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86765A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86765A
CN113586765A CN202010375254.7A CN202010375254A CN113586765A CN 113586765 A CN113586765 A CN 113586765A CN 202010375254 A CN202010375254 A CN 202010375254A CN 113586765 A CN113586765 A CN 113586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low passage
flow
temperature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7525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世贤
梁国荣
巴喜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7525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8676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86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67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1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two or more closure members not moving as a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temperature vari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H9/200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ers
    • F24H9/203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ers using fluid fu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回水阀和供水系统,回水阀包括阀体、单向阀和温控开关,所述阀体具有流道,所述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及连通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第三流道;所述单向阀安装在第三流道内;所述温控开关包括调节阀芯和温控驱动组件,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流道内,所述调节阀芯具有打开第三流道的初始位置、及阻断第三流道的封堵位置;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在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调节阀芯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如此,既可以使供水系统实现零冷水供水功能,又能够实现防串水。

Description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零冷水供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供水系统,如热水器供水系统或壁挂炉供水系统等,用于为用户提供用水,其通常包括燃气加热装置(如燃气热水器或壁挂炉等)、冷水管、热水管、混水装置和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燃气加热装置连接。
相关技术中,为了使供水系统具有零冷水功能,通常会在供水系统内增加具有单向阀的回水阀,该回水阀连接于冷水管和热水管中以在供水系统内形成回水水路。
对于以上供水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如当供水系统的出水端单独使用热水并增压送水时,热水管或回水管内的热水会通过单向阀串入冷水管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回水阀,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供水系统的出水端使用热水并增压送水时,供水系统的热水管或回水管内的热水容易通过回水阀而串流入冷水管内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回水阀,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具有流道,所述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及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三流道;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内;以及
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包括调节阀芯和温控驱动组件,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流道内,所述调节阀芯具有打开所述第三流道的初始位置、及阻断所述第三流道的封堵位置;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流道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所述调节阀芯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
可选地,所述单向阀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内的水单向导入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温控开关设于所述单向阀的靠近所述第二流道的一侧,且所述温控开关设于所述第二流道和/或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二流道和/或所述第三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所述调节阀芯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或者,
所述单向阀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内的水单向导入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温控开关设于所述单向阀的靠近所述第一流道的一侧,且所述温控开关设于所述第一流道和/或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和/或所述第三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所述调节阀芯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
可选地,所述温控开关还包括密封套,所述密封套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周壁与所述密封套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套的内壁面设有密封环凸,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三流道内,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与所述密封环凸间隔设置,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封堵于所述密封环凸,以阻断所述第三流道。
可选地,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的一端可滑动地插设于所述密封环凸的内侧,且所述调节阀芯的外周面与所述密封环凸的内环面密封连接;或者,
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的外周缘抵接于所述密封环凸的内周缘,以使所述调节阀芯封堵于所述密封环凸。
可选地,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周壁设有限位环凸,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三流道内,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与所述限位环凸间隔设置,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封堵于所述限位环凸,以阻断所述第三流道。
可选地,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的外周缘抵接于所述限位环凸的内周缘,以使所述调节阀芯封堵于所述限位环凸;或者,
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的一端可滑动地插设于所述限位环凸的内侧,且所述调节阀芯的外周面与所述限位环凸的内环面密封连接。
可选地,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用于在所述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伸出,以驱动所述调节阀芯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所述驱动杆用于在所述流道内的水温冷却时缩回。
可选地,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感温壳和遇热膨胀的感温介质,所述感温壳设于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驱动杆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感温壳内,所述感温介质设于所述感温壳内,以用于在遇热时膨胀而使所述驱动杆伸出、及冷却时收缩而使所述驱动杆缩回。
可选地,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和/或,
所述调节阀芯上设有安装孔,所述驱动杆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
可选地,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
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感温壳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流道内,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使所述感温壳具有向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弹性系数。
可选地,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三流道内的限位环凸或密封套,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调节阀芯,以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和/或,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流道的内壁面,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感温壳,以使所述感温壳具有向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流段,所述第一流段的一端设有第一流道口,所述第一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且所述第一流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回水阀还包括外接头,所述外接头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流道口,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感温壳外,且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一端抵接于所述外接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感温壳,以使所述感温壳具有向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阀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或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开关安装口,所述开关安装口对应所述第三流道设置,以用于使所述温控开关和/或所述单向阀通过所述开关安装口安装入所述阀体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流段,所述第一流段的一端设有第一流道口,所述第一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且所述第一流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以用于使所述温控开关通过所述第一流道口安装入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三流道内;和/或,
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二流段,所述第二流段的一端设有第二流道口,所述第二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且所述第二流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以用于使所述单向阀通过所述第二流道口安装入所述第三流道内。
可选地,所述单向阀包括可移动设置的活动阀芯,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与所述活动阀芯抵接,以将所述活动阀芯限位于关闭所述单向阀的位置、而阻断所述第三流道。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供水系统,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热水器连接;以及
如上所述的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连接于所述热水管中,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中。
可选地,所述燃气加热装置为燃气热水器或燃气壁挂炉。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供水系统,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热水器连接;
如上所述的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中;以及
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热水管,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
本发明回水阀,既可以使供水系统实现零冷水供水功能,又通过在阀体内增设温控开关,可利用流道内水流的温度变化对第三流道的通断进行自动控制,可在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调节阀芯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以阻断第三流道,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内的水通过单向阀而误串入第二流道内。所以,本发明回水阀可以解决增压送热水时,供水系统的热水管或回水管内的热水容易通过回水阀而串流入冷水管内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供水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供水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回水阀第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回水阀第一实施例的一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调节阀芯处于初始位置;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回水阀的另一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调节阀芯处于封堵位置;
图7为图4回水阀的又一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调节阀芯处于防损封堵位置;
图8为本发明回水阀第二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回水阀第二实施例的一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调节阀芯处于初始位置;
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10回水阀的另一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调节阀芯处于封堵位置;
图12为图10回水阀的又一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复位弹簧处于第二压缩状态。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回水阀 321 驱动杆
10 阀体 322 感温壳
11 第一流道 3221 安装环凸
111 第一流段 323 第一复位弹簧
112 第三流段 33 密封套
113 第一流道口 331 密封环凸
114 第三流道口 34 第二复位弹簧
12 第二流道 60 水量调节芯
121 第二流段 70 外接头
122 第四流段 80 密封端盖
123 第二流道口 91 第一密封圈
124 第四流道口 92 第二密封圈
13 第三流道 1000 供水系统
131 限位环凸 200 燃气加热装置
14 开关安装口 201 冷水进口
20 单向阀 202 热水出口
21 活动阀芯 210 进水管
22 阀壳 300 冷水管
24 第三复位弹簧 400 热水管
30 温控开关 500 回水管
31 调节阀芯 600 混水装置
311 安装侧凸 700 出水端
312 安装孔 800 循环水泵
32 温控驱动组件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发明提出一种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其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回水阀100用于供水系统1000,即所述供水系统1000包括回水阀100,以使供水系统1000具有零冷水功能,下文将结合供水系统1000的结构对回水阀100进行详细介绍。可选地,所述供水系统1000为热水器供水系统1000(包括但不限于燃气热水器系统)或壁挂炉供水系统1000等。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供水系统1000还包括燃气加热装置200、冷水管300、热水管400、混水装置600、出水端700和回水阀100等,所述出水端700通过冷水管300、热水管400和混水装置600与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连接;所述回水阀100安装在供水系统1000的水路中以形成回水水路,以用以使供水系统1000具有零冷水功能。
具体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具有冷水进口201和热水出口202,所述混水装置600具有热水接入口、冷水接入口和混水出水口。
其中,所述冷水管300的一端和冷水进口201均与供水管(如自来水管等)连接(即连通),所述冷水管300的另一端与冷水接入口连通;所述热水管400的一端与热水出口202连通,另一端与热水接入口连通,所述混水出水口与出水端700连通。如此,通过调节混水装置600可使得出水端700单独送出冷水、或送出温度适宜的混合热水。
可选地,所述冷水进口201处设有冷水接头;和/或,所述热水出口202处设有热水接头。
可选地,所述供水系统1000包括进水管210,所述冷水进口201通过所述进水管210与所述供水管连通,所述冷水管300连通于所述进水管210。
可选地,所述出水端700可以为花洒或水龙头等。
可选地,所述出水端700可设有多个。
可选地,所述混水装置600为混水阀或与混水阀具有类似功能的其他混水装置600。
可选地,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为燃气热水器(如即开即热式燃气热水器或储热式燃气热水器等)或燃气壁挂炉等,下文以燃气热水器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3-12所示,所述回水阀100包括阀体10、单向阀20和温控开关30。
其中,如图3-12所示,所述阀体10具有流道,所述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及连通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的第三流道13。
其中,如图3-12所示,所述单向阀20设于第三流道13内。
可选地,所述单向阀20用于在单向阀20打开后使第一流道11内的水(能够)通过第三流道13流向第二流道12,所述单向阀20还用于阻止第二流道12内的水流向第一流道11;即是说,所述单向阀20用于将第一流道11内的水单向导入第二流道12内。当然,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使所述单向阀20用于将第二流道12内的水单向导入第一流道11内。为了便于解释本发明,下文以所述单向阀20用于将第一流道11内的水单向导入第二流道12内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所述温控开关30设于所述流道内,以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三流道13。
具体的,如图3-12所示,所述温控开关30包括调节阀芯31和温控驱动组件32,所述调节阀芯31可移动地设于流道内,所述调节阀芯31具有打开所述第三流道13的初始位置、及封堵所述第三流道13的封堵位置。即是说,所述调节阀芯31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打开第三流道13,以使所述温控开关30打开第三流道13;所述调节阀芯31位于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封堵第三流道13(即阻断第三流道13),以使所述温控开关30关闭第三流道13。如此,通过控制调节阀芯31的移动就可以控制第三流道13的通断。
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安装在流道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用于在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即水温增高至预设温度时)驱动调节阀芯3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可以理解,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安装在流道内,可使得温控组件的感温形变部处于流道内的水中,从而可使得该感温形变部在流道内水温增高时发生形变,以使调节阀芯31从初始位置移向封堵位置。如此,可实现利用流道内水温的变化来控制第三流道13的通断。
本发明回水阀100,通过在阀体10上设置温控开关30,以对第三流道13的通断进行控制,即可实现利用流道内水温的变化来控制第三流道13的通断。
以下结合不同的供水系统1000的结构对回水阀100的作用做详细的说明。
在所述供水系统10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供水系统1000未设有回水管500;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流道11连接于换热管中,所述第二流道12连接于冷水管300中,所述单向阀20用于将第一流道11内的水单向导入第二流道12内。当出水端700具有多个时,所述回水阀100可选地设于最远端的出水端700处。
具体的,所述第一流道11的一端(如图1中的B端)通过热水管400与热水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1的另一端(如图1中的A端)通过热水管400与热水出口202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2的一端(如图1中的C端)通过冷水管300与冷水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2的另一端(如图1中的D端)通过冷水管300连通于进水管210。这样,热水管400、第一流道11、第三流道13、第二流道12、冷水管300、进水管210和燃气加热装置200等之间可形成回水水路,回水阀100设于该回水水路中。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还包括循环水泵800,所述循环水泵800设于回水水路中,所述循环水泵800用于驱动水在回水水路内流动。
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循环水泵800设在燃气加热装置200的热交换器与冷水进口201之间。其中,所述循环水泵800还可用于吸入冷水和/或增压送水等。
具体的,如图1、4、5、9及10所示,当供水系统1000使用零冷水功能进行循环预热的时候,所述循环水泵800会推动回水水路中的水流动,使得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增大,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与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的差值增大,此时由于热水管400内的水为冷水,即进入阀体10的流道内的水为冷水,所述温控开关30处于打开第三流道13的状态,如此可使得单向阀20能够被打开,从而使第一流道11内的水可通过第三流道13流入第二流道12,以使水在回水水路内循环流动,以能够实现对热水管400等内的水进行循环预热。
请一并参阅图6和11,当燃气加热装置200加热后的热水流满热水管400后,即当热水管400中的水更新为热水后,热水管400内的热水进入阀体10的流道内,使得流道内的水温增高,从而使得流道内的温控驱动组件32驱动调节阀芯3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以阻断第三流道13,循环预热结束,使得热水不会从热水管400流入进水管210和冷水管300。这样,既可以将热水管400内的水更新为热水,以实现热水管400“零冷水”,又可以避免将冷水管300和进水管210中的水也更新为热水,实现“半管水加热”,从而可避免能源浪费。
当然,为了使半管水功能更准确、更好用,在某些实施例中,可对供水系统1000进一步进行设计,如“供水系统1000会带有时间记忆功能,并计算出所需要的半管水循环时间或水量以设为预设时长或预设水量,并配合以上回水阀100进行使用,即当阀体10内水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后自动切断回水管500路,以实现真正的半管水”等,在此不必详述。当然,也可以仅利用该回水阀100来实现“半管水加热”,即“零冷水循环预热的时候,热水到达回水阀100后温控开关30关闭,以阻断第三流道13,此时供水系统1000检测到流量突然变到0,进而判定热水已经到达,关闭零冷水循环,即实现半管水循环加热”。
可以理解,当循环预热结束后,循环水泵800关闭,使得热水管400内的水压与冷水管300内的水压趋于平衡,单向阀20关闭。
继续参阅图6和11,当出水端700开热水且增压时(即增压送热水时),热水管400内的热水经第一流道11流入流道内,由于采用循环水泵800进行增压以增大热水出水量和出水速度,使得热水管400和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增大,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压差也会随之增大,这样就可能使得单向阀20被误打开,而使热水管400内的水串流入冷水管300中;但是,由于本发明通过设置温控开关30,当热水流入流道内后,使得处于流道内的温控驱动组件32驱动调节阀芯3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以阻断第三流道13,从而可避免单向阀20被误打开,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11内的热水从第三流道13经单向阀20串流入第二流道12内,以避免误启动燃气加热装置200来进行预热循环。
可选地,在部分实施例中,当出水端700单独使用冷水时,冷水会经第二流道12和混水阀而从出水端700流出,而使第二流道12的水压会下降,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压差也会随之增大,这样就可能使得单向阀20被误打开;但是,由于本发明通过在阀体10的流道内设置温控开关30,当热水管400(可以理解,该部分实施例中供水系统1000为零冷水供热水,即当热水管400中的水温变冷后就会对其进行加热/更新,即热水管400内通常为热水)内的热水流到温控驱动组件32处时或当温控驱动组件32本来就处于第一流道11内的热水中,温控驱动组件32会驱动调节阀芯31移动至封堵位置,阻断第三流道13,从而可避免单向阀20被误打开,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11内的热水从第三流道13经单向阀20串流入第二流道12内,以避免误启动燃气加热装置200来进行预热循环。
当然,以上回水阀100也可用于具有回水管500的供水系统1000中。
具体的,在本发明供水系统1000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供水系统1000包括回水管500,所述回水管500的一端连接于热水管400,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流道11的一端(如图2中的A端),所述第一流道11的另一端(如图2中的B端)被封堵(如通过端盖封堵)。
其中,所述第二流道12连接于进水管210或冷水管300,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12连接于进水管210;具体的,所述第二流道12的一端(如图2中的C端)通过进水管210与冷水进口201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2的另一端(如图2中的D端)通过进水管210连通于冷水管300。可选地,所述回水阀100靠近燃气加热装置200设置。且在该实施例中,当出水端700具有多个时,所述回水管500连接于最远端的出水端700处。
这样,热水管400、回水管500、第一流道11、第三流道13、第二流道12、进水管210、和燃气加热装置200的热交换器等之间可形成回水水路;其中回水阀100设于该回水水路中。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还包括循环水泵800,所述循环水泵800设于回水水路中,所述循环水泵800用于驱动水在回水水路内流动,循环水泵800的设置位置可参阅上一实施例,在此不必一一赘述。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4、5、9及10所示,当供水系统1000使用零冷水功能预热的时,所述循环水泵800会推动回水水路中的水流动,使得热水管400、回水管500及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增大,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与所述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的差值增大,此时由于热水管400和回水管500内的水为冷水,即进入阀体10的流道内的水为冷水,所述温控开关30则处于打开第三流道13的状态,如此可使得单向阀20能够被打开,从而使第一流道11内的水可通过第三流道13流入第二流道12,以使水在回水水路内循环流动,以能够实现对热水管400等内的水进行循环预热。
请一并参阅图6和11,当燃气加热装置200加热后的热水流满热水管400和回水管500后,即当热水管400和回水管500中的水更新为热水后,热水管400和回水管500内的热水进入阀体10的流道内,使得流道内的水温增高,从而使得流道内的温控驱动组件32驱动调节阀芯3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以阻断第三流道13,循环预热结束,使得热水不会从热水管400和回水管500流入进水管210和冷水管300。这样,既可以将热水管400内的水更新为热水,以实现热水管400“零冷水”,又可以避免将冷水管300和进水管210中的水也更新为热水,实现“半管水加热”,从而可避免能源浪费。
当然,为了使半管水功能更准确、更好用,在某些实施例中,可对供水系统1000进一步进行设计,如“供水系统1000会带有时间记忆功能,并计算出所需要的半管水循环时间或水量以设为预设时长或预设水量,并配合以上回水阀100进行使用,即当阀体10内水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后自动切断回水管500路,以实现真正的半管水”等,在此不必详述。
可以理解,当循环预热结束后,循环水泵800关闭,使得热水管400和回水管500内的水压与冷水管300内的水压趋于平衡,单向阀20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继续参阅图6和11,当出水端700开热水且增压时(即增压送热水时),循环水泵800进行增压以增大热水出水量和出水速度,使得热水管400和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增大,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压差也会随之增大,这样就可能使得单向阀20被误打开;但是,热水管400内的热水经回水管500和第一流道11流入流道内后,由于本发明通过设置温控开关30,当热水流入流道内后,使得处于流道内的温控驱动组件32驱动调节阀芯3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以阻断第三流道13,从而可避免单向阀20被误打开,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11内的热水从第三流道13经单向阀20串流入第二流道12内,以避免误启动燃气加热装置200来进行预热循环。
可选地,在部分实施例中,当出水端700单独使用冷水时,冷水会经第二流道12和混水阀而从出水端700流出,而使第二流道12的水压会下降,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压差也会随之增大,这样就可能使得单向阀20被误打开(当然这种几率可能较低);但是,由于本发明通过在阀体10的流道内设置温控开关30,当回水管500(可以理解,该实施例中供水系统1000为零冷水供热水,即当热水管400中的温度变冷后就会对其进行加热/更新,即热水管400和回水管500内通常为热水)内的热水流到温控驱动组件32处时或当温控驱动组件32本来就处于第一流道11内的热水中,温控驱动组件32会驱动调节阀芯31移动至封堵位置,阻断第三流道13,从而可避免单向阀20被误打开,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11内的热水从第三流道13经单向阀20串流入第二流道12内,以避免误启动燃气加热装置200来进行预热循环。
可以理解,在以上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即为回水阀100的热水端,第二流道12即为回水阀100的冷水端;即当回水阀100应用到供水系统1000中时,第一流道11通常与热水管400或回水管500连通,第二流道12通常与冷水管300或进水管210连通。
结合以上实施可知,本发明回水阀100,既可以使供水系统1000实现零冷水供水功能,又通过在阀体10内增设温控开关30,可利用流道内水流的温度变化对第三流道13的通断进行自动控制,可在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调节阀芯3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以阻断第三流道13,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11内的水通过单向阀20而误串入第二流道12内。所以,本发明回水阀100可以解决增压送热水时,供水系统1000的热水管400或回水管500内的热水容易通过回水阀100而串流入冷水管300内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的结构形式有很多,如具有诸如石蜡等感温介质形成的温包的温包组件,或具有感温弹片的温控驱动组件32,等等,其中诸如石蜡等感温介质或感温弹片等为感温形变部。下文将结合温控开关30的其他结构进行具体介绍。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温控开关30在阀体10内的位置有很多,如所述温控开关30既可以设于单向阀20的靠近第二流道12的一侧;也可以设于单向阀20的靠近第一流道11的一侧;还可以使阀体10的流道包括与第三流道13连通的旁通流道,并将温控开关30设于该旁通流道内;等等,下文举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7所示,所述单向阀20用于将第一流道11内的水单向导入第二流道12内,所述温控开关30设于单向阀20的靠近第二流道12的一侧,且所述温控开关30设于第二流道12和/或第三流道13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用于在第二流道12和/或第三流道13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调节阀芯3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
如此,当第一流道11内的水更新为热水后(如循环预热时)或当第一流道11内的热水(如增压送热水时)经过单向阀20流入单向阀20的靠近第二流道12的一侧,使得温控驱动组件32处的水温增高,从而使得温控驱动组件32驱动调节阀芯3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可移动至封堵位置,以阻断第三流道13,从而可实现停止循环预热或防串水等。
可选地,可使:所述温控开关30部分设于第二流道12内,另外部分设于第三流道13内;即是说,所述温控开关30设于第二流道12和第三流道13内。
在本发明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12所示,所述单向阀20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11内的水单向导入第二流道12内,所述温控开关30设于单向阀20的靠近第一流道11的一侧,且所述温控开关30设于第一流道11和/或第三流道13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用于在第一流道11和/或第三流道13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调节阀芯3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
如此,当第一流道11内的水更新为热水后(如循环预热或增压送热水时),使得温控驱动组件32处的水温增高,从而使得温控驱动组件32驱动调节阀芯3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可移动至封堵位置,以阻断第三流道13,从而可实现停止循环预热或防串水等。
可选地,可使:所述温控开关30部分设于第一流道11内,另外部分设于第三流道13内;即是说,所述温控开关30设于第一流道11和第三流道13内。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阀芯31打开或阻断第三流道13的方式有很多,如所述调节阀芯31既可以通过与第三流道13内形成的阀口结构配合来实现打开或阻断第三流道13,也可以通过与温控开关30自身的阀口结构配合来实现打开或阻断第三流道13,甚至还可以通过与单向阀20配合来实现打开或阻断第三流道13;等等,以下举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回水阀100的部分实施例中,如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所述温控开关30还包括密封套33,所述密封套33安装在第三流道13内,所述第三流道13的内周壁与密封套33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套33的内壁面设有密封环凸331,所述调节阀芯31可移动地设于第三流道13内,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与密封环凸331间隔设置,以打开第三流道13;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封堵于密封环凸331,以阻断第三流道13。具体的,所述密封套33与第三流道13的内周壁密封连接,即可使得密封套33的套孔形成阀口,当调节阀芯31封堵于密封环凸331时,即可关闭该阀口,以阻断第三流道13;当调节阀芯31远离密封环凸331时,即可打开该阀口,以打开第三流道13。
如此,通过调节阀芯31与密封套33内的密封环凸331的配合可实现打开或阻断第三流道13。
其中,可以理解,所述调节阀芯31与第三流道13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有过水通道,可选地,所述调节阀芯31的外周面与第三流道13的内周壁间隔设置,以形成过水通道,且可避免产生摩擦。
其中,在该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可选地,所述回水阀10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91,所述第一密封圈91设于第三流道13的内周壁与密封套33的外周面之间,以提高密封性。可选地,所述密封套33的套壁向内凹陷设置,以在密封套33的内壁面形成密封环凸331、并在密封套33的外周面形成第一容置环槽,所述第一密封圈91设于所述第一容置环槽内。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91为O型圈。
其中,在该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的一端(即朝向单向阀20的一端)可滑动地插设于密封环凸331的内侧,且所述调节阀芯31的外周面与密封环凸331的内环面密封连接。
可以理解,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通常具有温度感应延迟的特性,即当温控驱动组件32驱动调节阀芯31移动至封堵位置后,仍会继续驱动调节阀芯31向远离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如此可能会损坏密封套33和/或调节阀芯31等。
具体来说,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利用温度变化使其感温形变部发生形变而驱动调节阀芯31移动,但是,感温形变部的形变一般具有温度感应延迟的特性,如形成温包的感温介质(如石蜡等)就具有温度感应延迟的特性,这样当驱动调节阀芯31移动至封堵位置后,感温形变部仍会继续形变而继续驱动调节阀芯31向远离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从而可能会损坏密封套33和/或调节阀芯31等。
而本发明中,通过使调节阀芯31的一端(即朝向单向阀20的一端)可滑动地密封插设于密封环凸331的内侧,既能够保证调节阀芯31封堵密封套33的套孔,以阻断第三流道13;又可以在温控驱动组件32继续驱动调节阀芯31从封堵位置向远离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时,使调节阀芯31在密封环凸331内滑动,以避免因温控驱动组件32继续驱动调节阀芯31从封堵位置继续移动而损坏密封套33和/或调节阀芯31等。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当温控驱动组件32继续驱动调节阀芯31从封堵位置向远离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时,可使调节阀芯31移动至防损封堵位置,即调节阀芯31在密封环凸331内可从封堵位置滑动至防损封堵位置。
在该在部分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4-7所示,所述回水阀100还包括第二密封圈92,所述第二密封圈92套设于调节阀芯31外,以在封堵位置时,使第二密封圈92位于调节阀芯31的外周面与密封环凸331的内环面之间,以提高密封性。可选地,所述调节阀芯31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二容置环槽,所述第二密封圈92设于所述第二容置环槽内。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圈92为O型圈。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调节阀芯31通过其他结构形式封堵于密封环凸331,如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的外周缘抵接于密封环凸331的内周缘,以使所述调节阀芯31封堵于密封环凸331。
在本发明回水阀100的又一部分实施例中,如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12所示,所述第三流道13的内周壁设有限位环凸131,所述调节阀芯31可移动地设于第三流道13内,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与限位环凸131间隔设置,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13;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封堵于限位环凸131,以封堵所述第三流道13。具体的,所述限位环凸131的内侧形成阀口,当调节阀芯31封堵于限位环凸131时,即可关闭该阀口,以阻断第三流道13;当调节阀芯31远离限位环凸131时(即与与限位环凸131间隔设置时),即可打开该阀口,以打开第三流道13。
如此,通过调节阀芯31与限位环凸131的配合可实现打开或阻断第三流道13。
其中,在该部分实施例中,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的一端(即朝向单向阀20的一端)可滑动地插设于限位环凸131的内侧,且所述调节阀芯31的外周面与限位环凸131的内环面密封连接。如此,基于与以上实施例中“调节阀芯31的一端可滑动地插设于密封环凸331的内侧”基本相同的理由,通过使调节阀芯31的一端(即朝向单向阀20的一端)可滑动地插设于限位环凸131的内侧,既能够保证调节阀芯31封堵限位环凸131,以阻断第三流道13,又可以避免因温控驱动组件32继续驱动调节阀芯31从封堵位置继续移动而损坏限位环凸131和/或调节阀芯31等。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调节阀芯31通过其他结构形式封堵于限位环凸131,如所述调节阀芯31的外周缘抵接于限位环凸131的内周缘(见图11和图12),以使所述调节阀芯31封堵于限位环凸131,以关闭阀口;等等。
在本发明回水阀100的再一部分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单向阀20通常包括可以移动设置的活动阀芯21,以通过活动阀芯21的移动来打开或关闭单向阀20,在该部分实施例中,可使: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与活动阀芯21间隔设置;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与活动阀芯21抵接,以将活动阀芯21限位于关闭单向阀20的位置,如此通过阻止单向阀20打开的方式阻断第三流道13。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来避免因温控驱动组件32在驱动调节阀芯31移动至封堵位置后、继续驱动调节阀芯31从封堵位置向远离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而损坏密封套33和/或调节阀芯31等,且该方式既可以与“使调节阀芯31的一端可滑动地插设于密封环凸331或限位环凸131的内侧”的方案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如单独用于“调节阀芯31的外周缘抵接于密封环凸331或限位环凸131的内周缘”或“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31与活动阀芯21抵接,以将活动阀芯21限位于关闭单向阀20的位置”的方案中),下文将结合温控驱动组件32的结构举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回水阀100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在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如图3-12所示,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包括驱动杆321,所述驱动杆321用于在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伸出,以驱动调节阀芯31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所述驱动杆321用于在流道内的水温冷却时缩回。
具体的,如图3-7所示,在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杆321用于在第二流道12和/或第三流道13内的水温增高时伸出、并用于在第二流道12和/或第三流道13内的水温冷却时缩回。
具体的,如图8-12所示,在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杆321用于在第一流道11和/或第三流道13内的水温增高时伸出、并用于在第二流道12和/或第三流道13内的水温冷却时缩回。
在这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12所示,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还包括感温壳322和遇热膨胀的感温介质,所述感温壳322设于第二流道12内,所述驱动杆321可滑动地安装在感温壳322内,所述感温介质设于感温壳322内,以用于在遇热时膨胀(即形变)而使驱动杆321伸出、及冷却时收缩而使驱动杆321缩回。感温壳322与感温壳322内的感温介质即形成温包,并与驱动杆321形成温包组件。如此,可实现驱动杆321的伸出和缩回。
在这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感温壳322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装形成感温壳322。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可选地铜件。
在这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感温介质为石蜡、或甲醇、或甲苯等。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感温驱动组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形式,如可使感温驱动组件还包括感温座、及设于感温座上的感温弹片和弹性复位件,以通过感温弹片在温度升高时发生形变来使驱动杆321伸出、并通过弹性复位件使驱动杆321缩回;或者,也可不设置驱动杆321和弹性复位件,而使温感弹片直接驱动调节阀芯31移动;等等。
在这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3-12所示,所述调节阀芯31上设有安装孔312,所述驱动杆321安装在安装孔312内。如此,一方面可以减小在调节阀芯31移动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以便于实现回水阀100的小型化设计;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调节阀芯31的重量,以便于调高灵敏度。
在这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4和9所示,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感温壳322部分设于所述安装孔312内。如此,可以进一步地减小在调节阀芯31移动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
在具体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回水阀100的可靠性等性能,还需要将调节阀芯31复位至初始位置;而将调节阀芯31复位至初始位置的方式有很多,如可以利用驱动杆321缩回时带动调节阀芯31复位,又如可通过设置诸如弹簧或弹片等弹性件来驱动调节阀芯31复位,甚至可以利用单向阀20的活动阀芯21打开单向阀20时的运动驱动调节阀芯31复位,等等;下文将以“弹性件”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回水阀100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在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如图3-12所示,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所述调节阀芯31具有复位至初始位置的趋势。如此,当驱动杆321缩回时,第一弹性件会驱动调节阀芯31复位至初始位置。
在这些实施例中,如图3-12所示,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复位弹簧323。如此,可便于简化结构,且弹簧的性能较稳定、从而可提高可靠性。
在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如图3-12所示,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23的一端抵接于密封套33,另一端连接于调节阀芯31,以使所述调节阀芯31具有复位至初始位置的趋势。具体的,当调节阀芯31向封堵位置移动时,调节阀芯31压缩第一复位弹簧323;当驱动杆321缩回时,第一复位弹簧323伸长以驱动调节阀芯31复位至初始位置。
在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可选地,如图3-7所示,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23的一端抵接于密封套33内的密封环凸331处。
在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如图8-12所示,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23的一端抵接于限位环凸131,另一端连接于调节阀芯31,以使所述调节阀芯31具有复位至初始位置的趋势。
具体的,当调节阀芯31向封堵位置移动时,调节阀芯31压缩第一复位弹簧323;当驱动杆321缩回时,第一复位弹簧323伸长以驱动调节阀芯31复位至初始位置。
在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3-12所示,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23套设于调节阀芯31外,以不仅可以提高调节阀芯31移动的稳定性,还可以减小在调节阀芯31移动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
在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3-12所示,所述调节阀芯31的外周面设有安装侧凸311,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23的另一端连接于(如抵接于等)安装侧凸311。其中,可选地,所述安装侧凸311设于调节阀芯31的另一端(即远离单向阀20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安装侧凸311既可以设置为环状结构(如图3所示),也可以沿调节阀芯31的周向间隔分布有多个(如图8所示)。
在具体实施例中,可结合第一弹性件的特性来设计相应的结构,以避免因温控驱动组件32在驱动调节阀芯31移动至封堵位置后、继续驱动调节阀芯31从封堵位置向远离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而损坏密封套33和/或调节阀芯31等,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回水阀100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在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12所示,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感温壳322可移动地设于流道内,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使所述感温壳322具有向靠近所述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可以理解,所述调节阀芯31的可移动方向与感温壳322的可移动方向应均为靠近或远离单向阀20的方向。
可以理解,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均具有弹性,且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当驱动杆321伸出时(如图8-12所示),一方面可以驱动调节阀芯31向封堵位置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另一方面也会驱动感温壳322向远离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并压缩第二弹性件。当调节阀芯31移动至封堵位置后,因石蜡等感温介质的温度感应延迟的特性,石蜡等感温介质仍会继续膨胀而使驱动杆321继续伸出,此时,可驱动感温壳322继续向远离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并继续压缩第二弹性件,从而可避免损坏密封套33和/或调节阀芯31等。
在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可选地,如图8-12所示,所述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复位弹簧34。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一端连接于流道的内壁面,另一端连接于感温壳322,以使所述感温壳322具有向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运动趋势。具体的,当驱动杆321伸出时,感温壳322压缩第二复位弹簧34;当驱动杆321缩回时,第二复位弹簧34伸长以驱动感温壳322复位。
在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8-12所示,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套设于感温壳322外,以不仅可以提高感温壳322移动的稳定性,还可以减小在调节阀芯31移动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
在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8-12所示,所述感温壳322的外周面设有安装环凸3221,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的另一端连接于(如抵接于等)安装环凸3221。其中,可选地,所述安装环凸3221设于感温壳322的中部或靠近远离单向阀20的一端。
在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23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二复位弹簧34的弹性系数。具体的,可使第一复位弹簧323的硬度小于第二复位弹簧34的硬度,以使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23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二复位弹簧34的弹性系数。如此,当感温介质受热膨胀而使驱动杆321伸出时,使得第一复位弹簧323被压缩的幅度较大或使得第一复位弹簧323优先被压缩,从而使得调节阀芯31可以较快地移动至封堵位置,以实现较快地阻断第三流道13。当调节阀芯31移动至封堵位置后,因石蜡等感温介质的温度感应延迟的特性,石蜡等感温介质仍会继续膨胀而使驱动杆321继续伸出,此时,第二复位弹簧34继续被压缩或开始被压缩,以使感温壳322向远离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以避免损坏密封套33和/或调节阀芯31等。
根据以上说明可知,在所述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具有三种状态:1)当调节阀芯31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复位弹簧34处于初始状态;2)当调节阀芯31移动至封堵位置时,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处于第一压缩状态,此时回水阀100可处于热态截止状态;3)当驱动杆321在驱动调节阀芯31移动至封堵位置后继续伸出时,可使第二复位弹簧34继续压缩至第二压缩状态,此时回水阀100可处于热态截止后继续压缩状态。
在具体实施例中,对于阀体10内流道的设计具有多种方式,以下结合单向阀20和温控开关30的安装及定位等因素进行举例说明。
在本发明回水阀100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在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中等,如图3-7所示,所述阀体10上设有与第一流道11或第二流道12连通的开关安装口14,所述开关安装口14对应第三流道13设置,以用于使所述温控开关30和/或单向阀20通过开关安装口14安装入阀体10内。如此,通过设置开关安装口14,可便于将温控开关30和/或单向阀20安装在等待阀体10内。
在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7所示,所述开关安装口14与第二流道12连通。
在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3-7所示,所述第三流道13内形成有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位于第二台阶的靠近第二流道12的一侧,所述单向阀20限位于第一台阶处,所述温控开关30限位于第二台阶处。安装时,可先将单向阀20从开关安装口14限位到第二台阶处,再将温控开关30限位于第一台阶处。
在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3-7所示,所述密封套33限位于第一台阶处。
在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3-7所示,所述回水阀100还包括密封端盖80,所述密封端盖80可拆卸地密封安装在开关安装口14内。可选地,可选地,所述阀体10上对应开关安装口14设有安装凸部,螺钉穿过安装凸部,以将所述密封端盖80安装在安装口内。
在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3-7所示,感温壳322安装于(如抵接于)密封端盖80,即温控开关30限位于第一台阶与密封端盖80之间,以使温控开关30固定于阀体10内。安装时,可先将密封套33限位于第一台阶处,然后再依次安装第一复位弹簧323、调节阀芯31、及具有驱动杆321的感温壳322,最后再安装密封端盖80。
在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3-7所示,所述密封端盖80为水量调节端盖,以使水量调节端盖还可以调节第二流道12内的水流量大小。
在回水阀100的第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3-7所示,所述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及第三流道13均为直流道,且第三流道13的两端分别连通与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的中部。
在本发明回水阀100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在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12所示,所述第一流道11包括第一流段111,所述第一流段111的一端设有第一流道口113,所述第一流段111的另一端与第三流道13连通,且所述第一流段1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流道13的延伸方向相同,以用于使所述温控开关30通过第一流道口113安装入第一流道11和第三流道13内;和/或,
所述第一流道11包括第二流段121,所述第二流段121的一端设有第二流道口123,所述第二流段121的另一端与第三流道13连通,且所述第二流段1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流道13的延伸方向相同,以用于使所述单向阀20通过第二流道口123安装入第三流道13内。
在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12所示,所述第一流道11包括第一流段111,所述第一流段111的一端设有第一流道口113,所述第一流段111的另一端与第三流道13连通,且所述第一流段1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流道13的延伸方向相同,以用于使所述温控开关30通过第一流道口113安装入第一流道11和第三流道13内。且所述第一流道11包括第二流段121,所述第二流段121的一端设有第二流道口123,所述第二流段121的另一端与第三流道13连通,且所述第二流段1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流道13的延伸方向相同,以用于使所述单向阀20通过第二流道口123安装入第三流道13内。
可以理解,在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由于第三流道13内形成有限位环凸131,为了避免限位环凸131对单向阀20的安装造成干涉,可使单向阀20和温控开关30分别从限位环凸131的两侧分别安装到第三流道13内;如此也可简化阀体10的结构,以便于其成型。即是说,安装时,可将温控开关30从第一流道口113安装入第一流道11和第三流道13内,并限位于限位环凸131处;可将单向阀20从第二流道口123安装入第三流道13内,并限位于限位环凸131处。
如此,可利用流道自身的结构,而不必设置专门的安装口,来实现单向阀20和温控开关30的安装。
在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8-12所示,所述回水阀100还包括外接头70,所述外接头70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流道口113,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套设于感温壳322外,且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一端抵接于外接头70,另一端连接于感温壳322,以使所述感温壳322具有向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具体的,如图8-12所示,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4套设于感温壳322外,且第二复位弹簧34一端抵接于外接头70,另一端抵接于安装环凸3221。
具体的,所述感温壳322的一端可移动地设于外接头70内,以使感温壳322可移动地设于流道内。
安装时,可将第一复位弹簧323、调节阀芯31、具有驱动杆321的感温壳322、及第二复位弹簧34从第一流道口113依次安装到阀体10内,最后再安装外接头70;以使温控开关30固定于阀体10内。即是说,所述温控开关30限位于限位环凸131与外接头70之间。
在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外接头70为螺纹接头/螺纹接口。
在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8-12所示,所述回水阀100还包括水量调节芯60,所述水量调节芯60设于第二流段121内,并与单向阀20抵接;如此,一方面将单向阀20固定于阀体10内,另一方面也可调节第二流道12的水流量。
在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8-12所示,所述第一流道11还包括与第一流段111连通的第三流段112,所述第一流段111与第三流段112的连通处与第三流道13连通,所述第三流段112的一端设有第三流道口114。
在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8-12所示,所述第二流道12还包括与第二流段121连通的第四流段122,所述第二流段121与第四流段122的连通处与第三流道13连通,所述第四流段122的一端设有第四流道口124。
在回水阀100的第二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8-12所示,所述第一流道口113设于第一流道11的B端,所述第三流道口114设于第一流道11的A端;所述第二流道口123设于第二流道12的C端,所述第四流道口124设于第二流道12的D端。
在以上实施例中,如图3-12所示,并着重参阅图9和10,所述单向阀20包括活动阀芯21(即封堵件)、第三复位弹簧24、及两端敞口的阀壳22。
其中,所述阀壳22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13内,所述第三流道13的内周壁与阀壳22密封连接。具体的,所述阀壳22限位于第二台阶处或限位环凸131处。
其中,所述活动阀芯21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阀壳22内,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单向阀20。具体的,所述阀壳22的内壁面设有阀口环凸,所述活动阀芯21的一端可与该阀口环凸抵接,以实现封堵阀壳22,以关闭单向阀20。
其中,所第三复位弹簧24套设于活动阀芯21外,且第三复位弹簧24的一端连接于阀壳22的内壁面,另一端连接于活动阀芯21,以使所述活动阀芯21具有复位至关闭所述单向阀20的位置的趋势。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以上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回水阀1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增设温控开关30,可实现供水系统1000增压送热水时防串水效果。
2、可降低单独开冷水时,串水而误启动循环预热功能的概率。
3、使用零冷水功能预热时,可实现半管水加热”,以避免能源浪费。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回水阀100的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供水系统,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热水器连接;以及
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连接于所述热水管中,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中。
该回水阀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发明供水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所述燃气加热装置为燃气热水器或燃气壁挂炉。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供水系统,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热水器连接;
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中;以及
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热水管,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
该回水阀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发明供水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所述燃气加热装置为燃气热水器或燃气壁挂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回水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具有流道,所述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及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三流道;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内;以及
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包括调节阀芯和温控驱动组件,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流道内,所述调节阀芯具有打开所述第三流道的初始位置、及阻断所述第三流道的封堵位置;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流道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所述调节阀芯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内的水单向导入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温控开关设于所述单向阀的靠近所述第二流道的一侧,且所述温控开关设于所述第二流道和/或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二流道和/或所述第三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所述调节阀芯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或者,
所述单向阀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内的水单向导入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温控开关设于所述单向阀的靠近所述第一流道的一侧,且所述温控开关设于所述第一流道和/或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和/或所述第三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所述调节阀芯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开关还包括密封套,所述密封套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周壁与所述密封套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套的内壁面设有密封环凸,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三流道内,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与所述密封环凸间隔设置,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封堵于所述密封环凸,以阻断所述第三流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的一端可滑动地插设于所述密封环凸的内侧,且所述调节阀芯的外周面与所述密封环凸的内环面密封连接;或者,
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的外周缘抵接于所述密封环凸的内周缘,以使所述调节阀芯封堵于所述密封环凸。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周壁设有限位环凸,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三流道内,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与所述限位环凸间隔设置,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封堵于所述限位环凸,以阻断所述第三流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的外周缘抵接于所述限位环凸的内周缘,以使所述调节阀芯封堵于所述限位环凸;或者,
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的一端可滑动地插设于所述限位环凸的内侧,且所述调节阀芯的外周面与所述限位环凸的内环面密封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用于在所述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伸出,以驱动所述调节阀芯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所述驱动杆用于在所述流道内的水温冷却时缩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感温壳和遇热膨胀的感温介质,所述感温壳设于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驱动杆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感温壳内,所述感温介质设于所述感温壳内,以用于在遇热时膨胀而使所述驱动杆伸出、及冷却时收缩而使所述驱动杆缩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和/或,
所述调节阀芯上设有安装孔,所述驱动杆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
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感温壳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流道内,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使所述感温壳具有向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弹性件为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弹性系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三流道内的限位环凸或密封套,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调节阀芯,以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和/或,
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流道的内壁面,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感温壳,以使所述感温壳具有向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流段,所述第一流段的一端设有第一流道口,所述第一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且所述第一流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回水阀还包括外接头,所述外接头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流道口,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感温壳外,且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一端抵接于所述外接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感温壳,以使所述感温壳具有向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14.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或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开关安装口,所述开关安装口对应所述第三流道设置,以用于使所述温控开关和/或所述单向阀通过所述开关安装口安装入所述阀体内。
15.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流段,所述第一流段的一端设有第一流道口,所述第一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且所述第一流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以用于使所述温控开关通过所述第一流道口安装入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三流道内;和/或,
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二流段,所述第二流段的一端设有第二流道口,所述第二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且所述第二流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流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以用于使所述单向阀通过所述第二流道口安装入所述第三流道内。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包括可移动设置的活动阀芯,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与所述活动阀芯抵接,以将所述活动阀芯限位于关闭所述单向阀的位置、而阻断所述第三流道。
17.一种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热水器连接;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连接于所述热水管中,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加热装置为燃气热水器或燃气壁挂炉。
19.一种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热水器连接;
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中;以及
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热水管,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
CN202010375254.7A 2020-04-30 2020-04-30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Pending CN1135867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75254.7A CN113586765A (zh) 2020-04-30 2020-04-30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75254.7A CN113586765A (zh) 2020-04-30 2020-04-30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6765A true CN113586765A (zh) 2021-11-02

Family

ID=78237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75254.7A Pending CN113586765A (zh) 2020-04-30 2020-04-30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8676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33952B2 (en) Thermostatic bypass valve with a unique valve seat
CN104956007A (zh) 卫生嵌装件和卫生配件的组件
US20080029246A1 (en) Heat exchanger bypass system
US11193605B1 (en) Hot water recirculation valve
CN212616509U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US9453455B2 (en) System for regulating coolant flow in an engine
US9298195B2 (en) Thermally actuated power element with integral valve member
JP5537245B2 (ja) 冷却液調整弁
CN113586765A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US10302208B2 (en) Control valve with external relief bias member
CN214119038U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112524678B (zh) 供水系统
CN114458796A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214274576U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113586759A (zh)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WO2019066759A1 (en) THERMOSTAT ASSEMBLY WITHOUT DIRECT AND INDIRECT COOLING OF A THERMOSENSIBLE WAX-FILLED BODY IN A FULLY CLOSED THERMOSTAT POSITION
CN212318860U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214274577U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KR101549434B1 (ko) 형상기억합금 스프링을 이용한 자동온도 조절밸브
CN114484012A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111183278B (zh) 具有改进旁路控制的节温器组件
CN114353328A (zh) 防烫组件及电热水器
CN114484013A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114135695A (zh) 回水阀及供水系统
CN212616480U (zh)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