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3078B - 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以及染色方法 - Google Patents
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以及染色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33078B CN113433078B CN202110694384.1A CN202110694384A CN113433078B CN 113433078 B CN113433078 B CN 113433078B CN 202110694384 A CN202110694384 A CN 202110694384A CN 113433078 B CN113433078 B CN 1134330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ye
- concentration
- pure
- color difference
- difference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043 dye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447 stain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0975 dy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2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31 large-scale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045 blue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044 red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85 reactive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25—Colour; Spectral properties, i.e.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aterial on the light 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r wavelength band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28—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 G01N1/30—Staining; Impregnating ; Fixation; Dehydration; Multistep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samples of tissue, cell or nucleic acid material and the like for analysi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pectrometry And Color Measure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以及染色方法。在该判断方法中,将染料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染液,然后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染液对试验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得到染色织物。得到染色织物之后,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并分别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得到变化曲线之后,根据变化曲线判断染料是否为纯染料。在判断过程中,当在各自的坐标系内每条变化曲线上的各点均位于同一象限时,判断该染料为纯染料,否则判断该染料为非纯染料。通过该判断方法能够对染料是否为纯染料进行判断,避免因染料不纯而出现染色效果波动的问题,进而可以提高织物的染色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以及染色方法。
背景技术
在纺织过程中,通常需要将染料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染液来对织物进行染色。在传统的染色过程中,通常是直接将染料配置成相应的浓度进行染色,此时,当染料不纯时容易出现染色效果波动的问题,进而降低织物的染色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判断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以及采用该判断方法的染色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染料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染液;
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染液对试验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得到染色织物;
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并分别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
根据所述变化曲线判断所述染料是否为纯染料,当在各自的坐标系内每条变化曲线上的各点均位于同一象限时,判断所述染料为纯染料,否则判断所述染料为非纯染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色差值为CIE色差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色差值包括Da值、Db值、DCcmc值以及DHcmc值中的至少三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浓度之间的差值为0.4%~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包括如下步骤:
将染色织物附着在测试板上,控制所述染色织物形成的测试区的透光率为0;
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板为白色无荧光测试板或黑色无荧光板。
一种染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判断方法对染料进行判断,选出纯染料或非纯染料;
将所述纯染料或所述非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
采用所述目标染液对待染织物进行染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待染织物对应染液的需求浓度;
根据所述纯染料的变化曲线,获取所述需求浓度对应的需求色差值;
根据所述需求色差值计算所述纯染料的增量浓度,其中,增量浓度=需求浓度×(1-需求色差值/100),以所述增量浓度添加所述纯染料以配置所述目标染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非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非纯染料的变化曲线上色差值为0时对应的界限浓度;
获取所述非纯染料的变化曲线上浓度为0时对应的界限色差值;
获取所述待染织物对应染液的需求浓度;
比较所述需求浓度与所述界限浓度,当所述需求浓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界限浓度时,采用所述需求浓度作为所述非纯染料的增量浓度,并根据所述界限浓度和所述界限色差值计算与所述非纯染料匹配的匹配染料的减量浓度,其中,减量浓度=界限浓度×(界限色差值/100),以所述增量浓度添加所述非纯染料和以所述减量浓度减少所述匹配染料以配置所述目标染液;
当所述需求浓度大于所述界限浓度时,根据所述需求色差值计算所述非纯染料的增量浓度,其中,增量浓度=需求浓度×(1-需求色差值/100),以所述增量浓度添加所述非纯染料以配置所述目标染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匹配染料为与所述非纯染料满足配色对应关系的染料,当所述界限色差值为正值时,所述配色对应关系为红色对应黄色、绿色对应黄色,当所述界限色差值为负值时,所述配色对应关系为红色对应蓝色、绿色对应蓝色。
上述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中,将染料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染液,然后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染液对试验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得到染色织物。得到染色织物之后,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并分别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得到变化曲线之后,根据变化曲线判断染料是否为纯染料。在判断过程中,当在各自的坐标系内每条变化曲线上的各点均位于同一象限时,判断该染料为纯染料,否则判断该染料为非纯染料。通过上述判断方法能够对染料是否为纯染料进行判断,避免因染料不纯而出现染色效果波动的问题,进而可以提高织物的染色效果。
上述染色方法中,首先通过上述判断方法对染料是否为纯染料进行判断,然后再将纯染料或非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采用该目标染液对待染织物进行染色,可以根据实际染色需求采用合适的染料进行染色,便于对染液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在上述染色方法中,根据染料是否为纯染料选择不同方式来配置目标染液,可以提高染液的稳定性以及不同浓度的染液的一致性,避免不同的浓度的染液出现无规律的色光偏移,缩小染液的实际浓度与需求浓度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提高染色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A染料的Da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A染料的Db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A染料的DCcmc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B染料的Da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B染料的Db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B染料的DCcmc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采用A染料配置目标染液时的A染料的增量浓度的计算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采用B染料配置目标染液时的B染料的增量浓度的计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该判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将染料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染液。
S102: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染液对试验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得到染色织物。
S103: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并分别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
S104:根据变化曲线判断染料是否为纯染料,当在各自的坐标系内每条变化曲线上的各点均位于同一象限时,判断染料为纯染料,否则判断染料为非纯染料。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优选地的方案中,S103中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表示同一色差值体系下的多类不同的色差值。进一步地,分别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浓度的变化曲线,表示在坐标系中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浓度的变化曲线。具体地,可以以染液浓度为横坐标,色差值为纵坐标得到各类色差值随染液浓度的变化曲线。更具体地,为了避免各类色差值随染液浓度的变化曲线之间相互干扰,可以在不同的坐标系内分别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比如,分别在不同的X-Y轴坐标系内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
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变化曲线判断染料是否为纯染料,当在各自的坐标系内每条变化曲线上的各点均位于同一象限时,判断染料为纯染料,否则判断染料为非纯染料。其表示在各自的坐标系内每条曲线上各点的象限位置。各点均位于同一象限表示变化曲线上的各点均位于第一象限,或者均位于第二象限,或者均位于第三象限,或者均位于第四象限。
进一步地,当判断染料为纯染料之后,可以根据各类色差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进一步判断染料的纯度,当变化曲线的拟合度越高,即变化曲线的R2越靠近1时,表明该染料在相应的色差值上表现的越纯。在实际染色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在多个纯染料中选择出纯度最高的染料。比如,在染料采购前,有多种不同供应商相同颜色相同结构和性质的染料可以选择,此时可以采用该判断方法选出纯染料,然后再根据各纯染料的变化曲线,优先选择出变化曲线拟合度最高的染料,即选择出纯度最高的染料进行生产。这样可以在大货生产之前,对染料进行准确地筛选,得到纯度最高的染料来进行生产,能够有效提高染色效果。
还可以理解的是,染液的浓度表示纺织染色领域常用的OWF浓度,其表示染料相对于织物重量的百分比。
在本实施例的判断方法中,将染料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染液,然后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染液对试验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得到染色织物。得到染色织物之后,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并分别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得到变化曲线之后,根据变化曲线判断染料是否为纯染料。在判断过程中,当在各自的坐标系内每条变化曲线上的各点均位于同一象限时,判断该染料为纯染料,否则判断该染料为非纯染料。通过本实施例中的判断方法能够对染料是否为纯染料进行判断,避免因染料不纯而出现染色效果波动的问题,进而可以提高织物的染色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试验织物可以是纱线或布匹等纺织领域常用的织物。还可以理解的是染料可以是纺织领域常用的活性染料。
进一步地,在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中,当将该方法应用到具体的生产工序时,选择在生产车间和生产过程中使用量最大的织物作为试验织物,对应地选择加工该使用量最大的织物的设备和方法来对试验织物进行染色处理。这样可以使得到的判断结果更加符合生产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判断效率和准确性,进而提高指导生产的准确性。
更进一步的,在测量色差值时,测量仪器选用经过校准合格的X-RITE或DATACOLOR供应商的积分球式测色仪器。测量光源选用国际标准常用测量光源D65。测试孔镜根据织物类型进行选择,当织物为纱线时,采用小孔镜,孔径为3mm~6mm,优选为3mm;当织物为布匹时,采用大孔镜,孔径为10mm~20mm,优选为10mm。。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试验织物为纱线。纱线为精梳纱,纱支为40S。在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染液对试验织物进行染色处理时,染色设备采用车间的小样筒子染色机,每次染色时,纱线的重量取20g。在染色过程中,采用不同浓度的染液按照常规的染色工艺即可。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仅是对试验织物、染色设备以及染色工艺的一种选择方式进行了说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
在对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过程中,作为色差值的一种优选方式,色差值为CIE色差值。CIE色差值是纺织领域对织物的染色情况进行表征的一种客观、稳定的方式,采用CIE色差值能够对染色织物的染色情况进行准确地表征,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色差值包括Da值、Db值、DCcmc值以及DHcmc值中的至少三类。通过至少三类色差值来对染料是否为纯染料进行判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不同浓度的浓度数量为8个~20个。浓度数量在该范围内,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染料染色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提高判断方法的准确性。可选地,不同浓度的浓度数量可以是但不限定为8个、9个、10个、11个、12个、13个、14个、15个、16个、17个、18个、19个或20个。优选地,不同浓度的浓度数量大于等于10个。
优选地,相邻两个浓度之间的差值相等。即优选设置等浓度梯度的多个不同浓度的浓度。进一步优选地,相邻两个浓度之间的差值为0.4%~1.2%。可选地,相邻两个浓度之间的差值可以是但不限定为0.4%、0.5%、0.6%、0.7%、0.8%、0.9%、1%、1.1%或1.2%。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染液的浓度小于或等于10%。在染色过程中,通常会将染料分为浅色染料和非浅色染料。对于浅色染料,染液的浓度优选小于或等于4%。对于非浅色染料,染液的浓度优选小于或等于10%,进一步优选地,非浅色染料的染液浓度小于等于8%。
进一步地,当染液的浓度小于或等于4%时,相邻两个浓度之间的差值优选不超过0.5%,比如0.1%、0.2%、0.3%、0.4%或0.5%等。当染液的浓度小于或等于8%时,相邻两个浓度之间的差值优选不超过1%,比如0.1%、0.2%、0.3%、0.4%、0.5%、0.6%、0.7%、0.8%、0.9%或1%等。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包括如下步骤:将染色织物附着在测试板上,控制染色织物形成的测试区的透光率为0;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控制透光率为0,即染色织物附着在测试板上形成不透光的状态。当染色织物为纱线时,将纱线相邻排列在测试板上,使相邻的两个纱线之间不留空隙。具体地,可以将纱线缠绕在测试板上,测试板的一面作为测试面,另一面采用胶水或胶带等将纱线进行固定,避免测试过程中,纱线发生偏移。当染色织物为布匹时,将布匹附着在测试板上,同时满足透光率范围,以提高测试的准确性。进一步优选地,测试板为白色无荧光测试板或黑色无荧光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提高操作效率,可以采用目测测试区不透光的方式来控制染色织物形成的测试区的透光率为0。当目测测试区不透光时,认为此时测试区的透光率为0。
本发明还有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染色方法。该染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上述判断方法对染料进行判断,选出纯染料或非纯染料;将纯染料或非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采用目标染液对待染织物进行染色。
本实施例的染色方法中,首先通过上述判断方法对染料是否为纯染料进行判断,然后再将纯染料或非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采用该目标染液对待染织物进行染色,可以根据实际染色需求采用合适的染料进行染色,便于对染液进行调整。通过对染料是否为纯染料进行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染料配置染液进行大货生产,有利于提高大货生产的染料效果。优选地,待染织物与试验织物相同。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染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上述判断方法对染料进行判断,选出纯染料;将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采用目标染液对待染织物进行染色。
具体地,将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待染织物对应染液的需求浓度;
根据纯染料的变化曲线,获取需求浓度对应的需求色差值;
根据需求色差值计算纯染料的增量浓度,其中,增量浓度=需求浓度×(1-需求色差值/100),以增量浓度添加纯染料以配置目标染液。
在另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染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上述判断方法对染料进行判断,选出非纯染料;将非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采用目标染液对待染织物进行染色。
具体地,将非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非纯染料的变化曲线上色差值为0时对应的界限浓度;
获取非纯染料的变化曲线上浓度为0时对应的界限色差值;
获取待染织物对应染液的需求浓度;
比较需求浓度与界限浓度,当需求浓度小于或等于界限浓度时,采用需求浓度作为非纯染料的增量浓度,并根据界限浓度和界限色差值计算与非纯染料匹配的匹配染料的减量浓度,其中,减量浓度=界限浓度×(界限色差值/100),以增量浓度添加非纯染料和以减量浓度减少匹配染料以配置目标染液。
当需求浓度大于界限浓度时,根据需求色差值计算非纯染料的增量浓度,其中,增量浓度=需求浓度×(1-需求色差值/100),以增量浓度添加非纯染料以配置目标染液。
更具体地,匹配染料为与非纯染料满足配色对应关系的染料,当界限色差值为正值时,配色对应关系为红色对应黄色、绿色对应黄色,当界限色差值为负值时,配色对应关系为红色对应蓝色、绿色对应蓝色。
在上述染色方法中,根据染料是否为纯染料选择不同方式来配置目标染液,可以提高染液的稳定性以及不同浓度的染液的一致性,避免不同的浓度的染液出现无规律的色光偏移,缩小染液的实际浓度与需求浓度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提高染色效果。
以下为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染料为A染料(A染料为EVE RED HE7B H/C)。实验纱线为精梳纱,纱支40S。染色设备采用车间的小样筒子染色机,每次染色时,纱线的重量取20g。测量仪器选用进过校准合格的X-RITE。测量光源选用国际标准常用测量光源D65。测试孔镜采用小孔镜(孔径3mm)。测试板为白色无荧光板。
本实施例中对A染料是否为纯染料进行判断,判断方法为:
S201:将A染料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染液,浓度如表1所示。
S202: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染液对试验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得到染色织物。
S203: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并分别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多类色差值分别为Da值、Db值、DCcmc值以及DHcmc值。色差值如表1所示。其中Da值、Db值、DCcmc值随浓度的变化曲线分别如图1~图3所示。
S204:根据变化曲线判断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由图1~图3可知,在各自的坐标系中,Da值、Db值、DCcmc值随浓度的变化曲线均位于第一象限。因此判断A染料为纯染料。
表1
染料名称 | A | A | A | A | A | A | A | A | A | A | A |
浓度 | 0.80 | 1.00 | 1.50 | 2.00 | 2.50 | 3.00 | 3.50 | 4.00 | 5.00 | 6.00 | 7.00 |
Da | 2.77 | 3.5 | 4.4 | 4.76 | 4.4 | 4.23 | 3.5 | 3.49 | 2.48 | 1.53 | 1.13 |
Db | 1.83 | 2.99 | 5.29 | 7.83 | 9.51 | 11.04 | 11.73 | 13.02 | 14.09 | 15.26 | 15.84 |
DCcmc | 0.97 | 1.22 | 1.53 | 1.68 | 1.58 | 1.55 | 1.31 | 1.36 | 1.04 | 0.76 | 0.65 |
DHcmc | 1.32 | 1.57 | 1.88 | 2.03 | 1.93 | 1.9 | 1.66 | 1.71 | 1.39 | 1.11 | 1 |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染料为B染料(B染料为EVE RED 3BS H/C)。实验纱线为粗梳纱,纱支40S。染色设备采用车间的小样筒子染色机,每次染色时,纱线的重量取20g。测量仪器选用经过校准合格的X-RITE。测量光源选用国际标准常用测量光源D65。测试孔镜采用小孔镜(孔径3mm)。测试板为白色无荧光板。
本实施例中对B染料是否为纯染料进行判断,判断方法为:
S201:将B染料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染液,浓度如表2所示。
S202: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染液对试验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得到染色织物。
S203: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并分别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多类色差值分别为Da值、Db值、DCcmc值以及DHcmc值。色差值如表2所示。其中Da值、Db值、DCcmc值随浓度的变化曲线分别如图4~图6所示。
S204:根据变化曲线判断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由图4~图6可知,在各自的坐标系中,Da值、DCcmc值随浓度的变化曲线均位于第一象限。而Db值随浓度的变化曲线上的各点并不是全部位于同一象限内,其变化曲线穿过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因此判断B染料为非纯染料。
表2
染料 | B | B | B | B | B | B | B | B | B | B | B |
浓度 | 0.02 | 0.05 | 0.10 | 0.25 | 0.50 | 0.80 | 1.00 | 1.50 | 2.00 | 3.00 | 4.00 |
Da* | 4.65 | 12.76 | 22.15 | 32.13 | 39.69 | 43.69 | 44.69 | 46.65 | 47.7 | 48.21 | 48.52 |
Db* | -1.24 | -4.05 | -4.03 | -3.43 | -1.89 | -0.23 | 0.94 | 2.9 | 4.86 | 7.65 | 9.98 |
DCcmc | 3.48 | 9.7 | 16.21 | 23.18 | 28.42 | 31.16 | 31.82 | 33.16 | 33.89 | 34.3 | 34.62 |
DHcmc | 3.48 | 9.7 | 16.21 | 23.18 | 28.42 | 31.16 | 31.82 | 33.16 | 33.89 | 34.3 | 34.62 |
实施例3
本实施例采用A染料配置目标染液。其中,采用A染料配置目标染液时的A染料的增量浓度的计算示意图如图7所示。图7中散点取值与图2相同。
本实施例中,待染织物的需求浓度为2%。根据图7的变化曲线,获取需求浓度2%对应的需求色差值,此时需求色差值为7.83。然后根据需求色差值计算A染料的增量浓度,其中,增量浓度=需求浓度×(1-需求色差值/100),即增量浓度=2%×(1-7.83/100)=1.84%。以增量浓度添加A染料以配置目标染液。即此时需要配置需求浓度为2%的目标染液时,只需要添加浓度为1.84%的A染料即可满足目标染液的染色要求,在能够获得良好染色效果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染料的用量。
实施例4
本实施例采用B染料配置目标染液。其中,采用B染料配置目标染液时的B染料的增量浓度的计算示意图如图8所示。图8中散点取值与图5相同。
本实施例中,根据图8所示的变化曲线,色差值为0时对应的界限浓度为1%,浓度为0时对应的界限色差值4。
采用B染料配置目标染液,当需求浓度为小于或等于1%时候,采用需求浓度作为B染料的增量浓度(即此时B染料的增量浓度为1%),并根据界限浓度和界限色差值计算与非纯染料匹配的匹配染料的减量浓度,其中,减量浓度=界限浓度×(界限色差值/100),即此时减量浓度=1%×(4/100)=0.04%。然后以增量浓度添加非纯染料和以减量浓度减少所述匹配染料以配置目标染液。本实施例中B染料为红色染料,与其匹配的匹配染料为蓝色染料。因此在满足目标染液的染色要求时,添加1%的B染料,并减少0.04%的蓝色染料,以此染料的配比可以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
采用B染料配置目标染液,当需求浓度为大于1%时,本实施例需求浓度为3%。根据图8的变化曲线,获取需求浓度3%对应的需求色差值,此时需求色差值为8。然后根据需求色差值计算B染料的增量浓度,其中,增量浓度=需求浓度×(1-需求色差值/100),即增量浓度=3%×(1-8/100)=2.76%。以增量浓度添加B染料以配置目标染液。即此时需要配置需求浓度为3%的目标染液时,只需要添加浓度为2.76%的B染料即可满足目标染液的染色要求,在能够获得良好染色效果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染料的用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8)
1.一种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对染料进行判断,选出纯染料或非纯染料;
将所述纯染料或所述非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
采用所述目标染液对待染织物进行染色;
所述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染料配置成不同浓度的染液;
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染液对试验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得到染色织物;
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并分别建立各类色差值随染液的浓度的变化曲线;
根据所述变化曲线判断所述染料是否为纯染料,当在各自的坐标系内每条变化曲线上的各点均位于同一象限时,判断所述染料为纯染料,否则判断所述染料为非纯染料;
将所述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待染织物对应染液的需求浓度;
根据所述纯染料的变化曲线,获取所述需求浓度对应的需求色差值;
根据所述需求色差值计算所述纯染料的增量浓度,其中,增量浓度=需求浓度×(1-需求色差值/100),以所述增量浓度添加所述纯染料以配置所述目标染液;
所述色差值为CIE色差值;所述色差值包括Da值、Db值、DCcmc值以及DHcmc值中的至少三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浓度之间的差值为0.4%~1.2%。
3.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包括如下步骤:
将染色织物附着在测试板上,控制所述染色织物形成的测试区的透光率为0;
分别测量染色织物的多类色差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板为白色无荧光测试板或黑色无荧光板。
5.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非纯染料配置为目标染液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非纯染料的变化曲线上色差值为0时对应的界限浓度;
获取所述非纯染料的变化曲线上浓度为0时对应的界限色差值;
获取所述待染织物对应染液的需求浓度;
比较所述需求浓度与所述界限浓度,当所述需求浓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界限浓度时,采用所述需求浓度作为所述非纯染料的增量浓度,并根据所述界限浓度和所述界限色差值计算与所述非纯染料匹配的匹配染料的减量浓度,其中,减量浓度=界限浓度×(界限色差值/100),以所述增量浓度添加所述非纯染料和以所述减量浓度减少所述匹配染料以配置所述目标染液;
当所述需求浓度大于所述界限浓度时,根据所述需求色差值计算所述非纯染料的增量浓度,其中,增量浓度=需求浓度×(1-需求色差值/100),以所述增量浓度添加所述非纯染料以配置所述目标染液。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匹配染料为与所述非纯染料满足配色对应关系的染料,当所述界限色差值为正值时,所述配色对应关系为红色对应黄色、绿色对应黄色,当所述界限色差值为负值时,所述配色对应关系为红色对应蓝色、绿色对应蓝色。
7.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染液的浓度小于或等于10%。
8.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染色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浓度的浓度数量为8个~20个。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94384.1A CN113433078B (zh) | 2021-06-22 | 2021-06-22 | 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以及染色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94384.1A CN113433078B (zh) | 2021-06-22 | 2021-06-22 | 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以及染色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33078A CN113433078A (zh) | 2021-09-24 |
CN113433078B true CN113433078B (zh) | 2023-02-14 |
Family
ID=77757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94384.1A Active CN113433078B (zh) | 2021-06-22 | 2021-06-22 | 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以及染色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3307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66103B (zh) * | 2021-09-26 | 2023-10-13 |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 活性染料拼混时的敏感区间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9740A (zh) * | 2005-11-04 | 2007-05-09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图像处理用程序及其存储介质 |
JP2008128722A (ja) * | 2006-11-17 | 2008-06-05 | Kurabo Ind Ltd | 染液の色濃度定量方法 |
CN102818775A (zh) * | 2012-08-08 | 2012-12-12 | 赵晓明 | 一种染液浓度原位在线监测方法 |
CN111257243A (zh) * | 2020-02-29 | 2020-06-09 |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 染色物是否固色的检测方法 |
-
2021
- 2021-06-22 CN CN202110694384.1A patent/CN11343307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9740A (zh) * | 2005-11-04 | 2007-05-09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图像处理用程序及其存储介质 |
JP2008128722A (ja) * | 2006-11-17 | 2008-06-05 | Kurabo Ind Ltd | 染液の色濃度定量方法 |
CN102818775A (zh) * | 2012-08-08 | 2012-12-12 | 赵晓明 | 一种染液浓度原位在线监测方法 |
CN111257243A (zh) * | 2020-02-29 | 2020-06-09 |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 染色物是否固色的检测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基于丝/毛纤维染色同色性及锦纶汗渍牢度的研究;秦俊霞;《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20170115;第B024-50页 * |
植物印染在传统山东彩印花布套色工艺中的应用;张竻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20190115;第B024-192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33078A (zh) | 2021-09-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433078B (zh) | 染料是否为纯染料的判断方法以及染色方法 | |
CN102750403A (zh) | 一种色纺纱配色的配方筛选与修正方法 | |
CN105787945B (zh) | 一种基于特征色的数码印花颜色再现精度的评价方法 | |
CN113174767B (zh) | 数码配色、染色方法及配色、染色系统 | |
CN104572911A (zh) | 一种纺前着色纤维测配色方法 | |
CN108710773A (zh) | 一种应用于色纺纱线的计算机配色纺纱方法 | |
CN110644216A (zh) | 一种纺织品自动化色牢度评级方法及装置 | |
CN113866103B (zh) | 活性染料拼混时的敏感区间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
CN103076291B (zh) | 一种三原色染料和用于检测棉麻两种纤维混纺比的方法 | |
CN111257243B (zh) | 染色物是否固色的检测方法 | |
CN107419567B (zh) | 纺织品染色生产方法 | |
CN115905647A (zh) | 一种面料颜色的染料配方获取方法及系统 | |
CN106544900B (zh) | 纺织品染色大货生产方法及其染料组合配方的获取方法 | |
CN112127172B (zh) | 一种降低长车染色修色率的检测方法 | |
CN103196558B (zh) | 一种用于有色散纤维计算机测配色的制样工具及制样方法 | |
CN108414456A (zh) | 一种判定色纺纱针织物表面色彩均匀度的色卡及制备方法 | |
CN104532606A (zh) | 一种基于原色纤维配色制作均匀素色面料的方法 | |
Kazmi et al. | On-line color monitoring in continuous textile dyeing | |
US5917119A (en) | Method for deciding parameters for dyeing lens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lored lenses | |
Li et al. | Comparison of color measuring methods for yarn dyed woven fabrics | |
Melgosa et al. | Reproducibility of the bromthymol blue standards used for color specification of virgin olive oil | |
Alderson et al. | The practical exploitation of instrumental match prediction | |
Chung et al. | Improvement of inter‐instrumental agreement for reflectance spectrophotometers | |
Shamey et al. | Performance of Recent Color Difference Equations around a CIE Blue Color Center | |
Li et al. | Instrumental shade sorting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