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6044B - 安全采血针 - Google Patents

安全采血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6044B
CN113476044B CN202110751401.0A CN202110751401A CN113476044B CN 113476044 B CN113476044 B CN 113476044B CN 202110751401 A CN202110751401 A CN 202110751401A CN 113476044 B CN113476044 B CN 1134760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core
sleeve
barrel
f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514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6044A (zh
Inventor
杨建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Yunf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Yunf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Yunf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Yunf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5140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7604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76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604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4747 priority patent/WO202327333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60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6044B/zh
Priority to US18/360,008 priority patent/US20230363673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206Construction or design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ackages; sterilisation of piercing element, piercing device or sampling dev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374Details of piercing elements or protective mean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injuries by such piercing elements
    • A61B5/150534Design of protective means for piercing elements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needle sticks, e.g. shields, caps, protectors, axially extensible sleeves, pivotable protective sleeves
    • A61B5/150572Pierceable protectors, e.g. shields, caps, sleeves or films, e.g. for hygienic purpos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采血针,包括筒体、发射簧、发射套和连接环。发射套设在筒体内且沿从前向后的方向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发射套的前端从筒体的前端伸出、凸条的后端接合在齿槽内且连接环止挡住针芯向前移动,当发射套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推动部通过推动齿驱动连接环向后移动、凸条脱离齿槽且在发射簧的压迫下齿相对于推动部滑动以便连接环转动,从而连接环释放针芯且针芯在发射簧的推动下向前发射。根据本发明的安全采血针,通过彼此作用的筒体、发射簧、发射套和连接环,巧妙地实现了筒体内针芯的发射,且操作简单,结构合理,性能可靠。

Description

安全采血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采血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全采血针。
背景技术
采血针是一种医用采血器械,相关技术中,采血针包括一次性采血针,一次性采血针只可发射一次,采血针的发展已有多年历史,其中对采血针的改进也经历了不同阶段,但相关技术中的采血针仍然存在操作便利性以及使用安全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操作简单,结构合理,性能可靠的安全采血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中设有针芯和针体,所述针体设于所述针芯中且所述针体的针尖从所述针芯体的前端伸出,所述筒体的内周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条;发射簧,所述发射簧设在所述筒体内且止抵在所述筒体和所述针芯之间,用于向前压迫所述针芯;发射套,所述发射套具有推动部,所述发射套设在所述筒体内且沿从前向后的方向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连接环,所述连接环设在所述筒体内且位于所述发射套的后面,所述连接环的前端设有齿和位于相邻齿之间的齿槽,所述推动部的后端面和所述齿的前端面中的至少一者为斜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发射套的前端从所述筒体的前端伸出、所述凸条的后端接合在所述齿槽内且所述连接环止挡住所述针芯向前移动,当所述发射套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推动部通过推动所述齿驱动所述连接环向后移动、所述凸条脱离所述齿槽且在所述发射簧的压迫下所述齿相对于所述推动部滑动以便所述连接环转动,从而所述连接环释放所述针芯且所述针芯在所述发射簧的推动下向前发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通过彼此作用的筒体、发射簧、发射套和连接环,巧妙地实现筒体内针芯的发射。当未使用安全采血针时,筒体上的齿、连接环以及针芯的彼此止抵使针体及其针尖安全地隐藏在筒体内部,安全性高。在使用安全采血针时,仅需手握筒体,使发射套的前端抵住皮肤,并向前移动筒体使发射套与筒体发生相对滑动,即可实现针芯连带针体的发射,操作简单,结构合理,性能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条的前端面为斜面,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齿相对于所述推动部逐渐滑动到与所述凸条的斜面接合,以便在所述针芯向前发射时所述凸条和所述推动部中的至少一者接合在所述齿槽内以止挡住所述连接环向前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的后端面和所述齿的顶面均为斜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套包括套体,所述推动部设在所述套体外周壁上且向后延伸超出所述套体的后端面,所述推动部为条状块,所述推动部成对设置且成对的推动部沿所述套体的径向相对设置,所述凸条为多个且沿所述筒体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推动部可滑动地配合在相邻凸条之间的配合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齿为多个且沿所述连接环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芯上设有限位部,所述连接环的内周壁上设有止挡凸台,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止挡凸台止挡住所述限位部,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限位部脱离所述止挡凸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挡凸台的后端面为斜面,所述连接环的内周壁上具有位于所述止挡凸台之间的滑动导槽,在所述针芯向前发射时,所述限位部沿所述滑动导槽向前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套的内周壁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针芯向前移动的极限位置的限位槽,在所述针芯向前发射时所述限位部进入所述限位槽且沿所述限位槽向前滑动到所述极限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内周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体滑槽,所述针芯具有滑动翼,所述滑动翼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筒体滑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内周壁上设有台阶部,所述发射套具有弹性卡凸,在所述发射套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卡凸由所述台阶部卡住以避免在针芯向前发射期间所述发射套向前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采血针包括退针簧,所述退针簧设在所述发射套内,所述退针簧的前端止抵所述发射套,在所述针芯向前发射时,所述针芯逐渐压缩所述退针簧,在所述针芯向前移动到极限位置后所述退针簧推动所述针芯向后移动以使所述针体的针尖缩回到所述发射套和/或所述筒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采血针包括保护帽和针尖帽,所述保护帽可脱离地套设在所述筒体的前端,所述针尖帽的后端从所述筒体的前端伸入所述筒体内,所述针尖插入所述针尖帽的后端内,所述针尖帽设在所述保护帽内且与所述保护帽联动,以便所述保护帽在脱离所述筒体时带动所述针尖帽脱离所述针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帽和所述针芯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易断部,所述针芯的前端与所述针尖帽的后端通过所述易断部一体地相连,所述易断部在所述保护帽带动所述针尖帽运动时断开以允许所述针尖帽脱离所述针尖。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的爆炸图一。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的爆炸图二。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的截面图一。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的截面图二。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的截面图三。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的截面图四。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的截面图五。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筒体的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的部分截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截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正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帽的截面图一。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帽的截面图二。
附图标记:
1、安全采血针;10、筒体;110、针体;111、针尖;120、凸条;121、配合槽;122、第一凸条;123、第二凸条;130、筒体滑槽;140、台阶部;20、保护帽;21、弹性卡爪;22、卡台;30、针尖帽;31、易断部;32、卡槽;33、台阶;34、扁平部;40、针芯;41、限位部;42、滑动翼;50、发射簧;60、发射套;61、推动部;62、套体;63、限位槽;64、弹性卡凸;70、连接环;71、齿;72、齿槽;73、啮合面;731、第一啮合面;732、第二啮合面;74、止挡凸台;75、滑动导槽;80、退针簧;90、后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根据图1-17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1包括筒体10、发射簧50、发射套60和连接环70。
筒体10在其轴向(前后方向,前后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上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筒体10的前端作为发射端。筒体10中设有针芯40和针体110,针芯40和针体110的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针体110的针尖111为其前端,针体110设于针芯40中且针体110的针尖111从针芯40的前端伸出。筒体10的内周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条120。发射簧50设在筒体10内且止抵在筒体10和针芯40之间,发射簧50用于向前压迫针芯40。针芯40在发射簧50的作用下能够向前发射,针芯40向前发射以带动针体110向前,针体110的针尖111从筒体10的前端击出以实现采血功能。
发射套60具有推动部61,发射套60设在筒体10内且沿从前向后的方向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即发射套60向后移动以便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连接环70设在筒体10内且位于发射套60的后面,连接环70的前端设有齿71和位于相邻齿71之间的齿槽72。推动部61的后端面和齿71的前端面中的至少一者为斜面。
在第一位置,发射套60的前端从筒体10的前端伸出、凸条120的后端接合在齿槽72内且连接环70止挡住针芯40向前移动。也就是说,位于第一位置的发射套60的前端位于筒体10外,凸条120的后端向后伸入连接环70的齿槽72内且与齿槽72的槽底相抵以止挡连接环70向前移动,并且,连接环70阻止针芯40向前移动。
当发射套60向后移动以便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发射套60的推动部61通过推动连接环70的齿71从而驱动连接环70向后移动、凸条120脱离齿槽72且在发射簧50的压迫下齿71相对于推动部61滑动以便连接环70转动,从而连接环70释放针芯40且针芯40在发射簧50的推动下向前发射。
也就是说,在发射套60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发射套60的推动部61的后端面与连接环70的齿71的前端面相抵以便发射套60推动连接环70向后移动,连接环70向后移动使凸条120逐渐脱离齿槽72,待凸条120完全脱离齿槽72后,凸条120失去对连接环70的止挡。由于发射簧50向前压迫针芯40以及连接环70对针芯40的止挡,且由于推动部61的后端面和齿71的前端面的至少一者为斜面,凸条120完全脱离齿槽72后,齿71与推动部61发生相对滑动,具体表现为,发射套60及其推动部61与筒体10相对位置不变,连接环70及其齿71相对筒体10旋转,由于连接环70的旋转,使连接环70不再止抵针芯40,针芯40失去连接环70的限位而在发射簧50的推动下向前发射,最终针芯40内的针体110的针头向前从发射套60和筒体10中的每一者的前端露出,实现采血功能。
发射套60位于第一位置时,其前端从套筒的前端伸出,筒体10的凸条120的后端接合在连接环70的齿槽72内以止挡连接环70,且连接环70止挡针芯40向前移动,此时针体110的针头位于安全采血针1的内部,即针体110处于未发射状态。使发射套60的前端按压住皮肤,手握筒体10并向前(靠近皮肤)推动筒体10,发射套60相对筒体10向后移动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该过程中,发射套60的推动部61的后端面与连接环70的齿71的前端面相抵以使发射套60向后推动连接环70,最终凸条120完全脱离齿槽72,在发射簧50的压迫下,齿71相对推动部61滑动,由于推动部61的后端面和齿71的前端面中的至少一者为斜面,因此连接环70的齿71相对推动部61的滑动表现为连接环70转动,连接环70的转动使其释放针芯40,针芯40在发射簧50的推动下向前发射,针头从向前发射并从发射套60和筒体10中的每一者的前端露出,扎入位于发射套60前方的皮肤内,实现采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1,通过彼此作用的筒体10、发射簧50、发射套60和连接环70,巧妙地实现筒体10内针芯40的发射。当未使用安全采血针1时,筒体10上的齿71、连接环70以及针芯40的彼此止抵使针体110及其针尖111安全地隐藏在筒体10内部,安全性高。在使用安全采血针1时,仅需手握筒体10,使发射套60的前端抵住皮肤,并向前移动筒体10使发射套60与筒体10发生相对滑动,即可实现针芯40连带针体110的发射,操作简单,结构合理,性能可靠。
下面结合图1-图17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1的结构、装配过程和操作过程。
如图9所示,筒体10的内周壁上设有四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条120,四个凸条120沿筒体10的周向等间隔排布,相邻凸条120之间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配合槽121。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对连接环70的转动进行导向,凸条120的前端面为斜面,在第二位置,连接环70的齿71相对于发射套60的推动部61逐渐滑动到于凸条120的斜面接合的位置,以便在针芯40向前发射时凸条120和推动部61中的至少一者接合在齿槽72内以止挡住连接环70向前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凸条120的数量可以不为四的多个,这里不作限制,多个凸条120沿筒体10的周向间隔分布且不限制为等间距。优选地,凸条120成对设置且成对的凸条120沿筒体10的径向相对设置。
也就是说,当发射套60向后移动到第二位置,且连接环70的齿71于发射套60的推动部61发生相对滑动时,齿71逐渐沿凸条120的斜面滑动直至与凸条120的斜面接合,由此使针芯40向前发射时,凸条120和/或推动部61止抵在齿槽72的底部以止挡连接环70继续移动。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环70相对发射套60转动时的结构可靠性,推动部61的后端面和齿71的顶面均为斜面。并且,推动部61的后端面和齿71的顶面为相互配合的斜面。更进一步地,推动部61的后端面和齿71的顶面的倾斜角度与凸条120的前端面的倾斜角度相同。
如图11和12所示,发射套60包括套体62,推动部61为条状块,推动部61设在套体62外周壁上且向后延伸超出套体62的后端面。作为示例,条块状的推动部61的前端与套体62的外周壁相连且相对套体62的外周壁向外突出,推动部61的后端位于套体62的后端面的后面,即推动部61的一部分相对套体62的后断面向后突出。
推动部61可滑动地配合在筒体10的内周壁上由凸条120形成的配合槽121中,当发射套60向后移动以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推动部61沿配合槽121向后滑动,配合槽121起到导向的作用,用于限制发射套60旋转。并且,推动部61和配合槽121的配合便于发射套60的装配,在对发射套60进行装配时,将发射套60从筒体10的后端装入筒体10中,直至发射套60的前端从筒体10的前端伸出,在发射套60从后向前移动的过程中,推动部61自动导入任一配合槽121内,并沿配合槽121向前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动部61成对设置且成对的推动部61沿套体62的径向相对设置。如图11和图12所示,发射套60具有两个沿套体62的径向相对设置的推动部61。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推动部61的前端呈锥形,以便在发射套60装配的过程中更好地导入配合槽121内。
连接环70具有多个齿71且沿连接环70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环70具有四个沿其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的齿71。齿71的前端面为斜面。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齿71的前端面与齿槽72的槽底面共用一个面。齿71和相邻的齿槽72之间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啮合面73,啮合面73的前端与齿71的前端面的前端相连,啮合面73的后端与相邻的齿71的前端面的后端相连。
优选地,齿71的前端面(斜面)的长度等于凸条120的后端面(斜面)和推动部61(斜面)的后段面的长度之和。可以理解的是,此处“长度”均指斜面在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环70的齿71和齿槽72的结构使其在装配入筒体10时能够实现360°自动导向入位。在对连接环70进行装配时,将其从筒体10的后端从后向前装入,由于连接环70的齿71的前端面为斜面,连接环70能够自动与任一筒体10上的凸条120接合,不必提前对准,也无需采用额外的导向措施,使安全采血针1的装配方便快捷。
下面以凸条120包括第一凸条122和第二凸条123为例,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1的发射过程。
发射套60上的一个推动部61配合在第一凸条122和第二凸条123之间形成的配合槽121内。在第一位置时,推动部61的后端面位于第一凸条122的后端面的前方且在其延伸方向上与其平齐。第一凸条122的后端面和推动部61的后端面中的每一者与齿71的前端面相抵。与齿71的前端面的后端相连的啮合面73为第一啮合面731,与齿71的前端面的前端相连的啮合面73为第二啮合面732,第一凸条122的侧面与第一啮合面731相抵,第二凸条123的侧面与第二啮合面732相抵,此时,安全采血针1处于带发射状态。连接环70在第一凸条122、第二凸条123的共同止抵作用下在向前方向上被限位。
发射套6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推动部61沿配合槽121向后移动,推动部61的后端面与齿71的前端面相抵以便在推动部61的驱动下,连接环70向后移动,第一凸条122的后端面脱离齿71的前端面。第一啮合面731沿第一凸条122的侧面向后滑动,第二啮合面732沿第二凸条123的侧面向后滑动,在第一凸条122和第二凸条123的导引下,发射套60和连接环70均在周向上被限位,即均不会发生转动。
发射套60到达第二位置,第一啮合面731完全脱离第一凸条122,第二啮合面732完全脱离第二凸条123,第一凸条122和第二凸条123完全脱离齿槽72。此时推动部61的后端面位于第二凸条123的后端面的后方且在其延伸方向上与其平齐。在发射簧50的压迫下,齿71的前端面与推动部61的后端面相对滑动,齿71的前端面逐渐滑动到第二凸条123的后端面上并其滑动,直至齿71的前端面与第二凸条123的后端面和推动部61的后端面相对,第一啮合面731与推动部61的侧面相抵,第二凸条123和推动部61共同止抵齿71以防止其继续滑动。在齿71的前端面与推动部61的后端面相对滑动的过程中,连接环70表现为向前转动。连接环70的转动释放针芯40且针芯40在发射簧50的推动下向前发射。
如图12-14所示,针芯40上设有限位部41,连接环70的内周壁上设有止挡凸台74,在第一位置止挡凸台74止挡住限位部41,在第二位置,限位部41脱离止挡凸台74。具体地,发射簧50的前端止抵在限位部41的后端从而发射簧50向前压迫针芯40。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限位部41的前端止抵在止挡凸台74的后端,以便连接环70带动针芯40向后移动,针芯40向后移动从而压缩发射簧50。在第二位置,连接环70转动使限位部41脱离止挡凸台74,针芯40不再受到连接环70的限位而在发射簧50的推动下向前发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环70上设置有四个止挡凸台74,四个止挡凸台74在周向上等间隔排布,针芯40上设有两个在径向上相对的限位部41。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止挡凸台74的后端面为斜面,以便连接环70转动时,限位部41能够更顺利地脱离止挡凸台74。
如图12所示,连接环70的内周壁上的止挡凸台74为条状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相邻止挡凸台74之间形成有滑动导槽75,可以理解的是,滑动导槽75沿前后方向延伸。在针芯40向前发射时,限位部41沿滑动导槽75向前滑动,即滑动导槽75用于在针芯40向前发射时对其进行导向,避免针芯40转动。
发射套60的内周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限位槽63,连接环70转动到极限位置时,限位槽63在前后方向上与滑动导槽75相对,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槽63包括两个且在套体62径向上相对,并且两个限位槽63与发射套60的两个推动部61一一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槽63可以为四个并与四个滑动导槽75一一对应。
限位槽63用于限制针芯40向前移动的极限位置。在针芯40向前发射时限位部41进入限位槽63且沿限位槽63向前滑动到极限位置。针芯40的极限位置是指其在向前发射时的最靠前的位置。可选地,当针芯40到达极限位置时,针芯40的前端与发射套60的前端平齐,针尖111从发射套60的前端完全露出,此时针芯40上的限位部41的前端止抵在限位槽63的槽底。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环70在转动时,为了实现针芯40的限位部41脱离止挡凸台74,针芯40不应随连接环70转动。为了实现该目的,在本实施例中,使针芯40与筒体10在筒体10的周向上限位。如图9所示,筒体10的内周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体滑槽130,针芯40具有滑动翼42,滑动翼42可滑动地配合在筒体滑槽130中。在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针芯40向后移动,滑动翼42沿筒体滑槽130向后滑动。在第二位置时,由于滑动翼42配合在筒体滑槽130中,限制了针芯40转动,从而使针芯40上的限位部41能够顺利脱离止挡凸台74。
进一步地,筒体10的内周壁上设有台阶部140,发射套60具有弹性卡凸64,在发射套60从第一位置移动第二位置时,弹性卡凸64由台阶部140卡住以避免在针芯40向前发射期间发射套60向前移动。作为示例,如图9所示,筒体10的内周壁上设有四个台阶部140,四个台阶部140在周向上间隔排布,发射套60具有两个弹性卡凸64,两个弹性卡凸64在径向上相对,弹性卡凸64与套体62的外周壁相连,从套体62的外周壁向外延伸,弹性卡凸64可以产生弹性形变。发射套6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弹性卡凸64位于台阶部140的后面并向前抵靠在台阶部140的台阶面上,以避免在针芯40发射时,发射套60向前移动。并且在针芯40发射完毕后,弹性卡凸64仍然卡在台阶部140上以使发射套60不会相对筒体10向前滑动。
如图2所示,安全采血针1还包括退针簧80,退针簧80设在发射套60内,退针簧80的前端止抵发射套60。在针芯40未向前发射时,退针簧80可以呈自由伸展状态。如图6所示,在针芯40向前发射时,针芯40逐渐压缩退针簧80,在针芯40向前移动到极限位置后退针簧80推动针芯40向后移动以使针体110的针尖111缩回到发射套60和/或筒体10内。
具体地,如图6所示,针芯40向前发射时,限位部41的前端与退针簧80的后端相抵并逐渐压缩退针簧80,退针簧80被压缩对针芯40施加向后的力。当针芯40向前移动到极限位置时,退针簧80对针芯40施加的向后的力大于发射簧50对针芯40施加的向前的力,在退针簧80的作用下,针芯40开始向后移动,直至针尖111缩回到发射套60内,从而使得安全采血针1才使用完毕后,针尖111不会露出对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避免产生交叉感染,提高了安全采血针1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安全采血针1包括保护帽20和针尖帽30。保护帽20可脱离地套设在筒体10的前端,也就是说,保护帽20具有两种状态:套设在筒体10的前端和脱离筒体10的前端。可以理解的是,若使保护帽20脱离筒体10的前端,需要将保护帽20向前移动。
针尖帽30的后端从筒体10的前端伸入筒体10内,从针芯40中伸出的针尖111插入针尖帽30的后端内,针尖帽30用于对针尖111进行保护。针尖帽30设在保护帽20内,并且针尖帽30与保护帽20联动以便保护帽20在脱离筒体10时带动针尖帽30脱离针尖111,也就是说,保护帽20从筒体10的前端上的脱离能够带动针尖帽30脱离针尖111以便针尖111暴露。例如,当安全采血针1待使用时,保护帽20套设在筒体10的前端且针尖111位于针尖帽30内起到保护作用,当需要使用安全采血针1时,使保护帽20从筒体10的前端脱离(将保护帽20向前拔下)以便带动针尖帽30向前脱离针尖111,针尖111暴露。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1利用联动的保护帽20和针尖帽30实现针体110的针尖111的保护和露出;通过使套设在筒体10的前端的保护帽20脱离筒体10,从而带动针尖帽30脱离针尖111,实现针尖111的露出,操作简便、快捷、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尖帽30与针芯40分体设置,针尖帽30的后端与针芯40的前端相抵,并且保护帽20与筒体10的前端过盈配合。使保护帽20与筒体10的前端过盈配合,可以避免保护帽20轻易地从筒体10上脱离,操作者需要使用一定的力才可将保护帽20从筒体10上拔下,提高了安全采血针1的安全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针尖帽30和针芯40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易断部31,针芯40的前端与针尖帽30的后端通过易断部31一体地相连。即针尖帽30和针芯40一体成型,且针尖帽30和针芯40的连接处为易断部31,易断部31在保护帽20带动针尖帽30运动时断开以允许针尖帽30脱离针尖111。也就是说,易断部31即可以起到连接针尖帽30和针芯40的作用,也可以在保护帽20带动针尖帽30运动时断开。在该实施例中,保护帽20可以不与筒体10的前端过盈配合,这是由于针尖帽30和针芯40一体成型,在针尖帽30的作用下保护帽20不会轻易脱离筒体10。可选地,操作者可以通过旋转保护帽20更快捷省力地使易断部31断开,将保护帽20拔下。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保护帽20与针尖帽30之间的联动,针尖帽30的前端设有第一限位部,保护帽20的内周壁上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卡合以便保护帽20与针尖帽30之间彼此限位实现联动。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卡合以限制针尖帽30和保护帽20沿前后方向相对平移和沿保护帽20的周向相对转动。也就是说,由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彼此卡合,针尖帽30和保护帽20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限位,并且在围绕保护帽20的周向向彼此限位,实现了针尖帽30和保护帽20之间更可靠的联动关系。旋转保护帽20可以带动针尖帽30的旋转,使保护帽20向前移动可以带动针尖帽30向前移动。
下面根据图1-17描述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保护帽20和针尖帽30的结构。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安全采血针1中的针尖帽30上具有易断部31,针芯40的前端与针尖帽30的后端通过易断部31一体地相连。大部分针体110埋设于针芯40中,从针芯40的前端伸出的针尖111位于针尖帽30中。易断部31在保护帽20带动针尖帽30运动时断开,即针尖帽30和针芯40分体,针尖帽30和针芯40的分体能够允许针尖帽30脱离针尖111,使针尖111暴露。可选地,操作者可以通过旋转保护帽20带动针尖帽30旋转,针尖帽30相对针芯40旋转实现更快捷、省力地使易断部31断开。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保护帽20可以与筒体10的前端过盈配合,也可以不与筒体10的前端过盈配合。这是由于针尖帽30和针芯40一体成型,在针尖帽30的作用下,即使保护帽20不与筒体10的前端过盈配合,保护帽20不会轻易脱离筒体10。可选地,保护帽20的内径等于筒体10的前端的外径,避免保护帽20相对筒体10晃动的同时使保护帽20能更轻易地脱离筒体10,减小操作者的负担。
如图4所示,针尖帽30的后端伸入筒体10中,其前端位于筒体10外,针尖帽30的前端设有第一限位部,保护帽20的内周壁上设有与第一限位部卡合的第二限位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为设在针尖帽30的外周壁上的卡槽32,第二限位部为设置保护帽20的内周壁上的弹性卡爪21,弹性卡爪21从保护帽20的内周壁向内延伸,且其自由端卡合在卡槽32内。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弹性卡爪21和卡槽32的卡合实现保护帽20与针尖帽30联动,具体地,实现限制针尖帽30和保护帽20沿前后方向相对平移和沿保护帽20的周向相对转动,即保护帽20的旋转能够带动针尖帽30的旋转,保护帽20在前后方向上的平移能够带动针尖帽30的平移。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保护帽20与针尖帽30的装配,弹性卡爪21从保护帽20的内周壁向前倾斜地延伸。保护帽20进行装配时,使保护帽20相对针尖帽30向后移动,弹性卡爪21变形最终卡合入针尖帽30上的卡槽32中,如此设置使本实施例提供的安全采血针1具有装配方便、结构合理的优点。
如图13所示,针尖帽30上设有两个卡槽32,且两个卡槽32在针尖帽30的径向上相对,保护帽20上设有两个弹性卡爪21,且两个弹性卡爪21在保护帽20的径向上下相对,弹性卡爪21一一对应地配合在卡槽32中。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卡槽32和弹性卡爪21的数量均可以为大于两个的多个,多个卡槽32绕针尖帽30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弹性卡爪21绕保护帽20的周向间隔设置,弹性卡爪21一一对应地配合在卡槽32中。
进一步地,如图13和14所示,针尖帽30的前端的外周壁上设有台阶33,保护帽20的内周壁上设有用于止挡台阶33的卡台22。在本实施例中,卡台22包括两个且均为扇形,两个卡台22在保护帽20的径向上彼此相对且间隔开,针尖帽30的前端形成为扁平部34,扁平部34配合在两个卡台22之间。具体地,针尖帽30的前端的外周壁上设有相对的两个台阶33,以便在针尖帽30的前端构造出扁平部34,扁平部34具有相对的两个侧面。扁平部34配合在两个卡台22之间以便使两个侧面分别与两个卡台22的自由端一一相对。如上设置进一步改善了保护帽20与针尖帽30在围绕保护帽20的周向上的相互限位关系,使安全采血针1的机构更加合理。
下面根据图4-图8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1的操作过程。
如图4所示,安全采血针1处于未发射状态,保护帽20套设在筒体10上,针尖111伸入针尖帽30的后端,发射套60位于第一位置,发射套60的前端从筒体10的前端伸出,凸条120的后端接合在齿槽72内,针芯40的限位部41的前端抵在连接环70的止挡凸台74上。
如图5所示,使保护帽20从筒体10上脱离,在保护帽20的带动下,针尖帽30脱离针尖111,针尖111露出。将发射套60的前端抵在皮肤上,手握筒体10并向前推动筒体10,使发射套60相对筒体10向后移动以从第一位置到达图6的第二位置。在该过程中,发射套60的推动部61向后推动连接环70的齿71以便使连接环70向后移动,并且针芯40的限位部41的前端抵在连接环70的止挡凸台74上,针芯40在连接环70的止抵下向后移动并压缩发射簧50。到达图6的第二位置后,发射套60的弹性卡凸64卡在筒体10的台阶部140上,台阶部140限制发射套60向前移动。凸条120完全从齿槽72中脱离,在发射簧50的压迫下,齿71的前端面与推动部61的后端面相对滑动,同时齿71逐渐沿凸条120的倾斜的后端面向前滑动,连接环70先前转动。连接环70转动到极限位置后,连接环70上的滑动导槽75和发射套60上的限位槽63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由于针芯40的滑动翼42配合在筒体10的筒体滑槽130内,针芯40不会与筒体10发生相对滑动,因此针芯40的限位部41从止挡凸台74上脱离。在发射簧50的压迫下,针芯40向前发射,针芯40的限位部41沿滑动导槽75和限位槽63向前滑动,直至与限位槽63的槽底相抵到达图7的状态。在图7中,针芯40向前发射到达极限位置,针体110的针头从发射套60的前端露出,由于发射套60的前端与皮肤相抵,针头插入皮肤中。并且,针芯40向前发射的过程中,限位部41的前端挤压退针簧80的后端使退针簧80压缩。当针芯40到达图7所示的极限位置时,针芯40在退针簧80的作用下向后移动,直至到达图8的状态,如图8所示,针芯40在退针簧80的作用下向后移动直至针头缩回到发射套60内。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全采血针1为一次性采血针。
下面以图4为例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采血针1的装配过程。
分别将发射套60、退针簧80、连接环70、针芯40、发射簧50依次从筒体10的后端从后向前地装入筒体10中,并使发射套60的前端从筒体10的前端伸出,发射簧50位于第一位置。针尖帽30的前端从发射套60的前端伸出。将后盖90从筒体10的后端装入以覆盖筒体10的后端敞口。将保护帽20从前向后地套设在筒体10的前端,以便使保护帽20的弹性卡爪21与针尖帽30的卡槽32卡合,并且针尖帽30前端的扁平部34配合在保护帽20的两个卡台22之间,完成装配。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中设有针芯和针体,所述针体设于所述针芯中且所述针体的针尖从所述针芯体的前端伸出,所述筒体的内周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条;
发射簧,所述发射簧设在所述筒体内且止抵在所述筒体和所述针芯之间,用于向前压迫所述针芯;
发射套,所述发射套具有推动部,所述发射套设在所述筒体内且沿从前向后的方向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连接环,所述连接环设在所述筒体内且位于所述发射套的后面,所述连接环的前端设有齿和位于相邻齿之间的齿槽,所述推动部的后端面和所述齿的前端面中为斜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发射套的前端从所述筒体的前端伸出、所述凸条的后端接合在所述齿槽内且所述连接环止挡住所述针芯向前移动,当所述发射套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推动部通过推动所述齿驱动所述连接环向后移动、所述凸条脱离所述齿槽且在所述发射簧的压迫下所述齿相对于所述推动部滑动以便所述连接环转动,从而所述连接环释放所述针芯且所述针芯在所述发射簧的推动下向前发射;
所述凸条的后端面为斜面,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齿相对于所述推动部逐渐滑动到与所述凸条的斜面接合,以便在所述针芯向前发射时所述凸条和所述推动部中的至少一者接合在所述齿槽内以止挡住所述连接环向前移动;
所述针芯上设有限位部,所述连接环的内周壁上设有止挡凸台,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止挡凸台止挡住所述限位部,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限位部脱离所述止挡凸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套包括套体,所述推动部设在所述套体外周壁上且向后延伸超出所述套体的后端面,所述推动部为条状块,所述推动部成对设置且成对的推动部沿所述套体的径向相对设置,所述凸条为多个且沿所述筒体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推动部可滑动地配合在相邻凸条之间的配合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齿为多个且沿所述连接环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凸台的后端面为斜面,所述连接环的内周壁上具有位于所述止挡凸台之间的滑动导槽,在所述针芯向前发射时,所述限位部沿所述滑动导槽向前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套的内周壁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针芯向前移动的极限位置的限位槽,在所述针芯向前发射时所述限位部进入所述限位槽且沿所述限位槽向前滑动到所述极限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内周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体滑槽,所述针芯具有滑动翼,所述滑动翼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筒体滑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内周壁上设有台阶部,所述发射套具有弹性卡凸,在所述发射套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卡凸由所述台阶部卡住以避免在针芯向前发射期间所述发射套向前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退针簧,所述退针簧设在所述发射套内,所述退针簧的前端止抵所述发射套,在所述针芯向前发射时,所述针芯逐渐压缩所述退针簧,在所述针芯向前移动到极限位置后所述退针簧推动所述针芯向后移动以使所述针体的针尖缩回到所述发射套和/或所述筒体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帽和针尖帽,所述保护帽可脱离地套设在所述筒体的前端,所述针尖帽的后端从所述筒体的前端伸入所述筒体内,所述针尖插入所述针尖帽的后端内,所述针尖帽设在所述保护帽内且与所述保护帽联动,以便所述保护帽在脱离所述筒体时带动所述针尖帽脱离所述针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采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帽和所述针芯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易断部,所述针芯的前端与所述针尖帽的后端通过所述易断部一体地相连,所述易断部在所述保护帽带动所述针尖帽运动时断开以允许所述针尖帽脱离所述针尖。
CN202110751401.0A 2021-07-02 2021-07-02 安全采血针 Active CN1134760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51401.0A CN113476044B (zh) 2021-07-02 2021-07-02 安全采血针
PCT/CN2022/074747 WO2023273338A1 (zh) 2021-07-02 2022-01-28 采血针
US18/360,008 US20230363673A1 (en) 2021-07-02 2023-07-27 Blood collection need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51401.0A CN113476044B (zh) 2021-07-02 2021-07-02 安全采血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6044A CN113476044A (zh) 2021-10-08
CN113476044B true CN113476044B (zh) 2023-02-24

Family

ID=77940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51401.0A Active CN113476044B (zh) 2021-07-02 2021-07-02 安全采血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760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3338A1 (zh) * 2021-07-02 2023-01-05 天津云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采血针
CN116942966A (zh) * 2022-04-18 2023-10-27 天津华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注射针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3053C (zh) * 2004-09-15 2007-05-02 施迎敢 针尖回缩型一次性安全采血针及一次发射型安全采血笔
JP2009125312A (ja) * 2007-11-22 2009-06-11 Ming-Jeng Shiu カートリッジ式使い捨て注射器
CN202235388U (zh) * 2011-09-02 2012-05-30 苏州乔阳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前压式一次性安全采血针
CN102309331B (zh) * 2011-09-02 2013-04-17 苏州乔阳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前压式一次性安全采血针
CN103989484B (zh) * 2014-06-10 2015-10-28 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防止二次穿刺的一次性自动采血针
WO2021054684A1 (ko) * 2019-09-16 2021-03-25 최임철 성능 및 구조가 개선된 가압-작동식 일회용 무통 채혈기
CN111436951B (zh) * 2020-03-04 2023-05-23 天津华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采血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6044A (zh) 2021-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76044B (zh) 安全采血针
JP4152074B2 (ja) 医療用注射装置に関する改良
EP1285674B1 (en) A non-dosing cartridge for an injection device
EP0666084B1 (en) Automatic self-injection device
US5709662A (en) Cartridge for an injection device
CN110662570B (zh) 注入设备
WO2013067759A1 (zh) 一种安全采血笔
CN111419242B (zh) 一种上膛后防止误操作卸针的采血笔
CN110545863B (zh) 注射笔
CN113598766B (zh) 采血笔
CN113598767B (zh) 采血笔
CN114886423A (zh) 采血针
CN113598768B (zh) 采血笔
CN113598765B (zh) 采血笔
WO2023273338A1 (zh) 采血针
CN111166348A (zh) 采血针
US20230109255A1 (en) Needle assembly with extending safety shield
CN217365866U (zh) 一种采血笔
WO2023005749A1 (zh) 采血笔
US20180333541A1 (en) Automatic Guard For Syringes
WO2023059927A1 (en) Needle assembly with extending safety shield
CN115804597A (zh) 一种采血笔
MXPA97006452A (es) Un cartucho no-dosificante para un dispositivo para inyecc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