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4337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4337B
CN113594337B CN202110843213.0A CN202110843213A CN113594337B CN 113594337 B CN113594337 B CN 113594337B CN 202110843213 A CN202110843213 A CN 202110843213A CN 113594337 B CN113594337 B CN 1135943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device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432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94337A (zh
Inventor
陈海晶
冷传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4321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43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943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43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943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43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5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e.g. plate or f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限定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限定层限定出多个发光单元,所述限定层包括多个凹槽,所述凹槽内包括发光器件;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中,还包括光转换层,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光转换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与所述凹槽的侧壁之间。本发明通过在发光器件与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光转换层,能够延长发光器件的光转换路径,提高光利用率。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面板、电泳显示面板、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场致发射显示面板、表面传导电子发射器显示器面板、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微型LED面板等。
近年来,已经对发光二极管(LED,由无机材料等制成的元件)显示面板进行了研究。发光二极管元件具有高的光转换效率,因此具有非常低的能耗,此外,发光二极管元件是半永久性的并且是环境友好的并且具有长的使用寿命,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存在光利用率较低的缺点。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光利用率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提高光利用率。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限定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限定层限定出多个发光单元,所述限定层包括多个凹槽,所述凹槽内包括发光器件;
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中,还包括光转换层,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光转换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与所述凹槽的侧壁之间。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限定层,限定层限定出多个发光单元,限定层包括多个凹槽,凹槽内包括发光器件;至少一个发光单元中,还包括光转换层,在平行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光转换层位于发光器件与凹槽的侧壁之间,本发明通过在发光器件与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光转换层,发光器件的出光从侧面的光转换层中进行转换,在平行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可以将光转换层设置的比较宽,但是不需要增加光转换层的厚度,能够延长发光器件的光转换路径,提高光利用率;此外,发光器件顶部也会出光,所以发光单元中的总出光包括了经过光转换的光也包括了发光器件顶部的出光,提高了发光单元的出光量。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6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7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8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9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0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1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C-C’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D-D’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16是图2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7是图2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8是图2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E-E’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21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
图22是图21中F-F’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23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存在光利用率低问题,发明人对现有技术进行了如下研究: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01,发光器件02位于衬底基板01上,光转换层03设置在发光器件02上方,通过发光器件02发光照射包含色转换材料的光转换层03,从而激发色转换材料发光,发光器件02的光转化路径仅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0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光转换层03的厚度,这样的结构往往不能充分激发色转换材料进行光线颜色转化,发光器件02发出的光不能被色转换材料充分利用,光线利用率低。现有技术中为了充分激发转换材料进行光线颜色转化,所以会将光转换层03的厚度做的比较厚,这样直接导致显示面板的厚度增加,不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提高光线利用率,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下文将详述。
参照图2和图3,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一种剖面图。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
衬底基板1;
限定层2,位于衬底基板1的一侧,限定层2限定出多个发光单元3,限定层2包括多个凹槽4,凹槽4内包括发光器件5;
至少一个发光单元3中,还包括光转换层6,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光转换层6位于发光器件5与凹槽4的侧壁7的之间。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一侧的限定层2,限定层2具有凹槽4,凹槽4中设有发光器件5,可以理解的是限定层2起到挡墙的作用,具有凹槽4的边缘的限定层2限定了每个发光单元3的发光区域,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凹槽4是贯穿限定层的,凹槽4的边界对应的也是发光单元3的边界,当然限定层2可以防止相邻的发光器件5之间发生混光。光转换层6可以是将发光器件5所反射的光转换为任一种所需颜色的光,如将发光器件5发出的蓝光转换为红色或者将反光器件发出的蓝光转换为绿色,本发明实施例不针对光转换层6转换后的光线颜色进行限定,光转换层6转换后的光线颜色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发光器件5的发光颜色可以是任一颜色,例如蓝色。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沿衬底基板1指向限定层2的方向,凹槽4的侧壁7可以是朝向背离凹槽4内部的方向倾斜的,即凹槽4的侧壁7是相对于第一方向X倾斜的,其中第一方向X为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图3中凹槽4的截面是倒梯形,凹槽4的开口面积大于凹槽4底部的面积,凹槽4的侧壁7与限定层2的底部的夹角小于90°。当然凹槽4的侧壁7可以并不是均为倾斜设置。其中,上述截面为沿着第二方向Y、取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方向的截面,这里的第二方向Y可以是行方向。
可选的,本实施例不同的发光单元3可以采用一种发光器件,发出蓝光,然后使用光转换层6分别形成红色或绿色,进而实现彩色显示,这样形成R、G、B三种颜色的发光单元,而对应的发光单元B则不需要设置光转换层6。图2中仅示意性的示出了对应发光单元R和发光单元G设置了光转换层6的实施例。当然,发光单元R和发光单元G中的光转换层6的材料不同,由此实现光转换后的颜色不同。
可选的,光转换层6可以是量子点材料或荧光粉等任一种能够将光线颜色转换的材料,本实施例不针对光转换层6的材料的具体构成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中未对衬底基板1和限定层2进行图案填充。本实施例的发光器件5可以为微型发光二极管,也可以为棒型发光二极管,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发光器件5具有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第二半导体层,图3中未对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第二半导体层做图案填充,当然图3中也示出了发光器件5具有第一极和第二极,第一极可以为阳极、第二极为阴极,或者第一极为阴极、第二极为阳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驱动电路25,驱动电路25用于驱动发光器件5。当然衬底基板1可为刚性基板或柔性基板,本发明实施例对衬底基板1的材质不作限定。驱动电路可以依次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有源层、栅极绝缘层、第一金属层、层间绝缘层以及第二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可以形成驱动电路中的栅极、扫描线以及存储电容的第一极;第二金属层可以形成驱动电路中的源极、漏极、数据线以及电源信号线。栅极绝缘层和层间绝缘层的材料可以包括硅的氧化物或者硅的氮化物,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驱动电路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层间绝缘层,沿远离衬底基板方向堆叠的中间绝缘层以及中间金属层。其中,中间金属层通常用于形成存储电容的第二极以及参考电压线。发光器件5具有第一极和第二极,第一极和第二极与驱动电路电连接,实现驱动电路对发光器件5进行驱动,发光器件5发光。
可以理解的是,发光器件5的出光可以从顶面出光也可以从侧面出光,从图3中可以看出,从发光器件5侧面发出的第一颜色出光L1从侧面进入到光转换层6,光转换层6对第一颜色出光L1进行转换得到第二颜色出光L2。相对于现有技术将光转换层6设置在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发光器件5的光转化路径仅为光转换层6的厚度,本发明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可以将光转换层6设置的比较宽,但是不需要增加光转换层6的厚度,能够延长发光器件5的出光在光转换层6中进行转换的路径,由此光转换的更完全,提高光的利用率。此外,发光器件5的出光第一颜色出光L0也会从发光器件5顶部出光,所以该发光单元3中的总出光包括了第二颜色出光L2也包括了第一颜色出光L0,提高了发光单元3的出光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图6和图7,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B’向的一种剖面图,图6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7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反射层8,第一反射层8位于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和/或位于发光器件5朝向衬底基板1的一侧,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反射层8与发光器件5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的,图5中第一反射层8位于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图6中第一反射层8位于发光器件5朝向衬底基板1的一侧,图7中第一反射层8位于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和位于发光器件5朝向衬底基板1的一侧。
具体的,第一反射层8可以为能够将发光器件5的出光反射至光转换层6的金属材料,本实施例不对第一反射层8的具体材料进行限定。
如图5所示,由于第一反射层8a设置在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从发光器件5顶部发出的第一颜色出光L1在第一反射层8a的表面(第一反射层8靠近衬底基板1的一侧)发生反射进入到光转换层6,经过光转换后第二颜色出光为L2,当然由于在发光器件5的顶部设置了第一反射层8a,所以发光器件5的顶部无出光,光线均会经过光转换层6进行转换,能够提高第二颜色出光L2的出光量。在发光器件5的顶部设置第一光反射层a,使发光器件5发出的第一颜色出光必须从水平方向上通过光转换层6后才能出射,可选的,在水平方向上光转换层6的厚度可以设置较大,这样从发光器件5发出的光在光转换层6中经过的距离较长,光转换路径更长,实现更好的色纯度;现有技术中将光转换层03设在发光器件02顶部为了提高光转换路径所以会将光转换层03设置的比较厚,本发明将光转换层6设置在凹槽4的侧面,所以光转换层6的高度不需要过高,在制作工艺上更容易实现。
继续参照图6,从发光器件5底部发出的第一颜色出光L1在第一反射层8b的表面(第一反射层8b靠近发光器件5的一侧)发生反射进入到光转换层6,经过光转换后第二颜色出光为L2,此外,发光器件5的出光第一颜色出光L0也会从发光器件5顶部出光,所以该发光单元3中的总出光包括了第二颜色出光L2也包括了第一颜色出光L0,提高了发光单元3的出光量。
在发光器件5的底部设置第一光反射层b,使发光器件5发出的第一颜色出光必须从水平方向上通过光转换层6后才能出射,可选的,在水平方向上光转换层6的厚度可以设置较大,这样从发光器件5发出的光在光转换层6中经过的距离较长,光转换路径更长,实现更好的色纯度;现有技术中将光转换层03设在发光器件02顶部为了提高光转换路径所以会将光转换层03设置的比较厚,本发明将光转换层6设置在凹槽4的侧面,所以光转换层6的高度不需要过高,在制作工艺上更容易实现。
继续参照图7,一方面,从发光器件5底部发出的第一颜色出光L1在第一反射层8b的表面(第一反射层8靠近发光器件5的一侧)发生反射进入到光转换层6,经过光转换后第二颜色出光为L2。另一方面,第一反射层8a设置在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从发光器件5顶部发出的第一颜色出光L3在第一反射层8a的表面(第一反射层8靠近衬底基板1的一侧)发生反射进入到光转换层6,经过光转换后第二颜色出光为L4,当然由于在发光器件5的顶部设置了第一反射层8a,所以发光器件5的顶部无出光,光线均会经过光转换层6进行转换,能够提高第二颜色出光L2的出光量;当然从发光器件5侧面发出的第一颜色出光也必然进入到光转换层6转换为第二颜色出光。总之本实施例中,发光器件5顶部、发光器件5底部和发光器件5侧面的出光均会进入到光转换层6中,由此增加了转换后第二颜色出光的出光量,提高了光利用率。
在发光器件5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第一反射层8,使发光器件5发出的第一颜色出光L1必须从水平方向上通过光转换层6后才能出射,可选的,在水平方向上光转换层6的厚度可以设置较大,这样从发光器件5发出的光在光转换层6中经过的距离较长,光转换路径更长,实现更好的色纯度;现有技术中将光转换层03设在发光器件02顶部为了提高光转换路径所以会将光转换层03设置的比较厚,本发明将光转换层6设置在凹槽4的侧面,所以光转换层6的高度不需要过高,在制作工艺上更容易实现。
继续参照图4、图5和图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光转换层6与位于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的第一反射层8a无交叠。
可以理解的是,当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第一反射层8a时,则从发光器件5的顶部无出光,光转换层6裸露于发光器件5顶部的第一反射层8a,裸露的光转换层6用于第二颜色出光的出光,即部分光转换层6与位于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的第一反射层8a无交叠,这种结构可以使发光器件5的出光尽可能的经过光转换层6再射出,提高光的色纯度。
参照图8、图9和图10,图8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9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10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第一反射层8朝向发光器件5的一侧包括第一导光部9,第一导光部9向衬底基板1的一侧凸出,发光器件5的第一颜色出光经过第一导光部9后反射至光转换层6。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第一导光部9可以为凸起结构,例如棱锥结构或其它能够将发光器件5的第一颜色出光L1反射至光转换层6的结构,本实施例中不对第一导光部9的具体结构做限定。
可选的,第一导光部9与第一反射层8为一体结构,这样制作第一反射层8时可以同时制作第一导光部9,不需要额外增加制作第一导光部9的制程,简化工艺步骤。
继续参照图8,第一反射层8a设置在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在第一反射层8a靠近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光部9,发光器件5的第一颜色出光L1经过第一导光部9的表面后反射至光转换层6,第一颜色出光在光转换层6中转换为第二颜色出光L2从光转换层6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射出,设置第一导光部9更利于将发光器件5的第一颜色出光L1反射至光转换层6,提高光转换率。
继续参照图9,第一反射层8b设置在发光器件5朝向衬底基板1的一侧,在第一反射层8b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了第一导光部9,发光器件5的第一颜色出光经过第一导光部9的表面后反射至光转换层6,第一颜色出光L1在光转换层6中转换为第二颜色出光L2从光转换层6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射出,设置第一导光部9更利于将发光器件5的第一颜色出光L1反射至光转换层6,提高光转换率。
继续参照图10,在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以及发光器件5朝向衬底基板1的一侧均设置了第一反射层8,在第一反射层8朝向发光器件5的一侧均设置了第一导光部9,发光器件5顶部和底部的第一颜色出光L1在经过第一导光部9的表面后均能够反射至光转换层6,第一颜色出光L1在光转换层6中转换为第二颜色出光L2从光转换层6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射出,设置第一导光部9更利于将发光器件5的第一颜色出光L1反射至光转换层6,提高光转换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8,第一导光部9包括斜面91和底面92,斜面91位于底面92靠近衬底基板1的一侧,斜面91与底面92的夹角在30°-60°之间。
具体的,图8中可以看出,在该B-B’向的截面图中,第一导光部9具有斜面91和底面92,当然能够起到反射第一颜色出光L1的为斜面91,该斜面91的倾斜角度决定了反射到光转换层6中第一颜色出光L1的出光量,当斜面91与底面92的夹角在30°-60°之间时,利于发光器件5的第一颜色出光反射至光转换层6,提高光转换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1,图11是图4中B-B’向的又一种剖面图,第一导光部9包括微结构,微结构的体积小于50nm。
具体的,第一导光部9还可以为微结构,微结构可以达到纳米级,可选的微结构的体积小于50nm,微结构可以通过光刻或纳米压印等方法形成。
由于微结构尺寸较小,这样更利于发光器件5的第一颜色出光L1在微结构的表面发生反射进入到光转换层6中,利于增加反射到光转换层6的光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4和图7,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与位于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的第一反射层8无交叠的光转换层6的正投影面积为A1,位于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的第一反射层8的正投影面积为A2,其中,A1>A2。
具体的,如上所述,由于在发光器件5的顶部设置了第一反射层8a,所以发光器件5的顶部无出光,光线均会经过光转换层6进行转换,当然与位于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的第一反射层8无交叠的光转换层6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出光量的多少,所以这里裸露的光转换层6的面积越大,则经过转换后的第二颜色出光的光量越大,发光单元3的亮度越大。
继续参照图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层8a位于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一反射层8b位于发光器件5朝向衬底基板1的一侧,其中,至少部分光转换层6被第一反射层8a和第一反射层8b覆盖,也就是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部分光转换层6夹设在两个第一反射层8a和第一反射层8b之间,在垂直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反射层8a与发光器件5交叠区域为第一部分(图中未标注),第一反射层8b与发光器件5交叠的区域为第二部分(图中未标注),发光器件5的出光经过光转换层6后在第一部分的表面发生发射穿过第一反射层8a和第一反射层8b之间架设的光转换层6在第二部分的表面再次发生反射,在第二部分的表面发生反射后又反射后第一部分的表面,如此这样可以使部分光多次在两个第一反射层8之间的光转换层6之间穿过,由于光线多次在光转换层6中振荡反射,光充分经过光转换层6受到激发,提高光利用率;进一步的,A1>A2,经过转换后的第二颜色出光的光量越大,发光单元3的亮度越大,所以可以保证出光量的同时,光充分经过光转换层6受到激发,提高光利用率,兼顾了出光量和光转换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2和图13,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C-C’向的一种剖面图,图12和图13中可以看出第一反射层8远离发光器件5的一侧还包括光吸收层。
图13中仅示意出了第一反射层8a设置在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光吸收层10设置在了第一反射层8a远离发光器件5的一侧。由于第一反射层8a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而第一反射层8a的材料通常为金属,所以会第一反射层8a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会对环境光进行反射,显示面板的反射率较高。而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反射层8a远离发光器件5的一侧设置了光吸收层10,环境光照射到第一反射层8a时不会发生反射,可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4和图15,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D-D’向的一种剖面图。图14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反射层13,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反射层13位于光转换层6与凹槽4的侧壁7之间。
具体的,第二反射层13位于凹槽4的侧壁7靠近光转换层6的一侧。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还可以设置第一反射层,第一反射层可以位于发光器件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和/或位于发光器件朝向衬底基板的一侧,图14和图15中未示出。
可以理解的是,从发光器件5侧面发出的第一颜色出光L1进入到光转换层6进行颜色转换得到第二颜色出光L2,而其中部分第二颜色出光L2是射向凹槽4侧壁7的,所以在光转换层6与凹槽4侧壁7之间设置第二反射层13,能够将射向凹槽4侧壁7的第二颜色出光L2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反射,提高第二颜色出光L2的出光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5,光转换层6靠近衬底基板1的一侧包括第一面14,第二反射层13靠近光转换层6的一侧包括第二面15,第二面15与第一面14的夹角为135°。
可以理解的是,图15是图14中D-D’向的截面图,该截面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由于光转换层6靠近衬底基板1的第一面14可以为不平坦或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这里也可以理解第二面15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平行的开口朝向发光器件5的夹角,如图15中的夹角α,该夹角α为135°。当然第二反射层13靠近衬底基板1的一侧为第六面16,第二面15与第六面16的夹角为45°,与图15中的夹角α为互补的角。
可以理解的是,从发光器件5侧面发出的第一颜色出光L1进入到光转换层6进行颜色转换得到第二颜色出光L2,而其中部分第二颜色出光L2是射向凹槽4侧壁7的,所以在光转换层6与凹槽4侧壁7之间设置第二反射层13,能够将射向凹槽4侧壁7的第二颜色出光L2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反射,当第二面15与第一面14的夹角为135°时,此时更利于将射向凹槽4侧壁7的第二颜色出光L2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反射,进一步提高第二颜色出光L2的出光率。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面15与第一面14的夹角小于过小时不利于第二颜色出光L2出光,尤其是第二面15与第一面14的夹角等于90°时,会将第二颜色出光L2反射至发光器件5的一侧,而不是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反射,不利于出光。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5至图7,发光器件5包括沿轴线20方向设置的第一极11和第二极12;第一反射层8复用为第一极11和/或复用为第二极1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射层8的材料可以选用金属。第一极11可以为阴极、第二极12可以为阳极,或者第一极11为阳极、第二极12为阴极,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阴极和阳极位于发光器件5的上下两端,驱动发光器件5发光。
图5中第一反射层8a设置在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此时第一反射层8a可以复用为发光器件5的第一极11;图6中第一反射层8b设置在发光器件5朝向衬底基板1的一侧,此时第一反射层8b可以复用为发光器件5的第二极12;图7中第一反射层8a设置在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第一反射层8b设置在发光器件5靠近衬底基板1的一侧,此时,第一反射层8a复用为发光器件5的第一极11,第一反射层8b复用为发光器件5的第二极12,实现电信号的传导。
当然本实施中的第一反射层8具有以上任意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反射层8是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层8复用为第一极11和/或复用为第二极12,不仅可以实现发光器件5发光、将发光器件5的出光反射至光转换层6,还可以简化制作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可选的实例中,参照图16和图17,图16是图2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17是图2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发光器件5为微型发光二极管51,包括沿轴线20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极11、第一半导体层17、有源层18、第二半导体层19和第二极12,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轴线20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平行,或者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轴线20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垂直。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还可以设置第一反射层,第一反射层可以位于发光器件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和/或位于发光器件朝向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在光转换层与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第二反射层。
通常来说微型发光二极管51一般可以为立方体结构,沿轴线20的方向上高度一般10um以下,长和宽一般在50um以下(可以是30um×30um等)。图16中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轴线20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垂直,该实施例中,第一极11和第二极12可以复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反射层8,可以简化制作工艺,这里不再赘述。图17中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轴线20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平行。沿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轴线20方向,微型发光二极管51包括一侧层叠的第一极11、第一半导体层17、有源层18、第二半导体层19和第二极12,第一极11和第二极12接入电压后微型发光二极管51发光,当然图17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极11和第二极12均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垂直,所以当设置第一反射层8时不能复用为第一极11和第二极12。
可选的,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轴线20与衬底基板1也可以具有不等于90度的夹角,这里未示出。
当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轴线20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平行时,即微型发光二极管51的有源层18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垂直,此时从发光器件5的顶面(靠近光转换层6一侧)出光直接进入到光转换层6,这样有利于提高光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8,图18是图2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发光器件5为棒型发光二极管52,棒型发光二极管5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具有夹角β,第一方向X是由衬底基板1指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还可以设置第一反射层,第一反射层可以位于发光器件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和/或位于发光器件朝向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在光转换层与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第二反射层。
具体的,棒型发光二极管52为圆柱形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棒型发光二极管52的延伸方向是指轴线20的方向,第一方向X是指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也就是由衬底基板1指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
这里棒型发光二极管5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具有夹角β,是指棒型发光二极管52并不是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设置,而是倾斜设置,这样从棒型发光二极管52侧面发出的光能够更多的进入到光转换层6中,利于提高出光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8,棒型发光二极管52的延伸方向与其相邻的凹槽4的侧壁7的延伸方向相同。
具体的,棒型发光二极管52的延伸方向是指轴线20的方向,当对显示面板取一截面,该截面经过棒型发光二极管52的轴线20,沿第二方向Y上棒型发光二极管52与该截面的交线为第一线段K1和第二线段K2,第一方向X上,第一线段K1和第二线段K2向其相邻的凹槽4的侧壁7的延伸方向倾斜,且棒型发光二极管52的轴线20方向与其相邻的凹槽4的侧壁7的延伸方向相同,这样能够保证棒型发光二极管52发出的光到达光转换层6,提高出光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9和图20,图19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9中E-E’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棒型发光二极管52朝向背离位于同一个凹槽4内的棒型发光二极管52的方向倾斜,且棒型发光二极管52朝向与其相邻的凹槽4的侧壁7的方向倾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凹槽4中可以具有多个棒型发光二极管52,多个棒型发光二极管52可以环绕凹槽4设置,更优选的实施例为多个棒型发光二极管52呈环形。
在图20的剖面图中截取到了两个棒型发光二极管52,从图20中可以看出,棒型发光二极管52a和棒型发光二极管52b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倾斜,且棒型发光二极管52的轴线20方向与其相邻的凹槽4的侧壁7的延伸方向相同,该种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进入到光转换层6中的光量,而且能够保证棒型发光二极管52发出的光到达光转换层6,提高出光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1和图22,图21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22是图21中F-F’向的一种剖面图,图21中仅示出了一个发光单元3;光转换层6中包括第一光导结构2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光导结构21位于光转换层6中,发光器件5的第一颜色出光进入光转换层6后经过第一光导结构21发生反射。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还可以设置第一反射层8,第一反射层8可以位于发光器件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和/或位于发光器件5朝向衬底基板1的一侧,或者在光转换层6与凹槽4侧壁7之间设置第二反射层13。
具体的,参照图22,在光转换层6中设置第一光导结构21,且第一光导结构21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和衬底基板1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光导结构21的高度小于光转换层6的高度,这样一部分光可以在第一光导结构21的表面发生反射延长光的转换路径,还有一部分光能够继续在光转换层6中传播,在提高光的利用率的同时,使得第一光导结构21背离发光器件5一侧的光转换层6也能够被充分利用;另外一个凹槽4中在垂直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光导结构21,且相邻的第一光导结构21之间具有间隙,这样能够保证未被第一光导结构21反射的光线可以在间隙中传播至背离发光器件5一侧的光转换层6中继续传播,提高光转换率,一方面多个第一光导结构21的设置可以增加能够发生反射的光量,在第一光导结构21之间设间隙还能够提高光转换率。图21和图22中仅示意性的示出了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以及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光导结构21为矩形结构的情况,当然这里不多第一光导结构21的具体结构和材料做具体限定,只要光线在第一光导结构21表面能够发生反射即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光导结构21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长度可以大于或等于发光器件5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长度,这样可以保证发光器件5的出光均能够被第一光导结构21反射。
参照图21中的光线路径,发光器件5的出光进入到光转换层6后,光线经过第一光导结构21的表面后不是直接从显示面板出光面一侧出光,而是在第一光导结构21的表面会发生反射继续反射回光转换层6,这样增加了光线在光转换层6中传播路径,也就是增加了第一颜色出光转换为第二颜色出光的转换路径,光转换更完全,提高光利用率。
另外,由于在光转换层6中设置了第一光导结构21,发光器件5的第一颜色出光进入光转换层6后经过第一光导结构21发生反射,所以第一光导结构21的设置增加了光线在光转换层6中的传播路径,所以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光转层的厚度不需要设置的很大就能够达到光转换更完全的目的,这样每个发光单元3的尺寸可以做的足够小,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分辨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1和图22,第一光导结构21朝向发光器件5的一侧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包括第一边B1,发光器件5朝向第一光导结构21的一侧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包括第二边B2,第一边B1与第二边B2的夹角为锐角。
具体的,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且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光导结构21包括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为靠近发光器件5的一端,另一端与远离发光器件5的一端。换言之,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第一光导结构21朝向发光器件5的一侧为第三面M1,第三面M1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一边B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Z上,发光器件5朝向第一光导结构21的一侧为第五面M2,第五面M2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二边B2,第一边B1和第二边B2的夹角γ为锐角,此时有利于光线在第一光导结构21表面发生反射,由此增加光线在光转换层6中的传播路径,光转换更完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边B1和第二边B2的夹角越大,越不利于光线在第一光导结构21表面发生反射,尤其当第一边B1和第二边B2的夹角大于90度时,第一光导结构21的反射作用更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3,图23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3中仅示出了一个发光单元3,光转换层6中还包括位于第一光导结构21远离发光器件5一端的第二光导结构22,第一光导结构21包括朝向第一光导结构21的第一边B1所在面的第三面M1,第二光导结构22包括靠近发光器件5一侧的第四面M3,第三面M1和第四面M3的夹角不大于180°。
具体的,第二光导结构22的具体结构和材料可以与第一光导结构21相同,光线在第二光导结构22的表面能够发生反射,第二光导结构22位于光转换层6中,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且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光导结构21包括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为靠近发光器件5的一端,另一端为远离发光器件5的一端、且与第二光导结构22相连接,第一光导结构21包括朝向第一边B1所在面的第三面M1,第二光导结构22包括靠近发光器件5一侧的第四面M3,第三面M1和第四面M3的夹角δ不大于180°,第三面M1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和第四面M3在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成折线,从而保证经第一光导结构21反射的光能照射到第二光导结构22上,或者经第二光导结构22反射的光能照射到第一光导结构21上,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光线在光转换层6中的传播路径,光转换更完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4,图2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图24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0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000,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1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限定层,限定层限定出多个发光单元,限定层包括多个凹槽,凹槽内包括发光器件;至少一个发光单元中,还包括光转换层,在平行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光转换层位于发光器件与凹槽的侧壁之间,本发明通过在发光器件与凹槽的侧壁之间设置光转换层,发光器件的出光从侧面的光转换层中进行转换,在平行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可以将光转换层设置的比较宽,但是不需要增加光转换层的厚度,能够延长发光器件的光转换路径,提高光利用率;此外,发光器件顶部也会出光,所以发光单元中的总出光包括了经过光转换的光也包括了发光器件顶部的出光,提高了发光单元的出光量。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限定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限定层限定出多个发光单元,所述限定层包括多个凹槽,所述凹槽内包括发光器件;
至少一个所述发光单元中,还包括光转换层,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光转换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与所述凹槽的侧壁之间;
所述光转换层包括内壁和围绕所述内壁设置的外壁,所述外壁位于靠近所述凹槽的一侧,所述内壁位于靠近所述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外壁与所述凹槽的侧壁相接触;
所述内壁与所述发光器件的外壁相接触,或者,所述内壁靠近所述发光器件的外壁;
沿第一方向,所述发光器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光转换层的上表面齐平,所述第一方向是由所述衬底基板指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和/或位于所述发光器件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层与所述发光器件至少部分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光转换层与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所述第一反射层无交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朝向所述发光器件的一侧包括第一导光部,所述第一导光部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凸出,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颜色出光经过所述第一导光部后反射至所述光转换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部包括斜面和底面,所述斜面位于所述底面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斜面与所述底面的夹角在30°-6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部包括微结构,所述微结构的体积小于50n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与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所述第一反射层无交叠的所述光转换层的正投影面积为A1,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所述第一反射层的正投影面积为A2,其中,A1>A2。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远离所述发光器件的一侧还包括光吸收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反射层,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反射层位于所述光转换层与所述凹槽的侧壁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层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包括第一面,所述第二反射层靠近所述光转换层的一侧包括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的夹角为135°。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器件包括沿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一极和第二极;
所述第一反射层复用为所述第一极和/或复用为所述第二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为微型发光二极管,包括沿轴线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极、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第二半导体层和第二极,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的轴线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平行,或者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的轴线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垂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为棒型发光二极管,所述棒型发光二极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具有夹角。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棒型发光二极管的延伸方向与其相邻的所述凹槽的侧壁的延伸方向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棒型发光二极管朝向背离位于同一个所述凹槽内的棒型发光二极管的方向倾斜,且所述棒型发光二极管朝向与其相邻的所述凹槽的侧壁的方向倾斜。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层中包括第一光导结构,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光导结构位于所述光转换层中,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颜色出光进入所述光转换层后经过所述第一光导结构发生反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导结构朝向所述发光器件的一侧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包括第一边,所述发光器件朝向所述第一光导结构的一侧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包括第二边,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夹角为锐角。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层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光导结构远离所述发光器件一端的第二光导结构,所述第一光导结构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光导结构的第一边所在面的第三面,所述第二光导结构包括靠近所述发光器件一侧的第四面,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的夹角不大于180°。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8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0843213.0A 2021-07-26 2021-07-26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5943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43213.0A CN113594337B (zh) 2021-07-26 2021-07-26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43213.0A CN113594337B (zh) 2021-07-26 2021-07-26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4337A CN113594337A (zh) 2021-11-02
CN113594337B true CN113594337B (zh) 2023-07-04

Family

ID=78249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43213.0A Active CN113594337B (zh) 2021-07-26 2021-07-26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94337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4957A (zh) * 2020-12-07 2021-04-0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17906B2 (ja) * 2005-12-16 2010-02-17 株式会社東芝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02533B2 (ja) * 2007-11-30 2013-10-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US9249963B2 (en) * 2011-11-08 2016-02-02 Lg Innotek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1550779B1 (ko) * 2014-10-31 2015-09-18 주식회사 루멘스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CN109786517B (zh) * 2019-01-25 2020-05-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结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JP6741102B2 (ja) * 2019-03-06 2020-08-19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TWI699903B (zh) * 2019-05-17 2020-07-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CN110473948B (zh) * 2019-07-29 2020-09-01 厦门多彩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led封装方法及封装结构
CN111599800B (zh) * 2020-05-29 2022-04-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4957A (zh) * 2020-12-07 2021-04-0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4337A (zh)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64820B2 (en) Display device
US7857485B2 (en) Phosphor-based LED apparatus with UV reflector
KR102617563B1 (ko)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11289544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wavelength conversion patterns having corresponding protruding and indentation pattern parts
CN110928021B (zh) 量子点显示面板增亮膜及透镜阵列
JP2008515130A (ja) 有機el表示装置
WO2020192096A1 (en)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13037138A (ja) 自発光型表示装置
CN11306683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14375701U (zh) 面发光光源
JP2013037139A (ja) 自発光型表示装置
US8643265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0403686B2 (en) Color film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45135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94337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177333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evice
CN11347123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10011340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20246707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0874978B (zh) 光转换基板及显示面板
JP4888467B2 (ja)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5044732A (ja) 発光装置、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2599575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0975117B1 (ko) 광발생장치
CN11579943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