冲信号能够在一个第1传输线L1上传输,因此可以取代串行信号而使用脉冲信号。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以相位控制中使用串行信号为例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适用采用脉冲信号的情况。
(实施方式3)
以下利用图7对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控制装置331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控制装置331进一步具备LC并联谐振电路313之处,与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271不同。其他之处基本上与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27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LC并联谐振电路313是被设置在第2传输线L2上的电路,例如由并联连接的电感器以及电容器构成。LC并联谐振电路313例如成为使特定的频带的信号衰减的滤波器。在第1传输线L1上传输的第1信号例如是UHF(Ultra High Frequency)频带的无线信号,该第1信号会经由第2传输线L2,受到外部用电源310的直流电流或并串转换器312的阻抗的影响,而出现第1信号劣化的情况。于是,通过在第2传输线L2上设置LC并联谐振电路313,从而在第1信号所使用的频带,能够使LC并联谐振电路313成为最大阻抗。据此,外部用电源310或并串转换器312在从第一传输线L1来看被隔断,能够抑制第1信号的劣化。
(实施方式4)
以下利用图8以及图9对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控制装置431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控制装置431与实施方式3中的控制装置331的不同之处是,进一步具备FET(Field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415,并且微型计算机400进一步具备外部输出部408。其他之处基本上与实施方式3的控制装置33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控制装置431也可以不具备LC并联谐振电路414。即,控制装置431可以是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控制装置271上添加了FET415的构成。
外部输出部408是输出用于对FET415进行控制的信号的接口。
FET415被设置在第2传输线L2上,是用于对从外部用电源411至第1传输线L1的直流电流进行隔断的第2开关。FET415例如是PchFET,栅极与外部输出部408连接,源极与第1传输线L1侧连接,漏极与外部用电源411侧连接。由于来自外部输出部408的信号,在栅极电位成为比源极电位低的情况下,FET415成为导通状态(即直流电流向第1传输线L1流入)。由于来自外部输出部408的信号,在栅极电位成为比源极电位高的情况下,FET415成为非导通状态(即直流电流不流入到第1传输线L1)。
例如,FET415在初始状态时(控制装置431的电源投入时),为非导通状态。例如,即使在没有通过个人电脑430设定成对直流电流进行隔断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并非希望的直流电流向第1传输线L1的流入。
接着,利用图9对控制装置431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控制装置431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9是示出在控制装置431的电源投入后,对第1信号以及第2信号进行传输时的控制装置431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从步骤S302至步骤S308与实施方式1中的步骤S201至步骤S207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控制装置431使直流阻止用的FET415成为导通状态(步骤S301)。例如,在电源投入时,FET415成为非导通状态,考虑到与控制装置431连接的天线所具备的串行解码器以及相位切换器(即为了进行相位控制等),而需要使FET415成为导通状态。
控制装置431例如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来自天线的ACK的情况下(步骤S306的“否”),使直流阻止用的FET415成为非导通状态(步骤S309)。没有ACK回信可以考虑到,与控制装置431连接的天线不具备具有回信ACK的功能的解码器等情况。并且,由于控制装置431是输出用于对从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的第1信号的装置,因此为了信号强度的测量而会有与频谱分析仪连接的情况,为了阻抗匹配等而会有与网络分析仪连接的情况。这样的天线、频谱分析仪或网络分析仪若被供给直流电流,则会有被毁坏的可能性。因此,使FET415为非导通状态。
如以上所述,通过在外部用电源411与第1传输线L1之间的第2传输线L2设置用于隔断直流电流的FET415,从而能够按照状况来对FET415进行控制,以使直流电流不会从控制装置431输出。据此,即使在连接了频谱分析仪或网络分析仪、或者不能应对直流电流的供给的天线等时,也能够抑制受到损坏。
另外,用于对从外部用电源411向第1传输线L1的直流电流进行隔断的第2开关,也可以由NchFET来实现。并且,第2开关也可以由双极晶体管等来实现。并且,第2开关也可以由继电器等来实现。
(实施方式5)
以下利用图10以及图11对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控制装置551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控制装置551与实施方式4中的控制装置431的不同之处是,取代电阻412而具备调整电路521,并且,微型计算机500还具备外部输出部506以及外部输入部511。其他之处基本上与实施方式4的控制装置43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控制装置551也可以具备LC并联谐振电路522以及FET524的至少一方。
外部输出部506是输出用于对调整电路521中的FET进行控制的信号的接口。外部输出部506按照被输入到后述的外部输入部511的电压,对该FET的导通以及非导通进行控制。
外部输入部511是用于对第1传输线L1的直流电压值进行测量的接口。例如,微型计算机500具有AD转换功能,能够对输入到外部输入部511的电压的值进行测量。
调整电路521是被设置在第3传输线L3上的电路,对供给到第2传输线L2的直流电流的值进行调整。调整电路521是与第1电阻(表示为R1)和FET以及第2电阻(表示为R2)串联连接的电路并联连接的电路。例如,第1电阻比第2电阻大。该FET例如是PchFET,栅极与外部输出部506连接,源极与第2电阻连接,漏极与外部用电源520连接。在由于来自外部输出部506的信号,而栅极电位成为源极电位高的情况下,该FET415为非导通状态。即调整电路521成为第1电阻的电阻值。在由于来自外部输出部506的信号,而栅极电位成为比源极电位低的情况下,该FET为导通状态。即调整电路521的电阻值成为第1电阻与第2电阻的并联电阻值。因此,调整电路521的电阻值在该FET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比该FET为非导通状态的情况小,向第1传输线L1供给的直流电流增加。
另外,如图10所示,调整电路521中的FET的栅极与第1传输线L1可以通过第6传输线L6来连接。在第1传输线L1的直流电压下降的情况下,该FET的栅极电位也会通过第6传输线L6而降低,即使在没有受到微型计算机500的控制的情况下,该FET也会被控制,而使调整电路521的电阻值变小。
接着,利用图11对控制装置551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控制装置551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步骤S401以及步骤S403至步骤S410,由于与实施方式4中的步骤S301至步骤S309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控制装置551判断第1传输线L1的直流电压是否为阈值以上(步骤S402)。例如,微型计算机500对被输入到外部输入部511的直流电压进行监视,从而能够进行该判断。例如,在第1传输线L1的寄生电容大的情况或进行了与控制装置551连接的天线的负载增高的工作的情况下,由于给天线的直流电流不足,因此会有第1传输线L1的直流电压变小的情况。
在第1传输线L1的直流电压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402的“是”),控制装置551不使上拉电阻的阻值变小,也就是说使调整电路521中的FET为非导通状态,来进行步骤S403以后的处理。
在第1传输线L1的直流电压比阈值小的情况下(步骤S402的“否”),控制装置551使上拉电阻的阻值减小,也就是说使调整电路521中的FET为导通状态,使调整电路521的电阻值比该FET为非导通状态时小(步骤S411)。据此,能够增加流入到第1传输线L1的直流电流。
于是,控制装置551在第1信号的传输结束后,判断使上拉电阻的阻值减小的处理是否成为有效(步骤S412)。
在使上拉电阻的阻值减小的处理成为有效的情况下(步骤S412的“是”),可以解除该处理(步骤S413)。根据与控制装置55连接的天线的工作状态等,会有不需要使上拉电阻的阻值减小的情况,从消耗电流等观点来看,则有在通常时不希望使上拉电阻的阻值过小的情况。
如以上说明所示,在第1传输线L1的寄生电容大的情况或进行了使天线的负载增高的工作的情况下,会有向天线的直流电流不足的情况。于是,通过设置调整电路521,从而能够调整供给到天线的直流电流,在给天线的直流电流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增加给天线的直流电流。
(实施方式6)
以下利用图12至图14,对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传输系统6的一个例子的构成图。
传输系统6中的控制装置771与实施方式4中的控制装置431的不同之处是,微型计算机700进一步具备天线电源控制部709,并且,并串转换器715获得来自天线电源控制部709的信号。控制装置771中的其他之处与实施方式4中的控制装置431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传输系统6例如具备:多个(例如4个)天线772、773、774和775;以及分别与多个天线772、773、774以及775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连接的多个(例如4个)第1传输线L1。以下记载为天线的是指多个天线772、773、774以及775中的任一个。
天线电源控制部709输出用于指示天线772~775中的电源接通的天线的信号。并串转换器715从天线电源控制部709获得该信号,将该信号与第2信号一起转换为第3信号。例如在并串转换器715中,被赋予了“13~16”的编号的是端子编号。例如,根据被传输到“13”的端子的信号,对天线772的电源的导通与截止进行控制。通过,根据被传输到“14”、“15”以及“16”的端子的信号,对各个天线773、774以及775的电源的导通与截止进行控制。
多个天线772~775的每一个具备以下的构成。在此,着眼于天线772进行说明。关于天线773~775,由于基本上与天线772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天线772具备:相位切换器733、串行解码器731、电容器734、天线元件776、稳定化电源电路730、FET732以及第4传输线L4。关于相位切换器733、电容器734以及天线元件776,由于与实施方式1中的相位切换器240、电容器260以及天线元件276基本上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4传输线L4是用于使直流电流从第1传输线L1供给到相位切换器240的传输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4传输线L4上设置稳定化电源电路730以及FET732。
稳定化电源电路730是被设置在第4传输线L4上的用于将一定的直流电压提供到相位切换器733的电源电路。稳定化电源电路730例如由二极管和电容器构成,不过稳定化电源电路730的电路构成没有特殊的限定。
FET732被设置在第4传输线L4上,是用于隔断直流电流向相位切换器733的供给的隔断电路。FET732例如是PchFET,栅极与串行解码器731连接,源极与相位切换器733连接,漏极与稳定化电源电路730连接。在由于来自串行解码器731的第4信号,而栅极电位比源极电位低的情况下,FET732成为导通状态(即向相位切换器733的直流电流没有被隔断)。在由于来自串行解码器731的信号,而栅极电位比源极电位高的情况下,FET732成为非导通状态(即向相位切换器733的直流电流被隔断)。
串行解码器731是将由第1传输线L1传输的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的解码器。并且,串行解码器731与实施方式1中的串行解码器250同样,在第4信号为针对天线772的信号的情况下发出ACK。于是,串行解码器731将第4信号向FET732以及相位切换器733并行传输,进行在FET732的向相位切换器733的直流电流的供给的控制、以及对在相位切换器733的相位切换进行控制。例如,串行解码器731以及相位切换器733中的“1~3”的端子,与相位切换控制部707以及并串转换器715中的“1~3”的端子对应。与从相位切换控制部707中的“1~3”的端子输出的第2信号同样,串行解码器731将第4信号并行传输到相位切换器733中的“1~3”的端子。并且,例如,串行解码器731中的“13”的端子,与并串转换器715中的“13”的端子对应。串行解码器731按照从天线电源控制部709向并串转换器715中的“13”的端子输出的信号,对FET732进行控制。例如,在向并串转换器715中的“13”的端子输出的信号为,指示使天线772的电源接通的信号的情况下,串行解码器731对FET732进行控制,以使FET732成为导通状态。并且,例如,在向并串转换器715中的“13”的端子输出的信号为,指示使天线772的电源断开的信号的情况下,串行解码器731对FET732进行控制,以使FET732成为非导通状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对天线的电源的接通与断开进行控制。
接着,利用图13对控制装置771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控制装置771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控制装置771对无线开关718进行切换(步骤S701)。例如,控制装置771为了将第1信号传输到天线772,而对无线开关718进行控制,以使天线772与无线电路719连接,其他的天线与无线电路719不连接。
控制装置771使天线772的电源接通(步骤S702)。具体而言,控制装置771通过将用于指示接通天线772的电源的信号从天线电源控制部709输出,从而使天线772的串行解码器731将FET732成为导通状态。另外,控制装置771使天线773~775的电源断开。例如,在天线为多个的情况下,各天线所需要的直流电流大时,会有超过外部用电源713能够供给的电流值的情况。因此,能够按照状况,使向不需要的天线的相位切换器的直流电流的供给停止,从而能够抑制直流电流的不足。
由于步骤S703至步骤S707与实施方式1中的步骤S202至步骤S206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于是,控制装置771在给天线772的第1信号的传输结束后,断开天线772的电源(步骤S708)。
控制装置771若没有接受到停止命令(步骤S709的“否”),则再次进行从步骤S701的处理。例如,控制装置771对无线开关718进行切换,对于与天线772不同的其他的天线,使电源接通后进行同样的处理。
控制装置771若接受到停止命令(步骤S709的“是”),则结束处理。
另外,在传输系统6具备多个由天线与该天线所连接的第1传输线L1组成的组的情况下,在传输系统6对多个天线的每一个独立地进行控制的情况下,需要识别哪个天线与无线开关718中的多个第1开关中的哪个第1开关进行了连接。例如,可以考虑到人通过手动操作来调查连接关系,但是繁琐会花费工夫。于是,控制装置771还可以具备关联部,在通过多个第1开关中的一个第1开关来控制第1信号的传输时,对多个天线中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天线与该一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另外,该关联部由微型计算机700等来实现。关于天线与第1开关的建立关联的处理,将利用图14来说明。另外,各天线被预先分配固有的ID。即各天线具有存储器(未图示),预先将固有的ID存储到该存储器。并且,针对各天线进行预先决定的相位控制。即针对各天线,预先决定指向性的强度高的方向。于是被构成为,针对各天线,在指向性的强度高的方向配置RFID标签,控制装置77能够获得来自RFID标签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控制装置771的建立关联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控制装置771检索与无线开关718连接的(换而言之,与第1传输线L1连接的)所有天线的ID(步骤S801)。具体而言,控制装置771将指示输出到多个第1传输线L1,该指示为使所有天线回信各自的天线所预先存储的固有的ID。据此,各天线回信自身所存储的固有的ID,控制装置771能够识别多个第1传输线L1中存在被分配了哪个ID的天线。在此视为存在4个天线,控制装置771对4个ID进行识别。
控制装置771使多个第1开关中的一个第1开关接通(步骤S802)。在此,无线开关718包括与4个第1传输线L1对应的4个第1开关,控制装置771使4个第1开关中的一个第1开关接通。并且,控制装置771从无线电路719输出第1信号。据此,在与该一个第1开关连接的天线的电源被接通时,则电波从与该一个第1开关连接的天线输出,来自RFID标签的接收信号强度增高。换而言之,即使没有与该一个第1开关连接的天线的电源被接通,从与该一个第1开关没有连接的天线不会输出电波,来自RFID标签的接收信号强度降低。
控制装置771使多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的电源接通(步骤S803)。具体而言,控制装置771从在步骤S801识别的所有的天线的ID中指定一个ID,仅使与该ID对应的一个天线的电源接通。
控制装置771判断来自RFID标签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步骤S804)。来自RFID标签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即,接收信号强度高)是指,第1信号经由现在处于接通状态的一个第1开关,向现在处于接通状态的一个天线传输,该一个第1开关与该一个天线成为连接关系。另外,来自RFID标签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规定的阈值(即,接收信号强度低)是指,第1信号经由现在处于接通状态的一个第1开关,没有被传输到现在处于接通状态的一个天线,该一个第1开关与该一个天线不处于连接关系。
控制装置771在来自RFID标签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804的“否”),判断是否选择了所有的天线(步骤S805)。控制装置771在步骤S801识别了4个ID之后,在步骤S803选择存储了其中之一的ID的一个天线,接通该一个天线的电源。因此,控制装置771由于所有的天线还没有被选择(步骤S805的“否”),选择多个天线中的另外的一个天线(步骤S806),进行步骤S803以及步骤S804的处理。
例如,即使针对所有的天线进行步骤S803以及步骤S804的处理,在来自RFID标签的接收信号强度不成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805的“是”),控制装置771视为没有能够与现在处于接通状态的一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的天线(步骤S807),不将天线与该一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
另外,控制装置771在来自RFID标签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804的“是”),对现在为接通状态的一个第1开关与现在为接通状态的一个天线(具体而言,被存储在该一个天线的ID)建立关联(步骤S808)。据此,以后能够经由该一个第1开关,对该一个天线进行独立地控制。
控制装置771在针对现在为接通状态的一个第1开关,与一个天线建立关联,或者判断为没有能够与该一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的天线之后,判断是否选择了所有的第1开关(步骤S809)。控制装置771在步骤S802使4个第1开关中的一个第1开关接通,针对其他的第1开关还没有进行接通。因此,控制装置771由于所有的第1开关还没有被选择(步骤S809的“否”),则选择多个天线中的其他的一个第1开关(步骤S810),进行步骤S802以后的处理。即针对所有的第1开关,与上述的说明相同,进行与天线建立关联的处理。
于是,控制装置771在选择所有的第1开关,并结束与天线建立关联的处理的情况下(步骤S809的“是”),结束建立关联处理。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通过多个第1开关中的一个第1开关来控制第1信号的传输时,多个天线中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天线被自动地与该一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天线是,经由该一个第1开关,传输了第1信号的天线,可以知道与该一个第1开关进行了连接。另外,针对其他的第1开关也是同样,在通过该其他的第1开关来控制第1信号的传输时,通过对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天线建立关联,从而能够对多个天线与多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这样,能够容易地对多个天线与多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公开的传输系统、天线以及控制装置进行了说明,本公开并非受上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将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的各种变形执行于本实施方式而得到的形态、以及对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而构筑的形态均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传输系统具备多个由天线与第1传输线L1组成的组,不过也可以仅具备一组。
并且,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天线具备了相位切换器,使其作为对电波进行输出的输出部,不过并非受此所限。例如,天线也可以具备用于从构成阵列天线的多个天线元件中选择一个天线元件的开关,使其作为输出部。
并且,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串行解码器或解码器具有发出肯定应答的功能,不过也可以不具有该功能。
并且,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传输系统虽然具备了用于对从天线输出的电波的相位的切换进行控制的构成,不过也可以不具备这种构成。例如,传输系统也可以不具备并串转换器以及串行解码器、或并行脉冲转换器、脉冲计数器以及解码器,并且也可以不具备相位切换器。在这种情况下,第1传输线L1被用于针对天线的第1信号的传输以及直流电流的供给,也可以不用于第3信号的传输。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天线也可以不构成阵列天线。
另外,本公开不仅可以作为传输系统或控制装置来实现,而且可以作为包括构成传输系统或控制装置的各构成要素所执行的步骤(处理)的传输方法来实现。
具体而言,传输方法为传输系统中的传输方法,包括图4所示的步骤,所述传输系统具备天线和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具备电波控制部和直流电源,电波控制部传输用于对从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的第1信号,直流电源向天线供给直流电流。在该传输方法中,通过对天线与控制装置进行连接的一个第1传输线,针对天线进行第1信号的传输以及直流电流的供给。
例如,传输方法中的步骤可以由计算机(计算机系统)来执行。于是,本公开能够作为使计算机执行传输方法中包括的步骤的程序来实现。而且,本公开可以作为记录了这些程序的CD-ROM等非暂时性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来实现。
例如,在本公开以程序(软件)来实现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的CPU、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电路等硬件资源来执行程序,从而执行各步骤。即CPU从存储器或输入输出电路等获得数据并运算,通过将运算结果输出到存储器或输入输出电路等,来执行各步骤。
并且,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传输系统中包括的各构成要素也可以由专用或通用的电路来实现。
并且,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传输系统中包括的各构成要素可以作为集成电路(IC:Ihtegrated Circuit)即LSI(Large Scale Ihtegration)来实现。
并且,集成电路并非受LSI所限,也可以由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或能够对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以及设定进行重构的可重构处理器。
而且,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派生出其他的技术,而出现了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执行传输系统中包括的各构成要素的集成电路化。
本公开能够利用于使用天线来进行RFID的读取或写入的系统等。
符号说明
1、2、6 传输系统
10a、10b、10c、10d、276、277、278、279、696、697、698、699、776、777、778、779 天线元件
200、300、400、500、600、700 微型计算机
201、301、401、501、601、701 CPU
202、302、402、502、602、702 ROM
203、303、403、503、603、703 RAM
204、304、404、504、604、704 定时器
205、305、405、505、605、705 PC输入输出部
206、306、406、507、606、706 外部输出部
207、307、407、508、607、707 相位切换控制部
208、308、409、510、609、711 外部输入输出部
209、309、410、512、610、708 外部输入部
210、310、411、520、611、713 外部用电源
211、311、412、612、714 电阻
212、312、413、523、715 并串转换器
213、315、417、525、617、719 无线电路
214、314、416、526、616、718 无线开关
220、221、222、223、260、261、262、263、320、321、322、323、420、421、422、423、530、531、532、533、620、621、622、623、643、653、663、673、720、721、722、723、734、744、754、764电容器
240、241、242、243、642、652、662、672、733、743、753、763 相位切换器
250、251、252、253、731、741、751、761 串行解码器
270、330、430、550、630、780 个人电脑
271、331、431、551、691、771 控制装置
272、273、274、275、692、693、694、695、772、773、774、775 天线
313、414、522、716 LC并联谐振电路
408、509、710 外部输出部
415、524、717 FET
506 外部输出部
511 外部输入部
521 调整电路
613 并行脉冲转换器
640、650、660、670 脉冲计数器
641、651、661、671 解码器
709 天线电源控制部
730、740、750、760 稳定化电源电路
732、742、752、762 FET
L1 第1传输线
L2 第2传输线
L3 第3传输线
L4 第4传输线
L5 第5传输线
L6 第6传输线
N 节点
SW11、SW12、SW21、SW22、SW31、SW32、SW41、SW42 开关
α1、α2、α3、α4、αm、β1、β2、βm、γ1、γ 2、γm、δ1、δ2、δm 移相器

Claims (18)

1.一种传输系统,具备:
天线;
控制装置,具有电波控制部以及直流电源,所述电波控制部传输第1信号,所述第1信号用于对从所述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天线供给直流电流;以及
一个第1传输线,对所述天线与所述控制装置进行连接,用于针对所述天线进行所述第1信号的传输以及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传输系统进一步具备:
第1开关,对通过所述第1传输线的所述第1信号的传输进行控制;以及
电容器,隔断从所述第1传输线向所述第1开关的所述直流电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具备:
相位切换控制部,将第2信号并行传输,所述第2信号用于对从所述天线输出的电波的相位切换进行控制;以及
转换器,将并行传输的所述第2信号转换为第3信号,
所述第1传输线还用于针对所述天线的所述第3信号的传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传输系统具备多个由所述天线与所述第1传输线组成的组,
所述第1信号是用于对从多个所述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的信号,
所述第2信号是用于对从多个所述天线输出的电波的相位的切换进行控制的信号,
所述直流电源向多个所述天线供给直流电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传输系统进一步具备多个第1开关,对通过多个所述第1传输线的所述第1信号的传输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装置进一步具备关联部,在由多个所述第1开关之中的一个第1开关对所述第1信号的传输进行控制时,将多个所述天线中的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天线与所述一个第1开关建立关联。
6.如权利要求3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传输系统进一步具备:
第2传输线,用于针对所述第1传输线进行所述第3信号的传输,以及从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1传输线的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所述第3信号是由所述转换器转换的信号;以及
第2开关,被设置在所述第2传输线上,用于隔断所述直流电流。
7.如权利要求3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传输系统具备:
第2传输线,用于针对所述第1传输线进行所述第3信号的传输,以及从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1传输线的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所述第3信号是由所述转换器转换的信号;以及
LC并联谐振电路,被设置在所述第2传输线上。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传输系统进一步具备:
第3传输线,用于从所述直流电源向所述第2传输线的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以及
调整电路,被设置在所述第3传输线上,对向所述第2传输线供给的所述直流电流的值进行调整。
9.如权利要求3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转换器是并串转换器,
所述第3信号是串行信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天线进一步具备串行解码器,将通过所述第1传输线传输的所述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在所述第4信号为针对所述天线的信号的情况下,发出肯定应答。
11.如权利要求3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转换器是并行脉冲转换器,
所述第3信号是脉冲信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天线进一步具备:
脉冲计数器,对通过所述第1传输线传输的所述第3信号的脉冲数进行计数;以及
解码器,根据由所述脉冲计数器计数的脉冲数的计数值,将所述第3信号再次转换为用于并行传输的第4信号,在所述第4信号为针对所述天线的信号的情况下,发出肯定应答。
13.如权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传输系统进一步具备命令部,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到所述肯定应答的情况下,命令所述天线输出电波,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接受到所述肯定应答的情况下,向所述相位切换控制部发出命令,使其再次发出所述第2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天线进一步具备:
输出部,用于输出电波;
第4传输线,用于从所述第1传输线向所述输出部的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以及
隔断电路,被设置在所述第4传输线上,隔断向所述输出部供给的所述直流电流。
15.如权利要求1至14的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系统,
所述天线进一步具备:
输出部,用于输出电波;以及
电容器,隔断从所述第1传输线向所述输出部的所述直流电流。
16.一种天线,用于权利要求1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系统。
17.一种控制装置,用于权利要求1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系统。
18.一种传输方法,是传输系统中的传输方法,
所述传输系统具备天线和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电波控制部和直流电源,所述电波控制部传输第1信号,所述第1信号用于对从所述天线输出的电波进行控制,所述直流电源将直流电流供给到所述天线,
所述传输方法通过对所述天线与所述控制装置进行连接的一个第1传输线,针对所述天线进行所述第1信号的传输以及所述直流电流的供给。
CN202080028858.2A 2019-04-19 2020-04-16 传输系统、天线、控制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Pending CN1137112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0196 2019-04-19
JP2019-080196 2019-04-19
PCT/JP2020/016706 WO2020213679A1 (ja) 2019-04-19 2020-04-16 伝送システム、アンテナ、制御装置及び伝送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1228A true CN113711228A (zh) 2021-11-26

Family

ID=72837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8858.2A Pending CN113711228A (zh) 2019-04-19 2020-04-16 传输系统、天线、控制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29771B2 (zh)
JP (1) JP7519595B2 (zh)
CN (1) CN113711228A (zh)
WO (1) WO20202136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3910A1 (ja) * 2020-12-07 2022-06-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読取装置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0918A (ja) * 2000-09-21 2002-04-05 Tdk Corp アンテナビームコントロールシステム
JP2005244445A (ja) * 2004-02-25 2005-09-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媒体処理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媒体処理システム
JP2006197513A (ja) * 2005-01-17 2006-07-27 Central Engineering Kk アンテナ装置、アンテナ駆動方法およびidタグ読取装置
US7301400B1 (en) * 2004-06-02 2007-11-27 Rf Micro Devices, Inc. Multi-phase switching power supply for mobile telephone applications
US20090040114A1 (en) * 2007-08-10 2009-02-12 Omron Corporation Integrated antenna with identical ground member
WO2009096303A1 (ja) * 2008-02-01 2009-08-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アンテナ制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並びにアンテナ制御方法
JP2010041599A (ja) * 2008-08-07 2010-02-18 Omron Corp 非接触通信装置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CN101997625A (zh) * 2009-08-10 2011-03-30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信号发射器及相关多媒体系统
KR20120001517A (ko) * 2010-06-29 2012-0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사파를 이용한 전원 공급 장치
JP2013026893A (ja) * 2011-07-22 2013-02-04 Hitachi Cable Ltd アンテナ制御システム及びbsモデム
CN104115368A (zh) * 2011-12-22 2014-10-22 翰林Postech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
CN104737455A (zh) * 2012-10-17 2015-06-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收发装置
US20160094048A1 (en) * 2014-09-30 2016-03-31 Lg Innotek Co., Lt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05703613A (zh) * 2014-12-16 2016-06-22 英特尔公司 用于偏移dc/dc转换器相位以减轻毛刺的系统和方法
US20170099608A1 (en) * 2015-10-06 2017-04-06 Skyworks Solutions, Inc. Front end system with lossy transmission line between front end module and transceiv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7820Y2 (zh) 1972-08-30 1976-09-16
JP2003319693A (ja) 2002-04-23 2003-11-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モ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US8288644B2 (en) 2006-04-24 2012-10-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an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ontrol method
JP2010102530A (ja) 2008-10-24 2010-05-06 Panasonic Corp Rfid用読み取り装置
JP6443921B2 (ja) 2014-12-25 2018-12-26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ガス系消火設備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0918A (ja) * 2000-09-21 2002-04-05 Tdk Corp アンテナビームコントロールシステム
JP2005244445A (ja) * 2004-02-25 2005-09-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媒体処理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媒体処理システム
US7301400B1 (en) * 2004-06-02 2007-11-27 Rf Micro Devices, Inc. Multi-phase switching power supply for mobile telephone applications
JP2006197513A (ja) * 2005-01-17 2006-07-27 Central Engineering Kk アンテナ装置、アンテナ駆動方法およびidタグ読取装置
US20090040114A1 (en) * 2007-08-10 2009-02-12 Omron Corporation Integrated antenna with identical ground member
WO2009096303A1 (ja) * 2008-02-01 2009-08-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アンテナ制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並びにアンテナ制御方法
JP2010041599A (ja) * 2008-08-07 2010-02-18 Omron Corp 非接触通信装置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CN101997625A (zh) * 2009-08-10 2011-03-30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信号发射器及相关多媒体系统
KR20120001517A (ko) * 2010-06-29 2012-0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사파를 이용한 전원 공급 장치
JP2013026893A (ja) * 2011-07-22 2013-02-04 Hitachi Cable Ltd アンテナ制御システム及びbsモデム
CN104115368A (zh) * 2011-12-22 2014-10-22 翰林Postech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
CN104737455A (zh) * 2012-10-17 2015-06-2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收发装置
US20160094048A1 (en) * 2014-09-30 2016-03-31 Lg Innotek Co., Lt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05703613A (zh) * 2014-12-16 2016-06-22 英特尔公司 用于偏移dc/dc转换器相位以减轻毛刺的系统和方法
US20170099608A1 (en) * 2015-10-06 2017-04-06 Skyworks Solutions, Inc. Front end system with lossy transmission line between front end module and transceiv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13679A1 (ja) 2020-10-22
US11929771B2 (en) 2024-03-12
JPWO2020213679A1 (zh) 2020-10-22
US20220209799A1 (en) 2022-06-30
JP7519595B2 (ja) 2024-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29236A (en) Identification system reader with multiplexed antennas
US9401739B2 (en) RF device and method with improved active load modulation capability
US8660485B2 (e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378400B2 (en)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eader device
KR101492481B1 (ko) 안테나 포트 확장을 위한 하이브리드 스위치 및 그 제어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rfid 시스템
EP3217504A1 (en) Antenna apparatus and array antenna apparatus for radar
US9887637B1 (en) High speed programmable threshold gallium nitride power limiter
CN113711228A (zh) 传输系统、天线、控制装置以及传输方法
US20190068245A1 (en) Frequency adjustment of an nfc circuit
US20180013425A1 (en) Low power consumption diode switch
US10057848B2 (en) Methods of operat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20060050006A1 (en) Multi-band antenna system
US20130176111A1 (e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US9311587B2 (en) RFID device being operable in a first and second operating state
US11638830B2 (en) Voltage converter for medical devices
CN105224895B (zh) 射频识别读取装置
US8618844B2 (en) Level-shifting interface for a processor-based device
KR101067330B1 (ko) 고속 rf신호 스위칭 장치
CN104331720A (zh) 一种多通道超高频射频识别系统
CN116299398B (zh) 一种应用于飞行器的目标测距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0870010B2 (en) DC-DC converter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JP2000251029A (ja) 非接触型icカードリーダ装置
JP2017041730A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信号送受信方法
US6320533B1 (en) Electronic switching interface for use in radar systems
JP2017050656A (ja) アンテナおよび通信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