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82100A - 稳定杆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稳定杆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82100A
CN113682100A CN202110980622.5A CN202110980622A CN113682100A CN 113682100 A CN113682100 A CN 113682100A CN 202110980622 A CN202110980622 A CN 202110980622A CN 113682100 A CN113682100 A CN 1136821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bilizer bar
groove
torsion
ba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806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82100B (zh
Inventor
彭畅
薛福元
王会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8062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821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82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82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82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821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5Stabiliser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80Interactive suspensions; arrangement affecting more than one suspension unit
    • B60G2204/83Type of interconnection
    • B60G2204/8302Mechan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80Interactive suspensions; arrangement affecting more than one suspension unit
    • B60G2204/83Type of interconnection
    • B60G2204/8306Permanent; Continuo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车辆调试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稳定杆及车辆,其中,上述稳定杆包括:稳定杆本体,所述稳定杆本体开设有槽体;多个扭杆,所述扭杆用于放置在所述槽体内,多个所述扭杆之间的刚度不同,如此设置,将不同刚度的扭杆放置到槽体中,即可改变稳定杆的整体刚度,以此来快速地确认稳定杆的最适合的刚度,保证了车辆行驶的舒适性、操控性及安全性,并且无需重新开模制造不同刚度的稳定杆,加快了调试周期,减少了开发成本。

Description

稳定杆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车辆调试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稳定杆及车辆。
背景技术
稳定杆是一种用于防止车辆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保证车辆平衡的装置。目前,在对车辆底盘调试的过程中,稳定杆的刚度对于整车舒适性,操控性以及车辆的安全性都至关重要,因此,对于稳定杆的刚度调试很有必要。然而,目前稳定杆的刚度受限于材料的厚度及成型工艺,想要测试不同刚度的稳定杆需要重新开模,制造周期长,且成本较高,影响了车辆底盘调试的效率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杆。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稳定杆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稳定杆,包括:
稳定杆本体,所述稳定杆本体开设有槽体;
多个扭杆,所述扭杆用于放置在所述槽体内,多个所述扭杆之间的刚度不同。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限位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槽体为多个。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槽体的数量为偶数个,所述槽体具有多种尺寸,其中相同尺寸的两个槽体为一组,每组所述槽体以所述稳定杆本体的轴心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稳定杆本体包括:
扭转段,所述扭转段开设有所述槽体;
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连接于所述扭转段的两端。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稳定杆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扭杆固定于所述槽体内。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件为卡箍;或
所述固定件为螺栓,所述扭杆设置有通孔,所述槽体的槽底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槽底螺纹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槽体的槽深为2毫米至4毫米;和/或
所述槽体的开口处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槽体的槽底处的宽度尺寸;或所述槽体为方形;
其中,所述扭杆的形状适配于所述槽体的形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扭转段的自由扭转角度为10°至40°。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示稳定杆还包括:
衬套,套设于所述连接段,所述衬套用于连接至车身。
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上述任一种稳定杆。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稳定杆及车辆,其中,稳定杆的本体上开设有槽体,稳定杆还设置有多个刚度不同的扭杆,将不同刚度的扭杆放置到槽体中,即可改变稳定杆的整体刚度,以此来快速地确认稳定杆的最适合的刚度,保证了车辆行驶的舒适性、操控性及安全性,并且无需重新开模制造不同刚度的稳定杆,加快了调试周期,减少了开发成本。
本发明所述的稳定杆及车辆,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稳定杆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稳定杆的扭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稳定杆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稳定杆的卡箍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稳定杆,110稳定杆本体,111槽体,112扭转段,113连接段,120扭杆,130固定件,131卡箍,140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车辆底盘的调试过程中,稳定杆100的调试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的刚度大小对于整车舒适性,操控性以及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的安全性都至关重要。
稳定杆100的刚度受限于材料的厚度及成型工艺,想要测试不同刚度的稳定杆100需要重新开模,制造周期长,且成本较高,影响了车辆底盘调试的效率和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稳定杆100,包括:稳定杆本体110,稳定杆本体110开设有槽体111;多个扭杆120,扭杆120用于放置在槽体111内,多个扭杆120之间的刚度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稳定杆100包括有稳定杆本体110,其中,稳定杆本体110上开设有槽体111,稳定杆100还设置有多个刚度不同的扭杆120,将不同刚度的扭杆120放置到槽体111中,即可改变稳定杆100的整体刚度,以此来快速地确认稳定杆100的最适合的刚度,保证了车辆行驶的舒适性、操控性及安全性,并且无需重新开模制造不同刚度的稳定杆100,加快了调试周期,减少了开发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稳定杆100设置在车辆的悬挂总成上,具体的,稳定杆10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侧的悬挂摇臂上,当车辆过弯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导致车身侧倾,弯外轮的悬架压向稳定杆100,弯内轮的悬架拉伸稳定杆100,使得稳定杆100发生扭转,稳定杆100对弯外轮的悬架施加方向向上的弹力,以托起弯外轮的悬架,阻止其继续下压,同时,稳定杆100对弯内轮的悬架施加方向向下的弹力,以压住弯内轮的悬架,阻止其继续拉伸,以此来抑制车身的侧倾。
槽体111开设在稳定杆本体110中间的位置,且槽体111的中心和稳定杆本体110的中心位置重合,扭杆120的长度适配于槽体111的长度,如此设置,使得当稳定杆100发生扭转时,稳定杆100上的扭转力分布均匀,避免出现施加给车辆两侧的悬架的力不均匀,降低抑制车身的侧倾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稳定杆10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示例性的,扭杆120可选用锰钢合金等具有良好的抗压,抗冲击,耐磨性能的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槽体111为多个。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槽体111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槽体111分布在稳定杆本体110的周侧,通过设置多个槽体111,并且在槽体111中放置多个不同刚度的扭杆120,能够更大范围的改变稳定杆100的刚度,能够做更多组的对比试验来选择出刚度最合适的稳定杆100,以保证车辆行驶的舒适性、操控性及安全性,并且无需更换多种稳定杆100即可快速的进行试验,缩短了调试周期,减少了调试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偏向运动型的车辆,例如越野车等,使用刚度较大的稳定杆100,保证转弯或崎岖路面行驶时的运动性能,对于偏向日常使用的家用车辆,使用刚度较小的稳定杆100,保证了驾驶的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槽体111的数量为偶数个,槽体111具有多种尺寸,其中相同尺寸的两个槽体111为一组,每组槽体111以稳定杆本体110的轴心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设置槽体111的数量为偶数个,并且槽体111具有不同的尺寸,其中相同尺寸的两个槽体111设置为一组,且每组槽体111中的两个槽体111以稳定杆100的轴心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每组槽体111中放置的扭杆120为同一种扭杆120,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刚度,如此设置,在稳定杆100扭转时,每组槽体111中的扭杆120能产生相同的扭转力矩,使得稳定杆100上的扭转力分布均匀,保证了稳定杆100传递到车辆两侧悬架的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避免出现车辆两侧的悬架受力不均,降低抑制车身的侧倾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稳定杆10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示例性的,槽体111的数量可选2至8个,当槽体111的数量选择为8个时,槽体111可选择三种不同的尺寸,并将每相同尺寸的两个槽体111设置为一组,共4组,每组槽体111以稳定杆100的轴心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并且每种尺寸的槽体111设置有相对应尺寸的扭杆120,共准备3种不同尺寸,共8根扭杆120分为对应的四组,在试验时,可选择将不同组数的扭杆120放入至对应尺寸的槽体111中,以增加试验的稳定杆100的刚度数量,以选择出刚度最合适的稳定杆100,以保证车辆行驶的舒适性、操控性及安全性,并且无需更换多种稳定杆100即可快速的进行试验,缩短了调试周期,减少了调试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稳定杆本体110包括:扭转段112,扭转段112开设有槽体111;连接段113,连接段113连接于扭转段112的两端。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稳定杆本体110设置有扭转段112和连接段113,其中,槽体111开设于扭转段112上,可以理解的是,槽体111的长度和扭转段112的长度一致,以保证槽体111中放置的扭杆120尺寸能够明显的改变稳定杆100的刚度,提高试验效果,扭转段112的两侧设置有连接段113,通过连接段113将稳定杆100连接于车辆两侧的悬架上,并且在车辆转弯时,弯外轮的悬架压向与之相连的连接段113,弯内轮的悬架拉伸与之相连的连接段113,两个连接段113施加给扭转段112的力使得扭转段112发生扭转,扭转力通过两侧的连接段113传递至相连的悬架上,连接段113对弯外轮的悬架施加方向向上的弹力,以托起弯外轮的悬架,阻止其继续下压,对弯内轮的悬架施加方向向下的弹力,以压住弯内轮的悬架,阻止其继续拉伸,以此来抑制车身的侧倾。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稳定杆100还包括:固定件130,固定件130用于将扭杆120固定于槽体111内。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稳定杆100还设置有固定件130,将扭杆120放置在槽体111中后,通过固定件130将扭杆120固定于槽体111内,避免在试验过程中,稳定杆100扭转时,扭杆120从槽体111中脱离,导致试验失败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稳定杆100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130为卡箍131;或固定件130为螺栓,扭杆120设置有通孔,槽体111的槽底设置有螺纹孔,螺栓穿过通孔,与槽底螺纹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固定件130可选用为卡箍131,将不同刚度的扭杆120放置入相应的槽体111中,将卡箍131套设于稳定杆100设置有槽体111的一段上,并通过拧紧卡箍131端口处的螺丝来收紧卡箍131的端口,以此将扭杆120固定于槽体111中。
固定件130可选用为螺栓,在扭杆120上设置有通孔,并且在槽体111对应通孔的槽底位置设置有螺纹孔,将不同刚度的扭杆120放置入相应的槽体111中,将螺栓穿过通孔,并旋拧入槽底的螺纹孔中,以此将扭杆120固定于槽体111中,可以理解的是,扭杆120上的通孔可以为螺纹通孔,可与螺栓螺纹连接,进一步提高固定效果。
上述选用的固定件130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且不会影响稳定杆100的刚度,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避免在试验过程中,稳定杆100扭转时,扭杆120从槽体111中脱离,导致试验失败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稳定杆100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槽体111的槽深为2毫米至4毫米;和/或槽体111的开口处的宽度尺寸大于槽体111的槽底处的宽度尺寸;或槽体111为方形;其中,扭杆120的形状适配于槽体111的形状。
在该实施例中,槽体111的槽深设置为2毫米至4毫米,可以理解的是,扭杆120的厚度不超过槽体111的槽深,保证了扭杆120能够完全放置入槽体111中,提高稳定杆100的稳定性,同时,避免开设的槽体111过深,影响了稳定杆100的结构强度,形成安全隐患的情况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槽体111的形状可选用为梯形,且槽体111的开口处的宽度尺寸大于槽体111的槽底处的宽度尺寸,同样的扭杆120的形状也为梯形,尺寸适配于槽体111的尺寸,如此设置,方便扭杆120的安放和取出,提高了安装的效率。或者,槽体111的形状可选用为方形,扭杆120的形状也为方形,且尺寸适配于槽体111的尺寸,如此设置,使得扭杆120和槽体111的连接更加稳固,扭杆120不易滑出于槽体111,提高了稳定杆100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扭转段112的自由扭转角度为10°至40°。
在该实施例中,在扭转段112只受到来自两端连接段113施加的方向相反的力,发生扭转时,扭转段112的扭转角度为10°至40°,保证了扭转段112扭转时会产生足够的扭转力传递至两端的连接段113,使得连接段113回弹,以此来减少转弯时悬架的形变,抑制车身的侧倾。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稳定杆100还包括:有衬套140,套设于连接段113,衬套140用于连接至车身。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稳定杆100还设置有衬套140,衬套140套设于两个连接段113上,通过衬套140将稳定杆100固定到车身上,可以理解的是,衬套140和稳定杆100之间的摩擦力较小,避免磨损稳定杆100和衬套140。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稳定杆100。
在该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设置有上述稳定杆100,因此具有上述稳定杆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稳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
稳定杆本体,所述稳定杆本体开设有槽体;
多个扭杆,所述扭杆用于放置在所述槽体内,多个所述扭杆之间的刚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体为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体的数量为偶数个,所述槽体具有多种尺寸,其中相同尺寸的两个槽体为一组,每组所述槽体以所述稳定杆本体的轴心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本体包括:
扭转段,所述扭转段开设有所述槽体;
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连接于所述扭转段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扭杆固定于所述槽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为卡箍;或
所述固定件为螺栓,所述扭杆设置有通孔,所述槽体的槽底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槽底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体的槽深为2毫米至4毫米;和/或
所述槽体的开口处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槽体的槽底处的宽度尺寸;或所述槽体为方形;
其中,所述扭杆的形状适配于所述槽体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转段的自由扭转角度为10°至40°。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稳定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衬套,套设于所述连接段,所述衬套用于连接至车身。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稳定杆。
CN202110980622.5A 2021-08-25 2021-08-25 稳定杆及车辆 Active CN1136821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0622.5A CN113682100B (zh) 2021-08-25 2021-08-25 稳定杆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0622.5A CN113682100B (zh) 2021-08-25 2021-08-25 稳定杆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82100A true CN113682100A (zh) 2021-11-23
CN113682100B CN113682100B (zh) 2024-01-09

Family

ID=78582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80622.5A Active CN113682100B (zh) 2021-08-25 2021-08-25 稳定杆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82100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3462B (de) * 1955-11-07 1958-07-03 Siemens Ag Drehstabenergiespeicher
KR19990035411A (ko) * 1997-10-31 1999-05-15 양재신 자동차의 탄성 스태빌라이저 바
US20060022424A1 (en) * 2004-07-30 2006-02-02 Norm Reynolds Torsion spring cartridge
KR20070020882A (ko) * 2005-08-17 2007-02-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스태빌라이저 바
KR20120048797A (ko) * 2010-11-08 2012-05-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가변 강성을 갖는 차량용 스테빌라이져바
CN102887044A (zh) * 2012-09-27 2013-01-23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悬架系统稳定杆
CN103213471A (zh) * 2013-04-24 2013-07-2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轴刚度可调的扭转梁
DE102016104700A1 (de) * 2016-03-15 2017-09-2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Torsionsfederelement
CN107351616A (zh) * 2017-05-26 2017-11-17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稳定杆以及车辆
WO2020153681A2 (ko) * 2019-01-26 2020-07-30 장순길 자동차의 스태빌라이저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3462B (de) * 1955-11-07 1958-07-03 Siemens Ag Drehstabenergiespeicher
KR19990035411A (ko) * 1997-10-31 1999-05-15 양재신 자동차의 탄성 스태빌라이저 바
US20060022424A1 (en) * 2004-07-30 2006-02-02 Norm Reynolds Torsion spring cartridge
KR20070020882A (ko) * 2005-08-17 2007-02-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스태빌라이저 바
KR20120048797A (ko) * 2010-11-08 2012-05-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가변 강성을 갖는 차량용 스테빌라이져바
CN102887044A (zh) * 2012-09-27 2013-01-23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悬架系统稳定杆
CN103213471A (zh) * 2013-04-24 2013-07-2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轴刚度可调的扭转梁
DE102016104700A1 (de) * 2016-03-15 2017-09-2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Torsionsfederelement
CN107351616A (zh) * 2017-05-26 2017-11-17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稳定杆以及车辆
WO2020153681A2 (ko) * 2019-01-26 2020-07-30 장순길 자동차의 스태빌라이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82100B (zh) 202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93225B1 (en) Non-linear non-circular coiled spring
US20090289399A1 (en) Vibration-isolating bush
KR101730686B1 (ko) 너클 및 부싱 조립체
US7959171B2 (en) Lower spring sea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suspension
WO2007126359A1 (en) Stabiliser bar for a vehicle
US20020125623A1 (en) Spring having coils of varying diameters
DE102008013182A1 (de) Lenkerbauteil
DE102012106780A1 (de) Speichenrad
KR20130121822A (ko) 멀티피스 바 핀을 갖는 탄성 부싱 어셈블리
US20200207170A1 (en) Bush
DE102009036360B4 (de) Federbeinlager zum Anschließen an einen Federbeinschaft
CN113682100A (zh) 稳定杆及车辆
US10792968B2 (en) Double compression ratio type bush and suspension system thereby
CN209340394U (zh) 一种新型降噪钢板弹簧
US7500660B2 (en) Vehicle stabilizer for high stress
JPH09126259A (ja) 弾性ブッシュ
CN209569285U (zh) 一种不对称型钢板后簧
US20050218572A1 (en) Closed end type coiled spring with reduced initial deflection
CN220890793U (zh) 用于车辆的衬套组件和车辆
DE3814441A1 (de) Rad fuer ein fahrrad
DE10241402B4 (de) Stützlager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eines Kraftfahrzeugs, insbesondere zum Dämpfen von Schwingungen der Radaufhängung
CN209067724U (zh) 一种高强度左前钢板弹簧
CN211543186U (zh) 横向稳定杆
CN211106821U (zh) 一种新型用于车辆机械的三线六轴悬架
CN218876791U (zh) 板簧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