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2888A - 取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对焦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取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对焦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2888A
CN113452888A CN202110765103.7A CN202110765103A CN113452888A CN 113452888 A CN113452888 A CN 113452888A CN 202110765103 A CN202110765103 A CN 202110765103A CN 113452888 A CN113452888 A CN 113452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capturing
capturing device
barrel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651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邓成
游兴龙
张百成
刘兵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6510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528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52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28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括镜筒、透镜组件、微光电模组及电路板,所述透镜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镜筒的内腔的若干透镜;所述微光电模组安装于所述镜筒的内腔,且位于相邻的两片透镜之间,所述微光电模组包括透明的电致动膜;所述镜筒设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致动膜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对所述电致动膜施加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动膜发生形变。所述取像装置采用电致动膜代替现有技术中摄像头模组的马达用以实现自动对焦,因此,所述取像装置可在实现自动对焦的基础上,不会产生磁性干扰。本申请还提供设有所述取像装置的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取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对焦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镜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取像装置、设有所述取像装置的电子设备,以及对焦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智能电子产品、汽车自动驾驶、人机界面与游戏、工业机器视觉与测量、安防监控等技术的发展,对这些设备上的摄像镜头的自动对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满足各设备的功能。现有的摄像镜头一般采用VCM(Voice Coil Motor,音圈电机/音圈马达)驱动镜头移动以实现自动对焦,VCM一般包括线圈、磁性体及与所述磁性体配合的磁感应件等;然而,现有的摄像镜头设有磁性件及线圈等可能会对电子产品产生电磁干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像装置,其不会产生磁性干扰;还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取像装置的电子设备,以及提供一种对焦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括:
镜筒;
透镜组件,所述透镜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镜筒的内腔的若干透镜;
微光电模组,所述微光电模组安装于所述镜筒的内腔,且位于相邻的两片透镜之间,所述微光电模组包括透明的电致动膜;以及
电路板,所述镜筒设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致动膜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对所述电致动膜施加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动膜发生形变。
本申请取像装置通过电路板供给电致动膜不同电压,使得电致动膜产生形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以改变透镜组件的聚焦点,实现取像装置的自动对焦。因此,本申请的取像装置仅设置微光电模组就能实现对焦,结构简单;且所述取像装置采用电致动膜代替现有技术中摄像头模组的马达用以实现自动对焦,因此,所述取像装置可在实现自动对焦的基础上,不会产生磁性干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对焦方法:应用于取像装置,所述对焦方法包括:
确定对焦区域;
调节所述取像装置的微光电模组的控制电压,以使微光电模组进行对焦;
计算成像清晰度;
分析所述成像清晰度是否满足预设值,若分析出的成像晰度达到所述预设值,则对焦完成;若分析出的成像晰度没有达到预设值,则继续调节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设备壳体及上述的取像装置,所述取像装置安装在设备壳体上。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的取像装置采用电致动膜代替马达用以实现对焦,因此,采用本发明电子设备的取像装置可在实现自动对焦的基础上,不会产生磁性干扰;另外,由于取像装置的体积减少,因此,所述取像装置占用设备壳体的内腔空间减少,方便其他电子器件的布局,且能减少所述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有利于减小电子设备的体积。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申请的构造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取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取像装置的分解示意示图;
图3是图1中微光电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微光电模组的立体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微光电模组的其中一使用状态意示图;
图6是图1中取像装置的其中一使用状态意示图;
图7是图1中取像装置的对焦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取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取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中出现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取像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取像装置100的分解示意示图。本申请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可应用于手机、电脑、平板电脑、车载、监控、安防、医疗、游戏机、机器人等,取像装置100包括镜筒20、透镜组件30、微光电模组50及电路板70,透镜组件30包括安装于镜筒20的内腔的若干透镜;微光电模组50安装于镜筒20的内腔,且微光电模组50位于相邻的两片透镜之间,微光电模组50包括透明的电致动膜52;镜筒20设于电路板70上,电致动膜52电连接于电路板70,电路板70对电致动膜52施加电压以使电致动膜52发生形变,即通过电路板70给电致动膜52施加变化的电压以改变电致动膜52的形状进而改变透镜组件30的焦距,使得取像装置100实现准确的自动对焦。
本申请取像装置100通过电路板70供给电致动膜52不同电压,使得电致动膜52沿镜筒20的光轴方向产生形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以改变透镜组件30的聚焦点,实现取像装置100的自动对焦。本申请的取像装置100仅设置微光电模组50就能实现对焦,结构简单,从而能使取像装置100在光轴方向的高度值减小;且取像装置100采用电致动膜52代替现有技术中摄像头模组的马达用以实现自动对焦,因此,取像装置100可在实现自动对焦的基础上,不会产生磁性干扰。
在微光电模组50加上不同电压的时候,电致动膜52产生的弯曲程度不同,以导致对汇聚光线的能力不同;即在预设的电压范围内,如所述预设的电压范围为0V-20V之间,电路板70对电致动膜52施加的电压大小与电致动膜52的形变大小成正比。具体地,当通过电路板70对电致动膜52施加0V电压时,电致动膜52呈水平状态,即电致动膜52垂直于透镜组件30的光轴线,此时,穿过电致动模52后的光路不发生改变;当通过电路板70对电致动膜52施加大于0V电压时,如5V,电致动膜52的中部向取像装置100的像侧弯曲变形,此时,穿过取像装置100后的光路发生改变,使得光线变为聚拢光;当通过电路板70对电致动膜52施加大于5V电压时,如20V,电致动膜52的中部向取像装置100的像侧弯曲变形程度增大,此时,穿过取像装置100后的光路发生改变,使得光线聚拢幅度加大。由上可知,随道电路板70对电致动膜52施加的电压幅度的增大,电致动膜52的弯曲变形程度增大,使得电致动膜52的焦距减小。因此,通过控制电路板70对电致动膜52施加的电压大小,可以改变取像装置100的焦点,实现自动聚焦。
镜筒20包括第一筒体22及第二筒体25,第一筒体22的内腔及第二筒体25的内腔分别安装有至少一透镜,第一筒体22与第二筒体25通过主动对准工艺组装于一体,第一筒体22较第二筒体25更靠近取像装置100的物侧。由于第一筒体22与第二筒体25通过主动对准组装,能使两者的连接准确,以确保镜筒20的良率。具体地,第一筒体22及第二筒体25均采用注塑成型,第一筒体22的一端沿镜筒20的光轴方向设有穿通第一筒体22内腔的入光孔221,第一筒体22的另一端沿镜筒20的光轴方向设有穿通第一筒体22内腔的避位空间223,第一筒体22的内腔内壁设有用于安装透镜的第一安装槽225,第一安装槽22是以镜筒20的轴线为圆心围设一圈;入光孔221、避位空间223及第一安装槽225的轴线共线。第二筒体25设有穿通其相对两端的内腔,第二筒体25内腔的内壁自物侧至像侧依次设有第二安装槽251、第三安装槽252、第四安装槽253及第五安装槽254;第二安装槽251、第三安装槽252、第四安装槽253及第五安装槽254均以镜筒20的轴线为圆心围设一圈,第二安装槽251、第三安装槽252、第四安装槽253及第五安装槽254的轴线共线,且各安装槽的内径值自第二安装槽251至第五安装槽254依次增大。第二筒体25内腔的内周壁靠第二安装槽251的物侧处设有支撑环255,支撑环255的轴线与镜筒20的轴线共线。
第二筒体25的周壁设有激光成型走线257,激光成型走线257的一端电连接于电致动膜52,相对的另一端电连接于电路板70。激光成型走线257为导电线,激光成型走线257的一端穿通第二筒体25靠近支撑环255处的内表面,另一端穿过第二筒体25背离第一筒体22的端面。本实施例中,第二筒体25沿径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激光成型走线257,每一激光成型走线257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延伸段2571及第二延伸段2573,第一延伸段2571沿第二筒体25的径向延伸且一端穿过第二筒体25的内表面,第一延伸段2571相对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延伸段2573;第二延伸段2573沿平行于镜筒20的轴线方向延伸,且远离第一筒体22的一端延伸出第二筒体22的端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筒体25的周壁沿其径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导线槽,电致动膜52与电路板70之间通过两根导线电连接,两根导线分别收容于两个导线槽中。
透镜组件30包括第一透镜31、第二透镜32、第三透镜33、第四透镜34及第五透镜35,第一筒体22的内腔安装有第一透镜31,第二筒体25的内腔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微光电模组50、第二透镜32、第三透镜33、第四透镜34及第五透镜35。具体地,第一透镜31安装于第一筒体22的第一安装槽225,微光电模组50定位于第二筒25的支撑环255上,第二透镜32安装于第二筒体25的第二安装槽251,第三透镜33安装于第二筒体25的第三安装槽252、第四透镜34安装于第二筒体25的第四安装槽253及第五透镜35安装于第二筒体25的第五安装槽254,第一透镜31、微光电模组50、第二透镜32、第三透镜33、第四透镜34及第五透镜35共轴线。
第一透镜31、第二透镜32、第三透镜33、第四透镜34及第五透镜35可以为玻璃透镜或塑料透镜。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1为玻璃透镜,能够较好地耐受物侧的环境温度影响,同时,第二透镜32、第三透镜33、第四透镜34及第五透镜35为塑料透镜,能很好的降低取像装置100的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此外,玻璃透镜和塑料透镜混合的光学透镜系统相对于仅包括塑料透镜的光学透镜系统具有更高的透光率和更稳定的化学性能,能够改善在不同明暗对比度下的成像品质。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1为玻璃材质,第一透镜31具有物侧面312及像侧面314,物侧面312近光轴处为凸面,圆周处为平面;像侧面14近光轴处为凹面,圆周处为平面。第一透镜31的物侧面312为凸面,可有效的使被摄物体反射的光线能被取像装置100所获取。
第二透镜32可以为玻璃材质或塑料材质,具有物侧面322及像侧面324,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32的物侧面322近光轴处为凸起,所述凸起的外侧为凹面,第二透镜32的物侧面322的圆周处为平面;第二透镜32的像侧面324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凹面的外侧为凸面,第二透镜32的像侧面324的圆周处设有定位槽325,定位槽325沿第二透镜32的周向围设一圈,定位槽325用于定位第二透镜32。
第三透镜33可以为玻璃材质或塑料材质,具有物侧面332及像侧面334,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33的物侧面332近光轴处为凸起,所述凸起的外侧为凹面,第三透镜33的物侧面332的圆周处为平面;第三透镜33的像侧面334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334的圆周处为平面。
第四透镜34可以为玻璃材质或塑料材质,具有物侧面342及像侧面344,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34的物侧面342近光轴处为凸起,所述凸起的外周面为凹面,物侧面342的圆周处为平面;第四透镜34的像侧面344为凸起,像侧面344的圆周处为平面。
第五透镜35可以为玻璃材质或塑料材质,具有物侧面352及像侧面354,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35的物侧面352近光轴处为凸起,所述凸起的周围为凹面,物侧面352的圆周处为平面;第五透镜35的像侧面354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凹面的周围为凸起,像侧面354的圆周处为平面。
进一步地,透镜组件30还包括若干若干遮光片,每一遮光片被夹持于相邻的两片透镜之间,每一遮光片可以由但不限于PET、铜片等制成。具体地,若干遮光片包括第一遮光片36、第二遮光片37及第三遮光片38,其中,第一遮光片36被夹持于第二透镜32与第三透镜33之间,具体地,第一遮光片36定位于定位槽325中;第二遮光片37被夹持于第三透镜33与第四透镜34之间,具体地,第二遮光片37被夹持于第三透镜33的像侧面334的圆周处的平面与第三透镜34的物侧面342的圆周处的平面;第三遮光片38被夹持于第四透镜34与第五透镜35之间,具体地,第三遮光片38被夹持于第四透镜34的像侧面344的圆周处的平面与第五透镜35的物侧面352的圆周处的平面。第一遮光片36、第二遮光片37及第三遮光片38均为环形片,第一遮光片36的内径大于第二遮光片37的内径,且第一遮光片36的内径小于第三遮光片38的内径。
请一并参阅图2-图4,图3是图1中微光电模组5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微光电模组50的立体剖视图。微光电模组50还包括围设于电致动膜52周围的定位架54,定位架54用于固定电致动膜52及将微光电模组50安装至镜筒20的内腔。本实施例中,定位架54通过塑料注塑成型,进一步地,电致动膜52与定位架54可以采用不同材料一体成型制成。具体地,定位架54为环形框,所述环形框的外径等于或略大于镜筒20的内径,本实施例中,定位架54收容于第二筒体25的内腔且定位架54被定位于支撑环255上。进一步地,微光电模组50还包括设于定位架54的导电件55,导电件55的一端用于电连接于电致动膜52,导电件55的另一端用于电连接于电路板70。本实施例中,定位架54沿其径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导电件55,其中一导电件55的一端连接于电致动膜52,另一端电连接于电路板70的正极;另一导电件55的一端连接于电致动膜52,另一端电连接于电路板70的负极。
请一并参阅图1、图4及图5所示,图5是图4中微光电模组50的其中一使用状态意示图。当电路板70没有向微光电模组50施加电压,即微光电模组50的两个导电件55之间的电压差为0V时,如图4所示,电致动膜52呈水平状态;当电路板70向微光电模组50施加电压,如5V或大于5V时,微光电模组50的两个导电件55之间的电压差为5V或大于5V,如图5所示,电致动膜52弯曲变形,因此,通过控制电路板70对电致动膜52施加的电压大小,可以改变电致动膜52的弯曲变形大小,从而改变取像装置100的焦点,实现自动聚焦。
如图1及图2所示,电路板70为软硬结合板,具体地,电路板70包括硬板72及连接于硬板72的软板74,硬板72设有电容、IC及图像传感器722等。图像传感器722设于电路板70上并面对透镜组件30,即图像传感器722位于硬板72面对透镜组件30的侧面上,使得图像传感器722正对透镜组件30。本实施例中,图像传感器722可以是CMOS传感器或CCD传感器。硬板72面对透镜组件30的侧面于图像传感器722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焊盘723,两个焊盘723用于分别电连接两个激光成型走线257的第二延伸段2573的端部。软板74电连接于硬板72,软板74设于用于电连接于外部电路板的连接器。
优选地,取像装置100还包括红外镜片组件80,红外镜片组件80位于透镜组件30与图像传感器722之间,红外镜片组件80包括红外镜片82及连接架84,红外镜片82位于透镜组件30与图像传感器722之间。红外镜片组件80能消除可见光和红外光的焦面偏移,因此,从可见光到红外镜片82的光线都可以在同一个焦面成像,使图像都能清晰。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像装置100还采用了特殊的多层镀膜技术,以增加对红外光线的透过率,使得取像装置100比用普通镜头的摄像机夜晚监控的距离远,效果好。具体地,连接架84包括连接于硬板72与第二筒体25远离第一筒体22的端部的连接筒842及围设于连接筒842的内周面的支撑环845,支撑环845用于支撑红外镜片82。
如图1及图2所示,组装取像装置100时,将第一透镜31安装至第一筒体22的第一安装槽225,使第一透镜31的物侧面312伸至入光孔221中;将微光电模组50安装至第二筒体25的内腔,定位架54定位于支撑环255上使得微光电模组50固定连接于第二筒体25的内周壁,且两个导电件55分别电连接于两个激光成型走线257的第一延伸段2571的端部;将第二透镜32安装定位于第二筒体25的第二安装槽251,使第二透镜32的物侧面322的圆周处抵顶定位架54、第一遮光片36安装定位于第二透镜32的定位槽325、第三透镜33安装定位于第二筒体25的第三安装槽252,使第三透镜33的物侧面332的圆周处抵顶第一遮光片36、第二遮光片37安装定位于第三透镜33的像侧面334的圆周处、将第四透镜34安装定位至第二筒体25的第四安装槽253,使第四透镜34的物侧面342的圆周处抵顶第二遮光片37、将第三遮光片38安装至第四透镜34的像侧面344圆周处、将第五透镜35安装位于至第二筒体25的第五安装槽254,使第五透镜35的物侧面352的圆周处抵顶第三遮光片38;每一透镜与第二筒体25的内周壁通过胶水连接。将红外镜片组件80安装至硬板72上,具体地,连接筒842远离红外镜片8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硬板72,即连接筒842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胶接、卡接等方式连接于硬板72。将第二筒体25远离第一筒体2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硬板72,即第二筒体25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胶接或卡接等方式连接于硬板72;同时,两个第二延伸段2573远离微光电模组50的端部通过焊接方式分别电连接于两个焊盘723,具体地,通过在第二延伸段2573的端部与对应的焊盘723之间采用锡球焊接或打银浆方式进行物理连接和电路导通,以便电路板70给微光电模组50供电;将第一筒体22设有避位空间223的一端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胶接或卡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二筒体25设有微光电模组50的一端。优选地,第一筒体22与第二筒体25的连接、红外镜片组件80与电路板70的连接,以及第二筒体25与电路板70的连接均可以采用主动对准工艺组装,从而提升组装的精度。
请一并参阅图6及图7,图6是图1中取像装置100的其中一使用状态意示图;
图7是图1中取像装置100的对焦方法流程图。本申请取像装置100的对焦方法流程如下:
S1、确定对焦区域;用户在利用取像装置100进行拍照时,取像装置100能实现自动对焦。在实现自对对焦过程中,需要先确定对焦区域,通常情况下,在设有取像装置100的电子设备的显示界面展示拍摄场景的画面,用户可选择某个区域,该区域作为对焦区域。或者,取像装置100可对拍摄场景中的某个人物进行聚焦,将该人物所在的区域作为对焦区域。
S2、调节所述取像装置100的微光电模组50的控制电压,以使微光电模组50进行对焦;具体地,根据所述对焦区域确定用于控制电致动膜52的控制电压,即控制两个导电件55之间的电压;其中,在对焦区域确定之后,可按照对焦区域确定对焦距离,根据对焦距离确定与之对应的控制电压,从而,后续可通过该控制电压控制电致动膜52实现对焦。
可选地,上步骤S2根据对焦区域确定用于控制电致动膜52的控制电压,可按照如下步骤实现:
1、根据对焦区域确定对焦距离;
2、根据预设的距离与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对焦距离对应的控制电压。
其中在步骤1中,可根据距离传感器确定对焦区域中的每一点与取像装置100之间的距离,将对焦区域的所有点的平均距离值作为对焦距离。
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之前,可通过大量实验,采集不同的对焦距离与控制电压对应数据,将其进行拟合或者采用训练器进行训练,从而,得到距离与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
S3、计算成像清晰度;具体地,根据所述控制电压控制所述电致动膜52进行对焦;其中,利用电路板70供给电致动膜52以上述控制电压,电致动膜52便会产生形变,从而,产生与该控制电压对应的折射率,利用该折射率实现对焦,电路板70计算成像晰度。
S4、分析所述成像清晰度是否满足预设值;具体地,电子设备内预设有清晰度最佳的预设值,电子设备分析上述步骤S3中的成像晰度;若电子设备分析出的成像晰度达到预设值,则实施步骤S5,即对焦完成;若电子设备分析出的成像晰度没有达到预设值,则实施步骤S6,即继续调节电压,使电致动膜52进一步变形,再进行计算成像清晰度,直至电子设备分析出的成像晰度达到预设值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确定对焦区域,根据该对焦区域确定用于控制电致动膜52的控制电压,根据该控制电压控制该电致动膜52进行对焦。因而,采用本申请实施例,可在对焦区域确定之后,根据该对焦区域确定电致动膜52的控制电压,基本该控制电压使电致动膜52弯曲变形而实现对焦,在该对焦过程中,不会产生磁性干扰,提升了微光电模组50的成像品质。
本申请取像装置100通过引入电致动膜52来实现自动对焦,因此,取像装置100不需要使用音圈电机或音圈马达辅助也可实现自动对焦;将微光电模组50集成在镜筒20内部,可有效降低模组高度,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采用微光电模组50实现自动对焦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音圈电机或音圈马达实现自动对焦,取像装置100的对焦精度更高,速度更快;取像装置100的结构简单,相对于现有采用音圈电机或音圈马达实现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制造工艺更加简单;取像装置100内无磁性元器件,因此,不会产生电磁干扰;电致动膜52的功耗小,取像装置100的功耗远远小于现有采用音圈电机或音圈马达实现对焦的摄像头模组的功耗;取像装置100内无可以移动的物理结构,可靠性风险较低;相较于现有技术的自动对焦摄像头,取像装置100的入光孔221的孔径可设置更大。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取像装置100a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取像装置100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取像装置100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微光电模组50设置于第一筒体22的内腔,具体地,第一筒体22的内腔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第一透镜31及微光电模组50。本实施例中,第一筒体22的内腔的内周壁靠近第一安装槽225的像侧处设有支撑环255,支撑环255的轴线与镜筒20的轴线共线,微光电模组50的定位架54定位于支撑环225。第一筒体22沿径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激光成型走线226,第二筒体25的周壁设有对应第一筒体22的两个第一激光成型走线226的两个第二激光成型走线256。当第一筒体22与第二筒体25组装后,每一第一激光成型走线226的一端电连接于电致动膜52,另一端电连接于对应的第二激光成型走线256。每一第二激光成型走线256沿第二筒体22的光轴方向延伸并延伸第二筒体22背离第一筒体22的端面;每一第二激光成型走线256远离电致动膜52的端部电连接于电路板70。第二实施例中的透镜组件30的结构及与镜筒20的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的赘述。
第二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a的对焦方法与第一实施列中的取像装置100的对焦方法相同,在此不再的赘述。本申请取像装置100a通过电路板70供给电致动膜52不同电压,使得电致动膜52沿镜筒20的光轴方向产生形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以改变透镜组件30的聚焦点,实现取像装置100a的自动对焦。本申请的取像装置100a仅设置微光电模组50就能实现对焦,结构简单,从而能使取像装置100a的光轴方向的高度值减小;且取像装置100a采用电致动膜52代替现有技术中摄像头模组的马达用以实现自动对焦,因此,取像装置100a可在实现自动对焦的基础上,不会产生磁性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筒体22的内腔设置至少两片透镜,至少两片透镜沿取像装置的光轴方向排列,微光电模组50设于相邻的两片透镜之间。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取像装置100b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取像装置100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取像装置100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微光电模组50设于第二筒体25的内腔并位于第三透镜33与第四透镜34之间。第三实施例的微光电模组50的对焦方法与第一实施列中的取像装置100的对焦方法相同,在此不再的赘述。本申请取像装置100b通过电路板70供给电致动膜52不同电压,使得电致动膜52沿镜筒20的光轴方向产生形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折射率,以改变透镜组件30的聚焦点,实现取像装置100b的自动对焦。本申请的取像装置100b仅设置微光电模组50就能实现对焦,结构简单,从而能使取像装置100b的光轴方向的高度值减小;且取像装置100b采用电致动膜52代替现有技术中摄像头模组的马达用以实现自动对焦,因此,取像装置100b可在实现自动对焦的基础上,不会产生磁性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像装置的微光电模组50设于第二筒体25的内腔并位于第二透镜33与第三透镜33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像装置的微光电模组50设于第二筒体25的内腔并位于第四透镜34与第五透镜35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像装置的微光电模组50设于第一筒体25的内腔并位于相邻的两片透镜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像装置的第一筒体22的内腔和第二筒体25的内腔分别设有微光电模组50,每一微光电模组50分别电连接于电路板70;所述取像装置的对焦通过两个所述微光电模组50共同调节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镜筒20可以设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筒体,每一筒体中设有透镜,至少其中一筒体内设有微光电模组50,各筒体之间通过主动对准工艺组装于一体。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3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的电子设备300包括设备壳体301、设于设备壳体301内的如上述任意一取像装置、主板303及设于设备壳体301的显示屏305,所述取像装置安装在设备壳体301上,所述取像装置的软板上的连接器电连接于主板303。由于取像装置的体积减少,因此,所述取像装置占用设备壳体301的内腔空间减少,方便其他电子器件的布局,且能减少所述电子设备300的整体厚度;其次,由于所述取像装置采用电致动膜代替马达用以实现对焦,因此,采用本发明电子设备300的取像装置可在实现自动对焦的基础上,不会产生磁性干扰。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300为手机,所述取像装置为所述手机上的前置镜头。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取像装置也可以是后置镜头。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3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车载摄像头、相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电子书籍阅读器、便携多媒体播放器、移动医疗装置等。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300的取像装置100厚度小,有利于减小电子设备300的体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的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装置:
镜筒;
透镜组件,所述透镜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镜筒的内腔的若干透镜;
微光电模组,所述微光电模组安装于所述镜筒的内腔,且位于相邻的两片透镜之间,所述微光电模组包括透明的电致动膜;以及
电路板,所述镜筒设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致动膜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对所述电致动膜施加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动膜发生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对所述电致动膜施加的电压大小与所述电致动膜的形变大小成正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光电模组还包括围设于所述电致动膜周围的定位架,所述定位架固定连接于所述镜筒的内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光电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定位架的导电件,所述导电件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电致动膜,所述导电件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包括第一筒体及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内腔及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腔分别安装有至少一透镜,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通过主动对准工艺组装于一体,所述第一筒体较所述第二筒体更靠近所述取像装置的物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件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所述第一筒体的内腔安装有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腔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所述微光电模组、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周壁设有激光成型走线,所述激光成型走线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电致动膜,相对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腔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所述第一透镜及微光电模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光电模组设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腔,并位于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和/或所述微光电模组设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腔并位于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装置还包括图像传感器,所述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并正对所述透镜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像装置还包括红外镜片,所述红外镜片位于所述透镜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为软硬结合板。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壳体;及
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取像装置,所述取像装置安装在所述设备壳体上。
14.一种对焦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对焦区域;
调节所述取像装置的微光电模组的控制电压,以使微光电模组进行对焦;
计算成像清晰度;
分析所述成像清晰度是否满足预设值,若分析出的成像晰度达到所述预设值,则对焦完成;若分析出的成像晰度没有达到预设值,则继续调节电压。
CN202110765103.7A 2021-07-06 2021-07-06 取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对焦方法 Pending CN1134528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5103.7A CN113452888A (zh) 2021-07-06 2021-07-06 取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对焦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5103.7A CN113452888A (zh) 2021-07-06 2021-07-06 取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对焦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2888A true CN113452888A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15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65103.7A Pending CN113452888A (zh) 2021-07-06 2021-07-06 取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对焦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5288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50553A (zh) * 2022-06-27 2022-10-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57749A (zh) * 2017-01-23 2017-05-10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终端及对焦方法
CN109167909A (zh) * 2018-11-26 2019-01-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9194859A (zh) * 2018-10-31 2019-01-1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及终端设备
CN109327580A (zh) * 2018-11-26 2019-02-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670389A (zh) * 2017-12-04 2020-09-15 奥普托图尼康苏默尔股份公司 具有可调焦透镜芯的光学变焦装置
CN112505809A (zh) * 2020-11-30 2021-03-16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调焦装置、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57749A (zh) * 2017-01-23 2017-05-10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终端及对焦方法
CN111670389A (zh) * 2017-12-04 2020-09-15 奥普托图尼康苏默尔股份公司 具有可调焦透镜芯的光学变焦装置
CN109194859A (zh) * 2018-10-31 2019-01-1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及终端设备
CN109167909A (zh) * 2018-11-26 2019-01-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9327580A (zh) * 2018-11-26 2019-02-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2505809A (zh) * 2020-11-30 2021-03-16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调焦装置、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50553A (zh) * 2022-06-27 2022-10-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50553B (zh) * 2022-06-27 2024-02-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24653A1 (en) Camera module
JP4707176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EP3809182B1 (en) Lens assembly and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module
KR20200085674A (ko) 촬상 렌즈
KR102697423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CN210839753U (zh) 潜望式变焦摄像模组
KR20130034542A (ko) 카메라 모듈
CN111751956A (zh) 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2001077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325547A (zh) 镜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210099916A (ko) 촬상 렌즈
CN113452888A (zh) 取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对焦方法
CN214675328U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140128906A (ko) 카메라 모듈
TWI666504B (zh) 鏡頭驅動裝置、攝影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09270683A (zh) 成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TWI789778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12255859U (zh)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444936B (zh)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及其制作方法
CN111580255A (zh)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5833686U (zh) 多倍潜望变焦镜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5480326B (zh) 摄像模组及其光学镜头、变焦镜片单元以及变焦方法
CN115128795B (zh) 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2259101U (zh) 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和手机
CN212255858U (zh) 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