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731A - 多层网格编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层网格编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731A
CN1136731A CN 95104462 CN95104462A CN1136731A CN 1136731 A CN1136731 A CN 1136731A CN 95104462 CN95104462 CN 95104462 CN 95104462 A CN95104462 A CN 95104462A CN 1136731 A CN1136731 A CN 1136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bit
binary
coding
c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510446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茂昭
王佳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9510446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7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字信息传输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使用一个二元卷积码来设计多层网格编码,即单级多层网格编码。也可将一个以上的单级多层网格编码合并设计,成为一个级数少于层数的多层网格编码。利用该编码方式所设计的网格编码调制系统及二元网格码,在相加性白色高斯噪声通道中,其性能皆胜于目前已知的信道编码设计。

Description

多层网格编码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字信息传输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对使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单级多层网格编码进行合并设计,使成为一个级数少于层数的多层网格编码,利用该编码技术所设计的网格编码调制系统及二元网格编码,在相加性白色高斯噪声信道中,其性能可优于现有的编码技术。
在数字通信的信息传输过程中,由于传输通道的缺陷或噪声干扰,难免存在传输差错,为降低差错率而采用信道编码。即一种在数字通讯系统中为增加信息传输可靠性而采用的编码技术。该编码技术将数字化的信息对应转变为一些码字,码字的集合为码,而码字间的距离特性则用于改正传输错误,使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失真降至最低度,信息与码字间的对应关系称作为编码或简称码。而多层编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编码。
就一般的信号空间而言,如信号星座图8PSK、16QAM、2×8PSK、2×16QAM等或纯量为二元的向量空间{0,1}n={(a1,a2,…,an):a1,a2,…,an∈{0,1)}等,均可将其分割为多层结构,第一层分割时,信号集空间被分割成二子集,第二层分割时再细分为四子集,以下各层再继续细分为更多子集,在每一层中将每一集合分为二子集,此二子集标示为0或1,在这种分割结构中,每一层的标示位元(bit)间的差异代表特定的层距离。在这些代表不同层的标示位元上,再适当地以二元码编码而形成多层编码,以传统的多层编码为例,m层编码需m个二元码,称为m级m层编码(一层采用一个二元码编码)。
二元码主要包括二元块码及二元网格码。二元块码的编码方法是每次输入若干信息位元,如k位元,再对应转变为若干输出位元,如n位元,称作码率为R=k/n的二元块码,是通过增加多余位元完成检查错误的功能。在该编码方式中,每次输出只与该次输入有关,而与之前的输入无关。二元网格码的编码方法是,当码率为R=k/n时,其每次输出的n位元不仅与本次输入的k位元有关还与之前若干次输入的位元有关,因此是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编码方法,其解码采用软件方式,一般认为二元网格码优于二元块码。
一般以较高的码率R、较低的解码复杂度、较低的解码差错率和较高的自由距离(以dfree表示)来评估二元网格码的主要性能。常用的二元网格码为二元卷积码,该码中具有线性、非时变功能(编码方式不随时间而改变),目前应用已很广泛。
1982年1月,G.Ungerboeck于IEEE Trans.Inform.Theory.Vol.IT-28,no.l,pp.55-57发表的“Channel coding with multilevel /phasesignals”一文中提出一种新的通道编码概念,合并设计传统的编码与调制,该编码调制也分为两大类,即块编码调制(BCM)及网格编码调制(TCM),目前实际应用中以网格编码调制为主。
网格编码调制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多层法,如H.Imai于8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所述的在信号集空间的分割结构中每一层均以一个二元卷积码来编码;另一种为非多层法,即前述G.Ungerboeck论文中所涉及的方法,目前以非多层法为技术主流。
一般而言,二元网格码和网格编码调制(TCM)可统称为网格编码,以在同样码率及同样的解码复杂度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解码差错率来评价编码性能。近年来,二元网格码硬件设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其编码技巧以二元卷积码为主无重要突破,而网格编码调制自Ungerboeck的非多层设计及Imai的多层设计至今、亦无明显超越的性能设计问世。
此外,网格编码调制所采用的信号集空间分割技术,以8PSK的信号星座图为例,如图1所示,信号星座集Ω中的一个信号点可用
Figure A9510446200051
Figure A9510446200052
表示,其中 且S1、S2、S3∈{0.1}。该8PSK信号星座集Ω可分割成m层,其中m=3,各层的欧氏距离平方量度(Sguared Euclidean distance)D2P定义如下:
Figure A9510446200055
其中
Figure A9510446200056
用于表示
Figure A9510446200057
Figure A9510446200058
间的欧氏距离平方,因此,就前述8PSK信号星座集Ω而言,其三层的分割层距离结构为{D1 2,D2 2,D3 2}={0.586,2,4}
该8PSK若以Ungerboeck的TCM编码方式设计,如图2所示,其二元卷积码编码器的码率R=r/m,若取r=2,m=3,在第七个单位时间时,其二位元的信息输入为 编码后输出为
Figure A9510446200062
Figure A9510446200063
馈入到一信号点对应器后,即得到一个对应的信号点
Figure A9510446200064
Figure A9510446200065
的输出。该编码调制的码率为2位元/信号点,此处每一信号点为一个二维的符号元。
该8PSK若以Imai的TCM编码方式设计,如图3所示,取r=2,m=3,输入的信息序列首先经过一复用器,该复用器将其分为三个子序列,其中第一个子序列由码率为R1=1/4的二元卷积码C1编码并得到二元输出序列{…,s1(t-1),s1(t),…},第二个子序列由码率为R2=7/8的二元卷积码C2编码,并得到二元输出序列{…,s2(t-1),s2(t),…},第三个序列由码率为R3=7/8的二元卷积码C3编码,并得到二元输出序列{…,s3(t-1),s3(t),…},将三个子序列的输出接至一信号点对应器,该信号点对应器在第七个单位时间的输入为 s3(t)),而其输出则为对应的输出信号点
Figure A9510446200067
,此编码调制的码率为(R1+R2+R3)=2位元/信号点。
Imai的Tcm与Ungerboeck的TCM均采用多层编码,因为二者皆利用了8PSK信号星座集Ω的三层分割结构,但Imai的多层编码在分割结构中完成第一层编码后,再完成第二层、第三层编码,而解码时需先完成第一层解码,因做第二层、第三层解码。而Ungerboeck的多层编码则同时完成三层编码并同时完成三层解码,因此后者的编码设计不能算是一种多层编码。
由于传统编码设计在码率R、解码复杂度、解码差错率及自由距离方面几乎已达到难以突破的地步,对于信息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传输,可供改进的空间亦相当有限,因此急需设计一种成本低廉、传输率高、传输差错率低、通信质量高的编码技术,以满足大量信息的区域性、国际性联网之需,准确、快速、大量地传递信息。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多层网格编码系统,突破传统的多层网格编码技术中于信号集空间的分割结构中每一层均需利用一个二元卷积码来编码的观念,改以用单一的二元卷积码或少于层数的二元卷积码编码。以这种突破性观念所设计的编码调制与已知的编码调制相比较,在相同码率及相近的解码复杂度条件下,可大幅度降低解码差错率,所应用设计的二元网格码,其性能超过广泛使用的二元卷积码。
本发明的多层网格编码系统,使用一码率为R=r/m的二元网格编码器,令该网格编码器在第七个单位时间时,对其r位元的输入 (u1(t),u2(t)…,ur(t))进行编码,得到m位元的输出
Figure A9510446200072
再将此输出经一梯状时间延迟器处理,令延迟处理后的输出s序列与延迟处理前的输入v序列存在下述关系 s p ( t ) = v p ( t - Σ i = p + 1 m λ i ) , 1 ≤ p ≤ m ,其中λ2、λ3……λm均为常数,将该s序列馈入一信号点对应器,得到相对应的m层信号集空间中的信号点序列,上述梯状时间延迟处理是将输入位元由下而上做成梯形延迟,使第P-1层比第P层多延迟λP单位时间。
上述单一的二元二网格编码器可用少于m个的二元网格编码器替代,由这些个二元网格编码器共同输出m位元,即v1(t),v2(t),…,vm(t),此m位元经梯状时间延迟处理后,所得输出再馈入信号点对应器中。所述梯状时间延迟处理是在开始传输时,在层上的空缺位置处填满经确认的位元值。
所述二元网格编码器可采用具有线性且编码方式不随时间改变的二元卷积编码器,以简化解码。
所述梯状延迟器的延迟时间λ2、λ3,……λm彼此可不同或部分为零。
所述梯状延迟器的延迟时间λi可为一固定常数,以简化解码。
所述的m层信号集空间为一信号星座集时,该多层网格编码系统即可用于设计网格编码调制。
所述的m层信号集空间为一个纯量为二元的向量空间时,该多层网格编码系统即可用于二元网格码。
所述的二元网格编码器可为一个或数个,每单位时间共同输出h·m个位元,h为正整数,而后将每m个位元经由一独立的梯状时间延迟器处理,处理后结果再馈入一信号点对应器中,系统每单位时间共输出信号集空间中的h个信号点。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
图1、一种8PSK信号星座集的信号点结构图
图2、Ungerboeck的编码结构示意图
图3、Imai的编码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的单级多层网格编码结构示意图
图5、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使用表一中码1b所设计的单级多层网格编码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编码调制结构,在相加性白色高斯噪声通道中所得到的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7、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二元码结构,在相加性白色高斯噪声通道中所得到的模拟结构示意图
表一、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二元卷积码的编码生成矩阵及其自由距离
表二、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二元卷积码的编码生成矩阵及其自由距离
本发明先将一个含2m个信号点的信号集空间(如信号星座集)或纯量为二元的向量空间Ω分割成m层结构,Ω中的一信号点可以用
Figure A9510446200081
Figure A9510446200082
表示,其中
Figure A9510446200083
s2,…,sm)且s1,s2…sm∈(0,1),信号集空间Ω在分割结构中各层的距离量度ΔP定义如下:其中
Figure A9510446200085
在信号星座集上是指
Figure A9510446200087
间的欧氏距离平方,即 ,在纯量为二元的向量空间则代表二者间的汉明距离,即
Figure A9510446200091
前述信号星座集或纯量为二元的向量空间的m层分割层距离结构以{Δ1,Δ2,…Δm}表示,如图1所示的8PSK信号星座集分割为三层可得: Δ 1 = D 1 2 = 0.586 , Δ 2 = D 2 2 = 2 , Δ 3 = D 3 2 = 4 .
又如将纯量为二元的向量空间Ω={0,1}2分割成Ω={0,1}2={(α1,α2),α1,α2∈{0,1}} = { ω ~ ( s ~ 0 ) = ω ~ ( 0,0 ) = ( a 1 = 0 , a 2 = 0 ) , ω ~ ( s ~ 1 ) = ω ~ ( 1,0 ) = ( a 1 = 0 , a 2 = 1 ) , ω ~ ( s ~ 2 ) = ω ~ ( 1,1 ) = ( a 1 = 1 , a 2 = 0 ) , ω ~ ( s ~ 3 ) = ω ~ ( 0,1 ) = ( a 1 = 1 , a 2 = 1 ) } 此处信号点
Figure A9510446200095
Figure A9510446200096
间的汉明距离
Figure A9510446200099
的(a1、a2)表示法中相异的位元个数,如 d ( ω ~ ( s ~ 0 ) , ω ~ ( s ~ 2 ) ) = d ( ( 0,0 ) , ( 1,0 ) ) = 1 , 故Ω的分割结构中 Δ 1 = d 1 = min { d ( ω ~ ( s ~ ) , ω ~ ( s ~ ′ ) ) : s ~ , s ~ ′ ∈ Ω , s ~ ≠ s ~ ′ } = 1 ,
Figure A95104462000912
= min { d ( ω ~ ( s ~ 0 ) , ω ~ ( s ~ 3 ) ) , d ( ω ~ ( s ~ 1 ) , ω ~ ( s ~ 2 ) ) } = 2 . 故可得Ω的2层分割层距离结构为{Δ1=d1=1,Δ2=d2=2}。
本发明利用信号集空间Ω的m层分割结构,在设计每一信号点具有r个位元信息量的编码系统时,利用二元卷积码设计,如图4所示。首先选择一码率R=r/m的二元卷积编码器C,在第七个单位时间时,其r位元的输入为
Figure A95104462000914
编码后输出为
Figure A95104462000915
1(t),v2(t)…,vm(t)),将此输出经一梯状时间延迟器处理,且令延迟处理后的S序列与处理前的v序列满足下述关系;
sp(t)=vp(t-(m-p)λ),1≤p≤m,(λ为常数)
再将
Figure A95104462000916
馈入一信号点对应器,即可得到对应的输出信号点所述梯状时间延迟处理是将输入
Figure A95104462000918
的各位元由下而上做成梯状延迟,使第P-1层比第P层多延迟λ单位时间,而在开始传输时,可在层上的空缺位置处填满经确认的位元值。
假设
Figure A9510446200101
Figure A9510446200102
(t+1),…}为两个不同的S序列,其对应的v序列分别为
Figure A9510446200103
(t+1),…}与 对应的输出信号点序列为
Figure A9510446200105
Figure A9510446200107
Figure A9510446200108
二者间的汉明距离为d,并再将其细分为m部分d1、d2…,dm,其中dp表示
Figure A95104462001010
Figure A95104462001011
间d个相异位元的位置中落在第p层的个数,本发明用 …,dm)来表示这一关系,因此 d = Σ p = 1 m d p 由于各层间的距离为ΔP,所以W与W’间的距离量度可用下式表示: Δ ( ω ~ , ω ~ ′ ) = Σ p = 1 m Δ p d p .
如选择一码率为R=r/m的二元卷积编码器,并设m=3,对应的v序列分别设为
Figure A95104462001015
v ~ ' = ( … , ( 000 ) , v ~ ' ( t ) = ( 100 ) , v ~ ′ ( t + 1 ) = =(d1=3,d2=2,d3=1)而且d=6=d1+d2+d3,将v序列经一梯状时间延迟器处理后得到S序列,且S序列与V序列存在下列关系:sp(t)=vp(t-(m-p)λ),1≤P≤m,m=3,λ=3,取λ=3为编码时的延迟常数,故可得S与s’序列分别为:
Figure A95104462001019
再将此S序列馈入信号点对应器,分别得到对应的输出信号点ω序列。当信号集空间使用8PSK信号星座集时,其层距离结构为{Δ1=0.586,Δ2=2,Δ3=4},由此可得 ω ~ ( s ~ ' ( t + 4 ) ) ) = D 2 ( ω ~ ( s ~ ( t + 5 ) ) , ω ~ ( s ~ ' ( t + 5 ) ) ) = 2 , D 2 ( ω ~ ( s ~ ( t + i ) ) , ω ~ ( s ~ ' (t+i)))=0.586,其中i=6,7,8,因此得到
Figure A9510446200114
1=9.758,此例中只要λ≥3即可保证
Figure A9510446200115
间的距离量度为
Figure A9510446200117
=9.758、如果λ取得足够大,则整个编码系统的自由距离量度为: min 0 ≠ 0 ′ 0 , 0 ′ ∈ C { Σ p = 1 M Δ p d p } , 其中
Figure A9510446200119
。若用一电脑程序来搜索,可找出适用的二元卷积码,整个系统的距离量度比一般设计方式的大许多,故可得到相当好的系统效益。
以上设计的解码可采用二元卷积码结构及维特比演算法进行,解码所用的截切长度可设定为前述梯状延迟所用的延迟常数λ,若上述设计所使用的卷积码具有V个记忆位元,用于解码的网格结构将具有2v个状态点。设
Figure A95104462001110
为原传输序列,而
Figure A95104462001111
Figure A95104462001112
为解码器所对应的接收序列,则在t+(m-1)λ单位时间时,解码器已接收到…,
Figure A95104462001115
此时V1(t-i),v2(t-i),…,vm-1(t-i),且i≥λ的部分均已顺利完成解码,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
Figure A95104462001116
可计算出位元量度Mvp(t),1≤P≤m,vp(t)∈{0,1},再由位元量度 M u 1 ( t ) = 0 , M u 1 ( t ) = 1 , … , M u m ( t ) = 0 , M u m ( t ) = 1 计算出2m种可能的
Figure A9510446200121
的分支量度,最后将结果馈入维特比演算器中,即可解出
Figure A9510446200122
Figure A9510446200123
上述设计方式可看作是由单一的二元卷积码所设计的多层编码,即本发明的单级m层网格编码。使用单一的二元卷积编码器来产生m个位元,将m个位元先经梯状时间延迟处理,再将处理后输出的m个位元馈入信号点对应器,以选择一对应的输出信号点,也可由多个二元卷积编码器设计多层编码,使用q个二元卷积码共同产生m个位元,即(v1(t),v2(t),…,vm(t)),再将输出经梯状时间延迟处理,并令处理后输出的S序列与处理前的V序列存在下列关系:sp(t)=vp(t-(m-p)λ),其中1≤P≤m,最后将S序列馈入一信号点对应器以选择对应的输出信号点,此处q<m,本发明称这种编码为q级m层网格编码,亦指其所使用的二元卷积编码器的数目小于网格编码的层数。
假设在q级m层网格编码系统中,第i个二元卷积编码器有ri个输入位元,li个输出位元,以及vi个记忆位元,l1+l2+……lq必须等于m,其方法叙述如下:
设第i个二元卷积编码器所对应到的m个层中的li个层的集合为Λ(i),则Λ(1)∪Λ(2)∪…∪Λ(q)={1,2,…,m}且
    i≠j,Λ(i)∩Λ(j)=φ,在第i级编码步骤中,将使用第i个二元卷积编码器来编码,其输出位元则被对应到m层中的li层中,各层均需对应到且只能被对应一次,这样在第七个单位时间时,q个卷积编码器的输出共有m个位元,该m个位元经梯状时间延迟处理,处理后结果再馈入信号点对应器中,以得到对应的输出信号点。
解码方法与前述的解码方式基本相同,只是需分成q个步骤进行,在第i个步骤时,先算出对应到第i个卷积码的li个层的位元量度,然后算出2Li个分支量度,再将结果馈入第i个卷积码的网格解码器解码,当所有的二元卷积码依次解完码后,即可解码出
Figure A9510446200131
Figure A9510446200132
(t-λ+1)。
使用本发明的q级m层网格码,可得到每一信号点具有 个位元的编码率,其自由距离量度则为:
Figure A9510446200134
Figure A9510446200135
下面结合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编码结构
第一实施例8PSK为信号集空间,分割为三层,层距离结构为{Δ1=0.586,Δ2=2,Δ3=4},再分别使用V=2,3,4个记忆位元且码率为R=2/3的二元卷积编码器(其网格状态点数为22,23,24),其编码生成矩阵如表一所示。此编码调制的编码率为2位元/信号点,此处每一个信号点为一个二维符号元,而自由距离量度则分别为6.34,7.52,8.93。以表一中的码1b为例,其编码结构如图5所示,与QPSK比较,码1b的网格结构具有8个状态点,在相加性白色高斯噪声通道中,其极限增益为5.75dB,若采用Ungerboeck的设计,在8个状态点时,其极限增益只有3.6dB,以上设计当使用的二元卷积码为码1a、码1b、码1c时,分别取其延迟常数为20、30、40,用计算机程序模拟后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由该图可看出,当使用第5图的编码结构时,将其性能与QPSK比较,在错误率为10-6时,实际增益约为3.5dB。
本发明也可利用两个8PSK来构成四维度的信号星座集,亦即2×8PSK,分割为六层后,层次距离结构为{Δ1=0.586,Δ2=1.172,Δ3=2,Δ4=4,Δ5=4,Δ6=8},用一个码率为4/6的二元卷积编码器编码生成矩阵为: 2 2 3 2 0 3 0 3 0 0 2 3 3 3 3 0 1 1 1 0 0 1 1 1 , … … … … … … … ( * * ) 该二元卷积码的网格结构只有8个状态点,整个编码调制系统的编码率仍为2位元/二维信号点,且其自由距离量度为9.86,极限增益为6.93dB,模拟结果参见图6的模拟曲线D,其结果比Ungerboeck论文中提及的TCM超越了许多。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将二元码空间{0,1}2分割成两层,得到层距离结构为{Δ1=1,Δ2=2},此时使用记忆位元V=1-4(网格状态数为21-24)且码率为1/2的二元卷积码,其编码生成矩阵如表二所示。设计出的多层网格编码系统的编码率为1/2,其自由距离量度则分别为5,8,10,10,传统的码率为1/2的二元卷积码,使用4个记忆位元时,其自由距离量度只有7而已。以8PSK调制方式在相加性白色高斯噪声通道中传输,且延迟常数λ分别设定为10,20,30,40,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后所得到的结果请参见图7、由图7可看出,使用8个状态点,在信噪比Eb/NO=5.2dB时,本发明可达到10-6的差错率。此外,若采用本发明的单级四层网格编码,其性能更优于单级二层编码。
表一
码2a  v=1  G=(13)   dfree=5
码2b  v=2  G=(57)   dfree=8
码2c  v=3  G=(17 15)   dfree=10
码2d  v=4  G=(37 23)   dfree=10
表二
本发明特点之一是将二元卷积码的输出先经梯状时间延迟处理,使第P-1层较第P层延迟λ单位时间,而后再馈入信号点对应器中。在一般情况下,各层延迟时间不必一致,只要足够大仍可确保系统的良好性能。
例如:使P-1层比P层多延迟λP,而不需固定为λ单位时间,此外在设计上亦可令λP=0,除此以外,本发明也可设计成:一次输出超过一个以上的输出信号点,如使用一个或多个二元卷积编码器,每次共输出h·m个位元(h为一正整数),将这些输出位元分成h组,使每组均具有m个位元,而后将各组的m个位元经由一独立的梯状时间延迟处理,处理后结果馈入一信号点对应器中,以选择一信号点。这样,该系统每单位时间即可输出信号集空间Ω中的h个信号点。另外,本发明设计中所使用的二元卷积码,也可用一般的二元网格码来代替,只要经过适当的设计,均可确保良好的系统性能。

Claims (7)

1、一种多层网格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是采用下列操作步骤:
1)取一码率为R=r/m的二元网格编码器,令该网格编码器在第七个单位时间时,对其r位元的输入
Figure A9510446200021
…,ur(t))进行编码,得到m位元的输出
Figure A9510446200022
v2(t),…,vm(t));
2)取一将输入位元由下而上作梯状延迟、使P-1层比P层多延迟λP单位时间的梯状时间延迟处理器,将m位元的输出 (t),V2(t),……Vm(t))送梯状时间延迟处理器处理,输出S序列,且令延迟处理输出后的S序列与延迟处理前输入的V序列存在
Figure A9510446200024
3)取一信号点对应器,将S序列馈入该信号点对应器,得到对应的m层信号集空间中的信号点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网格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的二元网格编码器的数目少于m个,由少于m的二元网格编码器共同输出m位元,v1(t),v2(t),…vm(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网格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于开始传输时,在层上的空缺位置处填满确认的位元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网格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二元网格编码器是具有线性且编码方式不随时间改变的二元卷积编码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网格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梯状时间延迟的延迟时间λ2、λ3,……,λm彼此可相同或不同或为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网格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梯状时间延迟的延迟时间λ1是一固定常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网格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二元网格编码器可为一个或多于一个,于每单位时间共同输出正整数h的h·m个位元;所述步骤2)中是将每m个位元经由一独立的梯状时间延迟器处理;所述步骤3)中信号点对应器每单位时间共输出信号集空间中的h个信号点。
CN 95104462 1995-05-16 1995-05-16 多层网格编码系统 Pending CN11367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5104462 CN1136731A (zh) 1995-05-16 1995-05-16 多层网格编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5104462 CN1136731A (zh) 1995-05-16 1995-05-16 多层网格编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31A true CN1136731A (zh) 1996-11-27

Family

ID=5075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5104462 Pending CN1136731A (zh) 1995-05-16 1995-05-16 多层网格编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73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7391B (zh) * 2002-04-17 2011-05-11 汤姆森特许公司 提供网格解码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01286773B (zh) * 2007-04-13 2012-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入多出空时分组编码调制的数据发送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7391B (zh) * 2002-04-17 2011-05-11 汤姆森特许公司 提供网格解码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01286773B (zh) * 2007-04-13 2012-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入多出空时分组编码调制的数据发送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127C (zh) 编码和调制方法以及用于执行该方法的装置
US777834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performing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by combining co-sets and strongly coded co-set identifiers
CN1106102C (zh) 结合透明二进制卷积码的旋转性不变格子编码
CN1163037C (zh) 数字残留边带发送系统
CN1133277C (zh) 通信系统中具有串行级联结构的编码器/解码器
US5970098A (en) Multilevel encoder
CN1207861C (zh) 利用不带有交织的并行编码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CN1151686C (zh) 视频数据收发装置及其收发方法
CN1510842A (zh) 通过重复利用奇偶校验比特对级联码进行解码
CN101047472A (zh) 使用搜索深度维特比算法对咬尾卷积码的解码方法
CN1134131C (zh) 数据比特流的差错保护方法
CN1528065A (zh) 在具有并行级联编码及调制的多载波系统中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227816C (zh) 有效的格子结构状态量度归一化
CN1169218A (zh) 一种具有收缩的卷积编码装置和方法的数字通信系统
CN1558559A (zh) 通信系统及操作该系统的方法
CN1276116A (zh) 采用选择性递归解码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CN1240067A (zh) 用两个分组码纠错
CN1229554A (zh) 多级时间分集式编码
CN101453221A (zh) 基于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系统的映射器及其映射方法
CN101069355A (zh) 使用压缩差分删截码型的删截/去删截
CN1404655A (zh) 用于匹配供给增强编码器的数据块的方法和相应通信装置
US20050010853A1 (en) Multilevel channel coding in ADSL
CN1694390A (zh) 通信系统中的混合编码调制和功率分配方法
CN113067676A (zh) 极化码高阶调制系统中一种新颖的比特映射方法
CN1136731A (zh) 多层网格编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