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4850B - 布线构件 - Google Patents

布线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4850B
CN113474850B CN201980087203.XA CN201980087203A CN113474850B CN 113474850 B CN113474850 B CN 113474850B CN 201980087203 A CN201980087203 A CN 201980087203A CN 113474850 B CN113474850 B CN 1134748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heet member
sheet
linear transmission
electric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720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4850A (zh
Inventor
高仓龙太
水野芳正
安田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74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4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4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48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H02G3/305Mounting by adhes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8Flat or ribbon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9Cables with built-in connecting points or with predetermined areas for making devi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4Flexible cables, conductors, or cords, e.g. trailing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8Flat or ribbon cables
    • H01B7/0846Parallel wires, fixed upon a support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在片构件上固定有线状传输构件的布线构件的配设空间的增加的技术。布线构件具备: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延伸出的多个线状传输构件;及片构件,从所述连接器延伸出的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在排列变更为了与所述连接器的端面处的排列不同的排列的状态下配设并固定于该片构件的主面上。为了变更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的排列而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彼此交叉的至少一个交叉部位位于所述连接器的端面的后方区域。

Description

布线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布线构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线束,其具备:形成为片状的功能性外装构件;以及在沿着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中以与所述功能性外装构件重叠的方式配设的电线,所述电线的绝缘包覆层与所述功能性外装构件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熔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37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线束中,根据电线的路径、向连接器的连接目的地位置等,有时在片状的功能性外装构件上,任一电线以跨过其他电线的方式交叉配设。
但是,在片状的功能性外装构件上电线彼此交叉的情况下,在该部分,线束的厚度增加,车辆等的配设部位上的线束的配设空间可能变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片构件上固定了线状传输构件的布线构件的配设空间的增加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具备:连接器;从所述连接器延伸出的多个线状传输构件;及片构件,从所述连接器延伸出的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在排列变更为了与所述连接器的端面处的排列不同的排列的状态下配设并固定于所述片构件的主面上,为了变更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的排列而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彼此交叉的至少一个交叉部位位于所述连接器的端面的后方区域,至少一个所述交叉部位包括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中的一个线状传输构件与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中的其他两个以上的线状传输构件在分别不同的部位交叉而形成的交叉部位。
第二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为,在第一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中,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片构件分离设置。
第三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为,在第二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中,至少一个所述交叉部位设置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片构件之间。
第四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为,在第三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中,所有的所述交叉部位设置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片构件之间。
第五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为,在第一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中,所述连接器的包含所述端面的端部位于所述片构件上。
第六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为,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中,所述后方区域是所述片构件与所述线状传输构件的固定部位中的最靠近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端面的固定部位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端面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各方式,线状传输构件彼此的交叉部位配置在连接器中的引出线状传输构件的端面附近。在此,为了保护线状传输构件向连接器的连接部分,有时将连接器的端面的后方本来就设定为周边构件不进入。因此,通过将该部分作为后方区域,并在该后方区域配置交叉部位,能够有效利用容易成为死空间(dead space)的后方区域。另外,能够减少在远离后方区域的部分配置的交叉部位。由此,能够抑制在片构件上固定了线状传输构件的布线构件的配设空间的增加。
根据第二方式,由于连接器与片构件分离,因此容易在片构件的外侧配置交叉部位。
根据第三方式,由于能够抑制交叉部位与片构件的重叠,因此能够抑制布线构件的中间部的厚度尺寸的增加。
根据第四方式,由于在片构件上没有交叉部位,因此能够抑制布线构件的中间部的厚度尺寸的增加。
根据第五方式,由于连接器位于片构件上,因此容易识别连接器的位置。
根据第六方式,能够在片构件与线状传输构件的固定部位中的最靠近连接器的端面的固定部位与连接器的端面之间配置交叉部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的概略侧视图。
图3是表示连接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的概略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7是表示布线构件的变形例的概略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10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10的概略侧视图。图3是表示连接器20的概略立体图。此外,在图1中,线状传输构件30省略其径向的尺寸而记载为线状。在以下的图4、图6中也是同样的。与此相对,在图2、图3中,线状传输构件30未省略其径向的尺寸而记载。在以下的图5、图7中也是同样的。
布线构件10具备连接器20、多个线状传输构件30、片构件40。在此,布线构件10具备多个连接器20。布线构件10也可以仅具备一个连接器20。
连接器20是与搭载于车辆的部件连接的部件。线状传输构件30是传输电或光的线状构件。多个线状传输构件30的端部与任一连接器20连接。通过将连接器20与搭载于车辆的部件连接,从而将线状传输构件30与该部件电连接,或者以能够收发光信号的方式连接。
在布线构件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多个连接器20与搭载于车辆的各部件连接。由此,在搭载于车辆的部件之间,进行电信号的收发、电力的收发、光信号的收发。即,布线构件10是将搭载于车辆的部件彼此连接的布线部件。特别是,在布线构件10,由于多个线状传输构件30分支,因此能够经由分支的路径连接多个部件。
片构件40是片状的构件。在该片构件40上,固定多个线状传输构件30中的从连接器20延伸出的部分。多个线状传输构件30以排列变更为了与连接器20的端面24处的排列不同的排列的状态固定在片构件40上。
将为了变更多个线状传输构件30的排列而多个线状传输构件30彼此交叉的部分作为交叉部位32。此时,至少一个交叉部位32位于连接器20的后方区域BA。此外,连接器20通常从与线状传输构件30延伸出的端面24相反侧的端面侧与对方侧构件连接。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将相对于连接器20与线状传输构件30延伸出的端面24相反侧的端面侧称为连接器20的前方,将线状传输构件30延伸出的端面24侧称为连接器20的后方。而且,将在连接器20的端面24侧连接器20的外方的部分称为连接器20的后方区域BA。
在此,连接器20的后方区域BA例如可以是距连接器20的端面24规定尺寸L以内的区域。规定尺寸L例如可以为30毫米。规定尺寸L例如可以取根据连接器20的大小等而不同的值。规定尺寸L例如可以是10毫米至30毫米之间的任意的值。
此外,有时在连接器20的后方设定有周边构件80、81的进入禁止区域。该进入禁止区域例如是为了抑制周边构件80、81与线状传输构件30向连接器20的连接部分接触而线状传输构件30从连接器20脱落等而被设定在距连接器20的端面24规定尺寸以内的区域。这样,在连接器20的端面24的后方设定有周边构件80、81的进入禁止区域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进入禁止区域设为后方区域BA。
对各部分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连接器20包括壳体22、连接构件。此外,在此,对于连接构件,省略了图示。
壳体22由例如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为箱状,在内部收容连接构件。线状传输构件30从壳体22的一个端面24延伸出。例如,在该一个端面24形成收纳线状传输构件30的端部的空腔23,通过在该空腔23收纳线状传输构件30的端部,从而成为线状传输构件30从壳体22的一个端面24延伸出的状态。此外,在图3中,空腔23仅形成1层,但也可以形成2层以上。
连接构件介于线状传输构件30与连接器20的连接对象之间,是用于传输电或光的构件。作为该连接构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汇流条或设置于线状传输构件30的端部的端子等。在连接器20中,连接构件为以规定的排列收容在壳体22中的结构。另外,在连接器20中,线状传输构件30的端部为与对应的连接构件连接的状态。因此,连接器20的端面24处的多个线状传输构件30的排列为与该连接构件的排列相应的排列。
线状传输构件30只要是传输电或光等的线状的构件即可。例如,线状传输构件30可以是具有芯线和芯线的周围的包覆层的一般电线,也可以是裸导线、屏蔽线、漆包线、镍铬合金线、光纤等。
作为传输电的线状传输构件30,可以是各种信号线、各种电力线。传输电的线状传输构件30也可以用作向空间发送或者从空间接收信号或电力的天线、线圈等。
在此,设为线状传输构件30是一般电线30(以下,简称为电线30)的情况来进行说明。电线30具有作为传输线主体的芯线和作为覆盖芯线的包覆层的绝缘包覆层。关于电线30的各说明除了不能适用的结构外,能够适用于线状传输构件30的各例示物。
芯线由1根或多根单线构成。单线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导体形成。在芯线由多根单线构成的情况下,多根单线也可以绞合。绝缘包覆层通过将PVC(聚氯乙烯)、PE(聚乙烯)等树脂材料挤压成形于芯线的周围等而形成。在此,电线30是横截面为圆形的所谓的圆电线30。
在此,电线30以将连接器20之间相连的方式延伸。即,电线30的两端部分别与不同的连接器20连接。但是,电线30也可以仅一端部与连接器20连接。
片构件40是能够将电线30以2维定位的状态保持的片状构件。片构件40可以具有能够折弯的柔软性,也可以具有难以折弯的刚性。
构成片构件4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片构件40优选由包含PVC、PE、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等树脂的材料形成。片构件40也可以包含铜或铝等金属材料。
片构件40可以是织布、编织布、无纺布等纤维材料,也可以是通过挤压成形或注射成形等不具有纤维地结合而成形的成形片。在后者的情况下,片构件40可以是发泡成形的发泡成形片,也可以是未发泡成形而内部均匀地填充的片。
片构件40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层叠。在多层层叠的情况下,例如,可以考虑层叠树脂层和树脂层。另外,例如,可以考虑树脂层和金属层层叠。
在片构件40的一个主面上,固定有电线30。在片构件40的一个主面上,电线30沿着一定的路径配设并固定。
此外,电线30和片构件40的固定方式可以是接触部位固定,可以是非接触部位固定,也可以并用两者。在此,所谓接触部位固定,是指电线30与片构件40接触的部分粘连而固定。另外,所谓非接触部位固定,是指不是接触部位固定的固定方式。例如,缝线、其他片构件40、粘合带等将电线30朝向片构件40压住,或者缝线、其他片构件40、粘合带等成为包围电线30和片构件40的状态等,将电线30和片构件40夹入,或者维持为电线30和片构件40固定的状态。在本例中,设想电线30和片构件40处于接触部位固定的状态。关于接触部位固定的各说明只要不是不能适用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非接触部位固定。
作为该接触部位固定的方式,可以是接触部位间接固定,可以是接触部位直接固定,也可以是在不同的区域并用两者。在此,所谓接触部位间接固定,是指电线30和片构件40经由设置于它们之间的粘接剂、粘合剂、双面粘合带等介入构件间接地粘连而固定。另外,所谓接触部位直接固定,是指电线30和片构件40不经由另外设置的粘接剂等直接粘连而固定。在接触部位直接固定中,可以考虑例如通过熔化电线30和片构件40中的至少一方所包含的树脂来粘连而固定。以下,对电线30和片构件40处于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进行说明。关于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各说明只要不是不能适用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接触部位间接固定。
在形成该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时,可以考虑树脂例如通过热而熔化,也可以考虑通过溶剂熔化。即,作为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可以是利用热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也可以是利用溶剂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优选地,可以为利用热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
此时,形成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包括熔接、熔合、焊接等公知的结构的各种结构。例如,在通过熔接形成利用热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超声波熔接、加热加压熔接、热风熔接、高频熔接等各种熔接结构。另外,当通过上述结构形成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时,电线30和片构件40成为基于该结构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具体而言,例如,当通过超声波熔接形成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时,电线30和片构件40成为基于超声波熔接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也可以将通过熔接而形成了利用热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的部分(电线30和片构件40的固定部分)称为熔接部,其中,可以将利用超声波熔接的固定部分称为超声波熔接部,将利用加热加压熔接的固定部分称为加热加压熔接部等。
在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情况下,可以仅熔化电线30的包覆层所含的树脂,也可以仅熔化片构件40所含的树脂。另外,在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熔化电线30的包覆层所含的树脂和片构件40所含的树脂这两者。
在此,片构件40形成为细长且笔直延伸的带状。但是,片构件的形状不限于细长且笔直延伸的带状,例如,可以弯曲,也可以是组合多个带状部分的形状等。
片构件40上的电线30的路径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在中途弯曲的路径。在片构件40的一个主面上,多个电线30在中途分支。在此,多个电线30从片构件40的一端部41a朝向另一端部41b延伸。一部分电线30在片构件40的中间部朝向一侧部42a弯曲,另一部分电线30在片构件40的中间部朝向另一侧部42b弯曲。剩余的电线30到达片构件40的另一端部41b。
为了方便,将多个连接器20区分为连接器20A、20B、20C、20D。另外,将多个电线30区分为电线30a、30b、30c、30d、30e、30f。以下,在需要区分连接器20及电线30的情况下,以相同的标号进行区分。
多个电线30a、30b、30c、30d、30e、30f的一端部在片构件40的一端部41a侧与连接器20A连接。在此,电线30a、30b、30c、30d、30e、30f的一端部从片构件40的一端部41a向外方延伸出而与连接器20A连接。电线30a、30b、30c、30d、30e、30f的另一端部也从片构件40向外方延伸出而与连接器20B、20C、20D分别连接。
连接器20A的端面24处的多个电线30a、30b、30c、30d、30e、30f的排列根据多个电线30a、30b、30c、30d、30e、30f的一端部收容在连接器20A的壳体22(空腔23)中的排列来决定。
以下,对电线30a、30b、30c、30d、30e、30f从连接器20A延伸的方式进行说明。
电线30a在从连接器20A延伸出的紧前方的部分弯曲,与其他电线30c、30d、30e、30f交叉。电线30b在从连接器20A延伸出的紧前方的部分弯曲,与其他电线30c、30d、30e、30f交叉。电线30c在从连接器20A延伸出的紧前方的部分弯曲,与其他电线30a、30b、30d、30e、30f交叉。电线30d在从连接器20A延伸出的紧前方的部分弯曲,与其他电线30a、30b、30c、30f交叉。电线30e在从连接器20A延伸出的紧前方的部分弯曲,与其他电线30a、30b、30c、30f交叉。电线30f在从连接器20A延伸出的紧前方的部分弯曲,与其他电线30a、30b、30c、30d、30e交叉。
这些电线30a、30b、30c、30d、30e、30f相互交叉的部位是交叉部位32的一例。
电线30a、30b、30c、30d、30e、30f从连接器20A延伸出,在交叉的位置,从片构件40的一端部41a在片构件40上延伸。即,电线30a、30b、30c、30d、30e、30f的交叉部位32位于连接器20的端面24与片构件40之间。电线30a、30b、30c、30d、30e、30f从片构件40的一端部41a朝向另一端部41b以并列状态(在此为平行姿势)延伸,并固定于片构件40。
一部分电线30d、30f在片构件40的中间部朝向片构件40的一侧部42a弯曲,相对于其他电线30a、30b、30c、30e分支,以与它们正交的姿势延伸。并且,从片构件40的一侧部42a向外方延伸出,与连接器20B连接。电线30d、30f的另一端部处的排列根据电线30d、30f的另一端部收容在连接器20B内的配置来决定。
一部分电线30a、30b在比电线30d、30f的分支位置靠片构件40的另一端部41b侧处朝向片构件40的另一侧部42b弯曲,相对于其他电线30c、30e分支,以与它们正交的姿势延伸。并且,从片构件40的另一侧部42b向外方延伸出,与连接器20C连接。电线30a、30b的另一端部处的排列根据电线30a、30b的另一端部收容在连接器20C内的配置来决定。
剩余的电线30c、30e延伸到片构件40的另一端部41b。并且,从片构件40的另一端部41b向外方延伸出,与连接器20D连接。电线30c、30e的另一端部处的排列根据电线30c、30e的另一端部收容在连接器20D内的配置来决定。
在此,电线30a、30b、30c、30d、30e、30f交叉的所有交叉部位32设置在连接器20与片构件40之间。因此,在片构件40上不存在电线30a、30b、30c、30d、30e、30f交叉的交叉的交叉部位32。
在此,多个交叉部位32中的电线30c与电线30e的交叉部位32a起因于它们的一端部所连接的连接器20A的端面24处的排列与它们的另一端部所连接的连接器20D处的排列不同。即,交叉部位32a是在多个电线30c、30e的两端部分别与相同的连接器20A、20D连接的情况下,一端部所连接的连接器20A处的排列与另一端部所连接的连接器20D处的排列不同时,为了在连接器20A、20D之间进行排列变换而交叉的部位。电线30d与电线30f的交叉部位32b也是同样的。多个交叉部位32中的交叉部位32a、32b以外的交叉部位32c用于电线30彼此的分支。
根据如上构成的布线构件10,电线30彼此的交叉部位32配置在连接器20中引出电线30的端面24附近。在此,为了保护电线30向连接器20的连接部分,有时连接器20的端面24的后方本来就以周边构件80、81不进入的方式设定。因此,通过将该部分设为后方区域BA,并在该后方区域BA配置交叉部位32,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容易成为死空间的后方区域BA。另外,能够减少在远离后方区域BA的部分配置的交叉部位32。由此,能够抑制在片构件40上固定有电线30的布线构件10的配设空间的增加。
另外,根据布线构件10,由于连接器20与片构件40分离,因此容易在片构件40的外侧配置交叉部位32。
另外,根据布线构件10,通过使至少一个交叉部位32设置于连接器20与片构件40之间,能够抑制交叉部位32与片构件40重叠,因此能够抑制布线构件10的中间部的厚度尺寸的增加。
另外,根据布线构件10,通过使所有的交叉部位32设置于连接器20与片构件40之间,在片构件40上没有交叉部位32,因此能够抑制布线构件10的中间部的厚度尺寸的增加。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110的概略俯视图。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110的概略侧视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此前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20A的包含端面24的端部位于片构件40上。即,连接器20A的包含端面24的端部和片构件40在线状传输构件30的延伸方向上没有分离。在此,连接器20B、20C、20D的端部也位于片构件40上。但是,连接器20A、20B、20C、20D中的一部分连接器20的端部也可以不位于片构件40上。
位于片构件40上的连接器20的端部可以固定于片构件40,也可以不固定于片构件40。
在连接器20的端部固定于片构件40的情况下,其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连接器20的端部例如可以通过粘接剂、双面粘合带等固定于片构件40,壳体22也可以通过与片构件40熔接等而固定。
这样,在连接器20的包含端面24的端部位于片构件40上的情况下,交叉部位32也位于片构件40上。此外,所谓交叉部位32位于片构件40上,是指除了交叉部位32载置于片构件40的主面上的情况之外,还包括从片构件40的主面浮起的状态的情况。这样,即使在交叉部位32位于片构件40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该交叉部位32配置于连接器20的后方区域BA,从而抑制在片构件40上固定有线状传输构件30的布线构件10的配设空间的增加。
另外,根据布线构件110,由于连接器20位于片构件40上,因此容易识别连接器20的位置。特别是,在连接器20固定于片构件40上时,也能够进行连接器20的定位。
在交叉部位32位于片构件40上的情况下,电线30中的夹着交叉部位32的部分可以固定于片构件40,也可以不固定于片构件40。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电线30中的夹着交叉部位32的部分没有固定于片构件40。因此,电线30中的比交叉部位32靠连接器20A侧的部分没有固定于片构件40。
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电线30与片构件40的固定部位FP由双点划线表示。此时,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电线30与片构件40的固定部位FP中最靠近连接器20A的端面24的固定部位FP1与连接器20A的端面24之间分离,在它们之间配置有交叉部位32。此外,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固定部位FP沿着电线30的延伸方向断续地设置,但也可以一连串地设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一连串地形成的固定部位中的最靠近连接器20A的端面24的部分作为电线30与片构件40的固定部位中的最靠近连接器20A的端面24的固定部位。
此外,电线30中的位于空腔23的开口的部分与位于片构件40上的最靠近连接器20A的端面24的固定部位FP1的部分之间的尺寸设定为比空腔23的开口与固定部位FP1的最短距离长。由此,能够抑制电线30的急剧弯曲,从而能够抑制电线30被空腔23的开口周缘摩擦而损伤。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布线构件210的概略俯视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此前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至此,对多个交叉部位32仅存在于一个连接器20A的后方区域B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多个交叉部位32也可以分开存在于多个连接器20的后方区域BA。这样,通过使多个交叉部位32分开存在于多个连接器20的后方区域BA,能够抑制多个交叉部位32集中于一个连接器20A的后方区域BA的情况。
在本例中,多个交叉部位32中的一部分设置于连接器20A的后方区域BA1,另一部分设置于连接器20D的后方区域BA2,剩余的部分设置于连接器20B的后方区域BA3。
特别是,在本例中,多个交叉部位32中的电线30c与电线30e的交叉部位32a设置于连接器20D的后方区域BA2。另外,多个交叉部位32中的电线30d与电线30f的交叉部位32b设置于连接器20B的后方区域BA3。剩余的交叉部位32c设置于连接器20A的后方区域BA1。
即,在本例中,用于分支的交叉部位32c设置于连接器20A的后方区域BA1。另外,起因于2个连接器20之间的排列差异的交叉部位32a、32b设置于连接器20D、20B的后方区域BA2、BA3。
另外,在本例中,片构件240的形状与此前的片构件40的形状不同。更具体而言,片构件240包括第一片状部分44和第二片状部分46a、46b。
在此,第一片状部分44形成为细长且笔直延伸的带状。第一片状部分也可以弯曲。此外,第一片状部分44形成为与上述片构件40相同的形状,片构件40的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侧部42a、另一侧部42b与第一片状部分44的一端部41a、另一端部41b、一侧部42a、另一侧部42b对应。
第二片状部分46a、46b在第一片状部分44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弯曲而向第一片状部分44的侧方分支。第二片状部分46a、46b形成为细长且笔直延伸的带状。第二片状部分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在设置多个第二片状部分的情况下,多个第二片状部分可以分开设置于第一片状部分44的两侧部42a、42b,也可以仅设置于第一片状部分44的一侧部42a,也可以仅设置于另一侧部42b。
第二片状部分46a以从第一片状部分44的一侧部42a的延伸方向中间部朝向第一片状部分44的一侧部42a的外方延伸的方式分支。第二片状部分46b以从第一片状部分44的另一侧部42b的延伸方向中间部朝向第一片状部分44的另一侧外方延伸的方式分支。
在此,第二片状部分46a、46b在第一片状部分44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不同的部位。在此,第二片状部分46a靠近第一片状部分44的一端部41a设置,第二片状部分46b靠近第一片状部分44的另一端部41b设置。在多个第二片状部分分开设置于第一片状部分44的两侧部42a、42b的情况下,其中的2个第二片状部分可以在第一片状部分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
第二片状部分46a、46b以相对于第一片状部分4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姿势延伸。第二片状部分也可以在相对于第一片状部分的延伸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变形例}
图7是表示布线构件10的变形例的概略俯视图。
在本例中,在一个电线30x相对于多个电线30交叉时,一个电线30x相对于第一电线30y通过一侧,相对于第二电线30z通过另一侧。这样,一个电线30x以穿过(缝合)第一电线30y和第二电线30z之间的方式交叉,从而容易保持交叉部位32的形状,交叉部位32不易散开。由此,在连接器20被拉伸时等,在电线30上难以产生大的负荷。
此外,到此为止,对作为后方区域BA,设为从连接器20的端面24到规定尺寸L以内的区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也可以将除此以外的区域作为后方区域BA。
例如,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有时连接器20和片构件40沿着线状传输构件30的延伸方向分离设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连接器20与片构件40之间的区域作为后方区域BA。
另外,例如,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有时片构件40与线状传输构件30的固定部位FP中的最靠近连接器20的端面24的固定部位FP1与连接器20的端面24分离。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它们之间的区域作为后方区域BA。
另外,到此为止,对所有的交叉部位32配置于后方区域B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须的结构。一部分交叉部位32也可以配置于后方区域BA外。在该情况下,配置于后方区域BA外的交叉部位32优选配置于布线构件中的配设空间比较大的部分。即,布线构件中的后方区域外的部分包括第一部分、相比于第一部分而配设空间比较大的第二部分,配置于后方区域BA外的交叉部位优选仅配置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第二部分。由此,抑制交叉部位配置于配设空间比较小的第一部分,交叉部位难以与周边构件接触。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相互不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
如上所述,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上述的说明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应该理解为未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设想。
标号说明
10布线构件
20、20A、20B、20C、20D连接器
24端面
30、30a、30b、30c、30d、30e、30f电线(线状传输构件)
32、32a、32b、32c交叉部位
40、240片构件
BA后方区域

Claims (6)

1.一种布线构件,具备:
连接器;
从所述连接器延伸出的多个线状传输构件;及
片构件,从所述连接器延伸出的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在排列变更为了与所述连接器的端面处的排列不同的排列的状态下配设并固定于所述片构件的主面上,
为了变更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的排列而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彼此交叉的至少一个交叉部位位于所述连接器的端面的后方区域,
至少一个所述交叉部位包括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中的一个线状传输构件与所述多个线状传输构件中的其他两个以上的线状传输构件在分别不同的部位交叉而形成的交叉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构件,其中,
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片构件分离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线构件,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交叉部位设置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片构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线构件,其中,
所有的所述交叉部位设置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片构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构件,其中,
所述连接器的包含所述端面的端部位于所述片构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构件,其中,
所述后方区域是所述片构件与所述线状传输构件的固定部位中的最靠近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端面的固定部位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端面之间。
CN201980087203.XA 2019-01-18 2019-01-18 布线构件 Active CN1134748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01422 WO2020148883A1 (ja) 2019-01-18 2019-01-18 配線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4850A CN113474850A (zh) 2021-10-01
CN113474850B true CN113474850B (zh) 2022-11-04

Family

ID=71614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7203.XA Active CN113474850B (zh) 2019-01-18 2019-01-18 布线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54720B2 (zh)
JP (1) JP7111185B2 (zh)
CN (1) CN113474850B (zh)
WO (1) WO2020148883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8010U (ja) * 1982-05-06 1983-11-09 日本ユニバツク株式会社 熱可溶性接着剤付電線
JPS5918312U (ja) * 1982-07-28 1984-02-03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可撓性フラツトケ−ブル
CN1268020A (zh) * 1999-03-18 2000-09-27 莫列斯公司 具有接地导体的扁平挠性电缆
CN201682152U (zh) * 2010-01-12 2010-12-22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具有排线的连接器装置
CN102227856A (zh) * 2009-11-27 2011-10-26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42716A (en) * 1970-07-11 1974-01-03 Rists Wires & Cables Ltd Wiring harnesses
US3627903A (en) * 1970-09-28 1971-12-14 Southern Weaving Co Woven cable harness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GB1435899A (en) * 1972-09-07 1976-05-19 Rists Wires & Cables Ltd Wiring harness
US3836415A (en) * 1972-11-03 1974-09-17 Ford Motor Co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precontoured unitized electrical wiring harness
GB1451638A (zh) * 1973-02-23 1976-10-06
US4065199A (en) * 1977-02-11 1977-12-27 Methode Electronics, Inc. Flat cable wiring harnes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US5032086A (en) * 1990-03-19 1991-07-16 Molex Incorporated Wiring harness for wall structures
US6439923B1 (en) * 1999-11-24 2002-08-27 Rostra Precision Controls, Inc. Universal wiring harness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4098458B2 (ja) * 2000-05-10 2008-06-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290532B1 (en) * 2000-07-05 2001-09-1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wires in a highspeed serial data connector
US6585528B1 (en) * 2001-12-20 2003-07-0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Wire spacer for high speed cable termination
KR100997258B1 (ko) * 2008-11-20 2010-11-29 목영일 고 전기전도도 전선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3326141B (zh) * 2012-03-21 2016-0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JP5918312B2 (ja) 2014-07-04 2016-05-18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
JP6497420B2 (ja) 2017-02-23 2019-04-1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8010U (ja) * 1982-05-06 1983-11-09 日本ユニバツク株式会社 熱可溶性接着剤付電線
JPS5918312U (ja) * 1982-07-28 1984-02-03 昭和電線電纜株式会社 可撓性フラツトケ−ブル
CN1268020A (zh) * 1999-03-18 2000-09-27 莫列斯公司 具有接地导体的扁平挠性电缆
CN102227856A (zh) * 2009-11-27 2011-10-26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细径同轴电缆束及其制造方法
CN201682152U (zh) * 2010-01-12 2010-12-22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具有排线的连接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48883A1 (zh) 2020-07-23
WO2020148883A1 (ja) 2020-07-23
CN113474850A (zh) 2021-10-01
US20220068520A1 (en) 2022-03-03
US11854720B2 (en) 2023-12-26
JP7111185B2 (ja)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96604B (zh) 布线构件及包装形态的布线构件
CN113424274B (zh) 线束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CN112204836B (zh) 配线构件
CN112105528B (zh) 配线构件的安装结构
US20230147609A1 (en) Wiring member
US20230047047A1 (en) Wiring member
CN113474850B (zh) 布线构件
JP2023107843A (ja) 配線部材
CN114730649B (zh) 配线构件的配置结构及配线构件
CN114667577A (zh) 配线部件
US11170911B2 (en) Wiring member
US20220293299A1 (en) Wiring member
US11501894B2 (en) Wiring member
US20240145120A1 (en) Wiring member
US11183317B2 (en) Stacked wiring member
CN115668678A (zh) 布线构件
CN115315762A (zh) 布线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