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7233B - 散热装置、控制装置及使用其控制的无人机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控制装置及使用其控制的无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7233B
CN113597233B CN202111139911.9A CN202111139911A CN113597233B CN 113597233 B CN113597233 B CN 113597233B CN 202111139911 A CN202111139911 A CN 202111139911A CN 113597233 B CN113597233 B CN 1135972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ir
inlet
fan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399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97233A (zh
Inventor
孙宏涛
王波
李兆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uandu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uandu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uandu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uandu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3991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72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97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7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97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7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散热装置,包括:风扇,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集热引风通道,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与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连接的集热引风通道壁,第一出口与风扇的进风口气密连通,第一进口用于引入由风扇吸入的气流,集热引风通道限定仅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的包封空间,用于连接到第一热源或将至少第一热源容纳在其通道内。本发明还公开了包括散热装置的控制装置及使用该控制装置进行控制的无人机。本发明能够将多个热源散发的热收集在风扇的至少进风气流流动经过的封围通道,快速有效地同时将多个热源散发的热量引导离开,增大风扇引起的气流的有效散热接触面积,由此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和结构紧凑性、提高控制装置和无人机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控制装置及使用其控制的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控制领域,更具体,涉及改进的散热装置、包括散热装置的控制装置及使用该控制装置进行控制的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利用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由于其自身特点,被广泛应用在航拍、农业、灾难救援、测绘、拍摄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机遥控器集成了无人机本体控制、数据处理、图像传输及显示及通信等多种功能,存在多个与所述功能相关的例如芯片等热源。尤其是在无人机使用期间,无人机本体和控制装置之间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及数据传输,由此控制装置中相关的芯片会产生大量的热,而控制装置相对小的尺寸也不利于其中的多个热源的散热。热量的积聚会导致控制装置的性能显著下降,因此,如何能快速有效实现多个热源的同时散热是现有控制装置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散热装置、包括该散热装置的控制装置及使用该控制装置进行控制的无人机来解决或缓解上述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风扇,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集热引风通道,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连接的集热引风通道壁,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风扇的进风口气密连通,所述第一进口用于引入由所述风扇吸入的气流,所述集热引风通道限定仅包括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的包封空间,所述集热引风通道用于连接到第一热源或将至少所述第一热源容纳在其通道内。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装置能够将多个热源散发的热集中收集在集热引风通道,并且将风扇的至少进风气流定向引流到集热引风通道中,充分利用风扇的进风气流,快速有效地同时将多个热源散发的热量引导离开,从而增大风扇引起的气流的有效散热接触面积。
可选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送风通道,所述散热送风通道包括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以及连接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散热送风通道壁,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用于排出由所述风扇吸入的气流,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用于将集热引风通道收集的热及第二热源发出的热传送离开。
在风扇的下游设置散热送风通道,能够增大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风扇的进风口沿风机轴向设置,所述风扇的出风口设置在侧部,所述散热送风通道和所述集热引风通道设置在不同水平面。
散热送风通道和集热引风通道的这种在不同水平面中的叠放设置,能够使散热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可选地,所述集热引风通道用于将至少所述第一热源容纳在其通道内,并且所述第一热源安装在第一热源支撑件上,所述风扇安装在风扇支撑件上,所述第一热源支撑件和所述风扇支撑件能构成所述集热引风通道壁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风扇支撑件和所述第一热源支撑件之间由密封介质墙包封,所述密封介质墙将所述风扇的进风口和至少所述第一热源包封其中,所述第一进口开设在所述密封介质墙上,所述密封介质墙的围绕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的部分构成所述第一出口。
本发明的散热装置可由热源支撑件的一部分或风扇支撑件的一部分构成,使得在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结构更紧凑。
可选地,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由散热器构成,所述散热器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热源。
散热器构成散热送风通道的一部分时,第二热源的热传导到散热器,由此散热器也可起到收集第二热源的热的作用。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底部和从所述散热器底部直立伸出并且沿所述风扇的出风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散热片,和/或在所述第一散热片下游与所述出风方向成预设角度延伸的多个第二散热片。
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散热片及其走向可根据实际热源的分布位置及气流走向来设计。
可选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器封闭顶盖,所述散热器封闭顶盖用于封闭所述散热器的顶部,并且和所述散热器一起限定所述散热送风通道,所述散热送风通道限定仅包括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包封空间,所述第二进口为第一散热片的上游端,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为沿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延伸方向的直通开口和/或沿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延伸方向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所述第二出口为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直通开口和/或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封闭端部位置对应设置在所述封闭顶盖上的开口。
由散热器和散热器封闭顶盖构成的仅包括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散热送风通道能够进一步提高根据本发明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的第二进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气密连通。
通过散热送风通道的第二进口与风扇的出风口气密连通,使得集热引风通道与散热送风通道一起限定仅包括进口和出口的包封空间,能够进一步提高根据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之间设置有转向部散热片,所述转向部散热片沿朝向所述散热片底部方向看,其中部呈人字形,两侧呈弧形;所述人字形的汇合端对应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所述人字形的分叉端分别对应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两个下游端;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对准,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下游端对准。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的散热片中,由于转向部散热片的设计,使得散热装置中通过的气流能够经过分散在不同位置的多个热源。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之间具有截断部;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和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之间具有截断部;所述截断部用于使气流在与所述截断部相邻的下游散热片之间均匀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热源以及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风扇,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集热引风通道,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连接的集热引风通道壁,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风扇的进风口气密连通,所述第一进口用于引入由所述风扇吸入的气流,所述集热引风通道限定仅包括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的包封空间,所述集热引风通道用于连接到第一热源或将至少所述第一热源容纳在其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热源,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送风通道,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热源,所述散热送风通道包括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以及连接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散热送风通道壁,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用于排出由所述风扇吸入的气流,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用于将集热引风通道收集的热及所述第二热源发出的热传送离开。
可选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其中,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风扇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热源安装在所述第二板体上,所述集热引风通道壁由所述第一板体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板体的一部分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封围所述第一热源和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的密封介质墙构成,所述第一进口开设在所述密封介质墙上,所述密封介质墙的围绕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的部分构成所述第一出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热源安装在所述第一板体的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相同侧,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由散热器构成,所述散热器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热源并且所述风扇的出风口对准所述散热器。
可选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相同侧,所述第二热源安装在所述第三板体上,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由散热器构成,所述散热器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热源并且所述风扇的出风口对准所述散热器。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底部和从散热器底部直立伸出并且沿所述风扇出风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散热片,和/或在所述第一散热片下游与所述出风方向成预设角度延伸的多个第二散热片。
可选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器封闭顶盖,所述封闭顶盖用于封闭所述散热器的顶部,并且和所述散热器一起限定所述散热送风通道,所述散热送风通道限定仅包括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包封空间,所述第二进口为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上游端,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为沿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延伸方向的直通开口和/或沿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延伸方向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所述第二出口为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直通开口和/或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封闭端部位置对应且设置在所述散热器封闭顶盖上的开口。
可选地,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的第二进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气密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之间设置有转向部散热片,所述转向部散热片沿朝向所述散热片底部方向看,其中部呈人字形,两侧呈弧形;所述人字形的汇合端对应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所述人字形的分叉端分别对应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两个下游端;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对准,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下游端对准。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之间具有截断部;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和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之间具有截断部;所述截断部用于使气流在与所述截断部相邻的下游散热片之间均匀分布。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顶部、底部和连接顶部与底部的侧部,所述顶部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安装在所述第二板体上,所述第一热源为驱动所述显示屏的显示芯片,所述第二热源为与图传设备通信的图传芯片,所述壳体的侧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直通开口对应的出气口B和/或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散热器封闭顶盖上的开口对应的出气口A,所述底部上还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在所述风扇开启时,使外部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部,并且进入所述集热引风通道的第一进口。
可选地,所述密封介质墙包括连通的沿所述壳体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和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围绕风扇进风口,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进口包括第一进口A和第一进口B,所述第一进口A和第一进口B分别开设在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外部空气由所述壳体的底部上的进气口进入所述壳体内部,然后分别经由所述第一进口A和所述第一进口B进入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围绕风扇进风口的部分构成所述第一出口。
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无人机,使用前面所述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装置及包括散热装置的控制装置能够将多个热源散发的热收集在风扇的至少进风气流流动经过的包封通道,快速有效地同时将多个热源散发的热量引导离开,增大风扇引起的气流的有效散热接触面积,由此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和结构紧凑性,从而提高了控制装置的可靠性。通过使用上述控制装置进行控制,提高了无人机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从底部和上侧部看的立体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从底部和下侧部方向看的立体视图;
图4是图2和3中所示的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视图;
图5是图4中拆除无关部件仅显示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集热引风通道相关部件的分解立体视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分解立体视图未分解之前并且加装风扇的从底部看的视图,其中显示了沿集热引风通道经过第一进口A的截面A-A;
图7是图6的拆除主板和风扇的从底部看的视图,其中显示了拆除主板和风扇后截面A-A经过的剖切路径;
图8是沿图6所示的截面A-A剖开的立体剖视图;
图9是图5中所示的分解立体视图未分解之前并且加装风扇的从底部看的视图,其中显示了沿集热引风通道经过第一进口B的截面B-B;
图10是图5的拆除主板和风扇的从底部看的视图,其中显示了拆除主板和风扇后截面B-B的剖切路径;
图11是沿图9所示的截面B-B剖开的从底部和上侧部看的立体剖视图;
图12是沿图9所示的截面B-B剖开的从底部和下侧部看的立体剖视图;
图13是图6和图9中所示的部件加装散热器和散热器封闭顶盖、且散热器封闭顶盖分解的分解立体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立体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组装在一起的散热器和散热器封闭顶盖的立体视图。
1—控制装置,10—壳体,11—底部,111-出气口A ,112—进气口,12—侧部,121—出气口B,13—顶部,131—显示屏,132—显示芯片,14—第一板体,15—第二板体,16—第三板体,161—图传芯片,17—风扇,171—进风口,172—出风口,100—集热引风通道,101—密封介质墙,102—第一进口A,103—第一出口,104—第一进口B,18—散热器,181—封闭端部,182—直通开口,183—第二进口,184—第一散热片,185—转向部散热片,186—第二散热片,187—截断部,188—散热器底部,19—散热器封闭顶盖,191—散热器封闭顶盖上的开口,200—散热送风通道,20—天线,201—天线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立体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从底部和上侧部看的立体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从底部和下侧部方向看的立体视图。图1到图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外形及外部结构,结合图1到图3,从图中可看到,控制装置以附图标记1标示,控制装置1包括壳体10,壳体10包括顶部13、底部11和连接顶部13与底部11的侧部12,顶部13包括显示屏131。图1的控制装置1还包括天线20,为了显示简明,后面的附图中,未显示控制装置1的天线20。进一步参照图2,可看到,侧部12的上侧部上设置有天线安装部201,用于安装天线20,壳体10的底部11上设置有进气口112和附图标记为111的出气口A,壳体10的侧部12的上侧部上还设置有标记为121的出气口B。从图3还可看出,控制装置1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为了方便用户手持,未设置功能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控制装置1通常用于控制无人机、云台、相机和/或头显设备等,控制装置1需要与其控制的设备之间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及数据传输,控制装置1中相关的芯片会产生大量的热,而且控制装置1中的电源或其他热源也会产生较大的热,因此需要改进的散热装置来缓解或消除散热的热对控制装置1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或保持控制装置1的性能。
本发明的控制装置1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热源和散热装置。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包括风扇17和集热引风通道100,其中,风扇17具有进风口171和出风口172。该集热引风通道100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103以及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103连接的集热引风通道壁,第一出口103与风扇17的进风口气密连通,第一进口用于引入由风扇17吸入的气流,集热引风通道100限定仅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103的包封空间,集热引风通道100用于连接到第一热源或将至少第一热源容纳在其通道内。本发明的原理在于,散热装置在风扇17的进风口171侧,即风扇17的上游侧设置集热引风通道100,通过风扇17将外部空气定向引流流经集热引风通道100,集热引风通道100包封控制装置1内部的多个发热元件,将多个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集中收集在集热引风通道100中,由定向引流流经其的外部空气带走,然后再由风扇17吹到控制装置1外部,从而实现散热目的。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散热装置能够将控制装置1中分散设置在不同位置的多个热源产生的热收集在一起,并且将外部空气定向引流,流经收集了多个热源产生的热的集热引风通道100,将收集的热由流经的外部空气带走,并由风扇17吹到控制装置1外部,因此能够快速有效地同时对控制装置1内部的多个热源进行散热。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控制装置1还可包括第二热源,根据本发明的散热装置还可包括散热送风通道200,该散热送风通道200包括第二进口183和第二出口以及连接第二进口183和第二出口的散热送风通道壁,第二进口183与风扇17的出风口171连通,第二出口用于排出由风扇17吸入的气流,该散热送风通道200用于将集热引风通道100收集的热及第二热源发出的热传送离开。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散热装置能够通过分别在风扇17上游侧和下游侧设置集热引风通道100和散热送风通道200,结构紧凑,还能够增大散热装置的散热接触面积,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得以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包括该散热装置的控制装置1的可靠性,进而提高了使用控制装置1进行控制的无人机的可靠性。
下面将结合附图4-15进一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1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具体结构。
图4是图2和3中所示的控制装置1的去除天线20的分解立体视图。从图4可看到,控制装置1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第一板体14和第二板体15,显示屏131安装在第二板体15上,第一热源为驱动显示屏131的显示芯片。具体的,第一板体14为主板板体,上面安装有主板芯片,第二板体15为显示屏固定架,上面安装有显示屏131(参见图8所示)和驱动显示屏131的显示芯片132(即第一热源,参见图7所示),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热源安装在第二板体15上,因此,第二板体15也称为第一热源支撑件。
风扇17安装在第一板体14上,第一板体14也称为风扇支撑件,风扇17的进风口171和出风口172在风扇17安装在位时分别位于第一板体14的上下两侧,由第一板体14隔开;即风扇17安装在第一板体14上,风扇17的进风口171位于第一板体14的一侧,风扇17的出风口172位于第一板体14的另一侧。例如,风扇17的进风口171位于第一板体14靠近第二板体15的一侧,风扇17的出风口172位于第一板体14远离第二板体15的一侧。在第一板体14和第二板体15之间设置有密封介质墙101,第一板体14的下侧的一部分、第二板体15的上侧的一部分以及设置在第一板体14的下侧和第二板体15的上侧之间的密封介质墙101构成集热引风通道100的集热引风通道壁的至少一部分,即集热引风通道壁由第一板体14的一部分、第二板体15的一部分以及设置在第一板体14和第二板体15之间封围第一热源和风扇17的进风口的密封介质墙101构成,该密封介质墙101封围风扇17的进风口171以及安装在第二板体15上的作为第一热源的显示芯片。密封介质墙101上设置有集热引风通道100的第一进口,即第一进口开设在密封介质墙上101上,第一进口包括标示为102的第一进口A以及标示为104的第一进口B,密封介质墙101的围绕风扇17的进风口171的部分形成集热引风通道100的第一出口103。
第一板体14的下侧还可设置有作为第三热源的主板芯片,密封介质墙101也可将作为第三热源的主板芯片包封其中,这样,集热引风通道100可以将作为第一热源的显示芯片和作为第三热源的主板芯片都容纳在其通道内,收集多个热源散发的热量并将收集的热量引导离开。
也就是说,集热引风通道100用于将至少第一热源(还可将第三热源)容纳在其通道内,并且第一热源安装在作为第一热源支撑件的第二板体15上,风扇17安装在作为风扇支撑件的第一板体14上,作为第一热源支撑件的第二板体15的一部分和作为风扇支撑件的第一板体14的一部分能构成集热引风通道壁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作为风扇支撑件的第一板体14和作为第一热源支撑件的第二板体15之间由密封介质墙101包封,密封介质墙101将风扇17的进风口171和至少第一热源包封其中,第一进口(即标示为102的第一进口A以及标示为104的第一进口B)开设在密封介质墙101上,密封介质墙101的围绕风扇17的进风口171的部分构成第一出口103。
图5是图4中拆除无关部件仅显示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集热引风通道相关部件的分解立体视图。参照图5,可更清楚地看到,集热引风通道100由第一板体14的一部分、第二板体15的一部分及设置在第一板体14和第二板体15之间的密封介质墙101构成,密封介质墙101将风扇17的进风口171(如图8所示)和至少第一热源封围其中,以附图标记102标示的第一进口A和以附图标记104标示的第一进口B开设在密封介质墙101上,密封介质墙101的围绕风扇17的进风口171的部分构成集热引风通道100的第一出口103。
结合图4和图5可进一步看出,本实施例中,密封介质墙101包括连通的沿壳体10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和沿壳体10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一端围绕风扇17的进风口171,另一端连通到第一通道,集热引风通道100的第一进口A和第一进口B分别开设在第一通道的两端。进一步参考图2和图3,图2和图3中所示的控制装置1的壳体10底部11上的进气口112用于在风扇17开启时,使外部空气进入壳体10内部,并且进入集热引风通道100的第一进口(第一进口包括标示为102的第一进口A和标示为104的第一进口B),第二通道的围绕风扇17的进风口171的部分构成第一出口103。
图6是图5中所示的分解立体视图未分解之前并且加装风扇的从底部看的视图,其中显示了沿集热引风通道经过第一进口A的截面A-A;图7是图6的拆除主板和风扇的从底部看的视图,其中显示了拆除主板和风扇后截面A-A经过的剖切路径;图8是沿图6所示的截面A-A剖开的立体剖视图。参照图8,并且结合图5到图7,可以看出,外部空气受到工作的风扇17的抽吸作用从附图标记为102的第一进口A进入在第一板体14和第二板体15之间的集热引风通道100,沿着集热引风通道100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朝向控制装置1的壳体10的沿长度方向的中线流动,进入集热引风通道100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通道,然后经由风扇17的进风口171进入风扇17,再经由风扇17的出风口172流出。
图9是图5中所示的分解立体视图未分解之前并且加装风扇的从底部看的视图,其中显示了沿集热引风通道经过第一进口B的截面B-B;图10是图5的拆除主板和风扇的从底部看的视图,其中显示了拆除主板和风扇后截面B-B经过的剖切路径;图11是沿图9所示的截面B-B剖开的从底部和上侧部看的立体剖视图;图12是沿图9所示的截面B-B剖开的从底部和下侧部看的立体剖视。参照图11和图12,同时结合图5、图9和图10,可以看出,外部空气受到工作的风扇17的抽吸作用从附图标记为104的第一进口B进入在第一板体14和第二板体15之间的集热引风通道100,沿着集热引风通道100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朝向控制装置1的壳体10的沿长度方向的中线流动,进入集热引风通道100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通道,然后经由风扇17的进风口171进入风扇17,再经由风扇17的出风口172流出。
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风扇17为离心风扇,风扇17的进风口171沿风机轴向设置,设置在风扇17的底部,风扇17的出风口172设置在侧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的壳体10的内部还包括第三板体16,但该第三板体16是可选的。第三板体16位于第一板体14的与风扇17的出风口172相同侧,第二热源安装在第三板体16上,第二热源可以为与图传设备通信的图传芯片161,图传芯片161的主发热面相对于图4的视图方向朝上安装。散热装置还包括与风扇17的出风口172连通的散热送风通道200,散热送风通道200用于连接到作为第二热源的图传芯片161。散热送风通道200和集热引风通道100设置在不同水平面,具体的,散热送风通道200和集热引风通道100由第一板体14分隔开,位于不同的水平面。由此可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装置能对处于不同水平面的热源同时进行散热,使散热装置的结构更紧凑,同时利用风扇17上游和下游的外部空气流动通道,即集热引风通道100和散热送风通道200,增大了散热面积,而且至少通过集热引风通道100将位于不同位置的热源的热集中收集,将气流定向引导通过集中收集的热,并且吹出控制装置1的壳体10外部,提高了散热效率。
继续参照图4,图中示出,壳体10内部还设置有散热器18,散热送风通道200的至少一部分由散热器18构成,散热器18用于连接到第二热源,散热送风通道200限定仅包括第二进口183和第二出口的包封空间,并且风扇17的出风口172对准散热器18。可选的,散热器18安装为与图传芯片161的主发热面接触,即连接到作为第二热源的图传芯片161的主发热面。
图13是图6和图9中所示的部件加装散热器和散热器封闭顶盖、且散热器封闭顶盖分解的分解立体视图。参照图13,并且结合图4,可看到,本实施例中,散热送风通道200由散热器18和散热器封闭顶盖19构成(具体的,散热器18的顶部安装有散热器封闭顶盖19),散热器18连接到第二热源(如图传芯片161)。散热送风通道200限定仅包括第二进口183和第二出口(第二出口包括散热器18的直通开口182和散热器封闭顶盖上的开口191)的包封空间,并且风扇17的出风口172对准散热器18,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风扇17的出风口172对准散热送风通道200的第二进口183,散热送风通道200的第二进口183与风扇17的出风口172气密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器封闭顶盖19是可选的,散热送风通道200可不包括散热器封闭顶盖19,这种情况下,散热送风通道200没有限定只包括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包封空间,而是敞开通道。
图4中还标示了表示外部空气流动的箭头,沿着箭头标示方向可看到,在风扇17工作时,外部空气由进气口112进入壳体10的内部,然后分别经由集热引风通道100的附图标记为102的第一进口A和标记为104的第一进口B进入集热引风通道100的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朝向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流动,进入集热引风通道100的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通道,在第二通道的围绕风扇17的进风口171的部分的第一出口103处,进入风扇17的进风口171,经过风扇17,由风扇17的出风口172吹出,经由散热送风通道200的第二进口183进入由组装在一起的散热器封闭顶盖19和散热器18构成的散热送风通道200,从散热器18的直通开口182经由对应的壳体10的上侧部上附图标记为121的出气口B以及从散热器封闭顶盖上的开口191经由对应的壳体10的底部上附图标记为111的出气口A吹出。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立体视图。如图14所示,散热器18包括散热器底部188和从散热器底部188直立伸出并且沿风扇17的出风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散热片184;散热器18还包括在第一散热片184下游与出风方向成预设角度延伸的多个第二散热片186,第二散热片186包括两个共线的分支,第一散热片184的下游端和第二散热片186的两个共线的分支的上游端之间设置有转向部散热片185。该预设角度可以根据热源的分布位置设置在0到90度之间。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8的第一散热片184与第二散热片186呈90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第一散热片184和第二散热片186的角度及延伸形状取决于热源的位置分布。
进一步参照图14,可清楚看到,转向部散热片185沿朝向散热片底部方向看,其中部呈人字形,两侧呈弧形;人字形的汇合端对应转向部散热片185的上游端,人字形的分叉端分别对应转向部散热片185的两个下游端;第一散热片184的下游端和转向部散热片185的上游端对准,第二散热片186的上游端和转向部散热片185的下游端对准。具体的,如图14所示,第二散热片186具有两个分支,第二散热片186的两个分支的上游端分别和转向部散热片185的下游端,即人字形的分叉端对准,以实现气流从第一散热片184到分支的第二散热片186的平滑转向。
从图14可看出,第一散热片184的下游端和转向部散热片185的上游端之间具有截断部187,第二散热片186的较长的分支的上游端和其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181之间也具有截断部187,该截断部187显示为空缺散热片的部分。由于从第二进口183进入第一散热片184的空气并不一定在第一散热片184的各个通道中均匀分布,因此在流入转向部散热片185之前,通过在第一散热片184的下游端和转向部散热片185的上游端之间设置截断部187,能够使进入转向部散热片185中的气流均匀分布。同理,由于进入转向部散热片185的空气流流入第二散热片186中时,靠近第一散热片184侧和远离第一散热片184侧的空气流密度不同,因此在第二散热片186的较长分叉中靠近转向部散热片185的下游端处也设置截断部187,能够使气流在与截断部187相邻的下游第二散热片186之间均匀分布,提高散热器185的换热效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截断部187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一散热片184的下游端和转向部散热片185的上游端之间,或者截断部187仅设置在第二散热片186的上游端和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181之间。
综上所述,第一散热片184的下游端和转向部散热片185的上游端之间具有截断部187;和/或第二散热片186的上游端和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之间具有截断部187;其中,截断部187用于使气流在与截断部187相邻的下游散热片之间均匀分布。
图14中还用箭头图示了气流流经散热器18的流动路径,通过所示的箭头可看出,气流经由散热送风通道200的第二进口183进入第一散热片184,流经第一散热片184的下游端与转向部散热片185的上游端之间的截断部187进入转向部散热片185,由转向部散热片185中构成人字形的两侧的弧形散热片分流,分别进入第二散热片186的两个分支的上游端,然后气流从第二散热片186的图中所示右侧分支下游端的直通开口182流出散热送风通道200,从第二散热片186的图中所示左侧分支的上游端流经截断部187,从左侧分支的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181处向上流动,封闭端部181处的倾斜面设置有利于气流的向上流动,减小气流向上流动过程中的阻力。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组装在一起的散热器和散热器封闭顶盖的立体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器封闭顶盖19,散热器封闭顶盖19用于封闭散热器18的顶部,并且和散热器18一起限定散热送风通道200,散热送风通道200限定仅包括第二进口183和第二出口的包封空间。散热送风通道200的第二进口183为第一散热片184的上游端,第二散热片186的两个分支的下游端分别为沿第二散热片186的延伸方向的直通开口182和沿第二散热片186的延伸方向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181,第二出口为第二散热片186的下游端的直通开口182和与第二散热片186的下游端的封闭端部181位置对应设置的散热器封闭顶盖上的开口191。
结合图2和图3,壳体10的侧部12(具体为壳体10的上侧部)设置有与第二散热片186的下游端的直通开口182对应的附图标记为121的出气口B,壳体10的底部11设置有与散热器封闭顶盖19上的开口191对应的附图标记为111的出气口A。
上面参照附图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控制装置1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附图中所示,可以进行以下非详尽描述的各种改进。
例如,控制装置1可不包括第三板体16,仅包括第一板体14和第二板体15,作为第二热源的图传芯片161可直接安装在第一板体14的与风扇17的出风口172的相同侧。散热送风通道200的至少一部分由散热器18构成,18散热器用于连接到第二热源(如图传芯片161),散热送风通道200限定仅包括第二进口183和第二出口(第二出口包括第二散热片186的下游端的直通开口182和与第二散热片186的下游端的封闭端部181位置对应设置的散热器封闭顶盖上的开口191)的包封空间,并且风扇17的出风口172对准散热器18。
例如,风扇17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下部进风、侧部出风的结构,可以采用例如下部进风、上部出风的结构,由此集热引风通道100和散热送风通道200可不限于位于平行的不同平面的布局,也可根据控制装置1的内部结构成角度布局。风扇17的出风口172和散热送风通道200的第二进口183可以是气密连通,也可以不是气密连通。风扇17也不限于安装在作为主板的第一板体14上,而是可以安装在任意风扇支撑件上,只要起到固定风扇17的位置的作用即可,此时风扇支撑件和作为第一热源支撑件的第二板体15之间可由密封介质墙包封形成集热引风通道100,将第一热源和风扇17的进风口171包封在集热引风通道100内。
例如, 在散热送风通道200由散热器18和散热器封闭顶盖19构成的情况下,散热器18可以仅包括第一散热片184,此时可以不包括转向部散热片185;或散热器18包括第一散热片184和第二散热片186,但是第二散热片186仅包括一个分支,因此转向部散热片185仅为连接第一散热片184和一个分支的第二散热片186的弧形形状,此时第二散热片186的下游端为沿第二散热片186的延伸方向的直通开口183或沿所述第二散热片186的延伸方向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181,第二出口为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直通开口182或与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封闭端部181位置对应且设置在散热器封闭顶盖19上的开口191;或散热器18仅包括第二散热片186。
综上所述并结合附图所述实施例,本发明的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底部188和从散热器底部188直立伸出并且沿风扇17的出风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散热片184,和/或在第一散热片184下游与出风方向成预设角度延伸的多个第二散热片186。可选的,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片184和第二散热片186,第一散热片184的下游端和第二散热片186的上游端之间设置有转向部散热片185。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装置也可不包括散热器封闭顶盖19,也就是说,散热送风通道200可以是敞开的,不是附图中所示实施例中的仅包括第二进口183和作为第二出口的直通开口182和散热器封闭顶盖上的开口191的包封通道。
在本发明的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封闭顶盖19的情况下,散热器18构成散热送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散热器封闭顶盖19可以不是单独的部件,而是直接由控制装置1的壳体10的底部11代替,并且在散热器18的顶部与控制装置1的壳体10的底部11的内表面直接设置密封材料,以便形成包封的散热送风通道200。散热器18的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181的位置对应于控制装置1的壳体10的底部11上附图标记为111的出气口A。
控制装置1的壳体10上的进气口112、附图标记为111的出气口A、附图标记为121的出气口B的位置和数量不限于图中所示,可以设置在控制装置1的壳体10上不影响控制装置1操控的任意位置,可以是任意适当数量。
集热引风通道100的形状也不限于图中所示,可以是仅包括所述第一进口(即标示为102的第一进口A和标示为104的第一进口B)和第一出口103并且第一出口103与风扇17的进风口171气密连通的任意形状的包封通道。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人机,使用上面实施例所述的控制装置1进行控制。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由于采用上面实施例所述的控制装置1进行控制,控制装置1中的散热装置能够快速有效地同时将多个发热源散热的热量引导离开,提高了控制装置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了无人机的可靠性。
以上描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发明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23)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扇,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集热引风通道,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连接的集热引风通道壁,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风扇的进风口气密连通,所述第一进口用于引入由所述风扇吸入的气流,所述集热引风通道限定仅包括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的包封空间,所述集热引风通道用于连接到第一热源或将至少所述第一热源容纳在其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送风通道,所述散热送风通道包括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以及连接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散热送风通道壁,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用于排出由所述风扇吸入的气流,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用于将集热引风通道收集的热及第二热源发出的热传送离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风扇的进风口沿风机轴向设置,所述风扇的出风口设置在侧部,所述散热送风通道和所述集热引风通道设置在不同水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集热引风通道用于将至少所述第一热源容纳在其通道内,并且所述第一热源安装在第一热源支撑件上,所述风扇安装在风扇支撑件上,所述第一热源支撑件和所述风扇支撑件能构成所述集热引风通道壁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风扇支撑件和所述第一热源支撑件之间由密封介质墙包封,所述密封介质墙将所述风扇的进风口和至少所述第一热源包封其中,所述第一进口开设在所述密封介质墙上,所述密封介质墙的围绕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的部分构成所述第一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由散热器构成,所述散热器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热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底部和从所述散热器底部直立伸出并且沿所述风扇的出风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散热片,和/或在所述第一散热片下游与所述出风方向成预设角度延伸的多个第二散热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器封闭顶盖,所述散热器封闭顶盖用于封闭所述散热器的顶部,并且和所述散热器一起限定所述散热送风通道,所述散热送风通道限定仅包括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包封空间,所述第二进口为第一散热片的上游端,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为沿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延伸方向的直通开口和/或沿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延伸方向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所述第二出口为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直通开口和/或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封闭端部位置对应设置在所述封闭顶盖上的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的第二进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气密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之间设置有转向部散热片,所述转向部散热片沿朝向所述散热片底部方向看,其中部呈人字形,两侧呈弧形;所述人字形的汇合端对应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所述人字形的分叉端分别对应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两个下游端;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对准,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下游端对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之间具有截断部;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和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之间具有截断部;所述截断部用于使气流在与所述截断部相邻的下游散热片之间均匀分布。
11.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热源以及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风扇,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集热引风通道,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连接的集热引风通道壁,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风扇的进风口气密连通,所述第一进口用于引入由所述风扇吸入的气流,所述集热引风通道限定仅包括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的包封空间,所述集热引风通道用于连接到第一热源或将至少所述第一热源容纳在其通道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热源,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送风通道,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热源,所述散热送风通道包括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以及连接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散热送风通道壁,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用于排出由所述风扇吸入的气流,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用于将集热引风通道收集的热及所述第二热源发出的热传送离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其中,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风扇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热源安装在所述第二板体上,所述集热引风通道壁由所述第一板体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板体的一部分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封围所述第一热源和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的密封介质墙构成,所述第一进口开设在所述密封介质墙上,所述密封介质墙的围绕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的部分构成所述第一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热源安装在所述第一板体的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相同侧,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由散热器构成,所述散热器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热源,并且所述风扇的出风口对准所述散热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相同侧,所述第二热源安装在所述第三板体上,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由散热器构成,所述散热器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二热源,并且所述风扇的出风口对准所述散热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底部和从散热器底部直立伸出并且沿所述风扇出风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散热片,和/或在所述第一散热片下游与所述出风方向成预设角度延伸的多个第二散热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器封闭顶盖,所述封闭顶盖用于封闭所述散热器的顶部,并且和所述散热器一起限定所述散热送风通道,所述散热送风通道限定仅包括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的包封空间,所述第二进口为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上游端,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为沿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延伸方向的直通开口和/或沿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延伸方向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所述第二出口为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直通开口和/或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封闭端部位置对应且设置在所述散热器封闭顶盖上的开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散热送风通道的第二进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气密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之间设置有转向部散热片,所述转向部散热片沿朝向所述散热片底部方向看,其中部呈人字形,两侧呈弧形;所述人字形的汇合端对应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所述人字形的分叉端分别对应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两个下游端;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对准,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下游端对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下游端和所述转向部散热片的上游端之间具有截断部;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上游端和具有倾斜面的封闭端部之间具有截断部;所述截断部用于使气流在与所述截断部相邻的下游散热片之间均匀分布。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包括顶部、底部和连接顶部与底部的侧部,所述顶部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安装在所述第二板体上,所述第一热源为驱动所述显示屏的显示芯片,所述第二热源为与图传设备通信的图传芯片,所述壳体的侧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下游端的直通开口对应的出气口B和/或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散热器封闭顶盖上的开口对应的出气口A,所述底部上还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在所述风扇开启时,使外部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部,并且进入所述集热引风通道的第一进口。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密封介质墙包括连通的沿所述壳体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和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围绕风扇进风口,另一端连通到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进口包括第一进口A和第一进口B,所述第一进口A和第一进口B分别开设在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外部空气由所述壳体的底部上的进气口进入所述壳体内部,然后分别经由所述第一进口A和所述第一进口B进入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围绕风扇进风口的部分构成所述第一出口。
23.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1-22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
CN202111139911.9A 2021-09-28 2021-09-28 散热装置、控制装置及使用其控制的无人机 Active CN1135972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39911.9A CN113597233B (zh) 2021-09-28 2021-09-28 散热装置、控制装置及使用其控制的无人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39911.9A CN113597233B (zh) 2021-09-28 2021-09-28 散热装置、控制装置及使用其控制的无人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7233A CN113597233A (zh) 2021-11-02
CN113597233B true CN113597233B (zh) 2022-01-04

Family

ID=78242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39911.9A Active CN113597233B (zh) 2021-09-28 2021-09-28 散热装置、控制装置及使用其控制的无人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9723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2855A (zh) * 2017-12-19 2018-10-23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遥控设备、无人机套装
CN110506000A (zh) * 2018-06-26 2019-11-2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无人机
CN211352911U (zh) * 2019-12-27 2020-08-25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测绘装置及控制系统
CN212906595U (zh) * 2020-09-16 2021-04-06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遥控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362179A1 (en) * 2017-06-20 2018-12-20 T-Mobile, U.S.A., Inc. Cooling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2855A (zh) * 2017-12-19 2018-10-23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遥控设备、无人机套装
CN110506000A (zh) * 2018-06-26 2019-11-2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无人机
CN211352911U (zh) * 2019-12-27 2020-08-25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测绘装置及控制系统
CN212906595U (zh) * 2020-09-16 2021-04-06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遥控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7233A (zh)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11789B2 (en) Once-through forced air-cooled heat sink for a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WO2012077374A1 (ja) 電気機器用盤
WO2018068572A1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防水壳体及具有其的防水舞台灯
US5978219A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JP4737639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03179429A (ja) アレイアンテナ装置
WO2020000182A1 (zh)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无人机
CN113597233B (zh) 散热装置、控制装置及使用其控制的无人机
JPH05304379A (ja) 半導体冷却装置
JPH0613776A (ja) 電子部品の冷却装置
US20110085342A1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for lighting module
JPH11307703A (ja) 素子冷却装置
CN106444234A (zh) 投影装置
JP6156913B2 (ja) 電子装置
CN114570625B (zh) 一种用于固化机的降温机构、固化机及固化生产线
JP2004140061A (ja) 冷却モジュール
WO2019150577A1 (ja) 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14795418U (zh)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散热机构
US9488900B2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light sources and heat radiating members
US11085709B2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for closed electrical apparatus
CN220399789U (zh) 一种投影仪内部风路系统及投影仪
JP4985390B2 (ja) 電子機器の放熱装置
TWM481581U (zh) 一體式水冷模組
CN220730609U (zh) 投影设备
JP200010495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