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1263B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1263B
CN113471263B CN202110736344.9A CN202110736344A CN113471263B CN 113471263 B CN113471263 B CN 113471263B CN 202110736344 A CN202110736344 A CN 202110736344A CN 113471263 B CN113471263 B CN 1134712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unit
color block
display panel
bou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363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1263A (zh
Inventor
唐诗浩
曾洋
虞豪驰
吴曜东
卢峰
姚绮君
柳家娴
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3634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712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71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1263A/zh
Priority to US17/521,834 priority patent/US20220069261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12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12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26Top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6Shielding, e.g. light-blocking means over the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对应设置的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一色阻块,第一色阻块包括第一显示色阻块和第一成像色阻块,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第一边界位于第二边界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的一侧,第一显示色阻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位于第二边缘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的一侧,第一边界与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第二边界与第二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设置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一成像色阻块之间的距离较远,以减少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漏出的大视角光线,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应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成为研发人员努力的方向。
目前有方案通过小孔成像原理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至少两层功能层上开孔,以为感光功能元件(例如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等)提供工作光通路,在满足该感光功能元件的工作需求的基础上,保证感光功能元件所在位置处的正常显示功能,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
但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时,会有额外的大视角光线经小孔漏出,使得显示面板在大视角下的亮度均一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位于所述衬底一侧的多个发光单元;
依次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多个色阻块;
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所述色阻块包括第一色阻块,所述第一色阻块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色阻块包括第一显示色阻块和第一成像色阻块,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边界位于所述第二边界靠近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的一侧;
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的一侧;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边界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边界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预设功能元件和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对应设置有第一色阻块和第一发光单元,第一色阻块包括第一显示色阻块和第一成像色阻块,第一显示色阻块在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一发光单元在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沿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单元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的第一边界与第一显示色阻块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一侧的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第一发光单元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的第二边界与第一显示色阻块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一侧的第二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使得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一成像色阻块之间的距离较远,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不容易经第一成像色阻块漏出,以减少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漏出的大视角光线,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沿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沿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沿D-D’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沿E-E’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沿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0、位于衬底10一侧的多个发光单元11以及依次位于发光单元11背离衬底10一侧的多个色阻块12。发光单元11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0,色阻块12包括第一色阻块21,第一色阻块21与第一发光单元20对应设置。第一色阻块21包括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和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一发光单元20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第一发光单元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界201和第二边界202,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边界201位于第二边界202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31和第二边缘32,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边缘31位于第二边缘32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边界201与第一边缘31之间的最大距离L1大于第二边界202与第二边缘32之间的最大距离L2。
具体的,如图1-3所示,衬底10一侧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11,以OLED(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为例,发光单元11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层111、有机发光层112和阴极层113,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层113和阳极层111注入到有机发光层112,在有机发光层112内形成激子并使发光分子激发,从而使有机发光层112发出可见光,实现显示面板的显示功能。
继续参考图1-3,发光单元11远离衬底10的一侧还设置有多个色阻块12,色阻块12用于对外界环境光中与其自身颜色不相同的光进行过滤,起到滤光的作用,发光单元11发出的光线经过色阻块12透射,从而出射特定颜色的光线,实现显示面板的彩色显示。其中,沿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色阻块12的颜色和与其交叠的发光单元11出光的颜色相同,以避免出现混光,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1也可发白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色阻块12靠近发光单元11的一侧还设置有黑矩阵40,以对显示面板中的金属走线进行遮挡,避免外界环境光被金属走线反射至人眼,影响显示效果,黑矩阵40上设置有开口,本申请中所述的色阻块12包括位于黑矩阵40开口中的部分,还包括位于黑矩阵40上方的部分。
继续参考图1-3,发光单元11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0,色阻块12包括第一色阻块21,第一色阻块21与第一发光单元20对应设置,即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色阻块21透射后出射。其中,第一色阻块21包括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和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一发光单元20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以使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主要经过第一显示色阻块211透射后出射。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用于形成光通路,该光通路用于通过外界光线,以满足预设功能元件的工作需求,同时,由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靠近衬底10一侧的阴极层113具有50%左右的反射率,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对光通路进行一定遮挡,可减少从光通路出射的阴极层113的反射光,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1-3,第一发光单元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界201和第二边界202,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边界201位于第二边界202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单元20包括第一开口区200,第一开口区200为第一发光单元20的有效发光区域,有效发光区域也即为有机发光层112与阳极层111、阴极层113交叠的区域,本申请中第一发光单元20的边界均是指第一开口区200的边界。
继续参考图1-3,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31和第二边缘32,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边缘31位于第二边缘32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
如前文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基于小孔成像原理,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用于形成光通路,多个第一色阻块21的第一成像色阻块212阵列排布,构成矩阵式微孔成像系统(Matrix Pinhole Imaging System,MAPIS),以预设功能元件为指纹识别元件为例,指纹识别元件需要接收照射到用户手指上携带有指纹信息的反馈光线,进而根据反馈光线成像,以获取指纹信息,这些反馈光线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形成的光通路传播到达指纹识别元件表面,从而满足指纹识别元件对于光线收集的需求,提高指纹识别元件的工作灵敏度。
但是发明人研究发现,由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存在,会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的部分大视角光线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这使得第一色阻块21出射的光线多于其他同颜色的色阻块,导致第一色阻块21的显示亮度在视觉上和其他同颜色的色阻块的显示亮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较差,给用户带来了不良的使用体验。
因此,继续参考图1-3,在本实施例中,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边界201与第一边缘31之间的最大距离L1大于第二边界202与第二边缘32之间的最大距离L2,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第一边界201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第一边缘31之间的距离较远,进而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第一边界201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距离较远,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不容易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以减少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的大视角光线,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为了清楚地表示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一色阻块21的相对位置关系,仅示出了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一色阻块21等相关膜层,并未示出其他膜层。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对应设置有第一色阻块21和第一发光单元20,第一色阻块21包括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和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一发光单元20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第一边界201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第一边缘31之间的最大距离L1,大于第一发光单元20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第二边界202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第二边缘32之间的最大距离L2,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之间的距离较远,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不容易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以减少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的大视角光线,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1-3,可选的,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发光单元20的第一对称轴50位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第一中轴线51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其中,第一边界201上任意一点到第一对称轴50的最短距离等于第二边界202上任意一点到第一对称轴50的最短距离,第一中轴线51过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中心点O1,并平行于第一对称轴50。
具体的,如图2所示,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单元20的第一对称轴50位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第一中轴线51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偏向第一显示色阻块211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第二边缘32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距离较远,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不容易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从而减少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的大视角光线,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其中,第一对称轴50与第一中轴线51之间的最短距离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设置第一对称轴50与第一中轴线5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4μm-7μm,比如设置为6μm,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中心点O1是指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几何中心,本申请中所述的平行包括在工艺精度允许范围内的大致平行,在后续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沿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可选的,发光单元11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22,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颜色与第一发光单元20的发光颜色相同,色阻块12还包括第二色阻块23,第二色阻块23与第二发光单元22对应设置,第二色阻块23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二发光单元22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第二发光单元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界221和第四边界222,第二色阻块2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缘33和第四边缘34,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三边缘33位于第三边界221远离第四边界222的一侧,第四边缘34位于第四边界222远离第三边界221的一侧,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三边界221与第三边缘33之间的最大距离L3大于第四边界222与第四边缘34之间的最大距离L4。
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发光单元11还包括发光颜色与第一发光单元20的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二发光单元22,色阻块12还包括与第二发光单元22对应设置的第二色阻块23,第二色阻块23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二发光单元22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以使第二发光单元22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二色阻块23出射。其中,根据显示面板的物像距设置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排布,发光单元11包括附近未设置有用于通过外界光线的光通路的第二发光单元22,可使相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距离不会过小而导致相邻光通路之间串扰的问题。
继续参考图4和图5,第二发光单元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界221和第四边界222,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发光单元22包括第二开口区220,第二开口区220为第二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域,有效发光区域也即为有机发光层112与阳极层111、阴极层113交叠的区域,本申请中第二发光单元22的边界均是指第二开口区220的边界。
继续参考图4和图5,第二色阻块2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缘33和第四边缘34,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三边缘33位于第三边界221远离第四边界222的一侧,第四边缘34位于第四边界222远离第三边界22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设置第三边界221与第三边缘33之间的最大距离L3大于第四边界222与第四边缘34之间的最大距离L4,使得第二发光单元22与第二色阻块23的相对位置关系,与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相对位置关系趋于一致,从而降低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二发光单元22显示亮度的差异,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4中所示出的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二发光单元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排布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考图4,可选的,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对称轴52位于第二色阻块23的第二中轴线53靠近第四边界222的一侧,其中,第三边界221上任意一点到第二对称轴52的最短距离等于第四边界222上任意一点到第二对称轴52的最短距离,第二中轴线53过第二色阻块23的中心点O2,并平行于第二对称轴52。
其中,如图4所示,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设置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对称轴52位于第二色阻块23的第二中轴线53靠近第四边界222的一侧,以使第二发光单元22与第二色阻块23的相对位置关系,与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相对位置关系趋于一致,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二发光单元22显示亮度的差异,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色阻块23的中心点O2是指第二色阻块23的几何中心,在后续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选的,第一发光单元2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边界203和第六边界204,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五边界203位于第六边界204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第五边界203与第一边界201相交,第六边界204与第二边界202相交,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发光单元20的第三对称轴54位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第三中轴线55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其中,第五边界203上任意一点到第三对称轴54的最短距离等于第六边界204上任意一点到第三对称轴54的最短距离,第三中轴线55过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中心点O1,并平行于第三对称轴54。
其中,如图6所示,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单元20的第三对称轴54位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第三中轴线55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以使第一发光单元20沿平行于第一对称轴50的方向,偏向第一显示色阻块211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缘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距离较远,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不容易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从而减少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的大视角光线,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6,可选的,沿第一方向X,第一边界201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1,沿第二方向Y,第五边界203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最短距离为D2,其中,D1=D2,第一方向X平行于第三对称轴54,第二方向Y平行于第一对称轴50。
其中,如图6所示,通过设置第一边界201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之间的最短距离D1等于第五边界203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最短距离D2,以在减少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的大视角光线的同时,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沿第一方向X出射的大视角光线的视场角和第一发光单元20沿第二方向Y出射的大视角光线的视场角趋于一致,从而在降低第一发光单元20沿第一方向X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出射的大视角光线的同时,也降低了第一发光单元20沿第二方向Y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出射的大视角光线,从而在沿第一方向X的视角范围内和沿第二方向Y的视角范围内均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6,可选的,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界的形状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靠近第一发光单元20一侧的边界的形状互补。
其中,如图6所示,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界的形状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靠近第一发光单元20一侧的边界的形状互补,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界的形状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靠近第一发光单元20一侧的边界的形状相契合,以充分利用显示面板的空间,增大第一发光单元20的有效发光面积,从而有助于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0的发光效率,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的发光效率,保障显示面板的良好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6,可选的,发光单元11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22,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颜色与第一发光单元20的发光颜色相同,色阻块12还包括第二色阻块23,第二色阻块23与第二发光单元22对应设置,第二色阻块23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二发光单元22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第二发光单元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界221和第四边界222,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对称轴52位于第二色阻块23的第二中轴线53靠近第四边界222的一侧。第二发光单元22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七边界223和第八边界224,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七边界223与第三边界221相交,第八边界224与第四边界222相交,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四对称轴56位于第二色阻块23的第四中轴线57靠近第八边界224的一侧。其中,第三边界221上任意一点到第二对称轴52的最短距离等于第四边界222上任意一点到第二对称轴52的最短距离,第二中轴线53过第二色阻块23的中心点O2,并平行于第二对称轴52,第七边界223上任意一点到第四对称轴56的最短距离等于第八边界224上任意一点到第四对称轴56的最短距离,第四中轴线57过第二色阻块23的中心点O2,并平行于第四对称轴56。
具体的,如图6所示,发光单元11还包括发光颜色与第一发光单元20的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二发光单元22,色阻块12还包括与第二发光单元22对应设置的第二色阻块23,第二色阻块23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二发光单元22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以使第二发光单元22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二色阻块23出射。
继续参考图6,第二发光单元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界221和第四边界22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七边界223和第八边界224,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七边界223与第三边界221相交,第八边界224与第四边界222相交。在本实施例中,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设置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四对称轴56位于第二色阻块23的第四中轴线57靠近第八边界224的一侧,第二发光单元22的第二对称轴52位于第二色阻块23的第二中轴线53靠近第四边界222的一侧,使得第二发光单元22与第二色阻块23的相对位置关系,与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相对位置关系趋于一致,从而降低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二发光单元22显示亮度的差异,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4和图6,可选的,第一发光单元20的面积等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面积。
其中,如图4和图6所示,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单元20的面积等于第二发光单元22的面积,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的有效发光面积与第二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面积一致,从而降低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二发光单元22显示亮度的差异,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第一发光单元20的面积均是指第一发光单元20的有效发光区域的面积,所述的第二发光单元22的面积均是指第二发光单元22的有效发光区域的面积。
继续参考图4和图6,可选的,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面积等于第二色阻块23的面积。
其中,如图4和图6所示,在理想情况下,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显示色阻块211透射后出射,第二发光单元22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二色阻块23出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面积等于第二色阻块23的面积,以使第一发光单元20经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出射光线的视场角与第二发光单元22经过第二色阻块23出射光线的视场角趋于一致,从而降低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二发光单元22在大视角下显示亮度的差异,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40,黑矩阵40位于色阻块12靠近发光单元11的一侧,且黑矩阵40设置于相邻两个色阻块12之间,黑矩阵40包括第一开口401和第二开口402,第一开口401包括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第一显示色阻块211覆盖第一子开口4011,第一成像色阻块212覆盖第二子开口4012,第二色阻块23覆盖第二开口402,第一子开口4011的面积等于第二开口402的面积。
其中,如图1-7所示,色阻块12靠近发光单元11的一侧还设置有黑矩阵40,黑矩阵40可设置于相邻两个色阻块12之间,以对显示面板中的金属走线进行遮挡,避免外界环境光被金属走线反射至人眼,影响显示效果。黑矩阵4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401和第二开口402,第一开口401包括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其中,第一子开口4011用于使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透过,以进行显示;第二子开口4012用于配合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形成光通路,以通过外界光线,满足预设功能元件的工作需求;第二开口402用于使第二发光单元22发出的光线透过,以进行显示。
继续参考图1-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子开口4011的面积等于第二开口402的面积,以使第一发光单元20经第一子开口4011出射光线的视场角与第二发光单元22经过第二开口402出射光线的视场角趋于一致,从而降低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二发光单元22在大视角下显示亮度的差异,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可选的,至少存在两个第二子开口4012的形状不同。
其中,如图8所示,通过设置第二子开口4012的形状不同可以适应预设功能元件不同位置对于光线的要求,满足预设功能元件的工作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子开口4012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如设置为矩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沿D-D’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9和图10所示,可选的,发光单元11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24,色阻块12包括第三色阻块25,第三色阻块25与第三发光单元24对应设置,第三色阻块25的颜色与第一色阻块21的颜色不同,第二子开口4012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和与第二子开口4012相邻的第三发光单元24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其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显示面板还设置有第三发光单元24以及与第三发光单元24对应设置的第三色阻块25,第三色阻块25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三发光单元24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第三发光单元24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三色阻块25透射后出射。
继续参考图9和图10,当由于发光单元11排布过密而导致黑矩阵40开孔的排布过密时,可能会出现相邻的开孔之间的空间过小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子开口4012与相邻的第三发光单元24采用部分重叠的方式布置,以满足预设功能元件的工作需求。
同时,由于第三色阻块25的颜色与第一色阻块21的颜色不同,第三发光单元24发出的大视角光线不会经第一色阻块21的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使得第三色阻块25出射的光线不会多于其他同颜色的色阻块,从而不会导致第三色阻块25的显示亮度在视觉上和其他色阻块的显示亮度具有明显的差异,不会对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造成较大影响。
继续参考图9和图10,可选的,黑矩阵40还包括第五开口403,第三色阻块25覆盖第五开口403,第二子开口4012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和与第二子开口4012相邻的第五开口403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其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五开口403用于使第三发光单元24发出的光线透过,以进行显示,当由于发光单元11排布过密而导致黑矩阵40开孔的排布过密时,可能会出现黑矩阵40相邻的开孔之间的空间过小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子开口4012与相邻的第五开口403采用部分重叠的方式布置,以满足预设功能元件的工作需求。
继续参考图9和图10,可选的,发光单元11还可包括第四发光单元26,色阻块12包括第四色阻块27,第四色阻块27与第四发光单元26对应设置,第四色阻块27的颜色与第一色阻块21和第三色阻块25的颜色均不同,黑矩阵40还包括第六开口404,第四色阻块27覆盖第六开口404。
其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显示面板还设置有第四发光单元26以及与第四发光单元26对应设置的第四色阻块27,第四色阻块27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四发光单元26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第四发光单元26发出的光线经过第四色阻块27透射后出射,第六开口404用于使第四发光单元26发出的光线透过,以进行显示。其中,第四色阻块27的颜色与第一色阻块21和第三色阻块25的颜色均不同,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可发出三种颜色的光,进而实现彩色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发光单元11和色阻块12的颜色以及排布进行设置,示例性的,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色阻块21为绿色色阻块,第三色阻块25为蓝色色阻块,第四色阻块27为红色色阻块,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沿E-E’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40,黑矩阵40位于色阻块12靠近发光单元11的一侧,且黑矩阵40设置于相邻两个色阻块12之间。黑矩阵包括第一开口401,第一开口401包括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第一显示色阻块211覆盖第一子开口4011,第一成像色阻块212覆盖第二子开口4012,第一子开口4011与第二子开口4012连通。
其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黑矩阵4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401,第一开口401包括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其中,第一子开口4011用于使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透过,以进行显示;第二子开口4012用于配合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形成光通路,以通过外界光线,满足预设功能元件的工作需求。当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之间的距离很近时,沿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会至少部分交叠,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子开口4011与第二子开口4012连通,即第一子开口4011与第二子开口4012之间不设置黑矩阵40,以避免第一子开口4011与第二子开口4012之间的黑矩阵40影响第一发光单元20的正常显示,同时,连通的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可以降低制备第一开口401时掩模板的制备精度,无需单独为第二子开口4012制备掩模板开孔。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可选的,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第一颜色光,显示面板的出射光包括第一出射光60,第一出射光60为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第一颜色光经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出射的光,第一出射光60具有第一视角范围,其中,第一视角范围为θ1,其中,0°≤θ1≤90°。
具体的,如图12和图13所示,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界位置,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界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距离足够远,以使0°-90°各视角范围的光均由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出射,从而不会有额外光线由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从而使得第一色阻块21出射的光线不会多于其他同颜色的色阻块,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其中,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界位置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R=∑i di;
di=hi*tan(θi);
ni*sin(θi)=ni+1*sin(θi+1)=nair*sin(view angle);
ni=ni(λ);
上述公式中,R代表光线在各膜层中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移动的距离的和,di代表光线在显示面板各膜层中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方向的传播距离,θi为各膜层的光线入射/折射角,ni代表各膜层的折射率,nair代表空气的折射率,view angle代表由显示面板出射的光线角度,λ为光线的波长。
继续参考图13,示例性的,第一发光单元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设置有封装层61,用于对第一发光单元20进行水氧防护。其中,封装层61为薄膜封装层,且薄膜封装层可包括无机层/有机层/无机层三层结构,隔绝水汽的同时,具有轻薄、柔性等优势。本实施例以封装层61包括第一无机层611、有机层612和第二无机层613为例,由于封装层61中各膜层以及第一色阻块21的折射率ni各不相同,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出射到空气的过程中会发生偏折,例如,如图13所示,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经第一无机层611所偏折的横向距离为a,经有机层612所偏折的横向距离为b,经第二无机层613所偏折的横向距离为c,经第一色阻块21所偏折的横向距离为d,最后以θ1角度出射。其中,光线经每一膜层所偏折的横向距离均可由di=hi*tan(θi)和ni*sin(θi)=ni+1*sin(θi+1)=nair*sin(view angle)进行计算得出,将各膜层所偏折的横向距离相加,可推算出各视角的光线在各膜层中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移动的距离R,由上述过程进行反推,即根据各膜层的厚度、折射率以及出射角θ1,由各视角光线的出射位置可得到第一发光单元20应当所在的范围。
示例性的,如图13所示,要使0°-90°各视角范围的光均由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出射,可设置视角为10°的光线刚好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边界处出射(即view angle=θ1=90°),根据封装层61中各膜层以及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折射率和厚度,由公式di=hi*tan(θi)、ni*sin(θi)=ni+1*sin(θi+1)=nair*sin(view angle)和R=∑idi可得到视角为90°的光线在封装层61及第一显示色阻块211中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移动的距离R,确定90°视角的光线从第一发光单元20出射的位置,进一步确定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界位置,以使显示面板在90°全视场角的光线均经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出射,不会有额外的光线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出射,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基于上述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界以及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位置进行计算,只要保证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靠近第一发光单元20一侧的边界与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R,即可满足0°-90°各视角范围的光均由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出射,而不会有额外的光线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保证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3,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40,黑矩阵40位于色阻块12靠近发光单元11的一侧,且黑矩阵40设置于相邻两个色阻块12之间。黑矩阵包括第一开口401,第一开口401包括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第一显示色阻块211覆盖第一子开口4011,第一成像色阻块212覆盖第二子开口4012,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之间不连通。
其中,如图3所示,黑矩阵4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401,第一开口401包括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其中,第一子开口4011用于使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透过,以进行显示;第二子开口4012用于配合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形成光通路,以通过外界光线,满足预设功能元件的工作需求。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实际的色阻布局要求以及预设功能元件的工作参数等因素,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之间的距离可能较远,从而设置第一子开口4011与第二子开口4012不连通,即第一子开口4011与第二子开口4012之间设置有黑矩阵40,以通过黑矩阵40对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的出射角进行限制,从而提高显示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内的亮度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1-7,可选的,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发光单元20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黑矩阵40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单元20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黑矩阵40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以使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出射的光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一致,有助于提高显示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内的亮度均一性。
其中,第一发光单元20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黑矩阵40之间的最短距离可根据对显示视角范围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发光单元20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黑矩阵40之间的最短距离可设置为5μm-9μm,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考图4和图6,可选的,第一子开口4011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一发光单元20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且第一子开口4011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的形状与第一发光单元20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的形状为相似图形。
其中,如图4和图6,通过设置第一子开口4011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的形状与第一发光单元20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的形状为相似图形,以根据第一发光单元20的发光范围对第一子开口4011的性状进行设置,从而合理限制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的出射角度,有助于使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出射的光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一致,从而提高显示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内的亮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相似图形,是指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图形,也即两个图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定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为相似图形。
继续参考图3,可选的,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第一颜色光,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第一颜色光包括第一阻挡光62,第一阻挡光62为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第一颜色光中被黑矩阵40所遮挡的光,第一阻挡光62具有第二视角范围,其中,第二视角范围为θ2~90°,30°≤θ2≤60°。
其中,如图3所示,在大视角的情况下,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存在衰减现象,并且由于不同颜色色光的波长不一样,不同色光的衰减程度不一样,在大视角情况下容易产生色偏现象,影响显示效果。例如,在大视角的情况下,波长较长的光线的衰减更大,因此,显示面板在大视角情况下会产生色偏现象。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黑矩阵40对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大视角第一颜色光进行遮挡,使得视角为θ2~90°的光线无法出射,以改善显示面板在大视角情况下的色偏问题,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4和图6,可选的,发光单元20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22,第二发光单元22的发光颜色与第一发光单元20的发光颜色相同,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发光单元22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黑矩阵40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且第二发光单元22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黑矩阵40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第一发光单元20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黑矩阵40之间的最短距离。
其中,如图4和图6所示,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通过设置第一发光单元20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黑矩阵40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第二发光单元22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黑矩阵40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且第二发光单元22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黑矩阵40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第一发光单元20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黑矩阵40之间的最短距离,以使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和第二色阻块23出射的光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一致,有助于提高显示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内的亮度均一性。
可选的,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均为同一颜色色阻块。
其中,一般情况下预设功能元件所需的工作光线的波长集中在某一颜色光线的波长范围内,通过设置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为同一颜色色阻,将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均设置为同一颜色色阻,有利于保证光通路中通过的光线均为预设功能元件工作所需的光线。
继续参考图3,可选的,第一显示色阻块211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颜色相同。
其中,如图3所示,通过设置第一显示色阻块211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颜色相同,以使得第一显示色阻块211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可在同一道工序中制备完成,简化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制备工序。
可选的,第一色阻块21包括绿色色阻块。
其中,一般情况下,多数预设功能元件的最佳的工作光线波长范围也在绿光的波长范围内,也就是预设功能元件对于绿色光线的光收集能力强,预设功能元件在绿光光线工作状态的下的灵敏度高,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色阻块21包括绿色色阻块,能够提高预设功能元件的工作灵敏度,当预设功能元件为指纹识别元件时,能够提高显示面板指纹识别的灵敏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色阻块21也可包括红色色阻块,或者蓝色色阻块,或者,第一色阻块21还可包括红色色阻块、绿色色阻块和蓝色色阻块中任意两种,甚至,第一色阻块21还可同时包括红色色阻块、绿色色阻块和蓝色色阻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14所示,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40,黑矩阵40位于色阻块12靠近发光单元11的一侧,且黑矩阵40设置于相邻两个色阻块12之间。黑矩阵包括第一开口401,第一开口401包括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第一显示色阻块211覆盖第一子开口4011,第一成像色阻块212覆盖第二子开口4012。显示面板还包括遮光层41,遮光层41位于发光单元11靠近衬底10的一侧,遮光层41包括第三开口411,第二子开口4012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三开口411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其中,如图1和图14所示,黑矩阵4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401,第一开口401包括第一子开口4011和第二子开口4012,其中,第一子开口4011用于使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透过,以进行显示;第二子开口4012用于配合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形成光通路,以通过外界光线,满足预设功能元件的工作需求。显示面板还包括遮光层41,遮光层41位于发光单元11靠近衬底10的一侧,遮光层41包括第三开口411,可选的,第三开口411在衬底10的垂直投影与第二子开口4012在衬底10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三开口411配合第二子开口4012构成光通路,满足预设功能元件对于工作光线的需求。
继续参考图1和图14,可选的,第二子开口4012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三开口411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且第三开口411在衬底10的垂直投影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子开口4012在衬底10的垂直投影。第三开口411配合第二子开口4012构成光通路,提高预设功能元件对于光线收集,提高预设功能元件工作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1和图14,示例性的,以OLED显示面板为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衬底10一侧的像素电路层,像素电路层设置有薄膜晶体管70,薄膜晶体管70包括在衬底10一侧层叠设置的有源层71、栅极层73以及源漏电极层75。遮光层41可以为在发光单元11与源漏电极层75之间单独设置的金属层,使得遮光层41可仅在第三开口411处透光,有助于降低外界杂散光对预设功能元件的影响,提高预设功能元件工作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14,可选的,遮光层41还可兼具并联走线的作用,例如,如图14所示,遮光层41与源漏电极层75并联设置,以降低阻抗,从而降低源漏电极层75上传输信号的衰减,有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时,源漏电极层75可通过遮光层41与阳极层111电连接,以避免深打孔,从而降低源漏电极层75与阳极层111电连接的工艺难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层41还可以与阳极层111、薄膜晶体管70的栅极层73以及源漏电极层75等结构同层设置,通过同一金属层的图案化工艺形成,以降低显示面板厚度,减少工艺制程,本发明实施例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
继续参考图14,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42,像素定义层42包括第四开口421,第一发光单元20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第四开口421在衬底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重合,像素定义层42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三开口411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
其中,如图14所示,第一发光单元20设置在第四开口421在像素定义层42的第四开口421中,像素定义层42用于限定第一发光单元20的有效发光区域。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像素定义层42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三开口411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以使第三开口411沿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与第四开口421不交叠,即沿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三开口411与第一发光单元20不交叠,从而降低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对预设功能元件的影响,提高预设功能元件工作灵敏度。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开口411与第四开口421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三开口411靠近第四开口421一侧的边界与第四开口421靠近第三开口411一侧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6μm~7μm,以在降低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对预设功能元件的影响的同时,保证结构的紧凑性,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考图14,需要说明的是,可由第三开口411的范围外扩计算第二子开口4012的范围,其中,第二子开口4012的开口面积可取决于第三开口411的开口面积以及第二子开口4012与遮光层41之间的膜层设计,一般情况下,第二子开口4012的开口面积和第二子开口4012与遮光层41之间的膜层厚度成正比,即膜层厚度越小,第二子开口4012的开口面积越小。
示例性的,沿垂直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子开口4012的中心与第三开口411的中心重合,且第二子开口4012的范围与第三开口411的范围相比,尺寸均匀外扩一定值,其值可通过在膜层堆叠结构下预设功能元件所需的极限信号量所确定,使得第二子开口4012不会遮挡预设功能元件所采集光线的光路,同时,第二子开口4012面积过大不会增加采集光线的光通量,但会增加第二子开口4012下方金属层的反射率,因此,在一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将第二子开口4012的范围设置为不会遮挡预设功能元件所采集光线的光路的临界值,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根据第三开口411的范围确定第二子开口4012的范围后,再由第二子开口4012的范围计算第四开口421的范围,以使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大视角光线不会经第二子开口4012漏出,从而使得第一色阻块21出射的光线不会多于其他同颜色的色阻块,从而不会导致第一色阻块21的显示亮度在视觉上和其他色阻块的显示亮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对显示面板的其他功能膜层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继续参考图14,显示面板还包括层叠设置的栅绝缘层72、层间介质层74、钝化层76以及平坦化层77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上述任意一个或多个绝缘层进行设置,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考图14,可选的,在衬底10靠近第一发光单元20的一侧还设置有缓冲层78,该缓冲层78能够起到防震、缓冲和隔离的作用。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电极层79,以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如图18所示,触控电极层79可位于封装层61靠近黑矩阵40的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层79也可位于色阻块12远离衬底10的一侧,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5所示,左侧所示的第一发光单元20及第一色阻块21为相关技术中的设计方案,右侧第一发光单元20及第一色阻块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计方案,其中,基于相关技术中的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范围,将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第一边界201向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移动,以使第一发光单元20的第一对称轴50位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第一中轴线51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距离较远,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不容易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从而减少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的大视角光线,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15,可选的,黑矩阵40的第一子开口4011也跟随第一发光单元20的边界进行移动,以使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出射的光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一致,提高显示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内的亮度均一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20的有效发光面积会减小,可通过增大第一发光单元20的驱动电流以增大第一发光单元20的发光亮度,从而补偿第一发光单元20的有效发光面积减小所造成的亮度衰减。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6所示,左侧所示的第一发光单元20及第一色阻块21为相关技术中的设计方案,右侧第一发光单元20及第一色阻块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计方案,其中,基于相关技术中的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范围,将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第一边界201以及第五边界203向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移动,第五边界203与第一边界201相交,以使第一发光单元20的第一对称轴50位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第一中轴线51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0的第三对称轴54位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第三中轴线55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距离较远,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不容易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以减少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的大视角光线,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16,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所在区域对应的边界设计不规则形状的第一发光单元20,以使第一发光单元20的发光面积最大化,具体的,沿平行于衬底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界的形状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靠近第一发光单元20一侧的边界的形状互补,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靠近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一侧的边界的形状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靠近第一发光单元20一侧的边界的形状相契合,以充分利用显示面板的空间,增大第一发光单元20的有效发光面积,从而有助于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0的发光效率,保障显示面板的良好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16,可选的,黑矩阵40的第一子开口4011也跟随第一发光单元20的边界进行移动,以使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出射的光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一致,提高显示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内的亮度均一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20的有效发光面积仍会有部分损失,可通过增大第一发光单元20的驱动电流以增大第一发光单元20的发光亮度,从而补偿第一发光单元20的有效发光面积减小所造成的亮度衰减。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7所示,左侧所示的第一发光单元20及第一色阻块21为相关技术中的设计方案,右侧第一发光单元20及第一色阻块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计方案,其中,基于相关技术中的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范围,将第一发光单元20整体向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平移,以使第一发光单元20的第一对称轴50位于第一显示色阻块211的第一中轴线51远离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一侧,从而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的距离较远,第一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不容易经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从而减少通过第一成像色阻块212漏出的大视角光线,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
继续参考图17,可选的,黑矩阵40的第一子开口4011也跟随第一发光单元20进行移动,以使第一显示色阻块211出射的光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一致,提高显示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视角范围内的亮度均一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20的有效发光面积不变,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0发光亮度不会减小,从而无需对第一发光单元20发光亮度进行补偿。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该显示装置80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81,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80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结构以及术语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80可以为图19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其中,显示装置还包括预设功能元件,图19中的虚线框82所在区域即为预设功能元件的可行设置位置,预设功能元件包括但不限于摄像头、感光元件、指纹识别模组和结构光发射模组等。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可选的,预设功能元件83位于显示面板81的遮光层41背离显示面板81的色阻块12一侧,遮光层41包括第三开口411,显示面板81的第一成像色阻块212配合第三开口411构成光通路。
其中,如图20所示,显示面板81的第一成像色阻块212配合与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对应的第三开口411构成光通路,该光通路用于通过外界光线,以满足预设功能元件的工作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示意清楚,图20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和一个第三开口411,且第一成像色阻块212与第三开口411为一一对应关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整个显示面板81上的第一成像色阻块212和第三开口411的数量一般均为多个。
另外,图20中示出了外挂式的预设功能元件83的设置方式,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预设功能元件83还可以以集成的方式集成于显示面板的内部,即预设功能元件83位于衬底10与遮光层41之间,本申请对预设功能元件83的具体设置方式并不做限定,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27)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位于所述衬底一侧的多个发光单元;
依次位于所述发光单元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多个色阻块;
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所述色阻块包括第一色阻块,所述第一色阻块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色阻块包括第一显示色阻块和第一成像色阻块,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边界位于所述第二边界靠近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的一侧;
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边缘位于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的一侧;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边界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边界与所述第二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对称轴位于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的第一中轴线远离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边界上任意一点到所述第一对称轴的最短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边界上任意一点到所述第一对称轴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一中轴线过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的中心点,并平行于所述第一对称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相同;
所述色阻块还包括第二色阻块,所述第二色阻块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色阻块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界和第四边界;
所述第二色阻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三边缘位于所述第三边界远离所述第四边界的一侧,所述第四边缘位于所述第四边界远离所述第三边界的一侧;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三边界与所述第三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边界与所述第四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对称轴位于所述第二色阻块的第二中轴线靠近所述第四边界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三边界上任意一点到所述第二对称轴的最短距离等于所述第四边界上任意一点到所述第二对称轴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二中轴线过所述第二色阻块的中心点,并平行于所述第二对称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五边界和第六边界,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五边界位于所述第六边界靠近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的一侧;所述第五边界与所述第一边界相交,所述第六边界与所述第二边界相交;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三对称轴位于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的第三中轴线远离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五边界上任意一点到所述第三对称轴的最短距离等于所述第六边界上任意一点到所述第三对称轴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三中轴线过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的中心点,并平行于所述第三对称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边界与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1,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五边界与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的最短距离为D2,其中,D1=D2,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对称轴,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对称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靠近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一侧的边界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靠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一侧的边界的形状互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相同;
所述色阻块还包括第二色阻块,所述第二色阻块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色阻块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界和第四边界;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对称轴位于所述第二色阻块的第二中轴线靠近所述第四边界的一侧;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七边界和第八边界,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七边界与所述第三边界相交,所述第八边界与所述第四边界相交;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四对称轴位于所述第二色阻块的第四中轴线靠近所述第八边界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三边界上任意一点到所述第二对称轴的最短距离等于所述第四边界上任意一点到所述第二对称轴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二中轴线过所述第二色阻块的中心点,并平行于所述第二对称轴;所述第七边界上任意一点到所述第四对称轴的最短距离等于所述第八边界上任意一点到所述第四对称轴的最短距离,所述第四中轴线过所述第二色阻块的中心点,并平行于所述第四对称轴。
9.根据权利要求3或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二色阻块的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色阻块靠近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且所述黑矩阵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色阻块之间;
所述黑矩阵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第一子开口和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覆盖所述第一子开口,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覆盖所述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二色阻块覆盖所述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子开口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存在两个第二子开口的形状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所述色阻块包括第三色阻块,所述第三色阻块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对应设置;
所述第三色阻块的颜色与所述第一色阻块的颜色不同;
所述第二子开口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和与所述第二子开口相邻的第三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色阻块靠近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且所述黑矩阵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色阻块之间;
所述黑矩阵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第一子开口和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覆盖所述第一子开口,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覆盖所述第二子开口;
所述第一子开口与所述第二子开口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第一颜色光,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射光包括第一出射光,所述第一出射光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一颜色光经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出射的光;
所述第一出射光具有第一视角范围,其中,所述第一视角范围为θ1,其中,0°≤θ1≤9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色阻块靠近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且所述黑矩阵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色阻块之间;
所述黑矩阵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第一子开口和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覆盖所述第一子开口,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覆盖所述第二子开口;
所述第一子开口和与所述第二子开口之间不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所述黑矩阵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开口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且所述第一子开口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的形状为相似图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第一颜色光,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一颜色光包括第一阻挡光,所述第一阻挡光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第一颜色光中被所述黑矩阵所遮挡的光;
所述第一阻挡光具有第二视角范围,其中,所述第二视角范围为θ2~90°,30°≤θ2≤60°。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相同;
沿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所述黑矩阵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所述黑矩阵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边缘上任意一点与所述黑矩阵之间的最短距离。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均为同一颜色色阻块。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与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的颜色相同。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色阻块包括绿色色阻块。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位于所述色阻块靠近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且所述黑矩阵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色阻块之间;
所述黑矩阵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包括第一子开口和第二子开口,所述第一显示色阻块覆盖所述第一子开口,所述第一成像色阻块覆盖所述第二子开口;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发光单元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
所述遮光层包括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子开口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第三开口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四开口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重合;
所述像素定义层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第三开口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
2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预设功能元件和权利要求1-2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功能元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遮光层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色阻块一侧;
所述遮光层包括第三开口,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成像色阻块配合所述第三开口构成光通路。
CN202110736344.9A 2020-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4712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6344.9A CN113471263B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7/521,834 US20220069261A1 (en) 2020-06-30 2021-11-08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36344.9A CN113471263B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1263A CN113471263A (zh) 2021-10-01
CN113471263B true CN113471263B (zh) 2024-05-28

Family

ID=77876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36344.9A Active CN113471263B (zh) 2020-06-30 2021-06-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69261A1 (zh)
CN (1) CN1134712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50962B (zh) * 2020-12-29 2022-06-14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4256312A (zh) * 2021-12-09 2022-03-29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613752A (zh) * 2022-03-08 2022-06-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744012B (zh) * 2022-03-28 2024-06-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1219A (zh) * 2010-06-07 2011-12-07 索尼公司 图像显示装置、电子装置、图像显示系统、图像获取方法和程序
KR20160143906A (ko) * 2015-06-04 2016-12-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8045973A (ja) * 2016-09-16 2018-03-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用遮蔽基板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CN110379939A (zh) * 2019-07-26 2019-10-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312792A (zh) * 2020-03-04 2020-06-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84573A (zh) * 2020-05-13 2020-08-2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39915A (zh) * 2020-06-29 2020-10-0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85742A (zh) * 2020-08-25 2020-10-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106204A (zh) * 2019-04-01 2020-1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2736210A (zh) * 2020-12-29 2021-04-30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069776A (ko) * 2019-12-03 2021-06-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55055B2 (en) * 2014-11-10 2019-07-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CN110137213A (zh) * 2018-02-09 2019-08-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排列结构及其显示方法、显示基板
KR20210016145A (ko) * 2019-07-31 2021-02-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0890409B (zh) * 2019-11-29 2022-1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oled面板、oled面板的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1219A (zh) * 2010-06-07 2011-12-07 索尼公司 图像显示装置、电子装置、图像显示系统、图像获取方法和程序
KR20160143906A (ko) * 2015-06-04 2016-12-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8045973A (ja) * 2016-09-16 2018-03-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用遮蔽基板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CN112106204A (zh) * 2019-04-01 2020-1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0379939A (zh) * 2019-07-26 2019-10-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20210069776A (ko) * 2019-12-03 2021-06-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1312792A (zh) * 2020-03-04 2020-06-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84573A (zh) * 2020-05-13 2020-08-2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39915A (zh) * 2020-06-29 2020-10-0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85742A (zh) * 2020-08-25 2020-10-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736210A (zh) * 2020-12-29 2021-04-30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69261A1 (en) 2022-03-03
CN113471263A (zh) 2021-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7126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825881B2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thereof
CN109031824B (zh) 阵列基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042689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627937B2 (en) Display module
US2023009663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688308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331712B (zh) 显示面板
CN11196903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20022609A (ko) 유기 el 장치, 유기 el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CN11029908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029789B2 (en) Touch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ouch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2530998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30608B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20210014393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exposure system, imaging display device, imag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N11313848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19185888A (ja) 表示装置、撮像装置
CN11159789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61213A (zh) 显示装置、光电转换装置、电子装置和可穿戴装置
CN113050836A (zh) 触控面板和电子装置
EP3907556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40147779A1 (en) Terminal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433511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86443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10088824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