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0648B - 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0648B
CN113690648B CN202110836269.3A CN202110836269A CN113690648B CN 113690648 B CN113690648 B CN 113690648B CN 202110836269 A CN202110836269 A CN 202110836269A CN 113690648 B CN113690648 B CN 1136906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abutting
injection molding
elastic insulato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362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0648A (zh
Inventor
蔡侑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3626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906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90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06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0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06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端子模组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提供一金属板,在金属板上冲压并镭射切割形成第一端子、与第一端子分体的第二端子以及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一体成型的内封胶框、外封胶框,第一端子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一抵接部,第二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和第二抵接部;步骤S2:将步骤S1中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内封胶框和外封胶框置于注塑模具上,注塑模具压接内封胶框以及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注塑模具进一步与外封胶框以及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配合,形成一注塑型腔,向注塑型腔中注入熔融的绝缘胶,形成包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弹性绝缘体;步骤S3:切除内封胶框和外封胶框,得到端子模组。

Description

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电性连接芯片模块和电路板的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中的端子模组注塑成型时所用注塑模具结构一般包括分别设置有挡胶结构的上下模,所述上下模的挡胶结构对应配合从而使得上下模构成一封闭的框体,此模具结构设计的缺点在于,针对不同的产品需更换具有不同的挡胶结构的模具来生产以避免溢出胶体,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频繁更换模具使得加工生产的效率降低,且频繁更换模具也会对模具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另外,为保证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和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用以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电路板上的导电端子一般会在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与导电端子通过冲压一金属板一体成型的弹性部,从而补充导电端子的正向力,且弹性部通常设置为“S”型,如此使得信号在传输时也会经过弹性部,从而导致信号在弹性部的信号传输路径较长,且相邻导电端子之间的信号串扰较大,不利于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性能。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即端子在成型时一体成型有封胶框,使得在加工生产过程中无需频繁更换注塑模具;通过弹性绝缘体的弹性补足正向力的同时,还能够缩短信号传输路径,减少信号串扰,从而提高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端子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提供一金属板,在所述金属板上冲压并镭射切割形成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分体的第二端子以及内封胶框、外封胶框,所述第一端子形成有第一接触部、第一抵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抵接部之间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形成有第二接触部、第二抵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一个所述内封胶框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一个所述外封胶框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于所述内封胶框和所述外封胶框之间的区域内,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于所述内封胶框围设形成的区域内,且间隔设置;步骤S2:将步骤S1中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以及内封胶框和外封胶框置于注塑模具上,所述注塑模具压接所述内封胶框以及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注塑模具进一步与所述外封胶框以及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配合,形成一注塑型腔,向所述注塑型腔中注入熔融的绝缘胶,形成包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弹性绝缘体;步骤S3:切除所述内封胶框和所述外封胶框,得到所述端子模组。
进一步,步骤S1中,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形成有多个,一个所述内封胶框、一个所述外封胶框以及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形成一注塑组件,步骤S2 中,所述注塑模具对应每一所述注塑组件形成一个所述注塑型腔,且每一所述注塑型腔均设有一注塑嘴,熔融的绝缘胶自所述注塑嘴注入所述注塑型腔内,形成所述弹性绝缘体。
进一步,步骤S1中,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形成有多个,一个所述内封胶框、一个所述外封胶框以及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形成一注塑组件,步骤S2 中,在所述注塑组件的正面,所述注塑模具压接所述内封胶框以及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注塑模具进一步压接所述外封胶框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注塑组件的反面,所述注塑模具压接所述内封胶框以及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注塑模具进一步压接所述外封胶框以及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以在所述注塑组件的正面形成连通的多个所述注塑型腔,在所述注塑组件的反面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注塑型腔,至少一个注塑型腔设有一注塑嘴,熔融的绝缘胶自所述注塑嘴注入所述注塑型腔内,形成一体连接的多个所述端子模组。
进一步,在步骤S3中,还包括步骤S31:切除位于每两个所述端子模组之间的绝缘胶。
另一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第一对接元件至第二对接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绝缘本体;至少一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抵接部以及一第一连接部,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抵接部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抵接部一体连接;一第二端子,其与所述第一端子分体成型,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一第二抵接部以及一第二连接部,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且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一体连接;一弹性绝缘体,所述弹性绝缘体设有一镂空部,所述镂空部在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弹性绝缘体,所述弹性绝缘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显露于所述镂空部;其中,所述第一对接元件向下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对接元件向上抵接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弹性绝缘体弹性变形,所述第一抵接部向下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对接元件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对接元件。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位于所述弹性绝缘体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挡止部向下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位于所述弹性绝缘体的下方,且所述第二挡止部向上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止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挡止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止部与所述弹性绝缘体的抵接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挡止部与所述弹性绝缘体的抵接面积。
进一步,所述弹性绝缘体在所述第一挡止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凹槽,每一所述第一凹槽向上贯穿所述弹性绝缘体,所述弹性绝缘体在所述第二挡止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凹槽,每一所述第二凹槽向下贯穿所述弹性绝缘体。
进一步,所述第一抵接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一抵止部,所述第一抵止部显露于所述镂空部内,且所述第一抵止部向上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所述第二抵接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二抵止部,所述第二抵止部显露于所述镂空部内,且所述第二抵止部向下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相互配合的抵接位置均设置为倾斜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在成型过程中,一体成型有内封胶框、外封胶框,所述内封胶框和所述外封胶框在注塑成型弹性绝缘体以形成端子模组时起到封胶作用,即无需在模具上额外设置封胶结构,提高了加工生产效率,且不同产品无需更换模具,减少了模具在更换时的损耗,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具抵接时,由于导电端子共面度不足使得一部分导电端子不能与芯片模块导接,从而使得电连接器的传输性能较差的问题,所述导电端子通常分体设置,且与一弹簧配合从而使得分体式的导电端子之间具有可浮动的空间,但此种设计使得导电端子结构复杂,不容易制造和组装;本发明分体式的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在冲压成型时,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一体成型的所述内封胶框和所述外封胶框在起到封胶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将两个分体式的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连接在一起与所述弹性绝缘体注塑成型形成所述端子模组,所述弹性绝缘体不仅可以给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提供可浮动的空间,还进一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和组装,所述弹性绝缘体在所述第一对接元件和所述第二对接元件抵接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时,能起到缓冲作用,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抵接力可调节,且不会因为抵接力过大而损坏。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在上下方向上分体且间隔设置,所述弹性绝缘体一体注塑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如此使得在补足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正向力的同时,还能够使信号传输路径最短化,且由于信号不会通过所述弹性绝缘体导通,如此使得相邻的信号传输路径之间的距离增大,相应的,相邻的所述信号传输路径之间的串扰就会减少,从而提高了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性能。
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挡止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挡止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止部与弹性绝缘体的抵接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挡止部与弹性绝缘体的抵接面积,如此设置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在与第一对接元件和第二对接元件电性抵接时,由于所述弹性绝缘体在上下方向受到的抵接力不同,相对而言,弹性绝缘体对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抵接力也不同,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相互配合的抵接位置均设置为倾斜面,如此使得在受到所述弹性绝缘体不均等的抵接力时,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发生偏转,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对接元件和所述第二对接元件的接触垫擦拭,从而擦除氧化层,保证所述电连接器、所述第一对接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对接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较佳。
【附图说明】
图1为端子模组装入绝缘本体从而形成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电连接器与第一对接元件和第二对接元件配合压接前的剖视图;
图3为电连接器与第一对接元件和第二对接元件配合压接时的剖视图;
图4为在金属板上冲压形成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内封胶框和外封胶框从而形成的注塑组件;
图5为本发明端子模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注塑组件以及注塑模具;
图6为本发明端子模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2中在注塑组件上形成弹性绝缘体时在外封胶框处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端子模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2中在注塑组件上形成弹性绝缘体;
图8为本发明端子模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切除内封胶框、外封胶框以及两端子模组之间的绝缘胶后形成的连接有料带的端子模组;
图9为本发明端子模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步骤S2中在注塑组件上形成弹性绝缘体。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1 收容槽11
端子模组2 第一端子21 第一接触部211
第一连接部212 第一抵接部213 第一挡止部214
第一抵止部215 第二端子22 第二接触部221
第二连接部222 第二抵接部223 第二挡止部224
第二抵止部225 倾斜面S 弹性绝缘体23
镂空部231 第一凹槽232 第二凹槽233
第一对接元件200 第二对接元件300 金属板P
外封胶框L1 内封胶框L2 注塑组件A
注塑模具400 注塑型腔H 注塑嘴M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定义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左右方向中向左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于电性连接第一对接元件200至第二对接元件300,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优选为芯片模块,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优选为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以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端子模组2。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多个收容槽11,所述收容槽11在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多个端子模组2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槽11,每一所述端子模组2包括一第一端子21、一第二端子22以及一弹性绝缘体23,所述第一端子21包括一第一接触部211、一第一连接部212以及一第一抵接部213,所述第一接触部211 和所述第一抵接部21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212一体连接,所述第二端子22包括一第二接触部221、一第二连接部222以及一第二抵接部223,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23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222一体连接,所述弹性绝缘体23一体注塑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2,所述弹性绝缘体23设有一镂空部231,所述镂空部231在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弹性绝缘体23,所述第一抵接部213位于所述第二抵接部223上方且均显露于所述镂空部231,且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端子21 位于所述第二端子22的上方,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用于向上抵接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 ,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用于向下抵接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一挡止部214,所述第一挡止部214位于所述弹性绝缘体23的上方,所述第二接触部 221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二挡止部224,所述第二挡止部224位于所述弹性绝缘体23的下方;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一抵止部215,所述第一抵止部215显露于所述镂空部231内,所述第二抵接部223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二抵止部225,所述第二抵止部225 显露于所述镂空部231内。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在上下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H1小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H2,所述第一挡止部214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H3大于所述第二挡止部224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H4,且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23相面向的表面均设置为倾斜面S。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弹性绝缘体23在所述第一挡止部21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凹槽232,每一所述第一凹槽232向上贯穿所述弹性绝缘体23,所述弹性绝缘体 23在所述第二挡止部22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凹槽233,每一所述第二凹槽233 向下贯穿所述弹性绝缘体23。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和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配合压接,所述第一挡止部214向下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23,防止所述第一端子 21向下脱离所述弹性绝缘体23,所述第一抵止部215向上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23,防止所述第一端子21向上脱离所述弹性绝缘体23,所述第二挡止部224向上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23,防止所述第二端子22向上脱离所述弹性绝缘体23,所述第二抵止部225 向下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23,防止所述第二端子22向下脱离所述弹性绝缘体23,所述弹性绝缘体23弹性变形,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223,所述第一端子 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发生偏转,所述第一接触部211滑擦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的接触垫(未图示),所述第二接触部221滑擦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的接触垫(未图示),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通过所述电连接器100电性导接至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
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中端子模组2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4所示,步骤S1:提供一金属板P,在所述金属板P上冲压并镭射切割形成多个第一端子21、多个第二端子22以及内封胶框L2、外封胶框L1,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分体设置,所述第一端子21形成有第一接触部211、第一抵接部213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一抵接部213之间的第一连接部212,所述第二端子22形成有第二接触部221、第二抵接部223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23之间的第二连接部222,一个所述内封胶框L2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 213和第二抵接部223,一个所述外封胶框L1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1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2形成于所述内封胶框L2 和所述外封胶框L1之间的区域内,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23形成于所述内封胶框L2围设形成的区域内,且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内封胶框L2、一个所述外封胶框L1以及一个所述第一端子21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22形成一注塑组件A;
如图5至图7所示,步骤S2:将步骤S1中所述注塑组件A置于注塑模具400上,在所述注塑组件A的正面,所述注塑模具400压接所述内封胶框L2以及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23,所述注塑模具400进一步压接所述外封胶框L1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在所述注塑组件A的反面,所述注塑模具400压接所述内封胶框L2以及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23,所述注塑模具400进一步压接所述外封胶框L1以及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 ,以在所述注塑组件A的正面形成连通的多个注塑型腔H,在所述注塑组件A的反面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注塑型腔H,至少一个注塑型腔H设有一注塑嘴M,熔融的绝缘胶自所述注塑嘴M注入所述注塑型腔H内,形成一体连接的多个所述端子模组2;
如图8所示,步骤S3:切除所述内封胶框L2、所述外封胶框L1以及位于每两个所述端子模组2之间的绝缘胶,得到所述端子模组2。
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100中端子模组2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4所示,步骤S1:提供一金属板P,在所述金属板P上冲压并镭射切割形成多个第一端子21、多个第二端子22以及内封胶框L2、外封胶框L1,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分体设置,所述第一端子21形成有第一接触部211、第一抵接部213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一抵接部213之间的第一连接部212,所述第二端子22形成有第二接触部221、第二抵接部223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23之间的第二连接部222,一个所述内封胶框L2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 213和第二抵接部223,一个所述外封胶框L1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1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2形成于所述内封胶框L2 和所述外封胶框L1之间的区域内,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23形成于所述内封胶框L2围设形成的区域内,且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内封胶框L2、一个所述外封胶框L1以及一个所述第一端子21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22形成一注塑组件A;
如图9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注塑成型时的多个注塑型腔H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故图8中仅展示了本实施例注塑完成后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与弹性绝缘体23的状态,而未示出注塑模具400,本实施例的步骤S2如下:将步骤S1中多个所述注塑组件A置于所述注塑模具400上,所述注塑模具400压接所述内封胶框L2以及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23,所述注塑模具400进一步压接所述外封胶框L1以及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使得所述注塑模具400对应每一所述注塑组件A形成一个所述注塑型腔H,且每一所述注塑型腔H均设有一注塑嘴M,熔融的绝缘胶自所述注塑嘴M注入所述注塑型腔H内,形成所述弹性绝缘体23;
如图8所示,步骤S3:切除所述内封胶框L2和所述外封胶框L1,得到所述端子模组2。
如图1至图3所示,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得到的多个所述端子模组2自一侧装入一绝缘本体1从而形成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向下压接所述第一端子21,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向上抵接所述第二端子22,所述弹性绝缘体23 在上下方向弹性变形,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223,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
综上所述,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及其制造方法有下列有益效果:
1、所述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在成型过程中,一体成型有内封胶框L2、外封胶框L1,所述内封胶框L2和所述外封胶框L1在注塑成型弹性绝缘体23以形成端子模组2时起到封胶作用,即无需在模具上额外设置封胶结构,提高了加工生产效率,且不同产品无需更换模具,减少了模具在更换时的损耗,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2、为解决电连接器100与芯片模具抵接时,由于导电端子共面度不足使得一部分导电端子不能与芯片模块导接,从而使得电连接器100的传输性能较差的问题,所述导电端子通常分体设置,且与一弹簧配合从而使得分体式的导电端子之间具有可浮动的空间,但此种设计使得导电端子结构复杂,不容易制造和组装;本发明分体式的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在冲压成型时,与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一体成型的所述内封胶框L2和所述外封胶框L1在起到封胶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将两个分体式的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连接在一起与所述弹性绝缘体23注塑成型形成所述端子模组2,所述弹性绝缘体23不仅可以给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 提供可浮动的空间,还进一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和组装,所述弹性绝缘体23在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和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抵接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时,能起到缓冲作用,使得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之间的抵接力可调节,且不会因为抵接力过大而损坏。
3、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在上下方向上分体且间隔设置,所述弹性绝缘体23一体注塑于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如此使得在补足所述第一端子21、所述第二端子22正向力的同时,还能够使信号传输路径最短化,且由于信号不会通过所述弹性绝缘体23导通,如此使得相邻的信号传输路径之间的距离增大,相应的,相邻的所述信号传输路径之间的串扰就会减少,从而提高了电连接器100的信号传输性能。
4、所述第一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端子21的第一挡止部214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子22的第二挡止部224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止部214与弹性绝缘体23的抵接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挡止部224与弹性绝缘体23的抵接面积,如此设置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在与第一对接元件200和第二对接元件300电性抵接时,由于所述弹性绝缘体23在上下方向受到的抵接力不同,相对而言,弹性绝缘体23对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的抵接力也不同,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在上下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23相互配合的抵接位置均设置为倾斜面S,如此使得在受到所述弹性绝缘体23不均等的抵接力时,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发生偏转,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和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的接触垫擦拭,从而擦除氧化层,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第一对接元件200以及所述第二对接元件300之间的电性连接较佳。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端子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提供一金属板,在所述金属板上冲压并镭射切割形成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分体的第二端子以及内封胶框、外封胶框,所述第一端子形成有第一接触部、第一抵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抵接部之间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形成有第二接触部、第二抵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一个所述内封胶框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一个所述外封胶框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于所述内封胶框和所述外封胶框之间的区域内,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于所述内封胶框围设形成的区域内,且间隔设置;
步骤S2:将步骤S1中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以及内封胶框和外封胶框置于注塑模具上,所述注塑模具压接所述内封胶框以及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注塑模具进一步与所述外封胶框以及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配合,形成一注塑型腔,向所述注塑型腔中注入熔融的绝缘胶,形成包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弹性绝缘体;
步骤S3:切除所述内封胶框和所述外封胶框,得到所述端子模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形成有多个,一个所述内封胶框、一个所述外封胶框以及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形成一注塑组件,步骤S2中,所述注塑模具对应每一所述注塑组件形成一个所述注塑型腔,且每一所述注塑型腔均设有一注塑嘴,熔融的绝缘胶自所述注塑嘴注入所述注塑型腔内,形成所述弹性绝缘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形成有多个,一个所述内封胶框、一个所述外封胶框以及一个所述第一端子和一个所述第二端子形成一注塑组件,步骤S2中,在所述注塑组件的正面,所述注塑模具压接所述内封胶框以及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注塑模具进一步压接所述外封胶框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注塑组件的反面,所述注塑模具压接所述内封胶框以及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注塑模具进一步压接所述外封胶框以及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以在所述注塑组件的正面形成连通的多个所述注塑型腔,在所述注塑组件的反面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注塑型腔,至少一个注塑型腔设有一注塑嘴,熔融的绝缘胶自所述注塑嘴注入所述注塑型腔内,形成一体连接的多个所述端子模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模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还包括步骤S31:切除位于每两个所述端子模组之间的绝缘胶。
5.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第一对接元件至第二对接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在上下方向上贯穿所述绝缘本体;
至少一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端子模组包括:
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一第一抵接部以及一第一连接部,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抵接部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抵接部一体连接;
一第二端子,其与所述第一端子分体成型,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一第二抵接部以及一第二连接部,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且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一体连接;
一弹性绝缘体,所述弹性绝缘体设有一镂空部,所述镂空部在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弹性绝缘体,所述弹性绝缘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显露于所述镂空部;
其中,所述第一对接元件向下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对接元件向上抵接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弹性绝缘体弹性变形,所述第一抵接部向下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对接元件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对接元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位于所述弹性绝缘体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挡止部向下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位于所述弹性绝缘体的下方,且所述第二挡止部向上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止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挡止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止部与所述弹性绝缘体的抵接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挡止部与所述弹性绝缘体的抵接面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绝缘体在所述第一挡止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凹槽,每一所述第一凹槽向上贯穿所述弹性绝缘体,所述弹性绝缘体在所述第二挡止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凹槽,每一所述第二凹槽向下贯穿所述弹性绝缘体。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一抵止部,所述第一抵止部显露于所述镂空部内,且所述第一抵止部向上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所述第二抵接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背向延伸形成一第二抵止部,所述第二抵止部显露于所述镂空部内,且所述第二抵止部向下抵接所述弹性绝缘体。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相互配合的抵接位置均设置为倾斜面。
CN202110836269.3A 2021-07-23 2021-07-23 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 Active CN1136906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6269.3A CN113690648B (zh) 2021-07-23 2021-07-23 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6269.3A CN113690648B (zh) 2021-07-23 2021-07-23 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0648A CN113690648A (zh) 2021-11-23
CN113690648B true CN113690648B (zh) 2023-07-21

Family

ID=78577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36269.3A Active CN113690648B (zh) 2021-07-23 2021-07-23 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9064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9021A (en) * 1995-02-09 2000-12-1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CN201352622Y (zh) * 2008-12-16 2009-11-25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4733978A (zh) * 2013-12-18 2015-06-24 江苏景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08336542A (zh) * 2017-06-23 2018-07-27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9021A (en) * 1995-02-09 2000-12-12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CN201352622Y (zh) * 2008-12-16 2009-11-25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4733978A (zh) * 2013-12-18 2015-06-24 江苏景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08336542A (zh) * 2017-06-23 2018-07-27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0648A (zh) 202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90802B (zh) 电连接器
US2015012606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plate
CN110212375B (zh) 电连接器
CN113690648B (zh) 端子模组制造方法及电连接器
US11482807B2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783066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1126329U (zh) 电连接器
CN109921221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H0778662A (ja) バルブソケ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6885525A (zh) 一种Type-c制作工艺
CN111525310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2736529B (zh) 电连接器
CN112636117B (zh) 自配对板对板连接器、接触件组以及绝缘壳体
CN201667440U (zh) 电连接器
CN112706360A (zh) 一种注塑成型模具中镶嵌五金件的定位结构
US20160211630A1 (en) Modular Jack Connector and Terminal Module
CN112151993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6354927U (zh) 一种高速连接器结构
CN219696753U (zh) 侧立式连接器
CN218448757U (zh) 电连接器的一体式接地结构
CN218997163U (zh) 一种汽车连接器结构
CN217306775U (zh) 电连接器
CN218940108U (zh) 一种带cap结构的电连接器
CN211456036U (zh) 电连接器
CN215896804U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