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74576U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274576U CN214274576U CN202022618823.4U CN202022618823U CN214274576U CN 214274576 U CN214274576 U CN 214274576U CN 202022618823 U CN202022618823 U CN 202022618823U CN 214274576 U CN214274576 U CN 2142745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valve
- flow passage
- check valve
- valve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回水阀和供水系统。所述回水阀包括阀体、单向阀和第一弹性件,所述阀体具有水路流道,所述水路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及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三流道;所述单向阀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内的水单向导入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单向阀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水路流道内,所述单向阀在初始位置时阻断所述第三流道;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所述单向阀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所述单向阀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内的水压差增大到预设压差时离开所述初始位置,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如此,所述回水阀安装在供水系统的水路中,可形成回水水路,以使供水系统具有零冷水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零冷水供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供水系统,如热水器供水系统或壁挂炉供水系统等,用于为用户提供用水,其通常包括燃气加热装置(如燃气热水器或壁挂炉等)、冷水管、热水管、混水装置和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燃气加热装置连接。
相关技术中,为了使供水系统具有零冷水功能,通常会在供水系统内增加具有单向阀的回水阀,该回水阀连接在冷水管和热水管中以在供水系统内形成回水水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的、用于在供水系统内形成回水水路的回水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回水阀,所述回水阀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具有水路流道,所述水路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及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三流道;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内的水单向导入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单向阀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水路流道内,所述单向阀在初始位置时阻断所述第三流道;以及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水路流道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所述单向阀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
其中,所述单向阀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内的水压差增大到预设压差时离开所述初始位置,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
可选地,所述单向阀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三流道内;
所述回水阀还包括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包括温控驱动组件和调节阀芯,所述调节阀芯位于所述单向阀的出水侧,所述调节阀芯在远离或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上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水路流道内;
其中,所述单向阀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内的水压差增大到预设压差时向靠近所述调节阀芯的方向移动,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
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水路流道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水路流道内的水温上升到预设温度时驱动所述调节阀芯向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移动,以驱动离开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单向阀复位。
可选地,所述单向阀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单向阀与所述调节阀芯之间具有初始间距,所述初始间距小于所述调节阀芯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与所述单向阀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之和,且大于或等于所述调节阀芯的最大可移动距离。
可选地,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阀芯套,所述阀芯套设于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阀芯套;
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单向阀外,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单向阀与所述阀芯套,以使所述单向阀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阀芯套上设有第一过水结构,和/或,所述调节阀芯上设有第二过水结构,和/或,所述调节阀芯的外周面与所述阀芯套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通水间隙。
可选地,所述阀芯套的内壁面设有内支撑,所述内支撑具有安装通孔,所述调节阀芯的一端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安装通孔内,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内支撑。
可选地,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包括顶杆、感温壳和遇热膨胀的感温介质,所述感温壳位于所述单向阀的出水侧,所述顶杆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感温壳内,所述调节阀芯安装于所述顶杆的外端;所述感温介质设于所述感温壳内,所述感温介质用于在所述水路流道内的水温上升到预设温度时膨胀而使所述顶杆伸出,以驱动所述调节阀芯向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移动;所述感温介质还用于在冷却时收缩。
可选地,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第三弹性件为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套设于所述调节阀芯外,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内支撑与所述调节阀芯,以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调节阀芯包括阀芯主体、及凸设于所述阀芯主体的周面的限位凸部,所述阀芯主体的一端的端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顶杆的外端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内支撑与所述限位凸部,以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的趋势;所述阀芯主体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通水通孔。
可选地,所述单向阀包括第二弹性件、阀壳、及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阀壳内的单向阀芯,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设于所述阀壳与单向阀芯,以使所述单向阀芯具有复位至关闭所述单向阀的关闭位置的趋势;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阀壳外,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阀壳与所述阀芯套,以使所述单向阀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阀壳的外周面凸设有挡位凸部,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二端设于所述挡位凸部。
可选地,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壁面形成有密封环凸,在所述单向阀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挡位凸部抵接于所述密封环凸。
可选地,所述单向阀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安装于所述挡位凸部的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一侧,在所述单向阀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密封圈夹设于所述密封环凸与所述挡位凸部之间以阻断第三流道。
可选地,所述挡位凸部在所述阀壳的周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以在所述单向阀离开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所述第三流道;或者,所述挡位凸部为环形凸部,所述挡位凸部上设有过水孔,以在所述单向阀离开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所述第三流道;和/或,
所述挡位凸部的端面与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壁面之间设有过水间隙,以在所述单向阀离开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所述第三流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供水系统,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加热装置连接;以及
如上所述的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连接于所述热水管中,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中。
可选地,所述燃气加热装置为燃气热水器或燃气壁挂炉。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供水系统,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加热装置连接;
如上所述的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或所述燃气加热装置的进水管中;以及
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热水管,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回水阀安装在供水系统的水路中,可形成回水水路,以使供水系统具有零冷水功能;还可以解决增压送热水时,供水系统的热水管或回水管内的热水容易通过回水阀而串流入冷水管内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供水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供水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回水阀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回水阀处于冷态循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回水阀处于热态循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的回水阀处于热态增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的回水阀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的调节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 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其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回水阀100用于供水系统1000,即所述供水系统1000包括回水阀100,以使供水系统1000具有零冷水功能,以实现定时巡航和保温功能。下文将结合供水系统1000的结构对回水阀100进行详细介绍,可选地,所述供水系统1000为热水器供水系统1000(包括但不限于燃气热水器系统)或壁挂炉供水系统1000等,下文以燃气热水器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供水系统1000还包括燃气加热装置200、冷水管300、热水管400、混水装置600、出水端700和回水阀100等,所述出水端700通过冷水管300、热水管400和混水装置600 与燃气加热装置200连接;所述回水阀100安装在供水系统1000的水路中以形成回水水路,以用以使供水系统1000具有零冷水功能。
具体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具有冷水进口201和热水出口202,所述混水装置600具有热水接入口、冷水接入口和混水出水口。
其中,所述冷水管300的一端和冷水进口201均与供水管(如自来水管等)连接(即连通),所述冷水管300的另一端与冷水接入口连通;所述热水管400的一端与热水出口202连通,另一端与热水接入口连通,所述混水出水口与出水端700连通。如此,通过调节混水装置600可使得出水端700单独送出冷水、或送出温度适宜的混合热水。
可选地,所述冷水进口201处设有冷水接头;和/或,所述热水出口202 处设有热水接头。
可选地,所述供水系统1000包括进水管210,所述冷水进口201通过所述进水管210与供水管连通,所述冷水管300连通于所述进水管210。
可选地,所述出水端700可以为花洒或水龙头等。
可选地,所述出水端700可设有多个。
可选地,所述混水装置600为混水阀或与混水阀具有类似功能的其他混水装置600。
可选地,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为燃气热水器或燃气壁挂炉等,下文以燃气热水器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3-9所示,所述回水阀100包括阀体10、单向阀20和第一弹性件50。
其中,所述阀体10具有水路流道,所述水路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及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1与所述第二流道12的第三流道 13。
其中,所述单向阀20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11内的水单向导入所述第二流道12内;所述单向阀20可移动地安装在水路流道内,所述单向阀20在初始位置时阻断所述第三流道13。
具体的,所述单向阀20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13内,以便于对单向阀20的移动进行设计和控制。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单向阀20 至少部分设于第三流道13内,即部分设于第三流道13,部分设于第一流道11或第二流道12。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50用于使所述单向阀20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如此可使单向阀20常处于初始位置。具体的,所述第一弹性件50 设于水路流道内。
其中,所述单向阀20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差增大到预设压差时离开初始位置,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13。
具体的,所述单向阀20为常闭开关,在单向阀20关闭时,第一流道11 内的水不能通过单向阀20流向第二流道12;在单向阀20打开后,第一流道 11内的水能够通过单向阀20,以能够使第一流道11内的水流向第二流道12。
可以理解,当单向阀20处于初始位置,且单向阀20关闭时,单向阀20 可阻断第三流道13,以阻止第一流道11内的水流向第二流道12。但当单向阀20离开初始位置和/或单向阀20打开时,第三流道13会被导通,第一流道 11内的水可通过第三流道13流向第二流道12。
具体的,所述预设压差可大于单向阀20的开启阈值(即,使单向阀20 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的临界压力值/压差值,换而言之,在所述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差增大到开启阈值时,所述单向阀20打开),也可小于单向阀20的开启阈值,还可与单向阀20的开启阈值相等。如,可使所述预设压差与单向阀20的开启阈值相当,即,所述预设压差略大于、或等于、或略小于单向阀20的开启阈值。如此,在单向阀20离开初始位置时,所述单向阀20同时也可被打开。
以下结合不同的供水系统1000的结构对回水阀100的作用做详细的说明。
在所述供水系统10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供水系统1000未设有回水管 500;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流道11连接于换热管中,所述第二流道12连接于冷水管300中,当出水端700具有多个时,所述回水阀100可选地设于最远端的出水端700处。
具体的,所述第一流道11的一端(如图中的B端)通过热水管400与热水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1的另一端(如图中的A端)通过热水管400 与热水出口202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2的一端(如图中的C端)通过冷水管300与冷水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2的另一端(如图中的D端)通过冷水管300连通于进水管210。这样,热水管400、第一流道11、第三流道13 和/或第四流道、第二流道12、冷水管300、进水管210和燃气加热装置200 等之间可形成回水水路,回水阀100设于该回水水路中。
当然,以上回水阀100也可用于具有回水管500的供水系统1000中。如在本实用新型供水系统1000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供水系统1000 包括回水管500,所述回水管500的一端连接于热水管400,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流道11的一端(如图中的A端),所述第一流道11的另一端(如图中的B 端)被封堵(如通过端盖封堵)。
且在该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二流道12连接于进水管210或冷水管300。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流道12连接于进水管210;具体来说,所述第二流道12的一端(如图中的C端)通过进水管210与冷水进口201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2的另一端(如图中的D端)通过进水管210连通于冷水管300。
可选地,所述回水阀100靠近燃气加热装置200设置。
且在该实施例中,当出水端700具有多个时,所述回水管500连接于最远端的出水端700处。
这样,热水管400、回水管500、第一流道11、第三流道13和/或第四流道、第二流道12、进水管210、和燃气加热装置200的热交换器等之间可形成回水水路;其中回水阀100设于该回水水路中。
具体的,对于以上两个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所述燃气加热装置200 还包括循环水泵800,所述循环水泵800设于回水水路中,所述循环水泵800 用于驱动水在回水水路内流动。可选地,所述循环水泵800设在燃气加热装置200的热交换器与冷水进口201之间,以使所述循环水泵800还可用于吸入冷水和/或增压送水等。
具体的,当以上两个实施例中的供水系统1000使用零冷水功能进行循环预热的时候,所述循环水泵800会推动回水水路中的水流动,使得第一流道 11内的水压增大,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与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的差值增大;当所述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差增大到预设压差时(此处以预设压差与单向阀20的开启阈值相当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单向阀20离开初始位置,且所述单向阀20打开,从而使第一流道11内的水可通过第三流道13流入第二流道12,以使水在回水水路内循环流动,以能够实现对热水管400等内的水进行循环预热。
可以理解,当循环预热结束后,循环水泵800关闭,使得热水管400内的水压与冷水管300内的水压逐渐趋于平衡,单向阀20关闭,并在第一弹性件50的作用下复位到初始位置。
当出水端700开热水且增压时(即增压送热水时),会采用循环水泵800 进行增压以增大出水量和出水速度,由于水泵的特性曲线,在水泵刚开启时,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会快速增大,从而使单向阀20离开初始位置、且单向阀20打开,造成串水;当开启后一段时间,即出水端700送水流量较大时,循环水泵800进出水口的压差会减小,因此可通过调整预设压差和单向阀20 的开启阈值的值等方式,如使此时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的水压差达不到预设压差和单向阀20的开启阈值等,使得单向阀20关闭、并复位至初始位置,以阻断第三流道13,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11内的热水串流入第二流道 12内,即实现增压送热水时防止串水的效果,以避免误启动燃气加热装置200 来进行预热循环等。
需要指出的是,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弹性件50的自身的弹性参数或第一弹性件50在单向阀20处于初始位置时的初始弹力值来调整预设压差。
需要指出的是,当所述预设压差小于单向阀20的开启阈值时,在使用零冷水功能进行循环预热时,也可能出现“单向阀20离开初始位置,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13,但单向阀20未打开”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通过使单向阀20可移动地设置在阀体10内,并使单向阀20在初始位置阻断第三流道13,所述第一弹性件50使所述单向阀20 具有复位至初始位置的趋势,且在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差增大到预设压差时离开该初始位置,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13;可使得单向阀20 与第三流道13之间形成单向常闭开关结构,以使得回水阀100具有两个并联的控制第三流道13通断的常闭开关结构,从而在使用零冷水功能进行循环预热时,可是使该两个常闭开关结构至少其中之一开启,以保证/增大循环水路内的流量,增加/保证预热速度。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回水阀100安装在供水系统1000的水路中,可形成回水水路,以使供水系统1000具有零冷水功能;还可以解决增压送热水时,供水系统1000的热水管400或回水管500内的热水容易通过回水阀100而串流入冷水管300内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地改进中,也可增设温控组件30来与以上两个常闭开关结构配合,以改善回水阀100的性能。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单向阀20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 13内,所述第一弹性件50设于第三流道13内,以便于设计第一弹性件50。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回水阀100还包括温控组件30,所述温控组件30包括调节阀芯31,所述调节阀芯31位于所述单向阀20的出水侧,所述调节阀芯31在远离或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上可移动地设于水路流道内,所述调节阀芯31用于在阀体10内的水温上升到预设温度时向靠近单向阀20 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单向阀20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差增大到预设压差时向靠近调节阀芯31的方向移动,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13。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调节阀芯31用于在所述阀体10内的水温上升到预设温度时向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以驱动离开所述初始位置的单向阀20复位。
具体的,如图3-9所示,所述温控组件30还包括温控驱动组件32,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安装在所述水路流道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用于在所述水路流道内的水温上升到预设温度时驱动所述调节阀芯31向靠近所述单向阀 20的方向移动。
具体的,所述单向阀20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单向阀20与所述调节阀芯31之间具有初始间距,所述初始间距小于所述调节阀芯31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与单向阀20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之和,且大于或等于所述调节阀芯31 的最大可移动距离。
具体的,所述单向阀20在向靠近调节阀芯31的方向移动时,可移动到调节阀芯31的移动轨迹上。通过使所述初始间距小于所述调节阀芯31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与单向阀20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之和,且大于或等于所述调节阀芯31的最大可移动距离,可使得调节阀芯31在向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时,驱动移动到调节阀芯31的移动轨迹上的单向阀20向复位至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初始间距等于调节阀芯31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以使调节阀芯31在向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上移动时驱动单向阀20复位至初始位置。
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当以上两个实施例中的供水系统1000使用零冷水功能进行循环预热的时候,所述循环水泵800会推动回水水路中的水流动,使得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增大,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与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的差值增大;当所述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差增大到预设压差时(此处以预设压差小于单向阀20的开启阈值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单向阀20向靠近调节阀芯31的方向移动而离开初始位置,以打开第三流道13,但所述单向阀20未打开,从而使第一流道11内的水可通过第三流道13流入第二流道12,以使水在回水水路内循环流动,以能够实现对热水管400等内的水进行循环预热。此时,如图4所示,回水阀100处于冷态循环状态,所述单向阀20位于调节阀芯31的移动轨迹上。
请一并参阅图5,当热水管400或回水管500内的水温上升至一定温度、但未达到预计预热温度(如100等)时,且所述水路流道内(具体为温控组件30处)的水温上升到预设温度时,所述调节阀芯31向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由于使所述初始间距小于所述调节阀芯31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与单向阀20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之和,且大于或等于所述调节阀芯31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且单向阀20位于调节阀芯31的移动轨迹上,所以调节阀芯31在移动的过程中会与单向阀20抵接而驱动移动到调节阀芯31的移动轨迹上的单向阀20向复位至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若所述初始间距等于所述调节阀芯31的最大可移动距离,则所述调节阀芯31可驱动单向阀20复位至初始位置,以阻断第三流道13;但由于未达到预计预热温度,循环预热未结束,循环水泵800仍推动回水水路中的水流动,这样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内的水压差会继续增大,直至打开单向阀20,以打开第三流道13,以使水继续在回水水路内循环流动,以继续循环预热,直至达到预计预热温度。此时,如图5所示,回水阀100处于热态循环状态。
以下继续以初始间距等于所述调节阀芯31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当出水端700开热水且增压时(即增压送热水时),会采用循环水泵800进行增压以增大出水量和出水速度,由于水泵的特性曲线,在水泵刚开启时,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会快速增大,从而使单向阀20离开初始位置或者单向阀20被打开,造成串水。
可以理解,当出水端700开热水且增压时(即增压送热水时),此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热水管400内为热水,另一种是热水管400内为冷水。
对于热水管400内为冷水的情况,在水泵刚开启时,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会快速增大,从而使单向阀20离开初始位置,造成串水;当开启后一段时间,当热水到达回水阀100时,所述调节阀芯31向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以驱动移动到调节阀芯31的移动轨迹上的单向阀20复位至初始位置;此时,由于出水端700送水流量较大时,循环水泵800进出水口的压差会减小,其并不足以打开单向阀20,所以第三流道13阻断,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 11内的热水串流入第二流道12内,即实现增压送热水时防止串水的效果,以避免误启动燃气加热装置200来进行预热循环等。此时,如图6所示,回水阀100处于热态增压状态。
对于热水管400内为热水的情况,与热水管400连通的回水阀100内也为热水,即调节阀芯31处于抵接单向阀20而使其固定在初始位置的状态,此种情况下,在水泵刚开启时,第一流道11内的水压会快速增大,从而使单向阀20被打开,造成串水;当开启后一段时间,由于出水端700送水流量较大时,循环水泵800进出水口的压差会减小,单向阀20关闭,第三流道13 阻断,从而可防止第一流道11内的热水串流入第二流道12内,即实现增压送热水时防止串水的效果。
即是说,在设计时,可通过增大单向阀20的开启阈值来实现增压送热水时防止串水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单向阀20包括第二弹性件23、阀壳22、及单向阀芯21,所述单向阀芯21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阀壳22内,以实现打开或关闭单向阀20。
具体的,所述单向阀芯21具有关闭单向阀20的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弹性件23的两端分设于所述阀壳22与单向阀芯21,以使所述单向阀芯21具有复位至关闭所述单向阀20的关闭位置的趋势。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50作用于阀壳22,以使单向阀芯21具有复位至关闭所述单向阀20的关闭位置的趋势。
可以理解,可以通过调整第二弹性件23的自身弹性参数或第二弹性件23 在单向阀芯21处于关闭位置时的初始弹力值来调整其开启阈值。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温控组件30还包括阀芯套36,所述阀芯套36设于所述第三流道13内,所述调节阀芯31可移动地设于阀芯套36。
具体的,所述阀芯套36固定安装在第三流道13内,所述调节阀芯31可滑动地设于阀芯套36。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第一弹性件50的两端分别设于单向阀20 与所述阀芯套36,以使单向阀20具有复位至初始位置的趋势。
具体的,如图3-9所示,所述第一弹性件50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单向阀20外,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单向阀20与所述阀芯套36,以使所述单向阀20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如此,可便于简化结构,且弹簧的性能较稳定、从而可提高可靠性。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所述第一弹性件50设置弹性压片、或橡皮筋、或压筋等其他弹性件。
在具体实施例中,为了避免阀芯套36和调节阀芯31阻断第三流道13,可使所述阀芯套36上设有第一过水结构,和/或,所述调节阀芯31上设有第二过水结构,和/或,所述调节阀芯31的外周面与所述阀芯套36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通水间隙和/或,所述阀芯套36上与第三流道13的内壁面之间设有通流间隙,等等。下文以所述调节阀芯31上设有第二过水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阀芯套36的内壁面设有内支撑361,所述内支撑361具有安装通孔3611,所述调节阀芯31的一端可滑动地安装在安装通孔3611内,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设于内支撑361。
具体的,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抵接于内支撑361。
如此,一方面可提高调节阀芯31移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便于设置第一弹簧。
可以理解,所述内支撑361具有过水通孔。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单向阀20在最大移动位置处与调节阀芯 31的一端或内支撑361抵接。如此,可对单向阀20在向靠近调节阀芯31的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阀壳22外,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阀壳22与所述阀芯套36,以使所述单向阀20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
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单向阀20的移动稳定性,还可以减小在单向阀20 的移动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此外,还可便于调节阀芯31驱动阀壳22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阀壳22的外周面凸设有挡位凸部221,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二端设于挡位凸部221。具体的,第一弹簧的第二端抵接于挡位凸部221。
如此,可使得第一弹簧弹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挡位凸部221与内支撑361,以使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以使单向阀20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第三流道13的内壁面形成有密封环凸131,在所述单向阀20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挡位凸部221抵接于密封环凸 131。如此,可使单向阀20限位于初始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单向阀20还包括密封圈24,所述密封圈 24安装于挡位凸部221的远离调节阀芯31的一侧,在所述单向阀20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密封圈24夹设于密封环凸131与挡位凸部221之间以阻断第三流道13。
可选地,所述挡位凸部221设于所述阀壳22的远离调节阀芯31的一端。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挡位凸部221在所述阀壳22的周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以在所述单向阀20离开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第三流道13;或者,所述挡位凸部221为环形凸部,所述挡位凸部221上设有过水孔,以在所述单向阀20离开初始位置时打开所述第三流道13;和/或,
所述挡位凸部221的端面与所述第三流道13的内壁面之间设有过水间隙,以在所述单向阀20离开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第三流道13。
如此,可实现在所述单向阀20离开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第三流道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挡位凸部221在所述阀壳22的周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相邻的两个挡位凸部221之间具有过水间隔,多个挡位凸部221组成的环形凸起可滑动地安装在第三流道13内,以提高阀壳22的移动稳定性。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可使在阀壳22的周面上,并在挡位凸部221的远离调节阀芯31的一侧凸设密封凸部,以与密封环凸131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阀壳22包括壳本体和阀盖,所述单向阀芯21包括阀芯头、及与阀芯头连接的阀芯导柱,所述壳本体的内壁面凸设有限位台阶,在单向阀芯21处于关闭位置时,阀芯头抵接于限位台阶处;所述阀盖上设有通水结构和导孔,所述阀芯导柱可滑动地安装于导孔内。
所述第二弹性件23为第二弹簧,第二弹簧套设于阀芯导柱外,且其两端分别抵接于阀芯头和阀盖。
具体的,调节阀芯31用于阀盖抵接,以驱动阀壳22和单向阀20移动。
具体的,初始间距即为阀盖与调节阀芯31在调节阀芯31的移动方向上的距离。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包括顶杆321、感温壳 322和遇热膨胀的感温介质323,所述感温壳322位于所述单向阀20的出水侧,所述顶杆321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感温壳322内,所述调节阀芯31安装于所述顶杆321的外端;所述感温介质323设于所述感温壳322内,所述感温介质323用于在所述水路流道内的水温上升到预设温度时膨胀而使所述顶杆321伸出,以驱动所述调节阀芯31向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所述感温介质323还用于在冷却时收缩。
具体的,所述感温介质323在阀壳22处的水温上升到预设温度时会膨胀,从而可驱动顶杆321滑动,以使所述顶杆321伸出;当在感温反应部处的水温下降到预设温度以下时,所述感温介质323收缩,以使顶杆321可随感温介质323或在其他复位件的驱动下复位。
其中,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为温包组件,即,感温壳322及感温壳322 内的感温介质323即形成温包,并与顶杆321等共同组成温包组件。
可选地,所述感温介质323为石蜡、或甲醇、或甲苯等。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预设温度的大小与感温介质323的选取相关,如当感温介质323为石蜡时,可使预设温度为37度,等。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还包括第三弹性件324,所述第三弹性件324用于使所述调节阀芯31具有复位至初始位置的趋势。如此,当感温介质323收缩时,第三弹性件324会驱动调节阀芯31与顶杆321 一起复位,从而可提高回水阀100的可靠性等性能。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弹性件324可选为弹簧、弹片、或橡皮筋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9所示,所述第三弹性件324为第三弹簧。如此,可便于简化结构,且弹簧的性能较稳定、从而可提高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第三弹簧套设于所述调节阀芯31外,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内支撑361与调节阀芯31,以使所述调节阀芯31 具有复位的趋势。如此,不仅可以提高调节阀芯31移动的稳定性,还可以减小在调节阀芯31移动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调节阀芯31包括阀芯主体311和凸设于阀芯主体311的周面的限位凸部313,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内支撑 361与所述限位凸部313,以使所述调节阀芯31具有复位的趋势。
具体的,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限位凸部313与内支撑361,以使第三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以使限位阀芯具有复位的趋势。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阀芯主体311的一端(即朝向第二流道 12的一端)的端面开设有安装槽314,所述顶杆321的外端安装在安装槽314 内。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阀芯主体311上设有与安装槽314连通的通水通孔315。
具体的,所述通水通孔315在所述阀芯主体311的周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
具体的,所述通水通孔315延伸至阀芯主体311的朝向第二流道12的一端的端面。
如此,可防止阻断第三流道13。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调节阀芯31还包括设于阀芯主体311一端(即朝向单向阀20的一端)的滑动部312,所述滑动部312可滑动地安装在安装通孔3611内。
其中,所述滑动部312与阀芯主体311形成台阶结构,以用于对调节阀芯31的移动进行限位。
具体的,所述滑动部312的末端(即朝向单向阀20的一端)用于阀壳22 (的阀盖)抵接。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感温驱动组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形式,如可使感温驱动组件还包括感温座、及设于感温座上的感温弹片和弹性复位件,以通过感温弹片在温度升高时发生形变来使调节阀芯31伸出、并通过弹性复位件使调节阀芯31缩回;等等。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三流道13的内壁面上设置凸起结构,以安装第一弹簧、调节阀芯31和第三弹簧等。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所述回水阀100还包括第四弹性件40,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水路流道内,所述第四弹性件40用于使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具有向靠近所述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具体的,所述感温壳322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水路流道内,所述第四弹性件40用于使所述感温壳322具有向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其中,所述调节阀芯31的可滑动方向与感温壳322的可移动方向应均为靠近或远离单向阀20的方向。
可以理解,采用石蜡等感温介质323形成的温控驱动组件32通常具有温度感应延迟的特性,即当温控驱动组件32通过调节阀芯31驱动单向阀20移动至单向阀20的初始位置后,仍具有驱动调节阀芯31移动的趋势,如此可能会损坏调节阀芯31等。
但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温控驱动组件32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水路流道内,并设置第四弹性件40使温控驱动组件32具有向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这样可消除石蜡等感温介质323的温度感应延迟的特性带来的不良影响。
可选地,如图3-9所示,所述第四弹性件40为第四弹簧。具体来说,所述第四弹簧套设在感温壳322外,且一端连接于水路流道的内壁面,另一端连接于感温壳322,以使所述感温壳322具有向靠近单向阀20的方向运动趋势。
可选地,所述第三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第四弹簧的弹性系数。
进一步地,如图3-9所示,为了提高温控驱动组件32的安装和移动稳定性,所述温控组件30还包括支撑架35,所述支撑架35固定安装于第三流道 13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32安装于该支撑架35。
具体的,所述支撑架35上设有支撑孔,所述感温壳322可滑动地安装于该支撑孔内,以使温控驱动组件32可移动地安装于水路流道内。其中,所述支撑架35位于所述阀芯套36的远离单向阀20的一侧。
进一步地,如图3-8所示,所述第一流道11包括第一流段111,所述第一流段111的一端设有第一流道11口,所述第一流段111的另一端与第三流道13连通,且所述第一流段1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流道13的延伸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11口处还设有滤网70。
进一步地,如图3-8所示,所述第二流道12包括第二流段121,所述第二流段121的一端设有第二流道12口,所述第二流段121的另一端与第三流道13连通,且所述第二流段1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流道13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温控组件30安装在第二流段121和第三流道13内。
可选地,如图3-8所示,所述第一流段111、第三流道13及第二流段121 均为直流道,且第一流段111和第二流段121分别设于第三流道13的两端。
进一步地,如图3-8所示,所述第一流道11还包括与第一流段111连通的第三流段112,所述第一流段111与第三流段112的连通处与第三流道13 连通,所述第三流段112的一端设有第三流道13口。
所述第二流道12还包括与第二流段121连通的第四流段122,所述第二流段121与第四流段122的连通处与第三流道13连通,所述第四流段122的一端设有第四流道口。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水路流道设计成其他结构形式,如,可使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和第三流道13构成H型结构,等。
进一步地,如图3-8所示,所述阀芯套36设于所述第三流道13的中段。
进一步地,如图3和7所示,所述阀体10包括配合连接的第一阀体10a 和第二阀体10b,所述第一阀体10a具有第一流道11和部分第三流道13,所述第二阀体10b具有第二流道12和部分第三流道13。
进一步地,如图3和7所示,所述第一阀体10a与第二阀体10b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阀体10a与第二阀体10b卡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阀体10a与第二阀体10b卡接处设有卡簧6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阀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具有水路流道,所述水路流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及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三流道;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用于将所述第一流道内的水单向导入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单向阀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水路流道内,所述单向阀在初始位置时阻断所述第三流道;以及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水路流道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使所述单向阀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
其中,所述单向阀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内的水压差增大到预设压差时离开所述初始位置,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三流道内;
所述回水阀还包括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包括温控驱动组件和调节阀芯,所述调节阀芯位于所述单向阀的出水侧,所述调节阀芯在远离或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上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水路流道内;
其中,所述单向阀用于在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内的水压差增大到预设压差时向靠近所述调节阀芯的方向移动,以打开所述第三流道;
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水路流道内,所述温控驱动组件用于在所述水路流道内的水温上升到预设温度时驱动所述调节阀芯向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移动,以驱动离开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单向阀复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单向阀与所述调节阀芯之间具有初始间距,所述初始间距小于所述调节阀芯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与所述单向阀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之和,且大于或等于所述调节阀芯的最大可移动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阀芯套,所述阀芯套设于所述第三流道内,所述调节阀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阀芯套;
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单向阀外,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单向阀与所述阀芯套,以使所述单向阀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套上设有第一过水结构,和/或,所述调节阀芯上设有第二过水结构,和/或,所述调节阀芯的外周面与所述阀芯套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通水间隙。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套的内壁面设有内支撑,所述内支撑具有安装通孔,所述调节阀芯的一端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安装通孔内,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内支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驱动组件包括顶杆、感温壳和遇热膨胀的感温介质,所述感温壳位于所述单向阀的出水侧,所述顶杆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感温壳内,所述调节阀芯安装于所述顶杆的外端;所述感温介质设于所述感温壳内,所述感温介质用于在所述水路流道内的水温上升到预设温度时膨胀而使所述顶杆伸出,以驱动所述调节阀芯向靠近所述单向阀的方向移动;所述感温介质还用于在冷却时收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的趋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件为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套设于所述调节阀芯外,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内支撑与所述调节阀芯,以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的趋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阀芯包括阀芯主体、及凸设于所述阀芯主体的周面的限位凸部,所述阀芯主体的一端的端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顶杆的外端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内支撑与所述限位凸部,以使所述调节阀芯具有复位的趋势;所述阀芯主体上设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通水通孔。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包括第二弹性件、阀壳、及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阀壳内的单向阀芯,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设于所述阀壳与单向阀芯,以使所述单向阀芯具有复位至关闭所述单向阀的关闭位置的趋势;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阀壳外,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阀壳与所述阀芯套,以使所述单向阀具有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的趋势。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的外周面凸设有挡位凸部,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二端设于所述挡位凸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壁面形成有密封环凸,在所述单向阀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挡位凸部抵接于所述密封环凸。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安装于所述挡位凸部的远离所述调节阀芯的一侧,在所述单向阀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密封圈夹设于所述密封环凸与所述挡位凸部之间以阻断第三流道。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回水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挡位凸部在所述阀壳的周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以在所述单向阀离开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所述第三流道;或者,所述挡位凸部为环形凸部,所述挡位凸部上设有过水孔,以在所述单向阀离开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所述第三流道;和/或,
所述挡位凸部的端面与所述第三流道的内壁面之间设有过水间隙,以在所述单向阀离开所述初始位置时打开所述第三流道。
16.一种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加热装置连接;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连接于所述热水管中,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中。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加热装置为燃气热水器或燃气壁挂炉。
18.一种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气加热装置;
出水端,所述出水端通过冷水管、热水管和混水装置与所述燃气加热装置连接;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水阀,所述回水阀的第二流道连接于冷水管或所述燃气加热装置的进水管中;以及
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热水管,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回水阀的第一流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18823.4U CN214274576U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18823.4U CN214274576U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274576U true CN214274576U (zh) | 2021-09-24 |
Family
ID=77775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18823.4U Active CN214274576U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274576U (zh) |
-
2020
- 2020-11-12 CN CN202022618823.4U patent/CN2142745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10099B1 (ko) | 캔형 열교환기 | |
US7845574B2 (en) | Cartridge for a mixer faucet, faucet comprising a cartridge of this type, and thermostatic assembly to be fitted together with this cartridge | |
CN109699183B (zh) | 具有双内部阀的热交换器 | |
CN109323014B (zh) | 一种温控淋浴龙头 | |
US11287197B2 (en) |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valve and pressure bypass | |
CN106246884B (zh) | 罐式热交换器 | |
US9932724B2 (en) | Fluid control device | |
US6929188B2 (en) | Variable flow fluid tempering valve | |
WO2021253924A1 (zh) | 一种用于管中管的延迟出水阀及其热水排放系统 | |
CN212616509U (zh)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
CN114484012A (zh)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
CN214274576U (zh)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
CN214274577U (zh)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
CN212616480U (zh) |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
CN112762200A (zh) | 温度控制阀 | |
CN113586759B (zh) | 温控阀、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
CN114484013A (zh)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
CN214119038U (zh)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
JP2000213353A (ja) | サ―モスタットの取り付け構造 | |
CN112524678B (zh) | 供水系统 | |
CN113586765B (zh)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
WO2019066759A1 (en) | THERMOSTAT ASSEMBLY WITHOUT DIRECT AND INDIRECT COOLING OF A THERMOSENSIBLE WAX-FILLED BODY IN A FULLY CLOSED THERMOSTAT POSITION | |
CN114458796A (zh)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
CN212318860U (zh) | 回水阀和供水系统 | |
CN111664269B (zh) | 恒温阀芯和恒温水龙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