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76751U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76751U
CN208076751U CN201820192789.9U CN201820192789U CN208076751U CN 208076751 U CN208076751 U CN 208076751U CN 201820192789 U CN201820192789 U CN 201820192789U CN 208076751 U CN208076751 U CN 2080767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light guide
source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927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志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9278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767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76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7675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扩散膜,导光板包括相对的第一面、第二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入光面,光源组件对应所述入光面设置并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光,光源组件发射的光通过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并通过所述导光板进行导光,至少一个扩散膜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的发射路径中,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扩散到远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位置。本申请还提供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能够将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更均匀地导至导光板的不同区域,而使得背光模组能够提供更均匀的背光,改善了电子设备的整体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以及所述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电子设备的显示背光功能,通常是在电子设备的一个边上设置发光光源组件,然后通过导光板导至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而实现显示背光功能。随着目前电子设备的显示尺寸的增大,会存在不同显示区域亮度差较为明显的问题,影响整体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可有效地均衡发光光源组件在不同位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扩散膜,所述导光板包括包括相对的第一面、第二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入光面,所述光源组件对应所述入光面设置并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光,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通过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并通过所述导光板进行导光,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的发射路径中,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扩散到远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位置。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扩散膜,所述导光板包括包括相对的第一面、第二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入光面,所述光源组件对应所述入光面设置并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光,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通过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并通过所述导光板进行导光,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的发射路径中,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扩散到远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位置。所述显示面板层叠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上,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域和与所述显示区域连接的非显示区域,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对应所述显示区域的位置,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线扩散到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的对应所述显示区域的位置。
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扩散膜,所述导光板包括包括相对的第一面、第二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入光面,所述光源组件对应所述入光面设置并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光,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通过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并通过所述导光板进行导光,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的发射路径中,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扩散到远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位置。所述显示面板层叠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上,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域和与所述显示区域连接的非显示区域,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对应所述显示区域的位置,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线扩散到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的对应所述显示区域的位置。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能够将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更均匀地导至导光板的不同区域,而使得背光模组能够提供更均匀的背光,改善了电子设备的整体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发射的光经过扩散膜的光路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八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示意出导光板和支架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或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的横截面示意图。所述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模组1以及显示面板2。所述背光模组1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2的下方,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2提供背光。
如图1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包括光源组件11、导光板12以及至少一个扩散膜21,所述导光板12包括包括相对的第一面F1、第二面F2以及连接于第一面F1和第二面F2之间的入光面R1。所述光源组件11对应所述入光面R1设置并朝向所述入光面R1发光,所述光源组件11发射的光通过所述入光面R1进入所述导光板12,并通过所述导光板12将光导至相应位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21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11发射的至少部分光扩散到远离所述光源组件11的位置。其中,所述入光面R1为所述导光板12的侧面。
从而,本申请中,通过在光源组件11的发射路径中设置至少一个扩散膜21,可将光源组件11发射的至少部分光扩散到远离光源组件11的位置,从而避免了靠近光源组件11的位置过亮以及远离光源组件11的位置过暗,均衡了靠近和远离光源组件11的位置的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21为靠近光源组件11设置且位于所述光源组件11的发射路径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21与所述光源组件11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例如小于5毫米等。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21包括扩散膜13,所述扩散膜13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11以及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之间。所述光源组件11发出的光先通过所述扩散膜13进行扩散后,再进入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
其中,所述扩散膜13使得所述光源组件11发出的光通过扩散膜13扩散后,与光源组件11发出的光束的中心光线的夹角变小,从而光源组件11发出的光会发射至所述导光板12的更远离光源组件11的位置。从而,可通过导光板12将光导至更远离光源组件11的位置,避免了光较多地集中在光源组件11附近导致的局部过亮的问题。
更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光源组件11包括出射面S1,所述光源组件11为通过所述出射面S1发射光出来,所述光源组件11的出射面S1对应所述导光板12设置,所述扩散膜13为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11的出射面S1以及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11与导光板12的位置结构关系满足:光源组件11发射的中心光线C1与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垂直,且正对所述入光面R1的几何中心。
请一并参阅图2,为光源组件11发射的光经过扩散膜13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光源组件11发出的光为具有一定发散角θ1的束状光,经过所述扩散膜13后,所述束状光的发散角被调节为小于所述发散角θ1的发散角θ2,其中,所述发散角θ1和发散角θ2指的是最大偏离光线与所述光源组件11发出的束状光的中心光线C1之间的夹角。
从而,通过所述扩散膜13将原本会发射至靠近光源组件11位置的光调节为发射至与光源组件11距离更远的位置,有效地将光源组件11的发光均衡地发散到靠近和远离光源组件11的位置。
请参阅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放大了图2中标识了III区域。如图3所示,所述扩散膜13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反光条131,相邻的反光条131之间具有间隔,每一反光条131均具有反光面M1,且反光条131的反光面M1与扩散膜13的延伸表面130具有夹角。其中,位于所述光源组件11的束状光的中心光线C1两侧的反光条131相对所述中心光线C1对称设置,且反光条131的反光面M1均朝向导光板12的方向倾斜。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通过反光条131之间的间隔发射到发光条131的反光面M1,通过反光面M1进行反射后以与所述中心光线C1更小的角度传送至导光板12,从而,能传送至导光板12中的更远离光源组件11的位置。
如图1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还包括反射板14,所述反射板14贴合于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用于将光源组件11通过所述入光面R1发射到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12的第一面F1,并通过所述第一面F1发射出去。所述导光板12的第一面F1发射出的光包括光源组件11通过导光板12直接发射过来的光线以及通过反射板14反射过来的光线。所述导光板12的第一面F1构成所述背光模组1的出光面,而为所述显示面板2提供背光。
其中,所述反射板14可为反射膜、反射片,也可为镀在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上的反光材料。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14的尺寸小于所述导光板12的尺寸。所述反射板14的侧边141与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具有一定距离,而使得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的靠近入光面R1的部分区域未设置有所述反射板14。
显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14的尺寸也可等于所述导光板12的尺寸,而整体覆盖在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扩散膜13与所述光源组件11以及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紧密接触。
请参阅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的横截面示意图。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扩散膜13贴合于所述光源组件11上,且所述贴合有扩散膜13的光源组件11与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之间间隔有预设距离,例如2毫米。具体的,所述扩散膜13为贴合于所述光源组件11的出射面S1上,且完全覆盖所述光源组件11的出射面S1,使得所述光源组件11发出的所有光都通过所述扩散膜13进行扩散。
请参阅图5,为再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的横截面示意图。在再一实施例中,所述扩散膜13贴合于所述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上,且所述贴合有扩散膜13的导光板12与所述光源组件11之间间隔有预设距离,例如2毫米。其中,所述扩散膜13可贴合于所述导光板12的整个入光面R1,也可贴合于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的部分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光面R1的面积大于所述光源组件11的出射面S1的面积,所述扩散膜13的尺寸和位置满足将所述光源组件11发射出的光线都将经过所述扩散膜13。
从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组件11或导光板12中的一个与扩散膜13具有预设距离,无需紧密贴合。
如图1、4、5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包括至少一个增透膜15,所述至少一个增透膜15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2的第一面F1上,用于提高所述导光板12的第一面F1发出的光线的透过率。具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增透膜15包括下增透膜151和上增透膜152,所述下增透膜151和上增透膜152层叠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2的第一面F1上。
其中,如图1、4、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还包括支架16,所述支架16位于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的一侧,用于承载所述光源组件11、所述导光板12以及所述反射板14。
其中,如图1、4、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2为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下偏光层21、TFT(薄膜晶体管)阵列层22、液晶层23、彩色滤光片24以及上偏光层25,所述下偏光层21、TFT(薄膜晶体管)阵列层22、液晶层23、彩色滤光片24以及上偏光层25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1的增透膜15上。
从而,当背光模组1的光源组件11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板12的第二面以及所述增透膜15透射至所述显示面板2后,通过下偏光层24以及液晶层23中对应导通的液晶分子,再通过彩色滤光片24进行滤光而形成颜色光,从而形成对应的彩色显示画面。
其中,如图1、4、5所示,所述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区域A1以及非显示区域A2,所述显示面板2大致位于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区域A1,且部分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与A2。其中,所述TFT阵列层22具有相对所述下偏光层21凸出的封装部221,所述封装部221延伸于所述非显示区域A2的大部分区域。所述光源组件11设置于所述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区域A2。
请参阅图6,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的横截面示意图。与前面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扩散膜13的设置的位置以及结构与有一定区别。
如图6所示,所述扩散膜13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上,且所述扩散膜13靠近所述光源组件11,所述扩散膜13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11入射至自身上的光线扩散到所述第一面F1的远离所述光源组件11的位置上。
从而,光源组件11发射的近光经过所述扩散膜13进行扩散而到达远离光源组件11的位置,同样可以均衡靠近和远离光源组件11的位置的亮度。
其中,当所述扩散膜13为设置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上时,所述扩散膜13可为具有微细多孔的结构,该具有微细多孔的结构能够修正到达自身的光线的扩散角度,即使得射在扩散膜上的光线的光辐射面积增大,从而将入射至自身上的光线扩散到远离光源组件11的位置上,降低了导光板12靠近光源组件11的区域的亮度,增加了导光板12远离光源组件11的区域的亮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扩散膜13还可以由不同角度的反射条组成。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面F2的部分区域与所述扩散膜13重叠。即,所述扩散膜13仅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的部分区域上。
其中,所述扩散膜13具体为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2第二面F2的对应非显示区域A2的区域内。所述反射板14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可为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2第二面F2的对应显示区域A1的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散膜13的靠近光源组件11的侧边132与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平齐。显然,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扩散膜13的靠近所述光源组件11的侧边132也可与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的靠近入光面R1的部分区域未设置有所述扩散膜13。
如图6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14与所述扩散膜13并排排布。其中,所述反射板14较之所述扩散膜13更为远离所述光源组件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反射板14与所述扩散膜13之间间隔有预设间距。从而防止扩散膜13和反射板14在安装时发生干扰,提高背光模组1组装的容易程度。
显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板14与所述扩散膜13之间没有间隙,为相互贴近设置。
如图6所示,所述光源组件11与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紧密贴合设置,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的尺寸可大于或等于所述光源组件11的出射面S1的尺寸。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遮光胶J1可部分弯曲延伸至所述上增透膜15的上方。
显然,如前的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或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所描述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11与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之间也可具有预设间距,不进行接触,所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的尺寸大于所述光源组件11的出射面S1的尺寸,使得光源组件11发出的光都能发射到导光板12的入光面R1。
请返回参考图1,如图1所示,所述光源组件11包括发光件111、印刷电路板112、和柔性电路板113,所述发光件111设置于所述印刷电路板112上,所述印刷电路板112电连接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13。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柔性电路板113部分延伸至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即延伸至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的未设置反射板14的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电路板113部分延伸至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且延伸至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的设置反射板14的区域,而使得反射板14的部分区域夹设于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以及所述柔性电路板113之间。
显然,如图6所示,当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上还设置有所述扩散膜13时,所述扩散膜13与所述入光面R1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柔性电路板113为部分延伸至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的未设置扩散膜13的区域。同样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电路板113部分延伸至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且延伸至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的设置有扩散膜13的区域,而使得扩散膜13的部分区域夹设于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以及所述柔性电路板113之间。
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还可同时设置有图6中的扩散膜13以及图1中的扩散膜13,即,背光模组1可设置有位于光源组件11和入光面R1之间的如图1-3所示的扩散膜13,并且还同时在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上设置有如图6所示的扩散膜13。
从而,由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13的部分为设置在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的对应位置,从而可以减小非显示区域A2的沿着从非显示区域A2到显示区域A1方向上的长度。
所述印刷电路板112用于承载所述发光件111并为所述发光件111提供电源,所述柔性电路板113用于建立所述印刷电路板112与其他功能模块,例如主板的连接,以实现发光件111的供电控制等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件111可为嵌设于所述印刷电路板112中,从而有效减小光源组件11在沿着从非显示区域A2到显示区域A1方向上的长度,有效减小非显示区域A2的沿着从非显示区域A2到显示区域A1方向上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件111可为发光芯片或LED灯中的一种。
通过将柔性电路板113设于导光板12的下方即第二面F2上,避免柔性电路板113设置于导光板12的上方即第一面F1时对导光板12的出射光线的影响,优化了背光模组1的结构,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的1的可靠性。
如图1、4、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6为延伸于所述光源组件11和所述导光板12的下方,并从所述光源组件11的远离所述导光板12的一侧垂直延伸经过所述光源组件11的与所述出射面S1背对的面S2。
其中,所述支架16为延伸至与所述背光模组1的上增透膜152的表面大致平齐的位置。
如图1、4、5所示,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遮光胶J1,所述第一遮光胶J1从所述支架16的延伸至与所述背光模组1的上增透膜152的大致平齐位置的端部D1开始延伸,并延伸覆盖所述背光模组1的上增透膜152的位于非显示区域A2的部分以,而用于避免光源组件11发射的光发射到显示装置100的非显示区域A2。
其中,如图1、4、5所示,所述第一遮光胶J1上还设置有第二遮光胶J2,所述第二遮光胶J2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遮光胶J1的尺寸。其中,所述第二遮光胶J2靠近所述支架16的端部D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遮光胶J1平齐,所述第二遮光胶J2延伸覆盖所述第一遮光胶J1的部分位置,而在所述第一遮光胶J1上形成台阶面。其中,所述第二遮光胶J2与所述TFT阵列层22具有相对所述下偏光层21凸出的封装部221的端部抵触粘接,而构成所述TFT阵列层22外的框胶。
请参阅图7,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的横截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2的第一面F1与所述增透膜15之间的扩散膜17。即,前述的至少一个扩散膜21还包括如图7所示的扩散膜17。
所述扩散膜17用于进一步对所述第一面F1出射的光线进行扩散,从而使得到达显示面板2的光线更加均匀。
其中,所述扩散膜17可与图3所示的扩散膜13的结构类似,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反光条,相邻的反光条之间具有间隔,每一反光条均具有反光面,所不同的是,所述扩散膜17的反光面和扩散膜17的延伸表面171的夹角为杂乱无章的,从而,可以将所述导光板12的作为出光面的第二面F2发射出来的光线向各个角度扩散,而使得提供给显示面板2的背光更均匀。
其中,所述扩散膜17可完全覆盖在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上,或者部分覆盖在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散膜17除了完全覆盖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或部分覆盖在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之外,还可延伸覆盖于所述光源组件11的部分区域。
请参阅图8,为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的横截面示意图。图8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与图1、图7所示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支架部分的区别。
如图8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6包括层叠于所述导光板12并靠近所述第一面F1的第一板件161、所述支架16还包括相对所述第一板件161折弯延伸的第二板件162和由所述第二板件162折弯延伸的第三板件163。所述第二板件162贴近所述光源组件11。所述第三板件162与所述第一板件161相对,并覆盖所述光源组件11,以作为光源组件11的支撑顶盖,防止光源组件11受到上方的显示面板1中的部件的压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件161完全覆盖所述光源组件11和所述导光板12。所述第一板件161可以是经粘接胶粘接于所述反射板14远离所述导光板12一侧。所述第一板件161与所述光源组件11的印刷电路板112之间设置粘接胶相粘接。所述第一双面胶611粘接于印刷电路板112未被所述柔性电路板113所覆盖的区域。所述第三板件163正对光源组件11的一侧还设置粘接所述光源组件11的泡棉胶18。所述泡棉胶18还粘接于所述光源组件11的印刷电路板112上,实现所述第三板件163与所述光源组件11稳固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件162与所述光源组件11之间通过粘接胶相粘接。具体的,所述第二板件162与光源组件11的柔性电路板113相粘接。所述第一板件161、第二板件162和第三板件163具有挡光性能,所述第一板件161、第二板件162和第三板件163包覆所述导光板12和所述光源组件11,防止所述背光模组1漏光。所述第一板件161、第二板件162和第三板件163还形成所述背光模组1的保护壳,保证所述背光模组1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件161在对应所述光源组件11的区域形成下沉空间161a,所述下沉空间161a用于增大与导光板12垂直的方向上的收容空间。具体的,所述第一板件161在大致对应所述光源组件11和导光板12相交的位置朝远离光源组件11的方向弯折预设距离后平行光源组件11和导光板12的排布方向延伸,而在大致对应光源组件11的区域形成下沉空间161a。所述下沉空间161a还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3正对。所述下沉空间161a内可以容纳所述光源组件11的一部分、所述柔性电路板113的一部分等。所述第一板件161通过弯折而形成所述下沉空间161a,减小了所述背光模组1的非显示区域A2沿着从非显示区域A2到显示区域A1方向上的长度,增大了显示区域A1的占比。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为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的横截面示意图。所述第一板件161设有通孔161b,所述通孔161b与所述光源组件11正对,所述背光模组1还包括遮光带19,所述遮光带19覆盖所述通孔161b。所述通孔161b还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3正对。所述柔性电路板113粘接于所述导光板12。通过在所述第一板件161开设所述通孔161b,方便所述光源组件11和所述柔性电路板113与所述导光板12组装。先在所述第三板件163上粘接泡棉胶18;然后将所述光源组件11穿过所述通孔161b粘接于所述泡棉胶18上;所述柔性电路板113随所述光源组件11穿过所述通孔161b,稳固于所述第一板件611内侧;再后,将所述反射板14贴合于导光板14的第二面F2,并在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上涂覆胶水用以粘接所述柔性电路板113,以及将所述导光板10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件161内侧,将所述扩散膜17、下增透膜61和上增透膜62依次固定于所述导光板12的第一面F1上;最后,将所述遮光带19封盖所述通孔161b。所述遮光带19与所述第一板件161存在部分层叠,并与所述第二板件162存在部分层叠,以增加所述遮光带19的结合牢固性,并防止所述通孔161b漏光。
请参阅图10,为申请第八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的横截面示意图。图9所示的第七实施例,主要涉及光源组件11的结构的变化,给出了光源组件11的变形方式,其他结构可适用其他实施例的,可参考其他实施例。
如图10所示,所述柔性电路板113具有弯折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31和第二连接部1132,所述第一连接部1131部分与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层叠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132朝着远离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连接部1132贴合连接于所述印刷电路板112。
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电路板113弯折形成L形。所述第一连接部1131承载印刷电路板112和发光件111,且第一连接部1131朝着靠近所述导光板12的方向延伸并部分贴设于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上。其中,当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上设置有扩散膜17时,所述扩散膜17可位于所述导光板12的第二面F2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3的第一连接部1131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1132设有电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112的焊盘P1。所述焊盘P1覆盖所述第二连接部1132。所述焊盘P1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1132凸出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31的厚度,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的非显示区域A2沿着从非显示区域A2到显示区域A1方向上的长度进一步减小,从而可进一步增大了显示区域A1的占比。
显然,前述的如图1所示的光源组件11的柔性电路板113也具有与印刷电路板112电连接的焊盘。
请参阅图11,所述导光板12还具有出光侧面R2,所述出光侧面R2连接于所述第一面F1和所述第二面F2之间,与所述侧面R1相平行。所述导光板12的侧面R1设有第一定位部121,所述支架16还包括由所述第一板件161折弯延伸的第四板件164,所述第四板件164贴近所述侧面R1,并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121配合的第二定位部165。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板件164对所述导光板12的X向上的侧面R1遮挡,防止漏光。所述侧面R1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定位部121。所述第四板件164对应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定位部165与多个所述第一定位部121配合,以保证所述导光板12与所述支架16之间的间距较小,且保证所述导光板12与所述支架16的装配精度较高。所述第一定位部121可以是凹槽,所述第二定位部165可以是凸台。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121也可以是凸台,所述第二定位部165也可以是凹槽。
请参阅图12,为电子设备11的示意图图,所述电子设备200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100。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200可为显示器、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所述显示装置100则可为电子设备200中包括背光和显示面板的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的某一实施例可能仅重点介绍到一个或少数部件的变动,其他未介绍或未重点介绍的部分在其他实施例中有不同的变形方式时,在该实施例中也适用。例如,在图1、7中的光源组件11的结构变化时,扩散膜13可以采用图1、4、5、6中任一种方式。
显然,所述电子设备200还可包括其他的元件,例如处理器、存储器等等,由于与本申请改进无关,故未在此描述。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能够将光源组件11发出的光更均匀地导至导光板12的不同区域,而使得背光模组能够提供更均匀的背光,改善了电子设备200的整体显示效果。
以上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7)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扩散膜,所述导光板包括包括相对的第一面、第二面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入光面,所述光源组件对应所述入光面设置并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光,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通过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并通过所述导光板进行导光,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的发射路径中,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扩散到远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包括扩散膜,所述扩散膜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以及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板,所述反射板贴合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面,用于将光源组件通过所述入光面发射到所述导光板的第二面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的尺寸小于所述导光板的尺寸,所述反射板的侧边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具有预定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出射面,所述光源通过所述出射面发射光出来,所述光源的出射面对应所述导光板设置,所述扩散膜设置于所述光源的出射面以及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与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射面以及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紧密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贴合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且所述贴合有扩散膜的导光板与所述光源之间间隔有预设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贴合于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射面上,且所述贴合有扩散膜的光源组件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具有预设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反光条,相邻的反光条之间具有间隔,每一反光条均具有反光面,且反光条的反光面与扩散膜的延伸表面具有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光源组件发出的中心光线两侧的反光条相对所述中心光线对称设置,且反光条的反光面均朝向所述导光板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下增透膜和上增透膜,所述下增透膜和上增透膜层叠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与所述下增透膜之间的第二扩散膜,用于进一步对所述第一面出射的光线进行扩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扩散膜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反光条,相邻的反光条之间具有间隔,每一反光条均具有反光面,所述多个反光条的反光面和扩散膜的延伸表面的夹角为杂乱无序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发光件、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所述发光件设置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所述印刷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柔性电路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13部分延伸至所述导光板的第二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件嵌设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具有弯折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部分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面层叠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朝着远离所述导光板的第二面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连接于所述印刷电路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电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的焊盘,所述焊盘覆盖所述第二连接部。
19.根据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层叠于所述导光板并靠近所述第一面的第一板件,所述第一板件用于承载所述导光板及所述反射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由所述第一板件折弯延伸的第二板件,所述第二板件贴近所述光源组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设置第一双面胶相粘接,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光源组件之间设置第二双面胶相粘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由所述第二板件折弯延伸的第三板件,所述第三板件与所述第一板件相对,并覆盖所述光源组件。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在对应所述光源组件的区域形成下沉空间,所述下沉空间用于增大与导光板垂直的方向上的收容空间。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还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光源正对,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带,所述遮光带覆盖所述通孔。
2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权利要求1~23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层叠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上,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域和与所述显示区域连接的非显示区域,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对应所述显示区域的位置,所述至少一个扩散膜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发射的光线扩散到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的对应所述显示区域的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连接的下偏光层、薄膜晶体阵列层、液晶层、滤光层以及上偏光层,所述下偏光层贴近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
2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25~2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820192789.9U 2018-02-01 2018-02-01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767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92789.9U CN208076751U (zh) 2018-02-01 2018-02-01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92789.9U CN208076751U (zh) 2018-02-01 2018-02-01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76751U true CN208076751U (zh) 2018-11-09

Family

ID=64037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92789.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76751U (zh) 2018-02-01 2018-02-01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7675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5170A (zh) * 2018-02-01 2018-06-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058443A (zh) * 2019-04-09 2019-07-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5170A (zh) * 2018-02-01 2018-06-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205170B (zh) * 2018-02-01 2023-10-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058443A (zh) * 2019-04-09 2019-07-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364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214773B (zh) 发光器件和具有发光器件的照明单元
US1088417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backlight unit
US8310620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with frame having adhesive on reflector and circuit board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105737B (zh) 面光源装置
JP200804643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120236213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20120005713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세트
CN106896578A (zh) 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175446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205170A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9116385B2 (en) Light source unit base material,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20210068550A (ko) 백라이트 모듈, 디스플레이 스크린, 및 모바일 단말기
CN208076751U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6970485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11307349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CN101868670A (zh) 照明装置和用于制造照明装置的方法
CN110361807B (zh) 电子设备、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US9091796B2 (en) Optical coupling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CN108761916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488594B (zh) 显示设备
US8657458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14488616B (zh) 拼接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US11294116B2 (en) Display device based on diffusion film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92076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