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63497A -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63497A
CN113563497A CN202010352922.4A CN202010352922A CN113563497A CN 113563497 A CN113563497 A CN 113563497A CN 202010352922 A CN202010352922 A CN 202010352922A CN 113563497 A CN113563497 A CN 113563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hedral oligomeric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catalyst component
catalyst
titan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29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63497B (zh
Inventor
崔楠楠
郭子芳
李秉毅
王如恩
傅捷
闫力欣
寇鹏
徐世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201035292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634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63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634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634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634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0/02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10/00Hom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10/02Ethe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2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using catalysts, e.g. selective catalys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其中,所述催化剂组分包括:钛元素、镁元素、给电子体、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和无机氧化物载体,所述催化剂组分由包括含钛化合物、卤化镁、给电子体、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和无机氧化物载体的原料混合后经喷雾干燥得到。所述催化剂包括所述催化剂组分和有机铝化合物,该催化剂用于烯烃聚合尤其是用于乙烯与α‑烯烃聚合时,具有活性高、氢调共聚性能好,所得聚合物粉料堆积密度高、聚合物粉料细粉含量低的特点。

Description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烯烃聚合催化剂,具体地,涉及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烯烃聚合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剂由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两部分组成。主催化剂由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到第八主族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构成,助催化剂则为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一到第三主族的金属有机化合物。通常,主催化剂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惰性载体及其负载的活性组份。主催化剂的制备一般采用钛的卤化物与有晶格缺陷的镁的卤化物反应成型或把反应物负载在惰性载体上制备而成。而其中镁的化合物以具有晶格缺陷的镁的卤化物为好,而具有晶格缺陷的镁的卤化物可以由镁的化合物生成,也可以用醇、醚、酯等给电子体与镁的卤化物反应,然后再脱除部分醇、醚、酯等给电子体得到。
喷雾干燥法是一种制备烯烃聚合高效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有效方法。该法是用气体将溶解液体或悬浮液体通过特别设计的喷嘴喷至热惰性气体干燥室中干燥,被分散的雾状微液滴干燥成粉末或颗粒状产品。雾滴一旦与干燥的载气接触,蒸发便在迅速建立起的液滴表面上的饱和蒸汽膜上进行。在蒸发期间,雾滴的尺寸分布要发生变化,不同的产品显示出不同的特性。在蒸发过程中,雾滴容易造成膨胀、崩溃、破碎或分裂,导致产生多孔性的、不规则的形状,这与喷雾工艺中形成的液滴特性有关。可以由雾滴组成、体积及尺寸的变化影响粒子的结构改造。调整喷雾干燥工艺的条件,可以获得大、小或聚集的粒子。
在烯烃聚合反应中,催化剂的性能影响着聚合物的性能。除了要求催化剂具有高的聚合活性、好的氢调性能和共聚性能之外,在气相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细粉不利于聚合过程,因为聚合物细粉造成流化床控制与循环气夹带有关的问题,从而造成设备故障、可操作性受损和效率降低。因此,希望烯烃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细粉最少,减少这种聚合物细粉的一个因素是通过消除或减少那些产生聚合物细粉的前催化剂颗粒。聚合物细粉主要来自于催化剂中的细颗粒、空心催化剂颗粒在流化碰撞过程中因强度较差产生的破碎、催化剂聚合过程中活性释放过快产生的破碎。聚合过程中使聚合物粉料的堆积密度较高也是所希望的,适当高的聚合物粉料堆积密度,可以使得流化床控制更加平稳,有利于反应器高负荷状态下生产。
CN1993391A公开了一种强喷雾干燥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组合物,该催化剂包括惰性多孔填料、卤化镁、溶剂或稀释剂、路易斯碱给电子体化合物、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混合物或反应产物,其中卤化镁化合物在溶剂或稀释剂中存在的量是饱和浓度的至少90%,经过喷雾干燥所得催化剂颗粒具有10~70μm的平均直径(D50),其中至少5%的颗粒具有基本或完全被单一的表面层(壳)包围的内部空隙体积,所述层特征在于颗粒直径大于30μm的颗粒有SEM技术测定的平均壳厚度/颗粒粒径(厚度比)大于0.2。该催化剂通过减少催化剂破碎或破碎后催化剂碎片仍然较大而减少聚合物微粒。
CN1668654A公开了一种喷雾干燥的聚合催化剂和采用该聚合催化剂的聚合方法,该催化剂包括惰性多孔填料和如下物质反应产物的喷雾干燥组合物:卤化镁、溶剂、给电子体化合物、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混合物或反应产物。该催化剂含有一种醇化合物作为给电子体,使用球形的平均粒度为1μm~12μm惰性多孔填料用以减少催化剂中小催化剂粒子,进而减少聚合物中的微粒含量。
CN1802391A公开了一种通过喷雾干燥工艺制备出用于乙烯聚合的催化剂,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活性,但是在气相聚合中,依然会产生较严重的破碎,并造成细粉含量上升。
上述的各类催化剂有的仅能够提高烯烃聚合催化剂在某一方面的性能,有的虽然能提高几项性能,但是,仍然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更全面提高催化剂及其聚合粉料性能参数的催化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该催化剂用于烯烃聚合尤其是用于乙烯与a-烯烃聚合时,具有活性高、氢调共聚性能好,所得聚合物粉料堆积密度高、聚合物粉料细粉含量低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所述催化剂组分包括:钛元素、镁元素、给电子体、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和无机氧化物载体。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总重100wt%,所述催化剂组分包含有:
钛元素0.1~5wt%;
镁元素0.2~10.2wt%;
给电子体15~40wt%;
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0.01~15wt%;
无机氧化物载体1~70wt%。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总重100wt%,所述催化剂组分包含有:
钛元素0.5~4wt%,优选为1~3.5wt%;
镁元素4~8wt%,优选为5.5~8wt%;
给电子体20~35wt%,优选为23~35wt%;
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0.1~10wt%,优选为0.6~8wt%;
无机氧化物载体10~60wt%,优选为15~53wt%。
在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无机氧化物载体和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重量比为(1~100)∶1,优选为(2~80)∶1,更优选为(5~65)∶1。
在本发明中,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中的氧和给电子体(比如四氢呋喃等)中的氧与氯化镁发生竞争配位的反应,影响给电子体的供电子效果,因此,需要对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用量进行控制。
同时,需要控制所述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用量在一合理范围内,因为当其用量较少时防止催化剂破碎的效果较差,当其用量较多时会影响给电子体的供电效果。
其中,所述催化剂中载体和多面体倍半硅氧烷的含量限定是根据其对应的原料用量理论推算得到,因为整个制备过程中没有多余的后处理,而是直接对混合后的原料进行喷雾干燥,在该处理过程中载体和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均不会有损失,因此,根据原料的用量对这两种组分在催化剂中的含量进行限定是合理的。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钛元素的来源为含钛化合物。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含钛化合物选自卤化钛、铝还原卤化钛的产物、镁还原卤化钛的产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铝还原卤化钛的产物的通式为TiXm·hAlXp,其中,0<n≤1,0<m≤3,0<p≤3,X为卤素;所述镁还原卤化钛的产物的通式为TiXm·qMgXr,其中,0<q≤1,0<m≤3,0<r≤3,X为卤素。
在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卤化钛选自溴化钛和/或氯化钛,优选选自三溴化钛、四溴化钛、三氯化钛和四氯化钛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选自三氯化钛和/或四氯化钛;所述铝还原卤化钛的产物为TiCl3·1/3A1Cl3,所述镁还原卤化钛的产物为TiCl3·1/2MgCl2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镁元素的来源为卤化镁。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卤化镁选自氟化镁、氯化镁、溴化镁和碘化镁中至少一种,优选为氯化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给电子体选自酯类化合物、醚类化合物和酮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给电子体选自C1~C4饱和脂肪羧酸的烷基酯、C7~C8芳香羧酸烷基酯、C2~C6脂肪醚、C3~C4环醚和C3~C6饱和脂肪酮中的至少一种。
在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给电子体选自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甲酸异丙酯、甲酸正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醚、丙醚、己醚、四氢呋喃、丙酮和甲基异丁基酮中的至少一种。
在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给电子体选自甲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醚、己醚、四氢呋喃、丙酮和甲基异丁基酮中的至少一种;最优选四氢呋喃。
上述给电子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无机氧化物载体的粒径为0.01~10微米,优选为0.01~5微米,更优选为0.1~1微米。
其中,硅的氧化物或铝的氧化物为惰性载体,喷雾干燥中使用惰性载体有助于控制催化剂粒子的形状和组成,利于喷雾成型,并且生成的催化剂粒形好,强度高,不易破碎。
但是,在蒸发过程中,雾滴还是容易造成膨胀、崩溃、破碎或分裂,影响无机氧化物载体的聚集,形成细颗粒催化剂组分。基于该问题,发明人进行了大量实验后发现多面体齐聚倍半硅氧烷可以有效改善喷雾干燥过程中雾滴的膨胀、崩溃、破碎或分裂现象,尤其是可以促使作为载体的无机氧化物聚集地更紧密,减少细颗粒的产生。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结构如式(I)所示:
Figure BDA0002471038240000051
在式(I)中,R选自碳原子数1-20的饱和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1-20的不饱和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3-10的脂环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6-20的芳香基及其卤代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R选自碳原子数1-6的饱和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1-6的不饱和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3-6的脂环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6-15的芳香基及其卤代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是由Si-O交替连接的硅氧骨架组成的无机内核,八个顶点的Si原子连接了八个R取代基,其分子通式为(RSiO3/2)8
多面齐聚倍半氧硅烷(POSS)是一种新型有机硅材料,该类化合物具有高度对称的空间立体笼状结构,分子内核为硅氧骨架结构,最常见的结构为含有8个Si原子(T8)的化合物,顶角的Si原子连接有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官能团。POSS类化合物由于具有稳定性较高的Si-O键构成的高度对称立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介电性能;正是由于POSS具有特殊的立体笼状硅氧骨架结构和稳定性,与其它有机硅化合物相比,在本发明的催化剂体系中使用POSS后催化剂颗粒强度得到更大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催化剂在聚合过程中的破碎,减少聚合物中细粉的产生。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选自八甲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乙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丙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异丙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丁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异丁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环戊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环己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氯丙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乙烯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苯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奈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环氧乙烷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八甲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和/或八苯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
在喷雾干燥的蒸发过程中,雾滴容易造成膨胀、崩溃、破碎或分裂,导致产生多孔性的、不规则的形状催化剂细颗粒,而催化剂细颗粒是导致产生聚合物细粉的主要原因。因此,本发明在喷雾干燥的原料中加入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这样,在喷雾干燥的蒸发过程中可以抑制雾滴的膨胀、崩溃、破碎或分裂,从而减少多孔性的、不规则的形状催化剂细颗粒的产生,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在催化剂中均匀分散,使催化剂中无机氧化物载体聚集地更加紧密,提高了催化剂的颗粒强度,减少聚合过程中催化剂的破碎,降低了聚合物中细粉含量,同时可以提高聚合物的堆积密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采用倍半硅氧烷不是起到助析出剂的作用,而是基于喷雾干燥条件下的应用,起到类似于粘结剂的作用,促使载体聚集紧密。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无机氧化物载体选自硅的氧化物和/或铝的氧化物,优选为二氧化硅。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催化剂组分的粒径检测中,D10大于6μm,优选大于6.5μm。
其中,D10表示产品中10%的颗粒的平均直径。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催化剂组分的粒径检测中,粒径分布小于1.8,优选小于1.78。
本发明所述催化剂组分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同时D10相对较大,说明所述催化剂组分中的细颗粒相对较少,这样在后期聚合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聚合物细粉的产生。
本发明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本发明目的之一所述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包括含钛化合物、卤化镁、给电子体、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和无机氧化物载体的原料混合,得到淤浆悬浮液;
步骤2、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所述催化剂组分。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中,先将含钛化合物、卤化镁和给电子体混合,得到母液。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母液的制备过程中或制备后加入无机氧化物载体和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得到所述淤浆悬浮液。
其中,无机氧化物载体和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掺混可以在母液制备的任何时候加入,例如,在给电子体中将卤化镁、含钛化合物、无机氧化物载体和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进行掺混、反应,得到淤浆液料,将得到的淤浆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所述催化剂组分。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应当将足够数量的无机氧化物载体与母液相混合,形成适合于进行喷雾干燥的淤浆液。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中,所述给电子体与卤化镁的摩尔比为(5.0~50)∶1,所述的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与卤化镁的质量比(0.01~1.0)∶1,所述的含钛化合物与卤化镁的摩尔比为(0.1~1.0)∶1,所述的无机氧化物与卤化镁的摩尔比为(1.0~5.0)∶1。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中,所述给电子体与卤化镁的摩尔比为(10~45)∶1,所述的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与卤化镁的质量比(0.01~0.5)∶1,所述的含钛化合物与卤化镁的摩尔比为(0.1~0.5)∶1,所述的无机氧化物与卤化镁的摩尔比为(1.0~4.0)∶1。
在本发明中,所述给电子体既具有给电子作用,同时也作为体系的溶剂。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1的混合于常温~85℃下进行0.1h以上。
其中,所述常温为25±5℃。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1的混合于45~75℃下进行1.0~10.0h。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2中,所述喷雾干燥的条件为:进口温度为100~240℃;出口温度为60~130℃。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2中,所述喷雾干燥的条件为:进口温度为120~160℃;出口温度为90~115℃。
本发明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包括:(A)本发明目的之一所述催化剂组分或本发明目的之二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催化剂组分;(B)通式为A1RbX’3-b的有机铝化合物,其中,R为氢或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为卤素,优选为氯、溴或碘;0<b≤3,优选1<b≤3。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铝化合物选自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正己基铝、三正辛基铝和一氯二乙基铝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铝化合物和所述催化剂组分的摩尔用量量比为(5~1000)∶1,优选为(10~200)∶1。
其中,所述有机铝化合物的摩尔量以其中铝元素的摩尔量计,所述催化剂组分的摩尔量以其中钛元素的摩尔量计。
为了使喷雾干燥后得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适用于生产乙烯聚合物,必须采用活化剂组分有机铝化合物对所述催化剂组分进行活化处理。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催化剂组分和所述有机铝化合物置于烃类溶剂中进行反应,得到所述催化剂。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烃类溶剂选自异戊烷、己烷、庚烷、甲苯、二甲苯、石脑油和矿物油中的至少一种。
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烯烃聚合过程中加入所述催化剂组分和所述有机铝化合物进行反应,从而引发烯烃聚合反应。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本发明目的之三所述催化剂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优选在乙烯均聚合或共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催化剂适用于各种乙烯的均聚合或乙烯与其他α-烯烃的共聚合,其中的α-烯烃选用丙烯、丁烯、戊烯、己烯、辛烯、4-甲基戊烯-1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的混合物。其聚合工艺采用气相法、淤浆法和溶液法,更适合于气相聚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用于烯烃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其采用给电子体溶解卤化镁和含钛化合物,与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和无机氧化物载体混合配制淤浆悬浮液,使用喷雾干燥的方法成型。该催化剂中细粒子少,用于催化乙烯聚合,该催化剂活性高、氢调性能好、所得聚合物粉料堆积密度高、聚合物粉料细粉含量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内容对本发明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与对比例中采用的原料,如果没有特别限定,那么均是现有技术公开的,例如可直接购买获得或者根据现有技术公开的制备方法制得。
测试方法:
1、活性:用每克催化剂所得树脂的重量表示;
2、聚合物熔融指数(MI):参照ASTM D1238-99,载荷2.16kg,190℃下确定;
3、聚合物表观堆积密度(BD):参照ASTMD1895-69标准进行测试。
4、筛分分析数值根据:参照ASTMD-1921标准。
5、催化剂粒径:采用MASTERSIZER2000粒度仪测定,用术语D10、D50、D90表示,即标准对数粒径分布的特殊百分分布,如催化剂粒径具有D50的24μm,则其中间粒径为24μm;D10的7μm表示10%的颗粒直径小于7μm。D90的45μm表示90%的颗粒粒径小于45μm。
6、催化剂组成:钛、镁含量采用Spectrumlab 752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THF含量采用美国Aglient公司的Aglient 7890A气相色谱仪测定;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含量根据用量以及产物重量计算得到,具体为(用量重量/催化剂产品重量)*100wt%;余量为载体含量。
【实施例1】
(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向一个装有温度控制器、搅拌器、回流冷凝器的、经过氮气吹排并保护的250mL的四口烧瓶中,在搅拌下先后加入120mL四氢呋喃(THF)、4.2g氯化镁和1.0mL的TiCl4,搅拌下升温至68℃,在此温度下恒温回流反应4小时,得到母液;
向一个装有温度控制器、搅拌器、回流冷凝器的、经过氮气吹排并保护的25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5.5g硅胶(Cabot Corporation TS-610,粒径小于1μm)和1.0g八甲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硅胶与八甲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重量比5.5,在搅拌下将上述母液加入,在68℃继续恒温回流搅拌2小时,使硅胶完全分散于母液中,得到淤浆悬浮液;
在闭路循环气流式喷雾干燥器(如
Figure BDA0002471038240000111
Mini Spray Dryer B-290)上,将载气进口温度145℃的氮气引入喷雾干燥器中,向循环干燥器中加入43℃的所得淤浆悬浮液,调整淤浆悬浮液进料速度和室温的喷雾气体(N2)流量分别为8mL/min和30m3/h左右,调整载气(N2)流量,使出口温度95℃,得到固体催化剂组分。所得催化剂组分具有所希望的粒径D50=20~23μm左右。其中,经过计算催化剂中POSS含量为5.40wt%,其它组分含量分析见表1,余量为载体。
(2)乙烯淤浆聚合
将经过先氮气、后氢气吹排的2L聚合釜中加入1L己烷,同时加入1mL三乙基铝TEA(1M)和20mg干粉催化剂,升温至70℃加入氢气至0.28MPa,加氢完毕后加入乙烯至1.03MPa,升温到85℃,在85℃恒温、恒压反应2小时后,降温出料。聚合结果见表2。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比,只是在步骤(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中“加入5.5g硅胶(CabotCorporation TS-610,粒径小于1μm)和1.0g八甲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硅胶与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重量比5.5”改为“加入6.4克硅胶(Cabot Corporation TS-610,粒径小于1μm)和0.1g八甲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硅胶与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重量比64”,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经过计算催化剂中POSS含量为0.55wt%,其它组分含量分析见表1,余量为载体。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比,只是在步骤(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中“加入5.5g硅胶(CabotCorporation TS-610,粒径小于1μm)和1.0g八甲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硅胶与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重量比5.5”改为“加入6.0克硅胶(Cabot Corporation TS-610,粒径小于1μm)和0.5g八甲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硅胶与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重量比12”,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经过计算催化剂中POSS含量为2.73wt%,其它组分含量分析见表1,余量为载体。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相比,只是在步骤(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中“1.0g八甲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改为“1.0g八苯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经过计算催化剂中POSS含量为5.49wt%,其它组分含量分析见表1,余量为载体。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相比,只是在步骤(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中“1.0mL的TiCl4”改为“1.4g的TiCl3·1/3AlCl3”,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经过计算催化剂中POSS含量为5.93wt%,其它组分含量分析见表1,余量为载体。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相比,只是在步骤(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中“1.0mL的TiCl4”改为“1.5g的TiCl3·1/2MgCl2”,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经过计算催化剂中POSS含量为5.82wt%,其它组分含量分析见表1,余量为载体。
【对比例1】
重复实施例1的过程,区别在于在催化剂组分制备时未加入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
(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向一个装有温度控制器、搅拌器、回流冷凝器的、经过氮气吹排并保护的250mL的四口烧瓶中,在搅拌下先后加入120mL四氢呋喃(THF)、4.2g氯化镁和1.0mL的TiCl4,搅拌下升温至68℃,在此温度下恒温回流反应4小时,得到母液;
向一个装有温度控制器、搅拌器、回流冷凝器的、经过氮气吹排并保护的25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6.5g硅胶(Cabot Corporation TS-610,粒径小于1μm),在搅拌下将上述母液加入,在68℃继续恒温回流搅拌2小时,使硅胶完全分散于母液中,得到淤浆悬浮液;
在闭路循环气流式喷雾干燥器(如
Figure BDA0002471038240000132
Mini Spray Dryer B-290)上,将载气进口温度145℃的氮气引入喷雾干燥器中,向循环干燥器中加入43℃的所得淤浆悬浮液,调整淤浆悬浮液进料速度和室温的喷雾气体(N2)流量分别为8mL/min和30m3/h左右,调整载气(N2)流量,使出口温度95℃,得到固体催化剂组分。所得催化剂组分具有所希望的粒径D50=20~23μm左右。所得催化剂结构分析见表1。
(2)乙烯淤浆聚合
将经过先氮气、后氢气吹排的2L聚合釜中加入1L己烷,同时加入1mL三乙基铝(1M)和20mg干粉催化剂,升温至70℃加入氢气至0.28MPa,加氢完毕后加入乙烯至1.03MPa,升温到85℃,在85℃恒温、恒压反应2小时后,降温出料。聚合结果见表2。
【对比例2】
重复实施例1的过程,区别在于:直接加入1.0g硅烷偶联剂KH550(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替代实施例1的八甲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所得催化剂结构分析见表1,聚合结果见表2。
表1催化剂结构分析
Figure BDA0002471038240000131
Figure BDA0002471038240000141
由表1可知,本发明中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加入能够有效减少催化剂的破碎,催化剂粒子的D10变大,催化剂粒径分布变窄,同时催化剂组分中四氢呋喃含量降低。
表2催化剂聚合性能
Figure BDA0002471038240000142
a.聚合条件:T 85℃,P(H2)/P(C2H4)=0.28/0.75,TEA(1M)1mL,t 2hr。
由表2可知,本发明中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加入增加了催化剂的颗粒强度,用于催化乙烯聚合具有较高的活性,所得聚乙烯粉料的堆积密度提高,细粉含量减少,氢调响应性更好。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所述催化剂组分包含有钛元素、镁元素、给电子体、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和无机氧化物载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基于总重100wt%,所述催化剂组分包含有:
钛 0.1~5wt%;
镁 0.2~10.2wt%;
给电子体 15~40wt%,
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 0.01~15wt%;
无机氧化物载体 1~70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基于总重100wt%,所述催化剂组分包含有:
钛 0.5~4wt%;
镁 4~8wt%;
给电子体 20~35wt%;
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 0.1~10wt%;
无机氧化物载体 10~60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氧化物载体和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重量比为(1~100)∶1,优选为(2~8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钛元素的来源为含钛化合物;优选地,所述含钛化合物选自卤化钛、铝还原卤化钛的产物、镁还原卤化钛的产物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所述卤化钛选自溴化钛和/或氯化钛;和/或,所述铝还原卤化钛的产物的通式为TiXm·nAlXp,其中,0<n≤1,0<m≤3,0<p≤3,X为卤素;和/或,所述镁还原卤化钛的产物的通式为TiXm·qMgXr,其中,0<q≤1,0<m≤3,0<r≤3,X为卤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镁元素的来源为卤化镁,优选地,所述卤化镁选自氟化镁、氯化镁、溴化镁和碘化镁中至少一种,更优选为氯化镁;和/或
所述给电子体选自酯类化合物、醚类化合物和酮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给电子体选自C1~C4饱和脂肪羧酸的烷基酯、C7~C8芳香羧酸烷基酯、C2~C6脂肪醚、C3~C4环醚和C3~C6饱和脂肪酮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所述给电子体选自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甲酸异丙酯、甲酸正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醚、丙醚、己醚、四氢呋喃、丙酮和甲基异丁基酮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无机氧化物载体选自硅的氧化物和/或铝的氧化物,优选为二氧化硅;更优选地,所述无机氧化物载体的粒径为0.01~10微米,优选为0.01~5微米,更优选为0.1~1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的结构如式(I)所示:
Figure FDA0002471038230000021
在式(I)中,R选自碳原子数1-20的饱和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1-20的不饱和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3-10的脂环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6-20的芳香基及其卤代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在式(I)中,R选自碳原子数1-6的饱和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1-6的不饱和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3-6的脂环烃基及其卤代衍生物、碳原子数6-15的芳香基及其卤代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更优选地,所述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选自八甲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乙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丙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异丙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丁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异丁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环戊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环己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氯丙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乙烯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苯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奈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八环氧乙烷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催化剂组分的粒径检测中,D10大于6μm,优选大于6.5μm;和/或,
所述催化剂组分的粒径分布小于1.8,优选小于1.78。
9.根据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包括含钛化合物、卤化镁、给电子体、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和无机氧化物载体的原料混合,得到淤浆悬浮液;
步骤2、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所述催化剂组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先将含钛化合物、卤化镁和给电子体混合,得到母液;在所述母液的制备过程中或制备后加入无机氧化物载体和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得到所述淤浆悬浮液。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给电子体与卤化镁的摩尔比为(5.0~50)∶1,优选为(10~45)∶1;和/或,所述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与卤化镁的质量比(0.01~1.0)∶1,优选为(0.01~0.5)∶1;和/或,所述含钛化合物与卤化镁的摩尔比为(0.1~1.0)∶1,优选为(0.1~0.5)∶1;和/或,所述的无机氧化物载体与卤化镁的摩尔比为(1.0~5.0)∶1,优选为(1.0~4.0)∶1。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之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的混合于常温~85℃下进行0.1h以上,所述常温为25±5℃;和/或
在步骤2中,所述喷雾干燥的条件为:进口温度为100~240℃;出口温度为60~130℃。
13.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包括:(A)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催化剂组分或权利要求9~12之一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催化剂组分;(B)通式为A1RbX’3-b的有机铝化合物,其中,R为氢或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为卤素,优选为氯、溴或碘;0<b≤3,优选1<b≤3。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铝化合物选自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正己基铝、三正辛基铝和一氯二乙基铝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有机铝化合物和所述催化剂组分的摩尔用量量比为(5~1000)∶1,优选为(10~200)∶1。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催化剂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优选在乙烯均聚合或共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CN202010352922.4A 2020-04-28 2020-04-28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Active CN1135634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2922.4A CN113563497B (zh) 2020-04-28 2020-04-28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2922.4A CN113563497B (zh) 2020-04-28 2020-04-28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63497A true CN113563497A (zh) 2021-10-29
CN113563497B CN113563497B (zh) 2023-08-15

Family

ID=78158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2922.4A Active CN113563497B (zh) 2020-04-28 2020-04-28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6349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43961A (zh) * 2022-07-25 2022-09-13 吉化集团吉林市天龙催化剂有限公司 一种Ziegler-Natta催化剂、制备方法及用于乙烯聚合的催化剂组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5715A (zh) * 2010-06-25 2011-12-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乙烯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CN106467587A (zh) * 2015-08-18 2017-03-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乙烯聚合制备聚乙烯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9694425A (zh) * 2017-10-24 2019-04-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11040054A (zh) * 2018-10-15 2020-04-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5715A (zh) * 2010-06-25 2011-12-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乙烯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CN106467587A (zh) * 2015-08-18 2017-03-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乙烯聚合制备聚乙烯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9694425A (zh) * 2017-10-24 2019-04-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11040054A (zh) * 2018-10-15 2020-04-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43961A (zh) * 2022-07-25 2022-09-13 吉化集团吉林市天龙催化剂有限公司 一种Ziegler-Natta催化剂、制备方法及用于乙烯聚合的催化剂组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63497B (zh) 2023-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94425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US9605089B2 (en) Attrition resistant catalyst system for manufacture of polyolefins
JP2008509276A (ja) スプレー乾燥された頑丈なチーグラー・ナッタプロカタリス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重合方法
JPH04227604A (ja) 流動床中における極めて低分子量のポリエチレンの製造
EP1778746A1 (en) Robust spray-dried ziegler-natta procatalyst and polymerization process employing same
CN106543316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KR20190086023A (ko) 올레핀의 중합용 촉매 성분 및 이로부터 얻어지는 촉매
JPH0449565B2 (zh)
US10155888B2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operability of an olefin polymerization reactor
CN113563497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13563496B (zh) 一种烯烃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862472A (zh) 一种烯烃聚合反应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复合催化剂
CN113527554B (zh) 一种催化剂组分及其制法和其催化剂及应用
CN113527555B (zh) 含环氧树脂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040054A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催化剂及其应用
RU2809186C1 (ru) Компонент катализатора для полимеризации или сополимеризации олефинов,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и его применение
CN104974279A (zh) 用于乙烯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和制备方法
CN115838447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11040057B (zh) 一种烯烃聚合反应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复合催化剂
CN112625153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03087227B (zh) 一种用于乙烯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法及应用
CN102432712B (zh) 一种乙烯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CN116041590B (zh) 一种有机硅硫烷催化剂组合物、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862469A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复合催化剂
CN117946301A (zh) 固体钛催化剂组分的原料组合物、固体钛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