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29109B -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29109B
CN113629109B CN202110823378.1A CN202110823378A CN113629109B CN 113629109 B CN113629109 B CN 113629109B CN 202110823378 A CN202110823378 A CN 202110823378A CN 113629109 B CN113629109 B CN 1136291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tting device
light emitting
light
display pane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233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29109A (zh
Inventor
邹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2337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29109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0479 priority patent/WO2023000385A1/zh
Priority to US17/434,680 priority patent/US20240023400A1/en
Publication of CN113629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29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29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291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2Stacked devices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each emitting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2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the areas of the RGB subpixels being differ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显示面板的包括多个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多个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器件、以及多个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器件,以及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发光重复单元,每个发光重复单元的至少一第一子像素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中的至少两者;本申请通过在一个子像素内设置至少两个叠层设置的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器件,使发光器件能在发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提高了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延长了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在平板显示技术中,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具有轻薄、主动发光、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大、色域宽、亮度高和功耗低等众多优点,逐渐成为继液晶显示器后的第三代显示技术。
而当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由于发光材料的限制,OLED显示器的使用寿命难以实现进一步突破,因此当前OLED显示器存在使用寿命较低的技术问题。
因此,亟需一种显示面板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以缓解现有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多个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多个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器件、以及多个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器件;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发光重复单元,每个所述发光重复单元包括:
至少一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包括叠层设置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中的至少两者。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每个所述发光重复单元还包括第二子像素;
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设置于一虚拟矩形中心处,所述第二子像素设置于所述虚拟矩形区域内且靠近所述虚拟矩形的顶点;或者
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设置于所述虚拟矩形内,所述第一子像素靠近所述虚拟矩形中第一斜线上的两个顶点设置,所述第二子像素靠近所述虚拟矩形中第二斜线上的两个顶点设置,所述第一斜线和所述第二斜线相交。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子像素包括叠层设置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子像素包括所述第三发光器件;
其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两侧的透射材料的透射率相异。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阳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阳极层上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上的第一阴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极层上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上的第二阳极层;
其中,所述第一阳极层的透射率小于所述第一阴极层和所述第二阳极层的透射率;或者,所述第二阳极层的透射率小于所述第一阴极层和所述第一阳极层的透射率。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与多个子像素同层设置;
所述阵列基板至少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阳极层通过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连接,所述第二阳极层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阵列基板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过孔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内,所述第二过孔贯穿所述像素定义层的第一部分以及向所述阵列基板的内部延伸。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与叠层设置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间隔设置;
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及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层上的阴极层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的厚度相等。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的发光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或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发光面积。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子像素包括叠层设置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
所述第一子像素在所述显示面板上呈阵列分布。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的厚度互不相同。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上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上的偏光片层、及设置于所述偏光片层上的盖板层。
有益效果: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显示面板的包括多个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多个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器件、以及多个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器件,以及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发光重复单元,每个发光重复单元的至少一第一子像素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中的至少两者;本申请通过在一个子像素内设置至少两个叠层设置的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器件,使发光器件能在发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提高了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延长了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像素结构排列图;
图2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像素结构排列图;
图3为图1或图2中截面AA的剖面图;
图4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三种像素结构排列图;
图5为图4中截面BB的剖面图;
图6为本申请显示面板中第一发光器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有机发光OLED显示器由于发光材料的限制,无法在OLED显示器的使用寿命上实现进一步突破,使得当前OLED显示器存在使用寿命较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下列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请参阅图1至图6,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其包括多个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21、多个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器件22、以及多个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器件2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发光重复单元200,每个所述发光重复单元200包括至少一第一子像素31,所述第一子像素31包括叠层设置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中的至少两者。
本申请通过在一个子像素内设置至少两个叠层设置的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器件,使发光器件能在发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提高了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延长了显示面板100的使用寿命。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每个所述发光重复单元200还包括第二子像素32,所述第一子像素31设置于一虚拟矩形中心处,所述第二子像素设置于所述虚拟矩形区域内且靠近所述虚拟矩形的顶点。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中第一种像素排列结构图。由于第一子像素31中设置有至少两个叠层设置的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器件,因此对应的像素排列结构将发生变化。例如,图1中的第一子像素31可以包括叠层设置的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21和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器件22,第二子像素32可以包括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器件23。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所述发光重复单元200对应图中的一个虚拟矩形,所述发光重复单元200在所述显示面板上重复排列。一个所述发光重复单元200可以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子像素31和4个四分之一大小的第二子像素32,4个四分之一大小的第二子像素32可以等同于一个第二子像素3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像素31可以设置于一虚拟矩形中心处,所述第二子像素32可以设置于所述虚拟矩形区域内且靠近所述虚拟矩形的顶点,每一个四分之一大小的第二子像素32设置在所述虚拟矩形的一个顶点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像素31和所述第二子像素32还可以设置于所述虚拟矩形内,所述第一子像素31靠近所述虚拟矩形中第一斜线AC上的两个顶点设置,所述第二子像素32靠近所述虚拟矩形中第二斜线BD上的两个顶点设置,所述第一斜线AC和所述第二斜线BD相交。
请参阅图2,一个所述发光重复单元200对应图中的一个虚拟矩形,所述发光重复单元200在所述显示面板上重复排列。一个所述发光重复单元200可以包括两个所述第一子像素31和两个所述第二子像素3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虚拟矩形包括第一顶点A、第二顶点B、第三顶点C和第四顶点D,第一顶点A和第三顶点C的连线为第一斜线AC,第二顶点B和第四顶点D的连线为第二连线BD,两个所述第一子像素31靠近所述第一顶点A和第三顶点C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子像素32靠近所述第二顶点B和第四顶点D设置。
在图1和图2的结构中,由于一个第一子像素31包括叠层设置的两个发光器件,因此在显示面板上,相当于只有两种子像素进行重复排列,其可以使发光器件能在发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提高了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进而延长了显示面板100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3,图3为图1或图2中截面AA的剖面图。所述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阵列基板10、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10上的发光功能层20以及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20上的封装层3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10可以包括衬底11及位于所述衬底11上的驱动电路层12。所述衬底11可以为柔性衬底或刚性衬底。当所述衬底11为刚性衬底时,所述衬底11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等材料制备;当所述衬底11为柔性衬底时,所述衬底11的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等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12可以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可以为蚀刻阻挡型、背沟道蚀刻型或顶栅薄膜晶体管型等结构,具体没有限制。例如,顶栅薄膜晶体管可以包括位于所述衬底11上的有源层121、位于所述有源层121上的栅绝缘层122、位于所述栅绝缘层122上的栅极层123、位于所述栅极层123上的间绝缘层124、位于所述间绝缘层124上的源漏极层125、以及位于所述源漏极层125上的平坦层126。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顶栅薄膜晶体管不限于单栅极结构,还可以设置为双栅极结构等。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所述发光功能层2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至少一所述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发光器件21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上的第二发光器件22,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为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以及蓝色发光器件中互不相同的两种,本申请不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发光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两侧的透射材料的透射率相异。
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子像素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10上的第一阳极层211、设置于所述第一阳极层211上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上的第一阴极层212、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极层212上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上的第二阳极层22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阳极层211设置于所述平坦层126上,所述第一阳极层211和所述第二阳极层221主要用于提供吸收电子的空穴,所述第一阴极层212用于提供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所需的电子,即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共用所述第一阴极层212。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面板100为顶发射型时,由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上,因此所述第一阳极层211的透射率需足够小,例如所述第一阳极层211可以由全反射材料构成,而由于所述第二阳极层221为出光侧,因此所述第二阳极层221的透射率需大于所述第一阳极层211的透射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阳极层211可以由全反射材料构成,所述第二阳极层221可以由半反射材料构成,全反射和半反射构成的微腔可以提高位于二者之间的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其中,为了保证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自身的微腔效应,所述第一阴极层212可以由半反射材料构成,所述第一阴极层212的透射率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阳极层221的透射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具有一定透射率差值的两膜层所形成的微腔才能较好的实现微腔效应,例如作为全反射的第一阳极层211和作为半反射的第二阳极层221,因此本申请使所述第一阴极层212的透射率小于所述第二阳极层221的透射率,使得第一阴极层212与第二阳极层221的透射率具有形成一定的差值,提高第二发光器件22的发光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阳极层211和所述第一阴极层212构成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的微腔,所述第一阴极层212和所述第二阳极层221构成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的微腔,所述第一阳极层211和所述第二阳极层221构成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的微腔,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发出的光线通过两个微腔叠加的作用,提高了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的发光效率,与当前技术相比,使得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在较低的电流的情况下实现相同的亮度,延长了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的使用寿命;同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的结构减小了一个子像素所占据的面积,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像素密度,在显示相同画面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小了每一子像素的使用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面板100为底发射型时,由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上,因此所述第二阳极层221的透射率需足够小,例如所述第二阳极层221可以由全反射材料构成,而由于所述第一阳极层211为出光侧,因此所述第一阳极层211的透射率需大于所述第二阳极层221的透射率,所述第一阴极层212的透射率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阳极层211的透射率,具体工作原理与顶发射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与所述发光功能层20同层设置的像素定义层40,所述像素定义层40位于所述平坦层126上。所述像素定义层40包括多个像素开口,一个像素开口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光器件。例如,图3所示的两个像素开口中,一个像素开口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其中,为了保证膜层的平坦性,所述像素定义层40的厚度一般与发光功能层20的厚度相同。
请参阅图3,由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上,而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连接的所述第一阳极层211、以及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连接的所述第二阳极层221需要与阵列基板10中的薄膜晶体管连接,以进行所述第一阳极层211和所述第二阳极层221的驱动信号输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12至少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13和第二薄膜晶体管14,所述第一阳极层211通过第一过孔131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3连接,所述第二阳极层221通过第二过孔141与所述阵列基板10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14连接,所述第一过孔131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10内,所述第二过孔141贯穿所述像素定义层40的第一部分以及向所述阵列基板10的内部延伸。
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过孔131贯穿所述阵列基板10的平坦层126,以及所述第一阳极层211通过所述第一过孔131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13的源漏极层125电连接;所述第二过孔141贯穿所述像素定义层40的第一部分和所述平坦层126,以及所述第二阳极层221通过所述第二过孔141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14的源漏极层125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连接的阳极层连接不同的薄膜晶体管,不同的薄膜晶体管提供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不同驱动信号,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的发光亮度进行多维度的调节,提高了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的显示画面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阴极层通常与恒压源连接,因此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共用第一阴极层212。其中,由于所述第一阴极层212为整面设置,因此第二过孔141将贯穿所述第一阴极层212,而为了避免所述第一阴极层212和所述第二阳极层221的短接,可以在形成所述第一阴极层212之前,在对形成所述第二过孔141之前,在所述第二过孔141对应的区域形成一层表面能较大的有机材料层,以使阴极材料无法形成在该有机材料的表面,以及利用激光蚀刻工艺同时去除该有机材料及位于该有机材料下方的像素定义层40,以形成所述第二过孔141及使得所述第二过孔141下方的金属走线裸露,以完成所述第二阳极层221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14的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3和图5,所述发光功能层20还包括第三发光器件23,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的发光颜色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的发光颜色不相同,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的厚度互不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可以为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以及蓝色发光器件中互不相同的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发光材料的固有特性,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以及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发光寿命均不相同。其中,由于绿色发光器件的发光寿命和发光效率最优,蓝色发光器件和发光寿命最差,因此在进行厚度设置时,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厚度,所述红色发光器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绿色发光器件的厚度;其中,为了保证膜层的结构的平整性,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为红色发光器件和绿色发光器件中的互不相同的一种,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可以为蓝色发光器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间隔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发光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及所述第一阴极层212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的厚度相等。
请参阅图3,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两侧设置有位于所述平坦层126上的第三阳极层231和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上的第三阴极层232,所述第三阳极层231与所述第一阳极层211同层设置。为了保证膜层结构的平整性,所述第三阴极层232的厚度可以与所述第二阳极层221的厚度相同,以及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及所述第一阴极层212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的厚度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阳极层231通过所述第三过孔151与所述阵列基板10中的第三薄膜晶体管15电性连接,所述第三过孔151与所述第一过孔131同层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位于微腔内部的光线的干涉,微腔的厚度需要与对应发光颜色的波长的比值为0.5n:1,例如当第一发光器件21为红色发光器件时,红光的波长为λ,则所述第一阳极层211和所述第一阴极层212之间的间距可以为0.5nλ,n为正整数。
另外,由于需要同时使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以及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发光寿命相同,因此单独调节发光层的厚度是不可行的。请参阅图6,以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为例,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201、空穴传输层202、电子阻挡层203、发光层204、空穴阻挡层205、电子传输层206以及电子注入层207,因此本申请可以对空穴注入层201、空穴传输层202、电子阻挡层203、空穴阻挡层205、电子传输层206以及电子注入层207的厚度进行调节,在满足微腔厚度的情况,同时实现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发光寿命的一致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可以通过调整对应的所述空穴阻挡层205,以使发光器件的厚度满足微腔厚度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阻挡层203和所述空穴阻挡层205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选择性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的发光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或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的发光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的发光颜色由第一阳极层211和第一阴极层212的输入电压控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的发光颜色由所述第一阴极层212和第二阳极层221的输入电压控制,而由于共用第一阴极层212,且第一阴极层212的为恒压,因此所述第一子像素31的发光颜色只需要控制第一阳极层211和第二阳极层221的输入电压即可,所述第二子像素32的发光颜色只需要控制第三阳极层231的输入电压即可,而第一阳极层211的输入电压由第一薄膜晶体管13控制,而第二阳极层221的输入电压由第二薄膜晶体管14控制,而第三阳极层231的输入电压由第三薄膜晶体管15控制,因此本申请可以对第一薄膜晶体管13、第二薄膜晶体管14、第三薄膜晶体管15单独控制,即可以实现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子像素31中设置有第一发光器件21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上的第二发光器件22,因此第一子像素实际所占据的面积有所减小,而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的发光效率的提高,延长了第一发光器件21和第二发光器件22的使用寿命,而第三发光器件23为单独设置的微腔结构,其可以通过增加第三发光器件23的发光面积提高第三发光器件23的使用寿命,以使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件的使用寿命保持一致性。
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子像素31可以包括叠层设置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像素31在所述显示面板100上可以呈阵列分布。由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的叠层设置,因此一个所述发光重复单元200相当于一个第一子像素31。
而在图5中,图5为图4中截面BB的剖面图。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上。所述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发光器件21、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上的第二发光器件22、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上的第三发光器件23,所述第一子像素31所占的面积进一步减小。即若采用图3中的结构,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像素密度(Pixels PerInch,PPI)将增加三分之一,若采用图5中的结构,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像素密度将进一步增加。
请参阅图5,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发光方向上,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两侧的第三阳极层231和第三阴极层232,所述第三阳极层231设置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上,所述第三阴极层232设置于所述第二阳极层221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之间,为了避免第三阴极层232与第二阳极层221的短接,所述第三阴极层232和第三阳极层231之间还设置有一无机绝缘层25。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二阳极层221和所述第三阳极层231需要向对应的发光器件输入电压信号,电压持续在变化,因此若所述第二阳极层221和所述第三阳极层231间距过小,二者产生的寄生电容将影响所述第二阳极层221和所述第三阳极层231的电压信号,导致输入的电压信号出现异常,即本申请将第三阳极层231远离所述第二阳极层221设置,避免了第二阳极层221和第三阳极层231输入的电压信号出现干扰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10还可以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15,所述第三阳极层231通过第三过孔151与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15连接,所述第三过孔151贯穿所述像素定义层40的第二部分以及向所述阵列基板10的内部延伸。
请参阅图5,由于所述第三阳极层231设置于所述第二阳极层221上,因此所述第三过孔151的深度将大于所述第二过孔141的深度。而由于所述第三阳极层231通过第三过孔151与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15连接,因此为了避免第三阳极层231在第三过孔151的表面出现断路,所述第三过孔151的倾斜角度需要大于所述第二过孔141的倾斜角度,以保证形成在第三过孔151内的金属材料为连续的第三阳极层231。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中,由于所述第三过孔151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过孔141的倾斜角度,而若第三过孔151和第二过孔141的间距过小,将导致第三过孔151内的第三阳极层231和第二过孔141内的第二阳极层221出现干扰的技术问题。
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将所述第二过孔141和所述第三过孔151设置于所述第一过孔131的两侧,增加了所述第二过孔141和所述第三过孔151的间距,避免了过孔内金属材料出现干扰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面板100为顶发射型时,所述第三阳极层231的透射率小于所述第一阳极层211的透射率;当所述显示面板100为底发射型时,所述第三阳极层231的透射率大于所述第一阳极层211的透射率,即所述第三阳极层231为由全反射材料构成。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可以构成多维的微腔效率,所述第一阳极层211和所述第三阳极层231之间的阳极层和阴极层的透射率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调节,只要满足微腔效应对应的透射率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与图3中的结构相似,由于发光材料的固有特性,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以及蓝色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发光寿命均不相同。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可以为红色发光器件和绿色发光器件中的互不相同的一种,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可以为蓝色发光器件。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21的发光颜色由第一阳极层211和第一阴极层212的输入电压控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22的发光颜色由所述第一阴极层212和第二阳极层221的输入电压控制,所述第三发光器件23的发光颜色由所述第三阴极层232和第三阳极层231的输入电压控制,即可以对第一薄膜晶体管13、第二薄膜晶体管14、第三薄膜晶体管15单独控制,即可以实现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阳极层和阴极层的材料可以为但不限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空穴注入层201、空穴传输层202、电子阻挡层203、空穴阻挡层205、电子传输层206以及电子注入层207的材料可以为但不限于有机小分子材料。
请参阅图3和图5,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光功能层20上的光提取层50(Capping Layer,CPL),所述光提取层50的材料可以包括具有高折射率和吸光系数小的无机材料,例如折射率为2至2.5的材料,所述光提取层50用于改善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30可以为薄膜封装层,其可以包括第一无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上的第一有机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有机层上的第二无机层,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其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上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上的偏光片层、及设置于所述偏光片层上的盖板层。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所述显示模组;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定于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显示器、游戏机、电视机、显示屏幕、可穿戴设备及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生活电器或家用电器等。
所述显示模组、所述电子装置的工作原理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工作原理相似,所述显示模组的工作原理以及所述电子装置的工作原理具体可以参考所述触控基板的工作原理,这里不做赘述。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显示面板的包括多个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多个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器件、以及多个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器件,以及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发光重复单元,每个发光重复单元的至少一第一子像素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中的至少两者;本申请通过在一个子像素内设置至少两个叠层设置的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器件,使发光器件能在发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提高了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延长了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器件、多个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器件、以及多个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器件;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发光重复单元,每个所述发光重复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包括叠层设置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至少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
像素定义层,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上,所述像素定义层与多个子像素同层设置;以及
第一阳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阳极层上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上的第一阴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阴极层上的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上的第二阳极层;
所述第一阳极层通过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连接,所述第二阳极层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阵列基板中的第二薄膜晶体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过孔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内,所述第二过孔贯穿所述像素定义层的第一部分以及向所述阵列基板的内部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发光重复单元还包括第二子像素;
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设置于一虚拟矩形中心处,所述第二子像素设置于所述虚拟矩形区域内且靠近所述虚拟矩形的顶点;或者
所述第一子像素和所述第二子像素设置于所述虚拟矩形内,所述第一子像素靠近所述虚拟矩形中第一斜线上的两个顶点设置,所述第二子像素靠近所述虚拟矩形中第二斜线上的两个顶点设置,所述第一斜线和所述第二斜线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两侧的透射材料的透射率相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阳极层的透射率小于所述第一阴极层和所述第二阳极层的透射率;或者,所述第二阳极层的透射率小于所述第一阴极层和所述第一阳极层的透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与叠层设置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间隔设置;
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及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层上的阴极层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的厚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方向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的发光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或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发光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包括叠层设置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
所述第一子像素在所述显示面板上呈阵列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器件的厚度互不相同。
9.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上的偏光片层、及设置于所述偏光片层上的盖板层。
CN202110823378.1A 2021-07-21 2021-07-21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Active CN1136291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3378.1A CN113629109B (zh) 2021-07-21 2021-07-21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PCT/CN2021/110479 WO2023000385A1 (zh) 2021-07-21 2021-08-04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US17/434,680 US20240023400A1 (en) 2021-07-21 2021-08-04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3378.1A CN113629109B (zh) 2021-07-21 2021-07-21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29109A CN113629109A (zh) 2021-11-09
CN113629109B true CN113629109B (zh) 2022-11-08

Family

ID=78380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23378.1A Active CN113629109B (zh) 2021-07-21 2021-07-21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23400A1 (zh)
CN (1) CN113629109B (zh)
WO (1) WO2023000385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6806A (zh) * 2017-05-12 2017-09-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基板及oled显示装置
CN109599420A (zh) * 2018-10-23 2019-04-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47453B1 (ko) * 2008-06-18 2010-03-1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의 화소 구조
CN104409470B (zh) * 2014-10-31 2017-07-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单元及其制备方法、oled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4466027B (zh) * 2014-12-30 2017-03-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器的微腔结构及有机发光显示器
CN104882465A (zh) * 2015-05-27 2015-09-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6373988B (zh) * 2016-11-24 2019-08-02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0323259B (zh) * 2019-06-28 2022-04-1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掩膜板及显示面板
CN112786669A (zh) * 2021-01-08 2021-05-1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6806A (zh) * 2017-05-12 2017-09-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基板及oled显示装置
CN109599420A (zh) * 2018-10-23 2019-04-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00385A1 (zh) 2023-01-26
US20240023400A1 (en) 2024-01-18
CN113629109A (zh)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87451B (zh) 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US10879320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8368298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multiple OLEDS
KR101993335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1289564B2 (en) Double-side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2020889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87849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040007316A (ko) 표시 장치
JP2017009884A (ja) 表示装置
KR20100069337A (ko) 백색 전면발광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CN113380862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JP2011044271A (ja) 表示パネル装置、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パネ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7220452A (ja) 有機el装置、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230337499A1 (en) Display panel
US2021028829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P364816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097414A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62910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US20220320472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17146374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24002113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448112B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414185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KR102086473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CN108305951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