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86759A -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86759A
CN113586759A CN202010375255.1A CN202010375255A CN113586759A CN 113586759 A CN113586759 A CN 113586759A CN 202010375255 A CN202010375255 A CN 202010375255A CN 113586759 A CN113586759 A CN 113586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water
valve
temperature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752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巴喜亮
梁国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7525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867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86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67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1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two or more closure members not moving as a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temperature vari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7/00Diaphragm valves or cut-off apparatus, e.g. with a member deformed, but not moved bodily, to close the passage ; Pinch valves
    • F16K7/12Diaphragm valves or cut-off apparatus, e.g. with a member deformed, but not moved bodily, to close the passage ; Pinch valves with flat, dished, or bowl-shaped diaphragm
    • F16K7/14Diaphragm valves or cut-off apparatus, e.g. with a member deformed, but not moved bodily, to close the passage ; Pinch valves with flat, dished, or bowl-shaped diaphragm arranged to be deformed against a flat seat
    • F16K7/16Diaphragm valves or cut-off apparatus, e.g. with a member deformed, but not moved bodily, to close the passage ; Pinch valves with flat, dished, or bowl-shaped diaphragm arranged to be deformed against a flat seat the diaphragm being mechanically actuated, e.g. by screw-spindle or c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H9/200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温控阀包括温控阀体和温控开关,所述温控阀体限定出具有温控进水口和第一温控出水口的第一温控流道、具有第二温控出水口的第二温控流道及温控腔,所述第一温控流道通过第一连通孔与温控腔连通,所述第二温控流道通过第二连通孔与温控腔连通;所述温控开关包括温控驱动组件和调节阀芯,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温控腔内,以使其具有打开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的初始位置、及封堵第一连通孔和/或第二连通孔的封堵位置;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调节阀芯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如此,既可以使供水系统实现零冷水供水功能,又能够实现防串水。

Description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零冷水供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供水系统,如热水器供水系统或壁挂炉供水系统等,用于为用户提供用水,其通常包括燃气加热装置(如燃气热水器或壁挂炉等)、冷水管、热水管、混水装置和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燃气加热装置连接。
相关技术中,为了使供水系统具有零冷水功能,通常会在供水系统内增加具有单向阀的回水阀,该回水阀连接于冷水管和热水管中以在供水系统内形成回水水路。
对于以上供水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如当供水系统的出水端单独使用热水并增压送水时,热水管内的热水会通过单向阀串入冷水管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温控阀,用于回水阀,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供水系统的出水端使用热水并增压送水时,供水系统的热水管内的热水容易通过回水阀而串流入冷水管内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温控阀,包括:
温控阀体,所述温控阀体限定出具有温控进水口和第一温控出水口的第一温控流道、具有第二温控出水口的第二温控流道及温控腔,所述第一温控流道通过第一连通孔与所述温控腔连通,所述第二温控流道通过第二连通孔与所述温控腔连通,所述温控腔连通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和所述第二温控流道;以及
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包括温控驱动组件和调节阀芯,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温控腔内,所述调节阀芯具有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初始位置、及封堵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或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封堵位置;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温控阀体,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与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接触,以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所述调节阀芯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
可选地,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温控腔,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在所述温控腔内隔离出与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连通的流道腔,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流道腔内。
可选地,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设于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以用于使所述温控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接触;和/或,
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包括分流流道,所述分流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温控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用于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伸出,以驱动所述调节阀芯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所述驱动杆用于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冷却时缩回。
可选地,所述温控开关还包括隔膜,所述隔膜设于所述调节阀芯的朝向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侧面,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隔膜设于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周缘与所述调节阀芯之间。
可选地,所述隔膜将所述流道腔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调节阀芯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通水孔和第二通水孔,所述第二通水孔对应所述第二连通孔设置;所述隔膜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通水孔设置的第三通水孔、及对应所述第二通水孔设置的第四通水孔;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驱动杆封堵所述第二通水孔。
可选地,所述温控腔内形成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在所述调节阀芯的移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通孔间隔设置,所述隔膜的周缘固定于所述限位台阶。
可选地,所述调节阀芯包括向靠近所述温控腔的周壁的方向延伸的翻折部,所述翻折部设于所述限位台阶的远离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一侧;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翻折部将所述隔膜抵压于所述限位台阶;和/或,
所述限位台阶的台阶面上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隔膜的周缘设有增厚固定部,所述增厚固定部限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和/或,
所述调节阀芯呈板状或片状。
可选地,所述第二温控流道的流道壁包括向靠近所述调节阀芯方向凸设的抵接环凸,所述第二连通孔设于所述抵接环凸;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朝向所述第二连通孔侧面抵接于所述抵接环凸,以封堵所述第二连通孔;和/或,
所述隔膜为硅胶膜、或橡胶膜。
可选地,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温控骨架和感温弹性件,所述温控骨架安装在所述温控腔内,以在所述温控腔内隔离出所述流道腔;
所述温控骨架上设有安装孔,所述驱动杆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感温弹性件安装在所述温控骨架上,所述感温弹性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发生形变以驱动所述驱动杆伸出。
可选地,所述感温弹性件为感温弹片;和/或,
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弹性件用于使所述驱动杆具有向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以用于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冷却时使所述驱动杆缩回;和/或,
所述温控骨架包括具有所述安装孔的主体安装部、及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周面的第一环形安装部,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的靠近所述调节阀芯的一端,所述感温弹性件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包括向靠近所述调节阀芯的方向延伸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温控腔内的限位台阶处。
可选地,所述感温弹性件为感温弹片,所述感温弹片设于所述驱动杆的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驱动杆抵接;所述感温弹片设于所述温控骨架的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侧面,且所述感温弹片的周缘于所述温控骨架密封连接。
可选地,所述温控骨架包括具有所述安装孔的主体安装部、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周面的第二环形安装部,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的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一端,所述感温弹性件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
所述温控阀还包括阀盖,所述阀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温控进水口处,所述阀盖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抵接,所述阀盖具有与所述第一温控流道连通的第一过水孔、及对应所述主体安装部设置的第二过水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包括向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方向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阀盖包括向靠近所述调节阀芯的方向延伸的限位延伸部,所述限位延伸部设于所述第二过水孔周侧,所述限位延伸部限位于所述限位部的内侧;
所述感温弹性件为感温弹片,所述感温弹片的周缘夹设于所述限位延伸部与第二环形安装部之间。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回水阀,包括:
主阀体,所述主阀体具有流道,所述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及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三流道;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单向阀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内的水单向导入所述第二流道内;以及
如上所述的温控阀,所述温控阀设于所述流道内,所述温控阀的温控进水口和第一温控出水口均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温控阀的第二温控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温控阀安装在所述第一流道内,所述温控阀对应所述第三流道的流道口设置,所述温控阀的温控阀体与所述第三流道的流道口的周缘密封连接。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供水系统,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热水器连接;以及
如上所述的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连接于所述热水管中,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中。
可选地,所述燃气加热装置为燃气热水器或燃气壁挂炉。
对于本发明温控阀,当进入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为冷水时,调节阀芯位于初始位置,可使得进入温控阀内的水能够分别从第一温控出水口和第二温控出水口流出。当进入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变为热水时,即在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温控驱动组件可驱动调节阀芯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以使调节阀芯封堵第一连通孔和/或第二连通孔,以使得进入温控阀内的水只能从第一温控出水口流出。
当本发明温控阀应用于回水阀和供水系统时,既可以使供水系统实现零冷水供水功能,且能够实现“半管水加热”。又通过设置温控开关,可利用第一流道和第一温控流道内水流的温度变化对温控阀的状态进行自动控制,以实现对第三流道的通断进行自动控制,即可在第一流道和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使温控驱动组件驱动调节阀芯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以使调节阀芯封堵第一连通孔和/或第二连通孔,以使得进入温控阀内的水只能从第一温控出水口流出,以阻断第三流道,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内的水通过单向阀而误串入第二流道内。
所以,本发明温控阀可以解决增压送热水时,供水系统的热水管内的热水容易通过回水阀而串流入冷水管内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供水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回水阀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温控阀一实施例的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调节阀芯处于初始位置;
图4为图3中温控阀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温控阀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调节阀芯处于封堵位置。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476811440000051
Figure BDA0002476811440000061
Figure BDA000247681144000007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发明提出一种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其中,如图1所示,温控阀3可用于回水阀100,以用于构成回水阀100。
其中,如图1所示,回水阀100用于供水系统1000,即所述供水系统1000包括回水阀100,以使供水系统1000具有零冷水功能,下文将结合供水系统1000的结构对回水阀100进行详细介绍。可选地,所述供水系统1000为热水器供水系统1000(包括但不限于燃气热水器系统)或壁挂炉供水系统1000等。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供水系统1000包括燃气加热装置200、冷水管300、热水管400、混水装置600、出水端700和回水阀100等,所述出水端700通过冷水管300、热水管400和混水装置600与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连接;所述回水阀100安装在供水系统1000的水路中以形成回水水路,以用以使供水系统1000具有零冷水功能。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具有冷水进口201和热水出口202,所述混水装置600具有热水接入口、冷水接入口和混水出水口。
其中,所述冷水管300的一端和冷水进口201均与供水管(如自来水管等)连接(即连通),所述冷水管300的另一端与冷水接入口连通;所述热水管400的一端与热水出口202连通,另一端与热水接入口连通,所述混水出水口与出水端700连通。如此,通过调节混水装置600可使得出水端700单独送出冷水、或送出温度适宜的混合热水。
可选地,所述冷水进口201处设有冷水接头;和/或,所述热水出口202处设有热水接头。
可选地,所述供水系统1000包括进水管210,所述冷水进口201通过所述进水管210与所述供水管连通,所述冷水管300连通于所述进水管210。
可选地,所述出水端700可以为花洒或水龙头等。
可选地,所述出水端700可设有多个。
可选地,所述混水装置600为混水阀或与混水阀具有类似功能的其他混水装置600。
可选地,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为燃气热水器(如即开即热式燃气热水器或储热式燃气热水器等)或燃气壁挂炉等,下文以燃气热水器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述回水阀100包括主阀体10、单向阀20和温控阀3。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主阀体10具有流道,所述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及连通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的第三流道13。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单向阀20设于第三流道13内。可选地,所述单向阀20用于在单向阀20打开后使第一流道11内的水(能够)通过第三流道13流向第二流道12,所述单向阀20还用于阻止第二流道12内的水流向第一流道11;即是说,所述单向阀20用于将第一流道11内的水单向导入第二流道12内。
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温控阀3设于所述流道内,并位于单向阀20的进水侧(即单向阀20的靠近第一流道11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水系统1000未设有回水管;具体来说,如图1和2所示,所述第一流道11连接于换热管中,所述第二流道12连接于冷水管300中,所述单向阀20用于将第一流道11内的水单向导入第二流道12内。当出水端700具有多个时,所述回水阀100可选地设于最远端的出水端700处。
具体的,所述第一流道11的一端(如图2中的B端)通过热水管400与热水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1的另一端(如图2中的A端)通过热水管400与热水出口202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2的一端(如图2中的C端)通过冷水管300与冷水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2的另一端(如图2中的D端)通过冷水管300连通于进水管210。这样,热水管400、第一流道11、第三流道13、第二流道12、冷水管300、进水管210和燃气加热装置200等之间可形成回水水路,回水阀100设于该回水水路中。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还包括循环水泵800,所述循环水泵800设于回水水路中,所述循环水泵800用于驱动水在回水水路内流动。
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循环水泵800设在燃气加热装置200的热交换器与冷水进口201之间。其中,所述循环水泵800还可用于吸入冷水和/或增压送水等。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所述温控阀3包括温控阀体30和温控开关40。
其中,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阀体30限定出具有温控进水口311和第一温控出水口312的第一温控流道31、具有第二温控出水口321的第二温控流道32及温控腔33,所述第一温控流道31通过第一连通孔313与温控腔33连通,所述第二温控流道32通过第二连通孔322与温控腔33连通,所述温控腔33连通第一温控流道31和第二温控流道32。
如此,水从温控进水口311进入第一温控流道31后,一部分可从第一温控出水口312流出;另一部分则可经第一连通孔313、温控腔33、第二连通孔322及第二温控流道32而从第二温控出水口321流出。即是说,水进入温控阀体30后,具有两个流出支路,即经第一温控流道31而从第一温控出水口312流出的第一流出支路、及经第一温控流道31、温控腔33及第二温控流道32而从第二温控出水口321流出的第二流出支路。即是说,所述温控阀3为三通阀。
其中,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开关40包括温控驱动组件42和调节阀芯41。
如图3-5所示,所述调节阀芯41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温控腔33内,所述调节阀芯41具有打开第一连通孔313和第二连通孔322的初始位置、及封堵第一连通孔313和/或第二连通孔322的封堵位置。如此,通过控制调节阀芯41的移动可控制第二流出支路的通断。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温控流道31和第二温控流道32通过温控腔33实现连通,那么只需要封堵第一连通孔313和第二连通孔322至少其中一个,即可以实现阻断第二流出支路。
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驱动组件42设于温控阀体30,所述温控驱动组件42用于与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接触,以在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增高时(即水温增高至预设温度时)驱动调节阀芯4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可以理解,所述温控驱动组件42与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接触,以感知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变化,从而可使其在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调节阀芯4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
如此,通过设置温控驱动组件42,可实现利用第一温控流道31内水温的变化来控制第二流出支路的通断。
即是说,当进入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为冷水时,调节阀芯41位于初始位置,可使得进入温控阀3内的水能分别从第一温控出水口312和第二温控出水口321流出。当进入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变为热水时,即在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增高时,温控驱动组件42可驱动调节阀芯4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以使调节阀芯41封堵第一连通孔313和/或第二连通孔322,以使得进入温控阀3内的水只能从第一温控出水口312流出。
总体来说,所述温控阀3具有两种状态,即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如图3所示,在打开状态时,调节阀芯41处于初始位置;如图4所示,在关闭状态时,调节阀芯41处于封堵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41封堵第二连通孔322。
如图2所示,所述温控阀3用于回水阀100时,所述温控阀3的温控进水口311和第一温控出水口312均与第一流道11连通,所述温控阀3的第二温控出水口321与第三流道13连通,以使第一流道11与第三流道13选择性地连通。具体来说,流入第一流道11的水。可通过温控进水口311进入温控阀3内,该进入温控阀3内的水一部分可通过第一温控出水口312重新流回第一流道11内,另一部分可通过第二温控出水口321流入第三流道13内;但,当流入第一流道11的水的为热水时,会使得进入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的温度增高,从而会使得温控驱动组件42驱动调节阀芯4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以阻断第一流道11流向第三流道13内的水。
具体的,所述温控阀3既可以安装在第一流道11内,并对应第三流道13的流道口设置,以简化温控阀3的安装、及简化温控阀3的结构。也可以使温控阀3安装在第三流道13内,或者使温控阀3部分安装在第一流道11内,部分安装在第三流道13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温控阀3安装在第一流道11内,且温控阀3对应第三流道13的流道口设置,所述温控阀体30与第三流道13的流道口的周缘密封连接。如此,可通过第一流道11的流道口将温控阀3安装到第一流道11内。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温控出水口321设于温控阀体30的朝向第三流道13的侧面,且第二温控出水口321对应第三流道13的流道口设置。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流道11内形成有定位台阶,所述温控阀体30限位于定位台阶处。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及第三流道13均为直流道,且第三流道13的两端分别连通与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的中部。
如此,通过设置以上温控阀3和回水阀100,可使得供水系统1000具有以下工作模式:
1)循环预热模式,以实现供水系统1000“零冷水”用热水,并实现“半管水加热”。
具体的,如图1-3所示,当供水系统1000使用零冷水功能进行循环预热的时候,所述循环水泵800会推动回水水路中的水流动,使得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增大,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与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的差值增大,此时由于热水管400内的水为冷水,即进入第一流道11和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为冷水,所述调节阀芯41处于初始位置(即所述温控阀3处于打开状态),如此可使得单向阀20能够被打开,以使第一流道11内的水可通过第三流道13流入第二流道12,以使水在回水水路内循环流动,以能够实现对热水管400等内的水进行循环预热。
一并参阅图5,当燃气加热装置200加热后的热水流满热水管400后,即当热水管400中的水更新为热水后,热水管400内的热水进入第一流道11和第一温控流道31内,使得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增高(如升高到35~38度),从而使得温控驱动组件42驱动调节阀芯4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以阻断温控阀3的第二流出支路(即使得所述温控阀3处于关闭状态),以阻断第三流道13;从而循环预热结束,使得热水不会从热水管400流入进水管210和冷水管300。这样,既可以将热水管400内的水加热/更新为热水,以实现热水管400“零冷水”;又可以避免将冷水管300和进水管210中的水也加热/更新为热水,实现“半管水加热”,从而可避免能源浪费。
需要指出的是,实现“半管水加热”功能的具体过程大致为:零冷水循环预热的时候,热水到达回水阀100后温控阀3关闭,此时供水系统1000检测到流量突然变到0,进而判定热水已经到达,关闭零冷水循环,实现“半管水加热”。相比较程序时间控制,更精准”。
可以理解,当循环预热结束后,循环水泵800关闭,使得热水管400内的水压与冷水管300内的水压趋于平衡,单向阀20关闭,第三流道13被单向阀20阻断。
2)增压送热水模式,防止串水。
继续参阅图5,当出水端700开热水且增压时(即增压送热水时),热水管400内的热水流入第一流道11和第一温控流道31内,且由于采用循环水泵800进行增压以增大热水出水量和出水速度,使得热水管400、第一流道11内和第一温控流道31的水压增大,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压差也会随之增大,这样就可能使得单向阀20被误打开,而使热水管400内的水串流入冷水管300中。
但是,由于本发明通过设置温控阀3,当热水流入第一温控流道31内后,温控驱动组件42即会驱动调节阀芯4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以阻断温控阀3的第二流出支路(即使得所述温控阀3切换为关闭状态),以阻断第三流道13,从而可避免单向阀20被误打开,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11内的热水从第三流道13经单向阀20串流入第二流道12内,以避免误启动燃气加热装置200来进行预热循环。
可以理解,在以上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即为回水阀100的热水端,第二流道12即为回水阀100的冷水端;即当回水阀100应用到供水系统1000中时,第一流道11通常与热水管400连通,第二流道12通常与冷水管300或进水管210连通。
可以理解,当本发明温控阀3应用于回水阀100和供水系统1000时,既可以使供水系统1000实现零冷水供水功能,且能够实现“半管水加热”;又通过设置温控开关40,可利用第一流道11和第一温控流道31内水流的温度变化对温控阀3的状态进行自动控制,以实现对第三流道13的通断进行自动控制,即可在第一流道11和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增高时,使温控驱动组件42驱动调节阀芯4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以使调节阀芯41封堵第一连通孔313和/或第二连通孔322,以使得进入温控阀3内的水只能从第一温控出水口312流出,以阻断第三流道13,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11内的水通过单向阀20而误串入第二流道12内。
所以,本发明温控阀3可以解决增压送热水时,供水系统1000的热水管400内的热水容易通过回水阀100而串流入冷水管300内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驱动组件42安装于温控腔33,所述温控驱动组件42在温控腔33内隔离出与第一连通孔313和第二连通孔322连通的流道腔331,所述调节阀芯41可移动地设于流道腔331内。如此,可通过流道腔331连通第一温控流道31和第二温控流道32;同时,将调节阀芯41可移动地设于流道腔331内,可提高调节阀芯41移动的独立性。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第一温控流道31包括分流流道314,所述分流流道314通过第一连通孔313与温控腔33连通。其中,所述分流流道314通过第一连通孔313与流道腔331连通。如此,可便于分流。
具体的,所述分流流道314与第二温控流道32具有共用的流道壁。如此,可以简化温控阀体30的结构。可选地,所述分流流道314的靠近第二温控流道32的流道壁为共用的流道壁。
在具体实施中,既可以使温控驱动组件42全部设于温控腔33内,并设置连通温控腔33与第一温控流道31的连通孔来使温控驱动组件42与第一温控流道31的水接触;也可以使温控驱动组件42部分设于温控腔33内,另外部分设于第一温控流道31内,以使温控驱动组件42与第一温控流道31的水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为了简化结构,使所述温控驱动组件42还设于第一温控流道31内,以使所述温控驱动组件42与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接触。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温控驱动组件42的结构形式有很多,如具有感温弹片的弹片驱动组件,或具有诸如石蜡等感温介质形成的温包的温包驱动组件,等等,以下举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驱动组件42包括驱动杆421,所述驱动杆421用于在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增高时伸出,以驱动调节阀芯41向封堵位置移动;所述驱动杆421用于在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冷却时缩回。如此,通过驱动杆421的移动,来驱动调节阀芯41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开关40还包括隔膜43,所述隔膜43设于所述调节阀芯41的朝向第二连通孔322的侧面,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隔膜43(夹)设于所述第二连通孔322的周缘与所述调节阀芯41之间。如此,通过在调节阀芯41的朝向第二连通孔322的侧面与第二连通孔322的周缘之间设置隔膜43,可便于提高密封性。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隔膜43可随调节阀芯41一起移动,所述隔膜43将流道腔331分隔成第一腔3311和第二腔3312,所述调节阀芯41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通水孔411和第二通水孔412,所述第二通水孔412对应第二连通孔322设置;所述隔膜43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通水孔411设置的第三通水孔、及对应所述第二通水孔412设置的第四通水孔。
其中,所述第一连通孔313和第二连通孔322与第一腔3311连通(即在图3-5所示状态下,所述第一腔3311位于第二腔3312的上方),所述第一通水孔411与第三通水孔连通第一腔3311与第二腔3312,所述第二通水孔412与第四通水孔连通第一腔3311与第二腔3312。
其中,如图5所示,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驱动杆421封堵第二通水孔412。
具体来说,在图3和4所示状态下,进入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为冷水,驱动杆421处于缩回状态,调节阀芯41处于初始位置,从第一温控流道31进入流道腔331内的冷水,首先进入第一腔3311中,之后一部分通过第一腔3311流入第二温控流道32内;另外一部分可通过第一通水孔411和第二通水孔412在第一腔3311与第二腔3312之间交换。
在图5所示状态下,当进入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为热水,即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增高,所述驱动杆421伸出以驱动调节阀芯41移至封堵位置,此时,调节阀芯41封堵第二连通孔322,驱动杆421封堵第二通水孔412。如此,进入流道腔331内的水只能从第一通水孔411进入第二腔3312内,使得第二腔3312内水压增大,以使得隔膜43向靠近第二连通孔322的方向移动(即图5中的向上移动),从而使得隔膜43封堵第二连通孔322,以提高密封性。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调节阀芯41对应第一连通孔313设有第一卡接凸部413,第一卡接凸部413设于调节阀芯41的朝向第二连通孔322的侧面;所述第一卡接凸部413具有第一卡接环槽,所述第一卡接凸部413设于所述第三通水孔内,且第三通水孔的周缘卡接于第一卡接凸部413。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调节阀芯41对应第二连通孔322设有第二卡接凸部414,第二卡接凸部414设于调节阀芯41的朝向第二连通孔322的侧面;所述第二卡接凸部414具有第二卡接环槽,所述第二卡接凸部414设于所述第四通水孔内,且第四通水孔的周缘卡接于第二卡接凸部414。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调节阀芯41对应第二连通孔322还设有延伸凸部415,所述延伸凸部415设于调节阀芯41的朝向驱动杆421的侧面,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驱动杆421与延伸凸部415抵接,以封堵第二通水孔412。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腔33内形成有限位台阶332,所述限位台阶332在所述调节阀芯41的移动方向上与第二连通孔322间隔设置,所述隔膜43的周缘固定于所述限位台阶332。如此,可使隔膜43将流道腔331分隔成第一腔3311和第二腔3312。
具体的,如图3-5所示,所述限位台阶332的台阶面上设有限位凹槽333,所述隔膜43的周缘设有增厚固定部431,所述增厚固定部431限位于限位凹槽333内。如此,可提高隔膜43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限位凹槽333为环形槽,所述增厚固定部431为环形结构。
具体的,如图3-5所示,所述调节阀芯41包括向靠近温控腔33的周壁的方向延伸的翻折部416,所述翻折部416设于限位台阶332的远离第二连通孔322的一侧;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翻折部416将隔膜43抵压于限位台阶332。如此,可提高隔膜43的安装稳定性,并有利于将调节阀芯41限位于封堵位置。
具体的,如图3-5所示,所述调节阀芯41还包括封堵本体417、及设于封堵本体417周缘的侧向延伸部418,所述侧向延伸部418向远离第二连通孔322的方向延伸,所述翻折部416设于侧向延伸部418的末端。其中,所述第一卡接凸部413、第二卡接凸部414和延伸凸部415均设于封堵本体417。
可选地,所述调节阀芯41呈板状或片状。如此,可简化结构。
可选地,所述隔膜43为具有弹性的密封膜/垫,如所述隔膜43可选为硅胶膜/垫、或橡胶膜或垫(如丁腈橡胶等)、或其他具有弹性的密封膜/垫。如此,可便于提高密封性。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第二温控流道32的流道壁包括向靠近调节阀芯41方向凸设的抵接环凸323,所述第二连通孔322设于抵接环凸323;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41朝向第二连通孔322侧面抵接于抵接环凸323,以封堵第二连通孔322。如此,可减小调节阀芯41封堵第二连通孔322时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便于挤压隔膜43,以便于提高密封性。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使调节阀芯41封堵第二连通孔322,如:使调节阀芯41具有用于插入第二连通孔322内的封堵部,在所述封堵位置时,封堵部插入第二连通孔322内,且所述封堵部的周面与第二连通孔322的内壁面密封连接;等等。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驱动组件42还包括温控骨架422和感温弹性件423。其中,所述温控骨架422安装在温控腔33内,以在所述温控腔33内隔离出流道腔331;所述温控骨架422还用于安装驱动杆421和感温弹性件423。
具体来说,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骨架422上设有安装孔4221,所述驱动杆421可移动地安装在安装孔4221内;所述感温弹性件423安装在温控骨架422上,所述感温弹性件423用于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增高时发生形变以驱动所述驱动杆421伸出,以通过所述驱动杆421驱动调节阀芯4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如此,可利用感温弹性件423的特性(温度变化时发生形变)来使驱动杆421伸出。
可选地,如图3-5所示,所述感温弹性件423为感温弹片。具体的,所述感温弹片设于驱动杆421的远离调节阀芯41的一侧,并用于与驱动杆421抵接。在图3和4所示状态下,所述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为冷水,所述感温弹片向下弯曲,调节阀芯41处于初始位置,温控阀3处于打开状态;在图5所示状态下,所述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为热水,感温弹片向上变形,以驱动所述驱动杆421向上伸出,所述驱动杆421驱动调节阀芯41从初始位置向封堵位置移动、并移动至封堵位置。
具体的,如图3-5所示,所述感温弹片对应安装孔4221设置,所述感温弹片设于所述温控骨架422的远离调节阀芯41的侧面,且所述感温弹片的周缘于温控骨架422密封连接。如此,可防止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通过安装孔4221进入流道腔331内。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驱动组件42还包括复位弹性件424,所述复位弹性件424用于使驱动杆421具有向远离调节阀芯41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以用于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冷却时使所述驱动杆421缩回。具体的,当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增高时,所述感温弹性件423形变以驱动所述驱动杆421伸出;同时,会压缩复位弹性件424。当所述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温冷却时,所述感温弹性件423恢复初始形状;同时,复位弹性件424驱动所述驱动杆421复位,以使驱动杆421缩回。
可选地,所述复位弹性件424为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安装在安装孔4221内,且套设于驱动杆421外,该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温控骨架422连接(如与安装孔4221的内壁面抵接等),另一端与驱动杆421连接(如与驱动杆421的安装环凸4211抵接等),以使复位弹性件424使驱动杆421具有向远离调节阀芯41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骨架422包括具有安装孔4221的主体安装部4222、及设于主体安装部4222周面的第一环形安装部4223,所述感温弹性件423设于主体安装部4222,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4223设于主体安装部4222的靠近调节阀芯41的一端,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4223包括向靠近调节阀芯41的方向延伸的抵接部4226,所述抵接部4226抵接于温控腔33内的限位台阶332处。如此,可限位温控骨架422。
具体的,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4223还包括第一安装部本体,所述的抵接部4226设于第一安装部本体的周缘。
具体的,所述增厚固定部431设于抵接部4226与限位台阶332之间。如此,可对隔膜43进行固定。可选地,所述抵接部4226具有插入增厚固定部431内的增强部。
可选地,所述抵接部4226为环形。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腔33的远离第二连通孔322的一端设有敞口,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4223的周缘与温控腔33的敞口的周缘齐平。如此,可提高结构紧凑性。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温控骨架422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4222周面的第二环形安装部4224,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4224设于主体安装部4222的远离所述调节阀芯41的一端。
所述温控阀3还包括阀盖50,所述阀盖50可拆卸地安装于温控进水口311处,所述阀盖50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4224抵接,所述阀盖50具有与第一温控流道31连通的第一过水孔51、及对应主体安装部4222设置的第二过水孔52。如此,通过设置阀盖50,可将温控开关40固定于温控阀体30内。并且,对应主体安装部4222设置的第二过水孔52,可使温控驱动组件42能够与第一温控流道31内的水接触。
可选地,所述阀盖50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安装于温控进水口311处。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4224包括向远离所述调节阀芯41的方向延伸的限位部4225,所述阀盖50包括向靠近调节阀芯41的方向延伸的限位延伸部53,所述限位延伸部53设于所述第二过水孔52周侧,所述限位延伸部53限位于所述限位部4225的内侧。所述感温弹性件423为感温弹片,所述感温弹片的周缘夹设于限位延伸部53与第二环形安装部4224之间。
具体的,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4224还包括第二安装部本体,所述限位部4225设于第二安装部本体的周缘。
如此,一方面可提高温控骨架422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固定感温弹片。
具体的,所述感温弹片的周缘还设有密封垫。如此,可提高密封性。可选地,所述密封垫包覆感温弹片的周缘。
具体来说,隔膜43被温控骨架422压紧在温控阀体30内,温控骨架422则被阀盖50通过螺纹连接结构压紧组合在温控阀体30内,同时后盖也通过密封垫压紧感温弹片。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所述单向阀20包括活动阀芯21(即封堵件)、压缩弹簧24、及两端敞口的阀壳22。
其中,所述阀壳22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13内,所述第三流道13的内周壁与阀壳22密封连接。具体的,所述阀壳22限位于第三流道13内的台阶处。
其中,所述活动阀芯21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阀壳22内,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单向阀20。具体的,所述阀壳22的内壁面设有阀口环凸,所述活动阀芯21的一端可与该阀口环凸抵接,以实现封堵阀壳22,以关闭单向阀20。
其中,所压缩弹簧24套设于活动阀芯21外,且压缩弹簧24的一端连接于阀壳22的内壁面,另一端连接于活动阀芯21,以使所述活动阀芯21具有复位至关闭所述单向阀20的位置的趋势。
总体来说,本发明温控阀3和回水阀100,通过使用感温弹片在特定温度会跳动的特性,结合了截止水阀的原理,实现温度到达既定的温度就会关闭对应回路,配合相应的热水器程序,可以做到半管水加热,使得冷水管300内无热水,并节能省气,同时增压时候又能保证增压效果。即是说,本发明温控阀3和回水阀100可以实现:1)、利用简单的温度截止原理,用物理方式实现半管水,保证冷水管300内没有热水;2、针对增压串水的问题,通过检测到水温升高后截止回水阀100,保证增压效果,不串水。
当然,以上回水阀和单向阀也可用于具有回水管的供水系统中。即在本发明供水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供水系统还包括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一端连接于热水管,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流道的一端(即A端),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端(即B端)被封堵(如通过端盖封堵)。
其中,所述第二流道连接于进水管或冷水管,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连接于进水管;具体的,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即C端)通过进水管与冷水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端(即D端)通过进水管连通于冷水管。可选地,所述回水阀靠近燃气加热装置设置。且在该实施例中,当出水端具有多个时,所述回水管连接于最远端的出水端处。
这样,热水管、回水管、第一流道、第三流道、第二流道、进水管、和燃气加热装置的热交换器等之间可形成回水水路;其中回水阀设于该回水水路中。
可以理解,当回水阀和单向阀用于具有回水管的供水系统中时,也可实现以上有益效果,在此不必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温控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温控阀体,所述温控阀体限定出具有温控进水口和第一温控出水口的第一温控流道、具有第二温控出水口的第二温控流道及温控腔,所述第一温控流道通过第一连通孔与所述温控腔连通,所述第二温控流道通过第二连通孔与所述温控腔连通,所述温控腔连通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和所述第二温控流道;以及
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包括温控驱动组件和调节阀芯,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温控腔内,所述调节阀芯具有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初始位置、及封堵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或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封堵位置;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温控阀体,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与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接触,以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驱动所述调节阀芯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温控腔,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在所述温控腔内隔离出与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连通的流道腔,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流道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设于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以用于使所述温控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接触;和/或,
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包括分流流道,所述分流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温控腔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用于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伸出,以驱动所述调节阀芯向所述封堵位置移动;所述驱动杆用于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冷却时缩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开关还包括隔膜,所述隔膜设于所述调节阀芯的朝向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侧面,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隔膜设于所述第二连通孔的周缘与所述调节阀芯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将所述流道腔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调节阀芯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通水孔和第二通水孔,所述第二通水孔对应所述第二连通孔设置;所述隔膜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通水孔设置的第三通水孔、及对应所述第二通水孔设置的第四通水孔;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驱动杆封堵所述第二通水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腔内形成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在所述调节阀芯的移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通孔间隔设置,所述隔膜的周缘固定于所述限位台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阀芯包括向靠近所述温控腔的周壁的方向延伸的翻折部,所述翻折部设于所述限位台阶的远离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一侧;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翻折部将所述隔膜抵压于所述限位台阶;和/或,
所述限位台阶的台阶面上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隔膜的周缘设有增厚固定部,所述增厚固定部限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和/或,
所述调节阀芯呈板状或片状。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控流道的流道壁包括向靠近所述调节阀芯方向凸设的抵接环凸,所述第二连通孔设于所述抵接环凸;在所述封堵位置时,所述调节阀芯朝向所述第二连通孔侧面抵接于所述抵接环凸,以封堵所述第二连通孔;和/或,
所述隔膜为硅胶膜、或橡胶膜。
10.如权利要求4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温控骨架和感温弹性件,所述温控骨架安装在所述温控腔内,以在所述温控腔内隔离出所述流道腔;
所述温控骨架上设有安装孔,所述驱动杆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感温弹性件安装在所述温控骨架上,所述感温弹性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增高时发生形变以驱动所述驱动杆伸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弹性件为感温弹片;和/或,
所述温控驱动组件还包括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弹性件用于使所述驱动杆具有向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以用于在所述第一温控流道内的水温冷却时使所述驱动杆缩回;和/或,
所述温控骨架包括具有所述安装孔的主体安装部、及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周面的第一环形安装部,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的靠近所述调节阀芯的一端,所述感温弹性件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所述第一环形安装部包括向靠近所述调节阀芯的方向延伸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温控腔内的限位台阶处。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弹性件为感温弹片,所述感温弹片设于所述驱动杆的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驱动杆抵接;所述感温弹片设于所述温控骨架的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侧面,且所述感温弹片的周缘于所述温控骨架密封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骨架包括具有所述安装孔的主体安装部、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周面的第二环形安装部,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的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一端,所述感温弹性件设于所述主体安装部;
所述温控阀还包括阀盖,所述阀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温控进水口处,所述阀盖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抵接,所述阀盖具有与所述第一温控流道连通的第一过水孔、及对应所述主体安装部设置的第二过水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温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安装部包括向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方向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阀盖包括向靠近所述调节阀芯的方向延伸的限位延伸部,所述限位延伸部设于所述第二过水孔周侧,所述限位延伸部限位于所述限位部的内侧;
所述感温弹性件为感温弹片,所述感温弹片的周缘夹设于所述限位延伸部与第二环形安装部之间。
15.一种回水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阀体,所述主阀体具有流道,所述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及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三流道;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单向阀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内的水单向导入所述第二流道内;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温控阀,所述温控阀设于所述流道内,所述温控阀的温控进水口和第一温控出水口均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温控阀的第二温控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阀安装在所述第一流道内,所述温控阀对应所述第三流道的流道口设置,所述温控阀的温控阀体与所述第三流道的流道口的周缘密封连接。
17.一种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热水器连接;以及
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连接于所述热水管中,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加热装置为燃气热水器或燃气壁挂炉。
CN202010375255.1A 2020-04-30 2020-04-30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Pending CN1135867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75255.1A CN113586759A (zh) 2020-04-30 2020-04-30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75255.1A CN113586759A (zh) 2020-04-30 2020-04-30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6759A true CN113586759A (zh) 2021-11-02

Family

ID=78237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75255.1A Pending CN113586759A (zh) 2020-04-30 2020-04-30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8675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33867A (zh) * 2021-11-08 2022-02-11 浙江管一管管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切换功能的循环出液系统及循环切换阀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33867A (zh) * 2021-11-08 2022-02-11 浙江管一管管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切换功能的循环出液系统及循环切换阀
CN114033867B (zh) * 2021-11-08 2024-03-15 浙江管一管管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切换功能的循环出液系统及循环切换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75377B1 (en) Mixing valve
WO2012083448A1 (en) Valve apparatus
CN113586759A (zh)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212616480U (zh)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111102390B (zh) 再循环阀门及利用再循环阀门的热水再循环系统
CN211288967U (zh) 一种防烫阀芯及其应用该防烫阀芯的出水装置
JP2006138235A (ja) サーモスタット弁
CN212616509U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JPS6139907Y2 (zh)
CN214274576U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114484012A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214119038U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US6820637B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check valve for water heater
GB2270139A (en) Flow control for mixing valves
CN111396598A (zh) 一种双源热水可自动切换龙头
JP2013143106A (ja) 水用減圧弁
CN112524678B (zh) 供水系统
CN214274577U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110088705B (zh) 用于调控差压和/或体积流的调控配件
CN213451855U (zh) 一种水路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燃气热水器供水系统
CN114484013A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114458796A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212203238U (zh) 一种双源热水可自动切换龙头
CN113586765A (zh)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CN111365494A (zh) 一种自动开关阀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