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7085B - 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 - Google Patents
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37085B CN113437085B CN202110988483.0A CN202110988483A CN113437085B CN 113437085 B CN113437085 B CN 113437085B CN 202110988483 A CN202110988483 A CN 202110988483A CN 113437085 B CN113437085 B CN 1134370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istor
- voltage
- flash memory
- write
- memory c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108091006146 Channe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2784 hot electr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108010075750 P-Type Calcium Channe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449 haf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WIHZLLGSGQNAGK-UHFFFAOYSA-N hafnium(4+);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Hf+4] WIHZLLGSGQNAG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59 nano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SJHPCNCNNSSLPL-CSKARUKUSA-N (4e)-4-(ethoxymethylidene)-2-phenyl-1,3-oxazol-5-one Chemical compound O1C(=O)C(=C/OCC)\N=C1C1=CC=CC=C1 SJHPCNCNNSSLPL-CSKARUKUSA-N 0.000 description 2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MIQVEZFSDIJTMW-UHFFFAOYSA-N aluminum hafnium(4+)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Al+3].[Hf+4] MIQVEZFSDIJTM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oxygen(2-);tantalum(5+)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a+5].[Ta+5]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oxygen(2-);zirconium(4+) Chemical compound [O-2].[O-2].[Zr+4]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332 silic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silicide(4-) Chemical compound [Si-4]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936 tantal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928 zirco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IMCUVBSHZXQITN-UHFFFAOYSA-N 4-[[4-(4-chlorophenyl)-5-(2-methoxy-2-oxoethyl)-1,3-thiazol-2-yl]amino]-4-oxobuta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S1C(NC(=O)CCC(O)=O)=NC(C=2C=CC(Cl)=CC=2)=C1CC(=O)OC IMCUVBSHZXQIT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WHULOQIROXLJO-UHFFFAOYSA-N Manganese Chemical compound [Mn] PWHULOQIROXLJ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RTOMJZYCJJWKI-UHFFFAOYSA-N Titani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Ti]#N NRTOMJZYCJJWK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8 manganes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2 mangane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07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21 nonmonoto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3/0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 H10B43/30—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10B43/35—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charge-trapping gate ins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with cell select transistors, e.g. NAND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6/00—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 G11C16/02—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ies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 G11C16/06—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writing into memory
- G11C16/10—Programming or data input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3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10B41/35—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with a cell select transistor, e.g. NAND
Landscapes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该闪存单元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第一存储晶体管、选通晶体管和第二存储晶体管。根据本公开的写入方法包括将各写入电压施加到闪存单元的各电极以及各晶体管的栅电极,其中施加到与被写入的存储晶体管连接的电极的写入电压高于衬底与存储晶体管的栅介质叠层之间的界面处的电子势垒高度。在闪存单元的写入操作期间,各写入电压使得第一存储晶体管、第二存储晶体管和选通晶体管均导通,并通过控制连接到第二写入电压的恒流负载的电流来控制在所述闪存单元中流动的写入电流。本公开的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具有操作功耗低和编程速度快的优点,并可通过提高并行写入的闪存单元的数目增加整体存储器的写入吞吐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技术的领域,具体地,本公开涉及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
背景技术
快闪存储器,简称闪存,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即在电源断开的情况下仍然不会丢失所存储的数据,特别适用于移动通讯和计算机存储部件等领域。此外,有些快闪存储器还具有高密度存储能力,适用于大容量移动存储介质等方面的应用。
传统的快闪存储器采用浮栅型单元结构。浮栅型非易失性存储器起源于D.Kahng与S.Sze 在1967年提出的MIMIS (Metal-Insulator -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金属-绝缘体-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该结构在传统的MOSFET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金属浮栅和一个超薄的隧穿氧化物层,从而利用金属浮栅来存储电荷。基于此,Masuoka等人在1984年首次提出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的概念,即通过按块(sector)擦除按位写入来实现高速擦除能力,并且消除了EEPROM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可写入只读存储器)中必需的选择管,从而具有更小的存储单元尺寸。快闪存储器出现以后,以其高写入速度、高集成度和优越的性能迅速得到发展。Intel公司在1988年提出了ETOX结构闪存单元 (ETOX:Electron Tunneling Oxide device,电子隧穿氧化物器件),成为至今大部分的浮栅型闪存单元结构的发展基础。
然而,浮栅型快闪存储器具有如下缺点:工艺较为复杂;由于闪存单元中的浮栅结构的存在增加了栅结构的纵向高度,不利于按比例缩小工艺尺寸和单元面积;同时因为浮栅的导电性,存储的电荷可以在浮栅中自由移动,因而不利于提高存储器的可靠性。为解决浮栅型快闪存储器的工艺复杂、可靠性差等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利用氮化硅介质存储电荷的电荷俘获型存储器(CTM:Charge-Trapping-Memory),也称为SONOS型(Silicon-Oxide-Nitride-Oxide-Silicon:硅-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硅)快闪存储器。基于此,B.Eitan等人在2000年提出了一种两位存储单元结构NROM (Nitride-Read-Only-Memory:氮化硅只读存储器) ,该单元结构利用绝缘氮化硅存储介质不导电的特性在一个存储晶体管的源极端和漏极端分别实现两个存储位,然而该单元结构存在其中两个存储位相互干扰,器件尺寸无法缩小等缺点。
然而,现有的浮栅型ETOX快闪存储器和SONOS型NROM快闪存储器都存在工艺尺寸无法缩小、单元面积大、写入功耗大及阵列面积开销大的问题,无法实现吉比特(Gb)容量以上的高密度集成。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网络等应用的迅速发展,对快闪存储器的功耗、存储容量、成本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一种具有功耗低、单元面积小、工艺尺寸可缩小、阵列集成密度高、容量大等优点的快闪存储器技术。
发明内容
在本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理解发明构思的背景,并且因此它可能包含不构成现有技术的信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本公开提出了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又称编程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该闪存单元包括:衬底,包括深阱区和设置在深阱区上的阱区;第一存储晶体管,设置在阱区上并且被配置为存储第一数据;第二存储晶体管,设置在阱区上并且被配置为存储第二数据;以及选通晶体管,在阱区上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一存储晶体管和第二存储晶体管之间,被配置为隔离第一存储晶体管和第二存储晶体管并且对第一存储晶体管和第二存储晶体管执行选通操作,其中第一存储晶体管、选通晶体管和第二存储晶体管依次串联连接,其中第一存储晶体管的源极区连接到闪存单元的第一电极,第二存储晶体管的漏极区连接到闪存单元的第二电极,该写入方法包括:通过将第一写入电压施加到第一电极,将第二写入电压施加到第二电极,将第三写入电压施加到第一存储晶体管的栅电极,将第四写入电压施加到选通晶体管的栅电极,以及将第五写入电压施加到第二存储晶体管的栅电极,对第一存储晶体管执行写入操作,以及通过将第二写入电压施加到第一电极,将第一写入电压施加到第二电极,将第五写入电压施加到第一存储晶体管的栅电极,将第四写入电压施加到选通晶体管的栅电极,以及将第三写入电压施加到第二存储晶体管的栅电极,对第二存储晶体管执行写入操作,其中第四写入电压等于或低于第一电源电压,第二写入电压等于或高于第二电源电压,第一写入电压高于预设电压,第三写入电压高于第一写入电压,其中第一电源电压高于第二电源电压,其中预设电压是根据衬底与第一存储晶体管和第二存储晶体管的栅介质叠层之间的界面处的载流子势垒高度预先设定的,其中第一写入电压、第四写入电压和第五写入电压高于第二写入电压,其中第二写入电压通过恒流负载连接到第二电源电压,以及其中在闪存单元的写入操作期间,第一写入电压、第二写入电压、第三写入电压、第四写入电压和第五写入电压使得第一存储晶体管、第二存储晶体管和选通晶体管均导通。
根据本公开的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采用低栅压的沟道热载流子注入机制,较现有的写入方法具有操作功耗低和编程速度快的优点,并可通过提高并行写入的闪存单元数目增加整体存储器数据写吞吐率。
然而,本公开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扩展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下面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包括附图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并入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构思。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的截面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的等效电路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对第一存储晶体管执行写入操作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对第二存储晶体管执行写入操作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沟道热电子写入操作期间的浮栅注入电流和浮栅电压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对第一存储晶体管执行写入操作的等效电路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存储晶体管的多值编程操作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存储晶体管的多值编程操作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存储晶体管的多值编程操作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存储晶体管的多值编程操作的阈值电压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存储晶体管的多值编程操作的阈值电压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在不同的恒流负载的写入电流条件下的编程阈值电压随编程时间的变化特性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中,出于说明的目的,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各示例性实施方式或实现方案的透彻理解。如本文所使用的,“实施方式”和“实现方案”是可互换的词,是采用本文所公开的一个或更多个发明构思的设备或方法的非限制性示例。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或具有一个或更多个等同布置的情况下实践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其他实例中,以框图形式示出了公知的结构和设备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各示例性实施方式。此外,各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是不同的,但是不必是排他的。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或实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定形状、配置和特性。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所说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理解为提供可以在实践中实现本发明构思的一些方式的变化细节的示例性特征。因此,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可以将各实施方式的特征、部件、模块、层、膜、面板、区域和/或方面等(下文中单独地或共同地称为“元件”)另外进行组合、分离、互换和/或重新布置,而不背离本发明的构思。
在附图中的交叉影线和/或阴影的使用通常被提供用于澄清相邻元件之间的边界。这样,无论是否存在交叉影线或阴影都不能传达或指示对特定材料、材料特性、尺寸、比例、所示元件之间的共性和/或元件的任何其他特性、属性、形状等的任何偏爱或要求,除非另有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和/或描述性目的,可能夸大元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当可以不同地实现示例性实施方式时,可以与所描述的顺序不同地执行特定的处理顺序。例如,两个连续描述的工艺可以基本同时执行或以与所描述的顺序相反的顺序执行。同样,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当诸如层的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至”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至或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然而,当元件或层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至”或“直接耦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为此,术语“连接”可以指具有或不具有居间的元件的物理、电气和/或流体连接。此外,D1轴线、D2轴线和D3轴线不限于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诸如x、y和z轴线,并且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解释。例如,D1轴线、D2轴线和D3轴线可以彼此垂直,或者可以表示彼此不垂直的不同方向。出于本公开的目的,“X、Y和Z中的至少一个”和“选自由X,Y和Z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被解释为仅X、仅Y、仅Z、或X、Y和Z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的任意组合,诸如例如XYZ、XYY、YZ和ZZ。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所列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尽管在本文中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类型的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开。因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
空间关系术语,诸如“之下”、“下方”、“下面”、“下”、“上方”、“上”、“更高”和“侧面”(例如,如在“侧壁”)等,在本文中可用于描述性目的,从而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其他元件之间的关系。空间关系术语旨在涵盖除附图中示出的取向以外的装置在使用、操作和/或制造中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元件将被取向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涵盖上方和下方二者的取向。此外,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取向(例如,旋转90度或以其他取向),并且因此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间关系描述语被相应地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是限制性的。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还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此外,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或“包含”指明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但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还应注意,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基本上”、“约”和其他类似术语被用作近似术语而不是程度术语,并且因此被利用以计入被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认可的测量、计算和/或提供的值中的固有偏差。
如在本领域中的惯例,在功能块、单元和/或模块方面在附图中描述和示出了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这些块、单元和/或模块由电子(或光学)电路物理地实现,诸如逻辑电路、分立部件、微处理器、硬连线电路、存储器元件、布线连接等,它们可以使用基于半导体的制造技术或其他制造技术来形成。在由微处理器或其他类似硬件实现块、单元和/或模块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软件(例如,微代码)对它们进行写入和控制,以执行本文所讨论的各种功能,并且可以可选地由固件和/或软件驱动。还考虑到,每个块、单元和/或模块可以由专用硬件来实现,或者被实现为由执行一些功能的专用硬件与执行其他操作的处理器(例如,一个或更多个写入的微处理器和相关电路)的组合。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范围的情况下,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每个块、单元和/或模块可以在物理上被分成两个或更多个交互的和离散的块、单元和/或模块。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范围的情况下,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块、单元和/或模块可以物理地组合成更复杂的块、单元和/或模块。
在此参照截面图和/或分解图来描述各实施方式,所述截面图和/或分解图是理想化的实施方式和/或中间结构的示意图。这样,例如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导致的图示形状的变化是可以预期的。因此,本文公开的实施方式不必一定被解释为限于区域的特定示出的形状,而是包括由例如制造引起的形状偏差。以这种方式,附图中示出的区域本质上可以是示意性的,并且这些区域的形状可以不反映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因此这不一定旨在进行限制。
除非另有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术语,诸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的背景下的它们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意义来解释,除非在此明确限定。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MC 100的截面视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MC 100可以包括衬底101,其包括第二掺杂类型的深阱区DNW 103和设置在深阱区DNW 103上的第一掺杂类型的阱区PW102。
尽管在图1中作为示例将第一掺杂类型限定为P型,并且将第二掺杂类型限定为N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第一掺杂类型也可以是N型,此时第二掺杂类型可以是P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衬底101可以是例如硅(Si)衬底。
此外,闪存单元MC 100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选通晶体管MG 12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可以设置在阱区PW 102上并且存储第一数据DATA1。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可以设置在阱区PW 102上并且存储第二数据DATA2。选通晶体管MG 120在阱区PW 102上沿水平方向DR1设置在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之间,用于隔离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并且对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执行选通操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闪存单元MC 100包括两个存储晶体管MS 110和MD 130,因此闪存单元MC 100能够实现两位存储的功能,即同时存储第一数据DATA1和第二数据DATA2。
此外,如图1所示,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源极区连接到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电极S,其还可以被称为闪存单元MC 100的源极S,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漏极区连接到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二电极D,其还可以被称为闪存单元MC 100的漏极D。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在本文中为便于描述限定了闪存单元的源极和漏极,然而闪存单元的源极和漏极的限定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术语“源极”和“漏极”可互换地使用。
此外,如图1所示,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具有包括沿竖直方向DR2依次设置的沟道区111、栅介质叠层112、栅电极116和硬掩模阻挡部117的栅结构。栅介质叠层112具有沿竖直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氧化物层113、存储介质层114和第二氧化物层115。此外,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具有包括沿竖直方向DR2依次设置的沟道区131、栅介质叠层132、栅电极136和硬掩模阻挡部137的栅结构。栅介质叠层132具有沿竖直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氧化物层133、存储介质层134和第二氧化物层135。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闪存单元MC 100包括两个存储晶体管MS 110和MD 130,因而可以实现两位存储的功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用于两位存储的闪存单元MC 100可以由三个紧密布置的晶体管组成,即位于闪存单元MC 100中间的选通晶体管MG 120、位于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端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以及位于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二端的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
如图1所示,闪存单元MC 100可以形成于半导体衬底101内的阱区PW 102上。此外,为了将阱区PW 102与衬底101隔离以便在某些工作条件下向阱区PW 102施加电压,如图1中所示,阱区PW 102可以形成在深阱区DNW 103中。
如图1所示,在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端处设置有通过N型掺杂形成的源极区140,并且在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二端还设置有通过N型掺杂形成的漏极区150。源极区140通过接触孔141和位于上层的金属源极142,即第一电极S连接,并且漏极区150通过接触孔151和位于上层的金属漏极152,即第二电极D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电极S和第二电极D可以包括金属或高掺杂的多晶硅。当第一电极S和第二电极D由金属形成时,其可以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之一:铝、钛、氮化钛、铜、钨、钴和锰。
如上文所述,如图1所示,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栅结构可以自下而上依次具有沟道区111、栅介质叠层112、栅电极116和用于侧壁自对准的硬掩模阻挡部117。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栅电极116可以包括例如多晶硅、金属栅、金属硅化物材料,或者上述材料的组合。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硬掩模阻挡部117可以包括例如氧化硅、氮化硅、硅玻璃材料,或者上述材料的组合。
此外,如图1所示,栅介质叠层112具有沿竖直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氧化物层(隧穿氧化物层)113、存储介质层(电荷存储层)114和第二氧化物层(阻挡氧化物层)115。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氧化物层113和第二氧化物层115可以包括例如氧化硅或氧化铝等。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存储介质层114可以包括一层或多层存储介质。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形成存储介质层114的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一元或多元氧化物,诸如氧化铪、氧化钽、氧化钛、氧化锆、铪铝氧化物;一元或多元氮化物,诸如氮化硅;一元或多元氮氧化物,诸如氮氧化硅;多晶硅或者纳米晶体材料;或者上述材料的组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当存储介质层114由例如氮化硅材料形成时,第一氧化物层113、存储介质层114和第二氧化物层115可以形成作为ONO(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复合存储介质的栅介质叠层112。此时,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可以是SONOS型存储晶体管。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可以是与SONOS型存储晶体管具有相似的操作机理的其他的陷阱电荷俘获型存储晶体管,此类型的存储晶体管采用富含电荷陷阱的高K材料例如氮氧化硅、氧化铪、氧化钽、氧化钛、氧化锆、铪铝氧化物等替代SONOS存储器中的氮化硅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层114。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还可以是浮栅型存储晶体管,此类型的存储晶体管采用多晶硅材料取代SONOS存储器中的氮化硅材料形成用于存储电荷的浮栅,作为存储介质层114。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还可以是纳米晶存储晶体管(nano-crystal memory),此类型的存储晶体管采用具有量子点(quantum dot)的纳米晶材料取代SONOS存储器中的氮化硅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层114。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栅电极116的长度可以通过自对准工艺由设置在栅电极116上的硬掩模阻挡部117的长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注意,本文提及的“长度”意指所陈述的对象在第一方向DR1上的尺寸。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除了设置在选通晶体管MG 120的相对侧之外,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具有与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相同的结构并且可以通过与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相同的工艺制造,因而为简洁起见,这里将省略对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结构的详细描述。
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结构可以自下而上依次包括沟道区121、栅介质层122和栅电极12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电极123连接到字线,其栅电极123的长度由光刻工艺的工艺尺寸限定。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栅介质层122可以包括例如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铪等材料。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栅电极123可以包括例如多晶硅、金属栅、金属硅化物材料,或者上述材料的组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和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沟道区111、131和121均可以具有第一掺杂类型,并且第一存储晶体管MS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沟道区111和131的掺杂浓度可以低于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沟道区121的掺杂浓度。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沟道区111和131可以具有第二掺杂类型或者是无掺杂本征沟道区,并且选通晶体管MG120的沟道区121可以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二掺杂类型的第一掺杂类型。
例如,如图1所示,在第一掺杂类型是P型并且第二掺杂类型是N型的情况下,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及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P型沟道111和131的掺杂浓度低于选通晶体管MG 120的P型沟道121的掺杂浓度。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沟道区111和131也可以是无掺杂本征沟道或者是N型掺杂沟道区。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闪存单元MC 100还包括:第一隔离部124,其沿水平方向DR1设置在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选通晶体管MG 120之间,用于隔离第一存储晶体管MS110的栅电极116和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电极123;以及第二隔离部125,其沿水平方向DR1设置在选通晶体管MG 12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之间,用于隔离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电极123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栅电极136。
具体地,如图1所示,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电极123两侧设置有侧壁形式的第一隔离部124和第二隔离部125,它们分别用于以特定的隔离间隙长度与第一存储晶体管MS110的栅电极116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栅电极136电隔离。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隔离部124和第二隔离部125可以包括与栅介质层122相同的材料。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能够在一个闪存单元中实现两个存储晶体管,因此可以大大降低每个存储位的等效面积,进而获得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集成密度。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中的存储晶体管可以采用结构简单的SONOS型器件结构,具有工艺简单、栅电极操作电压低、数据保持可靠性好的优点。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中通过选通晶体管隔离两个存储位的相互影响,并且抑制存储电荷的分布宽度和横向扩散,从而能够在氮化硅存储层中获得更高的存储电荷密度,避免现有的同样采用两位存储的NROM存储单元存在的电荷分布宽、相互干扰大、栅长无法缩小等问题,显著改善存储窗口和数据可靠性。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的等效沟道长度是第一存储晶体管、选通晶体管和第二存储晶体管的栅电极的长度之和。如上文所述,选通晶体管的栅电极长度由光刻工艺的工艺特征尺寸限定,通常约等于或略大于光刻工艺的关键特征尺寸(Critical Feature Size),其通常表示为F(或CF)。此外,第一存储晶体管和第二存储晶体管的栅电极长度分别由自对准侧壁硬掩模阻挡部的长度限定,因而其尺寸可以小于F。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以在同样的工艺特征尺寸下获得闪存单元的更小的沟道长度,进而达到缩小闪存单元的面积和制造成本的目的。
此外,在由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组成的闪存单元阵列中,对于未被选中进行操作的闪存单元,选通晶体管以及第一和第二存储晶体管的栅电极均接地,从而闪存单元的整个串联沟道完全关断,等效沟道长度扩大,因此可以在更小的工艺特征尺寸下避免闪存单元在高操作电压情况下的源漏穿通,从而克服现有的闪存单元的栅电极长度无法随工艺特征尺寸的缩小而缩小的问题。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具有更好的工艺微缩能力,进而能够通过缩小工艺特征尺寸来获得更小的单元面积和制造成本。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中,通过降低第一存储晶体管和第二存储晶体管的P型沟道区的掺杂浓度或将其设计成N型掺杂沟道区,可以降低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以及擦写及读取操作时的栅电极操作电压,进而可以提高存储晶体管的可靠性。同时,通过提高选通晶体管的P型沟道区的掺杂浓度,可以提高闪存单元的耐穿通电压,降低非选中的闪存单元的源极与漏极间的泄漏电流。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MC 100的等效电路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对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执行写入操作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对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执行写入操作的示意图。
具体地,如图2中所示,闪存单元MC 100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110、选通晶体管MG 12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选通晶体管MG 120可以隔离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并且对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130执行选通操作。如图2中所示,通过控制施加到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源极区(即第一电极S)、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栅电极116、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电极123、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栅电极136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漏极区(即第二电极D)的电压,可以分别实现对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或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写入操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对闪存单元MC 100执行写入操作时,可以将闪存单元MC 100的P阱102接地。
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在对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执行写入操作时,将第一写入电压VW1施加到第一电极S,将第二写入电压VW2施加到第二电极D,将第三写入电压VW3施加到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栅电极116,将第四写入电压VW4施加到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电极123,并且将第五写入电压VW5施加到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栅电极136。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写入电压VW1高于预设电压,其中该预设电压是根据衬底与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栅介质叠层112之间的界面处的载流子势垒高度预先设定的。例如,在图1所示的闪存单元MC 100中,预设电压可以使得电子能够越过P型沟道区111与栅介质叠层112中的下部的第一氧化物层(隧穿氧化物)113之间的界面处的电子势垒。例如,在P型沟道区111包括硅并且第一氧化物层113包括二氧化硅的情况下,该势垒高度是3.2电子伏特(eV)。在该情况下,第一写入电压VW1通常大于3伏特(V)。例如,第一写入电压VW1可以在3V至6V的范围内。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写入电压VW1可以由外部恒压源提供。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二写入电压VW2等于或高于第二电源电压VSS,其中第二电源电压VSS可以是地电压GND。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二写入电压VW2通过恒流负载连接到第二电源电压VSS。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三写入电压VW3高于第一写入电压VW1。例如,第三写入电压VW3可以在4V至12V的范围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四写入电压VW4等于或低于第一电源电压VDD,其中第一电源电压VDD高于第二电源电压VSS,并且可以在0.8V至5V的范围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第一写入电压VW1、第四写入电压VW4和第五写入电压VW5高于第二写入电压VW2。例如,第五写入电压VW5可以在3V至8V的范围内。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闪存单元MC 100的写入操作期间,第一至第五写入电压VW1至VW5使得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和选通晶体管MG 120均导通。
相似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在对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执行写入操作时,将第二写入电压VW2施加到第一电极S,将第一写入电压VW1施加到第二电极D,将第五写入电压VW5施加到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栅电极116,将第四写入电压VW4施加到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电极123,并且将第三写入电压VW3施加到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栅电极136。
由此可见,由于闪存单元MC 100的对称结构,在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写入操作期间施加的各写入电压VW1至VW5也存在对称关系。因此,为了简洁起见,这里不对在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写入操作期间施加的写入电压进行重复性的描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所述的对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写入操作采用低栅压的沟道热电子注入机制。
具体地,以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为例,在对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执行写入操作时,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电极123被施加略高于其阈值电压的第四写入电压VW4,因此处于弱开启导通状态,从而抑制了闪存单元MC 100的导通电流(一般在微安量级),这样可以极大降低选通晶体管MG 12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串联沟道(121和131)的电压差。因此,闪存单元MC 110的第一电极S和第二电极D之间的电压差VW1-VW2被大部分施加在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导通沟道区111,从而发生沟道热电子物理效应,并且在施加到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栅电极116的第三写入电压VW3的吸引下,电子被注入到存储介质层114中,使得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阈值电压上升。
特别地,由于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栅电极长度远小于闪存单元MC 100的等效沟道长度,因此可以显著增加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导通沟道的横向电场和沟道热电子注入效率。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写入方法较现有的沟道热电子注入写入方法具有操作功耗低、写入速度快的优点,并可通过提高并行写入的单元数目提高存储器数据写吞吐率(Write Through-Put)。
作为对比,现有技术的NOR型闪存单元在采用沟道热电子注入机制进行写入操作时,源极(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一电极S)接地,漏极(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二电极D)被施加4V左右的漏极电压VD,控制栅电极被施加6V至10V的高电压。此时,闪存单元处于饱和导通状态,具有百微安级别的源漏导通电流(IDS),导致写入功耗大。同时,由于沟道热电子注入机制向浮栅中注入浮栅电流(IFG),导致存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上升。根据沟道热电子效应的幸运电子模型,浮栅注入电流IFG=IDS×PINJ,其中PINJ为受漏极端电场影响的注入概率。随着写入的进行,注入到浮栅中的电子电荷增多,阈值电压上升,从而导致浮栅的等效电势(VFG)降低。降低的浮栅电势会导致源漏导通电流(IDS)降低,使得热电子注入机制的作用减弱。然而,降低的浮栅电势会导致漏极饱和夹断电压(VD,Sat)也下降,进而导致夹断区电场ESAT=(VD-VD,SAT)/LSAT(其中LSAT是饱和夹断区长度)增加,使得热电子注入机制的作用加强。
图5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沟道热电子写入操作期间的浮栅注入电流IFG和浮栅电压VG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如图5所示,现有技术的闪存单元的浮栅注入电流IFG受上述两个因素共同影响,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沟道热电子注入的这种非单调变化趋势导致存储单元的阈值变化随写入时间呈现离散变化,因此无法通过调节漏极和控制栅电极的电压或写入时间来精确控制写入阈值电压,造成闪存单元阵列的写入阈值电压呈大范围分布。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闪存单元MC 100的写入操作期间,可以通过控制恒流负载IWR的电流来控制在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电极S和第二电极D之间流动的电流IDS。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对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执行写入操作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6所示,根据本公开的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外部连接的恒流负载的恒定电流IWR来准确控制写入时的闪存单元的导通电流IDS(即,在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电极S和第二电极D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而达到调节编程阈值电压,从而提高闪存单元阵列的写入(编程)阈值电压分布精度的目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恒流负载可以通过电流镜电路实现。
具体地,以对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进行写入操作为例,如图6所示,对第一电极S施加例如约4V的恒定电压VWR(即,第一写入电压VW1),并且将具有下拉功能的恒流负载(具有恒定电流IWR)连接到第二电极D以将第二电极D处的电压(即,第二写入电压VW2)下拉到0V至1V之间,例如约0.3V。此外,对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栅电极116施加例如6V的第三写入电压VW3,对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电极123施加例如1.2V的第四写入电压VW4,并且对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栅电极136施加例如5V的第五写入电压VW5,使得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和选通晶体管MG 120均导通。
此外,由于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极电压VW4是低电压,使得选通晶体管MG 120处于低栅压饱和导通状态,因此选通晶体管MG 120的导通电流决定了整个闪存单元MC 100的导通电流IDS。当闪存单元MC 100的导通电流IDS大于恒流负载的恒定电流IWR时,可以对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二电极D充电以使其电压VW2上升,从而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极导通电压(VGS=VW4-VW2)下降,使得导通电流IDS下降并自适应地变为恒流负载的恒定电流IWR。反之,当闪存单元MC 100的导通电流IDS小于恒流负载的恒定电流IWR时,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二电极D放电以使其电压VW2下降,从而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极导通电压(VGS=VW4-VW2)上升,使得导通电流IDS上升并自适应地变为恒流负载的恒定电流IWR。
通过这种自适应效应,在闪存单元MC 100的编程期间,导通电流IDS恒等于恒流负载的恒定电流IWR而不受闪存单元MC 100的阈值电压、工艺偏差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根据沟道热电子注入机制的幸运电子模型,由于根据本公开的闪存单元MC 100的写入操作期间的导通电流IDS恒定且精确可控,因此栅极编程(写入)电流为导通电流IDS(恒等于恒定电流IWR)乘以注入概率系数PINJ,即可被视为常数,从而可以显著提高编程阈值电压的精度。
此外,由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MC 100的写入方法可以准确地控制导通电流IDS并且从而可以准确地控制编程(写入)的阈值电压,因此可以实现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或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多值编程(写入)操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闪存单元MC 100的写入操作期间,可以通过调整恒流负载的电流IWR的幅度来将不同的数据值写入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或第二存储晶体管MD130。
此外,在闪存单元MC 100的写入操作期间,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写入电压VW1的幅度或施加时间来将不同的数据值写入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或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
在这一点上,根据本公开的多值编程操作的写入数据的逻辑值由数据的比特位数确定。例如,如果写入数据的比特位数为1,则写入数据可以具有两个逻辑值,即0或1,相对应的存储晶体管具有1个编程阈值电压状态。此外,例如,如果写入数据的比特位数为2,则写入数据可以具有四个逻辑值,即0、1、2、3,相对应的存储晶体管应具有3个编程阈值电压状态。此外,例如,如果写入数据的比特位数为3,则写入数据可以具有八个逻辑值,即0至7,相对应的存储晶体管应具有7个编程阈值电压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通过设定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130的不同的阈值电压状态,可以在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中存储不同的逻辑值,从而实现多值编程功能。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多值编程操作的示意性电路图。
如图7中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恒流负载可以根据不同的写入数据的逻辑值而施加不同的电流IWR(i),导致不同的闪存单元MC 100的导通电流IDS(i)。这使得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具有不同的编程阈值电压状态。这里,0≤i≤N,N表示写入数据的逻辑值的数量。
此外,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多值编程操作的示意性电路图。
如图8中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外部恒压源可以根据不同的写入数据的逻辑值来调整其恒定电压VWR(i)(即,第一写入电压VW1)的幅度,使得第一存储晶体管MS110具有不同的编程阈值电压状态。这里,0≤i≤N,N表示写入数据的逻辑值的数量。在该配置条件下,源漏导通电流(IDS)保持恒定,通过施加不同的电压幅度可以调节漏极端电场,进而获得不同的注入概率PINJ及不同的编程电流,从而得到不同的编程阈值电压状态。
此外,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多值编程操作的示意性电路图。
如图9中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外部恒压源可以根据不同的写入数据的逻辑值来调整其恒定电压VWR(Ti)(即,第一写入电压VW1)的施加时间(即电压脉冲宽度),使得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具有不同的编程阈值电压状态。这里,0≤i≤N,N表示写入数据的逻辑值的数量,Ti表示不同的电压脉冲宽度。在该配置条件下,编程电流保持恒定,通过施加不同的电压脉冲宽度即可向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存储电荷层注入不同的电荷量,进而得到不同的编程阈值电压状态。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多值编程操作的示意图。如图7中所示,通过设定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不同的三个阈值电压VTSW1、VTSW2和VTSW3,可以在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中存储四个逻辑值,即0、1、2、3。即,上文所述的N取值为4。其中,VTG表示选通晶体管MG 120的阈值电压,VTSE和VTDE分别表示第一存储晶体管MS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擦除状态下的阈值电压。
相似地,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多值编程操作的示意图。如图8中所示,通过设定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不同的三个阈值电压VTDW1、VTDW2和VTDW3,可以在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中存储四个逻辑值,即0、1、2、3。其中,VTG表示选通晶体管MG 120的阈值电压,VTSE和VTDE分别表示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擦除状态下的阈值电压。
需要注明的是,在图3和图10示出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写入操作或多值编程操作过程中,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被预设为擦除状态。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原理可知,通过第五写入电压VW5让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处于完全导通状态,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写入操作或多值编程操作可以不受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阈值电压的影响,也即对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执行写入操作或多值编程操作时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也可以是写入状态。同理,在图4和图11示出的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写入操作或多值编程操作过程中,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可以是写入或擦除状态。同理可知,第一存储晶体管MS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写入操作或多值编程操作相互之间没有顺序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通过在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中存储具有多个逻辑值的数据,可以提高存储密度。再者,如图10和图11所示,由于闪存单元MC 100的选通晶体管MG 120可以将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隔离开,从而避免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可以获得更大的存储窗口,进而使得根据本公开的多值编程操作具有更好的数据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由于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编程(写入)操作是分开进行的,因此它们中存储的逻辑值的数目可以不同。例如,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中可以存储1比特数据,而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中可以存储至少2比特数据。
根据本公开的多值编程方法可以通过调整外部连接的恒流负载的恒定电流来获得更精确的编程阈值电压,进而显著提高多值编程操作的阈值分布特性和可靠性。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多值编程方法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恒流负载同时写入不同的数据逻辑值,因此较之现有的通过增大存储晶体管栅极写入脉冲电压幅度和脉冲数目的ISPP(IncrementalStep Pulse Programming)多值编程方法能够实现更高的多值编程操作速度。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在不同的恒流负载的写入电流条件下的编程阈值电压随编程时间的变化特性的曲线图。
在图12中,横坐标表示以纳秒(ns)为单位的时间(Time),纵坐标表示以伏特(V)为单位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阈值电压的变化量ΔVT,MS。如图1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用于各个逻辑值00、01、10和11的各编程阈值电压与恒流负载的写入电流IS基本上呈正比关系,因此可在相同的编程时间下获得成比例的编程阈值电压状态。
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MC 100的多值写入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执行。在对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执行写入操作时,将第一写入电压VW1施加到第一电极S,将第二写入电压VW2施加到第二电极D,将第三写入电压VW3施加到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栅电极116,将第四写入电压VW4施加到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电极123,并且将第五写入电压VW5施加到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栅电极136。此外,根据要写入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数据的逻辑值设定恒流负载的电流IWR的幅度以将相应的数据写入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多值写入方法与上述的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多值写入方法相似,因此为简洁起见,本文不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闪存单元MC 100的多值写入方法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执行。在对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执行写入操作时,将第一写入电压VW1施加到第一电极S,将第二写入电压VW2施加到第二电极D,将第三写入电压VW3施加到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栅电极116,将第四写入电压VW4施加到选通晶体管MG 120的栅电极123,并且将第五写入电压VW5施加到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栅电极136。此外,根据要写入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数据的逻辑值设定第一写入电压VW1的施加时间以将相应的数据写入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二存储晶体管MD 130的多值写入方法与上述的闪存单元MC 100的第一存储晶体管MS 110的多值写入方法相似,因此为简洁起见,本文不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应注意,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ISPP方法来实现多值编程操作,即通过逐步增大存储晶体管的栅极电压及脉冲数目来设定存储晶体管的不同的阈值电压状态。然而,这种ISPP多值编程操作方法仅适用于基于FN(Fowler-Nordheim)隧穿效应进行写入操作的NAND型闪存单元,而无法应用于如本文所述的基于沟道热载流子注入机制的NOR型闪存单元。相比之下,如上文所述,通过调整外部连接的恒流负载的恒定电流或者恒压源的电压施加时间,可以准确地设定存储晶体管的不同的阈值电压状态,从而实现存储晶体管的多值写入操作。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尽管上文结合图1所示的闪存单元MC 100描述了本公开的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包括多值写入方法),但是本公开的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不限于图1所示的闪存单元MC 100。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公开的教导,可以设想将本公开的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应用于其他类型的闪存单元,例如仅包括一个存储晶体管的闪存单元或者使用一个存储晶体管存储两位数据的闪存单元,所有这些变型方案均应涵盖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尽管已经参考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中公开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Claims (6)
1.一种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所述闪存单元包括:
衬底,包括深阱区和设置在深阱区上的阱区;
第一存储晶体管,设置在所述阱区上并且被配置为存储第一数据;
第二存储晶体管,设置在所述阱区上并且被配置为存储第二数据;以及
选通晶体管,在所述阱区上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之间,被配置为隔离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并且对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执行选通操作,
其中,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所述选通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依次串联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的源极区连接到所述闪存单元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的漏极区连接到所述闪存单元的第二电极,
所述写入方法包括:
通过将第一写入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一电极,将第二写入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二电极,将第三写入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的栅电极,将第四写入电压施加到所述选通晶体管的栅电极,以及将第五写入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的栅电极,对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执行写入操作,以及
通过将所述第二写入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一电极,将所述第一写入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二电极,将所述第五写入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的栅电极,将所述第四写入电压施加到所述选通晶体管的栅电极,以及将所述第三写入电压施加到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的栅电极,对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执行写入操作,
其中,所述第四写入电压等于或低于第一电源电压,所述第二写入电压等于或高于第二电源电压,所述第一写入电压高于预设电压,所述第三写入电压高于所述第一写入电压,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电压高于所述第二电源电压,
其中,所述预设电压是根据所述衬底与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的栅介质叠层之间的界面处的载流子势垒高度预先设定的,
其中,所述第一写入电压、所述第四写入电压和所述第五写入电压高于所述第二写入电压,
其中,所述第二写入电压通过恒流负载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源电压,通过控制所述恒流负载的电流来控制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流动的电流,
其中,在所述闪存单元的写入操作期间,所述第一写入电压、所述第二写入电压、所述第三写入电压、所述第四写入电压和所述第五写入电压使得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和所述选通晶体管均导通,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是2比特或更多比特的数据,以及
其中,在所述闪存单元的写入操作期间,通过调整所述恒流负载的电流的幅度来将不同的数据值写入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或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写入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电源电压在0.8V至5V的范围内,
所述第二电源电压为地电压,
所述第一写入电压在3V至6V的范围内,
所述第三写入电压在4V至12V的范围内,以及
所述第五写入电压在3V至8V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写入方法,其中,
在所述闪存单元的写入操作期间,通过控制所述恒流负载的电流来控制在所述闪存单元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流动的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写入方法,其中,
在所述闪存单元的写入操作期间,通过沟道热载流子注入机制来对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或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执行写入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写入方法,其中,
在所述闪存单元的写入操作期间,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写入电压的施加时间来将不同的数据值写入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或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写入方法,其中,
在所述闪存单元的写入操作期间,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写入电压的幅度来将不同的数据值写入所述第一存储晶体管或所述第二存储晶体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88483.0A CN113437085B (zh) | 2021-08-26 | 2021-08-26 | 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 |
PCT/CN2022/114958 WO2023025260A1 (zh) | 2021-08-26 | 2022-08-25 | 闪存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其写入方法和擦除方法 |
JP2024536346A JP2024532599A (ja) | 2021-08-26 | 2022-08-25 | フラッシュメモリセル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書き込み方法、及び消去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88483.0A CN113437085B (zh) | 2021-08-26 | 2021-08-26 | 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37085A CN113437085A (zh) | 2021-09-24 |
CN113437085B true CN113437085B (zh) | 2021-12-10 |
Family
ID=77798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988483.0A Active CN113437085B (zh) | 2021-08-26 | 2021-08-26 | 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3708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25260A1 (zh) * | 2021-08-26 | 2023-03-02 | 北京磐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闪存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其写入方法和擦除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40205A (zh) * | 2009-08-25 | 2010-02-03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闪存 |
CN102122662A (zh) * | 2011-01-17 | 2011-07-13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P型mos存储单元 |
CN103151356A (zh) * | 2013-02-26 | 2013-06-12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eeprom存储阵列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165621A (zh) * | 2013-02-26 | 2013-06-19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
CN103811065A (zh) * | 2014-03-07 | 2014-05-21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非易失性存储器系统 |
CN104538398A (zh) * | 2014-06-10 | 2015-04-22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闪存及其操作方法 |
CN104778972A (zh) * | 2015-04-17 | 2015-07-15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存储器阵列及其操作方法 |
CN106024799A (zh) * | 2016-05-06 | 2016-10-12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闪存单元及其编程方法 |
-
2021
- 2021-08-26 CN CN202110988483.0A patent/CN1134370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40205A (zh) * | 2009-08-25 | 2010-02-03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闪存 |
CN102122662A (zh) * | 2011-01-17 | 2011-07-13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P型mos存储单元 |
CN103151356A (zh) * | 2013-02-26 | 2013-06-12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eeprom存储阵列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165621A (zh) * | 2013-02-26 | 2013-06-19 |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
CN103811065A (zh) * | 2014-03-07 | 2014-05-21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非易失性存储器系统 |
CN104538398A (zh) * | 2014-06-10 | 2015-04-22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闪存及其操作方法 |
CN104778972A (zh) * | 2015-04-17 | 2015-07-15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存储器阵列及其操作方法 |
CN106024799A (zh) * | 2016-05-06 | 2016-10-12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闪存单元及其编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37085A (zh) | 2021-09-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788573B2 (en) |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
US7615821B2 (en) | Charge trap memory with avalanche generation inducing layer | |
US7057931B2 (en) | Flash memory programming using gate induced junction leakage current | |
US20080149997A1 (en) |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
US20100214845A1 (en) | Nand memory cell array, nand flash memory having nand memory cell array,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nand flash memory | |
US20090080250A1 (en) |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storage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 |
CN113658622B (zh) | 闪存阵列的写入方法 | |
US20080175061A1 (en) |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s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the same | |
JP2004134799A (ja) | 単一ビット不揮発性メモリーセル、および、その書き込み方法および消去方法 | |
CN113437085B (zh) | 闪存单元的写入方法 | |
CN113437084B (zh) | 闪存单元的擦除方法 | |
US8907403B2 (en) | Memory devices capable of reducing lateral movement of charges | |
US10964391B2 (en) | Programming circuit and programming method of flash memory and flash memory | |
Kim et al. | Channel-stacked NAND flash memory with layer selection by multi-level operation (LSM) | |
CN113707205B (zh) | 闪存阵列的擦除方法 | |
CN113437080B (zh) | 闪存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240355396A1 (en) | Flash memory cell, writing method and erasing method therefor | |
WO2023025260A1 (zh) | 闪存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其写入方法和擦除方法 | |
CN113689893A (zh) | 闪存阵列 | |
US10586705B2 (en) | Fluorine doped non-volatile memory cell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 |
WO2023025261A1 (zh) | 闪存阵列及其写入方法和擦除方法 | |
CN102117656B (zh) | 基于纳米晶浮栅结构的多值非挥发性存储器的存储方法 | |
US8274824B1 (en) | High-performance CMOS-compatible non-volatile memory cell and related method | |
Goda | From 2D to 3D Nonvolatile Memories | |
CN115579041A (zh) | 一种超短沟道nor闪存阵列、制造工艺及编程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