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05464A - 特定区域内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特定区域内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05464A
CN113505464A CN202110560559.XA CN202110560559A CN113505464A CN 113505464 A CN113505464 A CN 113505464A CN 202110560559 A CN202110560559 A CN 202110560559A CN 113505464 A CN113505464 A CN 113505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ssion
bin
time
average
moto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605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05464B (zh
Inventor
吴烨
温轶凡
张少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56055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054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05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05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05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054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8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evaluating statistical data, e.g. average value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probability func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Algebra (AREA)
  • Geometr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bined Control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特定区域内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本申请技术方案基于台架测试、车载测试、跟车测试及遥感测试等大样本机动车排放测试数据,解析不同控制技术、行驶工况和气象环境等对机动车排放的影响规律;结合大样本单车GPS出行调研数据,建立启动排放、热稳运行排放、蒸发排放子模块及各部分对应的排放修正模块;整合各模块,建立高分辨率机动车排放模型,为后续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的构建及高精度机动车排放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Description

特定区域内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但不限于大气污染防治、交通排放管控,尤其涉及但不限于一种高分辨率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热稳定运行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机动车排放模型是基于机动车排放测试数据建立的定量描述单车技术、交通特征和其他使用条件对污染物排放影响的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机动车排放研究中,是构建机动车排放清单的数据基础,也是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的重要依据。欧美等发达国家从70年代起便开始开展机动车排放测试,积累了大量测试数据,并在此基础开发了不同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
中国机动车排放模拟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受限于测试数据积累不足、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等,以往的中国城市机动车排放研究主要借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但国际排放因子模型基于的测试数据往往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中国实际车队情况在车型分类、燃油品质、标准体系、发动机及后处理设备等方面常存在不匹配现象。如缺乏系统性的本地化而直接应用于我国机动车排放研究中,必将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机动车本身的性质,行驶工况、外部环境、使用条件等也会显著影响机动车排放,使其与实验室法规工况、标准环境下测试得到的排放水平产生较大的差距。因此通过设置不同的修正模块对排放因子进行修正是机动车排放模型重要的功能之一。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所述排放因子表述的污染物,确定所述排放因子描述的车型、燃料类型、排放标准、发动机技术类别、地理区域(省份)、月份、小时;结合以上参数确定所述地理区域内的机动车平均单车逐时启动次数和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
2)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与平均单车逐时启动次数的乘积进行浸车时长修正以及温度修正后,除以平均小时行驶里程,即为所述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
所述平均单车逐时启动次数和所述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根据所述区域内的机动车组成车队后,获得的车队数据的平均值。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染物包括:气态污染物、颗粒污染物。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记为EFstart,m,h,pro,通过式(1)得到;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021
式(1)中,EFstart,m,h,pro为启动排放因子,g/km;Ecoldstart为测量得到的单次冷启动排放量,g/start;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022
为车队平均小时启动次数;Cs,h为逐时浸车时长修正系数;CT,m,pro为温度修正因子;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023
为小时h内的车队平均行驶里程,km。
逐时浸车修正系数Cs,h的取值如下:0:00-1:00为0.2至1.1;1:00-2:00为0.2至1.1;2:00-3:00为0.3至1.3;3:00-4:00为0.4至1.2;4:00-5:00为0.65至1.1;5:00-6:00为0.8-1;6:00-7:00为0.75至1;7:00-8:00为0.75至1;8:00-9:00为0.55至0.9;9:00-10:00为0.4至0.9;10:00-11:00为0.25至0.9;11:00-12:00为0.2至1;12:00-13:00为0.2至1.1;13:00-14:00为0.2至1.1;14:00-15:00为0.25至1.05;15:00-16:00为0.23至1.05;16:00-17:00为0.3至1.05;17:00-18:00为0.4至1.1;18:00-19:00为0.37至1;19:00-20:00为0.3至1.1;20:00-21:00为0.27至1.1;21:00-22:00为0.25至1.15;22:00-23:00为0.22至1.1;23:00-0:00为0.20至1.1;
所述温度修正系数CT,m,pro的计算公式如下:
CT,m,pro=a×T+b…………………………(2)。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对于逐时浸车修正系数Cs,h的取值,按照污染物PN、BC、THC、CO、NOx的顺序增大;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排放标准为国四及以前时,公式(2)中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5至-0.01,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26至13.5;优选地,当所述汽车发动机为多点电喷技术时,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5至-0.02,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40至13.5;当所述汽车发动机为缸内直喷技术时,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14至-0.01,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26至4.5;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排放标准为国五及以后时,公式(2)中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25至-0.02,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45至7;优选地,当所述汽车发动机为多点电喷技术时,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23至-0.02,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45至6.83;当所述汽车发动机为缸内直喷技术时,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07至-0.02,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75至3;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对于a和b的绝对值,国四及以前排放标准大于国五及以后排放标准,同一排放标准下多点电喷大于缸内直喷。相同温度下,国四及以前排放标准机动车的温度修正因子大于国五及以后排放标准,多点电喷的温度修正因子大于缸内直喷。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1)中预测所述地理区域内的机动车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包括:
测试所述车队的车辆在浸车超过6小时启动后200s内的所述污染物排放量与相同工况下的热稳定运行下的所述污染物排放量,二者的差值即为所述车辆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计算车队数据的平均值即为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1)中预测所述地理区域内的机动车平均单车小时启动次数包括:
测试所述车队的车辆的单日逐时启动次数,进一步计算车队数据的平均值即为平均单车小时启动次数。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特定区域内机动车热稳定运行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所述排放因子表述的污染物,确定所述排放因子描述的地理区域(省份);
选取所述地理区域内的机动车,建立车队;获取所述车队的GPS出行调查数据,归纳成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所述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以怠速或停车状态作为所述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的时间起点或终点;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取250-350s区间的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
2)将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的热稳定运行阶段分为多个微观运行工况,并确定不同的微观运行工况对应的时间分布和污染物排放速率;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中不同的微观运行工况下对应的时间分布和对应的污染物排放速率可以使用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
3)建立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区间,将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的平均速度,归纳入不同的速度区间中,使得速度区间对应多个微观运行工况,每一个微观运行工况对应具体的时长和具体的污染物排放速率;
一个微观运行工况的时长与污染物排放速率的乘积即为一个微观运行工况的热稳定运行排放量,将速度区间对应的多个微观运行工况的热稳定运行排放量加和,除以该速度区间下的总时长即为所述速度区间下的热稳定运行基准排放因子;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所述速度区间最高时速和最低时速相差5km/h;
4)对步骤3)获得的速度区间的热稳定运行基准排放因子进行劣化修正、油品修正、维护保养修正、空调修正和温度修正后,即得所述速度区间的热稳定运行排放因子。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特定区域内机动车热稳定运行排放因子记为EFhotrunning(g/km),通过式(3)得到;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051
Ti为速度区间中属于第i个微观运行工况bini中的总秒数(s);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052
为第i个微观运行工况bini下污染物的逐秒排放速率(g/s);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053
为该速度区间平均速度(km/h);CDeterioration为劣化修正系数、CFuel为油品修正系数、CI/M为维护保养修正系数、CA/C为空调修正系数、CTemperature为温度修正系数;
所述劣化修正系数的取值如下:
当污染物为CO时,劣化修正系数的取值为0.49-1.59,所述劣化修正系数随累计行驶里程增大而增大;
当污染物为HC时,劣化修正系数的取值为0.49-1.59,所述劣化修正系数随累计行驶里程增大而增大;
当污染物为NOx时,劣化修正系数的取值为0.35-1.65,所述劣化修正系数随累计行驶里程增大而增大;
当污染物为CO、HC、NOx以外的污染物时,劣化修正系数取值为1
所述油品修正系数的取值如下:
当油品含硫量在小于等于10ppm时,油品修正系数的取值为1;
当油品含硫量小于等于50ppm,且大于10ppm时,油品修正系数的取值为1.03至1.2,所述油品修正系数随含硫量增大而增大;
当油品含硫量小于等于150ppm,且大于50ppm时;油品修正系数的取值为1.05至1.45,所述油品修正系数随含硫量增大而增大;
维护保养修正的取值范围如下:
CIM=PIdle·CASM/Idle……………………(4)
公式(4)中,PIdle表示双怠速在I/M测试中所占比例;
当累计行驶里程在80000公里以下时,CASM/Idle的取值为1至1.12;
当累计行驶里程在80000公里至160000公里时,CASM/Idle的取值为1.04至1.12;
当累计行驶里程在160000公里以上时,CASM/Idle的取值为1.07至1.18;
所述空调修正系数的取值范围如下:
1.02≤CA/C≤1.25;
月平均气温的绝对值越大,CA/C的取值越大;
所述温度修正系数的取值范围如下:
当污染物为BC时,Chot,T,BC=3.5e-0.05T……………………(5)
当污染物不为BC时,Chot,T,BC=1;
T为月平均气温。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公式(3)中,微观运行工况bin共28项,所述不同的微观运行工况对应的平均污染物排放速率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061
如下:
Bin0:0.0001至0.02、Bin1:0至0.0069、Bin11:0.0001至0.02、Bin12:0至0.02、Bin13:0.0001至0.017、Bin14:0.0001至0.016、Bin15:0.0001至0.025、Bin16:0.0001至0.029、Bin17:0.0001至0.036、Bin18:0.0001至0.05、Bin21:0.0001至0.022、Bin22:0.0001至0.028、Bin23:0.0001至0.038、Bin24:0.0001至0.04、Bin25:0.0001至0.045、Bin26:0.0001至0.05、Bin27:0.0001至0.055、Bin28:0.0001至0.06、Bin2X:0.0001至0.07、Bin2Y:0.0001至0.075、Bin2Z:0.0001至0.095、Bin35:0.0001至0.055、Bin36:0.0001至0.06、Bin37:0至0.08、Bin38:0至0.08、Bin3X:0.0001至0.13、Bin3Y:0.0001至0.14、Bin3Z:0.0001至0.23。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建立车队的过程中,考虑机动车车型、燃料类型、排放标准和技术类别,以描述所述区域内的机动车。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基于大样本排放测试数据库及出行特征数据库,分别构建启动排放、热稳运行排放、蒸发排放子模块,同时针对各排放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排放修正模块,反应车辆使用情况、外界环境、行驶工况等对各阶段排放的影响。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基于中国本地化的测试数据、车队构成及行驶习惯构建,深入解析机动车性质、行驶工况和气象环境等对机动车排放的影响规律,可真实反应我国实际车队排放水平。
我国轻型车测试法规规定浸车6~36小时且发动机温度和环境温度相差±2℃以内的启动为冷启动,对于浸车不足6小时的启动可称为热/温启动。冷启动排放通常发生在启动后100s-200s内,其污染物排放却可占到台架测试工况总排放50%以上比例。以往国内的排放模型并未单独考虑启动排放,而启动排放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启动排放和热稳运行的排放特征完全不同,且启动排放受温度影响很大,导致机动车排放在不同季节会产生显著性差异,这在以往的排放模型中也是缺乏考虑的。
更准确:增加了启动排放模块,细化了修正模块,更接近实际道路排放水平。
精度更高:排放模型的时间精度从以往的年均进一步细化至月份、小时。
适应性更强:本发明对全国各省份适用,可迁移性强。通过选择地区/省份,可以获得本地化的机动车排放因子,和以往全国一套数相比,本地化水平更强。可通过自定义启动次数和逐秒速度,获得任意行驶工况下的排放因子,和以往排模型只能获得特定工况下的排放因子相比,灵活性大大增强。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发明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多组分排放特征数据库的构成。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车队启停特征数据库的构件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WLTC工况(全球轻型汽车测试循环)下轻型汽油车常温(25℃)冷启动排放量(克/次)示意图。
图4为启动排放浸车时长修正因子计算逻辑图。
图5为启动排放温度修正因子计算逻辑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启动排放模块的构架示意图。
图7为中国轻型车微观运行模态划分方法示意图。
图8为轻型汽油车各微观运行模态CO、THC、NOx平均热稳运行排放速率统计图。
图9为轻型汽油车各微观运行模态下的BC和PN平均热稳运行排放速率统计图。
图10为各速度区间下的微观运行模态时间分布特征示意图。
图11为轻型汽油车各速度区间下的CO、THC、NOx基准热稳运行排放因子统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中收集整理了来自台架测试、车载测试、跟车测试和遥感测试的上千辆重型货车和上百辆轻型车排放测试数据,基于此构建了包括逐秒瞬态排放、单次启动排放量等信息的本地化大样本排放测试数据库,污染物包括气态污染物(一氧化碳CO、总碳氢有机气体THC、甲烷CH4、非甲烷总烃NMH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成分谱、氮的氧化物NO/NO2/NOX、一氧化二氮N2O和氨气NH3)、颗粒物及其组分(颗粒数浓度PN、颗粒质量PM、黑炭BC、元素碳EC、有机碳OC、多环芳烃PAHs)、油耗和二氧化碳CO2
构建、获取排放数据库可以所使用本领域常规的技术手段,多组分排放特征数据库的构成如图1所示。
本申请实施例1和2中按照范围从大到小限定车型(如小、中、大客车,轻、中、重型货车,出租车,公交车)、燃料类型(汽油、柴油、天然气)、排放标准(国0-国6)、技术类型(如多点电喷PFI、缸内直喷GDI),建立车队。
如果需要模拟全车队排放,需要基于各个子车队及其车队占比和/或保有量进行加权计算得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研究的是机动车冷启动阶段排放因子;中国轻型车测试法规规定浸车6~36小时且发动机温度和环境温度相差±2℃以内的启动为冷启动,对于浸车不足6小时的启动称为热/温启动。
在本实施例中,以北京为例,测量该区域内汽油小客车冷启动阶段排放因子。时段为7月早上7:00至10:00。
污染物选取:NOx、THC。
取北京7月362辆私家车的GPS出行调查数据,提取每辆车的每天启动的时间、启动前的浸车时长、启动后的行驶里程等数据,建立北京市小客车车队启停特征及出行特征数据库。
获取车队中车辆的排放标准、技术类别。
对于每一排放标准、技术类别下汽油小客车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为:将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与平均单车逐时启动次数的乘积进行浸车时长修正以及温度修正后,除以平均小时行驶里程,即为所述特定区域内特定细分车型启动阶段排放因子。
所述平均单车逐时启动次数的获取方法如下:
首先统计GPS出行数据中全部25031次启动发生的时间分布,得到启动发生频次的小时分布曲线及不同时段启动发生前的浸车时间分布。之后计算了362辆车在所有调查日内的平均日启动次数,得到单车单日启动次数分布直方图。由于车主出行目的及习惯不同,导致一天内启动总次数有较大差异,从一天1~2次到一天10次以上不等,其中车队平均单车日启动次数为2.4次。结合之前得到的逐时启动次数分布曲线(根据单车单日启动次数直方图)进一步得到单车单日逐时启动次数分布。车队启停特征数据库搭建过程如图2所示。
所述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的获取方法如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测试开始的200s内定义为启动段。启动排放量为该200s内排放总量减去相同工况下的热稳运行排放。
获取并分析所述车队中选取111辆汽油小型客车冷启动台架测试数据。台架测试的温度为25℃。获取200s内的污染物的排放平均值,减去相同工况下的热稳运行排放平均值,即为单次常温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Ecoldstart(g/start)。
WLTC工况下常温冷启动随排放标准的变化趋势及燃料类型、燃油喷射技术(汽油缸内直喷GDI和多点电喷PFI)、环境温度及浸车时长对小客车启动排放的影响如图3、4所示。
浸车修正系数的取值如下:由于本实施方式中计算7:00-10:00的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因此根据污染物的不同选取下表中对应时段的浸车修正系数。
表1:主要污染物的逐时浸车修正系数Cs,h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01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11
温度修正系数取值如下:北京7月的月平均温度为26.6℃,根据污染物的不同选取公式(2)中的a和b,如下表所示:
表2:主要污染物的温度修正曲线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12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21
将上述时段对应的数据带入公式1中计算得到:
7月的7:00-8:00的北京机动车启动阶段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如下:
国2-国6汽油小客车平均NOx启动排放因子为0.180g/km,0.059g/km,0.033g/km,0.025g/km,0.008g/km。
国2-国6汽油小客车平均HC启动排放因子为0.236g/km,0.118g/km,0.061g/km,0.035g/km,0.029g/km。
7月的8:00-9:00的北京机动车启动阶段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如下:
国2-国6汽油小客车平均NOX启动排放因子为0.137g/km,0.045g/km,0.025g/km,0.019g/km,0.006g/km。
国2-国6汽油小客车平均HC启动排放因子为0.155g/km,0.078g/km,0.040g/km,0.023g/km,0.019g/km。
7月的9:00-10:00的北京机动车启动阶段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如下:
国2-国6汽油小客车平均NOx启动排放因子为0.140g/km,0.046g/km,0.026g/km,0.020g/km,0.006g/km。
国2-国6汽油小客车平均HC启动排放因子为0.134g/km,0.067g/km,0.034g/km,0.020g/km,0.016g/km。
使用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可以获取不同浸车和温度对启动排放因子的影响。
例如,基于不同浸车时长(<=30min,1-2h,>6h)的对比测试得到各污染物相对于冷启动的排放比例,建立浸车时长与相对于冷启动排放的比例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各污染物启动排放随浸车时间变化的曲线CS(soak time);结合启停特征数据库中不同时段的浸车时间分布fh(soak time)即可得到逐时车队平均浸车时长修正因子CS,h,逻辑图如图4所示,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22
例如,温度对启动段排放影响巨大,低温下冷启动排放会显著增加。中国幅员辽阔,各省温度随月份变化幅度不同,冬季南北方温度也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对启动排放进行温度修正,量化由于季节和省份温度不同带来的启动排放差异。基于中国2017年839个国家温度监测站点的逐日气温数据,统计得到中国31个省份的逐月平均温度,从而得到中国大陆地区各省逐月启动温度修正系数CT,m,pro。计算公式及逻辑图如图5所示。
启动排放子模块结合真实出行链信息定义了启动发生的时间和频率特征,可体现启动排放的时间变化性及真实排放占比,同时量化了温度和浸车时长对启动排放的影响,可体现启动排放的时间、季节、地域变化规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研究的是机动车热稳定运行阶段排放因子,热稳定阶段运行的定义为机动车在发动机已完全发动后的正常运行阶段(与发动机刚刚发动的启动段相区别)。热稳运行排放指的是在热稳运行阶段尾气管中排放出的污染物。
在本实施例中,以北京为例,测量2020年7月该区域内汽油小客车热稳定运行阶段排放因子。
取北京7月362辆私家车的GPS出行调查数据,提取每辆车每次出行逐秒速度、加速度等运行工况,建立北京市小客车车队出行特征数据库。
根据车型、油品、排放标准、技术类别,选取以上排放数据库中的污染物浓度数据,对于时间粒度不同的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
选取污染物的瞬态逐秒测试数据,按照VSP比功率法将逐秒热稳运行排放速率归类至微观运行工况中,计算每个微观运行工况内的平均热稳运行排放速率(g/s),形成分车型、分油品和分排放标准的车队热稳运行排放速率数据库。
本实施例中基于以上车队大样本私家车出行GPS调查数据建立了道路平均车速与道路微观运行工况的对应关系。首先,将完整的逐秒GPS数据根据启停特征划分为300s左右区间的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micro-trip)。基于R语言建立了短时连续交通流的划分程序,设置交通流时间集成粒度为300s,且默认设置通常以怠速或停车状态作为划分的时间起点或终点。研究分析了共362辆私家车约一个月有效出行数据,得到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十万余个。
下一步建立道路平均车速与微观运行模态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首先计算所有短时交通流的平均速度及落在各微观运行模态中的时间长度。根据平均速度每隔5km/h划分一个区间,从0km/h到≥120km/h共建立了25个宏观速度区间。
热稳运行排放速率数据库
所述的按照VSP比功率法将逐秒热稳运行排放速率归类至微观运行工况,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利用“瞬时速度v-机动车比功率VSP”微观运行模态划分的方法学对热稳运行排放进行计算。
轻型车的VSP计算公式如下:
VSP=v·(1.1·a+9.8·sim(θ)+0.132)+3.02×10-4·v3……………………(8)
其中,a为瞬时加速度,m/s2;v为瞬时速度,m/s;θ为道路坡度角。
本实施例基于速度和VSP的不同组合建立了28个V-VSP微观工况(op-bin),代表刹车、怠速、加速和不同速度区间的匀速行驶等多种不同微观行驶状态。基于中国典型城市实际道路运行工况划分。具体的微观运行模态划分方式如图7所示。
根据获取的台架测试数据,为了去除启动段的影响,选择200s后数据进行热稳运行排放速率的计算。本实施例中,将不同排放标准小客车热稳运行段的逐秒排放数据按照以上微观运行模块划分方法进行归类,建立基于“V-VSP”微观运行工况的热稳运行排放速率数据库,实现先进排放标准、先进技术、新型燃料的全覆盖。图8所示为不同排放标准汽油小客车在不同微观运行模块下的典型污染物平均热稳运行排放速率。
对于颗粒态污染物,由于多点电喷(PFI)和缸内直喷(GDI)发动机技术的排放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在排放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发动机技术类别。如图9所示为轻型汽油车各微观运行模态下的BC和PN平均热稳运行排放速率。
将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的平均速度,归纳入不同的速度区间中,使得速度区间对应多个微观运行工况,每一个微观运行工况对应具体的时长和具体的污染物排放速率;
表3:汽油小客车在各微观运行工况(Bin)下的平均CO排放速率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51
单位:g/s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52
表4:汽油小客车在各微观运行工况(Bin)下的平均HC排放速率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53
单位:g/s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54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61
表5:汽油小客车在各微观运行工况(Bin)下的平均NOX排放速率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62
单位:g/s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63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71
之后将所有短时交通流根据平均速度归类至25个宏观速度区间,统计每个速度区间内各微观运行模态占据的时间总长(时间分布),得到每个速度区间对应的典型微观工况分布(如图10所示)。至此得到基于实际道路行驶工况数据建立了平均速度与微观运行模态分布之间的关系,即可实现路段层面的宏观排放特征与微观逐秒排放特征之间的耦合,在不损失对真实道路行驶特征的代表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基于微观行驶工况计算排放的复杂性。
将一个微观运行工况的时长与污染物排放速率的乘积即为一个微观运行工况的热稳定运行排放量,将速度区间对应的多个微观运行工况的热稳定运行排放量加和,除以该速度区间下的总时长即为所述速度区间下的热稳定运行基准排放因子;汽油小客车各宏观速度区间下的基准热稳运行排放因子如图11所示。
之后,对污染物的基准热稳运行排放因子进行修正:
当污染物为CO时,实施例2中劣化修正的取值如下:国2汽油小客车为1.17,国3汽油小客车为1.50,国4汽油小客车为1.17,国5汽油小客车为1.10,国6汽油小客车为1;
当污染物为HC时,实施例2中劣化修正的取值如下:国2汽油小客车为1.17,国3汽油小客车为1.50,国4汽油小客车为1.17,国5汽油小客车为1.10,国6汽油小客车为1;
当污染物为NOx时,实施例2中劣化修正的取值为:国2汽油小客车为1.32,国3汽油小客车为1.24,国4汽油小客车为1.19,国5汽油小客车为1,国6汽油小客车为1;
对于除了CO、HC、NOx外污染物,劣化修正的取值为1。
此外,劣化修正系数还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取值:
劣化修正系数CDeterioration是累积行驶里程x下的劣化修正因子Cd和基础劣化因子Cd-base的比值,CDeterioration=Cd/Cd-base。累积行驶里程小于起修里程时,劣化修正因子Cd为1;高于劣化终点时,Cd取劣化终点对应的修正系数。仅针对CO,HC和NOX进行修正。
表6:累积行驶里程x下的劣化修正因子Cd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81
2020年汽油硫含量限值低于10ppm,所有污染物的油品修正均为1。
此外,油品修正系数还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取值:
随着新车排放标准加严,同时也加严相应的燃油标准,考虑了燃油中硫含量对排放的影响。油品修正CFuel主要针对含硫量进行修正。
表7:汽油车汽油含硫量排放修正因子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191
在本实施例中,维护保养修正系数的取值为1;
此外,维护保养修正系数CI/M还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取值:
机动车维护保养制度也在不断采取更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的测试方法,逐渐用稳态加载工况(ASM)取代双怠速方法。2009年轻型车I/M测试全部采取ASM,对于2009年之前的年份需要考虑使用双怠速对排放因子的影响,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PIdle表示双怠速在I/M测试中所占比例,CASM/Idle表示100%ASM制度到100%双怠速制度的修正因子。I/M制度修正系数如表中参数所示。机动车维护保养制度PIdle与当地在当时年份的车检采用的方式相关。
CIM=PIdle·CASM/Idle……………………(9)
表8:IM制度修正系数表(累积行驶里程80000公里以下)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201
表9:IM制度修正系数表(累积行驶里程80000~160000公里)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202
表10:IM制度修正系数表(累积行驶里程160000公里以上)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203
实施例2中空调修正的取值为:开空调时HC,CO,NOx的空调修正因子为1.04,1.15,1.23;不开空调时均为1。
通过调查车队中空调开启的时长占行车时长,获得空调修正的取值,在实施例2中,假设7月开空调时长占行车时长50%,空调修正系数取值为HC:1.02,CO:1.07,NOx:1.11。
实施例2中温度修正的取值为:针对BC,温度修正的取值为0.93;
对于其他污染物的温度修正取值为1。
最后,将以上数据带入公式(3)中,对特定月份的特定速度区间下的热稳定运行基准排放因子进行劣化修正、油品修正、维护保养修正、空调修正和温度修正后,即得所述速度区间的热稳定运行排放因子。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211
Ti为速度区间中属于第i个微观运行工况bini中的总秒数(s);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212
为第i个微观运行工况bini下污染物的逐秒排放速率(g/s);
Figure BDA0003078844510000213
为该速度区间平均速度(km/h);CDeterioration为劣化修正系数、CFuel为油品修正系数、CI/M为维护保养修正系数、CA/C为空调修正系数、CTemperature为温度修正系数;
7月北京汽油小客车在25-30km/h的平均速度下热稳定运行阶段排放因子如下:
国2-国6汽油小客车平均NOx热稳运行排放因子为0.622g/km、0.202g/km、0.075g/km、0.033g/km、0.010g/km。
国2-国6汽油小客车平均HC热稳运行排放因子为0.285g/km,0.146g/km,0.089g/km,0.077g/km,0.040g/km。
7月北京汽油小客车在50-55km/h的平均速度下热稳定运行阶段排放因子如下:
国2-国6汽油小客车平均NOx热稳运行排放因子为0.637g/km、0.230g/km、0.073g/km、0.026g/km、0.006g/km。
国2-国6汽油小客车平均HC热稳运行排放因子为0.174g/km,0.096g/km,0.056g/km,0.042g/km,0.021g/km。
本申请基于台架测试、车载测试、跟车测试及遥感测试等大样本机动车排放测试数据,解析不同控制技术、行驶工况和气象环境等对机动车排放的影响规律;结合大样本单车GPS出行调研数据,建立启动排放、热稳运行排放、蒸发排放子模块及各部分对应的排放修正模块;整合各模块,建立高分辨率机动车排放模型,为后续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的构建及高精度机动车排放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样本本土机动车排放测试数据及GPS出行调查数据的本土化机动车排放模型的构建方法。本模型基于本土化测试数据和本地化行驶工况数据构建,在车型分类、燃油品质、标准体系、发动机及后处理设备、道路行驶工况等方面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可真实反应我国实际车队排放水平。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和国际成熟排放因子模型相比在车型分类、燃油品质、标准体系、发动机及后处理设备、道路行驶工况等方面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内已有排放因子方案相比,对车型、燃料、技术类别、污染物种类的覆盖率显著提高,并区分了启动排放、热稳运行和蒸发排放等不同排放过程,深入刻画行驶工况和气象环境等对机动车排放的影响规律,体现了我国机动车排放特征的季节、省份差异性,为我国本地化机动车排放研究精细化发展奠定基础。
虽然本申请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申请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所述排放因子表述的污染物,确定所述排放因子描述的车型、燃料类型、排放标准、发动机技术类别、地理区域(省份)、月份、小时;结合以上参数确定所述地理区域内的机动车平均单车逐时启动次数和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
2)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与平均单车逐时启动次数的乘积进行浸车时长修正以及温度修正后,除以平均小时行驶里程,即为所述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
所述平均单车逐时启动次数和所述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根据所述区域内的机动车组成车队后,获得的车队数据的平均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其中,所述污染物包括:气态污染物、颗粒污染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其中,
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记为EFstart,m,h,pro,通过式(1)得到;
Figure FDA0003078844500000011
式(1)中,EFstart,m,h,pro为启动排放因子,g/km;Ecoldstart为测量得到的单次冷启动排放量,g/start;
Figure FDA0003078844500000012
为车队平均小时启动次数;Cs,h为逐时浸车时长修正系数;CT,m,pro为温度修正因子;
Figure FDA0003078844500000013
为小时h内的车队平均行驶里程,km;
逐时浸车修正系数Cs,h的取值如下:0:00-1:00为0.2至1.1;1:00-2:00为0.2至1.1;2:00-3:00为0.3至1.3;3:00-4:00为0.4至1.2;4:00-5:00为0.65至1.1;5:00-6:00为0.8-1;6:00-7:00为0.75至1;7:00-8:00为0.75至1;8:00-9:00为0.55至0.9;9:00-10:00为0.4至0.9;10:00-11:00为0.25至0.9;11:00-12:00为0.2至1;12:00-13:00为0.2至1.1;13:00-14:00为0.2至1.1;14:00-15:00为0.25至1.05;15:00-16:00为0.23至1.05;16:00-17:00为0.3至1.05;17:00-18:00为0.4至1.1;18:00-19:00为0.37至1;19:00-20:00为0.3至1.1;20:00-21:00为0.27至1.1;21:00-22:00为0.25至1.15;22:00-23:00为0.22至1.1;23:00-0:00为0.20至1.1;
所述温度修正系数CT,m,pro的计算公式如下:
CT,m,pro=a×T+b…………………………(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其中,
对于逐时浸车修正系数Cs,h的取值,按照污染物PN、BC、THC、CO、NOx的顺序增大;
可选地,当排放标准为国四及以前时,公式(2)中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5至-0.01,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26至13.5;优选地,当所述汽车发动机为多点电喷技术时,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5至-0.02,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40至13.5;当所述汽车发动机为缸内直喷技术时,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14至-0.01,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26至4.5;
可选地,当排放标准为国五及以后时,公式(2)中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25至-0.02,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45至7;优选地,当所述汽车发动机为多点电喷技术时,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23至-0.02,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45至6.83;当所述汽车发动机为缸内直喷技术时,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07至-0.02,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1.75至3;
可选地,对于a和b的绝对值,国四及以前排放标准大于国五及以后排放标准,同一排放标准下多点电喷大于缸内直喷,相同温度下,国四及以前排放标准机动车的温度修正因子大于国五及以后排放标准,多点电喷的温度修正因子大于缸内直喷。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其中,步骤1)中预测所述地理区域内的机动车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包括:
测试所述车队的车辆在浸车超过6小时启动后200s内的所述污染物排放量与相同工况下的热稳定运行下的所述污染物排放量,二者的差值即为所述车辆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计算车队数据的平均值即为平均单次冷启动污染物排放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特定区域内机动车启动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其中,步骤1)中预测所述地理区域内的机动车平均单车小时启动次数包括:
测试所述车队的车辆的单日逐时启动次数,进一步计算车队数据的平均值即为平均单车小时启动次数。
7.特定区域内机动车热稳定运行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所述排放因子表述的污染物,确定所述排放因子描述的地理区域(省份);
选取所述地理区域内的机动车,建立车队;获取所述车队的GPS出行调查数据,归纳成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所述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以怠速或停车状态作为所述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的时间起点或终点;
可选地,取250-350s区间的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
2)将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的热稳定运行阶段分为多个微观运行工况,并确定不同的微观运行工况对应的时间分布和污染物排放速率;
可选地,在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中不同的微观运行工况下对应的时间分布和对应的污染物排放速率可以使用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
3)建立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区间,将短时连续交通流片段的平均速度,归纳入不同的速度区间中,使得速度区间对应多个微观运行工况,每一个微观运行工况对应具体的时长和具体的污染物排放速率;
一个微观运行工况的时长与污染物排放速率的乘积即为一个微观运行工况的热稳定运行排放量,将速度区间对应的多个微观运行工况的热稳定运行排放量加和,除以该速度区间下的总时长即为所述速度区间下的热稳定运行基准排放因子;
可选地,每一个所述速度区间最高时速和最低时速相差5km/h;
4)对步骤3)获得的速度区间的热稳定运行基准排放因子进行劣化修正、油品修正、维护保养修正、空调修正和温度修正后,即得所述速度区间的热稳定运行排放因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特定区域内机动车热稳定阶段运行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其中,
特定区域内机动车热稳定运行排放因子记为EFhotrunning(g/km),通过式(3)得到;
Figure FDA0003078844500000041
Ti为速度区间中属于第i个微观运行工况bini中的总秒数(s);
Figure FDA0003078844500000042
为第i个微观运行工况bini下污染物的逐秒排放速率(g/s);
Figure FDA0003078844500000043
为该速度区间平均速度(km/h);CDeterioration为劣化修正系数、CFuel为油品修正系数、CI/M为维护保养修正系数、CA/C为空调修正系数、CTemperature为温度修正系数;
所述劣化修正系数的取值如下:
当污染物为CO时,劣化修正系数的取值为0.49-1.59,所述劣化修正系数随累计行驶里程增大而增大;
当污染物为HC时,劣化修正系数的取值为0.49-1.59,所述劣化修正系数随累计行驶里程增大而增大;
当污染物为NOx时,劣化修正系数的取值为0.35-1.65,所述劣化修正系数随累计行驶里程增大而增大;
当污染物为CO、HC、NOx以外的污染物时,劣化修正系数取值为1
所述油品修正系数的取值如下:
当油品含硫量在小于等于10ppm时,油品修正系数的取值为1;
当油品含硫量小于等于50ppm,且大于10ppm时,油品修正系数的取值为1.03至1.2,所述油品修正系数随含硫量增大而增大;
当油品含硫量小于等于150ppm,且大于50ppm时;油品修正系数的取值为1.05至1.45,所述油品修正系数随含硫量增大而增大;
维护保养修正的取值范围如下:
CIM=PIdle·CASM/Idle……………………(4)
公式(4)中,PIdle表示双怠速在I/M测试中所占比例;
当累计行驶里程在80000公里以下时,CASM/Idle的取值为1至1.12;
当累计行驶里程在80000公里至160000公里时,CASM/Idle的取值为1.04至1.12;
当累计行驶里程在160000公里以上时,CASM/Idle的取值为1.07至1.18;
所述空调修正系数的取值范围如下:
1.02≤CA/C≤1.25;
月平均气温的绝对值越大,CA/C的取值越大;
所述温度修正系数的取值范围如下:
当污染物为BC时,Chot,T,BC=3.5e-0.05T……………………(5)
当污染物不为BC时,Chot,T,BC=1;……………………(6)
T为月平均气温。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特定区域内机动车热稳定运行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其中,
公式(3)中,微观运行工况bin共28项,所述不同的微观运行工况对应的平均污染物排放速率
Figure FDA0003078844500000051
如下:
Bin0:0.0001至0.02、Bin1:0至0.0069、Bin11:0.0001至0.02、Bin12:0至0.02、Bin13:0.0001至0.017、Bin14:0.0001至0.016、Bin15:0.0001至0.025、Bin16:0.0001至0.029、Bin17:0.0001至0.036、Bin18:0.0001至0.05、Bin21:0.0001至0.022、Bin22:0.0001至0.028、Bin23:0.0001至0.038、Bin24:0.0001至0.04、Bin25:0.0001至0.045、Bin26:0.0001至0.05、Bin27:0.0001至0.055、Bin28:0.0001至0.06、Bin2X:0.0001至0.07、Bin2Y:0.0001至0.075、Bin2Z:0.0001至0.095、Bin35:0.0001至0.055、Bin36:0.0001至0.06、Bin37:0至0.08、Bin38:0至0.08、Bin3X:0.0001至0.13、Bin3Y:0.0001至0.14、Bin3Z:0.0001至0.23。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特定区域内机动车热稳定运行阶段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其中,所述建立车队的过程中,考虑机动车车型、燃料类型、排放标准和技术类别,以描述所述区域内的机动车。
CN202110560559.XA 2021-05-21 2021-05-21 特定区域内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 Active CN1135054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0559.XA CN113505464B (zh) 2021-05-21 2021-05-21 特定区域内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0559.XA CN113505464B (zh) 2021-05-21 2021-05-21 特定区域内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05464A true CN113505464A (zh) 2021-10-15
CN113505464B CN113505464B (zh) 2024-04-26

Family

ID=78008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0559.XA Active CN113505464B (zh) 2021-05-21 2021-05-21 特定区域内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0546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81472A (zh) * 2022-05-07 2022-08-09 中科三清科技有限公司 机动车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分析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6955916A (zh) * 2023-09-19 2023-10-27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轻型车蒸发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CN117074046A (zh) * 2023-10-12 2023-11-17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昆明)有限公司 高原环境下汽车实验室排放测试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17526A (ja) * 1996-05-23 1997-12-09 Daihatsu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暖機補正制御方法
CN104715605A (zh) * 2015-02-16 2015-06-17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vsp分布的交通运行数据与排放数据耦合方法与系统
CN105225488A (zh) * 2015-11-05 2016-01-06 北京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 一种基于机动车比功率的速度对车辆排放因子修正方法
CN106446398A (zh) * 2016-09-20 2017-02-22 中山大学 基于交通运行数据和劣化率的轻型汽车排放速率计算方法
CN111721543A (zh) * 2020-05-12 2020-09-29 深圳大学 一种排放数据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17526A (ja) * 1996-05-23 1997-12-09 Daihatsu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暖機補正制御方法
CN104715605A (zh) * 2015-02-16 2015-06-17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vsp分布的交通运行数据与排放数据耦合方法与系统
CN105225488A (zh) * 2015-11-05 2016-01-06 北京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 一种基于机动车比功率的速度对车辆排放因子修正方法
CN106446398A (zh) * 2016-09-20 2017-02-22 中山大学 基于交通运行数据和劣化率的轻型汽车排放速率计算方法
CN111721543A (zh) * 2020-05-12 2020-09-29 深圳大学 一种排放数据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景楠等: "基于PEMS技术的重型柴油客车排放实测与IVE模型预测对比分析", 《公路》, no. 12, 25 December 2009 (2009-12-25), pages 90 - 95 *
王海鲲等: "应用IVE模型计算上海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环境科学学报》, vol. 26, no. 1, 26 January 2006 (2006-01-26), pages 1 - 9 *
郭平等: "重庆市机动车排放因子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31, no. 11, 20 November 2009 (2009-11-20), pages 108 - 113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81472A (zh) * 2022-05-07 2022-08-09 中科三清科技有限公司 机动车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分析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6955916A (zh) * 2023-09-19 2023-10-27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轻型车蒸发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CN116955916B (zh) * 2023-09-19 2023-12-26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轻型车蒸发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CN117074046A (zh) * 2023-10-12 2023-11-17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昆明)有限公司 高原环境下汽车实验室排放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7074046B (zh) * 2023-10-12 2024-01-02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昆明)有限公司 高原环境下汽车实验室排放测试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05464B (zh) 2024-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05464B (zh) 特定区域内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量方法
Yang et al. Real-world gaseous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Euro 6b light-duty gasoline-and diesel-fueled vehicles
Rosero et al. Real-world fuel efficiency and emissions from an urban diesel bus engine under transi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Pouresmaeili et al. Development of Mashhad driving cycle for passenger car to model vehicle exhaust emissions calibrated using on-board measurements
US20210131964A1 (en) Remote sensing-based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gaseous pollutant from diesel vehicle exhaust
Vlachos et al. In-use emissions testing with portable emissions measurement systems (PEMS)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European vehicle emissions legislation: overview, underlying principles and expected benefits
Yao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real-world vehicular emissions in Chinese cities
Wenzel et al. Some issues i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vehicle emissions
He et al. The impacts from cold start and road grade on real-world emissions and fuel consumption of gasoline, diesel and hybrid-electric light-duty passenger vehicles
Varella et 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outdoor temperature in vehicle cold-start operation following EU real driving emission test procedure
Rubino et al. PEMS light duty vehicles application: experiences in downtown Milan
Donateo et al. Some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issues in real driving emission tests
Ropkins et al. Real-world comparison of probe vehicle emissions and fuel consumption using diesel and 5% biodiesel (B5) blend
CN118311199A (zh) 一种营运车辆碳排放监测方法及系统
Ahn et al. Microframework for modeling of high-emitting vehicles
Bebkiewicz et al. Results of air emission inventory from road transport in Poland in 2014
Barth et al. Measuring and modeling emissions from extremely low-emitting vehicles
Boulter et al. Emission factors 2009: Final summary report
CN112116183A (zh) 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尿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控制方法
Cadle et al. Real-world vehicle emissions: A summary of the Thirteenth Coordinating Research Council on-road Vehicle Emissions Workshop
Fujita et al. Weekend/weekday ozone observations in the South Coast Air Basi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mbient and emissions data and refinement of hypotheses, Volume I–Executive Summary
CN114610695A (zh) 一种低温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测算方法
Li et al. Impact of driving cycles on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and fuel economy for SI car real world urban driving
Oanh et al. Assesment of Urban Passenger Fleet Emissions to Quantify Climate and Air Quality Co-Benefits Resulting from Potential Interventions
Joumard et al. Accuracy of exhaust emissions measurements on vehicle ben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