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4377A - 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质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质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4377A
CN113474377A CN201980079756.0A CN201980079756A CN113474377A CN 113474377 A CN113474377 A CN 113474377A CN 201980079756 A CN201980079756 A CN 201980079756A CN 113474377 A CN113474377 A CN 113474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ion
polyethylene homopolymer
ethylene
homopolymer
polyethyl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97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4377B (zh
Inventor
X·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Original Assignee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filed Critical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Publication of CN113474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4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4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4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6Polyeth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6Solidifying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00Chemical,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general;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9/24Stationary reactors without moving elements inside
    • B01J19/245Stationary reactors without moving elements inside placed in ser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10/00Hom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10/02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001Multistage polymeris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 change in reactor conditions without deactivating the intermediate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09Carboxylic acids; Metal salts thereof; Anhydrides thereof
    • C08K5/098Metal salts of 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07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unsaturated hydrocarbons only containing more than three carbon atoms
    • C08L23/0815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iphatic 1-olef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420/00Metallocene catalysts
    • C08F2420/04Cp or analog not bridged to a non-Cp X ancillary anionic don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500/00Characteristics or properties of obtained polyolefins; Use thereof
    • C08F2500/02Low molecular weight, e.g. <100,000 D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500/00Characteristics or properties of obtained polyolefins; Use thereof
    • C08F2500/18Bulk dens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60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refractory metals, 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manganese, rhenium technet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2Refractory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4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59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 C08F4/65908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onising compound other than alumoxane, e.g. (C6F5)4B-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60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refractory metals, 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manganese, rhenium technet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2Refractory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4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59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 C08F4/65912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n organoaluminium compou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4/00Polymerisation catalysts
    • C08F4/42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 C08F4/44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 C08F4/60Metals; Metal hydrides; Metallo-organic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catalyst precursors selected from light metals, zinc, cadmium, mercury, copper, silver, gold, boron, gallium, indium, thallium, rare earths or actinides together with refractory metals, iron group metals, platinum group metals, manganese, rhenium technet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2Refractory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4Titanium, zirconium, hafnium or compounds thereof
    • C08F4/659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 C08F4/6592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C08F4/64 containing a transition metal-carbon bo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cyclopentadienyl ring, condensed or not, e.g. an indenyl or a fluorenyl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3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J2323/06Poly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4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J2423/06Poly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10Transparent films; Clear coatings; Transparen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16Applications used for fil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24Crystallisation ai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Sealing Material Composition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具有0.943至0.975 g/cm3的密度d1、0.01至1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一乙烯均聚物;和具有0.950至0.985 g/cm3的密度d2、至少5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2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二乙烯均聚物;其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50。可成核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75,000的重均分子量Mw、至少200 g/10min的高负荷熔体指数I21和4.0至12.0的分子量分布Mw/Mn,并可用于模塑应用,如例如用于压塑密封件。

Description

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质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公开描述了在用于例如膜或密封件时提供良好的阻隔性质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可成核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第一乙烯均聚物组分和第二乙烯均聚物组分,各自用单位点聚合催化剂制成以具有不同的熔体指数I2。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相对低的重均分子量。
领域背景
为了开发包含乙烯共聚物和乙烯均聚物(或具有较少短链支链的乙烯共聚物)二者的聚乙烯组合物,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当乙烯共聚物组分的分子量高于乙烯均聚物组分(或具有较少短链支链的乙烯共聚物)时,所得聚乙烯组合物可用于需要高度的环境耐受性的最终用途应用(参见例如美国专利号6,809,154)。此类最终用途应用包括例如模制品,如用于瓶子的全聚乙烯密封件(参见例如WO 2016/135590,以及美国专利号9,758,653;9,074,082;9,475,927;9,783,663;9,783,664;8,962,755;9,221,966;9,371,442和8,022,143)。还进行了工作以开发包含两种乙烯均聚物组分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所选组分具有相对低和相对高的分子量。这些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可具有双峰分子量分布曲线)已经有效地应用于形成具有良好阻隔性质的膜(参见例如美国专利号7,737,220和9,587,093,以及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08/0118749、2009/0029182和2011/0143155)。
发明概述
我们现在报告一种新型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包含第一乙烯均聚物组分和第二乙烯均聚物组分。该新型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可成核)可以有效地原样用于各种最终用途应用。或者,该新型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可以用作聚合物组合物中的聚合物共混物组分。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是一种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该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1)10至90重量%的具有0.943至0.975 g/cm3的密度d1、0.01至1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一乙烯均聚物;和(2)90至10重量%的具有0.950至0.985 g/cm3的密度d2、至少5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2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二乙烯均聚物;其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50,并且其中该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75,000的重均分子量Mw、至少200g/10min的高负荷熔体指数I21和4.0至12.0的分子量分布Mw/Mn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进一步包含成核剂、或成核剂的混合物。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成核剂,其是二羧酸化合物的盐。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20至4000 ppm的成核剂或成核剂的混合物。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是包含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注塑制品。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是包含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压塑制品。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是包含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密封件(例如用于瓶子的密封件)。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是包含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膜。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是一种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该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1)10至90重量%的具有0.943至0.975 g/cm3的密度d1、0.01至1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一乙烯均聚物;和(2)90至10重量%的具有0.950至0.985 g/cm3的密度d2、至少5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2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二乙烯均聚物;其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50并且其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75,000的重均分子量Mw、至少200g/10 min的高负荷熔体指数I21和4.0至12.0的分子量分布Mw/Mn;并且其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通过包括在至少两个聚合反应器中使至少一种单位点聚合催化剂体系与乙烯在溶液聚合条件下接触的方法来制备。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是制备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方法,该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1)10至90重量%的具有0.943至0.975 g/cm3的密度d1、0.01至1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一乙烯均聚物;和(2)90至10重量%的具有0.950至0.985 g/cm3的密度d2、至少500g/10min的熔体指数I2 2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二乙烯均聚物;其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50,并且其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75,000的重均分子量Mw、至少200g/10 min的高负荷熔体指数I21和4.0至12.0的分子量分布Mw/Mn;该方法包括在至少两个聚合反应器中使至少一种单位点聚合催化剂体系与乙烯在溶液聚合条件下接触。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至少两个聚合反应器包括串联配置的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是一种聚合物组合物,其包含1至100重量%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该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1)10至90重量%的具有0.943至0.975 g/cm3的密度d1、0.01至1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一乙烯均聚物;和(2)90至10重量%的具有0.950至0.985 g/cm3的密度d2、至少5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2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二乙烯均聚物;其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50,并且其中该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75,000的重均分子量Mw、至少200g/10 min的高负荷熔体指数I21和4.0至12.0的分子量分布Mw/Mn
附图概述
图1显示了根据本公开制备的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1和2)和两种对比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3和4)的具有折射率检测的凝胶渗透色谱图(GPC)。
图2显示了由根据本公开的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1*和2*)制成的压塑膜的氧气透过率(OTR)vs.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1*和2*)的重均分子量(Mw)。图2还显示了由对比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3和4)制成的压塑膜的氧气透过率(OTR)vs.对比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3和4)的重均分子量(Mw)。
图3显示了由根据本公开的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1*和2*)制成的压塑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TR)vs.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1*和2*)的重均分子量(Mw)。图3还显示了由对比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3和4)制成的压塑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TR)vs.对比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3和4)的重均分子量(Mw)。
图4显示了由根据本公开的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1*和2*)制成的注塑密封件的氧气透过率(OTR)vs.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1*和2*)的重均分子量(Mw)。图4还显示了由对比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3和4)制成的注塑密封件的氧气透过率(OTR)vs.对比成核聚乙烯组合物(实施例3和4)的重均分子量(Mw)。
具体实施方式描述
术语“乙烯均聚物”或“聚乙烯均聚物”或“乙烯均聚物组合物”是指所指聚合物是聚合方法的产物,其中有意加入唯一作为可聚合烯烃的乙烯。相较之下,术语“乙烯共聚物”或“聚乙烯共聚物”或“聚乙烯共聚物组合物”是指所指聚合物是聚合方法的产物,其中有意加入乙烯和一种或超过一种的α烯烃共聚单体作为可聚合烯烃。
术语“单峰”在本文中定义为是指在GPC曲线中将仅存在一个明显的峰或最大值。单峰曲线包括宽的单峰曲线。或者,术语“单峰”意味着在根据ASTM D6474-99的方法生成的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存在单一最大值。相较之下,术语“双峰”是指在GPC曲线中将存在明显的次级分布峰(secondary peak)或肩峰,其代表更高或更低分子量的组分(即分子量分布可以被说成在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具有两个最大值)。或者,术语“双峰”意味着在根据ASTMD6474-99的方法生成的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存在两个最大值。术语“多峰”表示在根据ASTMD6474-99的方法生成的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存在两个或更多个最大值。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合物组合物包含 1至100重量%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两种组分:(1)第一乙烯均聚物;和(2)与第一均聚物不同的第二乙烯均聚物。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仅包含两种聚合物组分:(1)第一乙烯均聚物;和(2)与第一均聚物不同的第二乙烯均聚物。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进一步包含成核剂。
下文中进一步限定该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
第一乙烯均聚物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使用单位点聚合催化剂制成。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使用单位点聚合催化剂在溶液相聚合方法中制成。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如下制成:使用单位点聚合催化剂以便在溶液相聚合方法中聚合唯一作为有意加入的单体的乙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小于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具有≤ 20.0 g/10min、或≤ 15.0 g/10min、或≤ 1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具有0.01至15.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可为0.01至10.0 g/10min、或0.01至7.5 g/10min、或0.01至5.0 g/10min、或0.01至3.0 g/10min、或0.1至15.0g/10min、或0.1至10.0 g/10min或0.1至5.0 g/10min、或0.1至3.0 g/10min。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具有小于25、或小于23、或小于20的熔体流动比I21/I2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具有40,000至250,000 g/mol的重均分子量Mw,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具有50,000至200,000 g/mol、或60,000至175,000 g/mol、或60,000至150,000 g/mol、或50,000至150,000 g/mol、或50,000至130,000 g/mol、或60,000至130,000 g/mol的重均分子量Mw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具有≤ 3.0、或< 3.0、或≤ 2.7、或<2.7、或≤ 2.5、或< 2.5、或≤ 2.3、或< 2.3、或≤ 2.1、或< 2.1或大约2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具有1.7至3.0的分子量分布Mw/Mn,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具有1.8至2.7、或1.8至2.5、或1.8至2.3、或1.9至2.1的分子量分布Mw/Mn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均聚物的密度d1小于第二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2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具有0.930至0.985 g/cm3的密度d1,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一乙烯均聚物具有0.930至0.980 g/cm3、或0.930至0.975 g/cm3、或0.935至0.980 g/cm3、或0.940至0.980 g/cm3、或0.940至0.975g/cm3、或0.943至0.980 g/cm3、或0.943至0.975 g/cm3、或0.943至0.970 g/cm3、或0.943至0.965 g/cm3、或0.945至0.980 g/cm3、或0.945至0.975 g/cm3、或0.945至0.970 g/cm3、或0.945至0.965 g/cm3、或0.946至0.980 g/cm3、或0.946至0.975 g/cm3、或0.946至0.970 g/cm3、或0.946至0.965 g/cm3、或0.940至0.962 g/cm3、或0.940至0.960 g/cm3、或0.943至0.962 g/cm3的密度d1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第一乙烯均聚物的重量百分比(重量%)(即基于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的总重量,第一乙烯均聚物的重量百分比)可为大约5重量%至大约95重量%,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第一乙烯均聚物的重量百分比(重量%)可为大约5重量%至大约90重量%、或大约10重量%至大约90重量%、或大约15至大约80重量%、或大约20重量% 至大约80重量%、或大约25重量%至大约75重量%、或大约30重量%至大约70重量%、或大约35重量%至大约65重量%、或大约40重量%至大约70重量%、或大约45重量%至大约65重量%、或大约50重量%至大约60重量%。
第二乙烯均聚物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使用单位点聚合催化剂制成。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使用单位点聚合催化剂在溶液相聚合方法中制成。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如下制成:使用单位点聚合催化剂以便在溶液相聚合方法中聚合唯一作为有意加入的单体的乙烯。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大于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25、或至少50、或至少100、或至少1,000、或至少5,000、或至少7,500。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25至30,000,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可为50至30,000、或100至30,000、或1000至30,000、或5,000至30,000、或50至25,000、或100至25,000、或1,000至25,000、或5,000至25,000、或7,500至30,000、或7,500至25,000。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至少250g/10min、或至少500 g/10min、或至少1,000 g/10min、或至少5,000 g/10min、或至少75,000 g/10min、或至少10,0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2。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250至20,0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2,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可为500至15,000 g/10min、或1000至17,500 g/10min、或2,500至20,000 g/10min、或5,000至20,000 g/10min、或 5,000至17,500 g/10min、或 1000至20,000 g/10min、或 2,500至17,500 g/10min、或 7,500至20,000 g/10min、或 7,500至17,500 g/10min、或 7,500至15,000 g/10min、或 5,000至15,000 g/10min。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小于25、或小于23、或小于20的熔体流动比I21/I2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 65,000 g/mol、或≤ 55,000 g/mol、或≤ 45,000 g/mol、或≤ 35,000 g/mol、或≤ 25,000 g/mol、或≤ 15,000g/mol、或≤ 10,000 g/mol的重均分子量Mw。在另一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2,500至70,000 g/mol的重均分子量Mw,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2,500至60,000 g/mol、或2,500至50,000 g/mol、或 2,500 至 40,000 g/mol、或 2,500至30,000 g/mol、或 2,500至20,000 g/mol、或 2,500至15,000 g/mol、或 5,000至30,000 g/mol、或 5,000至20,000g/mol、或 5,000至25,000 g/mol、或 2,500至25,000 g/mol的重均分子量Mw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 3.0、或< 3.0、或≤ 2.7、或<2.7、或≤ 2.5、或< 2.5、或≤ 2.3、或< 2.3、或≤ 2.1、或< 2.1或大约2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1.7至3.0的分子量分布Mw/Mn,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1.8至2.7、或1.8至2.5、或1.8至2.3、或1.9至2.1的分子量分布Mw/Mn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均聚物的密度d2大于第一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1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2比第一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1大不到0.035 g/cm3。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2小于0.030g/cm3。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2比第一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1大不到0.025 g/cm3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0.940至0.985 g/cm3的密度d2,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0.943 至0.985 g/cm3、或 0.945至0.985 g/cm3、或 0.950至0.985 g/cm3、或 0.950至0.980 g/cm3、或 0.953至0.985 g/cm3、或 0.953至0.980 g/cm3、或 0.955至0.985 g/cm3、或 0.955至0.980 g/cm3、或 0.955至0.975 g/cm3、或 0.950至0.975 g/cm3、或 0.957至0.985 g/cm3、或 0.957至0.980 g/cm3、或 0.957至0.975 g/cm3、或 0.959至0.985 g/cm3、或 0.959至0.980 g/cm3、或 0.959至0.975 g/cm3的密度d2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重量百分比(重量%)(即基于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的总重量,该第二乙烯均聚物的重量百分比)可为大约5重量%至大约95重量%,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重量百分比(重量%)可为约5重量%至约90重量%、或约10重量%至约90重量%、或约15至约80重量%、或约20重量%至约80重量%、或约25重量%至约75重量%、或约30重量%至约70重量%、或约35重量%至约65重量%、或约35重量%至约60重量%、或约35重量%至约55重量%、或约40重量%至约55重量%、或约40重量%至约50重量%。
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将包含第一乙烯均聚物和第二乙烯均聚物(各自如本文中所定义)。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分析中具有双峰曲线(即分子量分布)。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组合物在根据ASTM D6474-99的方法生成的凝胶渗透色谱图中具有双峰曲线。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100,000 g/mol、或≤75,000 g/mol、或< 70,000 g/mol、或≤ 65,000 g/mol、或< 65,000 g/mol、或≤ 60,000g/mol、或< 60,000 g/mol的重均分子量Mw。在另一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10,00至75,000 g/mol的重均分子量Mw,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15,000至75,000 g/mol、或15,000至70,000 g/mol、或20,000至75,000 g/mol、或25,000至75,000 g/mol、或30,000至75,000 g/mol、或25,000至70,000 g/mol、或25,000至65,000 g/mol、或25,000至60,000 g/mol、或30,000至75,000 g/mol、或30,000至70,000 g/mol、或30,000至65,000g/mol、或35,000至75,000 g/mol、或35,000至70,000 g/mol、或35,000至65,000 g/mol的重均分子量Mw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50,000 g/mol、或≤40,000 g/mol、或< 40,000 g/mol、或≤ 30,000 g/mol、或< 30,000 g/mol、或≤ 20,000g/mol、或< 20,000 g/mol、或≤ 15,000 g/mol、或< 15,000 g/mol、或≤ 10,000 g/mol、或< 10,000 g/mol的数均分子量Mn。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1,000至50,000 g/mol的数均分子量Mn,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1,000至40,000 g/mol、或1,000至30,000 g/mol、或1,000至20,000 g/mol、或1,000至15,000 g/mol、或1,000至10,000 g/mol、或2,500至35,000 g/mol、或2,500至30,000 g/mol、或2,500至25,000 g/mol、或2,500至20,000 g/mol、或2,500至15,000 g/mol、或2,500至10,000 g/mol、或5,000至35,000 g/mol、或5,000至30,000 g/mol、或5,000至25,000 g/mol、或5,000至20,000 g/mol、或5,000至15,000 g/mol、或5,000至10,000 g/mol的数均分子量Mn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3.0至15.0的分子量分布Mw/Mn,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3.5至15.0、或3.0至12.0、或4.0至15.0、或4.0至12.0、或4.0至10.0、或4.0至9.0.的分子量分布Mw/Mn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0.943至0.987 g/cm3的密度,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0.945至0.985 g/cm3、或0.947至0.985 g/cm3、或0.950至0.985 g/cm3、或0.953至0.985 g/cm3、或0.955至0.985 g/cm3、或0.961至0.085 g/cm3、或0.945至0.980 g/cm3、或0.947至0.980 g/cm3、或0.950至0.980 g/cm3、或0.951至0.980 g/cm3、或0.953至0.980 g/cm3、或0.955至0.980 g/cm3、或0.961至0.980 g/cm3、或0.945至0.975 g/cm3、或0.947至0.975 g/cm3、或0.950至0.975 g/cm3、或0.951至0.975 g/cm3、或0.953至0.975 g/cm3、或0.955至0.975 g/cm3、或0.961至0.975 g/cm3、、或0.945至0.970g/cm3、或0.947至0.970 g/cm3、或0.950至0.970 g/cm3、或0.951至0.970 g/cm3、或0.953至0.970 g/cm3、或0.955至0.970 g/cm3、或0.961至0.970 g/cm3的密度。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0.950 g/cm3、或> 0.950g/cm3、或≥ 0.955 g/cm3、或> 0.955 g/cm3、或≥ 0.960 g/cm3、或> 0.960 g/cm3、或≥0.965 g/cm3、或> 0.965 g/cm3的密度。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至少1.0 g/10min(≥ 1.0 g/10min)、或至少3.0 g/10min(≥ 3.0 g/10min)、或至少5.0 g/10min(≥ 5.0 g/10min)、或至少7.5 g/10min(≥ 7.5 g/10min)、或至少10.0 g/10min(≥ 10.0 g/10min)、或大于3.0g/10min(> 3.0 g/10min)、或大于5.0 g/10min(> 5.0 g/10min)、或大于7.5 g/10min(>7.5 g/10min)、或大于10.0 g/10min(> 1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1.0至25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熔体指数I2可为1.0至200 g/10min、或1.0至150 g/10min、或1至100 g/10min、或1至50 g/10min、或10.0至200 g/10min、或10.0至150 g/10min、或10.0至100 g/10min、或10.0至50 g/10min、或7.5至200 g/10min、或7.5至150 g/10min、或7.5至100 g/10min、或7.5至50 g/10min、或5.0至200 g/10min、或5.0至150 g/10min、或5.0至100 g/10min、或5.0至75g/10min、或5.0至50 g/10min、或5.0至40 g/10min、或3.0至100 g/10min、或3.0至75 g/10min、或3.0至50 g/10min、或3.0至40 g/10min、或7.5至40 g/10min、或7.5至30 g/10min。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至少200 g/10min(≥ 200 g/10min)、或至少250 g/10min(≥ 250 g/10min)、或至少300 g/10min(≥ 300 g/10min)、或至少350 g/10min(≥ 350 g/10min)、或至少400 g/10min(≥ 400 g/10min)、或大于 200g/10min(> 200 g/10min)、或大于 250 g/10min(> 250 g/10min)、或大于 300 g/10min(>300 g/10min)、或大于 350 g/10min(> 350 g/10min)、或大于 400 g/10min(> 400 g/10min)的高负荷熔体指数I21。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200至2500 g/10min的高负荷熔体指数I21,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高负荷熔体指数I21可为200至2,000 g/10min、或200至1,500 g/10min,200至1,000 g/10min、或200至800g/10min。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50、或< 50、或≤ 45、或<40、或≤ 35、或< 35的熔体流动比I21/I2。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12至75的熔体流动比I21/I2,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14至60、或14至50、或16至40、或18至50、或18至40、或20至50、或20至45、或20至40的熔体流动比I21/I2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1.40的应力指数,其定义为Log10[I6/I2]/Log10[6.48/2.16]。在本公开的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组合物具有小于1.38、或小于1.36、或小于1.34、或小于1.32、或小于1.30、或小于1.28的应力指数Log10[I6/I2]/Log10[6.48/2.16]。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在大约105 s-1(240℃)下的小于大约8Pa.s的剪切粘度。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在大约105 s-1(240℃)下的大约1至大约8Pa.s的剪切粘度,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在大约105 s-1(240℃)下的大约2至大约6 Pa.s、或大约2至大约5Pa.s、或大约3至大约5 Pa.s的剪切粘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在240℃下的剪切粘度比SVR(100,100000)可以为大约10至大约80,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在240℃下的剪切粘度比SVR(100,100000)可以为大约20至大约80、或大约30至大约80、或大约20至大约70、或大约30至大约70。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5.5 重量%、或小于4.5重量%、或小于3.5重量%、或小于2.5重量%、或小于2.0重量%、或小于1.5重量%、或小于1.0重量%、或小于0.75重量%的己烷可提取值。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或由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制成的模制品(或板)具有根据ASTM D1693(在条件B下在100% IGEPAL和50℃下)测得的小于50小时、或小于40小时、或小于30小时、或小于20小时、或小于10小时、或小于5小时的在100%下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ESCR条件B。
本公开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可以使用任何常规共混方法来制备,例如但不限于物理共混和通过在多反应器系统中聚合的原位共混。例如,可以通过熔融混合两种预成型的聚合物来进行混合第一乙烯均聚物与第二乙烯均聚物。优选在至少两个连续的聚合阶段中制备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的方法,但是,对本公开应用而言,设想串联或并联双反应器方法二者。可采用气相、淤浆相或溶液相反应器系统,其中溶液相反应器系统是优选的。
混合催化剂单一反应器系统也可用于制备本公开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如例如美国专利号6,372,864和美国专利申请号20060247373A1中描述的那样,采用双反应器溶液聚合方法,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通常,用于本公开的催化剂将是具有至少一个环戊二烯基配体的基于第4族金属的所谓单位点催化剂。此类催化剂的实例(其包括茂金属、限制几何构型催化剂和膦亚胺催化剂)通常与选自甲基铝氧烷、硼烷或离子硼酸盐的活化剂组合使用,并进一步描述在美国专利号3,645,992;5,324,800;5,064,802;5,055,438;6,689,847;6,114,481和6,063,879中。此类单位点催化剂有别于同样是本领域中公知的传统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或Phillips催化剂。通常,单位点催化剂产生分子量分布(Mw/Mn)小于大约3.0、或在一些情况下小于大约2.5的乙烯均聚物。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在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的每一种的制备中使用产生分子量分布(Mw/Mn)小于大约3.0、或小于大约2.7、或小于大约2.5的乙烯均聚物的单位点催化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第3、4或5族金属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制备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所述有机金属配合物的特征还在于具有膦亚胺配体。此类配合物在对烯烃聚合有活性时通常被称为膦亚胺(聚合)催化剂。膦亚胺催化剂的一些非限制性实例可以在美国专利号6,342,463;6,235,672;6,372,864;6,984,695;6,063,879;6,777,509和6,277,931中找到,其均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茂金属催化剂的一些非限制性实例可以在美国专利号4,808,561;4,701,432;4,937,301;5,324,800;5,633,394;4,935,397;6,002,033和6,489,413中找到,其均通过引用并入本文。限制几何构型催化剂的一些非限制性实例可以在美国专利号5,057,475;5,096,867;5,064,802;5,132,380;5,703,187和6,034,021中找到,其均通过引用以其全文并入本文。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优选使用不会产生长链支化(LCB)的单位点催化剂。通过NMR检测的己基(C6)支链不包括在本公开的长链支链的定义中。
不希望被任何单一理论束缚,长链支化会在低剪切速率下提高粘度,由此在盖和密封件的制造过程中,如在压塑过程中不利地影响循环时间。长链支化可采用13C NMR方法测定,并可使用Randall在Rev. Macromol. Chem. Phys. C29 (2和3), 第285页中公开的方法进行量化评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将含有每1000个碳原子小于0.3个长链支链。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将含有每1000个碳原子小于0.01个长链支链。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如上定义)通过使唯一作为可聚合单体的乙烯与聚合催化剂在溶液相聚合条件下在至少两个聚合反应器中(溶液相聚合条件的一个实例参见例如美国专利号6,372,864;6,984,695和美国申请号20060247373A1,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接触来制备。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通过使至少一种单位点聚合催化剂体系(包含至少一种单位点催化剂和至少一种活化剂)与唯一作为可聚合单体的乙烯在溶液聚合条件下在至少两个聚合反应器中接触来制备。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包含单位点催化剂和活化剂的第4族单位点催化剂体系用于溶液相双反应器系统中以便通过乙烯的聚合来制备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包含膦亚胺催化剂和活化剂的第4族膦亚胺催化剂体系用于溶液相双反应器系统中以便通过乙烯的聚合来制备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溶液相双反应器系统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溶液相反应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制备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聚合方法包括使至少一种单位点聚合催化剂体系(包含至少一种单位点催化剂和至少一种活化剂)与乙烯在溶液聚合条件下在至少两个聚合反应器中接触。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制备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聚合方法包括使至少一种单位点聚合催化剂体系与乙烯在溶液聚合条件下在串联配置的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中接触。
生产本公开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通常将包括挤出或配混步骤。此类步骤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
除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之外,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可以包含其它聚合物组分。此类聚合物组分包括原位制备的聚合物或在挤出或配混步骤过程中加入到聚合物组合物中的聚合物。
任选地,可以将添加剂加入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添加剂可以在挤出或配混步骤过程中加入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但是其它合适的已知方法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添加剂可以原样加入,或作为单独的聚合物组分的一部分(即并非本文中所述的第一或第二乙烯均聚物)加入,或作为母料的一部分加入(任选在挤出或配混步骤过程中)。合适的添加剂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并包括但不限于抗氧化剂、亚磷酸酯和亚膦酸酯、硝酮、抗酸剂、紫外线稳定剂、UV吸收剂、金属钝化剂、染料、填料和增强剂、纳米级有机或无机材料、抗静电剂、润滑剂如硬脂酸钙、滑爽添加剂,如芥酸酰胺或山萮酸酰胺,和成核剂(nucleating agents)(包括成核试剂(nucleators)、颜料或可为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提供成核作用的任何其它化学品)。可以任选加入的添加剂通常以至多20重量%(wt%)的量加入。
可通过将(通常为粉末或丸粒形式的)聚合物混合物与可独自或以含有其它添加剂(如稳定剂、颜料、抗静电剂、UV稳定剂和填料)的浓缩物形式使用的成核剂捏合而将一种或多种成核剂引入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其应该是被聚合物润湿或吸收、不溶于聚合物并且熔点高于聚合物的熔点的材料,并且其应该可以尽可能细的形式(1至10 µm)均匀分散在聚合物熔体中。已知对聚烯烃具有成核能力的化合物包括脂族一元酸或二元酸或芳基烷基酸的盐,如琥珀酸钠或苯基乙酸铝;和芳族或脂环族羧酸的碱金属或铝盐,如β-萘甲酸钠或苯甲酸钠。
市售并可加入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的成核剂的一些非限制性实例是二亚苄基山梨醇酯(如由Milliken Chemical以商标MILLAD® 3988和由Ciba SpecialtyChemicals以商标IRGACLEAR®出售的产品)。可加入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的成核剂的其它非限制性实例包括美国专利号5,981,636中公开的环状有机结构(及其盐,如双环[2.2.1]庚烯二甲酸二钠);美国专利号5,981,636(如公开在美国专利号6,465,551中;Zhao等人,授予Milliken)中公开的结构的饱和形式;如美国专利号6,599,971(Dotson等人,授予Milliken)中公开的具有六氢邻苯二甲酸结构(或“HHPA”结构)的某些环状二羧酸的盐;和磷酸酯,如美国专利号5,342,868中公开的那些和由Asahi Denka Kogyo以商品名NA-11和NA-21出售的那些,环状二羧酸酯及其盐,如美国专利号6,599,971中公开的HHPA结构的二价金属或类金属盐(特别是钙盐)。为清楚起见,HHPA结构通常包括具有在环中的6个碳原子和两个羧酸基团(其为在环结构的相邻原子上的取代基)的环结构。环中的其它四个碳原子可如美国专利号6,599,971中公开的那样被取代。一个实例是1,2-环己烷二甲酸,钙盐(CAS登记号491589-22-1)。可加入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的成核剂的再其它非限制性实例包括WO2015042561、WO2015042563、WO2015042562和WO2011050042中公开的那些。
上述成核剂中的许多可难以与要成核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混合,并已知使用分散助剂(例如硬脂酸锌)以减轻这一问题。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成核剂充分分散在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用成核剂的量相对较小——按重量计百万分之100至4000份(基于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重量),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必须小心确保成核剂良好分散。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该成核剂以细碎形式(小于50微米、尤其小于10微米)加入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以促进混合。这种类型的“物理共混物”(即固体形式的成核剂与树脂的混合物)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优于使用成核试剂的“母料”(其中术语“母料”是指首先将添加剂——在这种情况下为成核试剂——与少量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熔融混合,并随后将“母料”与剩余的大部分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熔融混合的做法)。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可借助“母料”将添加剂如成核剂加入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其中术语“母料”是指首先将添加剂(例如成核试剂)与少量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熔融混合,随后将“母料”与剩余的大部分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熔融混合的做法。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进一步包含成核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20至4,000 ppm(即百万分之几份,基于聚乙烯共聚物组合物中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的总重量)的成核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进一步包含为二羧酸化合物的盐的成核剂。二羧酸化合物在本文中定义为含有两个羧基(-COOH)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二羧酸化合物的盐由此将包含一种或多种合适的阳离子抗衡离子,优选金属阳离子,以及具有两个阴离子羧酸根(-COO)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模制品。此类制品可通过压塑、连续压塑、注塑或吹塑来形成。此类制品包括例如用于瓶子、容器、袋子、药瓶、配件、药用瓶等等的盖、螺旋盖和密封件,包括其铰链(hinged)形式和系链(tethered)形式。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用于瓶子、袋子等等的配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软包装。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膜,如吹塑膜、流延膜和层合或挤出膜,或挤出涂层以及拉伸膜。由聚合物制备此类膜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挤出涂布膜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一个或超过一个膜层,其是多层膜或膜结构的一部分。制备此类多层膜或膜结构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在用于灌装任何合适的瓶子、容器等等的任何热灌装法(或无菌灌装法)中使用的具有任何合适设计与尺寸的任何密封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瓶子、容器、袋等等的密封件。例如,考虑通过连续压塑或注塑形成的瓶子的密封件。此类密封件包括例如用于瓶子、容器、袋等等的盖、铰链盖、螺旋盖、铰链式螺旋盖、按扣顶盖(snap-top cap)、铰链式按扣顶盖和任选的铰链式密封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袋、容器等等的配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模制品。例如,考虑通过连续压塑和注塑形成的制品。此类制品包括例如用于瓶子的盖、螺旋盖和密封件。
密封件
术语“盖”和“密封件”在本公开中可互换使用,并且均意味着用于封装、密封、关闭或覆盖等等与容器、瓶、罐、袋等等组合使用的合适形状的开口、适当模制的孔、宽口结构(open necked structure)等等的任何合适形状的模制品。
密封件包括单件式密封件或包括多于一个零件的密封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密封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单件式密封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具有显窃启带(TEB)的密封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瓶子、容器、袋等等的密封件。例如,考虑通过压塑或注塑形成的瓶子密封件。此类密封件包括例如用于瓶子、容器、袋等等的铰链盖、铰链式螺旋盖、铰链式按扣顶盖和铰链式密封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瓶子密封件组装件,其包括盖部分、系链部分和保持工具部分。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密封件(或盖)是用于瓶子、容器、袋等等的螺旋盖。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密封件(或盖)是用于瓶子、容器、袋等等的按扣密封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密封件(或盖)包括与密封件(或盖)的剩余部分相同的材料制成的铰链。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密封件(或盖)是铰链式密封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密封件(或盖)是用于瓶子、容器、袋等等的铰链式密封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密封件(或盖)用于甑馏(retort)、热灌装、无菌灌装和冷灌装应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密封件(或盖)是翻转铰链式密封件,如用在塑料番茄酱瓶或含有食品的类似容器上的翻转铰链式密封件。
当密封件是铰链式密封件时,其包含铰链组件并通常由至少两个主体构成,所述至少两个主体通过至少一个充当所谓“活动铰链”的较薄区段连接以允许所述至少两个主体从初始模制位置弯曲。一个或多个较薄区段可为连续的或网状的(web-like),宽的或窄的。
可用的密封件(用于瓶子、容器等等)是铰链式密封件,并可由通过至少一个较薄可弯曲部分互相连接的两个主体构成(例如这两个主体可以通过单个桥连部分或多于一个桥连部分或通过网状部分等连接)。第一主体可含有分配孔(dispensing hole),并且其可按扣到容器上或拧到容器上以覆盖容器开口(例如瓶口),而第二主体可充当可与第一主体配合的按扣盖(snap on lid)。
盖和密封件(其中铰链盖和密封件和螺旋盖是子集)可以根据任何已知方法制备,包括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注塑和压塑技术。因此,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用包括至少一个压塑步骤和/或至少一个注塑步骤的方法制备包含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如上文所定义)的密封件(或盖)。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盖和密封件(包括单件式或多件式变体和铰链式变体)包含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质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的上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因此这一实施方案的密封件和盖非常适合密封瓶子、容器等等,例如可含有可变质(例如因接触氧气)液体或食物,包括但不限于在适当压力下的液体(即碳酸饮料或适当加压的可饮用液体)的瓶子。
密封件和盖也可用于密封含有饮用水或非碳酸饮料(例如果汁)的瓶子。其它应用包括用于含有食品的瓶子、容器和袋,如例如番茄酱瓶等等的盖和密封件。
密封件和盖可为单件式密封件或包括密封件和衬里的两件式密封件。
密封件和盖还可具有多层设计,其中密封件或盖包括至少两个层,其中至少一个由本文中所述的聚乙烯共混物制成。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密封件通过连续压塑制成。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密封件通过注塑制成。
本公开中所述密封件可为适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使密封件与液体在提高温度下接触的步骤的容器密封方法(如热灌装法,和在一些情况下的无菌灌装法)的密封件。此类密封件和方法例如描述在加拿大专利申请号2,914,353;2,914,354;和2,914,315中。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制得的密封件是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大约2.15克的重量,并具有以下尺寸:密封件高度(不包括防盗环) = 大约10.7 mm;具有防盗环的密封件高度 = 大约15.4 mm;外径@ 4mm = 大约29.6 mm;螺纹直径 = 大约25.5 mm;凸起密封(Bump seal)直径 = 大约24.5 mm;凸起密封厚度 = 大约0.7 mm;距olive中心的凸起密封高度 = 大约1.5 mm;孔(Bore)密封直径 = 大约22.5 mm;孔密封厚度 = 大约0.9mm;距olive中心的孔高度 = 大约1.6 mm;顶板厚度(Top panel thickness) = 大约1.2mm;防盗带底切直径 = 大约26.3 mm;螺纹深度 = 大约1.1 mm;螺距 = 大约2.5 mm;螺纹根部@ 4 mm = 27.4 mm。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注塑法制备密封件以制备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大约2.15克的重量,并具有以下尺寸:密封件高度(不包括防盗环) = 大约10.7mm;具有防盗环的密封件高度 = 大约15.4 mm;外径@ 4mm = 大约29.6 mm;螺纹直径 = 大约25.5 mm;凸起密封直径 = 大约24.5 mm;凸起密封厚度 = 大约0.7 mm;距olive中心的凸起密封高度 = 大约1.5 mm;孔密封直径 = 大约22.5 mm;孔密封厚度 = 大约0.9 mm;距olive中心的孔高度 = 大约1.6 mm;顶板厚度 = 大约1.2 mm;防盗带底切直径 = 大约26.3 mm;螺纹深度 = 大约1.1 mm;螺距 = 大约2.5 mm;螺纹根部@ 4 mm = 27.4 mm。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连续注塑法制备密封件以制备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大约2.15克的重量,并具有以下尺寸:密封件高度(不包括防盗环) = 大约10.7 mm;具有防盗环的密封件高度 = 大约15.4 mm;外径@ 4mm = 大约29.6 mm;螺纹直径= 大约25.5 mm;凸起密封直径 = 大约24.5 mm;凸起密封厚度 = 大约0.7 mm;距olive中心的凸起密封高度 = 大约1.5 mm;孔密封直径 = 大约22.5 mm;孔密封厚度 = 大约0.9mm;距olive中心的孔高度 = 大约1.6 mm;顶板厚度 = 大约1.2 mm;防盗带底切直径 = 大约26.3 mm;螺纹深度 = 大约1.1 mm;螺距 = 大约2.5 mm;螺纹根部@ 4 mm = 27.4 mm。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使用模塑法制备密封件以制备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 0.0030 cm3/密封件/天、或≤ 0.0025 cm3/密封件/天、或≤ 0.0021 cm3/密封件/天、或≤ 0.0020 cm3/密封件/天、≤ 0.0018 cm3/密封件/天、或≤ 0.0016 cm3/密封件/天、或≤ 0.0014 cm3/密封件/天的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连续压塑法制备密封件以制备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 0.0030cm3/密封件/天、或≤ 0.0025cm3/密封件/天、或≤ 0.0021 cm3/密封件/天、或≤ 0.0020 cm3/密封件/天、≤ 0.0018 cm3/密封件/天、或≤ 0.0016 cm3/密封件/天、或≤ 0.0014 cm3/密封件/天的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注塑法制备密封件以制备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 0.0030 cm3/密封件/天、或≤ 0.0025 cm3/密封件/天、或≤ 0.0021 cm3/密封件/天、或≤ 0.0020 cm3/密封件/天、≤ 0.0018 cm3/密封件/天、或≤ 0.0016 cm3/密封件/天、或≤ 0.0014 cm3/密封件/天的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使用模塑法制备密封件以制备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0.0005至0.0025 cm3/密封件/天的氧气透过率OTR,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使用模塑法制备密封件以制备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0.0006至0.0023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21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9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7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5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3 cm3/密封件/天的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连续压塑法制备密封件以制备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0.0005至0.0025 cm3/密封件/天的氧气透过率OTR,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使用连续压塑法制备密封件以制备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0.0006至0.0023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21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9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7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5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3 cm3/密封件/天的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注塑法制备密封件以制备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0.0005至0.0025 cm3/密封件/天的氧气透过率OTR,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使用注塑法制备密封件以制备PCO 1881 CSD密封件,其具有0.0006至0.0023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21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9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7 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5cm3/密封件/天、或0.0006至0.0013 cm3/密封件/天的氧气透过率OTR。
流延(和层合)膜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上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用于形成流延膜或层合膜。
任选用真空箱和/或气刀将流延膜从平模头挤出到骤冷辊或夹辊(nipped roll)上。膜可为经由单个或多个模头通过各种挤出获得的单层膜或共挤出的多层膜。所得膜可原样使用,或可层合到其它膜或基材上,例如通过热、粘合剂层合或直接挤出到基材上。所得膜和层合材料可经受其它成型操作,如压花、拉伸、热成型。可施加表面处例如电晕,并且膜可印刷。
在流延膜挤出方法中,薄膜通过狭缝挤出到骤冷的、高度抛光的转向辊上,在那里从一侧对其进行骤冷。辊的速度控制牵引比和最终的膜厚度。随后将膜送至第二辊以冷却另一侧。最后,其穿过辊系统并卷绕在辊上。在另一实施方案中,两个或更多个薄膜通过两个或更多个狭缝共挤出到冷却的、高度抛光的转向辊上,共挤出膜从一侧进行骤冷。辊的速度控制拉伸比和最终的共挤出膜厚度。随后将该共挤出膜送至第二辊以冷却另一侧。最后,其穿过辊系统并卷绕在辊上。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流延膜产品可进一步将一个或多个层层合成多层结构。
流延膜和层合材料可用于多种目的,例如食品包装(干食品、新鲜食品、冷冻食品、液体、加工食品、粉末、颗粒),用于包装洗涤剂、牙膏、毛巾,用于标签和释放衬层。膜还可用于单元化和工业包装,特别是拉伸膜。膜还可用于卫生和医疗应用,例如用于尿布、成人失禁产品、女性卫生用品、造瘘袋的透气和不透气膜。最后,流延膜还可用于胶带和人造草皮应用。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膜或膜层具有≤ 100cm3/100 in2/天、或≤ 90 cm3/100in2/天、或≤ 80 cm3/100 in2/天、或≤ 70 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压塑膜或膜层具有≤ 100 cm3/100 in2/天、或≤ 90cm3/100 in2/天、或≤ 80 cm3/100 in2/天、或≤ 70 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流延膜或膜层具有≤ 100 cm3/100 in2/天、或≤ 90cm3/100 in2/天、或≤ 80 cm3/100 in2/天、或≤ 70 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层合膜或膜层具有≤ 100 cm3/100 in2/天、或≤ 90cm3/100 in2/天、或≤ 80 cm3/100 in2/天、或≤ 70 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膜或膜层具有30至100 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膜或膜层具有30至90 cm3/100 in2/天、或40至90 cm3/100 in2/天、或30至80cm3/100 in2/天、或40至80 cm3/100 in2/天、或30至70 cm3/100 in2/天、或40至70 cm3/100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压塑膜或膜层具有30至100 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压塑膜或膜层具有30至90 cm3/100 in2/天、或40至90 cm3/100 in2/天、或30至80cm3/100 in2/天、或40至80 cm3/100 in2/天、或30至70 cm3/100 in2/天、或40至70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流延膜或膜层具有30至100 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流延膜或膜层具有30至90 cm3/100 in2/天、或40至90 cm3/100 in2/天、或30至80cm3/100 in2/天、或40至80 cm3/100 in2/天、或30至70 cm3/100 in2/天、或40至70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层合膜或膜层具有30至100 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层合膜或膜层具有30至90 cm3/100 in2/天、或40至90 cm3/100 in2/天、或30至80cm3/100 in2/天、或40至80 cm3/100 in2/天、或30至70 cm3/100 in2/天、或40至70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氧气透过率O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膜或膜层具有≤ 0.250 g/100 in2/天、或≤ 0.230 g/100 in2/天、或≤ 0.210 g/100 in2/天、或≤ 0.200 g/100 in2/天、或≤ 0.190 g/100in2/天、或≤ 0.180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压塑膜或膜层具有≤ 0.250 g/100 in2/天、或≤ 0.230g/100 in2/天、或≤ 0.210 g/100 in2/天、或≤ 0.200 g/100 in2/天、或≤ 0.190 g/100in2/天、或≤ 0.180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流延膜或膜层具有≤ 0.250 g/100 in2/天、或≤ 0.230g/100 in2/天、或≤ 0.210 g/100 in2/天、或≤ 0.200 g/100 in2/天、或≤ 0.190 g/100in2/天、或≤ 0.180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层合膜或膜层具有≤ 0.250 g/100 in2/天、或≤ 0.230g/100 in2/天、或≤ 0.210 g/100 in2/天、或≤ 0.200 g/100 in2/天、或≤ 0.190 g/100in2/天、或≤ 0.180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膜或膜层具有0.080至0.250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膜或膜层具有0.100至0.230 g/100 in2/天、或0.100至0.210 g/100 in2/天、或0.100至0.20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9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8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75 g/100 in2/天、或0.110至0.230 g/100 in2/天、或0.110至0.210 g/100 in2/天、或0.110至0.200 g/100 in2/天、或0.110至0.190 g/100 in2/天、或0.110至0.180 g/100 in2/天、或0.110至0.175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压塑膜或膜层具有0.080至0.250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压塑膜或膜层具有0.100至0.230 g/100 in2/天、或0.100至0.210g/100 in2/天、或0.100至0.20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9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8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75 g/100 in2/天、或0.110至0.230 g/100 in2/天、或0.110至0.210 g/100 in2/天、或0.110至0.200 g/100 in2/天、或0.110至0.190 g/100in2/天、或0.110至0.180 g/100 in2/天、或0.110至0.175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流延膜或膜层具有0.080至0.250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流延膜或膜层具有0.100至0.230 g/100 in2/天、或0.100至0.210g/100 in2/天、或0.100至0.20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9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8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75 g/100 in2/天、或0.110至0.230 g/100 in2/天、或0.110至0.210 g/100 in2/天、或0.110至0.200 g/100 in2/天、或0.110至0.190 g/100in2/天、或0.110至0.180 g/100 in2/天、或0.110至0.175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层合膜或膜层具有0.080至0.250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包括该范围内的任何更窄范围和这些范围所涵盖的任何值。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层合膜或膜层具有0.100至0.230 g/100 in2/天、或0.100至0.210g/100 in2/天、或0.100至0.20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9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80 g/100 in2/天、或0.100至0.175 g/100 in2/天、或0.110至0.230 g/100 in2/天、或0.110至0.210 g/100 in2/天、或0.110至0.200 g/100 in2/天、或0.110至0.190 g/100in2/天、或0.110至0.180 g/100 in2/天、或0.110至0.175 g/100 in2/天的归一化水蒸气透过率WVTR。
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本公开的其它非限制性细节。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公开的所选实施方案的目的,要理解的是,提出的实施例不限制提出的权利要求。
实施例
通用聚合物表征方法
在测试前,每个试样在23±2℃和50±10%的相对湿度下调节至少24小时,随后在23±2℃和50±10%的相对湿度下进行测试。在此,术语“ASTM条件”是指保持在23±2℃和50±10%的相对湿度下的实验室;并且待测试的试样在测试前在该实验室中调节至少24小时。ASTM是指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
采用ASTM D792-13(2013年11月1日)测定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密度(以g/cm3计)。
采用ASTM D1238(2013年8月1日)测定熔体指数。在190℃下分别使用2.16 kg、6.48 kg、10 kg和21.6 kg砝码测量熔体指数I2、I6、I10和I21。在此,术语“应力指数”或其缩写“S.Ex.”由以下关系来定义:S.Ex.= log (I6/I2)/log(6480/2160);其中I6和I2分别是使用6.48 kg和2.16 kg负载在190℃下测得的熔体流动速率。
通过使用通用校准(例如ASTM –D6474-99)的具有差示折光指数(DRI)检测的高温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Mn、Mw和Mz(g/mol)。使用以商品名“Waters 150c”出售的仪器用1,2,4-三氯苯作为流动相在140℃下获得GPC数据。通过将聚合物溶解在这种溶剂中制备样品,并且不经过滤运行。分子量以聚乙烯当量表示,其中数均分子量(“Mn”)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9%,并且重均分子量(“Mw”)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0%。分子量分布(MWD)是重均分子量除以数均分子量Mw/Mn。z平均分子量分布是Mz/Mn。通过在1,2,4-三氯苯(TCB)中加热该聚合物并在炉中在150℃下在轮上旋转4小时,制备聚合物样品溶液(1至2毫克/毫升)。将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4-甲基酚(BHT)加入到该混合物中以稳定聚合物抵抗氧化降解。BHT浓度为250 ppm。样品溶液在配有四个SHODEX®柱(HT803、HT804、HT805和HT806)的PL 220高温色谱法装置上使用流速1.0毫升/分钟的TCB作为流动相在140℃下色谱分离,使用差示折光指数(DRI)作为浓度检测器。将BHT以250 ppm的浓度加入到流动相中以防止这些柱氧化降解。样品注射体积为200毫升。用CIRRUS® GPC软件加工原始数据。用窄分布聚苯乙烯标样校准柱。使用如ASTM标准试验方法D6474中描述的Mark-Houwink方程将聚苯乙烯分子量换算成聚乙烯分子量。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如下测定主熔融峰(℃)、熔化热(J/g)和结晶度(%):仪器首先用铟校准;在校准后,聚合物试样在0℃下平衡,并且随后以10℃/min的加热速率将温度提高到200℃;随后将该熔体在200℃下保持等温5分钟;随后将该熔体以10℃/min的冷却速率冷却到0℃并在0℃下保持5分钟;随后将该试样以10℃/min的加热速率加热到200℃。由第二加热周期报告DSC Tm、熔化热和结晶度。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根据ASTM D3124-98测定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中的不饱和。
根据ASTM D5227测定己烷可提取物。
使用Kayeness WinKARS毛细管流变仪(型号# D5052M-115)测量剪切粘度。对于在较低剪切速率下的剪切粘度,使用具有0.06英寸的模头直径和20的L/D比的模头和180度的进入角。对于在较高剪切速率下的剪切粘度,使用具有0.012英寸的模头直径和20的L/D比的模头。
作为本公开中所用的术语,剪切粘度比被定义为:在240℃下的η100100000。加工性能指标定义为100/η100000。η100是在100 s-1的剪切速率下的熔体剪切粘度且η100000是在240℃下测得的在100000 s-1的剪切速率下的熔体剪切粘度。
本文中所用的“加工性能指标”定义为:加工性能指标 = 100/η(105 s-1,240℃);其中η是在105 1/s下在240℃下测得的剪切粘度。
用流变仪,即Rheometrics Dynamic Spectrometer (RDS-II)或Rheometrics SR5或ATS Stresstech使用25 mm直径锥板几何体在190℃下在氮气气氛下对压塑样品进行动态机械分析。在应变的线性粘弹性范围(10%应变)内在频率0.05至100 rad/s下完成振荡剪切实验。获得随频率而变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复数模量(G*)和复数粘度(η*)的值。也可以使用25 mm直径平行板几何体在190°下在氮气气氛下获得相同的流变数据。使用Ellis模型估算零剪切粘度,即η(ω) = η0/(1 + τ/τ1/2)α-1,其中η0是零剪切粘度。τ1/2是η =η0/2时的剪切应力值,且α是可调节参数之一。假定Cox-Merz定律适用于本公开。根据WO2006/048253和WO 2006/048254中描述的方法计算SHI(1,100)值。
DRI是“道流变指数”,并由以下方程定义:DRI = [365000(τ00)−1]/10;其中τ0是聚乙烯的特征松弛时间,并且η0是材料的零剪切粘度。通过流变曲线(动态复数粘度vs.施加的频率,例如0.01-100 rads/s)的最小二乘法拟合计算DRI,如美国专利号6,114,486中所述以下广义克诺斯方程,即η(ω)=η0/[1+(ωτ0)n];其中n是材料的幂律指数,η(ω)和ω分别是测得的复数粘度和施加的频率数据。当确定DRI时,所用零剪切粘度η0用Ellis模型而不是Cross模型来估算。
交叉频率是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曲线彼此交叉时的频率,而G’@G”=500Pa是损耗模量(G”)为500 Pa时的储能模量。
由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模制的板根据下列ASTM方法测试:在条件B下在100%IGEPAL下在50℃下的弯形试条耐环境应力开裂性(ESCR),ASTM D1693;悬臂梁缺口冲击性质,ASTM D256;弯曲性质,ASTM D 790;拉伸性质,ASTM D 638;维卡软化点,ASTM D 1525;热变形温度,ASTM D 648。
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实例在双反应器溶液聚合方法中制备的,其中第一反应器的内容物流入第二反应器。这种串联的“双反应器”方法产生“原位”聚乙烯共混物(即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注意,当采用串联反应器配置时,存在于第一反应器中的未反应的乙烯单体将流入下游的第二反应器中以便进一步聚合。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没有将共聚单体进料到第一或第二反应器中,并在每个反应器中形成乙烯均聚物。每个反应器充分搅拌以提供组分充分混合的条件。第一反应器的容积为12升,并且第二反应器的容积为22升。这些是中试规模。第一反应器在10500至35000kPa的压力下操作,并且第二反应器在较低的压力下操作以便于由第一反应器连续流至第二反应器。所用溶剂是甲基戊烷。方法采用连续进物流运行。双反应器溶液方法试验中使用的催化剂是膦亚胺催化剂,其是具有膦亚胺配体((叔丁基)3P=N)、环戊二烯基(cyclopentadienide)配体(Cp)和两个可活化配体(氯配体;注意:通过例如使用助催化剂或活化剂进行亲电抽提以产生活性金属中心,移除“可活化配体”)的钛配合物。基于硼的助催化剂(Ph3CB(C6F5)4)相对于钛配合物以大致化学计量的量使用。大约40:1的Al:Ti包含市售甲基铝氧烷(MAO)作为清除剂。此外,以大约0.5:1的Al:OH比加入2,6-二叔丁基羟基-4-乙基苯以清除MAO中的游离三甲基铝。在表1中提供了用于制备本发明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聚合条件。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2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使用单位点膦亚胺催化剂在双反应器溶液方法中制得。各自具有低于大约65,000 g/mol的重均分子量Mw和大于10g/10min的熔体指数I2
对比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实施例3和4),其用HPN20E(其可以购自MillikenChemical)以与实施例1和2相同的方式成核并成核至相同的量(参见下文),以基本如美国专利公开号2008/0118749和2015/0203671(其二者以其全文并入本文)中所列出的方式在双反应器溶液聚合方法中使用膦亚胺催化剂制备。
实施例3和4的对比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各自具有小于1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和大于大约65,000 g/mol的重均分子量Mw
如图1中可以见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2在GPC分析中具有双峰分子量分布或曲线,对比实施例3和4同样。
在表2中提供了未成核和成核的本发明以及对比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性质。成核的本发明树脂(其在表中以符号“*”标识)以下列方式制备。首先制备来自MillikenChemical的HYPERFORM® HPN-20E成核剂的4%(按重量计)母料。该母料还含有1%(按重量计)的来自Kisuma Chemicals的DHT-4V(碱式碳酸铝镁,aluminium magnesium carbonatehydroxide)。随后使用具有32:1的L/D 的Coperion ZSK 26同向螺旋双螺杆挤出机将基础树脂与成核剂母料熔融共混,得到具有每百万份1200份(ppm)的HYPERFORMHPN-20E成核剂存在(基于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重量)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挤出机安装有水下造粒机和Gala旋转干燥器。使用重力进料器将材料共同进料到挤出机中以实现所需成核剂水平。使用200 rpm的螺杆速度以15-20 kg/小时的输出速度和225-230℃的熔融温度混炼共混物。
在表3中提供了存在于本发明和对比均聚物组合物的每一种中的第一乙烯均聚物与第二乙烯均聚物的计算性质(计算这些性质的方法参见下文“聚合反应器建模”)。
在表4中提供了由未成核和成核的本发明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以及对比组合物制备的压制板的性质。
聚合反应器建模
对于具有极低共聚单体含量的多组分(或双峰树脂)聚乙烯聚合物,可以难以通过GPC-FTIR数据的数学去卷积(如在例如美国专利号8,022,143中完成的那样)可靠地估计每种聚合物组分的短链支化(以及随后通过组合其它信息估计聚乙烯树脂密度)。替代性地,在本文中使用详细描述在美国专利号9,074,082中的聚合反应器建模计算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的Mw、Mn、Mz、Mw/Mn,但由于在进料中不存在共聚单体,除了第一和第二聚合物组分各自的每一千个碳的短链支化(SCB/1000C)以外,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被设定为零。聚合反应器模型或模拟采用用于实际中试规模(pilot scale)运行条件的输入条件(对相关反应器建模方法的参考,参见A. Hamielec, J. MacGregor和A. Penlidis在Comprehensive Polymer Science and Supplements, 第3卷, 第2章, 第17页, Elsevier, 1996中的“Copolymerization”和J.B.P Soares和A.E Hamielec在Polymer Reaction Engineering,4(2&3), 第153页, 1996中的“Co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in a Series ofContinuous Stirred-Tank Slurry-Reactors using Heterogeneous Ziegler-Natta andMetallocene Catalysts. I. General Dynamic Mathemacial Model”)。
模型采用输入进入每个反应器的多个活性物类(例如催化剂、单体如乙烯、氢气和溶剂)流、温度(在每个反应器中)和乙烯转化率(在每个反应器中),并使用用于串联连接的连续搅拌反应器(CSTR)的末端动力学模型计算聚合物(在每个反应器中制得的聚合物,即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的性质。“末端动力学模型”假定动力学取决于活性催化剂位点所处的聚合物链中的单体(例如乙烯)单元(参见A. Hamielec, J. MacGregor和A. Penlidis在Comprehensive Polymer Science and Supplements, 第3卷, 第2章, 第17页,Elsevier, 1996中的“Copolymerization”)。在模型中,假定均聚物链具有相当大的分子量以确保在活性催化剂中心处的单体单元插入的统计学是有效的,并且在增长之外的路线中消耗的单体可忽略不计。这被称为“长链”近似(“long chain” approximation)。
聚合的末端动力学模型包括用于活化、起始、增长、链转移和失活途径的反应速率方程。该模型解释了对于包含上文确定的活性物类的反应性流体的稳态守恒方程(例如总质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对具有给定数量的入口和出口的普通CSTR的总质量平衡由下式提供:
Figure 957871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
Figure 78273DEST_PATH_IMAGE002
代表单个物流的质量流速,其中下标i表示入口和出口物流。
方程(1)可以进一步展开以显示单个物类和反应:
Figure 858011DEST_PATH_IMAGE003
其中M i 是流体入口或出口(i)的平均摩尔量,x ij 是在物流i中物类j的质量分数,ρmix是反应器混合物的摩尔密度,V是反应器体积,R j 是物类j的反应速率,其具有单位kmol/m3s。
对绝热反应器,对总热量平衡进行求解并通过下式给出:
Figure 987641DEST_PATH_IMAGE004
其中
Figure 270854DEST_PATH_IMAGE005
是物流i(入口或出口)的质量流速,
Figure 342584DEST_PATH_IMAGE006
是物流i vs.参比状态的焓差异,
Figure 78459DEST_PATH_IMAGE007
是一个或多个反应释放的热量,V是反应器体积,
Figure 11780DEST_PATH_IMAGE008
是输入功(即搅拌器),
Figure 149501DEST_PATH_IMAGE009
是热输入/损失。
为了对动力学模型的方程(例如增长速率、热量平衡和质量平衡)求解,调节输入每个反应器的催化剂浓度以匹配实验确定的乙烯转化率和反应器温度值。
输入每个反应器的H2浓度同样可调节,使得经两个反应器制得的聚合物的计算的分子量分布(以及因此在每个反应器中制得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匹配实验观察到的分子量分布。
均聚反应的聚合度(DPN)通过链增长反应速率对链转移/终止反应速率的比来提供:
Figure 877285DEST_PATH_IMAGE010
其中
Figure 366035DEST_PATH_IMAGE011
是单体1增长速率常数,
Figure 86735DEST_PATH_IMAGE012
是反应器中单体1(乙烯)的摩尔浓度,
Figure 344541DEST_PATH_IMAGE013
是链转移为单体的终止速率常数,
Figure 508807DEST_PATH_IMAGE014
是对于以单体1结束的链,自发链终止的速率常数,
Figure 953694DEST_PATH_IMAGE015
是对于以单体1结束的链,通过氢的链终止的速率常数。
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由聚合度和单体单元的分子量得出。由每个反应器中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并对单位点催化剂假定Flory分布,对每个反应器中形成的聚合物确定分子量分布:
Figure 228818DEST_PATH_IMAGE016
其中
Figure 606710DEST_PATH_IMAGE017
Figure 676297DEST_PATH_IMAGE018
是链长度为n的聚合物的重量分数。
通过应用下式,可以将Flory分布转化为常见的log成比例的GPC迹线:
Figure 126257DEST_PATH_IMAGE019
其中
Figure 939492DEST_PATH_IMAGE020
是链长为n(
Figure 171891DEST_PATH_IMAGE021
,其中28是对应于C2H4单元的聚合物区段的分子量)的聚合物的微分重量分数,且DPN是通过方程(4)计算的聚合度。由Flory模型,每个反应器中制得的聚合物的Mw和Mz为:Mw = 2 × Mn和Mz = 1.5 × Mw
两个反应器的总体分子量分布简单地为每个反应器中制得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之和,且其中每个Flory分布乘以每个反应器中制得的聚合物的重量分数:
Figure 412379DEST_PATH_IMAGE022
其中
Figure 363018DEST_PATH_IMAGE023
是总体分子量分布函数,
Figure 979944DEST_PATH_IMAGE024
Figure 66848DEST_PATH_IMAGE025
是每个反应器中制得的聚合物的重量分数,
Figure 727506DEST_PATH_IMAGE026
Figure 899861DEST_PATH_IMAGE027
是每个反应器中制得的聚合物的平均链长度(即
Figure 54899DEST_PATH_IMAGE028
)。每个反应器中制得的材料的重量分数由了解进入每个反应器的单体的质量流量以及了解每个反应器中单体转化率来确定。
总体分子量分布(或在每个反应器中制得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的矩可以使用方程8a、8b和8c计算(Flory模型在上文假定,但下文的通式也适用于其它模型分布):
Figure 261889DEST_PATH_IMAGE029
对每个反应器中获得的聚合物,获自上述动力学模型的关键树脂参数是分子量Mn、Mw和Mz,分子量分布Mw/Mn和Mz/Mw,支化频率(在此情况下为0)。掌握该信息后,根据以下等式使用组分(或组合物)密度模型和组分(或组合物)熔体指数I2模型,所述等式是根据经验确定的,由此计算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各自的密度和熔体指数I2
密度:
Figure 31131DEST_PATH_IMAGE030
其中BF是支化频率(在此要注意的是,对均聚物而言合适的是,BF = 0),
Figure 690783DEST_PATH_IMAGE031
熔体指数I2(MI):
Figure 383932DEST_PATH_IMAGE032
因此,上述模型用于估算聚乙烯组合物组分的支化频率、重量分数(或重量%)、熔体指数和密度,所述组分在反应器1和2的每一个中形成(即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
表1
反应器条件
实施例编号 Inv. 1 Inv. 2
反应器1
乙烯(kg/h) 36 36
辛烯(kg/h) 0 0
氢气(g/h) 1.1 1.4
溶剂(kg/h) 307 307
反应器进料入口温度(℃) 35 35
反应器温度(℃) 162.9 163
钛催化剂(ppm) 0.0174 0.0140
反应器2
乙烯(kg/h) 36.1 36
辛烯(kg/h) 0 0
氢气(g/h) <i>27</i> <i>28</i>
溶剂(kg/h) 170.9 170.9
反应器进料入口温度(℃) 35 35
反应器温度(℃) 199.9 190.2
钛催化剂(ppm) 0.0547 0.0583
表2
树脂性质
实施例编号 Inv. 1 Inv. 1* Inv. 2 Inv. 2* Comp. 3 Comp. 4
成核剂 HPN20E HPN20E HPN20E HPN20E
密度(g/cm<sup>3</sup>) 0.9662 0.9684 0.9675 0.9698 0.966 0.968
基础树脂密度(g/cm<sup>3</sup>) 0.9662 0.9675
成核后的密度提高 0.0022 0.0023
熔体指数I<sub>2</sub>(g/10 min), 基础树脂 12.2 20.4 1.2 6
熔体指数I<sub>6</sub>(g/10 min) 49.2 81.6 5.49 24.5
熔体指数I<sub>10</sub>(g/10 min) 86.9 155 11 45.5
熔体指数I<sub>21</sub>(g/10 min) 403 661 69 194
熔体流动比(I<sub>21</sub>/I<sub>2</sub>) 33.2 32.5 57 33
应力指数 1.27 1.26 1.38 1.27
熔体流动比(I<sub>10</sub>/I<sub>2</sub>) 7.64 7.62 9.4 7.59
流变性质
10<sup>5</sup> s<sup>-1</sup>处的剪切粘度(η) (240℃, Pa-s) 4.4 4.0 5.4 5.2
10<sup>5</sup> s<sup>-1</sup>处的100/η(240℃), 加工性能指标 22.7 25 18.5 19.2
剪切粘度比η<sub>100</sub>/ η<sub>100000</sub>(240℃) 62 42.6 185 87
零剪切粘度–190℃ (Pa-s) 769.5 413.54
DRI 0.262 0.24
G'@G"=500Pa 21.1 15
DSC
主要熔融峰(℃) 131.69 133.93 131.77 134.39 133.74 133.80
熔化热(J/g) 253 267.2 250.2 254.9 244.74 244.80
结晶度(%) 87.23 92.13 86.29 87.89 84.39 84.41
GPC
M<sub>n</sub> 6776 7613 12764 14377
M<sub>w</sub> 51377 45924 96923 69182
M<sub>z</sub> 128954 112444 280629 163561
多分散性指数 (M<sub>w</sub>/M<sub>n</sub>) 7.58 6.03 7.59 4.81
己烷可提取物(%) – 板 0.53 0.57 0.21 0.53
表3
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组分性质
实施例编号 Inv. 1 Inv. 2 Comp. 3 Comp. 4
密度(g/cm3) 0.9662 0.9675 0.966 0.968
I2 (g/10min.) 12.2 20.4 1.2 6
应力指数 1.27 1.26 1.38 1.27
MFR (I21/I2) 33.2 32.5 57 33
Mw/Mn 7.58 6.03 7.59 4.81
第一乙烯均聚物
重量分数 0.536 0.535 0.47 0.515
Mw 108323 92663 177980 115059
I2 (g/10min) 0.64 1.18 0.09 0.51
SCB1/1000C 0 0 0 0
密度,d1 (g/cm3) 0.9506 0.952 0.9464 0.95
第二乙烯均聚物
重量分数 0.464 0.465 0.53 0.485
Mw 8685 8620 13394 13105
I2 (g/10min.) 12306 12674 2264.0 2465.0
SCB2/1000C 0 0 0 0
密度,d2 (g/cm3) 0.9724 0.9725 0.9685 0.9687
估算(d2 - d1), g/cm3 0.0218 0.0205 0.0221 0.0187
表4
板性质
实施例编号 Inv. 1 Inv. 1* Inv. 2 Inv. 2* Comp. 3 Comp. 4
拉伸性质(板)
屈服伸长率(%) 7 6 4 4 7
屈服伸长率偏差(%) 0.1 0.7 0.1 0.5 0
屈服强度(MPa) 33.5 34.8 32.9 34.6 34.2
屈服强度偏差(MPa) 0.1 0.2 0.9 1 0.4
极限伸长率(%) 10 6 4 4 7
极限伸长率偏差(%) 0.1 0.7 0.1 0.5 0
极限强度(MPa) 32.3 34.8 32.9 34.6 34.2
极限强度偏差(MPa) 1 0.2 0.9 1 0.4
割线模量1% (MPa) 1751.1 1974 1870.1 1997 1792 1996
割线模量1% (MPa)偏差 69.6 31 34 61 165 109
割线模量2% (MPa) 1280.8 1391 1338 1435 1233 1365
割线模量2% (MPa)偏差 17.9 15 11 34 33 29
杨氏模量(MPa) 2543 2790.1
杨氏模量(MPa)偏差 477.1 558.4
弯曲性质(板)
弯曲割线模量1% (MPa) 1853 1994 1882 2241 1856 1940
弯曲割线模量1% (MPa)偏差 62 126 38 94 79 57
弯曲割线模量2% (MPa) 1535 1652 1549 1817 1553 1580
弯曲割线模量2% (MPa)偏差 42 87 15 64 29 40
弯曲切线模量(MPa) 2136 2276 2190 2587 2167 2309
弯曲切线模量偏差(MPa) 94 175 111 147 191 147
抗弯强度(MPa) 48.7 51.6 49.5 54.8 48.5 49.1
抗弯强度偏差(MPa) 0.6 1.6 0.6 1.5 0.4 1.3
冲击性质(板)
悬臂梁冲击(ft-lb/in) 0.5 0.4 2 1.4
耐环境应力开裂性
100% CO-630下的ESCR条件B(小时) 0 0 < 16 4
杂项
VICAT Soft. Pt. (℃) – 板 125 123.6 128.4 127.4
热变形温度(℃) @66 PSI 80.7 85.4 77.2 76.2
制备压塑膜的方法
使用来自Wabash MPI的实验室规模压塑压机Wabash G304由本发明和对比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制备压塑膜。用测量量的树脂(例如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粒料)填充具有所需尺寸和厚度的金属框架,并将其夹在两个抛光的金属板之间。所用实测聚合物量足以获得所需膜厚度。在金属垫模板上使用聚酯片材(迈拉,Mylar)以防止树脂粘附到金属板上。将具有树脂的该组装件装载到压缩压机中,并在低压(例如每平方英尺2吨或4400磅)的压力下在200℃下预热5分钟。关闭压板并再施加高压(例如每平方英尺28吨或61670磅)五分钟。随后,将压机以每分钟大约15℃的速率冷却至大约45℃。周期完成后,取出框架组装件,拆开并将膜(或板)与框架分离。在进行压塑后至少48小时后进行后续测试。
使用掩模法测定压塑膜的氧气透过率(OTR)
使用ASTM F1249-90的版本,使用由MOCON Inc,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制造的OX-TRAN® 2/20仪器测试压塑膜的氧气透过率(OTR)。仪器有两个测试单元(A和B),并且每个膜样品均进行两次分析。报告的OTR结果是这两个测试单元(A和B)的结果的平均值。测试在23℃的温度和0%的相对湿度下进行。通常,用于OTR测试的膜样品面积为100cm2。但是,对于样品数量有限的膜的阻隔测试,使用铝箔掩模来减小测试面积。使用掩模时,测试面积减小到5 cm2。箔掩模在附着样品的一侧上具有粘合剂。随后将第二箔附着到第一箔上以确保无泄漏的密封。所用载气为2%的氢气,余量为氮气,并且测试气体是超高纯氧气。在由压塑方法获得的相应膜厚度下测试压塑膜的OTR。但是,为了比较不同的样本,已将所得的OTR值(以cm3/100in2/天为单位)归一化为1密耳的膜厚度值。
使用掩模法测定压塑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TR)
使用ASTM D3985的版本,使用由MOCON Inc,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制造的PERMATRAN® 3/34仪器测试压塑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TR)。仪器有两个测试单元(A和B),并且每个膜样品均进行两次分析。报告的WVTR结果是这两个测试单元(A和B)的结果的平均值。测试在37.8℃的温度和100%的相对湿度下进行。通常,用于WVTR测试的膜样品面积为50 cm2。但是,对于样品数量有限的膜的阻隔测试,使用铝箔掩模来减小测试面积。使用掩模时,测试面积减小到5 cm2。箔掩模在附着样品的一侧上具有粘合剂。随后将第二箔附着到第一箔上以确保无泄漏的密封。所用载气为超高纯氮气,并且测试气体是100%相对湿度下的水蒸气。在由压塑方法获得的相应膜厚度下测试压塑膜的WVTR。但是,为了比较不同的样本,已将所得的WVTR值(以克/100in2/天为单位)归一化为1密耳的膜厚度值。
在表5中提供了由对比和本发明聚乙烯组合物制得的压制膜的阻隔性质(OTR和WVTR)。
表5
压塑膜的OTR和WVTR性质
实施例编号 Inv. 1 Inv. 1* Inv. 2 Inv. 2* Comp. 3 Comp. 4
WVTR – 厚度(密尔) 2.5 2.2 2.4 1.5 2.7 2.4
WVTR g/100 IN<sup>2</sup>/天 (相对湿度 = 100%, 37.8℃, atm) 0.1036 0.0773 0.0949 0.0865 0.0478 0.0617
WVTR,g/100 IN<sup>2</sup>/天 – 归一化厚度(1 密尔) 0.2590 0.1701 0.2278 0.1298 0.1291 0.1481
OTR – 厚度(密尔) 2.5 2.2 2.4 1.5 2.7 2.4
OTR,CC/100 IN<sup>2</sup>/天 (相对湿度 = 0%, 23℃, atm) 31.93 29.4 31.22 28.79 21.14 28.45
OTR,CC/100 IN<sup>2</sup>/天 - 归一化厚度(1 密尔) 79.83 64.68 74.93 43.19 57.08 68.28
从表5以及图2和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由成核的本发明的组合物制成的膜(实施例1*和2*)的OTR和WVTR值与由类似地成核时的对比组合物制成的膜(实施例3和4)相当,即使本发明的树脂具有较高的熔体指数(即较低的分子量)。事实上,与对比组合物(实施例3和4)制得的膜相比本发明实施例2*制得的膜具有优越(较低)的OTR值。较高的熔体指数可用于流延膜生产,因为它有助于加工性能和生产线时间。
通过注塑制备密封件的方法
采用注塑方法将成核模式的本发明的均聚物组合物以及对比树脂制成密封件。将Sumitomo注塑机和2.15克PCO(仅塑料密封件)1881碳酸软饮料(CSD)密封件模具用于制备本文中的密封件。使用螺杆直径为28 mm的Sumitomo注塑机(型号SE75EV C250M)。由Z-moulds(奥地利)制造4腔CSD密封件模具。由Universal Closures Ltd.(英国)开发2.15克PCO 1881 CSD密封件设计。在密封件制造过程中,测量四个密封件参数——盖顶部的直径、孔密封直径、防盗带直径和总体端盖高度——并确保其在品控规格内。
使用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everage Technologists(ISBT)自愿标准测试方法确定密封件尺寸。所用测试涉及选择模具型腔,并对由该特定型腔制得的至少5个密封件进行测量。由自生产日期起老化至少1周的密封件获得至少14个尺寸的测量值。使用Vision Engineering, Swift Duo双重光学和视频测量系统进行密封件尺寸测量。所有测量使用10×放大率并使用METLOGIX® M视频测量系统软件进行(参见METLOGIX M3:Digital Comparator Field of View Software, User’s Guide)。
通过注塑形成密封件,并且在表6中给出了注塑加工条件。
表6
注塑加工条件
实施例编号 Inv. 1* Inv. 2* Comp. 3 Comp. 4
密封件 No. 1 2 3 4
添加剂(颜色&配制物) 天然 天然
部件重量(g) 8.6 8.6 8.6 8.6
注射速度(mm/s) 45 45 125 125
循环时间(s) 4.09 4.34 4.12 3.65
填充时间(s) 0.639 0.617 0.245 0.245
定量给料时间(s) 1.814 1.78 1.99 1.82
最小缓冲(mm) 9.76 9.76 9.93 9.93
填充峰值压力(psi) 8660 7087 13829 14309
全峰压力(Full peak pressure)(psi) 8670 7095 13829 14309
保持终端位置(hold end position)(mm) 12.39 11.53 11.65 11.44
保压压力设定值 (Psi) 2050 2000 4350 5700
合模力(ton) 20 20 19.78 19.70
填充起点位置(mm) 38.49 37.51 40.43 40.43
计量背压(psi) 833 830 822 833
保压压力(psi) 8662 7038 13752 14222
填充时间1 (s) 0.64 0.616 0.248 0.248
温度区1(℃) 180 180 210 180
温度区2(℃) 185 185 215 185
温度区3(℃) 190 190 220 190
温度区4(℃) 200 200 230 200
温度区5(℃) 200 200 230 200
模具温度稳态(℃) 10 10 10 10
注塑密封件的氧气透过率(OTR)
为了测量透过密封件的氧气透过率,如下修改ASTM D3985(Standard TestMethod for Oxygen Gas Transmission Rate Through Plastic Film and SheetingUsing a Coulometric Sensor)。
首先移除密封件的显窃启带。接着,密封件的底部边缘用砂纸轻轻磨粗(为了与环氧树脂更好附着),并且然后将密封件用环氧树脂粘合(使用DEVCON®双组分环氧树脂)到测试板上以覆盖(吹扫气体的)出口管和用于引入N2的入口管。使环氧树脂干燥整夜。伸入密封件内部的这两个气体管之一输送流入密封件内部的输入氮气(氮气进料管线),而另一个输送离开密封件内部并进入检测器的吹扫气体(例如氮气+来自密封件周围气氛的渗透物)。如果大气中存在的氧气渗透密封件壁,其会在作为吹扫气体离开密封件内部的N2内作为一种组分被检测到。将板/密封件/管道装置连接到OX-TRAN低量程仪器(PERMATRAN-C®型号2/21 MD),其中将测试板置于控制在23℃的温度下的环境室中。也使用不可透铝箔(与密封件并行)进行用于检测大气氧气的基线测量,以一起比较渗透性。密封件的氧气透过率以平均氧气透过率的形式,以cm3/密封件/天为单位报告。
在表7中提供了由对比和本发明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均已经成核)制成的注塑密封件的氧气阻隔性质。
表7
实施例编号 密封件编号 平均OTR(cm<sup>3</sup>/密封件/天) 测试气体
Inv. 1* 1 0.0012 环境空气(20.9%氧气)
Inv. 2* 2 0.0009 环境空气(20.9%氧气)
Comp. 3 5 0.0012 环境空气(20.9%氧气)
Comp. 4 6 0.0017 环境空气(20.9%氧气)
从表7和图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由成核的本发明的树脂制成的密封件的OTR值与由类似地成核的对比树脂制成的密封件相比相当或更好,即使本发明的树脂具有较高的熔体指数(即较低的分子量)。较高的熔体指数可用于盖和密封件的生产,因为它有助于生产线循环时间,尤其在注塑密封件的生产过程中。此外,相对低的OTR值在制品(例如,如用于瓶子、容器等等的盖或密封件、或用于袋等等的配件)制造中提供优点,其可受益于良好的阻隔性质。
工业适用性
本公开提供了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质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并且其可用于制造膜或模制品,如用于瓶子的密封件。

Claims (41)

1.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
(1)10至90重量%的具有0.943至0.975 g/cm3的密度d1、0.01至1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一乙烯均聚物;和
(2)90至10重量%的具有0.950至0.985 g/cm3的密度d2、至少5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2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二乙烯均聚物;
其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50,并且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75,000的重均分子量Mw、至少200 g/10min的高负荷熔体指数和4.0至12.0的分子量分布Mw/M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所述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所述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10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所述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5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2高于所述第一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2比所述第一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1大不到0.035 g/cm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2比所述第一乙烯均聚物的密度d1大不到0.030 g/cm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一乙烯均聚物具有0.946至0.965 g/cm3的密度d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乙烯均聚物具有0.955至0.980 g/cm3的密度d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乙烯均聚物各自具有小于2.5的分子量分布Mw/Mn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乙烯均聚物用单位点催化剂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0.950至0.980 g/cm3的密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0.961至0.975 g/cm3的密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大于300的高负荷熔体指数I21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3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5至4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4.0至10.0的分子量分布Mw/Mn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在GPC色谱图中具有双峰曲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具有小于70,000的重均分子量Mw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65,000的重均分子量Mw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小于20,000的数均分子量Mn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小于45的熔体流动比I21/I2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小于2重量%的己烷可提取物值。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进一步包含成核剂。
25.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所述成核剂是二羧酸化合物的盐。
26.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中基于第一乙烯均聚物与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组合重量,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20至4000 ppm的成核剂。
27.包含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或26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注塑制品。
28.包含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或26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压塑制品。
29.包含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或26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密封件。
30.包含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或26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膜。
31.包含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或26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流延膜。
32.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
(1)10至90重量%的具有0.943至0.975 g/cm3的密度d1、0.01至1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一乙烯均聚物;和
(2)90至10重量%的具有0.950至0.985 g/cm3的密度d2、至少5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2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二乙烯均聚物;
其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50,并且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75,000的重均分子量Mw、至少200 g/10min的高负荷熔体指数和4.0至12.0的分子量分布Mw/Mn
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通过包括在至少两个聚合反应器中使至少一种单位点聚合催化剂体系与乙烯在溶液聚合条件下接触的方法来制备。
33.制备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的方法,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
(1)10至90重量%的具有0.943至0.975 g/cm3的密度d1、0.01至1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一乙烯均聚物;和
(2)90至10重量%的具有0.950至0.985 g/cm3的密度d2、至少5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2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二乙烯均聚物;
其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50,并且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75,000的重均分子量Mw、至少200 g/10min的高负荷熔体指数I21和4.0至12.0的分子量分布Mw/Mn
所述方法包括在至少两个聚合反应器中使至少一种单位点聚合催化剂体系与乙烯在溶液聚合条件下接触。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聚合反应器包括串联配置的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
35.聚合物组合物,包含1至100重量%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
(1)10至90重量%的具有0.943至0.975 g/cm3的密度d1、0.01至1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1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一乙烯均聚物;和
(2)90至10重量%的具有0.950至0.985 g/cm3的密度d2、至少500 g/10min的熔体指数I2 2和小于3.0的分子量分布Mw/Mn的第二乙烯均聚物;
其中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2对第一乙烯均聚物的熔体指数I2 1的比为至少50,并且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具有≤ 75,000的重均分子量Mw、至少200 g/10min的高负荷熔体指数I21和4.0至12.0的分子量分布Mw/Mn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进一步包含成核剂。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所述成核剂是二羧酸化合物的盐。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聚合物组合物,其中基于第一乙烯均聚物与第二乙烯均聚物的组合重量,所述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包含20至4000 ppm的成核剂。
3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其在制成PCO 1881 CSD密封件时具有小于0.0025 cm3/密封件/天的OTR。
40.包含权利要求24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并具有≤ 80 cm3/100 in2/天的归一化OTR的膜。
41.包含权利要求24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并具有≤ 0.250 g/100 in2/天的归一化WVTR的膜。
CN201980079756.0A 2018-12-03 2019-11-28 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质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 Active CN113474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A3026095A CA3026095A1 (en) 2018-12-03 2018-12-03 Polyethylene homopolymer compositions having good barrier properties
CA3026095 2018-12-03
PCT/IB2019/060296 WO2020115623A1 (en) 2018-12-03 2019-11-28 Polyethylene homopolymer compositions having good barrier properti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4377A true CN113474377A (zh) 2021-10-01
CN113474377B CN113474377B (zh) 2023-06-16

Family

ID=68835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9756.0A Active CN113474377B (zh) 2018-12-03 2019-11-28 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质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8962B2 (zh)
EP (1) EP3891190A1 (zh)
JP (1) JP7446303B2 (zh)
KR (1) KR20210099571A (zh)
CN (1) CN113474377B (zh)
BR (1) BR112021010761A2 (zh)
CA (1) CA3026095A1 (zh)
MX (1) MX2021005826A (zh)
WO (1) WO2020115623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04275A (en) * 1969-08-07 1972-11-28 Hoechst Ag Thermoplastic molding compositions on the basis of polyoxymethylenes
CN101193967A (zh) * 2005-06-08 2008-06-04 北方科技有限公司 用作绝缘材料的聚烯烃组合物
CN101535398A (zh) * 2006-11-17 2009-09-16 诺瓦化学品(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食品包装的阻隔膜
EP2520615A1 (en) * 2011-05-03 2012-11-07 Curwood, Inc.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Blend Films
CN103649205A (zh) * 2011-07-08 2014-03-19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适合用于吹塑膜的聚乙烯共混物组合物,生产它的方法,和由其制备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849081A (en) 1967-03-02 1970-08-11 Du Pont Of Canada Limited PRODUCTION OF ETHYLENE/.alpha.-OLEFIN COPOLYMERS OF IMPROVED PHYSICAL PROPERTIES
US5324800A (en) 1983-06-06 1994-06-28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Process and catalyst for polyolefin density and molecular weight control
US4808561A (en) 1985-06-21 1989-02-28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Supported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US4701432A (en) 1985-11-15 1987-10-20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Supported polymerization catalyst
US5055438A (en) 1989-09-13 1991-10-08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US5096867A (en) 1990-06-04 1992-03-17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Monocyclopentadienyl transition metal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US4937301A (en) 1987-12-17 1990-06-26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Method for preparing a supported metallocene-alumoxane catalyst for gas phase polymerization
US4935397A (en) 1988-09-28 1990-06-19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Supported metallocene-alumoxane catalyst for high pressure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and a method of preparing and using the same
NZ235032A (en) 1989-08-31 1993-04-28 Dow Chemical Co Constrained geometry complexes of titanium, zirconium or hafnium comprising a substituted cyclopentadiene ligand; use as olefin polymerisation catalyst component
US5057475A (en) 1989-09-13 1991-10-15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Mono-Cp heteroatom containing group IVB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with MAO: supported catalys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US5064802A (en) 1989-09-14 1991-11-12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Metal complex compounds
JP3046428B2 (ja) 1991-12-05 2000-05-29 旭電化工業株式会社 結晶性合成樹脂組成物
US6002033A (en) 1995-11-22 1999-12-14 Fina Research, S.A. Bridged metallocenes for use in catalyst systems
DE69707107T2 (de) 1996-03-05 2002-03-07 Dow Chemical Co Rheologisch modifizierte polyolefine
US6759499B1 (en) 1996-07-16 2004-07-06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Olefin polymerization process with alkyl-substituted metallocenes
EP0927187B1 (en) 1996-07-22 2002-12-04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etal complexes containing bridged, non-aromatic, anionic, dienyl groups and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therefrom
US5981636A (en) 1996-12-27 1999-11-0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odifying agents for polyolefins
CA2206944C (en) 1997-05-30 2006-08-29 Douglas W. Stephan High temperature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process
CA2215444C (en) 1997-09-15 2005-08-02 Stephen John Brown Catalyst having a ketimide ligand
CA2245375C (en) 1998-08-19 2006-08-15 Nova Chemicals Ltd. Dual reactor polyethylene process using a phosphinimine catalyst
CA2247703C (en) 1998-09-22 2007-04-17 Nova Chemicals Ltd. Dual reactor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CA2278042C (en) 1999-07-19 2008-12-16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Mixed phosphinimine catalyst
ES2259952T3 (es) 2000-04-13 2006-11-01 Borealis Technology Oy Compuesto de polimero de hdpe.
CZ20031553A3 (cs) 2000-12-04 2003-11-12 Univation Technologies, Llc Způsob polymerace
US6465551B1 (en) 2001-03-24 2002-10-15 Milliken & Company Bicyclo[2.2.1]heptane dicarboxylate salts as polyolefin nucleators
US6599971B2 (en) 2001-03-29 2003-07-29 Milliken & Company Metals salts of hexahydrophthalic acid as nucleating additives for crystalline thermoplastics
CA2347410C (en) 2001-05-11 2009-09-08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process catalyzed by a phosphinimine catalyst
CA2411183C (en) 2002-11-05 2011-06-14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Heterogeneous/homogeneous copolymer
CA2479704C (en) * 2004-08-31 2013-08-13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High density homopolymer blends
EP1655336B1 (en) 2004-11-03 2007-01-10 Borealis Technology Oy Multimodal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 for injection moulded caps and closure articles
DE602004004405T3 (de) 2004-11-03 2012-12-20 Borealis Technology Oy Multimodale Polyethylenzusammensetzung für durch Spritzgussverfahren hergestellte Transportverpackungsartikel
US20060247373A1 (en) 2005-04-28 2006-11-02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Dual reactor polyethylene resins for electronic packaging-films, tapes, bags and pouches
CA2594472A1 (en) 2007-07-23 2009-01-23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Multilayer barrier film
CA2629576C (en) 2008-04-21 2016-01-05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Closures for bottles
BR112012009135B1 (pt) 2009-10-21 2019-12-17 Milliken & Co composição polimérica termoplástica
CA2688092C (en) 2009-12-10 2016-07-12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Multilayer film structure
CA2752407C (en) 2011-09-19 2018-12-04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and closures for bottles
US9371442B2 (en) 2011-09-19 2016-06-21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and closures made from them
CA2798854C (en) 2012-12-14 2020-02-18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having high dimensional stability and excellent processability for caps and closures
US9783663B2 (en) 2012-12-14 2017-10-10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having high dimensional stability and excellent processability for caps and closures
US9475927B2 (en) 2012-12-14 2016-10-25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having high dimensional stability and excellent processability for caps and closures
US9200142B2 (en) 2013-09-23 2015-12-01 Milliken & Company Thermoplastic polymer composition
US9200144B2 (en) 2013-09-23 2015-12-01 Milliken & Company Thermoplastic polymer composition
US9193845B2 (en) 2013-09-23 2015-11-24 Milliken & Company Thermoplastic polymer composition
CA2868640C (en) 2014-10-21 2021-10-26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process
WO2016135590A1 (en) 2015-02-24 2016-09-01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Bottle cap
US9758653B2 (en) 2015-08-19 2017-09-12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process and closures
CA2914315C (en) 2015-12-09 2023-04-25 Nova Chemicals Corp. Hot fill process with closures made from high density unimodal polyethylene
CA2914354C (en) 2015-12-10 2022-11-08 Nova Chemicals Corp. Hot fill process with closures made frm bimodal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CA2914353C (en) 2015-12-10 2023-01-24 Nova Chemicals Corp. Hot fill process with closures made from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US9783664B1 (en) 2016-06-01 2017-10-10 Nova Chemicals (International) S.A. Hinged component comprising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
CA2942493C (en) 2016-09-20 2023-08-01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 Nucleated polyethylene blends and their use in molded articl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04275A (en) * 1969-08-07 1972-11-28 Hoechst Ag Thermoplastic molding compositions on the basis of polyoxymethylenes
CN101193967A (zh) * 2005-06-08 2008-06-04 北方科技有限公司 用作绝缘材料的聚烯烃组合物
CN101535398A (zh) * 2006-11-17 2009-09-16 诺瓦化学品(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食品包装的阻隔膜
EP2520615A1 (en) * 2011-05-03 2012-11-07 Curwood, Inc.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Blend Films
CN103649205A (zh) * 2011-07-08 2014-03-19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适合用于吹塑膜的聚乙烯共混物组合物,生产它的方法,和由其制备的膜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黄汉雄: "《塑料吹塑技术》", 31 January 1995, 化学工业出版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91190A1 (en) 2021-10-13
CA3026095A1 (en) 2020-06-03
WO2020115623A1 (en) 2020-06-11
BR112021010761A2 (pt) 2021-08-31
US11958962B2 (en) 2024-04-16
KR20210099571A (ko) 2021-08-12
CN113474377B (zh) 2023-06-16
JP7446303B2 (ja) 2024-03-08
JP2022510001A (ja) 2022-01-25
MX2021005826A (es) 2021-08-05
US20220064417A1 (en) 2022-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06466A1 (en)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and Articles With Good Barrier Properties
JP7446302B2 (ja) 良好なバリア特性を有するエチレンホモポリマー
US20100261848A1 (en) Closures for bottles
CN103946246A (zh) 改性聚乙烯组合物
AU2013360679B2 (en) Polyethylene blend with improved ESCR
US6586528B1 (en) Composition based on propylene polymers and process for obtaining same
US20160289435A1 (en)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s having high dimensional stability and excellent processability for caps and closures
US6642317B1 (en) Composition based on propylene polymers and process for obtaining same
CN113227241B (zh) 聚乙烯共聚物组合物及其阻隔性能
US11149137B2 (en) Polyethylene co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articles with barrier properties
CN113474377B (zh) 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质的聚乙烯均聚物组合物
EP4090527A1 (en) Polyethylene co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articles with barrier propert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