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31112A -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31112A
CN113631112A CN202080022665.6A CN202080022665A CN113631112A CN 113631112 A CN113631112 A CN 113631112A CN 202080022665 A CN202080022665 A CN 202080022665A CN 113631112 A CN113631112 A CN 1136311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main body
distal
conductive tip
dista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26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圃研
鎌仓大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ek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nek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eka Corp filed Critical Kanek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631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11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77Needle-like pro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9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having a flexible, catheter-like structure, e.g. for heart ab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53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instrument of device
    • A61B2018/00184Moving parts
    • A61B2018/00196Moving parts reciprocating lengthwi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601Cut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91Handpieces of the surgical instrument or device
    • A61B2018/00916Handpieces of the surgical instrument or device with means for switching or controlling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instrument or device
    • A61B2018/0094Types of switches or controllers
    • A61B2018/00946Types of switches or controllers slid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2018/1405Electrodes having a specific shape
    • A61B2018/1412Blad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2018/1475Electrodes retractable in or deployable from a hous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diolog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保持处置器具的突出状态,并且能够使处置器具的突出量恒定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在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中,操作部具有:操作部主体(50),固定于筒状部件;和滑块(60),固定于线状物,且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沿长轴方向滑动,操作部具备通过操作部主体(50)与滑块(60)的相对移动而操作部主体(50)与滑块(60)接触的部位亦即第一次停止部位以及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远位侧的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在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时、以及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时,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部构成为配置于第一位置,上述第一位置位于比筒状部件的远位端靠远位侧。

Description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使用内窥镜的手术、处置中,经由内窥镜被导入到生物体内的处置器具。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内窥镜用高频处置器具,其具备被供给高频电流,用于组织的切开等的导电性前端刀片。
背景技术
在内窥镜的粘膜下层剥离术(ESD)、内窥镜的粘膜切除手术(EMR)等使用内窥镜的处置中,使用内窥镜用处置器具,该内窥镜用处置器具是用于使用高频来切除病变部的刀等处置器具。在ESD、EMR等使用内窥镜的处置中,使内窥镜用的处置器具的突出的量恒定,将病变部逐渐剥离或切除。
在ESD等使病变部逐渐剥离的手术中,根据病变部的状态等,有时手术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在手术中,需要使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的突出的量始终恒定。以往,为了使处置器具的突出量恒定,手术者需要持续对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操作部施加力,存在由于手术者的操作失误、疲劳而导致在手术中处置器具的突出量变动、成为处置器具不突出的状态的情况。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内窥镜用前方突出型处置器具,其构成为前端处置部件通过在操作部对插通于挠性护套内的挠性的操作线沿轴线方向进行进退操作从而从挠性护套的前端向前方突出而进退,设置有朝向从挠性护套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方向施力的施力单元,并且在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锁定单元,该操作部件锁定单元在前端处置部件克服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被向挠性护套的前端侧拉近的状态下,将滑动操作部相对于操作部主体自由卡止及卡止解除。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夹具处置器具,其具有护套、配置于护套的内部的操作线、与护套连结且供操作线配置于其内部的手柄主体、安装于手柄主体的外周上且使操作线沿轴向移动的滑块、以及在操作线从护套的前端突出恒定长度的状态下将操作线暂时固定的线位置固定机构,并使滑块沿轴向移动而使护套内的操作线沿护套的延伸方向移动。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医疗用器具,其将操作线可进退地插通于护套的内部,处置部设置于操作线的前端部,并在操作线向护套的远位侧前进时成为动作状态,在操作线向护套的近位侧后退时成为非动作状态,操作主体部设置于护套的近位侧,通过使操作线的前端部进退移动而将处置部转换为非动作状态或动作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56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4220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85859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3那样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其他物体与处置器具的前端部接触时处置器具会向筒状部件内后退的问题、用于使处置器具的突出量恒定的操作比较麻烦的问题、由于操作部的结构复杂导致制造时的不良率大,成本高的问题,认为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处置器具,该内窥镜用处置器具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保持处置器具的突出状态,并且能够使处置器具的突出量恒定。
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一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具备:筒状部件,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且具有沿长轴方向延伸的内腔;线状物,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沿长轴方向延伸,配置于筒状部件的内腔;导电性前端刀片,设置于线状物的远位侧;以及操作部,设置于线状物的近位侧,其特征在于,操作部具有:操作部主体,供筒状部件的近位端部固定;和滑块,供线状物的近位端部固定,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沿长轴方向滑动,操作部具备通过操作部主体与滑块的相对移动而操作部主体与滑块接触的部位亦即第一次停止部位以及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远位侧的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通过使滑块从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由此能够使导电性前端刀片从筒状部件突出,并且满足下述的[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
在对线状物没有设置导电性前端刀片的状态下,(1)通过使滑块相对于操作部主体朝向远位侧移动,在配置于滑块的可动范围内的第一次停止部位,滑块的至少一部分与操作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由此滑块向远位方向的移动停止,(2)通过对滑块施加规定以上的压入力,由此滑块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向远位方向移动,(3)在配置于滑块的可动范围内的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即使对滑块施加的压入力小于规定,滑块也能够向远位方向移动。
[条件2]
在对线状物设置有导电性前端刀片的状态下,在滑块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时、以及滑块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时,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上述第一位置位于比筒状部件的远位端靠远位侧。
在本发明的第一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优选操作部还具备通过操作部主体与滑块的相对移动而操作部主体与滑块接触的部位亦即第二次停止部位,第二次停止部位配置于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滑块的可动范围内的近位侧,在对滑块没有设置导电性前端刀片的状态下,通过将滑块朝向近位侧牵引,由此在第二次停止部位,滑块的至少一部分与操作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抵接而滑块向近位方向的移动停止。
本发明的第一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优选在对线状物设置有导电性前端刀片的状态下,在滑块位于第二次停止部位时,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配置于比筒状部件的远位端靠近位侧。
本发明的第一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优选在对线状物设置有导电性前端刀片的状态下,在滑块位于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近位侧时,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配置于比第一位置靠近位侧。
在本发明的第一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优选操作部主体在与滑块对置的面具有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滑块在与操作部主体对置的面具有滑块侧突起部,滑块的至少一部分与操作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抵接是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的抵接。
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具备:筒状部件,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且具有沿长轴方向延伸的内腔;线状物,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沿长轴方向延伸,配置于筒状部件的内腔;导电性前端刀片,设置于线状物的远位侧;以及操作部,设置于线状物的近位侧,其特征在于,操作部具有:操作部主体,供筒状部件的近位端部固定;和滑块,供线状物的近位端部固定,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沿长轴方向滑动,通过使滑块从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由此能够使导电性前端刀片从筒状部件突出,导电性前端刀片在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近位侧,具有最大外径比筒状部件的最小内径大的扩大部,筒状部件具有与扩大部的远位端抵接的抵接部,操作部主体具有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滑块具有滑块侧突起部,在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之间空开规定以上的距离的情况下,扩大部与抵接部不抵接,在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之间空开小于规定的距离的情况下,扩大部与抵接部抵接,在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抵接的情况下,扩大部与抵接部抵接。
在本发明的第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优选在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远位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扩大部与抵接部抵接。
在本发明的第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优选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的远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的近位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的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部配置于比筒状部件的远位端靠远位侧的第一位置,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的近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的远位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的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优选在使滑块移动至可动范围的最近位时,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配置于比筒状部件的远位端靠近位侧。
在本发明的第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优选使滑块侧突起部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的远位侧向近位侧移动所需的力比使滑块侧突起部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的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所需的力大。
在本发明的第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优选滑块侧突起部在滑块侧突起部的远位侧面具有锥形部,在近位侧面不具有锥形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的近位侧面具有锥形部,在远位侧面不具有锥形部。
在本发明的第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优选线状物及导电性前端刀片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通过从近位侧向远位侧施加力,由此缩短线状物及导电性前端刀片中的至少一个的长轴方向的长度的长度吸收部。
在本发明的第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优选操作部主体在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近位侧不具有突起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内窥镜用处置器具,通过满足[条件1]及[条件2],能够容易地使导电性前端刀片从筒状部件的突出量恒定,并且能够保持处置器具的突出状态。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在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之间空开规定以上的距离的情况下,扩大部与抵接部不抵接,在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之间空开小于规定的距离的情况下,扩大部与抵接部抵接,在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抵接的情况下,扩大部与抵接部抵接,由此通过简单的操作,能够将导电性触头从筒状部件的突出量保持为恒定,并且能够保持处置器具的突出状态。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整体图。
图2的(a)表示滑块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的状态的操作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2的(b)表示滑块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
图3的(a)表示滑块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状态的操作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3的(b)表示滑块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
图4的(a)表示滑块位于第二次停止部位的状态的操作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4的(b)表示滑块位于第二次停止部位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滑块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的状态的操作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
图6的(a)表示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之间空开规定以上的距离的状态的操作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6的(b)表示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之间空开规定以上的距离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
图7的(a)表示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之间空开小于规定的距离的状态的操作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7的(b)表示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之间空开小于规定的距离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
图8的(a)表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抵接的状态的操作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8的(b)表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抵接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
图9的(a)表示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远位侧的位置的状态的操作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9的(b)表示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远位侧的位置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下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更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不受下述实施方式的限制,当然也可以在能够符合上述、后述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加以变更而实施,这些都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也存在省略阴影线、部件附图标记等的情况,在上述情况下,参照说明书、其他附图。另外,附图中的各种部件的尺寸以有助于本发明的特征的理解为前提,因此存在与实际尺寸不同的情况。
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插通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用于体腔内的病变部的切开等处置。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作为从手边侧供给电力而使电流产生,进行体腔表面的切除、烧灼等的高频处置器具来使用。
在本发明中,轴向是指筒状部件的长轴方向,轴向上近位侧是指使用者(手术者)的手边侧的方向,远位侧是指处置部侧的方向即近位侧的相反方向。另外,在本发明中,径向是指筒状部件的径向,径向上内方侧是指朝向筒状部件的中心侧的方向,外方侧是指筒状部件的放射方向。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内窥镜用处置器具进行说明。图1表示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整体图,图2~图4表示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如图1~图4所示,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具备:筒状部件10,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且具有沿长轴方向延伸的内腔;线状物20,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沿长轴方向延伸,配置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导电性前端刀片30,设置于线状物20的远位侧;以及操作部40,设置于线状物20的近位侧。
筒状部件10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且具有沿长轴方向延伸的内腔,并供线状物20配置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筒状部件10在筒状部件10的内腔收纳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至少一部分。
筒状部件10例如使用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筒体、由线圈状的金属、合成树脂形成的筒体、将短筒状的关节块沿轴向连结多个而成的能够转动的筒体等。其中,筒状部件10优选为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筒体。筒状部件10是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筒体,由此筒状部件10兼具挠性和刚性双方,因此能够沿着体腔内的形状弯曲。另外,筒状部件10是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筒体,因此从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手边侧施加的力容易传递至前端侧,从而容易使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到达处置对象部位。
作为构成筒状部件10的合成树脂,例如可列举尼龙等聚酰胺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系树脂、聚醚醚酮(PEEK)等芳香族聚醚酮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乙烯-四氟乙烯共聚合物(ETFE)等氟系树脂等。其中,构成筒状部件10的材料优选为氟系树脂,更优选为PTFE、PFA。筒状部件10由氟系树脂构成,由此能够提高筒状部件10的表面的滑动性,从而容易将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插通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并送入到处置对象部位。
构成筒状部件10的材料优选为透明或半透明。筒状部件10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构成,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目视观察确认配置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的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筒状部件10的位置关系,从而容易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伸出或缩回。筒状部件10也可以在进入内窥镜的视野内的部分设置具有与其他部分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的部分,并将该与其他部分的颜色不同的部分用作视觉辨认标记物。
对于筒状部件10的长轴方向的长度而言,通过考虑从内窥镜的钳子口到处置对象部位的距离等而能够选择适当的长度,例如能够设为1000mm以上且3000mm以下。
线状物20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沿长轴方向延伸,配置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在远位侧连接有导电性前端刀片30。对于线状物20而言,通过使线状物20向长轴方向进退,能够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伸出或缩回。
线状物20优选为实心状,但也可以是具有沿长轴方向延伸的内腔的筒状。线状物20为实心状,由此即使是比筒状的外径小的外径,也能够提高线状物20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插通性,并且减小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外径。
构成线状物20的材料只要是导电性材料即可,但优选为金属线材。线状物20由金属线材构成,由此线状物20能够兼作用于对导电性前端刀片30供给电力的导线的作用,从而无需在筒状部件10的内腔设置导线,能够实现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外径的小型化。
构成线状物20的金属线材可列举不锈钢、作为医疗用不锈钢的316L不锈钢、钽、Ni-Ti系合金、Fe-Mg-Si系合金、Co-Cr系合金、Co-Ni系合金、碳钢等。其中,构成线状物20的材料优选为不锈钢的线材。线状物20由不锈钢的线材构成,由此能够廉价地制造线状物20,另外,能够提高线状物20的安全性、稳定性。
线状物20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将单线捻合而成的绞线。线状物20为绞线,由此能够提高线状物20的柔软性。其结果,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也变得柔软,从而能够提高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插通性。
虽然未图示,但线状物20也可以在表面具有涂层。线状物20具有涂层,由此能够降低线状物20与筒状部件10之间的摩擦而提高滑动性,用于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伸出或缩回的线状物20向长轴方向的移动变得容易。作为线状物20的涂层,例如可列举PTFE、PFA、ETFE、四氟化乙烯·六氟丙烯共聚合物(FEP)等氟系树脂等。另外,作为在线状物20形成涂层的方法,例如只要将形成涂层的材料包覆于线状物20的表面即可,能够使用浸渍法、喷涂法、流化床法、捏合涂布法等。
线状物20可以由一种线材形成,但优选在长轴方向的中间接合多个线材等,由多个部件形成。作为在中间接合多个线材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利用金属管铆接而结合、焊接、粘接、压入等方法。线状物20由多个部件形成,由此例如使近位侧的线材的外径比远位侧的线材的外径大而提高近位侧的刚性,容易使从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手边侧向前端侧施加的力有效地向前端侧传递等,能够在长轴方向上使线状物20的物性等变化。
导电性前端刀片30设置于线状物20的远位侧。导电性前端刀片30利用从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手边侧被供给的电力,在产生了电流的状态下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病变部接触,进行病变部的切除或者烧灼等。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前端通过使线状物20向长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伸出或缩回。导电性前端刀片30只要至少一部分能够配置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即可。即,导电性前端刀片30只要近位端30p配置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即可。
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线状物20的固定例如可列举利用金属管铆接而结合、焊接、粘接、压入等方法。其中,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线状物20优选通过焊接而固定。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线状物20通过焊接而固定,由此能够牢固地固定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线状物20。
如图2~图4所示,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近位端30p优选位于比线状物20的远位端20d靠近位侧的位置。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近位端30p位于比线状物20的远位端20d靠近位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在长轴方向上,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线状物20接触的长度长。其结果,能够提高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线状物20的接合力。此外,为了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近位端30p位于比线状物20的远位端20d靠近位侧的位置,例如可列举在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近位侧设置孔,将线状物20的远位端20d插入并固定于该孔等。另外,也能够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近位端30p与线状物20的远位端20d直接接合、在导电性前端刀片30及线状物20的外周配置固定管体等,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线状物20固定。
构成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不锈钢、316L不锈钢、钽、Ni-Ti系合金、Fe-Mg-Si系合金、Co-Cr系合金、Co-Ni系合金、碳钢等。其中,构成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材料优选为不锈钢。导电性前端刀片30由不锈钢构成,由此能够廉价地制造导电性前端刀片30,另外,能够提高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安全性、稳定性。
构成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材料优选与构成线状物20的材料相同。构成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材料与构成线状物20的材料是相同的材料,由此例如通过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线状物20焊接等,能够提高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线状物20的固定强度,
如图2~图4所示,导电性前端刀片30优选在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近位侧,具有最大外径大于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扩大部31。此外,扩大部31优选配置于比作为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部分靠近位侧的位置。导电性前端刀片30具有扩大部31,由此扩大部31与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部分接触,从而能够限制导电性前端刀片30向远位侧的移动。因此,能够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的突出量控制为适当的量。
扩大部31优选配置于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近位端30p。通过在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近位端30p设置有扩大部31,能够有效地限制导电性前端刀片30向远位侧的移动,即使在从手边侧沿着线状物20对导电性前端刀片30施加过度的向远位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控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
扩大部31的外径优选为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1.5倍以上,更优选为1.7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倍以上。通过将扩大部31的外径与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充分确保扩大部31与筒状部件10的接触面积。因此,容易控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另外,扩大部31的外径优选为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5倍以下,更优选为4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倍以下。通过将扩大部31的外径与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防止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远位端部的外径变得过大,从而能够提高内窥镜的钳子通道内的插通性。
优选在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扩大部31供线状物20固定。在扩大部31供线状物20固定,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线状物20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与线状物20的接合强度,从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操作部40设置于线状物20的近位侧。操作部40配置于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手边侧,是在使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动作时供使用者把持、操作的部件。
如图1所示,操作部40具备操作部主体50和滑块60。操作部主体50供筒状部件10的近位端部固定,滑块60供线状物20的近位端部固定,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沿长轴方向滑动。筒状部件10的近位端部与操作部主体50可以直接固定,也可以经由部件等间接固定。通过使滑块60从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能够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突出。即,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使用者使滑块60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向远位侧移动,由此能够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突出。通过使滑块60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向近位侧移动,能够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近位侧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能够调节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
操作部40具备通过操作部主体50与滑块60的相对移动而操作部主体50与滑块60接触的部位亦即第一次停止部位以及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远位侧的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
构成操作部主体50及滑块6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ABS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等合成树脂等。其中,构成操作部主体50及滑块60的至少一个的材料优选为ABS树脂。构成操作部主体50及滑块60的至少一个的材料为ABS树脂,由此能够提高操作部40的强度,形成耐久性高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构成操作部主体50的材料和构成滑块60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满足下述的[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
在对线状物20没有设置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状态下,
(1)通过使滑块60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朝向远位侧移动,在配置于滑块60的可动范围内的第一次停止部位,滑块60的至少一部分与操作部主体50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由此滑块60向远位方向的移动停止,
(2)通过对滑块60施加规定以上的压入力,由此滑块60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向远位方向移动,
(3)在配置于滑块60的可动范围内的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即使对滑块60施加的压入力小于规定,滑块60也能够向远位方向移动。
[条件2]
在对线状物20设置有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状态下,
在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时、以及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P1,该第一位置P1位于比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靠远位侧。
图2的(a)表示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的状态的操作部40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如图2的(a)所示,在对线状物20没有设置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状态下,通过使滑块60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朝向远位侧移动,从而在配置于滑块60的可动范围内的第一次停止部位,滑块60的至少一部分与操作部主体50的至少一部分抵接而滑块60向远位方向的移动停止{[条件1]的(1)}。
在对线状物20没有设置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状态下,在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时,通过对滑块60施加规定以上的压入力,由此滑块60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向远位方向移动{[条件1]的(2)}。
图3的(a)表示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状态的操作部40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如图3的(a)所示,在对线状物20没有设置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状态下,在配置于滑块60的可动范围内的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即使对滑块60施加的压入力小于规定,滑块60也能够向远位方向移动{[条件1]的(3)}。
即,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在对线状物20没有设置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状态下,在滑块60位于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近位侧的状态下,通过对滑块60施加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0向远位方向的小于规定的压入力,由此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在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的状态下,通过对滑块60施加朝向远位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压入力,滑块60向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远位侧移动,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此外,在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状态下,通过对滑块60向近位侧施加规定以上的力,滑块60能够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返回到第一次停止部位。
图2的(b)表示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3的(b)表示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如图2的(b)及图3的(b)所示,在对线状物20设置有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状态下,在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时、以及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P1,该第一位置P1位于比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靠远位侧([条件2])。
详细而言,在对线状物20设置有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情况下,在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时,如图2的(b)所示,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P1。另外,在对线状物20设置有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情况下,在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时,如图3的(b)所示,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也配置于第一位置P1。通过使线状物20、导电性前端刀片30等构成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构件吸收与滑块60从第一次停止部位移动至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对应的距离,由此在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以及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时的双方,能够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P1。
作为使构成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构件吸收与滑块60从第一次停止部位移动至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对应的距离的具体例,可列举:使线状物20为具有弹性的结构而使线状物20挠曲、在线状物20和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至少一个设置弹簧等能够缩短长轴方向的长度的构件等。其中,优选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线状物20而使线状物20挠曲,来吸收与滑块60从第一次停止部位移动至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对应的距离。通过使线状物20挠曲来吸收与滑块60从第一次停止部位移动至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对应的距离,从而能够减少构成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构件的数量而使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结构简单,因此能够提高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耐久性,并且降低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生产成本。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满足[条件1]及[条件2],由此能够容易保持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突出恒定量的状态。另外,在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时,通过对滑块60施加规定以上的压入力,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这意味着在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状态下,不对滑块60施加朝向近位侧的规定以上的力,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就不会向比第一位置P1靠近位侧移动。由此,能够保持作为处置器具的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状态,能够防止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状态被意外地解除。即,能够防止在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P1的状态下,在其他物体与导电性前端刀片30接触等而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推压于近位侧的情况下,使用者无意地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减少、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收容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另外,使用者牵引滑块60,对滑块60施加朝向近位侧的规定以上的力,由此能够进行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减少的操作、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收容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的操作。
此外,滑块60在第一次停止部位停止是表示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P1的信号,上述第一位置P1位于比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靠远位侧。例如,通过将成为适合于进行病变部的切开的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的位置设为第一位置P1,由此使位于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近位侧的滑块60朝向远位侧移动,滑块60到达第一次停止部位而滑块60向远位方向的移动停止,从而能够检测到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适合于病变部的切开。另外,通过使滑块60向远位方向的移动不停止,滑块60为位于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近位侧的状态,由此能够检测到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小于适合于进行普通的病变部的切开的量,从而也能够进行更浅地切去病变部等的组织的表面的手术。
图4的(a)表示滑块60位于第二次停止部位的状态的操作部40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如图4的(a)所示,操作部40优选还具备通过操作部主体50与滑块60的相对移动而操作部主体50与滑块60接触的部位亦即第二次停止部位,第二次停止部位配置于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滑块60的可动范围内的近位侧,在对滑块60没有设置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状态下,通过将滑块60朝向近位侧牵引,由此在第二次停止部位,滑块60的至少一部分与操作部主体50的至少一部分抵接而滑块60向近位方向的移动停止。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具有滑块60向近位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第二次停止部位,由此能够防止在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收容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或者减小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的距离过大。因此,能够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迅速地增加而成为适合于病变部的切开的突出量,从而能够迅速地进行手术。
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二次停止部位的距离优选大于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距离。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二次停止部位的距离大于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距离,由此能够增大滑块60向近位侧的可动区域。因此,能够增大导电性前端刀片30向近位侧的可动区域,从而能够容易进行减少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的突出量的调节。
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二次停止部位的距离优选为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距离的2倍以上,更优选为3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倍以上。通过将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二次停止部位的距离与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距离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从而相对于用于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突出的导电性前端刀片30向远位侧的可动区域,能够充分增大用于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减少的导电性前端刀片30向近位侧的可动区域。其结果,容易进行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的调节。另外,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二次停止部位的距离优选为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距离的20倍以下,更优选为1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倍以下。通过将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二次停止部位的距离与从第一次停止部位到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的距离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从而导电性前端刀片30向近位侧的可动区域不易变大,能够防止操作部40大型化。因此,能够提高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操作性。
图4的(b)表示滑块60位于第二次停止部位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在对线状物20设置有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状态下,可以是在滑块60位于第二次停止部位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配置于比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靠远位侧,但优选如图4的(b)所示,在滑块60位于第二次停止部位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配置于比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靠近位侧。在对线状物20设置有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状态下,在滑块60位于第二次停止部位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配置于比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靠近位侧,由此通过将滑块60朝向近位侧牵引而将滑块60配置于第二次停止部位,从而能够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整体收容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因此,能够防止在将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从内窥镜的钳子口经过钳子通道内运送至具有病变部的处置对象部位的期间,导电性前端刀片30损伤内窥镜的钳子口、钳子通道内、处置对象部位以外的体内组织等。
在对线状物20设置有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状态下,在滑块60位于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近位侧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优选配置于比第一位置P1靠近位侧。在滑块60的位置位于比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近位侧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配置于比第一位置P1靠近位侧,由此与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位于第一位置P1时相比,能够减少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的突出量。其结果,能够根据病变部的状态等调节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从而能够形成容易进行手术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
操作部主体50及滑块60在操作部主体50与滑块60相互对置的面具有突起、凹陷等接触部,这些接触部相互接触,由此能够在第一次停止部位以及第二次停止部位使滑块60的移动停止。即,操作部主体50在与滑块60对置的面具有接触部,滑块60在与操作部主体50对置的面具有接触部,操作部主体50的接触部与滑块60的接触部接触,由此在第一次停止部位,滑块60向远位方向的移动停止,在第二次停止部位,滑块60向近位方向的移动停止。
如图2~图4所示,操作部主体50在与滑块60对置的面具有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滑块60在与操作部主体50对置的面具有滑块侧突起部61,滑块60的至少一部分与操作部主体50的至少一部分的抵接优选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抵接。滑块60的至少一部分与操作部主体50的至少一部分的抵接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抵接,由此能够使操作部主体50和滑块60的构造简单,并且通过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抵接而使滑块60的移动可靠地停止。
操作部主体50可以仅具有一个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也可以具有多个。另外,滑块60可以仅具有一个滑块侧突起部61,也可以具有多个。其中,如图2~图4所示,优选操作部主体50具有多个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滑块60具有一个滑块侧突起部61。操作部主体50具有多个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由此能够使滑块60的移动在多处停止。另外,滑块60具有一个滑块侧突起部61,由此能够在使滑块60沿长轴方向移动时,将在滑块侧突起部61与操作部主体5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抑制为最小限度,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滑块60的移动。
图5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滑块60位于第一次停止部位的状态的操作部40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如图2~图4所示,操作部40优选为操作部主体50具有多个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滑块60具有一个滑块侧突起部61的结构,但也可以如图5所示,是操作部主体50具有一个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滑块60具有多个滑块侧突起部61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进行说明。此外,在下述说明中,省略与上述说明重复的部分的说明。
图6的(a)表示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之间空开规定以上的距离的状态的操作部40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6的(b)表示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之间空开规定以上的距离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7的(a)表示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之间空开小于规定的距离的状态的操作部40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7的(b)表示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之间空开小于规定的距离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8的(a)表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抵接的状态的操作部40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8的(b)表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抵接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
如图6~图8所示,导电性前端刀片30在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近位侧,具有最大外径比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大的扩大部31,筒状部件10具有与扩大部31的远位端31d抵接的抵接部12,操作部主体50具有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滑块60具有滑块侧突起部61。
如图6的(a)所示,在滑块侧突起部61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之间空开规定以上的距离的情况下,如图6的(b)所示,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不抵接。
如图7的(a)所示,在滑块侧突起部61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之间空开小于规定的距离的情况下,如图7的(b)所示,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抵接。
如图8的(a)所示,在滑块侧突起部61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抵接的情况下,如图8的(b)所示,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抵接。
即,在图6所示的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距离D1为规定以上的情况下,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不抵接,若对该状态的滑块60施加朝向远位侧的力而使其向远位方向移动,则如图7所示,成为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抵接的状态,但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之间空开小于规定的距离,成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不抵接的状态。即,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抵接之前,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抵接,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成为最大。然后,若对图7所示的状态的滑块60进一步施加朝向远位侧的力而使其向远位方向移动,则如图8所示,在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抵接的状态下,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也抵接。
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之间空开规定以上的距离的情况下,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不抵接。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之间空开小于规定的距离的情况下,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抵接。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抵接的情况下,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抵接,由此在使滑块60向远位方向移动而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抵接之前,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成为最大,因此即使在筒状部件10弯曲的情况等在线状物20产生挠曲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突出到最大突出量,从而能够容易进行病变部的切开。另外,由于在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抵接而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成为最大之后,进一步为了使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与滑块侧突起部61抵接而对滑块60施加朝向远位方向的力,因此即使在其他物体与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接触等对其施加朝向近位侧的力的情况下,导电性前端刀片30也不易向近位侧后退,从而能够防止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使用者无意地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减少、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收纳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即,能够保持作为处置器具的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状态,能够防止无意地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向筒状部件的内部后退。
图9的(a)表示滑块侧突起部61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远位侧的位置的状态的操作部40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图9的(b)表示滑块侧突起部61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远位侧的位置的状态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远位端部的包含长轴的剖视图。如图9的(a)所示,在滑块侧突起部61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远位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优选如图9的(b)所示,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抵接。在滑块侧突起部61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远位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抵接,由此在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成为最大的状态下,阻碍滑块60向近位侧的移动,即使在对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施加近位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导电性前端刀片30也不易向近位侧后退。另外,在滑块侧突起部61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远位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扩大部31与抵接部12抵接,由此即使不持续对滑块60施加朝向远位方向的力,也能够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为最大。
优选如图8所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近位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的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比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靠远位侧的第一位置P1,如图9所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远位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的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P1。即,优选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近位侧面抵接的状态开始,为了成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远位侧面抵接的状态而使滑块60向长轴方向移动,但即便使滑块60向长轴方向移动,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的位置也仍保持在第一位置P1。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近位侧面抵接的状态下,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P1,并且,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远位侧面抵接的状态下,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也配置于第一位置P1,由此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近位侧面抵接而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P1开始,进一步为了成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远位侧面抵接的状态而对滑块60施加朝向远位方向的力。因此,在对位于第一位置P1的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施加朝向近位方向的力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不易向近位侧后退,从而能够防止使用者无意地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减少、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收容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
为了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近位侧面抵接的状态、以及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远位侧面抵接的状态双方下,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P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近位侧面抵接的状态开始,使线状物20、导电性前端刀片30等构成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构件吸收与使滑块60移动对应的距离直到成为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远位侧面抵接的状态,由此能够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近位侧面抵接的状态、以及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面与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远位侧面抵接的状态双方下,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P1。
虽然未图示,但优选线状物20及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通过从近位侧向远位侧施加力,由此缩短线状物20及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中的至少一个的长轴方向的长度的长度吸收部。即,在线状物20具有长度吸收部的情况下,在对线状物20向远位方向施加力时,长度吸收部吸收线状物20的长轴方向的长度。在导电性前端刀片30具有长度吸收部的情况下,在对导电性前端刀片30向远位方向施加力时,长度吸收部吸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长轴方向的长度。线状物20及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长度吸收部,由此在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突出的状态下,对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施加朝向近位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不易减少,另外,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不易收容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
作为长度吸收部,例如可列举能够压缩长轴方向的长度,并且返回到原来的长度的弹簧、具有弹性的树脂部件等。其中,长度吸收部优选为弹簧。通过在长度吸收部使用弹簧,即使重复进行对具有长度吸收部的线状物20及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中的至少一个施加朝向远位方向的力而长度吸收部的长轴方向的长度被压缩、以及对具有长度吸收部的线状物20及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中的至少一个施加的朝向远位方向的力消失而长度吸收部的长轴方向的长度复原,长度吸收部也不易破损,从而能够提高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的耐久性。
在使滑块60移动至可动范围的最近位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可以配置于比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靠远位侧,也可以配置于比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靠近位侧。在使滑块60移动至可动范围的最近位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配置于比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靠远位侧,由此极浅地烧灼体组织,容易在必要的部位做标记。在该情况下,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突出的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部分优选为0.2mm~1.0mm程度的极小部分。通过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30d配置于比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靠远位侧,从而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成为始终从筒状部件10露出的状态。因此,能够迅速进行病变部的切开,从而能够缩短手术所花费的时间。
优选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向近位侧移动所需的力比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所需的力大。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向近位侧移动所需的力比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所需的力大,由此使滑块60向近位方向移动而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减少,或者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收容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所需的力比使滑块60向远位方向移动而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突出所需的力大。因此,即使在由于其他物体与导电性前端刀片30接触等而朝向近位方向的力被无意地施加于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情况小,也能够防止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减少、导电性前端刀片30被收容于筒状部件10内。
为了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向近位侧移动所需的力比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所需的力大,例如可列举采用在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远位侧面具有锥形部,在近位侧面不具有锥形部的结构、提高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近位侧面的表面的摩擦系数、采用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面具有锥形部,在远位侧面不具有锥形部的结构、提高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面的表面的摩擦系数等。
优选滑块侧突起部61在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远位侧面具有锥形部,在近位侧面不具有锥形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面具有锥形部,在远位侧面不具有锥形部。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面和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远位侧面具有锥形部,由此在滑块侧突起部61配置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近位侧时,滑块侧突起部61容易越过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而向远位侧移动,能够容易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从筒状部件10突出。另外,在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面和滑块侧突起部61的近位侧面不具有锥形部,由此在滑块侧突起部61配置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远位侧时,滑块侧突起部61越过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而向近位侧移动所需的力比滑块侧突起部61越过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而向远位侧移动所需的力大,从而能够防止使用者无意地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减少、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收容于筒状部件10内。
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向近位侧移动所需的力优选为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所需的力的1.1倍以上,更优选为1.2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倍以上。通过将使滑块侧突起部61向近位侧移动所需的力与使滑块侧突起部61向远位侧移动所需的力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向近位侧移动所需的力与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所需的力相比充分大。因此,能够防止在对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部施加朝向近位方向的力时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减少、导电性前端刀片30被收容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另外,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远位侧向近位侧移动所需的力优选为使滑块侧突起部61从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的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所需的力的3倍以下,更优选为2.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倍以下。通过将使滑块侧突起部61向近位侧移动所需的力与使滑块侧突起部61向远位侧移动所需的力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在使用者进行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减少的操作、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收容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的操作时,容易使滑块60向近位侧移动。
操作部主体50优选在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近位侧不具有突起部。操作部主体50在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近位侧不具有突起部,由此在滑块侧突起部61位于比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51靠近位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容易进行使滑块60向近位侧移动的操作。因此,在需要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突出量减少、需要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收容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的情况下,容易使滑块60向近位侧移动。
如图6~图9所示,导电性前端刀片30优选在远位端部具有最大外径大于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前端部32。导电性前端刀片30具有前端部32,由此能够防止在将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推压于病变部时等,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整体被收纳于筒状部件10的内腔而无法进行病变部的组织的切开,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手术。
前端部32的最大外径优选为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1.1倍以上,更优选为1.3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倍以上。通过将前端部32的最大外径与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充分确保前端部32与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部分接触的面积。因此,即使在对导电性前端刀片30的远位端强烈地施加朝向近位侧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导电性前端刀片30为从筒状部件10的远位端10d露出的状态。另外,前端部32的最大外径优选为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3.5倍以下,更优选为3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倍以下。通过将前端部32的最大外径与筒状部件10的最小内径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防止前端部32的外径变得过大,从而容易精确地控制病变部的组织的切开部位。
本申请主张基于在2019年3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55565号的优先权的权益。本申请通过参考来引用在2019年3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55565号的说明书的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内窥镜用处置器具;10…筒状部件;10d…筒状部件的远位端;12…抵接部;20…线状物;20d…线状物的远位端;30…导电性前端刀片;30p…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近位端;30d…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31…扩大部;31d…扩大部的远位端;32…前端部;40…操作部;50…操作部主体;51…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60…滑块;61…滑块侧突起部;P1…第一位置;D1…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滑块侧突起部的距离。

Claims (13)

1.一种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具备:筒状部件,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且具有沿长轴方向延伸的内腔;线状物,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沿长轴方向延伸,配置于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内腔;导电性前端刀片,设置于所述线状物的远位侧;以及操作部,设置于所述线状物的近位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具有:操作部主体,供所述筒状部件的近位端部固定;和滑块,供所述线状物的近位端部固定,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沿长轴方向滑动,
所述操作部具备通过所述操作部主体与所述滑块的相对移动而所述操作部主体与所述滑块接触的部位亦即第一次停止部位以及比所述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远位侧的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
通过使所述滑块从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由此能够使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从所述筒状部件突出,
并且满足下述的[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
在对所述线状物没有设置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状态下,
(1)通过使所述滑块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朝向远位侧移动,在配置于所述滑块的可动范围内的所述第一次停止部位,所述滑块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操作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由此所述滑块向远位方向的移动停止,
(2)通过对所述滑块施加规定以上的压入力,由此所述滑块从所述第一次停止部位向远位方向移动,
(3)在配置于所述滑块的可动范围内的所述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即使对所述滑块施加的压入力小于规定,所述滑块也能够向远位方向移动,
[条件2]
在对所述线状物设置有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状态下,
在所述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次停止部位时、以及所述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次停止解除部位时,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部配置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比所述筒状部件的远位端靠远位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操作部还具备通过所述操作部主体与所述滑块的相对移动而所述操作部主体与所述滑块接触的部位亦即第二次停止部位,
所述第二次停止部位配置于比所述第一次停止部位靠所述滑块的可动范围内的近位侧,
在对所述滑块没有设置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状态下,通过将所述滑块朝向近位侧牵引,由此在所述第二次停止部位,所述滑块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操作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抵接而所述滑块向近位方向的移动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
在对所述线状物设置有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状态下,在所述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次停止部位时,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配置于比所述筒状部件的远位端靠近位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
在对所述线状物设置有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状态下,在所述滑块位于比所述第一次停止部位靠近位侧时,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配置于比所述第一位置靠近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操作部主体在与所述滑块对置的面具有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
所述滑块在与所述操作部主体对置的面具有滑块侧突起部,
所述滑块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操作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抵接是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所述滑块侧突起部的抵接。
6.一种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具备:筒状部件,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且具有沿长轴方向延伸的内腔;线状物,具有远位端和近位端,沿长轴方向延伸,配置于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内腔;导电性前端刀片,设置于所述线状物的远位侧;以及操作部,设置于所述线状物的近位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具有:操作部主体,供所述筒状部件的近位端部固定;和滑块,供所述线状物的近位端部固定,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沿长轴方向滑动,
通过使所述滑块从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由此能够使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从所述筒状部件突出,
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在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近位侧,具有最大外径比所述筒状部件的最小内径大的扩大部,
所述筒状部件具有与所述扩大部的远位端抵接的抵接部,
所述操作部主体具有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
所述滑块具有滑块侧突起部,
在所述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所述滑块侧突起部之间空开规定以上的距离的情况下,所述扩大部与所述抵接部不抵接,
在所述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所述滑块侧突起部之间空开小于规定的距离的情况下,所述扩大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
在所述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近位侧的位置,并且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与所述滑块侧突起部抵接的情况下,所述扩大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
在所述滑块侧突起部位于比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远位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扩大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的远位侧面与所述滑块侧突起部的近位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的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部配置于比所述筒状部件的远位端靠远位侧的第一位置,
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的近位侧面与所述滑块侧突起部的远位侧面抵接的状态下的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部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
在使所述滑块移动至可动范围的最近位时,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的远位端配置于比所述筒状部件的远位端靠近位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
使所述滑块侧突起部从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的远位侧向近位侧移动所需的力比使所述滑块侧突起部从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的近位侧向远位侧移动所需的力大。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滑块侧突起部在所述滑块侧突起部的远位侧面具有锥形部,在近位侧面不具有锥形部,
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在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的近位侧面具有锥形部,在远位侧面不具有锥形部。
12.根据权利要求6~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线状物及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通过从近位侧向远位侧施加力,由此缩短所述线状物及所述导电性前端刀片中的至少一个的长轴方向的长度的长度吸收部。
13.根据权利要求6~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操作部主体在比所述操作部主体侧突起部靠近位侧不具有突起部。
CN202080022665.6A 2019-03-22 2020-02-06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Pending CN1136311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5565 2019-03-22
JP2019-055565 2019-03-22
PCT/JP2020/004502 WO2020195210A1 (ja) 2019-03-22 2020-02-06 内視鏡用処置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1112A true CN113631112A (zh) 2021-11-09

Family

ID=72611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2665.6A Pending CN113631112A (zh) 2019-03-22 2020-02-06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51680A1 (zh)
JP (1) JP7360443B2 (zh)
CN (1) CN113631112A (zh)
WO (1) WO2020195210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51631A1 (en) * 2006-01-13 2008-02-28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Medical treatment endoscope
JP2010179009A (ja) * 2009-02-09 2010-08-19 Hoya Corp 内視鏡用高周波処置具
CN101836891A (zh) * 2009-03-18 2010-09-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高频治疗仪
CN101905059A (zh) * 2009-06-05 2010-12-08 爱尔曼国际有限公司 利用无冲击机头的表皮组织的射频治疗
JP2013085859A (ja) * 2011-10-21 2013-05-13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医療用器具
CN103813756A (zh) * 2011-05-08 2014-05-21 阿波罗体内手术公司 内窥镜缝合系统
JP2015149997A (ja) * 2014-02-10 2015-08-24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キットおよびクリップ
CN105228544A (zh) * 2013-06-03 2016-01-06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高频处置工具
CN105979895A (zh) * 2014-03-04 2016-09-2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系统及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63221B2 (en) 2007-06-08 2014-03-04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ic treatment tool
US9579448B2 (en) 2012-04-13 2017-02-28 Acclarent, Inc. Balloon dilation catheter system for treatment and irrigation of the sinuses
US10625062B2 (en) 2016-03-08 2020-04-21 Acclarent, Inc. Dilation catheter assembly with rapid change components
US10610308B2 (en) 2017-02-01 2020-04-07 Acclarent, Inc. Navigation guidewire with interlocked coil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51631A1 (en) * 2006-01-13 2008-02-28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Medical treatment endoscope
JP2010179009A (ja) * 2009-02-09 2010-08-19 Hoya Corp 内視鏡用高周波処置具
CN101836891A (zh) * 2009-03-18 2010-09-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高频治疗仪
CN101905059A (zh) * 2009-06-05 2010-12-08 爱尔曼国际有限公司 利用无冲击机头的表皮组织的射频治疗
CN103813756A (zh) * 2011-05-08 2014-05-21 阿波罗体内手术公司 内窥镜缝合系统
JP2013085859A (ja) * 2011-10-21 2013-05-13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医療用器具
CN105228544A (zh) * 2013-06-03 2016-01-06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高频处置工具
JP2015149997A (ja) * 2014-02-10 2015-08-24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キットおよびクリップ
CN105979895A (zh) * 2014-03-04 2016-09-2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系统及内窥镜用处理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95210A1 (zh) 2020-10-01
US20220151680A1 (en) 2022-05-19
JP7360443B2 (ja) 2023-10-12
WO2020195210A1 (ja)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00105B1 (en) Endoscopic treatment tool
US6193717B1 (en) Treating instrument for endoscope
US9539055B2 (en) Resection device with support mechanism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US20230381003A1 (en) Transluminal delivery devices and related kits and methods
US6162221A (en) Drainage tube introducer for endoscope
US9445794B2 (en) Catheter for use with an endoscope
JP2010516435A (ja) 内視鏡装置
CN110730636B (zh) 内窥镜用混合刀
US9554821B2 (en) Resection device with support mechanism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JPWO2018181326A1 (ja) ステントデリバリー装置
CN113631112A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CN114615942A (zh) 组织采集螺旋装置
JP6737816B2 (ja) 内視鏡用高周波処置具
CN109512505B (zh) 一种限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3613575A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CN112584784A (zh) 内窥镜处置仪及其工作方法
WO2022230930A1 (ja) 内視鏡用針状メス
JP6944996B2 (ja) 内視鏡用高周波処置具
KR102668073B1 (ko) 내시경용 고주파 처치구
JP6533728B2 (ja)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CN115737010A (zh) 一种用于介入治疗设备的扩张器
JPWO2019017082A1 (ja) 内視鏡用高周波処置具
CN113825457A (zh) 内窥镜用钳子
JPWO2020105253A1 (ja) 内視鏡処置具
JP2010188116A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