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03312B - 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挂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挂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03312B
CN113703312B CN202111025477.1A CN202111025477A CN113703312B CN 113703312 B CN113703312 B CN 113703312B CN 202111025477 A CN202111025477 A CN 202111025477A CN 113703312 B CN113703312 B CN 1137033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vehicle body
actuator
vehicle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254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03312A (zh
Inventor
吴维
罗俊林
苑士华
韦春辉
陈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to CN20211102547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33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03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3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033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33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1/00Automatic controllers
    • G05B11/01Automatic controllers electric
    • G05B11/36Automatic controllers electric with provision for obtaining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e.g. 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
    • G05B11/42Automatic controllers electric with provision for obtaining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e.g. 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 for obtaining a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both proportional and time-dependent, e.g. P. I., P. I. 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包括:S1、计算车辆的主运动功率PM、伴随运动功率PA;S2、将主运动功率PM、伴随运动功率PA输入到整个系统主运动方向的动态功率平衡方程,得到输入整个系统伴随运动的动态功率PA(t);S3、基于伴随运动方向的动态功率PA(t),选取不同的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进行计算,得到伴随运动功率损耗和作动器功率PE;S4、根据作动器功率PE限制以及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限制对目标控制强度进行修正,采用PID控制器,根据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与实际值的偏差,得到主动悬挂的目标控制力。本发明有效提高了车辆动力装置的功率利用率,在不增加车辆总体能耗的情况下,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挂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动力学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挂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车辆安全性和舒适性均有重要的影响。主动悬架是提高车辆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技术,而主动悬架的控制方法对主动悬架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主要以车速垂向加速度、车轮动载荷和悬架动挠度为性能指标,采用线性二次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主动悬架控制方法,该方法能够较为有效的解决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但是以上控制方法忽略了对主动悬架能耗的考虑,而主动悬架能耗往往较大,导致主动悬架实用性变差。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以解决目前主动悬架能耗较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计算车辆的主运动功率PM、伴随运动功率PA
S2、将所述主运动功率PM、伴随运动功率PA输入到整个系统主运动方向的动态功率平衡方程,得到输入整个系统伴随运动的动态功率PA(t);
S3、基于所述伴随运动方向的动态功率PA(t),选取不同的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进行计算,分别得到伴随运动功率损耗和作动器功率PE
S4、根据所述作动器功率PE限制以及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限制对目标控制强度进行修正,最后采用PID控制器,根据所述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与实际值的偏差,得到主动悬挂的目标控制力。
优选的,所述S2中,主运动方向的动态功率平衡方程为: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21
其中,Mc为车体质量;Zc为车体垂向位移;FZi为车体与负重轮之间的垂向作用力;g为重力加速度;FTri为履带工作段拉力;FTfi为履带张紧段拉力;γr为履带工作段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γf为履带张紧段与地面之间的夹角;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24
为车体俯仰角度;Xc为车体纵向位移;Fxi为车体与负重轮之间的纵向作用力。
优选的,计算所述伴随运动的动态功率PA(t)的方法为: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22
其中,FTri为履带工作段拉力,FTfi为履带张紧段拉力,γr为履带工作段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γf为履带张紧段与地面之间的夹角,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23
为车体俯仰角度,Zc为车体垂向位移,L为主动轮、诱导轮与履带接触点距车体质心之间纵向距离,H为主动轮、诱导轮与履带接触点距车体质心之间垂向距离。
优选的,所述S3中,作动器功率PE计算如下式: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31
其中,Fu—作动器输出力;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32
—等效车体部分垂向速度;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33
—等效负重轮垂向速度。
优选的,所述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的取值范围为[vmin:delta_v:vmax];当车体垂向速度绝对值大于所述垂向速度目标值vz时,通过所述作动器输出作动力进行主动调控,其他情况下所述作动器处于关闭状态。
优选的,所述S4中,对目标控制强度进行修正的方法为:
当作所述作动器功率PE大于所述伴随运动功率PA时,减小作动器功率,增大所述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
当所述作动器功率PE小于所述伴随运动功率PA时,则增大所述作动器功率PE,减小所述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
当所述作动器功率PE与所述伴随运动功率PA相等时,此时对应的控制强度,即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作为主动悬架控制时的目标控制强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主动悬架的控制,减小车辆俯仰运动、垂向运动和侧倾运动等车辆运动消耗的功率,有效提高了车辆动力装置的功率利用率,实现主动悬架消耗功率与车辆其他运动减小功率的平衡,解决主动悬架能耗高的问题,在不增加车辆总体能耗的情况下,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挂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功率平衡控制目标强度计算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功率平衡主动悬挂控制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含作动器的单负重轮物理模型;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伴随运动、作动器功率损耗变化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伴随运动能量损耗对比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伴随运动和作动器能量总损耗对比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整车纵向速度对比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车体垂向速度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为更好的说明技术方案,本发明定义车辆伴随运动为车辆因行驶过程产生的垂向运动、俯仰运动和侧倾运动,车辆阻力功率是由于车辆克服道路阻力所消耗的功率,车辆主运动为车辆纵向运动。本发明的理论依据:车辆动力装置发出的能量,经过传动系统,传递到车轮,进而推动车辆的前进,车辆在运动过程中,其所消耗的功率主要用于克服道路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还有很大一部分能量转换为热量的形式耗散掉了,主要是传动系统的发热、悬挂系统发热和制动器发热。假设主动悬架消耗的功率也来源于车辆动力源,虽然主动悬架会消耗部分功率,但是车辆在主动悬架控制后,车辆的伴随运动功率可能减小,进而保证在车辆总消耗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车辆机动性和舒适性。
车体的垂向振动速度是一个反映伴随运动剧烈程度的动力学参数,因此选取车体的垂向运动速度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51
作为整个控制过程中的输入量,控制器的输出量是位于车轮与车体之间的作动器的作动力Fu。选取单轮模型对主动悬挂功率平衡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分析。含有作动器的单轮物理模型如图4所示。
单负重轮模型的仿真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61
本实施例利用所建立的单负重轮车辆模型对本发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验证。本实施例中,仿真道路工况选取了E级随机路面。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方法流程图。
S1、计算车辆的主运动功率PM、伴随运动功率PA
车辆伴随运动为车辆因行驶过程产生的垂向运动、俯仰运动和侧倾运动;
1)在车辆车体空间动力学方程基础上,对车辆的主运动功率PM和伴随运动功率PA进行计算。将车辆系统的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对应广义坐标的一阶导数,得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动态功率平衡方程。
车体垂向运动功率平衡方程: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62
其中,Mc为车体质量;Zc为车体垂向位移;FZi为车体与负重轮之间的垂向作用力;g为重力加速度;FTri为履带工作段拉力;FTfi为履带张紧段拉力;γr为履带工作段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γf为履带张紧段与地面之间的夹角;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71
为车体俯仰角度。
车体纵向运动功率平衡方程: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72
其中,Xc为车体纵向位移;Fxi为车体与负重轮之间的纵向作用力。
车体俯仰运动功率平衡方程: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73
其中,Iy为车体俯仰转动惯量;hi为第i个负重轮轮心与车体质心间的垂向距离;zi为第i个负重轮的垂向位移;li为第i个负重轮轮心与车体质心间的纵向距离;L为主动轮、诱导轮与履带接触点距车体质心之间纵向距离;H为主动轮、诱导轮与履带接触点距车体质心之间垂向距离。
车体侧倾运动功率平衡方程: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81
Ix为车体侧倾转动惯量;δ为车体侧倾角;bsi为左右两侧负重轮轮心与车体质心间的横向距离。FT(f,r)i为履带车辆前后履带的张力、γ(f,r)分别为前后履带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
负重轮垂向运动功率平衡方程: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82
mi为第i个负重轮等效质量;FNiz为第i个负重轮与履带之间的垂向作用力。
车轮纵向运动功率平衡方程: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83
xi为第i个负重轮纵向位移;FNix为第i个负重轮与履带之间的纵向作用力。
2)根据所述车体纵向运动功率平衡方程得到车辆纵运动方向的动态功率PM(t):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84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91
S2、将所述主运动功率PM、伴随运动功率PA输入到整个系统主运动方向的动态功率平衡方程,得到输入整个系统伴随运动的动态功率PA(t);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92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93
对车辆的主运动和伴随运动的动态功率取平均值。得到车辆在[t1,t2]这段时间内经过不平路面时,输入车辆系统中的主运动平均功率和伴随运动平均功率计算公式分别为: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94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095
由公式(1)—(12)确立的车辆系统中的主运动平均功率和伴随运动平均功率计算方法,为后续主动悬架的控制提供计算方法。
S3、基于所述伴随运动方向的动态功率PA(t),选取不同的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进行计算,分别得到伴随运动功率损耗和作动器功率PE
在含有主动悬架控制的车辆中,由于需要对车辆伴随运动进行控制,主动悬架作动器会消耗功率,作动器功率PE计算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101
其中,Fu—作动器输出力;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102
—等效车体部分垂向速度;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103
—等效负重轮垂向速度;
总功率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主运动功率PM、伴随运动功率PA、作动器功率PE,因此Psum=PM+PA+PE
S4、根据所述作动器功率PE限制以及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限制对目标控制强度进行修正,最后采用PID控制器,根据所述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与实际值的偏差,得到主动悬挂的目标控制力。
首先计算主动悬架的目标控制强度。根据图2,选取不同的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伴随运动和作动器的功率损耗,得到伴随运动和作动器功率损耗变化如图5所示。
通过图5可以看出,随着调控作用的加强,伴随运动功率损耗明显降低,但作动器功率功率增大,也就是意味着对伴随运动功率进行调控需要更大的功率。根据计算结果,得到在E级路面下,E级路面参考GB 7031-86《车辆振动输入路面平度表示方法》,主动悬架要实现功率平衡的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为0.05m/s。
得到E级路面下主动悬架目标控制强度后,采用PID控制算法实现主动悬架的控制,控制流程如图3所示。PID控制器的输入是系统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差,其控制律如公式(14)所示。
Figure BDA0003243210230000111
式中,u(t)—控制器的输出控制量;Kp—控制器的比例增益系数;Ki—控制器的积分增益系数;Kd—控制器的微分增益系数;e(t)—被控对象输出值与理想值的相对偏差;
在PID控制器中,Kp,Ki,Kd三个增益系数的选取对控制器的动态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总输入功率为12kW的条件下,对比功率调控前后整车的伴随运动能量损耗情况。在对伴随运动功率进行调控时,选取了不同的调控目标值,即不同的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来表征控制的强弱程度。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分别为0m/s,0.05m/s。PID控制器参数Kp=180000,KI=10,Kd=1000。第2种调控状态下,意味着当车体的垂向速度绝对值大于0.05m/s时才通过作动器输出作动力进行主动调控,其他情况下作动器处于关闭状态。这两种调控状态分别为调控1和调控2。对伴随运动功率进行积分运算,得到调控前后的车体伴随运动能量损耗如图6所示。
图6分别对比了无功率调控、功率调控1和功率调控2三种状态下,车辆的伴随运动能量损耗。可以看出,通过对伴随运动的功率进行调控,能够明显的降低车辆伴随运动的能量损耗。将作动器功率算入整车功率之中,调控后的伴随运动和作动器总的能量损耗对比如图7所示。将调控后的伴随运动和作动器总的能量损耗进行整体考虑时,调控1状态下车辆的伴随运动和作动器的总能量损耗要大于不进行调控时的能量损耗,说明此时对伴随运动进行调控消耗掉的那一部分能量要大于伴随运动减小的那一部分能量,从总体上来看,说明此时调控是耗能的,即此时调控从能量的角度来说是不划算的。当降低伴随运动调控的强度时,即调控2的状态,通过图像可以看出此时对伴随运动进行调控消耗掉的功率要小于伴随运动减小的功率,从总体上来看,说明此时调控是节能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在上述仿真条件下,存在一功率平衡点,即对伴随运动调控所需的功率和利用调控减小的伴随运动功率损失相等。
最后对比了不同调控强度下,车辆纵向、垂向动力学响应,如图8-图9所示。
通过图8-图9可以看出,对采用本发明所提出的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即调控2)之后,在经过E级路面上时的纵向车速相比较无调控时,整车平均纵向车速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对比车体的垂向速度可以看出,在调控2的作用下,车体垂向速度均有明显的降低,车体垂向速度均方根值降低了66.7%。
利用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挂控制方法,能够改变整车的功率分布,并且调控后,整车伴随运动能量损耗均有明显的降低。从整体上来看,当车体垂向加速度目标值为0m/s时,即调控作用较强时,调控消耗掉的能量要大于伴随运动减小的能量,说明此时调控是耗能的;当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为±0.05m/s时,即减弱调控作用时,调控消耗掉的能量要小于伴随运动减小的能量,说明此时调控是节能的。仿真结果得出当车体垂向加速度目标值为±0.036m/s左右时,伴随运动进行调控消耗掉的能量等于伴随运动减小的能量。即此时达到调控耗能和伴随运动减小的能耗达到平衡点。采用本发明所提出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在功率平衡的条件下,不仅可以提高平均纵向车速,并且车体垂向速度明显降低。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优选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计算车辆的主运动功率PM、伴随运动功率PA
其中,所述伴随运动功率PA包括车体垂向运动功率、车体俯仰运动功率和车体侧倾运动功率;
S2、将所述主运动功率PM、伴随运动功率PA输入到整个系统主运动方向的动态功率平衡方程,得到输入整个系统伴随运动的动态功率PA(t);
S3、基于所述伴随运动方向的动态功率PA(t),选取不同的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进行计算,分别得到伴随运动功率损耗和作动器功率PE
S4、根据所述作动器功率PE限制以及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限制对目标控制强度进行修正,最后采用PID控制器,根据所述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与实际值的偏差,得到主动悬挂的目标控制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主运动方向的动态功率平衡方程为:
Figure FDA0003572078610000011
其中,Mc为车体质量;Zc为车体垂向位移;FZi为车体与负重轮之间的垂向作用力;g为重力加速度;FTri为履带工作段拉力;FTfi为履带张紧段拉力;γr为履带工作段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γf为履带张紧段与地面之间的夹角;
Figure FDA0003572078610000012
为车体俯仰角度;Xc为车体纵向位移;Fxi为车体与负重轮之间的纵向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所述伴随运动的动态功率PA(t)的方法为:
Figure FDA0003572078610000021
其中,FTri为履带工作段拉力,FTfi为履带张紧段拉力,γr为履带工作段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γf为履带张紧段与地面之间的夹角,
Figure FDA0003572078610000022
为车体俯仰角度,Zc为车体垂向位移,L为主动轮、诱导轮与履带接触点距车体质心之间纵向距离,H为主动轮、诱导轮与履带接触点距车体质心之间垂向距离,zi为第i个负重轮的垂向位移,δ为车体侧倾角,bsi为左右两侧负重轮轮心与车体质心间的横向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作动器功率PE计算如下式:
Figure FDA0003572078610000023
其中,Fu—作动器输出力;
Figure FDA0003572078610000024
—等效车体部分垂向速度;
Figure FDA0003572078610000025
—等效负重轮垂向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的取值范围为[vmin:delta_v:vmax];当车体垂向速度绝对值大于所述垂向速度目标值vz时,通过所述作动器输出作动力进行主动调控,其他情况下所述作动器处于关闭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对目标控制强度进行修正的方法为:
当作所述作动器功率PE大于所述伴随运动功率PA时,减小作动器功率,增大所述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
当所述作动器功率PE小于所述伴随运动功率PA时,则增大所述作动器功率PE,减小所述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
当所述作动器功率PE与所述伴随运动功率PA相等时,此时对应的控制强度,即车体垂向速度目标值vz,作为主动悬架控制时的目标控制强度。
CN202111025477.1A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挂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7033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5477.1A CN113703312B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挂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5477.1A CN113703312B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挂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3312A CN113703312A (zh) 2021-11-26
CN113703312B true CN113703312B (zh) 2022-05-17

Family

ID=78658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25477.1A Active CN113703312B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挂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0331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95495A (zh) * 2018-08-09 2018-12-14 燕山大学 一种非线性主动悬架的抗饱和自适应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927501A (zh) * 2019-03-12 2019-06-25 辽宁科技大学 一种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智能控制方法
CN111439086A (zh) * 2020-03-27 2020-07-24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的车辆isd悬架pdd控制理想模型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113288B4 (de) * 2011-09-12 2013-05-08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Kfz-Antriebsstra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Antriebsstranges
JP5915680B2 (ja) * 2014-03-20 2016-05-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操舵制御装置
DE102014011162B4 (de) * 2014-07-25 2017-12-21 Audi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aktiven Fahrwerk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95495A (zh) * 2018-08-09 2018-12-14 燕山大学 一种非线性主动悬架的抗饱和自适应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927501A (zh) * 2019-03-12 2019-06-25 辽宁科技大学 一种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智能控制方法
CN111439086A (zh) * 2020-03-27 2020-07-24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的车辆isd悬架pdd控制理想模型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el-based control methods applied for the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Horațiu Diudea;《2021 9th MPS》;20210616;全文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PID, LQR and Fuzzy Logic Controller for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using 3 Degree of Freedom Quarter Car Model;Jumi Bharali;《ICPEICES-2016》;20161231;全文 *
Integrated robust dynamics control of all-wheel-independently-actuated unmanned ground vehicle in diagonal steering;吴维;《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20210816;全文 *
Longitudinal-vertical dynamics of wheeled vehicle under off-road conditions;吴维;《Vehicle System Dynamics》;20200924;全文 *
履带车辆纵向与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功率特性;吴维;《兵工学报》;20210331;全文 *
工程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增量式PID控制;董炳辰;《中国科技论文》;20201031;全文 *
电动汽车悬架系统振动特性研究;樊智敏;《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9083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3312A (zh) 2021-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317B (zh) 轮毂驱动电动汽车纵、横和垂向力集成控制优化方法
CN109795502B (zh) 智能电动汽车路径跟踪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CN111806427B (zh) 一种四轮毂电机驱动车辆的综合控制方法
CN108454343B (zh) 基于姿态补偿的混合电磁悬架节能型半主动控制方法
CN110422053B (zh) 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节能控制方法
CN110962626B (zh) 一种多轴轮毂电机驱动车辆的自适应电子差速控制方法
WO2007074714A1 (ja) 車両の制御装置
WO2007074717A1 (ja) 車両の制御装置
CN112373459B (zh) 一种四轮毂电机驱动车辆上层运动状态控制方法
CN109017759B (zh) 期望路径车辆横摆控制方法
CN109733400A (zh) 用于在车辆中分配驱动扭矩的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2677992B (zh) 用于分布式驱动无人驾驶车辆的路径跟踪优化控制方法
CN110605975B (zh) 一种多轴分布式电驱动车辆转矩分配集成控制器和控制方法
CN112622875B (zh) 一种四轮毂电机驱动车辆的下层力矩分配控制方法
CN109017446B (zh) 期待路径车辆纵向速度追踪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978263A (zh) 一种驱动轮防滑与转矩优化融合的电动汽车稳定性控制方法
CN109017804B (zh) 力矩分配控制器为车辆各轮毂电机分配驱动力矩的方法
CN113703312B (zh) 一种基于功率平衡的主动悬挂控制方法
CN113147736B (zh) 基于独立轮系的电动车辆稳定性控制方法
Ahangarnejad et al. Active longitudinal load transfer control for improving vehicle's stability
Liao et al. Design of lateral dynamic control objectives for multi-wheeled distributed drive electric vehicles
Arana et al. Car attitude control by series mechatronic suspension
Li et al. Integrated vehicle chassis control with a main/servo-loop structure
KR102643495B1 (ko) 차량의 액티브 서스펜션 제어방법
CN111976409B (zh) 一种车辆舒适性和操稳性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