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21613A - 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及供水泵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及供水泵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21613A
CN113521613A CN202110570912.2A CN202110570912A CN113521613A CN 113521613 A CN113521613 A CN 113521613A CN 202110570912 A CN202110570912 A CN 202110570912A CN 113521613 A CN113521613 A CN 113521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ipe assembly
water pipe
vehicle body
telescop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709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志国
叶玮嵘
欧阳联格
杨振明
任耿龙
连华侨
郑家钢
林舜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Qiaolong Emergenc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Qiaolong Emergenc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Qiaolong Emergenc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Qiaolong Emergenc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7091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216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21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216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27/00Fire-fighting land vehic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1/00Delivery of fire-extinguish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及供水泵车,取水系统包括底座、水泵、取水管道、连接管道和第一水管总成;所述取水管道和所述第一水管总成并排地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取水管道的进水端设置所述水泵,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用于连接取水设备。取水系统具有两种出水方式,可快速地扑灭近处的火灾现场。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及供水泵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远程供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及供水泵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对于防火工作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扑火工作的资金投入,提供了很多专业的扑火装备,比如应急通讯设备、消防车、风力灭火机等,在防火设施方面也进行了资金投入,建立了防火检查站、眺望台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防人员对于扑火工作的开展。
现有供水泵车的局限性过多,当供水泵车无法接近火灾现场,必须人工携带消防水枪等便携设备进入现场进行灭火;当火灾现场处于较高的地势时,消防人员可以操控供水泵车进行灭火。可供水泵车的出水方式不够齐全,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灭火效率。
发明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及供水泵车,解决背景技术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包括底座、水泵、取水管道、连接管道和第一水管总成;
所述取水管道和所述第一水管总成并排地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取水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设置在同一侧,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设置在同一侧,所述取水管道的进水端设置所述水泵,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用于连接取水设备或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为齐平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的接头结构和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的接头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通过消防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或者:
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通过消防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水管总成;
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连接第二水管总成的进水端,所述第二水管总成用于置于车体上,所述第一水管通过第二水管总成的出水端连接取水设备或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道的形状为弧形、U形或者V形。
进一步地,所述取水管道为伸缩水管总成,所述伸缩水管总成包括至少两级的伸缩水管,相邻两级的伸缩水管相互套接。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水管总成包括外套管、第一前部内套管和第一后部内套管,所述第一前部内套管设置在外套管的一端内,所述第一后部内套管设置在外套管的另一端内;
所述第一前部内套管远离外套管的一端为伸缩水管总成的出水端,所述第一后部内套管远离外套管的一端为伸缩水管总成的进水端。
进一步地,所述取水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上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供水泵车,包括车体底盘、行进机构和取水系统;
所述车体底盘的两侧设置所述行进机构,所述行进机构用于带动车体底盘在地面上移动;
所述取水系统设置在所述车体底盘上,所述取水系统为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取水管道具有就地取水的功能,将水泵置于水源中,这里的水源可以是湖泊、池塘等,水泵把水源运输至取水管道或者第一水管总成中,并喷射而出。
第二,取水系统具有两种出水方式,第一种方式为,水泵将水通过取水管道的出水端喷出,对不易接近的火灾现场进行灭火;第二种方式为,将连接管道分别安装在取水管道和第一水管总成上,水泵将水通过取水管道、连接管道供应给第一水管总成,消防人员可以通过在第一水管总成连接消防水枪、背负式消防灭火器等取水设备,可快速地扑灭近处的火灾现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供水泵车上取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供水泵车拆卸连接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第一伸缩轨和第二伸缩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施例所述伸缩水管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的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施例所述伸缩水管总成处于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的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施例所述球形接头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实施例所述球形接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所述球形接头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2为本实施例所述伸缩水管总成的一部分处于第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所述伸缩水管总成的另一部分处于第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所述伸缩水管总成的一部分处于第二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施例所述伸缩水管总成的另一部分处于第二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施例所述消防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施例所述回转转盘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施例所述移动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体底盘;
11、行进机构;12、底座;挡板13;
14、移动机构;
141、移动机构的伸缩端;
2、伸缩水管总成;
21、伸缩水管;
211、出水端;212、进水端;213、第二前部内套管;214、第一前部内套管;215、外套管;216、第一后部内套管;217、第二后部内套管;
22、伸缩机构;
221、缸体;222、活塞杆;
23、第一伸缩轨;
231、第一滑动轨道;232、第一固定轨道;
24、第二伸缩轨;
241、第二滑动轨道;242、第二固定轨道;
3、水泵;
4、举升机构;
41、举升油缸;42、支架;
5、连接管道;
51、定位凸块;52、弧形壁;
6、第一水管总成;
61、消防水带;62、分水口;
7、第二水管总成;
71、第二水管总成的出水端;
72、第二水管总成的进水端;
8、球形接头;
81、第一活动套;82、第一本体;83、第二活动套;84、第二本体;
85、旋转连接座;
9、回转转盘;
91、回转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1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供水泵车的取水系统,包括底座12、水泵3、取水管道、连接管道5和第一水管总成6。所述取水管道和所述第一水管总成6并排地设置在所述底座12上。所述取水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水管总成6的出水端设置在同一侧,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水管总成6的进水端设置在同一侧。所述取水管道的进水端设置所述水泵3,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管道5的一端,所述连接管道5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水管总成6的进水端,所述第一水管总成6的出水端用于连接取水设备或者水管。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取水管道具有就地取水的功能,将水泵置于水源中,这里的水源可以是湖泊、池塘等,水泵把水源运输至取水管道或者第一水管总成中,并喷射而出。
第二,取水系统具有两种出水方式,第一种方式为,水泵将水通过取水管道的出水端喷出,对不易接近的火灾现场进行灭火;第二种方式为,将连接管道分别安装在取水管道和第一水管总成上,水泵将水通过取水管道、连接管道供应给第一水管总成,消防人员可以通过在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连接消防水枪、背负式消防灭火器等取水设备,可快速地扑灭近处的火灾现场。
所述连接管道的两个管口朝向同一侧方向,例如所述连接管道5的形状为弧形、L形、U形、V形等,但不局限于此。U形的连接管道5如图1、图2、图7和图12所示。连接管道5使得取水管道和第一水管总成6相平行,或者二者趋近于平行,此时所述第一水管总成6的出水端位于第一水管总成6的进水端朝向底座12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为齐平设置,使得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的端面垂直于取水管道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的端面垂直于第一水管总成长度方向。如此,方便取水管道和第一水管总成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取水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上方。如此,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的位置较低,方便人们在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连接消防水枪、背负式消防灭火器等取水设备,提升响应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的接头结构和所述第一水管总成进水端的接头结构相同。如此,取水管道的出水端的接头结构和所述第一水管总成进水端的接头可以更换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即伸缩水管总成2的出水端211,见下文)可以通过消防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管道5的一端,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也可以通过消防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水管总成6的进水端。所述消防接头包括多个的弧形壁52,结构如图16所示。多个的弧形壁52之间具有间隔,多个的弧形壁52所在圆重合,这些弧形壁52为一个圆上的弧边。每个弧形壁52的外侧壁具有定位凸块51。两个消防接头分别设置在连接管道5的一端和取水管道的出水端上,并相对设置,可以实现快速对接。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道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分别和取水管道的出水端、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可拆卸连接。在连接管道的管口、取水管道的出水端和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设置螺孔,而后通过螺栓旋入螺孔中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取水管道为伸缩水管总成2。即水泵3设置在伸缩水管总成2的进水端上。伸缩水管总成2具有伸缩的功能,方便应用于各种工作场景。例如水源太深,供水泵车及人员无法靠近水源,分别拉长伸缩水管总成的长度,使取水系统在离水源较远的地方作业。作业完后,将相邻两级的伸缩水管进行回收,节约了空间,方便供水泵车行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水管总成包括外套管215、第一前部内套管214和第一后部内套管216,结构如图1、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前部内套管214设置在外套管215的一端内,所述第一后部内套管216设置在外套管215的另一端内。所述第一前部内套管214远离外套管215的一端为伸缩水管总成的出水端211,所述第一后部内套管216远离外套管215的一端为伸缩水管总成的进水端212,所述伸缩水管总成的进水端212设置水泵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水管总成2还包括第二后部内套管217,结构如图1、图2、图5、图7和图13所示。所述第二后部内套管217设置在第一后部内套管216内,所述水泵3设置在第二后部内套管217远离第一后部内套管216的一端,即第二后部内套管217远离第一后部内套管216的一端为伸缩水管总成的进水端。如此,伸缩水管总成的伸缩长度得到增加,提升取水系统的输水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水管总成2还包括第二前部内套管213,所述第二前部内套管213设置在第一前部内套管214内,结构如图1、图4和图6所示。第二前部内套管213、第一前部内套管214、外套管215、第一后部内套管216、第二后部内套管217均可以称作一级的伸缩水管21。如此,伸缩水管总成包括五级的伸缩水管21。其中,第二前部内套管213为第一级的伸缩水管21,第一前部内套管214为第二级的伸缩水管21,外套管215为第三级的伸缩水管21,第一后部内套管216为第四级的伸缩水管21,第二后部内套管217为第五级的伸缩水管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前部内套管213和第一前部内套管214之间可以相对滑动,第一前部内套管214和外套管215之间可以相对滑动,外套管215和第一后部内套管216之间可以相对滑动,第一后部内套管216和第二后部内套管217之间可以相对滑动。如此,伸缩水管总成在完全展开时的长度可以达到三十米左右。
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水管总成2包括多级的伸缩水管21,在输送水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重量,为了让伸缩水管滑动得更加稳定,所述伸缩水管总成2还包括第一伸缩轨23。所述第一伸缩轨23包括第一滑动轨道231和第一固定轨道232,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滑动轨道231和所述第一固定轨道232传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滑动轨道231和所述第一固定轨道232之间可以通过滑轮或者滚珠进行传动连接。所述外套管215设置在第一滑动轨道231上,所述第一固定轨道232用于设置在车体底盘1上。如此,第一滑动轨道和第一固定轨道不仅支撑着伸缩水管总成,第一伸缩轨与第二伸缩轨还让伸缩水管在滑动时更加稳定。
同理,为了进一步增加伸缩水管总成的稳定性,所述伸缩水管总成2还包括第二伸缩轨24。所述第二伸缩轨24包括第二滑动轨道241和第二固定轨道242,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滑动轨道241和所述第二固定轨道242传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滑动轨道241和所述第二固定轨道242之间可以通过滑轮或者滚珠进行传动连接此时,所述外套管215设置在第一滑动轨道231上具体包括:所述外套管215先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动轨道241上,所述第二固定轨道242再与第一滑动轨道23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部内套管的外径小于第一后部内套管的内径,所述伸缩水管总成在收缩时所述第一前部内套管置于第一后部内套管内。或者:所述第一后部内套管的外径小于第一前部内套管的内径,所述伸缩水管总成在收缩时所述第一后部内套管置于第一前部内套管内。第一前部内套管、第一后部内套管以及其余的套管均被收纳在外套管中,结构如图7所示,如此可以减小伸缩水管总成的伸缩水管收纳后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伸缩机构22。所述伸缩机构22用于驱动外套管和第一前部内套管的相互滑动,或者驱动外套管和第一后部内套管的相互滑动,或者驱动第一前部内套管和第二前部内套管的相互滑动,或者驱动第一后部内套管和第二后部内套管的相互滑动。所述伸缩机构可以为伸缩油缸、伸缩气缸、电动伸缩杆等,但不局限于此。
请参阅图5和图6,具体的,以所述伸缩机构22为伸缩油缸,伸缩油缸来驱动外套管215和第二后部内套管217为例进行说明:所述伸缩油缸的缸体221设置在外套管215的外侧壁上。所述伸缩油缸的活塞杆222远离缸体221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后部内套管217的外侧壁上,所述活塞杆222用于在缸体221中往复运动。控制活塞杆222从缸体221中慢慢移动而出,便能带动第二后部内套管217从第一后部内套管216中移动而出;反之,控制活塞杆222移动回缸体221中,便能带动第二后部内套管217回收至外第一后部内套管216中。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机构为两个,一个伸缩机构来驱动外套管和第一后部内套管的相互滑动,另一个伸缩机构来驱动第一后部内套管和第二后部内套管的相互滑动即可。其余的伸缩水管在倾斜时,会根据自身所受到的重力发生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伸缩水管总成在使用时需要倾斜地设置,伸缩水管总成的出水端为向上翘起,使得伸缩水管总成的进水端从伸缩水管总成的出水端处移动而出,并插入到湖泊或者池塘中。此时,伸缩水管总成的出水端的那一级伸缩水管是不发生滑动的,如此方便与连接管道相连接。
具体的,以伸缩水管总成仅具有外套管、第一前部内套管和第一后部内套管为例。此时第一前部内套管为伸缩水管总成的出水端,并且第一前部内套管和连接管道连接。当伸缩水管总成进入取水状态时,第一前部内套管的位置保持不动,外套管朝下方移动而出,第一后部内套管也朝下方移动而出。
或者,以伸缩水管总成仅具有外套管、第一前部内套管、第一后部内套管、第二前部内套管和第二后部内套管为例。此时第二前部内套管为伸缩水管总成的出水端,并且第二前部内套管和连接管道连接。当伸缩水管总成进入取水状态时,第二前部内套管的位置保持不动,外套管、第一前部内套管、第一后部内套管和第二后部内套管均朝下方移动而出。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伸缩水管总成的密封性,还包括密封圈(未图示)。相邻两级的伸缩水管的连接面设置所述密封圈,避免水从伸缩水管之间的缝隙流出。
请参阅图1,将连接管道5分别和第一水管总成6、伸缩水管总成2相连接,水泵3将水依次输送至伸缩水管总成2、连接管道5、第一水管总成6、消防水带以及第二水管总成7中,最后通过第二水管总成7到消防水枪等取水设备中,消防人员通过取水设备对可接近的火灾现场进行灭火工作。
请参阅图2,拆下连接管道5,伸缩水管总成2的出水端211直接对不易接近的火灾现场进行灭火工作。取水系统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能应对不同的灭火任务。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水管总成,所述第二水管总成用于置于车体底盘上。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连接消防水带的一端,所述消防水带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水管总成的进水端。所述第一水管通过第二水管总成连接取水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水管总成包括两个互相套接的管道,两个管道可以相互滑动,且两个管道的连接面设置密封圈。一个管道为第二水管总成的一端,即第二水管总成的出水端71;另一个管道为第二水管总成的另一端,即第二水管总成的进水端72。所述第二水管总成的一端是置于车体底盘上,所述第二水管总成的进水端72置于底座上。如此,移动机构14在带动底座12朝着远离车体底盘的头部方向移动时,第二水管总成的进水端72朝着远离第二水管总成的一端方向移动,这样可以避免第二水管总成与第一水管总成发生形变而损坏,结构如图5和图7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水管总成7的出水效率,所述第二水管总成7包括多个的出水端。第二水管总成7的多个的出水端分别置于供水泵车的车体底盘1两侧。消防人员将取水设备连接到第二水管总成7上,便可以利用携消防设备来近距离灭火。
优选的,伸缩水管总成、连接管道、第一水管总成、第二水管总成为硬质管,不易形变。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调整伸缩水管总成、连接管道和第一水管总成的位置,还包括举升机构4。所述伸缩水管总成2通过所述举升机构4设置在所述底座12上,所述底座用于设置在车体底盘1上。所述举升机构4用于在底座12上向上抬起伸缩水管总成2的出水端21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举升机构4包括举升油缸41和支架42,结构如7所示。所述举升油缸41的一端(例如缸体)铰接在所述底座12上,所述举升油缸41的另一端(例如伸缩端)铰接在第二伸缩轨24上,所述举升油缸41的另一端(伸缩端)可以在举升油缸41的一端(缸体)中进行往复运动。所述支架42设置在所述底座12上,所述支架42的顶部铰接在所述第二伸缩轨24的第二固定轨道242上。举升油缸41的伸缩端带动第二伸缩轨24上的伸缩水管总成2向上翘起,因为支架42的顶部和第二滑动轨道241相铰接,此时第二伸缩轨24也以铰接处转动,使得水泵3进入到水源中,又保证伸缩水管总成2的稳定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举升机构包括举升电机、主动轮和从动轮(未图示)。所述举升电机的输出轴套设主动轮,所述举升电机的输通过电机支架设置在车体底盘上。第二伸缩轨的第二固定轨道底部设置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相啮合。当举升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动力通过主动轮传导至从动轮,带动第二伸缩轨及伸缩水管总成进行翻转。
请参阅图12、图13、图14和图15,图14和图15中的举升机构将伸缩水管总成的出水端抬起得比图12和图13中的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取水系统还包括回转转盘9。回转转盘9的回转功能通过回转机构来实现,所述回转机构可以为回转轴承91,结构如图3、图7和图17所示。举升机构4设置在回转轴承91上,回转轴承91可以在底座12上进行360°的转动,并带动举升机构4、伸缩水管总成2和第二伸缩轨24、第一水管总成6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水管总成的进水端位于车体底盘的尾部背离车体底盘的头部方向,伸缩水管总成的出水端位于车体底盘的头部和伸缩水管总成的进水端之间,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如此,方便伸缩水管总成转动和举升。因为车体底盘前中部设置消防水带收卷机构等部件,如果伸缩水管总成的进水端通过回转转盘转到车中部,会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回转轴承的转动范围为0°~180°。以伸缩水管总成平行于车体底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轴线为基准,回转轴承可以带动伸缩水管总成进行+90°(以车体底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轴线向右侧)或者-90°(以车体底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轴线向左侧)的转动。进一步避免伸缩水管总成的进水端和车体底盘上的部件发生碰撞。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回转轴承转动90°时,所述伸缩水管总成平行于车体底盘的长度方向。
第一水管总成跟随举升机构或者回转转盘进行回转或者抬升,第一水管总成通过消防水带连接第二水管总成。虽然消防水带可以进行一定角度的扭转,但消防水带中的水压在某些情况下依然存在过大,造成消防水带出现爆裂。于是,本申请设计一球形接头来吸收或补偿供水水带的一个或多个方向上的位移,减小消防水带中的流体阻力和变形应力,使得消防水带中的水压趋于较小的范围,避免水压过大而导致消防水带膨胀爆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一端通过所述球形接头连接消防水带的一端,所述消防水带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水管总成的一端;或者: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一端连接消防水带的一端,所述消防水带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球形接头连接所述第二水管总成的一端上。
消防水带是用来运送高压水或泡沫等阻燃液体的软管。消防水带以橡胶为内衬,外表面包裹着亚麻编织物。消防水带的两头都有金属接头(一般为消防接头),可以接上另一根水带以延长距离或是接上喷嘴以增大液体喷射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球形接头8包括一节或多节的活动部。每节活动部包括内周面为弧形的活动套和外周面为弧形的本体,结构如图7、图8、图9、图10和图11所示。活动套的两端具有开口且内部连通,本体的两端具有开口且内部连通,即所述活动套的内腔连通本体的内腔。如此,活动部可以作为连通第一水管总成和第二水管总成的部件。所述活动套的弧形内周面活动套接在本体的弧形外周面上,多节球形接头通过每节球形接头相连通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套和本体之间套接的方式可以为:所述活动套的弧形内周面活动铰接在本体的弧形外周面上,活动套以铰接处为中心转动。如此,可以实现活动套在本体上的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体(可以看作第一本体82)的弧形外周面形成半球状的结构,活动套(可以看作第一活动套81)一端的弧形内周面也为半球状的结构,二者的半球状的结构相适配。
具体的,以一节活动部来连接第一水管总成6和消防水带61为例进行说明:所述活动套(可以看作第一活动套81)一端的弧形内周面铰接在所述本体(可以看作第一本体82)的弧形外周面上;同时活动套(可以看作第一活动套81)一端的开口连通本体(可以看作第一本体82)一端的开口;而后活动套(可以看作第一活动套81)另一端开口连通第一水管总成的一端,本体(可以看作第一本体82)另一端的开口连通消防水带。
上文以一节活动部来连接第一水管总成6和消防水带61为例,在此以两节活动部的球形接头来连接第一水管总成6和消防水带61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节活动部包括第一活动套81和第一本体82,第二节活动部包括第二活动套83和第二本体84,结构如图7、图8、图9、图10和图11所示;其中,所述第一活动套81的内腔连通第一本体82的内腔,所述第二活动套83的内腔连通第二本体84的内腔,所述第二本体84的内腔连通第二活动套83的内腔;具体的,所述第一活动套81一端的弧形内周面铰接在所述第一本体82的弧形外周面上,所述第一活动套8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水管总成6的一端(即第一水管总成6的出水端)。所述第一活动套81的弧形内周面以第一本体82的弧形外周面上铰接处为中心转动。所述第二活动套83一端的弧形内周面铰接在所述第二本体84的弧形外周面上。所述第二活动套83的另一端连接消防水带61的一端(靠近第一水管总成6的一端)。所述第二活动套83的弧形内周面以第二本体84的弧形外周面上铰接处为中心转动。水从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依次经过第一活动套81的内腔、第一本体82的内腔、第二本体84的内腔、第二活动套83的内腔到消防水带61中。
总而言之,第一水管总成6、消防水带61和第二水管总成7之间均可连接一个球形接头8。当第一活动套81连接第一水管总成6,那么第二活动套83连接消防水带61,结构如图7所示;当第一活动套81连接消防水带61,那么第二活动套83连接第二水管总成7,该连接方式未图示。
在此以球形接头8设置在第一水管总成6和消防水带61之间为例,回转转盘或者举升机构4在改变第一水管总成6的位置时,第一活动套81会相应地在第一本体82上转动,第二活动套83相应地在第二本体84上转动,进而对消防水带61进行补偿,使得消防水带61的扭转程度不至于过大。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对消防水带61进行进一步的补偿,每节活动部还包括旋转连接座85,结构如图8所示。所述旋转连接座85的两端具有开口且内部连通,使得水可以从旋转连接座的一端管道经过旋转连接座85内部的内腔到旋转连接座的另一端管道中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连接座85的一端开口连通所述活动套的内腔,所述旋转连接座85的另一端开口连通第一水管总成6或者第二水管总成7;或者:所述旋转连接座85的一端开口连通所述本体的内腔,所述旋转连接座的另一端开口连通第一水管总成6或者第二水管总成7。
例如,所述第一活动套81的另一端通过旋转连接座85设置在第一水管总成6上,第二活动套83的另一端设置在消防水带61上,结构如图8所示;或者所述第一活动套81的另一端设置在消防水带61上,第二活动套83的另一端通过旋转连接座85设置在第二水管总成7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连接座85用于带动活动部进行转动。当所述旋转连接座85的底部设置在第一水管总成6上,所述第一活动套81置于旋转连接座85上,所述旋转连接座85用于带动第一活动套81在平行于第一水管总成6直径的平面上进行转动,使得球形接口后端处的消防水带61扭转至适宜的程度,避免消防水带61的褶皱数过多而影响到内部的水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2通过移动机构14设置在车体底盘1上,所述移动机构的伸缩端141用于带动底座12移动,结构如图18所示。所述移动机构14可以为伸缩油缸、伸缩气缸、电动伸缩杆等。例如,所述移动机构14为伸缩油缸,所述移动机构的伸缩端141为活塞杆。优选的,所述底座设置在车体底盘的尾部,移动机构的伸缩端带动底座在平行于车体底盘长度的方向上移动。例如,移动机构可以将带动底座沿远离供水泵车的车头的方向移动,如此可以让伸缩水管总成移动到靠近水源;之后,再将底座移动回车体底盘中,以缩小空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可以设置在车体底盘的左、右两侧上。
在某些实施例中,移动机构带动底座在平行于车体底盘宽度的方向上移动。
请参阅图1至图18,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供水泵车,所述供水泵车包括车体底盘1、行进机构11和取水系统。所述车体底盘1的两侧设置所述行进机构11,所述行进机构11用于带动车体底盘1在地面上移动。所述取水系统设置在所述车体底盘上,所述取水系统为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行进机构11包括动力源和转轮,结构如图1所示。一般来说,转轮为偶数个,例如四个、六个、八个等,分两排设置在车体底盘1的左、右两侧,增强供水泵车行进的稳定性。所述动力源可以为汽油机、柴油机、永磁同步电机或者交流异步电机,使得供水泵车成为油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
在其他一些的实施例中,所述行进机构包括动力源和履带轮(未图示)。所述履带轮设置两排,两排的履带轮分别置于车体底盘的两侧。履带轮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地面,可以爬陡坡,越宽壕,涉深水,过田野。履带式的供水泵车接地面积比较大,不轻易下陷,在行走过程中能够轻松地通过松软、泥泞的路面,且不会造成滑转,使用范围更广。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对消防水带进行收纳和整理,所述车体底盘上设置水带收卷机构(未图示),所述水带收卷机构包括收卷转轴。所述收卷转轴为“工”形,用来对消防水带进行收纳。
需要说明的是,消防水带是用来运送高压水或泡沫等阻燃液体的软管。消防水带以橡胶为内衬,外表面包裹着亚麻编织物。消防水带的两头都有金属接头(一般为消防接头),可以接上另一根水带以延长距离或是接上喷嘴以增大液体喷射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2设置在车体底盘1的尾部,所述第二水管总成7设置在车体底盘1的表面上,所述车体底盘1的两侧分别设置挡板13,所述取水系统的第二水管总成的出水端71贯穿所述挡板13,结构如图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发明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水泵、取水管道、连接管道和第一水管总成;
所述取水管道和所述第一水管总成并排地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取水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设置在同一侧,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设置在同一侧,所述取水管道的进水端设置所述水泵,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用于连接取水设备或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为齐平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的接头结构和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的接头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管道的出水端通过消防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管道的一端;或者:
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通过消防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进水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水管总成;
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出水端连接第二水管总成的进水端,所述第二水管总成用于置于车体上,所述第一水管通过第二水管总成的出水端连接取水设备或水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的形状为弧形、U形或者V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管道为伸缩水管总成,所述伸缩水管总成包括至少两级的伸缩水管,相邻两级的伸缩水管相互套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水管总成包括外套管、第一前部内套管和第一后部内套管,所述第一前部内套管设置在外套管的一端内,所述第一后部内套管设置在外套管的另一端内;
所述第一前部内套管远离外套管的一端为伸缩水管总成的出水端,所述第一后部内套管远离外套管的一端为伸缩水管总成的进水端。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8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管总成的上方。
10.一种供水泵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底盘、行进机构和取水系统;
所述车体底盘的两侧设置所述行进机构,所述行进机构用于带动车体底盘在地面上移动;
所述取水系统设置在所述车体底盘上,所述取水系统为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
CN202110570912.2A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及供水泵车 Pending CN1135216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0912.2A CN113521613A (zh)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及供水泵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70912.2A CN113521613A (zh)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及供水泵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21613A true CN113521613A (zh) 2021-10-22

Family

ID=78094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70912.2A Pending CN113521613A (zh)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及供水泵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21613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6616A (ja) * 1991-03-07 1993-03-30 Seidensha:Kk 伸縮・旋回自在な支柱を具備する放水銃付き消防車
JP2001254403A (ja) * 2000-03-10 2001-09-21 Kes:Kk 自動取水装置
CN102529786A (zh) * 2011-12-05 2012-07-04 林志国 大跨距旋转式双管路排水抢险车
CN206859310U (zh) * 2017-04-01 2018-01-09 江西纵天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源地快速分层取水装置
JP2019167803A (ja) * 2018-03-26 2019-10-03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取排水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19198447A (ja) * 2018-05-16 2019-11-21 日本ドライ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低層建物用高所消火装置
CN111514491A (zh) * 2020-04-30 2020-08-11 福建侨龙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供水车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6616A (ja) * 1991-03-07 1993-03-30 Seidensha:Kk 伸縮・旋回自在な支柱を具備する放水銃付き消防車
JP2001254403A (ja) * 2000-03-10 2001-09-21 Kes:Kk 自動取水装置
CN102529786A (zh) * 2011-12-05 2012-07-04 林志国 大跨距旋转式双管路排水抢险车
CN206859310U (zh) * 2017-04-01 2018-01-09 江西纵天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源地快速分层取水装置
JP2019167803A (ja) * 2018-03-26 2019-10-03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取排水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19198447A (ja) * 2018-05-16 2019-11-21 日本ドライ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低層建物用高所消火装置
CN111514491A (zh) * 2020-04-30 2020-08-11 福建侨龙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供水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86566A1 (en) Boom assembly
US9492695B2 (en) Pedestal and torque box assembly for a fire apparatus
US20160145941A1 (en) Outrigger assembly for a fire apparatus
CN115317840B (zh) 灭火机器人、灭火机器人群以及灭火方法
CN112972953B (zh) 一种高度升降式近攻消防灭火机器人及其作业方法
CN104841079A (zh) 一种消防车
CN216395110U (zh) 一种用于车体的供水系统及供水泵车
CN215275523U (zh) 一种用于车体的伸缩供水装置及供水泵车
CN216125114U (zh) 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单元及供水泵车
CN113521613A (zh) 一种用于车体的取水系统及供水泵车
CN216125108U (zh) 一种用于供水泵车的取水装置及供水泵车
CN209237219U (zh) 一种火灾救援小车
CN113350721B (zh) 一种用于车体的供水单元及供水泵车
CN113877112A (zh) 一种自动爬楼清障无人消防车
CN214344076U (zh) 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灭火的机器人
CN214130012U (zh) 消防作业系统
CN217015157U (zh) 一种用于车体的供水组件及供水泵车
US3180423A (en) Vehicular fire fighting equipment
CN216366429U (zh) 一种消防水带用收纳机构
CN113509668A (zh) 一种消防车
CN204699279U (zh) 一种消防车
CN113274670A (zh) 一种电动四驱消防机器人
CN214860789U (zh) 一种用于供水泵车的升降式消防炮及供水泵车
CN219630502U (zh) 一种履带式举高灭火机器人
CN215961912U (zh) 一种用于供水泵车的供水管道及供水泵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n Zhiguo

Inventor after: Ye Weirong

Inventor after: OuYang Liange

Inventor after: Yang Zhenmin

Inventor after: Ren Genglong

Inventor after: Lian Huaqiao

Inventor after: Zheng Jiagang

Inventor after: Lin Shunyu

Inventor before: Lin Zhiguo

Inventor before: Ye Weirong

Inventor before: OuYang Liange

Inventor before: Yang Zhenming

Inventor before: Ren Genglong

Inventor before: Lian Huaqiao

Inventor before: Zheng Jiagang

Inventor before: Lin Shu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