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3489A - 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 Google Patents
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53489A CN113453489A CN202110198248.3A CN202110198248A CN113453489A CN 113453489 A CN113453489 A CN 113453489A CN 202110198248 A CN202110198248 A CN 202110198248A CN 113453489 A CN113453489 A CN 1134534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ooling
- cooling head
- baffle
- water inlet
- working fl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7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41 Myl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09—Thermal management, e.g. fan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该液冷头包括一机壳、一进水通道、一传热结构、一集水结构、一排水通道与一泵浦组。机壳包括一上腔室与一下腔室。上腔室通过一连通开口连通下腔室。进水通道位于机壳的一侧,且接通上腔室,用以送入工作流体至上腔室内。传热结构位于下腔室内,用以带走工作流体的热能。集水结构位于下腔室内,用以集合通过传热结构的工作流体。排水通道位于机壳的一侧且接通下腔室。泵浦组用以将下腔室内的工作流体往排水通道排出。通过以上架构,液冷头能达到良好散热技术效果,也能有利于应用在相关的电脑设备、主机或服务器设备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散热模块,特别涉及一种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背景技术
在科技的进步与普及下,各种电子装置或电脑设备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网络服务器等。一般来说,这些产品的内部的电子元件在运行时都会提升温度,而高温容易造成元件的损坏。因此,散热机制便是这些电子产品相当重要且必须的设计。一般的散热设计除了以风扇提供气流进行对流冷却,或是以特殊材质的散热单元进行贴附而产生传导降温之外,水冷式机制亦是一种有效而常见的散热设计。
水冷式散热的原理简单来说,一般是以液体(例如水或冷却剂)作为散热媒介,并利用一个持续运行的水泵或帮浦在所应用的系统内形成不断的循环。液体在密闭的管路内流动,而这些管路则分布至系统内的各电子元件(例如中央处理单元)的表面上。当温度相对较低的液体流经这些温度相对较高的电子元件时,便会吸收其热量以减缓其温度的升高。接着,再随着管路对外界或其他散热机制进行热交换来释放热量以降低液体温度,并再使液体重新回到系统内进行循环与散热。
然而,由于一般电脑设备、主机或服务器设备的内部空间有限,只能以所设置的环境的空间加以利用,且水冷式散热又须具有管路的流入与流出的设计,使得管路的设置会相对复杂。是故,如何设计出具有良好散热技术效果的水冷散热结构,并能同时兼顾整体管路配置、减少占据空间以利在狭小环境中设置,和有效完成与其他管路衔接并避免漏水情况发生,便为本公开发展的主要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用以解决以上现有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头。液冷头包括一机壳、一第一进水通道、一传热结构、一集水结构、一排水通道与一泵浦组。机壳包括一壳体、一挡板和一底座。壳体、挡板和底座按序组合为一体。壳体与挡板之间形成一上腔室。挡板与底座之间形成一下腔室。连通开口位于挡板上,并接通彼此层叠的上腔室与下腔室。第一进水通道位于壳体的一侧,且接通上腔室,用以送入一源头的工作流体至上腔室内。传热结构位于下腔室内,夹合于挡板与底座之间,用以带走工作流体的热能。集水结构位于下腔室内,用以集合通过传热结构的工作流体。排水通道位于壳体的一侧且接通下腔室。泵浦组用以将下腔室内的工作流体往排水通道排出。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液冷头还包含一第二进水通道。第二进水通道位于壳体的另侧,且接通上腔室,用以送入另一源头的工作流体至上腔室内。第一进水通道与第二进水通道分别相对地位于壳体上。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第一进水通道与排水通道位于壳体的同侧,或者,第一进水通道与排水通道相对地位于壳体上。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挡板更具有至少一连通间隙。连通间隙位于连通开口与第一进水通道之间,并接通上腔室与下腔室。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传热结构包含多个彼此并列的鳍片。底座具有一第一导流结构与一第二导流结构。这些鳍片、集水结构、第一导流结构与第二导流结构皆形成于底座面向该壳体的一底座内表面。第一导流结构与第二导流结构位于传热结构的同侧,用以将通过这些鳍片的工作流体分别引导至集水结构。集水结构位于第一导流结构与第二导流结构之间。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集水结构包含一圆盘本体与三个流道。圆盘本体位于底座的底座内表面。这些流道彼此形成于圆盘本体面向壳体的一圆盘表面上,用以分别接收从这些鳍片、第一导流结构与第二导流结构送来的工作流体。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泵浦组包含一驱动组件与一扇叶组件。驱动组件能够非接触地转动扇叶组件。扇叶组件包含扇叶及穿设该扇叶的一轴棒,集水结构包含一轴棒固定件,该机壳包括一挡片。轴棒固定件位于这些流道的交汇处。挡片夹合于圆盘本体与扇叶,且覆盖这些流道。挡片具有一开孔,且轴棒穿过挡片设于轴棒固定件上。壳体的二相对面分别具有一上凹槽与一下凹槽。下凹槽垂直对齐上凹槽,且与上凹槽彼此气密隔绝。上凹槽容置驱动组件,下凹槽容置扇叶组件。扇叶组件可枢转地位于轴棒固定件与下凹槽内。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上述的液冷头还包含二外接通道与一管线。这些外接通道位于壳体的二相对侧。管线位于上腔室内,且连接这些外接通道,并且与该腔室气密隔绝。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挡板具有一沟槽,机壳还包含一管盖,管盖覆盖沟槽,以形成所述管线。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头中,壳体包含一定位槽。定位槽位于上腔室内,且凹设于壳体面向挡板的内面。机壳还包含一定位肋,定位肋一体成形连接管盖的外表面,且伸入且抵靠定位槽内,用以定位所述管盖。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模块。液冷模块包括一上述液冷头、一塔型液冷排装置、一前管路与一后管路。塔型液冷排装置包括一上箱体、一下箱体与一散热层叠结构。上箱体包含一进水口、一出水口、多个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其中一第一腔室连接进水口,其中另一第一腔室连接出水口。下箱体垂直地叠设在液冷头的顶部,包含多个相互隔离的第二腔室。散热层叠结构包含多个散热鳍片组与多个鳍管层。这些散热鳍片组与这些鳍管位于上箱体与下箱体之间。这些鳍管彼此平行并列且位于任二相邻的这些散热鳍片组之间。这些鳍管分别接通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使得一S型路径形成于上箱体、散热层叠结构与下箱体内。前管路接通进水口与液冷头的排水通道。后管路接通出水口与液冷头的第一进水通道。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模块中,塔型液冷排装置还包含一外挂风扇。外挂风扇位于散热层叠结构的一侧,固定于上箱体与下箱体之间,用以朝散热鳍片组输出气流。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模块中,外挂风扇与液冷头的第一进水通道皆位于液冷模块的同侧。
依据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液冷模块中,该外壳在对应该第一进水通道旁的一侧面具有一朝外斜向扩张的斜板。
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本发明除了能达到良好散热技术效果之外,也有利于应用在相关的电脑设备、主机或服务器设备上。
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技术效果等等,本发明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说明书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A与图1B依据一实施例的液冷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1C为此实施例的液冷头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1D为此实施例的扇叶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A为此实施例的壳体与挡板的组装示意图;
图2B至图2D为不同挡板的变化示意图;
图3A至图3D为工作流体于液冷头内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4A与图4B为此实施例的底座与集水结构的设置示意图;
图5A依据一实施例的液冷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5B为此实施例的液冷头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6依据一实施例的液冷头的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7A至图7C为液冷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7D为液冷模块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8A为液冷模块作垂直剖视的立体示意图;
图8B为工作流体于液冷模块内的流动方向示意图;以及
图9为依据一实施例的液冷模块与外挂风扇的设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2、2’、3:液冷头
10:机壳
20:壳体
200:上盖
201:储水腔
21、21’:第一进水通道
211:定位槽
22:第二进水通道
220、221:外接通道
23、23’:排水通道
24:单孔锁固环
25:双孔锁固环
26:泵浦组
260:驱动组件
261:扇叶组件
262:扇叶
263:轴棒
263A:顶端
263B:底端
264:底盘
265:镂空部
266:叶片
27:挡片
270:开孔
28:上凹槽
29:下凹槽
290:管线
30:底座
30A:底座内表面
301:下腔室
31:集水结构
31a、31b、31c:三个流道
31d:轴棒固定件
310:圆盘本体
310A:圆盘表面
32:第一导流结构
33:第二导流结构
34:传热结构
341:鳍片
35、B35、C35、D35:挡板
350:连通开口
B351、B352、C351、D351:连通间隙
353:沟槽
359:内面
4:液冷模块
40:塔型液冷排装置
400:外壳
401:斜板
41:前管路
42:后管路
43:上箱体
430:第一腔室
431:进水口
432:出水口
44:下箱体
440:第二腔室
45:散热鳍片组
450:散热层叠结构
46:鳍管
460:鳍管层
50:外挂风扇
600:管盖
610:定位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的。
现以一实施例进行本发明所提出的液冷头2的实施说明。请参见图1A至图4B。其中图1A与图2B为该液冷头2的立体示意图;图1C为该液冷头2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2A为一壳体20与一挡板35的组装示意图;图2B至图2D为不同挡板的变化示意图;图3A至图3D为工作流体于该液冷头2内的流动方向示意图;图4A与图4B为一底座30与一集水结构31的设置示意图。
如图1A至图1C所示,本发明的该液冷头2主要包括一机壳10、一泵浦组26、一第一进水通道21、一第二进水通道22与一排水通道23。泵浦组26包含一驱动组件260与一扇叶组件261。机壳10包括一上盖200、一壳体20、一挡板35和一底座30。上盖200、壳体20、挡板35和底座30彼此按序组合为一体。壳体10与挡板35之间形成一上腔室(如储水腔201)。该挡板35与该底座30之间形成一下腔室301。上腔室(如储水腔201)与下腔室301彼此层叠。壳体20的二相对面分别具有一上凹槽28与下凹槽29。上凹槽28用以容置驱动组件260。下凹槽29垂直对齐上凹槽28,且与上凹槽28彼此气密隔绝。下凹槽29用以容置扇叶组件261。驱动组件260能够非接触地转动扇叶组件261,举例来说,驱动组件260能够非接触地磁感应扇叶组件261转动。
其中该壳体20是作为该液冷头2的主要结构件,其一端设置该第一进水通道21,用以送入一源头的工作流体,另一端则设置该第二进水通道22与该排水通道23,换句话说,第二进水通道22与排水通道23位于壳体20的同侧,与第一进水通道21分别相对地位于壳体20上,第二进水通道22用以送入另一源头的工作流体。该壳体20还具有机电腔室以容置该驱动组件260。该液冷头2还包括具有一特定厚度的一单孔锁固环24和一双孔锁固环25,该单孔锁固环24用以锁固该第一进水通道21,而该双孔锁固环25用以锁固该第二进水通道22与该排水通道23,以避免这些通道的衔接处产生漏水。
该壳体20设置于该上盖200与该底座30之间,而该挡板35设置于该壳体20与该底座30之间。在该底座30面向该壳体20的底座内表面30A上设置有该集水结构31、一第一导流结构32、一第二导流结构33与一传热结构34,该传热结构34包含多个彼此并列的鳍片341。该集水结构31位于该第一导流结构32与该第二导流结构33之间,该集水结构31、该第一导流结构32与该第二导流结构33连接于该传热结构34或毗邻该传热结构34的同侧。该第一导流结构32与该第二导流结构33皆形成于该底座30的该底座内表面30A。此外,机壳10的壳体20还包括一挡片27。该挡片27位于该扇叶组件261与该集水结构31之间,可协助该集水结构31集水,以防止工作流体回流。该挡片27具有一开孔270。挡片27例如为铜片,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如图1C和图2A所示,当该挡板35组装于该壳体20后,上腔室例如为形成于该壳体20与该挡板35之间的储水腔201,用以提供工作流体暂时存储。该挡板35同时设置于该传热结构34的上方,并分隔出上层的该储水腔201与该传热结构34所容置的下腔室301(请见3A图至图3C)。该挡板35还具有一连通开口350,该连通开口350连通上层的该储水腔201与下层的该下腔室301。如此,当工作流体从第一进水通道21或第二进水通道22流入该储水腔201后,工作流体就可接着穿过该连通开口350往下流动到该下腔室301中。
然而,本发明的概念并不限于此,也就涉及该挡板35的相关连通构造还可作其他设计。举例来说,在图2B至图2D中示意了三种不同的挡板B35、C35、D35,其中该挡板B35具有两连通间隙B351、B352,该挡板C35具有一连通间隙C351,而该挡板D35则具有一连通间隙D351。这些连通间隙B351、B352、C351、D351分别位于该连通开口350与第二进水通道25之间。
是以,所述多个连通间隙B351、B352、C351、D351同样可以提供工作流体加以穿过而往下流动。可以理解的是,视工作流体流动的速度或是输送的水压的不同,工作流体可能会先从上述的连通间隙穿过,或是从位置相对较远的该连通开口350穿过。换句话说,若设计了上述的连通间隙时,搭配原有的该连通开口350就能产生分流的效果,使得相对低温的工作流体可被平均地导引至该传热结构34或该下腔室301的各处而能平均地与该传热结构34进行热量交换,让该液冷头2内呈现出良好的均温情形。当然,上述的连通间隙的位置、形状、大小或数量等可不以图2B至图2D所示为限,其形状例如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形状亦可,且各种形状穿孔的边长可为波浪或锯齿状等等。
图3A是以该第二进水通道22的管口延伸方向作垂直剖面示意;图3B是以该第一进水通道21的管口延伸方向作垂直剖面示意;图3C是以该排水通道23的管口延伸方向作垂直剖面示意;图3D是以该第一进水通道21、该第二进水通道22与该排水通道23的管径方向作水平剖面示意。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式如图3A至图3D中的箭号方向所示。该下腔室301是由该壳体20、该挡板35与该底座30所共同界定出,除了该传热结构34外,该集水结构31、该第一导流结构32与该第二导流结构33也容置于该下腔室301中。
如图3A至图3D所示,进入液冷头2的工作流体可以选择从该第一进水通道21流入,或是从该第二进水通道22流入。从该第二进水通道22流入的工作流体会先流入该储水腔201,之后转向穿过该连通开口350往下流动到该下腔室301中。从该第一进水通道21流入的工作流体可有部分先流入该储水腔201,也可有部分直接转向穿过该连通开口350往下流动到该下腔室301中。接着,工作流体可通过该传热结构34的内部而与该传热结构34进行热量交换。最后,工作流体进入到该扇叶组件261的下方而被该扇叶组件261向上吸取,进而往邻近的该排水通道23流出该液冷头2。
图4A示意了该扇叶组件261与该挡片27设置于该集水结构31上的情形。如上所述,该集水结构31是位于该第一导流结构32与该第二导流结构33之间。其次,图4B还示意了该集水结构31具有一圆盘本体310、三个流道31a、31b、31c以及一轴棒固定件31d,其中所述多个流道31a、31b、31c彼此形成于该圆盘本体310面向该壳体20的一圆盘表面310A上,更具体地,流道31a、31b、31c彼这些角地形成于圆盘本体310面向壳体20的圆盘表面310A上。该流道31a是直接连接或邻近于该传热结构34,而该流道31b则是邻近于该第一导流结构32,该流道31c则是邻近于该第二导流结构33。然而,本发明不限流道31a、31b、31c为等角地形成于圆盘本体310上。该轴棒固定件31d位于流道31a、31b、31c的交汇处。该第一导流结构32与该第二导流结构33为一多沟渠式设计,该圆盘本体310为圆盘状设计。该扇叶组件261可枢转地位于该轴棒固定件31d与该下凹槽29内。
如图1D所示,该扇叶组件261包含扇叶262及穿设在该扇叶262中的轴棒263,其中,该轴棒263具有彼此相对的底端263B与顶端263A,该轴棒263的设置方式可使该轴棒263的底端263B通过开孔270设置在该轴棒固定件31d或使该轴棒263的顶端263A设置在该壳体20的下凹槽29内(图2A),且可在位于该扇叶262与该轴棒固定件31d之间的该轴棒263中加设环形麦拉垫片(图中未示),以避免该扇叶262在转动时与该轴棒固定件31d产生磨损。于一实施例中,该扇叶组件261的该扇叶262包含底盘264及设置在底盘264上的多个叶片266,底盘264具有一镂空部265,该扇叶组件261转动时,该镂空部265能将该扇叶262下方的工作流体向上吸取,进而从邻近的该排水通道23流出该液冷头2,但不以此为限。
详细来说,通过该传热结构34的工作流体会从中间和两侧加以流出,其中从中间流出的部分会直接进入到该流道31a中,而从两侧流出的部分则会分别进入到该第一导流结构32或该第二导流结构33。是以,在该壳体20、该挡板35与该底座30的空间包围下,从该第一导流结构32流出的工作流体可被导引至该流道31b,从该第二导流结构33流出的工作流体可被导引至该流道31c。是以,通过该第一导流结构32、该第二导流结构33与该集水结构31的设计,对工作流体流动的导引与集中效果可有效提升,使得该扇叶组件261能更利于进行吸取与排水。
图5A依据一实施例的液冷头3的立体示意图。图5B为此实施例的液冷头3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如图5A与图5B所示,液冷头3与上述液冷头2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液冷头3为一体式双腔体,其中该第一进水通道21与该排水通道23相对地位于该壳体20上,且位于该壳体20的半部分。该液冷头3还包含二外接通道220、221与一管线(或管路)290。所述多个外接通道220、221分别位于壳体20的二相对侧,且位于该壳体20的另半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液冷头3的孔位增加至4个,使得管路走水路线可变得更加弹性,进而减少管线290对系统的占有空间。管线290固定地位于壳体20内(意即储水腔201内),且连接所述多个外接通道220、221,并且与储水腔201气密隔绝。不同于从排水通道23送出的工作流体,外接通道220用以送入又一源头的工作流体(如图5A中的箭号所示),经过管线290而从外接通道221流出。
图6依据一实施例的液冷头的壳体20的分解示意图。如图5B与图6所示,更具体地,该挡板35具有一沟槽353。该沟槽353形成于该挡板35面向壳体20的一面。壳体20还包含一管盖600。管盖600覆盖沟槽353以形成上述管线290。该壳体20包含二定位槽211。所述多个定位槽211位于该上腔室(如储水腔201)内,且间隔地凹设于该壳体20面向该挡板35的内面359。该管盖600还包含二定位肋610。此二定位肋610分别一体成形连接管盖600的外表面。其中,当该壳体20与该挡板35彼此组合时,每个定位肋610分别匹配地插入其中一定位槽211,用以定位该管盖600。
现以一实施例进行本发明所提出的液冷模块4的实施说明。请参见图7A至图9。其中图7A至图7C为该液冷模块4的立体示意图;图7D为该液冷模块4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8A为该液冷模块4作垂直剖视的立体示意图;图8B为工作流体于该液冷模块4内的流动方向示意图;图9为该液冷模块4与一外挂风扇50的设置示意图。
如图7A至图7D所示,本发明的该液冷模块4主要包含有两大部分,其一是一塔型液冷排装置40,而另一是一液冷头2’,且该塔型液冷排装置40是垂直地叠设在该液冷头2’上。该液冷头2’即上述的实施例所使用的液冷头。然而,为了与该塔型液冷排装置40作垂直整合,此实施例的该液冷头2’中的一第一进水通道21’与一排水通道23’是采用L型的喷嘴,同时该液冷模块4还包括一前管路41与一后管路42,以使该液冷头2’通过该前管路41与该后管路42与该塔型液冷排装置40形成上下的水路循环。
详细来说,该塔型液冷排装置40还包括一上箱体43、一下箱体44与一散热层叠结构450。该上箱体43具有一进水口431与一出水口432,其中该上箱体43以该进水口431连接于该前管路41,并以该出水口432连接于该后管路42。其次,前管路41接通该进水口431与该排水通道23’,且后管路42接通该出水口432与第一进水通道21’。散热层叠结构450包含多个散热鳍片组45。这些散热鳍片组45位于上箱体43与下箱体44之间。每一个散热鳍片组45由一排多个散热鳍片叠合于上箱体43与下箱体44之间。可以理解的是,该塔型液冷排装置40与该液冷头2’之间的叠设还须要使用或另外设计出相关的锁固件或卡合结构,以加强彼此的结合强度。
在图7A与图7B中还示意了该液冷模块4还包括一外壳400,在图7C与图7D中则是分别呈现了移除该外壳400后的外观与分解示意。如图7A与图7B所示,该外壳400在对应该排水通道23’与该第一进水通道21’的两端上是呈现出无遮蔽,也就是当该外壳400完成组装后会露出该塔型液冷排装置40所具有的散热鳍片组45(请见图7D)。其次,位于侧边的该前管路41与该后管路42还可提供挡风功能,搭配该外壳400的设计除了能使外界空气进入到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组45的气流通道之外,还能减少气流的阻抗以使气流更加集中,进而提升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组45的气冷效果。
是故,如图7B所示,可进一步设计该外壳400在对应该第一进水通道21’旁的侧面为朝外斜向扩张的斜板401,以利气流的集中流入。
如图8A所示,散热层叠结构450还包含多个鳍管层460。每个该鳍管层460包括多个鳍管46,所述多个鳍管46彼此平行并列且位于任二相邻的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组45之间。所述多个鳍管46和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组45的设置方式是一排鳍管46旁插设一排散热鳍片组45而形成多排交互插置。此外,此实施例是设计该上箱体43具有相互隔离的多个第一腔室430,这些第一腔室430按序排列,其中首位第一腔室430连接该入水口431,末位第一腔室430连接该出水口432。该下箱体44则具有相互隔离的多个第二腔室440,这些第二腔室440按序排列。所述多个第二腔室440的分布范围对应于所述多个第一腔室430的分布范围。所述多个鳍管46在所述多个第二腔室440与所述多个第一腔室430之间形成流体连通。所述多个鳍管46分别接通所述多个第一腔室430以及所述多个第二腔室440,使得一S型路径形成于该上箱体43、该散热层叠结构450与该下箱体44内(图8B)。
请同时参见图8A与图8B。当工作流体逐渐注满其中一第一腔室430时,工作流体即可通过相应的一至多个鳍管46而下降至相应的第二腔室440中。而在工作流体保持着一定的水压与水量之下,工作流体就会在所述多个第二腔室440中从前端朝着后端流动,或可被挤压而再次通过相应的一至多个鳍管46而上升至下一个或相邻的第一腔室430中。如此,经过多次反复地进行下降与上升的过程,工作流体就能充分地与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组45进行热量交换。工作流体于该液冷模块4的流动方向可如图8B中的实心箭号所示。但可以理解的是,实际的流动情形将不限于此,也可能会视状况而改变流动形态。
由此实施例的示意可知,从该排水通道23’流出的是相对温度较高的工作流体,故在该前管路41中的工作流体会较热。由于所述多个第二腔室440只有与所述多个鳍管46流体连通的出口,故于所述多个第一腔室430、该鳍管46及所述多个第二腔室440中流动的工作流体最后会被挤压而流动至该出水口432,最后流入至该后管路42中。在该后管路42中的工作流体会具有相对较低的温度,从而能重新回到该液冷头2’中进行冷却。而在该后管路42中具有相对较低温度的工作流体可再接受入风侧的外界气流(如图8B中的空心箭号所示)进行气冷降温,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在图9中是以该液冷模块4移除了该外壳400后的外观作示意。如图9所示,该液冷模块4可与该外挂风扇50作搭配设置,该外挂风扇50位于该散热层叠结构450的一侧,固定于该上箱体43与该下箱体44之间,用以朝该散热鳍片组45输出气流。该外挂风扇50的最佳设置位置即是该第一进水通道21’上方的所述多个散热鳍片组45所露出的部分。换句话说,该外挂风扇50与该液冷头2’的该21’皆位于该液冷模块4的同侧。
须了解到,本发明上述的该液冷头可以例如是水冷头,且液冷模块例如是水冷模块,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本发明除了能达到良好散热技术效果之外,也有利于应用在相关的电脑设备、主机或服务器设备上。
最后,上述所公开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变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发明中。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液冷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机壳,包括一壳体、一挡板和一底座,该壳体、该挡板和该底座按序组合为一体,该壳体与该挡板之间形成一上腔室,该挡板与该底座之间形成一下腔室,一连通开口位于该挡板上,并接通彼此层叠的该上腔室与该下腔室;
一第一进水通道,位于该壳体的一侧,且接通该上腔室,用以送入一源头的工作流体至该上腔室内;
一传热结构,位于该下腔室内,夹合于该挡板与该底座之间,用以带走该工作流体的热能;
一集水结构,位于该下腔室内,用以集合通过该传热结构的该工作流体;
一排水通道,位于该壳体的一侧且接通该下腔室;以及
一泵浦组,用以将该下腔室内的该工作流体往该排水通道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二进水通道,位于该壳体的另侧,且接通该上腔室,用以送入另一源头的工作流体至该上腔室内,
其中该第一进水通道与该第二进水通道分别相对地位于该壳体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进水通道与该排水通道位于该壳体的同侧;或者,
该第一进水通道与该排水通道相对地位于该壳体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挡板更具有至少一连通间隙,该连通间隙位于该连通开口与该第一进水通道之间,并接通该上腔室与该下腔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传热结构包含多个彼此并列的鳍片,该底座具有一第一导流结构与一第二导流结构,多个所述鳍片、该集水结构、该第一导流结构与该第二导流结构皆形成于该底座面向该壳体的一底座内表面,该第一导流结构与该第二导流结构位于该传热结构的同侧,用以将通过多个所述鳍片的该工作流体分别引导至该集水结构,该集水结构位于该第一导流结构与该第二导流结构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集水结构包含一圆盘本体与三个流道,该圆盘本体位于该底座的该底座内表面,多个所述流道彼此形成于该圆盘本体面向该壳体的一圆盘表面上,用以分别接收从多个所述鳍片、该第一导流结构与该第二导流结构送来的该工作流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泵浦组包含一驱动组件与一扇叶组件,该驱动组件能够非接触地转动该扇叶组件;
该扇叶组件包含扇叶及穿设该扇叶的一轴棒,该集水结构包含一轴棒固定件,该壳体包含一挡片,该轴棒固定件位于多个所述流道的一交汇处,该挡片夹合于该圆盘本体与该扇叶,且覆盖多个所述流道,该挡片具有一开孔,且该轴棒穿过该开孔设于该轴棒固定件上;以及
该壳体的二相对面分别具有一上凹槽与一下凹槽,该下凹槽垂直对齐该上凹槽,且与该上凹槽彼此气密隔绝,该上凹槽容置该驱动组件,该下凹槽容置该扇叶组件,该扇叶组件可枢转地位于该轴棒固定件与该下凹槽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二外接通道,位于该壳体的二相对侧;以及
一管线,位于该上腔室内,且连接多个所述外接通道,并且与该上腔室气密隔绝。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挡板具有一沟槽,该机壳还包含一管盖,该管盖覆盖该沟槽,以形成该管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头,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含一定位槽,该定位槽位于该上腔室内,且凹设于该壳体面向该挡板的一内面;以及
该机壳还包含一定位肋,该定位肋一体成形连接该管盖的外表面,且伸入且抵靠该定位槽内,用以定位该管盖。
11.一种液冷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头;
一塔型液冷排装置,包括:
一上箱体,包含一进水口、一出水口、多个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多个所述第一腔室其中的一连接该进水口,多个所述第一腔室其中的另一连接该出水口;
一下箱体,垂直地叠设在该液冷头的顶部,包含多个相互隔离的第二腔室;以及
一散热层叠结构,包含多个散热鳍片组与多个鳍管,多个所述散热鳍片组与所述多个鳍管位于该上箱体与该下箱体之间,所述多个鳍管彼此平行并列且位于任二相邻的多个所述散热鳍片组之间,所述多个鳍管分别接通多个所述第一腔室以及所述多个第二腔室,使得一S型路径形成于该上箱体、该散热层叠结构与该下箱体内;
一前管路,接通该进水口与该液冷头的该排水通道;以及
一后管路,接通该出水口与该液冷头的该第一进水通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塔型液冷排装置还包含一外挂风扇,该外挂风扇位于该散热层叠结构的一侧,固定于该上箱体与该下箱体之间,用以朝该散热鳍片组输出气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外挂风扇与该液冷头的该第一进水通道皆位于该液冷模块的同侧。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模块,其特征在于,外壳在对应该第一进水通道旁的一侧面具有一朝外斜向扩张的斜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2063000511P | 2020-03-27 | 2020-03-27 | |
US63/000,511 | 2020-03-27 | ||
US202063038191P | 2020-06-12 | 2020-06-12 | |
US63/038,191 | 2020-06-1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53489A true CN113453489A (zh) | 2021-09-28 |
Family
ID=776391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91802.5U Active CN214206269U (zh) | 2020-03-27 | 2021-02-22 | 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
CN202110198248.3A Pending CN113453489A (zh) | 2020-03-27 | 2021-02-22 | 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91802.5U Active CN214206269U (zh) | 2020-03-27 | 2021-02-22 | 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14206269U (zh) |
TW (1) | TWI76108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4206269U (zh) * | 2020-03-27 | 2021-09-14 | 春鸿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 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121384A1 (en) * | 2006-11-29 | 2008-05-29 | Po-Yung Tseng | Liquid cooled heat dissipator |
US20170045300A1 (en) * | 2015-08-12 | 2017-02-1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Liquid-cooled, composite heat sink assemblies |
US20180340744A1 (en) * | 2015-01-28 | 2018-11-29 | Cooler Master Co., Ltd. | Liquid cooling heat sink structure and cooling circulation system thereof |
CN214206269U (zh) * | 2020-03-27 | 2021-09-14 | 春鸿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 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13467B (zh) * | 2016-01-27 | 2019-09-10 |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热交换模块及其串联泵 |
CN107787157B (zh) * | 2016-08-26 | 2020-03-20 | 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液冷式散热模块 |
-
2021
- 2021-02-22 CN CN202120391802.5U patent/CN214206269U/zh active Active
- 2021-02-22 TW TW110106161A patent/TWI761086B/zh active
- 2021-02-22 CN CN202110198248.3A patent/CN11345348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121384A1 (en) * | 2006-11-29 | 2008-05-29 | Po-Yung Tseng | Liquid cooled heat dissipator |
US20180340744A1 (en) * | 2015-01-28 | 2018-11-29 | Cooler Master Co., Ltd. | Liquid cooling heat sink structure and cooling circulation system thereof |
US20170045300A1 (en) * | 2015-08-12 | 2017-02-1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Liquid-cooled, composite heat sink assemblies |
CN214206269U (zh) * | 2020-03-27 | 2021-09-14 | 春鸿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 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61086B (zh) | 2022-04-11 |
CN214206269U (zh) | 2021-09-14 |
TW202137865A (zh) | 2021-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32418B2 (en) | Liquid cooling module and its liquid cooling head | |
CN104144594B (zh) | 用于水冷却器的泵 | |
US20050180106A1 (en) | Liquid cool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herein | |
US20070175610A1 (en) |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 |
CN109673139B (zh) | 散热系统及具有散热系统的飞行器 | |
WO2021129443A1 (zh) | 无线充电设备 | |
TW202203736A (zh) | 浸沒式冷卻裝置及具有該浸沒式冷卻裝置的電子設備 | |
JP2018006642A (ja) | 電子機器 | |
US20110168360A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110444521B (zh) | 水冷头 | |
CN214206269U (zh) | 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 |
CN113939152A (zh) | 水冷散热模组及电子设备 | |
WO2022193669A1 (zh) |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散热机构 | |
CN101330816A (zh) | 液冷式散热模块 | |
TWI803359B (zh) | 水冷頭 | |
CN209857420U (zh) | 半导体制冷设备 | |
CN216982363U (zh) | 液冷式散热模块 | |
TW202017461A (zh) |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 |
CN201066984Y (zh) | 水冷式散热排及具有该散热排的散热装置 | |
TWI727840B (zh) | 電連接器 | |
CN215895402U (zh) | 一种导风罩及服务器 | |
CN213073456U (zh) | 气液相流热交换单元 | |
CN113015396B (zh) | 液冷式散热装置 | |
CN216387995U (zh) | 一种集成式笔记本电脑散热模组 | |
CN108260324B (zh) | 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