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0668B - 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50668B CN113450668B CN202110734173.6A CN202110734173A CN113450668B CN 113450668 B CN113450668 B CN 113450668B CN 202110734173 A CN202110734173 A CN 202110734173A CN 113450668 B CN113450668 B CN 1134506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heat
- heat dissipation
- sub
- dissipation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9
- 239000002470 thermal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27 ir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2—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geometrical dis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26—Video wall, i.e. stackable semiconductor matrix display modul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H05K7/20963—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散热组件包括背板基体,以及位于背板基体一侧的散热模块,散热模块包括框架和导热件;框架包括第一子框架、第二子框架和弹性连接件;第一子框架与背板基体固定连接,弹性连接件连接第一子框架和第二子框架,导热件与第二子框架固定连接;第一子框架在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围绕第二子框架在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散热组件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沿垂直于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导热件与背板基体之间的间距为H1,H1>0;在第二状态下,导热件与背板基体接触。具有弹性的散热组件能够与显示面板完全贴合,且避免对显示面板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超大超薄的显示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大的显示屏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热量;当下对超高画质的显示屏的需求越来越多,显示画质、亮度及高性能芯片对显示屏的散热需求也越来越大。
现有技术中,大面积显示屏多采用被动散热,即将显示屏通过粘贴等方式固定在散热外壳上,由于显示屏在贴合工艺上采用模块化贴合,如果按大面积、整块式散热外壳贴合的方式,对外壳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容易造成显示屏无法与散热外壳完全贴合的情况,且完全硬性连接会在外界震动时,对脆弱的显示屏造成无法修复的损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用以使显示面板和散热组件能够完全贴合,且避免对显示面板造成损伤。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组件,包括背板基体,以及位于背板基体一侧的至少一组散热模块,散热模块包括框架和导热件;框架包括第一子框架、第二子框架和弹性连接件;
第一子框架与背板基体固定连接,弹性连接件分别连接第一子框架和第二子框架,导热件与第二子框架固定连接;第一子框架在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围绕第二子框架在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散热组件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沿垂直于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导热件与背板基体之间的间距为H1,H1>0;在第二状态下,导热件与背板基体接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散热组件和显示面板;散热组件包括背板基体,以及位于背板基体一侧的至少一组散热模块,散热模块包括框架和导热件;框架包括第一子框架、第二子框架和弹性连接件;
第一子框架与背板基体固定连接,弹性连接件分别连接第一子框架和第二子框架,导热件与第二子框架固定连接;第一子框架在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围绕第二子框架在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导热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导热件的第一表面与背板基体接触,导热件的第二表面与显示面板接触。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用于显示装置;
显示装置还包括框体,框体用于固定散热组件和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固定于框体内部;散热组件的至少一侧边缘与框体的一侧边缘旋转连接;
组装方法包括:
旋转散热组件,使散热组件中导热件的第一表面与背板基体接触,导热件的第二表面与显示面板接触。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用于显示装置;
显示装置还包括框体,框体用于固定散热组件和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固定于框体内部;
组装方法包括:
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按压散热组件,使散热组件与框体卡合;且使散热组件的导热件的第一表面与背板基体接触,导热件的第二表面与显示面板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通过提供一种包括散热模块和背板基体的散热组件,其中,散热模块包括弹性连接件,该散热模块还包括使用弹性连接件连接的第一子框架和第二子框架,第一子框架与背板基体固定,还包括固定连接第二子框架的导热件;该散热组件在其第一状态下,导热件与背板基体之间具有间距空间,在其第二状态下,导热件与背板基体接触,用于释放相应显示面板上的热量。弹性连接件用于在散热组件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的过程中,降低散热组件对显示面板的硬性损伤,避免散热组件对显示面板造成无法逆转的损伤的情况发生。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一种分层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一种分层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一种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在第一状态下的的一种NN’截面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在第二状态下的的一种NN’截面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的一种AA’截面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框架的一种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框架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框架中第一子框架的一种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框架中第二子框架的一种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另一种分层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再一种示意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3中BB’的一种示意图;
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3中BB’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5在第二状态的一种示意图;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分层示意图;
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8的一种CC’截面图;
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一种示意图;
图2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一种示意图;
图2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2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另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现有技术中,大面积显示屏多采用被动散热,即将显示屏通过粘贴等方式固定在散热外壳上,由于显示屏在贴合工艺上采用模块化贴合,如果按大面积、整块式散热外壳贴合的方式,对外壳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容易造成显示屏无法与散热外壳完全贴合的情况,且完全硬性连接会在外界震动时,对脆弱的显示屏造成无法修复的损伤。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用以使显示面板和散热组件能够完全贴合,且避免对显示面板造成损伤。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一种分层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一种分层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一种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在第一状态下的的一种NN’截面图,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在第二状态下的的一种NN’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100,包括背板基体10,以及位于背板基体10一侧的至少一组散热模块20,散热模块20包括框架21和导热件22;框架21包括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和弹性连接件213;
第一子框架211与背板基体10固定连接,弹性连接件213分别连接第一子框架211和第二子框架212,导热件22与第二子框架212固定连接;第一子框架21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围绕第二子框架21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散热组件100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沿垂直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导热件22与背板基体10之间的间距为H1,H1>0;在第二状态下,导热件22与背板基体10接触。
请参照图1-图5,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100,该散热组件100包括背板基体10和散热模块20,一个散热组件100中可以包括一个散热模块20,也可包括多个散热模块20,散热模块20均位于背板基体10的一侧设置。图1仅示出了一个散热组件100中包括多个散热模块20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对于一个背板基体10所对应设置的散热模块20的数量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需求对散热模块20的设置数量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一个背板基体10也可对应设置一个散热模块20等。
每一个散热模块20均包括框架21和导热件22,每一散热模块20中的框架21包括第一子框架211和第二子框架212,其中第一子框架211和背板基体1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散热模块20与背板基体10的固定。框架21中还包括弹性连接件213,该弹性连接件213用于分别实现第一子框架211和第二子框架212的连接,导热件22固定连接于第二子框架212上;其中,第一子框架21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围绕第二子框架21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且该投影中第一子框架211和第二子框架212之间具有足够的用于弹性连接件213活动的空间。
本申请所提供的散热组件100包括第一状态(如图4示出)和第二状态(如图5示出),其中,在第一状态下,沿垂直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导热件22的第一表面31和背板基体1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H1,即导热件22的第一表面31和背板基体10不接触;而在第二状态下,导热件22和背板基体10之间不存在间距,此时导热件22的第一表面31和背板基体10直接接触。也即,散热组件100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转变的过程,即是导热件22向背板基体10靠近直至接触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组件100在第二状态下时,导热件22的第一表面31和背板基体10接触,可以用于将需散热器件传导至导热件22上的热量通过背板基体10进行释放,此时该散热组件100具有最佳的散热效果。且第一状态至第二状态转换的时候,弹性连接件213用于对散热组件100的形变起到一个缓冲作用,避免散热组件100在状态转换的时候对相应的所需散热的器件造成挤压损伤。
还需要说明的是,需散热器件例如可为显示屏,也即导热件22的第二表面32会直接与显示屏接触,散热组件100用于通过导热件22的第二表面32接收显示屏的热量,并将热量通过第一表面31向背板基体10传导,以达到对显示屏散热的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1-图3,可选地,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和弹性连接件213一体成型。
具体地,本申请所提供的散热组件100中的框架21可以通过一体成型进行制作,即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和弹性连接件213使用的是相同的制作材料,在同一工艺中制作成型。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和弹性连接件213,有利于简化散热组件100的制作工艺,从而降低散热组件100的制作难度;制作工艺简单化也有利于进一步够提高该散热组件100的制作良率。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的一种AA’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6,可选地,沿垂直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子框架211的厚度为D1,弹性连接件213的厚度为D2,D1>D2。
具体地,当本申请选择散热组件100中的框架21通过一体成型进行制作时,为了保障框架21中的弹性连接件213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变形性等,可选择将弹性连接件213的厚度制作的比较薄;具体为,沿垂直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制作第一子框架211的厚度D1大于弹性连接件213的厚度D2。相同制作材料,制作成品的厚度越薄,其可形变的能力越好,因此通过将弹性连接件213的厚度制作的比较薄,即可保证散热组件100由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时所需要弹性连接件213具有的弹性足够好。
请继续参照图1-图6,可选地,弹性连接件213朝向背板基体10的一侧表面为弧面,且弹性连接件213远离背板基体10的一侧表面为弧面。
具体地,当本申请选择散热组件100中的框架21通过一体成型进行制作时,为了保障弹性连接件213的良好弹性,可选择将弹性连接件213制作为具有曲面(弧面)的结构;具体可选择为,弹性连接件213朝向背板基体10的一侧表面为弧面,且弹性连接件213远离背板基体10的一侧表面也为弧面。
需要补充的是,一个弹性连接件213也可选择由很多个子弹性连接件组成,此时可制作子弹性连接件的弧面的宽度较小,通过多个具有一定间距的子弹性连接件形成的弹性连接件213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例如当一个弹性连接件213中的个别子弹性连接件损坏时,其余的子弹性连接件仍能够发挥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照图1-图6,可选地,弹性连接件213的弹性模量为E1、第一子框架211的弹性模量为E2、第二子框架212的弹性模量为E3,其中,E1<E2、且E1<E3。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框架21的制作方式为,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和弹性连接件213分别制作后再进行组装,此时可选择制作弹性连接件213的弹性模量E1大于第一子框架211的弹性模量E2,且制作弹性连接件213的弹性模量E1大于第二子框架212的弹性模量E3;由于制作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小,制成结构的弹性越大,因此选择弹性连接件213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子框架211、小于第二子框架212的弹性模量,有利于保证弹性连接件213具有更加良好的弹性。
本申请对于第一子框架211的弹性模量E2和第二子框架212的弹性模量E3是否需要设置为相同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保证弹性连接件213的弹性模量相对较小即可。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框架的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7,可选地,每一散热模块20至少包括一个弹性连接件213,弹性连接件213的第一端131固定于第一子框架211远离背板基体10的一侧表面,弹性连接件213的第二端132固定于第二子框架212朝向背板基体10的一侧表面。
具体地,每一个散热模块20至少包括一个弹性连接件213,每一弹性连接件213的第一端131与第一子框架211固定连接,每一弹性连接件213的第二端132与第二子框架212固定连接;具体可设置为每一弹性连接件213的第一端131固定于第一子框架211远离背板基体10的一侧表面,每一弹性连接件213的第二端132固定于第二子框架212朝向背板基体10的一侧表面。
其中,图2、图3所示出的散热模块20的框架21中包括4个弹性连接件213,而图7所示出的散热模块20的框架21中仅包括1个弹性连接件213。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所提供的图2、图3、图6的实施例,并不作为对框架21中弹性连接件213设置数量的限定,一个框架中也可包括2个、6个、7个等弹性连接件213。
由于散热组件100在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的时候,弹性连接件213的形变方向是沿垂直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因此,设置弹性连接件213与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的连接位置在水平面,这样设置弹性连接件213的形变量可以达到最大,且不易发生弹性连接件213折损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该处所述的“水平面”即为平行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面。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框架的另一种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框架中第一子框架的一种示意图,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框架中第二子框架的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3、图8-图10,可选地,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和导热件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为矩形;
第一子框架211包括4个第一长边框111,相邻的两个第一长边框111之间通过第一角部112连接;第二子框架212包括4个第二长边框121,相邻的两个第二长边框121之间通过第二角部122连接;
一个散热模块20包括4个弹性连接件213;弹性连接件213连接第一角部112和相邻设置的第二角部122。
需要先说明的是,图8-图10未示出导热件22,导热件的设置可参照图2、图3;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框架21的制作方式为,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和导热件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为矩形,第一子框架211包括4条第一长边框111和连接4条第一长边框111的4个第一角部112;第二子框架212包括4条第二长边框121和连接4条第二长边框121的4个第二角部122。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第一子框架211中的任一第一长边框11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其相邻设置的第二子框架212中的一条第二长边框12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平行;且当第二子框架212位于第一子框架211正中间的位置,即各条第一长边框11和相邻设置的各条第二长边框121之间的最短间距均相等时,则此时每一第一角部112和与其相邻设置的第二角部122之间的间距最大。本申请可选择一个矩形框架21对应设置有4个弹性连接件213,各个弹性连接件213用于连接一个第一角部112和相邻设置的一个第二角部122,也即此时所设置的弹性连接件213的长度最大,可以使得弹性连接件213的形变量进一步增加,从而避免弹性连接件213折损的问题,提高散热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上述提供的第二子框架212位于第一子框架211正中间的位置,即第一子框架211的各条第一长边框111和第二子框架212中相邻设置的各条第二长边框121平行,且第二长边框121至相邻第一长边框111之间的垂直间距相等;但是这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第一子框架211中的各条第一长边框111和与其相邻设置的第二子框架212中的第二长边框121不平行也可作为本申请选择的一种实施例;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对第一子框架211和第二子框架212的对应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请参照图1-图3,可选地,导热件22包括第一导热件221;
第二子框架21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围绕第一导热件22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具体地,一个散热模块20对应设置有一个导热件22,该导热件22可选择为第一导热件221,第一导热件221和其对应设置的第二子框架212固定时,具体可设置为,第二子框架21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的正投影,围绕第一导热件22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此时,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一导热件221正好卡持于第二子框架212的内部,则此时不需要使用其他结构件来实现第一导热件221和第二子框架212的固定,有利于简化散热模块20的制作过程;且此时设置的第一导热件221的散热面积更大,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第一导热件212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仅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本申请并不限定第一导热件221必须正好卡持于第二子框架212的内部。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1,也可选择第一导热件22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子框架212之间具有一定间隙空间,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构件214实现第一导热件221和第二子框架212之间的固定。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另一种分层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2和图12,可选地,导热件22还包括第二导热件222,第二导热件222位于第一导热件221远离背板基体10侧;第二导热件2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一导热件22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具体地,本申请所提供的散热组件100的散热模块20中,导热件22在包括上述第一导热件221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二导热件222,该第二导热件222位于第一导热件221远离背板基体10的一侧设置;也即该第二导热件222远离第一导热件221的一侧表面将会被用于与需散热的器件接触,进而通过第二导热件222、第一导热件221后将热量向背板基体10传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第一导热件221、第二导热件222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第二导热件2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一导热件22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也即,可选择设置第二导热件222中平行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表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一导热件221中平行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表面积,从而使得第二导热件222远离第一导热件221的一侧表面与需散热的器件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提高第二导热件222、第一导热件221、背板基体10对需散热器件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也可设置第二导热件222中平行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表面积,等于第一导热件221中平行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表面积;或是设置第二导热件222中平行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表面积,小于第一导热件221中平行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表面积。即,第二导热件222、第一导热件221之间的大小关系,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导热件22包括第一导热件221和第二导热件222的时候,可选择将第一导热件221和第二导热件222一体成型制作;此外也可选择将第一导热件221和第二导热件222分开制作后,再将两个通过卡合、粘贴等方式固定在一起。本申请对于导热件22的制作方式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请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12,可选地,第二导热件2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子框架21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地,当本申请选择将第二导热件222中平行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表面积,制作为大于第一导热件221中平行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表面积时,通常第一导热件221、第二导热件222的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上正投影的中心是重合的。此时,第二导热件2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二导热件2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子框架21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边缘部分;第二导热件2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正好完全覆盖第二子框架21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第二导热件2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二子框架21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但不与第一子框架21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第二导热件2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子框架21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边缘部分;第二导热件2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正好覆盖第一子框架21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以上,仅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二导热件222在散热模块20中可选择的一些设置方式,并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用户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对第二导热件222的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若是相邻设置的两个散热模块20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也可选择设置第二导热件22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子框架21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后超出一部分;以扩大第二导热件222和需散热的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再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12和图13,可选地,第二导热件222固定于第二子框架212远离背板基体10侧。
具体地,当导热件22包括第一导热件221和第二导热件222的时候,导热件22和框架21之间的固定关系,可选择为将第二导热件222固定于第二子框架212远离背板基体10的一侧,也即,第二导热件222朝向背板基体10侧的表面与第二子框架212远离背板基体10侧的表面接触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如何实现第二导热件222和第二子框架212之间的固定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通过粘接、卡合等方式。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块的又一种示意图,请结合12进行参照;当导热件22包括第一导热件221和第二导热件222,导热件22和框架21之间的固定是通过第二导热件222和第二子框架212实现的时候,本申请即可选择设置第一导热件22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小于第二子框架21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即第一导热件22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和第二子框架21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包括间隙空间。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3中BB’的一种示意图,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3中BB’的另一种示意图,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5在第二状态的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12、图13和图15-图17,可选地,沿垂直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子框架211的厚度为D1,第二子框架212的厚度为D3,第一导热件221的厚度为D4;其中,D1≤D3≤D4。
具体地,为了保障散热模块20的良好散热效果,本申请可选择如图16所示出的,在沿垂直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设置第一子框架211的厚度D1小于等于第二子框架212的厚度D3,且设置第二子框架212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导热件221的厚度D4,以使得散热模块20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导热件221靠近背板基体10侧的表面一定能够和背板基体10相接触,以达到热量向背板基体10传输的效果。
本申请也可选择如图15所示出的,第一子框架211的厚度D1、第二子框架212的厚度D3、第一导热件221的厚度D4均相同,如此设置,当散热组件100由第一状态转换到第二状态的时候,如图15到图17的转变,沿垂直于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第一导热件221朝向背板基体10的表面均与背板基体10直接接触,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第一导热件221远离背板基体10的表面均在同一水平面;如此设置,即可保障导热件22朝向背板基体10的一侧表面与背板基体10接触、远离背板基体10的一侧与所需散热的器件接触,以实现第一导热件221的导热功能。
此外,本申请也可选择设置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的厚度略小于第一导热件221的厚度,如此保障散热组件100由第一状态转换到第二状态时,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不会阻碍第一导热件221与背板基体10、需散热器件的接触,从而保障第一导热件221的良好散热效果。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分层示意图,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8的一种CC’截面图,请结合图1-图17参照图18、图19,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300,该显示装置300包括散热组件100和显示面板200;散热组件100包括背板基体10,以及位于背板基体10一侧的至少一组散热模块20,散热模块20包括框架21和导热件22;框架21包括第一子框架211、第二子框架212和弹性连接件213;
第一子框架211与背板基体10固定连接,弹性连接件213分别连接第一子框架211和第二子框架212,导热件22与第二子框架212固定连接;第一子框架21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围绕第二子框架21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导热件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32,导热件22的第一表面31与背板基体10接触,导热件22的第二表面32与显示面板200接触。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300,该显示装置300包括有散热组件100和显示面板200。该散热组件100包括背板基体10和散热模块20,一个散热组件100中可以包括一个散热模块20,也可包括多个散热模块20,散热模块20均位于背板基体10的一侧设置。本申请对于一个背板基体10所对应设置的散热模块20的数量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需求对散热模块20的设置数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每一个散热模块20均包括框架21和导热件22,每一散热模块20中的框架21包括第一子框架211和第二子框架212,其中第一子框架211和背板基体1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散热模块20与背板基体10的固定。框架21中还包括弹性连接件213,该弹性连接件213用于分别实现第一子框架211和第二子框架212的连接,导热件22固定连接于第二子框架212上;其中,第一子框架211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围绕第二子框架212在背板基体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且该投影中第一子框架211和第二子框架212之间具有足够的用于弹性连接件213活动的空间。
导热件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32,其中第一表面31为导热件22朝向背板基体10一侧,第二表面32为导热件22朝向显示面板200一侧;也即,在显示装置300中,每一导热件22的第一表面31与背板基体10接触、每一导热件22的第二表面32与显示面板200接触,从而实现导热件22对显示面板200所产生热量向背板基体10的传导与释放。
可选地,散热组件100包括前述的任一种散热组件100。
具体地,显示装置300中所包括的散热组件100为本申请前述提供的任一种散热组件100。例如,散热模块20中的导热件22仅为第一导热件221的散热组件100,或是散热模块20中的导热件22包括第一导热件221、第二导热件222的散热组件100;此处不再对散热组件100的各种类型进行赘述,可参照上述散热组件100的具体描述。
请结合图1-图17参照图18,可选地,散热组件100包括多个散热模块20,散热模块20阵列排布。
具体地,一个散热组件100中可包括一个散热模块20,也可包括多个散热模块20;当本申请中的散热组件100包括多个散热模块20的时候,可选择多个散热模块20在背板基体10的一侧阵列排布,以使得散热模块20能够在背板基体10侧实现更为紧密的排布,以达到对显示面板200更加良好的散热效果。
此外,显示面板200中的所包括的LED(发光二极管)都是分模块进行设置的,一个模块中可包括多个LED;本申请可选择设置散热模块20和LED模块一一对应设置,也即设置LED模块的大小和对应的散热模块20的大小对应。
此外,显示面板200中可包括多个独立的显示区,多个独立的显示区拼接形成一个显示面板200,此时也可设置一个散热模块20对应一个独立的显示区。
本申请对于一个显示面板200所对应设置的散热模块20的数量并不做具体限定,散热模块20在显示装置300中的设置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
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一种示意图,图2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17、图18-图19参照图20、图21,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300的组装方法,该组装方法用于前述的显示装置300,显示装置300为本申请提供的任一种显示装置300;
显示装置300还包括框体201,框体201用于固定散热组件100和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固定于框体201内部;散热组件100的至少一侧边缘与框体201的一侧边缘旋转连接;
组装方法包括:
旋转散热组件100,使散热组件100中导热件22的第一表面31与背板基体10接触,导热件22的第二表面32与显示面板200接触。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300的组装方法,该组装方法用于前述的任一种显示装置300。显示装置300中除散热组件100和显示面板200外,还包括一个框体201,该框体201用于实现散热组件100和显示面板200的固定连接。
其中,如图20所示出的,在显示装置300的第一状态,显示面板200可先固定于框体201的内部一侧,而散热组件100的至少一侧边缘可先与框体201另一侧的一个边缘(图20示出的框体201左上侧边缘)旋转连接;当需要实现显示面板200和散热组件100的固定时,可通过以散热组件100和框体201旋转连接的边缘为旋转轴,旋转该散热组件100,以达到图20向图21所示出的显示装置300的第二状态转变,即,使散热组件100中导热件22的第一表面31能够缓慢实现与背板基体10的接触,导热件22的第二表面32能够缓慢实现与显示面板200的接触;同时通过卡扣件99实现该散热组件100与框体201的固定,以使得组装而成的显示装置300更加稳固。
由于散热组件100中弹性连接件213的存在,在显示面板200和散热组件100贴合的过程中,弹性连接件213可以减低散热组件100向显示面板200贴合时对于显示面板200所施加的压力强度,从而可以降低甚至是避免显示面板200发生损坏的问题,提高显示装置300的制作良率。
图2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另一种示意图,图2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另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17、图18-图19参照图22、图23,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300的组装方法,该组装方法用于前述的显示装置300,显示装置300为本申请提供的任一种显示装置300;
显示装置300还包括框体201,框体201用于固定散热组件100和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固定于框体201内部;
组装方法包括:
沿垂直于显示面板2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按压散热组件100,使散热组件100与框体201卡合;且使散热组件100的导热件22的第一表面31与背板基体10接触,导热件22的第二表面32与显示面板200接触。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300的组装方法,该组装方法用于前述的任一种显示装置300。显示装置300中除散热组件100和显示面板200外,还包括一个框体201,该框体201用于实现散热组件100和显示面板200的固定连接。
其中,显示面板200可先固定于框体201的内部一侧,而散热组件100在框体201中显示面板200相对的另一侧,在散热组件100与显示面板200呈平行的状态下,沿垂直于显示面板2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按压散热组件100,使散热组件100与框体201卡合;同时通过卡扣件99实现该散热组件100与框体201的卡合固定,以使得组装而成的显示装置300更加稳固。如此,使得散热组件100中导热件22的第一表面31能够缓慢实现与背板基体10的接触,导热件22的第二表面32能够缓慢实现与显示面板200的接触。
由于散热组件100中弹性连接件213的存在,在显示面板200和散热组件100贴合的过程中,弹性连接件213可以减低散热组件100向显示面板200贴合时对于显示面板200所施加的压力强度,从而可以降低甚至是避免显示面板200发生损坏的问题,提高显示装置300的制作良率。且将散热组件100整面下压与显示面板200实现接触,散热组件100对显示面板200所施加的压力是均匀的,能够进一步降低显示面板200发生损坏的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将散热组件100和显示面板200通过一个框体201实现固定,提高了显示装置300的灵活性。例如,当一个显示装置300中的散热组件100损坏时,该显示装置300中的显示面板200仍可使用,则仅换新散热组件100即可;例如当一个显示装置300中的显示面板200损坏时,该显示装置300中的散热组件100仍可使用,则仅换新显示面板200即可。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显示装置300完全损坏的几率,同时提高了显示装置300的可维护性,有利于提高器件的可反复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散热组件的实施例,重复指出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通过提供一种包括散热模块和背板基体的散热组件,其中,散热模块包括弹性连接件,该散热模块还包括使用弹性连接件连接的第一子框架和第二子框架,第一子框架与背板基体固定,还包括固定连接第二子框架的导热件;该散热组件在其第一状态下,导热件与背板基体之间具有间距空间,在其第二状态下,导热件与背板基体接触,用于释放相应显示面板上的热量。弹性连接件用于在散热组件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的过程中,降低散热组件对显示面板的硬性损伤,避免散热组件对显示面板造成无法逆转的损伤的情况发生。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6)
1.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基体,以及位于所述背板基体一侧的至少一组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包括框架和导热件;所述框架包括第一子框架、第二子框架和弹性连接件;
所述第一子框架与所述背板基体固定连接,所述弹性连接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子框架和所述第二子框架,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第二子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子框架在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围绕所述第二子框架在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沿垂直于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导热件与所述背板基体之间的间距为H1,H1>0;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导热件与所述背板基体接触。
2.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框架、所述第二子框架和所述弹性连接件一体成型。
3.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子框架的厚度为D1,所述弹性连接件的厚度为D2,D1>D2。
4.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朝向所述背板基体的一侧表面为弧面,且所述弹性连接件远离所述背板基体的一侧表面为弧面。
5.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的弹性模量为E1、所述第一子框架的弹性模量为E2、所述第二子框架的弹性模量为E3,其中,E1<E2、且E1<E3。
6.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散热模块至少包括一个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子框架远离所述背板基体的一侧表面,所述弹性连接件的第二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子框架朝向所述背板基体的一侧表面。
7.根据所述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框架、所述第二子框架和所述导热件,在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为矩形;
所述第一子框架包括4个第一长边框,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长边框之间通过第一角部连接;所述第二子框架包括4个第二长边框,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长边框之间通过第二角部连接;
一个所述散热模块包括4个所述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角部和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二角部。
8.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包括第一导热件;
所述第二子框架在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围绕所述第一导热件在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9.根据所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还包括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导热件远离所述背板基体侧;所述第二导热件在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一导热件在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10.根据所述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件在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框架在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1.根据所述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子框架远离所述背板基体侧。
12.根据所述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背板基体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子框架的厚度为D1,所述第二子框架的厚度为D3,所述第一导热件的厚度为D4;其中,D1≤D3≤D4。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权利要求1-12之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
所述导热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导热件的第一表面与所述背板基体接触,所述导热件的第二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接触。
14.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多个所述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阵列排布。
15.一种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如权利要求13-14之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框体,所述框体用于固定散热组件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框体内部;所述散热组件的至少一侧边缘与所述框体的一侧边缘旋转连接;
所述组装方法包括:
旋转所述散热组件,使所述散热组件中导热件的第一表面与背板基体接触,导热件的第二表面与显示面板接触。
16.一种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如权利要求13-14之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框体,所述框体用于固定散热组件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框体内部;
所述组装方法包括: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按压所述散热组件,使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框体卡合;且使所述散热组件的导热件的第一表面与背板基体接触,导热件的第二表面与显示面板接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34173.6A CN113450668B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34173.6A CN113450668B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50668A CN113450668A (zh) | 2021-09-28 |
CN113450668B true CN113450668B (zh) | 2022-09-13 |
Family
ID=77814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34173.6A Active CN113450668B (zh) | 2021-06-30 | 2021-06-30 | 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50668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7833839U (zh) * | 2018-02-09 | 2018-09-07 | 东莞市钜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led显示屏框架 |
CN209462479U (zh) * | 2019-04-30 | 2019-10-01 | 广州鲜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视机液晶显示屏防护组件 |
CN209487080U (zh) * | 2019-04-11 | 2019-10-11 | 深圳市中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cob光源模组的led显示屏 |
CN209591396U (zh) * | 2019-05-06 | 2019-11-05 | 威海鑫视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清led显示屏模组结构 |
CN210574812U (zh) * | 2019-10-11 | 2020-05-19 | 肇庆市端州区炫丽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易于散热的led电子显示屏 |
CN212413648U (zh) * | 2020-06-04 | 2021-01-26 |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80008751A (ko) * | 2006-07-21 | 2008-01-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09699151B (zh) * | 2017-10-20 | 2020-02-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膜状散热构件、可折弯显示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
CN109709709A (zh) * | 2017-10-25 | 2019-05-03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显示器 |
-
2021
- 2021-06-30 CN CN202110734173.6A patent/CN11345066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7833839U (zh) * | 2018-02-09 | 2018-09-07 | 东莞市钜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led显示屏框架 |
CN209487080U (zh) * | 2019-04-11 | 2019-10-11 | 深圳市中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cob光源模组的led显示屏 |
CN209462479U (zh) * | 2019-04-30 | 2019-10-01 | 广州鲜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视机液晶显示屏防护组件 |
CN209591396U (zh) * | 2019-05-06 | 2019-11-05 | 威海鑫视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清led显示屏模组结构 |
CN210574812U (zh) * | 2019-10-11 | 2020-05-19 | 肇庆市端州区炫丽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易于散热的led电子显示屏 |
CN212413648U (zh) * | 2020-06-04 | 2021-01-26 |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50668A (zh) | 2021-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44557B2 (en) |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220171231A1 (en) | Display Unit Having a Curved Display Panel | |
US8325483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heat conduction member | |
TWI553375B (zh) | 墊片、螢幕間隔件以及具有墊片和螢幕間隔件的顯示器裝置 | |
CN209606751U (zh) | 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TWI416208B (zh) | 顯示裝置及其組裝方法 | |
US20120318484A1 (en) | Heat-dissipation structure and display unit | |
WO2014021209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EP3177127A2 (en) | Heat dissipation over rear frame of a display | |
CN104583675A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US11856741B2 (en) |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3589565A (zh) | 显示模组和终端 | |
US11476438B2 (en) | Display module including a step-difference compensation film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20160018591A1 (en) | Backlight Device | |
US8430553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KR20150069945A (ko) | 방열패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01487946A (zh)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
CN113450668B (zh) | 散热组件、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 | |
WO2024109054A1 (zh) |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13724617A (zh) | 显示模组、拼接显示模组及其拼接方法、显示装置 | |
US9772148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1182775A (zh) | 一种显示屏 | |
CN114613733B (zh) | 曲面发光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3923958A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16625827U (zh) |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