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86065B - 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86065B
CN113686065B CN202110826773.5A CN202110826773A CN113686065B CN 113686065 B CN113686065 B CN 113686065B CN 202110826773 A CN202110826773 A CN 202110826773A CN 113686065 B CN113686065 B CN 1136860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erheat degree
return air
threshold range
degree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267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86065A (zh
Inventor
何宇
吴东华
雷朋飞
张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2677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860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86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86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86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860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制热模式/制冷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出水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通过排气过热度控制和回气过热度控制双重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提高了电子膨胀阀的运行精度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热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水机系统其热源侧使用翅片式换热器,使用侧为水侧换热器,较常规的电子膨胀阀控制策略是通过回气过热度控制(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仅仅通过回气过热度控制,在出现运行工况不稳定、蒸发侧蒸发不良、感温头偏差、传感器偏差等情况时,导致无法检测到真正的蒸发温度、无法计算出真实的回气过热度,从而导致电子膨胀阀失调,导致压缩机带液压缩,此时压缩机运行处于不安全运行状态,从而易造成压缩机内部结构件磨损甚至烧损压缩机。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能够解决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效果不佳的问题,提高电子膨胀阀运行精度,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包括:
在制热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出水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进行回气过热控制,具体为:
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
进一步的,所述进行排气过热控制,具体为:
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及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具体为:
实际回气过热度数值为K1,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2,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1-K2|*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具体为:
实际排气过热度数值为K3,目标排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4,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3-K4|*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在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包括:
在制冷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进行回气过热控制,具体为:
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
进一步的,所述进行排气过热控制,具体为:
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及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具体为:
实际回气过热度数值为K1,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2,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1-K2|*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具体为:
实际排气过热度数值为K3,目标排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4,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3-K4|*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在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在制热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出水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比较单元,用于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
调节单元,用于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在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比较单元,用于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
调节单元,用于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在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
在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制热模式/制冷模式下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进行回气过热控制,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进行排气过热控制。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排气过热度控制和回气过热度控制双重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提高了电子膨胀阀的运行精度,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回气过热控制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排气过热控制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中回气过热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中的排气过热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项操作(或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旨在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控制过程中,通过排气过热度控制和回气过热度控制两种模式共同双重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提高了电子膨胀阀的运行精度,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于传统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控制过程仅仅通过排气过热控制或仅仅通过回气过热控制会导致电子膨胀阀调节不准确等问题。此外,传统通过回气过热控制调节电子膨胀阀的过程中,在出现运行工况不稳定、蒸发侧蒸发不良、感温头偏差、传感器偏差等情况时,导致无法检测到真正的蒸发温度、无法计算出真实的回气过热度,从而导致电子膨胀阀失调,导致压缩机带液压缩,此时压缩机运行处于不安全运行状态,从而易造成压缩机内部结构件磨损甚至烧损压缩机。基于此,提供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以解决现有电子膨胀阀调节过程中的调节效果不佳问题。
实施例一:
图1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可以由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设备执行,该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设备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该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设备可以是两个或多个物理实体构成,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实体构成。一般而言,该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设备可以是热泵系统或水机系统等。
下述以热泵系统为执行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的主体为例,进行描述。参照图1,该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具体包括:
S101、在制热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出水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具体的,通过制冷系统回气管上的压力传感器检测低压侧压力值并传输至控制器计算出相对应的饱和蒸发温度。通过在排气管和回气管上分别设置对应的热电偶进行对排气温度和回气温度的检测。通过在水侧换热器出水管出设置热电偶以进行出水温度的检测。将检测得到的饱和蒸发温度、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和出水温度传输至控制器以进行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的计算。
S102、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具体的,根据检测到的饱和蒸发温度、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和出水温度进行排气过热度和回气过热度的计算,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S103、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
具体的,在控制器中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中,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则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小值)。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大小。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8-3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5℃)),则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小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1℃))。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和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1℃))的大小。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5℃),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范围(1-5℃)),即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为(16-20℃)。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5℃)),即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为20℃;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小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1℃)),即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小值为16℃。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20℃)和最小值(16℃)的大小。
S104、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8-3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1-5℃)。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5℃)),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5℃,回差值范围为(1-5℃),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范围(1-5℃)),即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为(16℃-20℃)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5℃)),即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为(20℃);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20℃)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进一步的,参见图2,所述进行回气过热控制,具体为:
S1041、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
具体的,在控制器中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其中,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小值),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大小。
示例性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1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5℃)),则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1℃)),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1℃))和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的大小。
示例性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5℃),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5℃)-回差值范围(1-5℃)),即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0-4℃)。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5℃)-回差值(1℃)),即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为(4℃);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5℃)-回差值(5℃)),即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为(0℃);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4℃)和最小值(0℃)的大小。
进一步的,在控制器中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其中,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则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小值)。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的第二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大小。
示例性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1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5℃)),则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5℃)),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的第二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5℃))和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的大小。
示例性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5℃),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5℃)+回差值范围(1-5℃)),即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为(6-10℃)。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5℃)+回差值范围(5℃)),即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为(10℃);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5℃)+回差值范围(1℃)),即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为(6℃);。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的第二阈值范围的最大值(10℃)和最小值(6℃)的大小。
S1042、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具体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其中,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则控制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使回气过热度上升。
示例性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1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差值范围为(1-5℃),则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5℃)),其中,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则控制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使回气过热度上升。
示例性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5℃),回差值范围为(1-5℃),则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5℃)-回差值范围(1-5℃)),则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为(0℃-4℃)。其中,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为(0℃),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0℃)时,则控制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使回气过热度上升。
具体的,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具体为:
实际回气过热度数值为K1,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2,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1-K2|*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进一步的,电子膨胀阀每隔时间T(初始值为30S),调节的步数M=|K1-K2|*P,实际回气过热度与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相差越大,M值越大,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的步数越快。
S1043、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当前实际回气过热度在所需要的目标回气过热度范围内,不需要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示例性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1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5℃))时,当前实际回气过热度在所需要的目标回气过热度范围内,不需要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示例性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5℃),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5℃)-回差值(5℃)),即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为(0℃);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5℃)+回差值(5℃)),即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为(10℃);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0℃),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10℃)时,当前实际回气过热度在所需要的目标回气过热度范围内,不需要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S1044、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以使回气过热度降低,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当前实际回气过热度在所需要的目标回气过热度范围内,不需要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示例性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1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以使回气过热度降低,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时,当前实际回气过热度在所需要的目标回气过热度范围内,不需要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示例性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5℃),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5℃)-回差值(5℃)),即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为(0℃);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5℃)+回差值(5℃)),即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为(10℃);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10℃)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以使回气过热度降低,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10℃)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0℃)。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0℃),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10℃)时,当前实际回气过热度在所需要的目标回气过热度范围内,不需要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具体的,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具体为:
实际回气过热度数值为K1,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2,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1-K2|*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进一步的,电子膨胀阀每隔时间T(初始值为30S),调节的步数M=|K1-K2|*P,实际回气过热度与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相差越大,M值越大,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的步数越快。
S105、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8-3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差值范围为(1-5℃),则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5℃)),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5℃),回差值范围为(1-5℃),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范围(1-5℃))。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5℃)),即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为(20℃);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20℃)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进一步的,参见图3,所述进行排气过热控制,具体为:
S1051、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
具体的,在控制器中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其中,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小值)。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大小。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8-3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5℃)),则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1℃)),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和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1℃))的大小。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5℃),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范围(1-5℃)),即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为(16-20℃)。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20℃)和最小值(16℃)的大小。
进一步的,在控制器中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其中,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小值),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二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大小。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8-3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5℃)),则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5℃))。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二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和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5℃))的大小。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5℃),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范围(1-5℃)),即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为(10-14℃)。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二阈值范围的最大值(14℃)和最小值(10℃)的大小。
S1052、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则控制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使排气过热度上升。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8-3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差值范围为(1-5℃),则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1-5℃))。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则控制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使排气过热度上升。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5℃),回差值范围为(1-5℃),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范围(1-5℃)),即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为(10-14℃)。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为(10℃),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10℃),则控制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使排气过热度上升。
具体的,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具体为:
实际排气过热度数值为K3,目标排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4,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3-K4|*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进一步的,电子膨胀阀每隔时间T(初始值为30S),调节的步数M'=|K3-K4|*P',实际排气过热度与目标排气过热度目标值相差越大,M'值越大,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的步数越快。
S1053、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
进一步的,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当前排气过热度已经接近目标排气过热度,则需要减慢电子膨胀阀的调节速度,以避免电子膨胀阀出现过调情况,同时也减少了温度值和系统参数的波动,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性和稳定性。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10℃)中任意值,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5℃))。
示例性的,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为(15℃),回差值范围为(1-5℃),得到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5℃)),即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为(20℃);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15℃)-回差值(5℃)),即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为(10℃);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10℃)),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20℃),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20℃)。
上述,通过在制热模式下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进行回气过热控制,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进行排气过热控制。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排气过热度控制和回气过热度控制双重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提高了电子膨胀阀的运行精度,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图4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可以由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设备执行,该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设备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该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设备可以是两个或多个物理实体构成,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实体构成。一般而言,该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设备可以是热泵系统或水机系统等。
下述以热泵系统为执行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的主体为例,进行描述。参照图4,该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具体包括:
S201、在制冷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具体的,通过制冷系统中设置高压传感器和低压传感器检测对应的高压侧压力和低压侧压力值并传输至控制器计算出相对应的冷凝出口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通过在排气管和回气管上分别设置对应的热电偶进行对排气温度和回气温度的检测。将检测得到的饱和蒸发温度、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和冷凝出口温度传输至控制器以进行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的计算。
S202、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具体的,根据检测到的饱和蒸发温度、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和冷凝出口温度进行排气过热度和回气过热度的计算,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S203、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
具体的,在控制器中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中,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则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小值)。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大小。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104、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参见图5,所述进行回气过热控制,具体为:
S2041、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
具体的,在控制器中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其中,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小值),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大小。
进一步的,在控制器中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其中,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则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小值)。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的第二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大小。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的回气过热控制过程中的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2042、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具体的,预设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其中,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为(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则控制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使回气过热度上升。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的回气过热控制过程中的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具体为:
实际回气过热度数值为K1,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2,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1-K2|*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进一步的,电子膨胀阀每隔时间T(初始值为30S),调节的步数M=|K1-K2|*P,实际回气过热度与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相差越大,M值越大,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的步数越快。
S2043、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当前实际回气过热度在所需要的目标回气过热度范围内,不需要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的回气过热控制过程中的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的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S2044、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以使回气过热度降低,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当前实际回气过热度在所需要的目标回气过热度范围内,不需要对电子膨胀阀进行调节,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的回气过热控制过程中的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的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具体为:
实际回气过热度数值为K1,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2,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1-K2|*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进一步的,电子膨胀阀每隔时间T(初始值为30S),调节的步数M=|K1-K2|*P,实际回气过热度与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相差越大,M值越大,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的步数越快。
S205、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参见图6,所述进行排气过热控制,具体为:
S2051、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
具体的,在控制器中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其中,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小值)。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大小。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控制器中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其中,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小值),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四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大小。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2052、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和回差值范围,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为(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则控制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使排气过热度上升。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具体为:
实际排气过热度数值为K3,目标排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4,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3-K4|*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进一步的,电子膨胀阀每隔时间T(初始值为30S),调节的步数M'=|K3-K4|*P',实际排气过热度与目标排气过热度目标值相差越大,M'值越大,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的步数越快。
S2053、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
具体的,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排气过热度第二目标值-回差值范围最大值),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
进一步的,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当前排气过热度已经接近目标排气过热度,则需要减慢电子膨胀阀的调节速度,以避免电子膨胀阀出现过调情况,同时也减少了温度值和系统参数的波动,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制冷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相同;制冷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具体数值示例性设置和计算逻辑,与制热模式下的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上述,通过在制冷模式下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进行回气过热控制,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进行排气过热控制。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排气过热度控制和回气过热度控制双重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提高了电子膨胀阀的运行精度,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具体包括:检测单元11、计算单元12、比较单元13和调节单元14。
其中,检测单元11,用于在制热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出水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计算单元12,用于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比较单元13,用于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
调节单元14,用于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上述,通过在制热模式下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进行回气过热控制,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进行排气过热控制。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排气过热度控制和回气过热度控制双重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提高了电子膨胀阀的运行精度,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具体包括:检测单元21、计算单元22、比较单元23和调节单元24。
其中,检测单元21,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计算单元22,用于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比较单元23,用于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
调节单元24,用于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上述,通过在制冷模式下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进行回气过热控制,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进行排气过热控制。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排气过热度控制和回气过热度控制双重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提高了电子膨胀阀的运行精度,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参照图9,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31、存储器32、通信模块33、输入装置34及输出装置35。该电子设备中处理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该电子设备中的存储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该电子设备的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模块、输入装置及输出装置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
存储器32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中的检测单元、计算单元、比较单元和调节单元)。存储器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通信模块33用于进行数据传输。
处理器3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
输入装置34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输出装置35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上述提供的电子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实施例四: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该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包括:在制热模式/制冷模式下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进行回气过热控制,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进行排气过热控制。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排气过热度控制和回气过热度控制双重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提高了电子膨胀阀的运行精度,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存储介质——任何的各种类型的存储器设备或存储设备。术语“存储介质”旨在包括:安装介质,例如CD-ROM、软盘或磁带装置;计算机系统存储器或随机存取存储器,诸如DRAM、DDR RAM、SRAM、EDO RAM,兰巴斯(Rambus)RA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闪存、磁介质(例如硬盘或光存储);寄存器或其它相似类型的存储器元件等。存储介质可以还包括其它类型的存储器或其组合。另外,存储介质可以位于程序在其中被执行的第一计算机系统中,或者可以位于不同的第二计算机系统中,第二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诸如因特网)连接到第一计算机系统。第二计算机系统可以提供程序指令给第一计算机用于执行。术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驻留在不同位置中(例如在通过网络连接的不同计算机系统中)的两个或更多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可以存储可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例如具体实现为计算机程序)。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不限于如上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还可以执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中的相关操作。
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可执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未在上述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
上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本申请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的各种明显变化、重新调整及替代均不会脱离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申请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决定。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制热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出水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行排气过热控制,具体为:
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及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具体为:
实际回气过热度数值为K1,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2,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1-K2|*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具体为:
实际排气过热度数值为K3,目标排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4,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3-K4|*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5.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制冷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行排气过热控制,具体为:
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四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逐渐减小,直至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以及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具体为:
实际回气过热度数值为K1,目标回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2,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1-K2|*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具体为:
实际排气过热度数值为K3,目标排气过热度目标值为K4,每隔固定时间调节电子膨胀阀的步数为M'=|K3-K4|*P',P'为调节系数且为定值,M'为电子膨胀阀调节步数。
9.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在制热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出水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出水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比较单元,用于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
调节单元,用于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一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10.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检测排气温度、回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和饱和蒸发温度;
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实际排气过热度和实际回气过热度,其中,实际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冷凝出口温度,实际回气过热度=回气温度-饱和蒸发温度;
比较单元,用于比较实际排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
调节单元,用于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回气过热控制;
比较实际回气过热度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和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回气过热度第一目标值+回差值范围);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且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
当实际回气过热度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控制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直至实际回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二阈值范围最大值且大于预设的目标回气过热度第一阈值范围最小值;
当实际排气过热度小于预设的目标排气过热度的第三阈值范围最大值时,则进行排气过热控制。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方法。
12.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110826773.5A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36860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6773.5A CN113686065B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6773.5A CN113686065B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86065A CN113686065A (zh) 2021-11-23
CN113686065B true CN113686065B (zh) 2023-03-24

Family

ID=78577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26773.5A Active CN113686065B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860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4494B (zh) * 2021-12-24 2023-09-29 佛山市顺德区和而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系统的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
CN114719435B (zh) * 2022-03-30 2023-12-08 浙江中广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喷气增焓压缩机的热泵热水机的控制方法
CN114719434B (zh) * 2022-03-30 2023-10-27 浙江中广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喷气増焓功能热泵热水机排气温度的控制方法
CN115493295A (zh) * 2022-09-26 2022-12-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水机组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0582B (zh) * 2016-10-18 2019-05-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螺杆机组的控制方法
CN106595157A (zh) * 2016-12-14 2017-04-26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871476B (zh) * 2017-02-17 2019-08-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及其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JP6791429B1 (ja) * 2019-09-09 2020-11-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量判定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2984856A (zh) * 2021-03-31 2021-06-18 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模块水机的电子阀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86065A (zh) 202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86065B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US8255087B2 (en) Constant air volume HVAC system with a dehumidification function and discharge air temperature control, an HVAC controller therefor and a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CN113686049B (zh) 一种室温协同控制热泵机组方法及装置
CN111023424B (zh) 一种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器
CN107178873A (zh) 变频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23429B (zh) 一种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器
CN110579010A (zh) 一种多联机内机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09539439B (zh) 蒸发冷却式冷水机组的风机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机组
CN112413953B (zh) 一种二氧化碳热泵的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066511A (zh) 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空调以及计算机设备
CN110595004A (zh) 一种空调降噪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空调器
JP2018124033A (ja)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制御方法
CN112178993A (zh) 一种对目标温度进行补偿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CN113375274A (zh)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
CN111649441B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11322801B (zh) 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KR102250880B1 (ko) 냉장고의 스텝밸브 제어 방법
CN110553366A (zh) 一种空调器的自适应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器
CN113432354B (zh) 空气源热泵控制方法、装置、空气源热泵和存储介质
CN112664455B (zh) 一种压缩机的润滑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06695B (zh) 压缩机负载数据优化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121242B (zh) 一种空调系统运行参数的调节方法、调节装置和空调系统
CN114264032B (zh) 过冷阀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526146B (zh) 汽车台架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864980B (zh) 空调系统风机盘管除湿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