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4590A - 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 - Google Patents

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4590A
CN113494590A CN202110199926.8A CN202110199926A CN113494590A CN 113494590 A CN113494590 A CN 113494590A CN 202110199926 A CN202110199926 A CN 202110199926A CN 113494590 A CN113494590 A CN 1134945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king
oil
gear
rotary shaft
driv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999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94590B (zh
Inventor
田中修平
石直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94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4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94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45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32Lubricant guiding means on or inside shift rods or shift for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Lubricant storage reservoirs, e.g. reservoirs in addition to a gear sump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in the upper part of a gear ca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能够利用已有的部件将在壳体内扬起的油高效地回收到油箱中。驱动单元(U)构成为在底部存储油的壳体(1)的内部收纳有以下部分:驱动源(M);旋转轴(2),其通过驱动源(M)而被旋转驱动;驻车机构(PRK),其利用接受来自控制部(19)的指令而进行动作的致动器(15)使驻车杆(13)摆动而使驻车杆(13)有选择地与驻车齿轮(11)卡合,从而锁定旋转轴(2)的旋转;以及油箱(8),其向壳体(1)内开口,驱动单元(U)的油回收机构构成为:将驻车齿轮(11)结合安装在旋转轴(2)上,并且使该驻车齿轮(11)扬起的油接触驻车杆(13)并将该油引导至油箱(8)而回收至该油箱(8)。

Description

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通过收纳在驱动单元的壳体内的驻车齿轮的旋转而扬起的油回收到壳体内的油箱中的油回收机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车辆的驱动单元中在壳体内收纳有各种齿轮等旋转部件,但是作为其润滑方式,有时采用如下的油浴方式:通过旋转部件的旋转将存储在壳体内底部的润滑用的油扬起,通过该扬起的油来对各部进行润滑。根据这样的油浴方式,旋转部件的一部分浸渍在存储于壳体内底部的油中,因此,旋转部件将油扬起时油的粘性造成的拖拉阻力(搅拌阻力)变大,成为驱动源的动力损失变大的一个原因。
因此,采用了如下结构:在壳体内设置油回收用的油箱,使该油箱的开口部向旋转部件的外周上部的切线方向(旋转部件扬起的油飞溅的方向)开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旋转部件的旋转扬起的油从旋转部件的外周上部沿切线方向飞溅而被引导至油箱的开口部,从而被回收至该油箱。因此,壳体内底部的油的量减少(油面降低),油的因旋转部件产生的拖拉阻力被抑制得小,驱动源的动力损失也被抑制得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081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2099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2所提出的油回收机构中,无法将通过旋转部件扬起的油积极且高效地引导至油箱,因此,存在油的回收效率不良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能够利用已有的部件将在壳体内扬起的油高效地回收至油箱中。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驱动单元U的油回收机构,所述驱动单元U构成为在底部存储油的壳体1的内部收纳有以下部分:驱动源M;旋转轴2,其通过所述驱动源M而被旋转驱动;驻车机构PRK,其利用接受来自控制部19的指令而进行动作的致动器15使驻车杆13摆动,使驻车杆13有选择地与驻车齿轮11卡合,从而锁定所述旋转轴2的旋转;以及油箱8,其上部向所述壳体1内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U的油回收机构构成为:将所述驻车齿轮11结合安装在所述旋转轴2上,并且使该驻车齿轮11扬起的油接触所述驻车杆13并将油引导至所述油箱8从而回收至该油箱8。
根据本发明,将驻车机构的驻车齿轮用作用于将油扬起的旋转部件,使通过该驻车齿轮扬起的油接触驻车机构的驻车杆而将该油引导至油箱从而回收至该油箱,因此,能够利用已有的部件高效地将油回收到油箱中。
这里,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19控制所述致动器15使得所述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越低越是使所述驻车杆13接近锁定侧。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旋转轴的旋转速度越低越是使驻车杆接近驻车齿轮侧(锁定侧),因此在低速旋转时通过驻车杆引导至油箱而被该油箱回收的油充足,能够确保油箱所需的足够量的油。此外,反之由于旋转轴的旋转速度越高越是使驻车杆远离驻车齿轮侧(接近解锁侧),因此在高旋转时通过驻车杆引导至油箱而被该油箱回收的油的量不会过剩,能够确保油箱所需的足够量的油。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19控制所述致动器15使得在所述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处于规定范围内时,将所述驻车杆13的位置保持为固定。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与旋转轴的旋转速度对应地对驻车杆的位置进行步进控制,相比于连续可变控制,能够将供给到致动器的电力或液压抑制得低,从而能够将控制所需的消耗能量抑制得小。
这里,也可以是,所述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的规定范围被设定为多个。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控制所需的消耗能量抑制得小,并且能够实现驻车杆的位置的极细致的控制。
此外,优选的是,收纳在所述壳体1内的动力传递机构PT与所述驱动源M及所述旋转轴2同轴配置,并且所述驻车齿轮11在轴向上配置在所述驱动源M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PT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不需要新设置用于使驻车齿轮旋转的轴,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而实现油回收机构的构造简化和小型化。此外,能够将通过驻车齿轮扬起的油供给到驱动源和动力传递机构双方,来对驱动源和动力传递机构进行润滑。
并且,优选的是,所述驻车杆13的与所述驻车齿轮11卡合的卡合部13a配置在比所述旋转轴2的轴心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驻车杆的与驻车齿轮卡合的卡合部配置在比旋转轴的轴心靠上方的位置,能够利用驻车杆使通过驻车齿轮扬起的油朝向油箱落下而将油高效地回收到油箱中。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驻车杆13以与所述驻车齿轮11卡合的卡合部13a位于所述油箱8的开口部8a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油箱8内。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通过驻车齿轮扬起的油接触驻车杆的卡合部并将油从油箱的开口部引导至该油箱的内部而高效地进行回收。
此外,该情况下,所述开口部8a可以配置在比所述驻车齿轮11的中心轴P靠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开口部处于比驻车齿轮的中心轴高的位置,由此,能够增加蓄积在油箱中的油的量,而当驻车杆在旋转方向上处于远离驻车齿轮的位置时,可能无法充分地增加从开口部流入到油箱的油的量。与之相对地,本发明中,通过使驻车杆接近驻车齿轮,能够将从开口部流出的油更有效地捕捉而回收到油箱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获得如下效果:能够利用已有的部件将在驱动单元的壳体内扬起的油高效地回收到油箱中。
附图说明
图1是驱动单元的剖视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驻车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中(a)~(c)是分别表示驻车锁定状态、驻车解锁状态下的低速旋转时、该驻车解锁状态下的高速旋转时的状态的与图2同样的图。
图5是表示驻车杆的位置控制(连续可变控制)的示例的、表示旋转轴的旋转速度与驻车杆的位置的时间变化的时序图。
图6是表示驻车杆的位置控制(步进控制)的示例的、表示旋转轴的旋转速度与驻车杆的位置的时间变化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驻车杆的位置控制(步进控制)的其他示例的、表示旋转轴的旋转速度与驻车杆的位置的时间变化的时序图。
标号说明
1:壳体;
2:旋转轴;
8:油箱;
8a:油箱的开口部;
11:驻车齿轮;
11a:驻车齿轮的卡合槽;
13:驻车杆;
13a:驻车杆的卡合部;
15:致动器;
19:控制部;
M:电动马达(驱动源);
PRK:驻车机构;
PT:动力传递装置;
U:驱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驱动单元的结构]
图1是驱动单元的剖视图,图示的驱动单元U是搭载于未图示的车辆的单元,以如下方式构成。
即,图1所示的驱动单元U构成为在壳体1内收纳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M、一部分构成本发明的油回收机构的驻车机构PRK、以及动力传递装置PT的单元。这里,动力传递机构PT构成为收纳多级减速器T、差速器机构(差动机构)D等。
更详细来说,壳体1内通过隔壁1A而划分为马达室SM和齿轮室SG,在马达室SM中收纳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M,在齿轮室SG中收纳有驻车机构PRK与多级减速器T及差速器机构D。另外,电动马达M在进行再生时作为发电机(发电器)发挥功能,电动马达M经由未图示的变换器与电池电连接,通过从该电池供给的电力来对该电动马达M进行旋转驱动。
通过该电动马达M而被旋转驱动的能够旋转的中空的旋转轴(马达轴)2贯插在上述电动马达M的中心,该旋转轴2的轴向(图1的左右方向)两端部通过轴承(滚珠轴承)3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1。并且,该旋转轴2的轴向一端部(图1的左端部)贯穿壳体1的隔壁1A而面向齿轮室SG。
这里,收纳在壳体1内的电动马达M与动力传递机构PT及旋转轴2同轴配置,构成驻车机构PRK的一部分的驻车齿轮11结合安装于旋转轴2,在旋转轴2的轴向上配置在电动马达M与动力传递机构PT之间。另外,对于驻车机构PRK的结构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描述。
收纳在齿轮室SG中的多级减速器T具有在旋转轴2的轴向上相邻地并列设置的第1行星齿轮机构PG1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PG2。这里,第1行星齿轮机构PG1具有:小径的太阳齿轮S1,其形成于旋转轴2的向齿轮室SG延伸的轴向一端部(图1的左端部)的外周;大径的齿圈R1,其固定在壳体1的内周;多个小齿轮(行星齿轮)P1,其与太阳齿轮S1和齿圈R1啮合,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齿轮S1公转;以及行星架c1,其将这些小齿轮P1支承为能够旋转(自转)。
此外,第2行星齿轮机构PG2具有:小径的太阳齿轮S2,其与第1行星齿轮机构PG1的行星架c1连结;大径的齿圈R2,其固定在壳体1的内周;多个小齿轮(行星齿轮)P2,其与太阳齿轮S2和齿圈R2啮合,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齿轮S2公转;以及行星架c2,其将这些小齿轮P2支承为能够旋转(自转)。
并且,第2行星齿轮机构PG2的行星架c2与差速器机构D的壳体(差速器壳体)4连结。另外,差速器机构D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对于差速器机构D的说明予以省略,但是左右的车轴5L、5R在同一轴上从该差速器机构D沿着车宽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延伸,在各车轴5L、5R的外端部分别安装有未图示的车轮(驱动轮)。这里,差速器机构D的壳体(差速器壳体)4通过轴承(滚珠轴承)6而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1。
另外,一方(图1的右方)的车轴5R贯穿第2行星齿轮机构PG2的行星架c2的中空部和中空的旋转轴2而向壳体1的外方延伸,该车轴5R与旋转轴2在同一轴心上沿车宽方向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另外,车轴5R的轴向一端部(图1的右端部)通过轴承(滚珠轴承)7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1。
并且,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驱动单元U中,从驻车机构PRK对旋转轴2的旋转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解锁状态)起动电动马达M而使旋转轴2以规定的速度被旋转驱动时,该旋转轴2的旋转通过第1行星齿轮机构PG1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PG2而被2级减速后向左右的车轴5L、5R传递。
即,在第1行星齿轮机构PG1中,形成于旋转轴2的太阳齿轮S1与旋转轴2一起被旋转驱动时,对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齿轮S1公转的小齿轮P1进行支承的行星架c1进行旋转。结果是,旋转轴2的旋转通过第1行星齿轮机构PG1而被减速后向行星架c1传递。
并且,在第2行星齿轮机构PG2中,形成于第1行星齿轮机构PG1的行星架c1的太阳齿轮S2与行星架c1以相同速度旋转,对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齿轮S2公转的小齿轮P2进行支承的行星架c2以减速后的速度(小齿轮P2的公转速度)进行旋转。
以上的结果是,旋转轴2的旋转通过第1行星齿轮机构PG1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PG2而被2级减速。于是,差速器机构D的壳体(差速器壳体)4与第2行星齿轮机构PG2的行星架c2一起进行旋转,该旋转通过差速器机构D而被分配后向左右的车轴5L、5R传递,左右的车轴5L、5R分别被旋转驱动。结果是,分别安装在左右的车轴5L、5R的各外端部上的左右未图示的车轮(驱动轮)被旋转驱动,因此,车辆以规定的速度行驶。
[油回收机构]
接下来,以下根据图2及图3对本发明的油回收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驻车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本发明的油回收机构还由驻车机构PRK的一部分构成,因此,以下根据图3对该驻车机构PRK的结构进行说明。
驻车机构PRK具有结合安装在旋转轴2(参照图1)上的所述驻车齿轮11,多个卡合槽11a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距形成在该驻车齿轮11的外周。并且,在驻车齿轮11的附近配置有杆状的驻车杆13,所述驻车杆1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通过轴12被支承为能够转动。这里,在驻车杆13的长度方向一端(上端部)形成有卡合爪部13a,所述卡合爪部13a与驻车齿轮11的卡合槽11a中的一个有选择地卡合。另外,驻车杆13通过卷绕安装在轴12上的复位弹簧14而始终被向使卡合部13a离开驻车齿轮11的卡合槽11a的图示箭头R1方向(驻车解锁方向)施力。
此外,在驻车机构PRK设置有作为驱动源的步进马达等致动器15,在从该致动器15延伸的旋转轴15a的端部结合安装有止动板16(detent plate)。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驻车连杆(parking rod)17的呈L字状弯曲的一端部(左端部)贯插在该止动板16的一端部,止动板16的转动被变换为驻车连杆17的左右方向的直线运动。这里,在驻车连杆17的另一端部(右端部)设置有圆锥台状的凸轮18,驻车杆1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下端部)与该凸轮18抵接。
另外,通过从控制部19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致动器15的动作,致动器15能够使旋转轴15a和结合安装在旋转轴15a上的止动板16以指定的任意的角度转动。
并且,在通过来自控制部19的指令来驱动致动器15、旋转轴15a和止动板16向图示箭头R3方向转动时,与止动板16连结的驻车连杆17与凸轮18一起向右方移动,因此,一端部(下端部)与凸轮18抵接的驻车杆13抵抗复位弹簧14的作用力而以轴12为中心向图示箭头R2方向转动。于是,形成在驻车杆13的另一端部(上端部)的卡合部13a与驻车齿轮11的卡合槽11a中的一个卡合,因此,驻车齿轮11与旋转轴2(参照图1)的旋转被锁定,车轮(驱动轮)的旋转也被锁定,因此成为驻车锁定状态,从而车辆不能行驶。
此外,在从上述驻车锁定状态驱动致动器15使得旋转轴15a和止动板16向图示箭头R4方向反转时,驻车连杆17与凸轮18一起向左方移动,因此,驻车杆13通过复位弹簧14的作用力而以轴12为中心向图示箭头R1方向转动。于是,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从驻车齿轮11的卡合槽11a脱离而解除两者的卡合,因此,驻车齿轮11与旋转轴2(参照图1)能够进行旋转,驻车锁定也得以解除(解锁),车辆能够行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回收机构中,如图2所示,在壳体1的配置有驻车齿轮11的部位的侧部形成有用于回收油的油箱8,在该油箱8的上部形成有向壳体1内开口的开口部8a。另外,在壳体1的底部存储有润滑用的油,驻车齿轮11的一部分浸渍在该油中。另外,开口部8a配置在比驻车齿轮11的中心轴P靠上方的位置。
并且,在油箱8内配置有能够以轴12为中心上下转动的驻车杆13,在该驻车杆13的下端部附近配置有能够向左右方向(图2的垂直纸面的方向)移动的驻车连杆17。这里,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配置在比旋转轴2的轴心靠上方的位置,驻车杆13配置成卡合部13a位于油箱8的开口部8a。
接下来,以下根据图4及图5对如以上方式构成的油回收机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4中(a)~(c)是分别表示驻车锁定状态、驻车解锁状态下的低速旋转时、该驻车解锁状态下的高速旋转时的状态的与图2同样的图,图5是表示驻车杆的位置控制(连续可变控制)的示例的、表示旋转轴的旋转速度与驻车杆的位置的时间变化的时序图。
如图4的(a)所示,在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与驻车齿轮11的卡合槽11a卡合的驻车锁定状态下,驻车齿轮11的旋转被阻止,不进行基于该驻车齿轮11的油的扬起。
从图4的(a)所示的驻车锁定状态图3所示的致动器15接受来自控制部19的控制信号(解锁信号)而被驱动时,如图4的(b)、(c)所示,驻车杆13以轴12为中心向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该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从驻车齿轮11的卡合槽11a脱离使得两者的卡合被解除。因此,驻车锁定被解除而成为驻车解锁状态。在该驻车解锁状态下,旋转轴2与驻车齿轮11向图示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存储在壳体1内的底部的油通过驻车齿轮11而被扬起。并且,该扬起的油的一部分供壳体1内各部(特别是,滑动部)的润滑和冷却,其他剩余的油从下方接触驻车杆13并因自重而落下,被回收到油箱8内。结果为,壳体1内底部的油的存储量减少(油面降低),油的针对驻车齿轮11的拖拉阻力(搅拌阻力)被抑制得小,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M(参照图1)的动力损失也被抑制得小。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图3所示的控制部19控制致动器15(参照图3)使得旋转轴2(驻车齿轮11)的旋转速度越低越是使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接近驻车齿轮11侧(锁定侧)。即,致动器15被控制成,如图4的(b)所示,在旋转轴2(驻车齿轮11)的低速旋转时,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接近驻车齿轮11,在如图4的(c)所示的高速旋转时,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远离驻车齿轮11。也就是说,根据旋转轴2(驻车齿轮11)的旋转速度来控制致动器15的旋转轴15a(止动板16)的转动量与驻车连杆17(凸轮18)的移动量及驻车杆13的转动量,调整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距驻车齿轮11的距離。
这里,根据图5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驻车杆13的位置控制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9控制致动器15,使得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与旋转轴2(驻车齿轮11)的旋转速度的增加成比例地连续(无级)地远离驻车齿轮11(接近解锁侧)。
例如,在图5所示的时间t1,从控制部19向致动器15输出驻车锁定解除(解锁)信号时,致动器15被驱动而解除驻车锁定,旋转轴2(驻车齿轮11)的旋转速度线性增加,与之相伴地,驻车杆13的位置随着旋转速度的增加而从锁定侧向解锁侧线性移动。并且,旋转轴2(驻车齿轮11)的旋转速度N在时间t2到达高旋转速度N2时,驻车杆13的位置向解锁位置即位置1(图4的(c)所示的位置)移动。并且,该状态持续到旋转轴2(驻车齿轮11)的旋转速度N保持为高旋转速度N2为止的时间t2~t3的期间,在时间t3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N降低时,与之相伴地,驻车杆13向锁定侧移动而接近驻车齿轮11,在时间t4~t5的期间中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N维持为低旋转速度N1的期间,驻车杆13位于比位置1接近锁定侧的解锁位置即位置2(图4的(b)所示的位置)。
之后,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N从时间t5开始逐渐降低时,与之相伴地,驻车杆13向锁定侧靠近,在时间t6从控制部19向致动器15输出锁定信号时,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向锁定位置移动,如图4的(a)所示与驻车齿轮11的卡合槽11a卡合,因此,成为驻车锁定状态,阻止了旋转轴2的旋转。
另外,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越低,驻车齿轮11对油的每单位时间的扬起量变少,反之,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越高,驻车齿轮11对油的每单位时间的扬起量变多。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成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越低,越是使驻车杆13接近驻车齿轮11侧(锁定侧),因此,在低旋转时通过驻车杆13引导至邮箱8而被该油箱8回收的油充足,确保了油箱8所需的足够量的油。
此外,反之,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越高,越是使驻车杆13远离驻车齿轮11侧(接近解锁侧),因此,在高旋转时通过驻车杆13引导至油箱8而被该油箱8回收的油的量不会过剩,确保了油箱8所需的足够量的油。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9控制致动器15使得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与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的增加成比例地连续(无级)地远离驻车杆13(接近解锁侧),但是可以是,在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时,阶段性地对致动器15进行步进控制,以便保持驻车杆13的位置固定。图6和图7分别表示该示例。
即,图6及图7是表示步进控制中的旋转轴的旋转速度与驻车杆的位置的时间变化的时序图,图6所示的示例中,以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N2(例如,8000rpm)为界,在比旋转速度N2低的速度区域(N<N2),将驻车杆13的位置保持在位置2(图4的(b)所示的位置),在旋转轴2的旋转速度N为N2以上的高速区域(N≥N2),将驻车杆13的位置保持在位置1(图4的(c)所示的位置)。
并且,即使采用通过这样的步进控制使驻车杆13的位置变化的方式,也可获得与图5所示的连续可变控制同样的效果,但是通过采用这样的步进控制,相比于连续可变控制,能够将供给到致动器15的电力或液压抑制得低,能够将控制所需的消耗能量抑制得小。
此外,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通过旋转轴2的两个旋转速度N1(例如,4000rpm)和N2(例如,8000rpm)将旋转轴2的速度区域区分为三个,具体而言,区分为低速区域(N≤N1)、中速区域(N1<N<N2)及高速区域(N≥N2)这三个区域,在低速区域(N≤N1),将驻车杆13的位置保持在比位置2更接近锁定位置的位置3(解锁位置),在中速区域(N1<N<N2),将驻车杆13的位置保持在位置2(解锁位置),在高速区域(N≥N2),将驻车杆13的位置保持在位置1(解锁位置)。
并且,通过这样将旋转轴2的速度区域分为低速区域、中速区域及高速区域这三个区域,在各速度区域中将驻车杆13的位置都保持在作为解锁位置的位置3、位置2、位置1,也能够获得与通过图6所示的步进控制而获得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而通过将速度区域区分为三个,能够将控制所需的消耗能量抑制得小,并且能够实现驻车杆13的位置的极细致的控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油回收机构中,将驻车机构PRK的驻车齿轮11用作将油扬起用的旋转部件,使通过该驻车齿轮11扬起的油接触驻车机构PRK的驻车杆13并将油引导至油箱8而被该油箱8回收,因此,能够利用已有的部件将油高效地回收到油箱8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收纳在壳体1内的动力传递机构PT与电动马达M及旋转轴2同轴配置,并且在轴向上将驻车齿轮11配置在电动马达M与动力传递机构PT之间,因此,不需要新设置用于使驻车齿轮11旋转的轴。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而实现油回收机构的构造简化和小型化。并且,能够将通过驻车齿轮11扬起的油供给到电动马达M和动力传递机构PT双方,而对电动马达M和动力传递机构PT进行润滑。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将驻车杆13的有选择地与驻车齿轮11的卡合槽11a卡合的卡合部13a配置在比旋转轴2的轴心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驻车杆13使驻车齿轮11所扬起的油朝向油箱8落下而将油高效地回收至油箱8中。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将驻车杆13以使与驻车齿轮11卡合的卡合部13a位于油箱8的开口部8a的方式配置在油箱8的内部,因此,可获得如下效果:能够使通过驻车齿轮11扬起的油接触驻车杆13的卡合部13a而将油从油箱8的开口部8a引导至该油箱8的内部,从而高效地进行回收。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8a配置在比驻车齿轮11的中心轴P靠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加蓄积在油箱8中的油的量,而在驻车杆13在旋转方向上处于离开驻车齿轮11的位置时,可能无法充分地增加从开口部8a进入到油箱8的油的量。与之相对地,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使驻车杆13接近驻车齿轮11,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捕捉从开口部8a流出的油而回收到油箱8中。
另外,以上对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驱动源而具有电动马达的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同样地应用于以发动机、或发动机和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
此外,本发明并非限定应用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以及说明书和附图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8)

1.一种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
所述驱动单元构成为在底部存储油的壳体的内部收纳有以下部分:
驱动源;
旋转轴,其通过所述驱动源而被旋转驱动;
驻车机构,其利用接受来自控制部的指令而进行动作的致动器使驻车杆摆动,使驻车杆有选择地与驻车齿轮卡合,从而锁定所述旋转轴的旋转;以及
油箱,其上部向所述壳体内开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构成为:将所述驻车齿轮结合安装在所述旋转轴上,并且使该驻车齿轮扬起的油接触所述驻车杆而将该油引导至所述油箱从而回收至该油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致动器使得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速度越低越是使所述驻车杆接近锁定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致动器使得在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速度处于规定范围内时,将所述驻车杆的位置保持为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速度的规定范围被设定为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
收纳在所述壳体内的动力传递机构与所述驱动源及所述旋转轴同轴地配置,并且所述驻车齿轮在轴向上配置在所述驱动源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驻车杆的与所述驻车齿轮卡合的卡合部配置在比所述旋转轴的轴心靠上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驻车杆以与所述驻车齿轮卡合的卡合部位于所述油箱的开口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油箱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配置在比所述驻车齿轮的中心轴靠上方的位置。
CN202110199926.8A 2020-03-19 2021-02-23 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 Active CN113494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0196 2020-03-19
JP2020050196A JP2021148245A (ja) 2020-03-19 2020-03-19 駆動ユニットのオイル回収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4590A true CN113494590A (zh) 2021-10-12
CN113494590B CN113494590B (zh) 2023-06-30

Family

ID=77848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9926.8A Active CN113494590B (zh) 2020-03-19 2021-02-23 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48245A (zh)
CN (1) CN1134945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0153A1 (ja) * 2022-10-14 2024-04-1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回転機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95196A (ja) * 2007-02-13 2008-08-28 Toyota Motor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089597A (ja) * 2009-10-23 2011-05-06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04819275A (zh) * 2014-01-31 2015-08-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换档机构的润滑结构
WO2017110577A1 (ja) * 2015-12-24 2017-06-29 Ntn株式会社 2モータ車両駆動装置
CN109944928A (zh) * 2019-04-24 2019-06-28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速器的轴承润滑机构及变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95196A (ja) * 2007-02-13 2008-08-28 Toyota Motor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089597A (ja) * 2009-10-23 2011-05-06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04819275A (zh) * 2014-01-31 2015-08-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换档机构的润滑结构
WO2017110577A1 (ja) * 2015-12-24 2017-06-29 Ntn株式会社 2モータ車両駆動装置
CN109944928A (zh) * 2019-04-24 2019-06-28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速器的轴承润滑机构及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4590B (zh) 2023-06-30
JP2021148245A (ja) 2021-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45731A (en) Hybrid motor vehicle
CN102774281B (zh) 驱动装置
US20160153546A1 (en) Lubricating structure for speed reducer
CN109398079A (zh) 具有电动马达模块的车桥组件
JP4743241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6143131B (zh) 空心转子电机及双档行星减速带差速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JP2014500456A (ja) 電気車両および燃料電池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の油圧フリー多段速度変速機ならびに多段速度変速機のギアチェンジのためのシステム
CN113494590A (zh) 驱动单元的油回收机构
CN107244377B (zh) 电动车轮毂电机和电动车轮毂电机控制方法
JP2010156415A (ja) 遊星歯車機構の潤滑構造
JP2008051176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08263757A (ja) 駆動装置
US10794485B2 (en) Vehicle parking mechanism
JP2010156413A (ja) 遊星歯車機構の潤滑構造
JP5136402B2 (ja) 遊星歯車機構の潤滑構造
US20210293325A1 (en) Oil recovery mechanism of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H07315059A (ja) ハイブリッド型電気自動車
JP5505270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0139046A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14593206A (zh) 驱动装置
CN105909113A (zh) 玻璃升降器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160272A (zh) 一种体积小巧的道闸机芯及应用该道闸机芯的道闸
JP7003168B2 (ja) 車両の駆動ユニット
CN201401618Y (zh) 一种汽车节能增效器的润滑结构
CN211082722U (zh) 电动机动车自适应多级机械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