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91483A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91483A
CN113391483A CN202110593453.XA CN202110593453A CN113391483A CN 113391483 A CN113391483 A CN 113391483A CN 202110593453 A CN202110593453 A CN 202110593453A CN 113391483 A CN113391483 A CN 113391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backlight module
sub
diffusion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9345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91483B (zh
Inventor
黄阿海
马雄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9345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914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91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1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91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14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和扩散片,导光板位于背板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扩散片位于导光板远离背板的一侧;扩散片包括第一分部,第一分部通过第一粘合层粘接在导光板上,第一分部上设置有第一裁切部,第一裁切部与第一分部的边缘相交,并沿垂直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扩散片,第一裁切部在导光板上的投影与第一粘合层在导光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扩散片上设置第一裁切部,使第一分部中靠近第一粘合层且未粘接第一粘合层的部位由于与粘接部位之间产生上下错位而贴合在导光板上,解决了扩散片与导光板之间存在空隙导致的漏光或萤火虫现象的问题。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中的背光模组通常包括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中的背光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侧面,导光板的侧面作为入光面,现有的一些正组侧入式背光模组利用灯胶将扩散片粘接在导光板上,但由于扩散片具有维持挺性的特性,扩散片靠近灯胶边缘且未与灯胶粘接的部位与导光板之间会形成空隙,导致扩散片上的丝印油墨无法充分遮挡光线,进而导致显示装置在该处漏光或出现亮暗不均的萤火虫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显示装置中扩散片与导光板之间存在空隙导致的漏光或萤火虫现象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具有中心区和围绕中心区的边框区,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和扩散片,导光板位于背板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扩散片位于导光板远离背板的一侧;
扩散片包括第一分部,第一分部通过第一粘合层粘接在导光板上,第一分部上设置有第一裁切部,第一裁切部与第一分部的边缘相交,并沿垂直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扩散片,第一裁切部在导光板上的投影与第一粘合层在导光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其中第一粘合层使扩散片的第一分部与导光板相粘接,第一分部上设置的第一裁切部,使位于第一裁切部两侧的部位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由于第一裁切部在导光板上的投影部分或全部落在第一粘合层的投影外,故位于第一裁切部两侧的部位中,一侧与第一粘合层粘接,另一侧靠近第一粘合层但没有与第一粘合层粘接,由于第一粘合层具有一定厚度,第一分部上与第一粘合层粘接的一侧高于没有粘接的另一侧,没有粘接的部位由于能够产生上下错位从而可以紧密贴合在导光板上,避免由于维持挺性导致翘起,避免了扩散片与导光板之间产生空隙,从而解决了扩散片与导光板之间存在空隙导致的漏光或萤火虫现象的问题。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所在的一侧。
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具有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相同的优点,背光模组利用第一粘合层使扩散片的第一分部与导光板相粘接,通过在第一分部上设置第一裁切部,使位于第一裁切部两侧的部位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第一分部上与第一粘合层粘接的一侧高于没有粘接的另一侧,使没有粘接的部位可以紧密贴合在导光板上,保证了扩散片不会由于维持挺性导致翘起,避免了扩散片与导光板之间产生空隙,从而避免了显示装置发生漏光或萤火虫现象,解决了显示装置中由于扩散片与导光板之间存在空隙导致的漏光或萤火虫现象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3中C-C’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3中D-D’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导光板和第一粘合层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扩散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图8中E处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扩散片的局部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E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8中E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8中E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8中E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8中E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6为图8中E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7为图8中E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8为图8中E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19为图8中E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上增光片和下增光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3中C-C’方向的另一种剖视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第一粘合层、扩散片和第二粘合层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第一增光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5为图3中C-C’方向的另一种剖视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7为图26中G处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28为图27所示导光板的局部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7中G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30为图27所示导光板H-H’方向的一种剖视示意图;
图31为图27所示导光板H-H’方向的另一种剖视示意图;
图32为图27所示导光板H-H’方向的另一种剖视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4为图33中I-I’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000、背光模组;
001、背框;002、导光板;003、双面胶;004、扩散片;005、空隙;
1000、显示装置;
100、背光模组;101、中心区;102、边框区;
10、背框;11、背板;12、下边框;
20、导光板;21、凹槽;
30、扩散片;301、第一分部;31、第一拐角;321、第一边缘;322、第二边缘;323、邻接点;
311、第一裁切部;3111、第一子裁切部;3112、第二子裁切部;
41、第一粘合层;411、第一胶体;412、第二胶体;412a、第一侧边;412b、第二侧边;42、第二粘合层;
51、柔性线路板;52、光源;
61、第一增光片;610、第二分部;611、第二裁切部;62、第二增光片;
70、反射片;
800、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000包括背框001、导光板002和扩散片004,为了使背光模组000实现更窄的下边框,不采用扩散黑条固定扩散片004,利用双面胶003将扩散片004粘接在导光板002上,由于扩散片004具有维持挺性的特性,扩散片004靠近双面胶003边缘且未与双面胶003粘接的部位与导光板002之间会形成空隙005,导致扩散片004上的丝印油墨无法充分遮挡光线,进而导致显示装置在该处漏光或出现亮暗不均的萤火虫现象,对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以及包括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通过在背光模组的扩散片上设置裁切部,避免扩散片部分翘曲,从而避免扩散片与导光板之间产生空隙。
具体地,请参阅图3至图7,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3中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3中C-C’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6为图3中D-D’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导光板和第一粘合层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100,该背光模组100具有中心区101和围绕在中心区101周围的边框区102,该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1、导光板20和扩散片30,其中,导光板20位于背板11朝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一侧;扩散片30位于导光板20远离背板11的一侧;扩散片30包括第一分部301,第一分部301通过第一粘合层41粘接在导光板20上,第一分部301上设置有第一裁切部311,第一裁切部311与第一分部301的边缘相交,并沿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扩散片30,第一裁切部311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与第一粘合层41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100利用第一粘合层41使扩散片30的第一分部301与导光板20相粘接,通过在第一分部301上设置了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扩散片30的第一裁切部311,使位于第一裁切部311两侧的部位可以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相互错位;由于第一裁切部311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部分或全部落在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外,故位于第一裁切部311两侧的部位中,其中一侧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另一侧靠近第一粘合层41但没有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由于第一粘合层41具有一定厚度,因此使两侧在竖直方向上发生错位,而且如图8所示,第一分部301上没有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的一侧低于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的一侧,从而使没有粘接的部位可以紧密贴合在导光板20上,而不会由于维持挺性导致翘起,避免了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100通过在扩散片30上设置第一裁切部311,利用第一裁切部311使第一分部301中部分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使第一分部301中靠近第一粘合层41且未粘接第一粘合层41的部位由于产生上下错位而贴合在导光板20上,避免受第一粘合层41抬起的力后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从而使扩散片30紧密贴合在导光板20上,解决了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存在空隙导致的漏光或萤火虫现象的问题。
具体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框10,背框10具体可以设置为铁框,背框10包括平行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背板11和垂直于出光面的部分,背框10可以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并在面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一侧形成容置空间,导光板20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以图4所示的方位为例,背光模组100的上表面为出光面,导光板20位于背板11朝向出光面的一侧,此外,导光板20与背板11之间还设置有反射片70;请继续参阅图4,扩散片30位于导光板20远离背板11的一侧,即位于导光板20的朝向出光面的一侧,且本实施例中扩散片30通过第一粘合层41与导光板20粘接。
可以理解地,由于现有技术中扩散片通常通过扩散黑条进行固定,扩散黑条的一侧与扩散片连接,另一侧与遮光胶相粘接,由于扩散黑条具有一定的宽度,而且扩散黑条与增光片之间也需要留出制程空隙,所以背光模组在设置扩散黑条的情况下无法做到更窄的边框;对此,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100中不设置扩散黑条,利用设置在导光板20与扩散片30之间的第一粘合层41对扩散片30进行固定,从而实现更窄的边框。
具体地,请参阅图5,第一粘合层41粘接在扩散片30的第一分部301与导光板2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扩散片30的第一分部301可以是扩散片30的任意部位,示例性地,第一分部301包括但不限于扩散片30的一条边、多条边、一个拐角或多个拐角,示例性地,当第一分部301为扩散片30的一条边时,第一分部301具有一定宽度;当第一分部301为扩散片30的一个拐角时,第一粘合层41设置在该拐角面向导光板20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一粘合层41具体可以为双面胶条、灯胶等,也可以是其他材料,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5,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光源52和柔性线路板51,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00设置为侧入式背光模组100,侧入式背光模组100中导光板20的侧面为入光面,光源52设置在入光面的一侧,并与位于其上方的柔性线路板51固定,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中的光源52可以设置为LED灯;柔性线路板51沿垂直于导光板20的入光面的方向、自边框区102朝中心区101延伸,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100包括下边框12,本实施例中下边框12位于边框区102中,下边框12指的是边框区102中靠近柔性线路板51的一侧;如图4至图7所示,部分柔性线路板51延伸至导光板20的上方,即柔性线路板51和导光板20在背板11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可以理解地,柔性线路板51延伸至导光板20上的部位与导光板20相粘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3和图5所示,在靠近背光模组100的下边框12的区域,柔性线路板51部分与导光板20粘接,扩散片30的第一分部301也可以在靠近下边框12的区域与导光板20粘接,由此,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0与扩散片30之间可以单独设置粘合层,也可以由粘接在柔性线路板51与导光板20之间的粘合层延伸形成,示例性地,在导光板20与柔性线路板51通过灯胶粘接的基础上,在灯胶朝中心区101的方向设置延伸胶体,从而使扩散片30通过延伸胶体粘接在导光板20上,本实施例中使用同一胶层的方式无需单独在导光板20与扩散片30之间额外设置胶体,可以简化背光模组100的制作过程。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5,柔性线路板51部分与导光板20之间、第一分部301与导光板20之间均通过第一粘合层41相粘接,即采用同一胶层;本实施例中第一粘合层4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胶体411和第二胶体412,其中,第一胶体411位于边框区102中靠近柔性线路板51的部位,第二胶体412位于第一胶体411的靠近中心区101的一侧,在此基础上,柔性线路板51通过第一胶体411与导光板20粘接,扩散片30的第一分部301通过第二胶体412与导光板20粘接,由此,本实施例利用第一粘合层41同时将柔性线路板51与导光板20、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相粘接,简化了膜层制作过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一胶体411与第二胶体412为一体成型的胶体,第二胶体412粘接在扩散片30的第一分部301与导光板20之间,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扩散片30的第一分部301包括但不限于扩散片30的一条边、多条边、一个拐角或多个拐角,当第一分部301为扩散片30的一个拐角时,第一胶体411靠近该拐角,与第一胶体411相连接的第二胶体412位于该拐角与导光板20之间。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扩散片的俯视示意图,并继续参阅图3和图5,扩散片30包括四个拐角,可以理解地,背光模组100包括四个拐角,相应地,扩散片30包括四个拐角,且每个拐角位于扩散片30的两条相邻边的交界处,四个拐角中包括第一拐角31,本实施例中第一拐角31位于扩散片30的靠近柔性线路板51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背光模组100的设置柔性线路板51的一侧为下边框1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扩散片30的第一拐角31位于扩散片30的靠近背光模组100的下边框12的一侧,故第一拐角31的数量为两个,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部301可以设置为一个或两个,当第一分部301设置有两个时,每个第一拐角31处都设置有一个第一分部301。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和图7,导光板20的拐角处的第一粘合层41的部分,即第一胶体411与柔性线路板51粘接,由此可以理解地,由于扩散片30位于导光板20朝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一侧,故扩散片30的第一拐角31对该部位进行避让,与其余部分第一粘合层41,即第二胶体412粘接;柔性线路板51通过第一胶体411与导光板20粘接,第二胶体412与第一胶体411连接且第二胶体412朝中心区101延伸,并延伸至扩散片30的第一拐角31与导光板20之间,由此,第二胶体412粘接在位于第一拐角31与导光板20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二胶体412粘接在第一拐角31处,不会大量占用边框面积,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背光模组100的窄边框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部301上设置有第一裁切部31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裁切部311与第一分部301的边缘相交、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扩散片30,即在水平方向上第一裁切部311自扩散片30的边缘朝中心区101延伸,在扩散片30的厚度方向上切穿扩散片30,而且第一裁切部311在导光板20上的正投影部分或全部落在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外,由此,位于第一裁切部311两侧的部位,一侧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另一侧靠近第一粘合层41但没有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由于第一粘合层41具有一定的厚度,所以第一裁切部311两侧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能够相互错位,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的一侧高于没有粘接的一侧,没有粘接的部位可以紧密贴合在导光板20上,也就是说,扩散片30的第一拐角31部分与第一粘合层41粘合,第一拐角31上靠近第一粘合层41但没有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的部位也不会由于维持挺性导致翘起,避免了扩散片30在第一拐角31处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从而避免扩散片30底部的丝印油墨无法遮挡光线而导致漏光。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9至图19,本实施例中第一裁切部311可以设置为多种形状,图9为图8中E处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扩散片的局部三维结构示意图;图11至图19分别为图8中E处的九种不同的放大示意图,示例性地,第一裁切部311包括至少一条切线和/或至少一个切口,也就是说,第一裁切部311可以包括一条切线或多条切线,也可以包括一个切口或多个切口,还可以同时包括切线和切口;当第一裁切部311包括切线时,切线可以设置为直线,也可以设置为折线,还可以设置为弧线;当第一裁切部311包括切口时,切口可以设置为矩形切口,也可以设置为月牙形切口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的切口。本实施例中不论第一裁切部311的形状如何,第一裁切部311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部分或全部位于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外,由此保证第一分部301中位于第一裁切部311两侧的部分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避免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裁切部311指的是在扩散片30的制作模具中增加刀片,利用刀片切割形成,其中,切线为裁割形成的线条状缺口,其宽度很小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切口指的是裁切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缺口,切口具有一定的宽度。可选的,当第一裁切部311包括切线时,切线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全部位于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外,当第一裁切部311包括切口时,由于切口具有一定的宽度,故切口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可以全部位于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外,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外、部分与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重合。
如图9所示的第一裁切部311包括两条切线,且两条切线设置为直线,并分别与第一拐角31的两条相邻接的边缘垂直,图10所示为图9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两条切线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可以分别位于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的两侧,由此,第一拐角31处位于两条切线之间的部位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该部位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后被抬起,位于两条切线外侧的部位与该部位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从而位于两条切线外侧的部位可以紧密贴合在导光板20上,避免了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位于两条切线外侧的部位中,外侧指的是一条切线远离另一条切线的一侧。
如图11所示的第一裁切部311包括两条切线,两条切线设置为直线并分别与第一拐角31的两条相邻接的边缘之间形成锐角,其技术效果与图9所示的垂直于边缘的切线的技术效果相同;同样地,如图12所示,第一裁切部311包括三条切线,切线设置为直线,第一粘合层41可以位于任意两条切线中间的部位的下方,即第一粘合层41在导光板20的正投影位于任意两条切线在导光板20的正投影之间,其技术效果与图9所示的两条切线的技术效果相同;如图13所示,第一裁切部311包括一条切线,第一粘合层41可以粘接在切线的靠近第一拐角31的一侧,由此,位于切线两侧的部位可以发生上下错位,从而位于切线一侧的部位可以紧密贴合在导光板20上,避免了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从而避免扩散片30底部的丝印油墨无法遮挡光线而导致漏光。
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裁切部311设置为一条切线,该切线设置为折线,折线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部分或全部位于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外,其技术效果与图13所示的一条切线的技术效果相同;如图16所示,第一裁切部311设置为两条折线,第一粘合层41可以位于两条折线中间的部位的下方,即第一粘合层41在导光板20的正投影位于两条折线在导光板20的正投影之间,其技术效果与图9所示的两条切线的技术效果相同。
如图17所示,第一裁切部311设置为一个切口,由于切口具有一定的宽度,该切口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可以全部位于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外,也可以部分与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重叠,只要保证位于切口两侧的部位可以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相互错位即可,由此,以图17所示的方位为例,位于切口左侧的部位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该部位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后被抬起,位于切口右侧的部位与该部位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从而使位于切口右侧的部位可以紧密贴合在导光板20上,避免了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如图18所示,第一裁切部311包括两个切口,同样地,由于切口具有一定的宽度,两个切口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可以分别位于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的两侧,两个切口的投影也可以部分与第一粘合层41的投影重叠,只要保证位于切口两侧的部位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即可,其技术效果与图9所示的两条切线的技术效果相同;如图19所示,第一裁切部311包括一个切口和一条切线,其技术效果与上述两条切线或两个切口的技术效果相同。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裁切部311可以包括一个子裁切部,也可以包括多个子裁切部,例如可以包括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子裁切部,可以理解地,为了保证扩散片30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的部位周围其余部位紧密贴合在导光板20上,在粘接部位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子裁切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便于位于粘接部位两侧的部位与粘接部位上下错位后贴合在导光板20上。
具体地,请参阅图9和图10,第一裁切部311包括第一子裁切部3111和第二子裁切部311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裁切部311的多种形状,可以理解地,第一子裁切部3111可以设置为切线或切口,第二子裁切部3112也可以设置为切线或切口,本实施例中第一裁切部311包括第一子裁切部3111和第二子裁切部3112,也就是说,第一裁切部311包括两条切线、两个切口或一个切口和一条切线。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请继续参阅图9和图10,第一分部301位于第一拐角31处,第一分部301包括相邻接的第一边缘321和第二边缘322,即扩散片30在第一拐角31处具有相邻接的第一边缘321和第二边缘322,其中,第一子裁切部3111与第一边缘321相交,第二子裁切部3112与第二边缘322相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子裁切部3111和第二子裁切部3112均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扩散片30,即在扩散片30的厚度方向上切穿扩散片30。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请继续参阅图5、图8至图10,第一子裁切部3111和第二子裁切部3112均在水平方向上自扩散片30的边缘朝中心区101的方向延伸,而且第一子裁切部3111和第二子裁切部3112在导光板20上的正投影部分或全部落在第二胶体412的正投影外,由此,位于第一子裁切部3111与第二子裁切部3112之间的部位与第二胶体412粘接,该部位与第二胶体412粘接后被抬起,位于第一子裁切部3111与第二子裁切部3112外侧的部位与该粘接的部位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从而,位于第一子裁切部3111与第二子裁切部3112外侧的部位可以紧密贴合在导光板20上,避免了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外侧指的是第一子裁切部3111远离第二子裁切部3112的一侧,以及第二子裁切部3112远离第一子裁切部3111的一侧。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5、图8至图1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裁切部3111和第二子裁切部3112均设置为切线,也就是说,扩散片30的第一拐角31处设置有两条切线,可以理解地,第二胶体412位于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即粘接在第一拐角31的下方,故两条切线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分别位于第二胶体412的投影的两侧;进一步地,第一子裁切部3111平行于第二胶体412靠近第一子裁切部3111的第一侧边412a,第二子裁切部3112平行于第二胶体412靠近第二子裁切部3112的第二侧边412b,也就是说,其中一条切线靠近第二胶体412的第一侧边412a并与第一侧边412a平行,另一条切线靠近第二胶体412的第二侧边412b并与第二侧边412b平行,这样的设置方式使两条切线与第二胶体412的边缘形状相适配,便于第一拐角31上位于两条切线之间的部位与第二胶体412粘接,以及保证位于两条切线外侧的部位相对粘接部位上下错位,从而贴合在导光板20上。
进一步地,第一子裁切部3111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与第一侧边412a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重叠;第二子裁切部3112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与第二侧边412b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重叠,也就是说,当第一子裁切部3111和第二子裁切部3112均设置为切线时,两条切线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分别与第二胶体412的两个侧边边缘平齐,,由此,第一拐角31上位于两条切线之间的部位与第二胶体412粘接,而且该部位的两侧边缘刚好与第二胶体412的边缘平齐,从而与第二胶体412充分粘接,进一步提高了粘接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沿自第一边缘321朝中心区101延伸的方向,第一子裁切部311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胶体412的长度,也就是说,当第一子裁切部3111为切线时,切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胶体412沿切线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同样地,沿自第二边缘322朝中心区101延伸的方向,第二子裁切部311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胶体412的长度,也就是说,当第二子裁切部3112为切线时,切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胶体412沿切线的延伸方向的长度;由此,进一步保证了位于第一子裁切部3111或第二子裁切部3112两侧的部位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使扩散片30上靠近第二胶体412且未与第二胶体412粘接的部位贴合在导光板20上,从而避免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
示例性地,如图9和图10所示,当第一子裁切部3111和第二子裁切部3112均为切线时,两条切线的长度m1与m2可以相同,根据第二胶体412的第一侧边412a和第二侧边412b的长度范围均为0.2mm~0.8mm,本实施例中每条切线的长度范围为0.3mm~1mm,具体可以设置为0.5mm、0.6mm、0.7mm或0.8mm;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拐角31处第一边缘321与第二边缘322相邻接并在邻接处形成邻接点323,当第一子裁切部3111与第一边缘321垂直,第二子裁切部3112与第二边缘322垂直时,根据第二胶体412在沿平行于第一边缘321的方向上的长度范围为0.8mm~2mm,第二胶体412在沿平行于第二边缘322的方向上的长度范围为0.8mm~2mm,本实施例中第一子裁切部3111与该邻接点323之间的最短距离n1的长度范围为1mm~3mm,具体可以设置为1.1mm、1.5mm或2mm,第二子裁切部3112与该邻接点323之间的最短距离n2的长度范围为1mm~3mm,具体可以设置为1.4mm、1.8mm或2mm。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6,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第一增光片61和第二增光片62,第一增光片61位于扩散片30远离导光板20的一侧,第二增光片62位于第一增光片61远离扩散片30的一侧,第一增光片61包括第二分部610,第二分部610在扩散片30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分部301,由于第一增光片61也具有维持挺性的特性,本实施例在第二分部610上设置有第二裁切部611,第二裁切部611与第一增光片61的边缘相交,并沿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贯穿第一增光片61,第二裁切部611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与第一粘合层41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由于第一分部301被第一粘合层41抬起,本实施例中第二裁切部611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二分部610被位于其下方的第一分部301抬起。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请参阅图20、图21和图22,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上增光片和下增光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3中C-C’方向的另一种剖视示意图,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第一粘合层、扩散片和第二粘合层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并继续参阅图3至图6,第二分部610与第一分部301之间通过第二粘合层42粘接,可以理解地,第一增光片61与扩散片30之间通过第二粘合层42连接,第二粘合层42设置在第一分部301与第二分部610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二粘合层42具体可以为双面胶条、灯胶等。由于第一分部被第一粘合层41抬起,第二分部610容易被第一分部抬起,本实施例中第二粘合层42的设置可能会导致第二分部610进一步被抬起,故本实施例中第二裁切部611的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增光片61与扩散片30之间形成空隙,从而避免产生漏光问题。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3和图24,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第一增光片的俯视示意图;图24为图23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并继续参阅图20,第二裁切部611在扩散片30上的投影与第二粘合层42在扩散片30上的投影部分或全部不重叠,也就是说,第二裁切部611的投影部分或全部落在第二粘合层42的投影外,由此,位于第二裁切部611两侧的部位,一侧与第二粘合层42粘接,另一侧靠近第二粘合层42但没有与第二粘合层42粘接,由于第二粘合层42具有一定厚度,因此,上述两侧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相互错位,第二分部610上与第二粘合层42粘接的一侧高于没有粘接的另一侧,没有粘接的部位可以紧密贴合在扩散片30上,而不会由于维持挺性导致翘起,避免了第一增光片61与扩散片30之间产生空隙。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0,第二裁切部611与第一裁切部311在导光板20上的投影重叠,本实施例中第二裁切部611的投影与第一裁切部311的投影重叠,也就是说,第一裁切部311与第二裁切部611的形状完全相同,由此,第二裁切部611包括至少一条切线和/或至少一个切口,即,第二裁切部611可以包括一条切线或多条切线,也可以包括一个切口或多个切口,还可以同时包括切线和切口;当第二裁切部611包括切线时,切线可以设置为直线,也可以设置为折线,还可以设置为弧线;当第二裁切部611包括切口时,切口可以设置为矩形切口,也可以设置为月牙形切口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的切口。
示例性地,如图23和图24所示,当第一裁切部311包括两条切线时,第二裁切部611同样地包括两条切线,且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一裁切部311的两条切线与第二裁切部611的两条切线分别对齐,结合参阅图6,这样的设置方式进一步保证了背光模组100中扩散片30、第一增光片61的平整性,防止上下相邻的膜层之间产生空隙。可以理解地,第二裁切部611在上增光片上的其余形状可以参阅图11至图19中第一裁切部311在扩散片30上的形状。
请继续参阅图5,本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100通过设置在导光板20与扩散片30之间的第一粘合层41对扩散片30进行固定,从而实现更窄的边框,但由于第一粘合层41具有一定的厚度,扩散片30中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的部位被抬起,可能导致位于第一粘合层41周围但未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的部位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对此,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的第一分部301上设置第一裁切部311,通过使第一裁切部311两侧的部位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相互错位,避免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空隙的产生,对此,本实施例提出了另一种实现方式:请参阅图25,图25为图3中C-C’方向的另一种剖视示意图,在导光板20上设置有容纳第一粘合层41的凹槽21,通过抵消第一粘合层41的厚度避免扩散片30被局部抬起,本实施例中凹槽21可以独立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上述设置有第一裁切部311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设置。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25,凹槽21位于导光板20面向扩散片30的一侧,在第一分部301通过第一粘合层41粘接在导光板20上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凹槽21设置在第一分部301的下方,并使第一粘合层41部分或全部设置在凹槽21内,从而避免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的第一分部301被抬起,进而避免第一分部301上未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的部位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从而避免扩散片30底部的丝印油墨无法遮挡光线而导致漏光。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凹槽21的深度小于或等于位于凹槽21内的第一粘合层41的厚度,也就是说,位于凹槽21内的第一粘合层41的顶面与导光板20的上表面平齐,或者略高于导光板20的上表面,由此保证扩散片30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牢靠。示例性地,根据第一粘合层41的厚度t的范围通常为0.06mm~0.12mm,具体地,t-h≈0.02mm,凹槽21的深度h的范围可以设置为0.04mm~0.1mm,例如h可以设置为0.05mm或0.06mm。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6,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俯视示意图,并结合参阅图25,本实施例中,凹槽21设置在导光板20上的位置可以根据第一分部301或第一粘合层41的位置进行确定,另外,本实施例中凹槽21的形状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示例性地,以平行于导光板20的平面为截面,凹槽21的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27和图28,图27为图26中G处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28为图27所示导光板的局部三维结构示意图,并继续参阅图7和图25,凹槽21的截面形状设置为五边形,凹槽21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第四侧边和第五侧边,凹槽21的第一侧边与导光板20的一条边缘可以重合,以便于凹槽21的制作,凹槽21的靠近中心区101的第二侧边可以设置为弧形,以便于与第一粘合层41的形状相适配;凹槽21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分别位于第一侧边的两侧,且分别与导光板20的边缘相交,凹槽21的第五侧边位于第二侧边与第四侧边之间,从而使凹槽21与第一粘合层41的形状相适配。
请继续参阅图25和图27,导光板20上留有与柔性线路板51连接的部位,故本实施例中凹槽21的边缘与导光板20的边缘之间设置有一定间距,为了在保证背光模组100的窄边框的同时,防止该间距过小导致柔性线路板51与导光板20粘接不牢固,本实施例中该间距d的长度范围为0.5mm~2mm,具体可以设置为0.8mm、1.2mm或1.5mm;凹槽21在垂直于导光板20的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l的范围为1mm~3mm,具体可以设置为1.5mm、2mm或2.5mm;在沿水平方向且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下边框12的方向上,凹槽21的长度w的范围为1mm~2mm,具体可以设置为1.5mm或1.8mm。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5和图29,图29为图27中G处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并结合参阅图7,凹槽21的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四边形,凹槽21的一条边与导光板20的一条边缘可以重合,以便于凹槽21的制作,另外,凹槽21的靠近中心区101的一侧边缘可以设置为弧形,以便于与第一粘合层41的形状相适配;凹槽21的其余两侧边缘可以分别与第一粘合层41的两侧边缘相平行,进一步地,凹槽21的其余两侧边缘可以分别与第一粘合层41的两侧边缘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相平齐,从而便于第一粘合层41全部设置在凹槽21内。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0至图32,图30至图32为图27所示导光板H-H’方向的三种不同的剖视示意图,并结合参阅图25,凹槽21的底面可以设置为如图30所示的平行于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平面,也可以设置为如图31所示的斜面,还可以设置为如图32所示的台阶面,本实施例对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其中,当凹槽21的底面设置为斜面或台阶面时,凹槽21的靠近中心区101的一侧较深,远离中心区101的一侧较浅,从而保证扩散片30的第一分部301不会被第一粘合层41抬起,从而避免扩散片30底部的丝印油墨无法遮挡光线而导致漏光。
如图33和图34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1000,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34为图33中I-I’方向的剖视示意图,显示装置1000包括显示面板800和根据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显示面板8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所在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显示装置1000所包括的背光模组100可参见上述背光模组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提出的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意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0具有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100相同的优点,结合参阅图5,背光模组100利用第一粘合层41使扩散片30的第一分部301与导光板20相粘接,通过在第一分部301上设置第一裁切部311,使位于第一裁切部311两侧的部位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相互错位,第一分部301上与第一粘合层41粘接的一侧高于没有粘接的另一侧,使没有粘接的部位可以紧密贴合在导光板20上,保证了扩散片30不会由于维持挺性导致翘起,避免了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产生空隙,从而避免了显示装置1000发生漏光或萤火虫现象,解决了显示装置1000中由于扩散片30与导光板20之间存在空隙导致的漏光或萤火虫现象的问题。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背光模组,具有中心区和围绕所述中心区的边框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和扩散片,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背板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扩散片位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
所述扩散片包括第一分部,所述第一分部通过第一粘合层粘接在所述导光板上,所述第一分部上设置有第一裁切部,所述第一裁切部与所述第一分部的边缘相交,并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所述扩散片,所述第一裁切部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粘合层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裁切部包括至少一条切线和/或至少一个切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合层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胶体和第二胶体,所述第二胶体位于所述第一胶体的靠近所述中心区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柔性线路板,所述柔性线路板通过所述第一胶体与所述导光板粘接,所述第一分部通过所述第二胶体与所述导光板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包括四个拐角,每个所述拐角位于所述扩散片的两条相邻边的交界处,所述拐角包括第一拐角,所述第一拐角位于所述扩散片的靠近所述柔性线路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分部位于所述第一拐角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裁切部包括第一子裁切部和第二子裁切部,所述第一分部包括相邻接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子裁切部与所述第一边缘相交,所述第二子裁切部与所述第二边缘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裁切部和所述第二子裁切部均设置为切线,所述第一子裁切部平行于所述第二胶体靠近所述第一子裁切部的第一侧边;所述第二子裁切部平行于所述第二胶体靠近所述第二子裁切部的第二侧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裁切部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侧边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重叠;所述第二子裁切部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侧边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自所述第一边缘朝所述中心区延伸的方向,所述第一子裁切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胶体的长度;沿自所述第二边缘朝所述中心区延伸的方向,所述第二子裁切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胶体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增光片,所述第一增光片位于所述扩散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增光片包括第二分部,所述第二分部在所述扩散片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分部,所述第二分部上设置有第二裁切部,所述第二裁切部与所述第一增光片的边缘相交,并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增光片,所述第二裁切部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粘合层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部与所述第一分部之间通过第二粘合层粘接,所述第二裁切部在所述扩散片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粘合层在所述扩散片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不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裁切部与所述第一裁切部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面向所述扩散片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粘合层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第一粘合层的厚度。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所在的一侧。
CN202110593453.XA 2021-05-28 2021-05-2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3914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93453.XA CN113391483B (zh) 2021-05-28 2021-05-2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93453.XA CN113391483B (zh) 2021-05-28 2021-05-2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91483A true CN113391483A (zh) 2021-09-14
CN113391483B CN113391483B (zh) 2022-09-13

Family

ID=77619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93453.XA Active CN113391483B (zh) 2021-05-28 2021-05-2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9148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345414U (zh) * 2014-12-26 2015-05-20 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智能移动设备
CN104949011A (zh) * 2015-07-07 2015-09-30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16078124A1 (zh) * 2014-11-17 2016-05-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CN106090729A (zh) * 2016-06-23 2016-11-09 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N112147735A (zh) * 2019-06-28 2020-12-2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78124A1 (zh) * 2014-11-17 2016-05-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CN204345414U (zh) * 2014-12-26 2015-05-20 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智能移动设备
CN104949011A (zh) * 2015-07-07 2015-09-30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6090729A (zh) * 2016-06-23 2016-11-09 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N112147735A (zh) * 2019-06-28 2020-12-2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91483B (zh)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63102B1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ame
CN107621711B (zh) 显示装置
US10209561B2 (en) Backlight with staggered rows of LEDs
US20070153511A1 (en) Light source assembly
JP2009301912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60065668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886127B1 (ko) 발광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8027533A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US10203448B1 (en) Backlight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6779805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79105A (ja) 面発光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17094840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23208047A9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220941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CN11339148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2460265U (zh) 灯条、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8303155B2 (en) Bifacial light emitting backlight
US7705931B2 (en) Plana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208076751U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00333526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050031641A (ko)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KR20130018070A (ko) 발광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라이트 유닛
US10551667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6046015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WO2024011498A1 (zh) 显示面板、拼接屏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