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83238A - 自动分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分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83238A
CN113383238A CN201980052568.9A CN201980052568A CN113383238A CN 113383238 A CN113383238 A CN 113383238A CN 201980052568 A CN201980052568 A CN 201980052568A CN 113383238 A CN113383238 A CN 113383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storage container
consumable
container
consumabl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25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木博也
大草武德
佐佐木俊辅
今井健太
藤田浩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High Te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filed Critical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83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32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35/00594Quality control, including calibration or testing of components of the analyser
    • G01N35/00613Quality control
    • G01N35/00663Quality control of consumab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35/00594Quality control, including calibration or testing of components of the analyser
    • G01N35/00712Automatic status testing, e.g. at start-up or periodi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35/00722Communications; Identification
    • G01N35/00871Communications between instruments or with remote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2Reagent dispens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35/00722Communications; Identification
    • G01N2035/00891Displaying information to the operator
    • G01N2035/009Displaying information to the operator alarms, e.g. audibl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35/0092Scheduling
    • G01N2035/0094Scheduling optimisation; experiment desig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96Other details
    • G01N2035/0498Drawers used as storage or dispensing means for vessels or cuvett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提供适当地管理消耗品且有效地运用的自动分析装置。因此,自动分析装置具备:收纳容器保持部,其保持用于收纳消耗品的收纳容器;输送机构,其输送收纳于收纳容器的消耗品;以及控制部,收纳容器收纳第一消耗品和第二消耗品,控制部判定第一消耗品所涉及的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以及第二消耗品所涉及的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基于第一消耗品所涉及的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决定可否使用收纳于收纳容器的第一消耗品,基于第二消耗品所涉及的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决定可否使用收纳于收纳容器的第二消耗品。

Description

自动分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自动分析装置中,如果设置于装置内的试剂在分析过程中不足,则停止分析,分析效率降低。因此,在发生试剂的不足的情况下,发出与试剂不足相关的警告,防止在分析过程中为了试剂的补充或更换而必须停止装置的运转的状况。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在该自动分析装置中,关于分析所使用的试剂,在固定盘的一部分设置能够在内部安装试剂容器的充填系统,无论试剂固定盘的工作状态如何都能够变更试剂容器的任一个。
在对样品彼此的污染要求严格的管理的面向免疫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中,使用在样品的分注中使用的分注吸头(分注チップ)和反应容器作为一次性消耗品。这些消耗品也由使用者向自动分析装置供给,但需要向自动分析装置内供给所委托的测定数所需的数量以上,在不足的情况下停止测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96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不会由于消耗品不足而停止测定,必须在装置即使处于测定动作中使用者也能够向自动分析装置供给消耗品。并且,为了将因消耗品的供给延迟而导致的不足防患于未然,装置需要实时地管理消耗品的余量,并且在GUI上显示消耗品的余量信息等,从而使用者能够始终确认余量。
以上,从不降低分析效率的观点出发是重要的,但不仅是此,还需要适当地管理消耗品,有效地运用。在此,有效地运用是指,避免消耗品在未使用的状态下被废弃、或者旧的消耗品在剩余劣化的状态下被使用这样的状况。
在现有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存在分析测定结束后未存储消耗品的余量的装置。在该情况下,由于在测定结束时消耗品的使用状况被重置,因此在测定开始时必定从收纳容器的开头收纳位置输送消耗品。因此,在上次的测定中在被填充到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没有被全部消耗完的情况下,必须在下一次测定准备中将收纳容器更换为新品(完全填充有未使用的消耗品的状态),或者使用者必须通过手动作业将未使用的消耗品(在上次的测定中未消耗完而残留的消耗品)从收纳容器的开头收纳位置依次重新填充测定所需的量。在前者的情况下,在产生消耗品的损失后,消耗品收纳容器的更换频率增大。另外,在后者的情况下,根据状况在收纳容器上残留旧的消耗品,并且它们有可能用于分析,因此从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的观点出发不优选。
进而,在同一收纳容器上收纳多种消耗品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分析中的多种消耗品的使用量、消耗品的余量为零的时刻有时根据条件而不同。例如,在实施样品需要多阶段稀释的测定的情况下,与不需要样品稀释的通常的测定相比,有时会大量消耗分注吸头。除此之外,在装置维护时,有时也会实施仅使用收纳容器上的多种消耗品中的一种(例如,仅使用反应容器)这样的特殊的测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所述消耗品的有效运用,要求针对同一收纳容器按消耗品的每个种类来管理使用状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具备:收纳容器保持部,其保持用于收纳消耗品的收纳容器;输送机构,其输送收纳于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以及控制部,收纳容器收纳第一消耗品和第二消耗品,控制部判定第一消耗品所涉及的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以及第二消耗品所涉及的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基于第一消耗品所涉及的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决定可否使用收纳于收纳容器中的第一消耗品,基于第二消耗品所涉及的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决定可否使用收纳于收纳容器中的第二消耗品。
发明的效果
提供一种适当地管理消耗品且有效地进行运用的自动分析装置。
附图说明
根据本说明书的描述和附图,其他问题和新颖性特征将变得清楚。
图1表示自动分析装置的示意图。
图2表示消耗品输送单元及其外围单元的示意图。
图3表示收纳容器中的分注吸头及反应容器的收纳状况例。
图4是表示消耗品的输送顺序(供给顺序)的图。
图5是判定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的流程图。
图6是收纳容器使用优先顺序的管理表。
图7表示收纳容器中的分注吸头及反应容器的收纳状况例。
图8是表示收纳容器的收纳状况、使用状况以及使用优先顺序的图。
图9是消耗品输送单元及其外围单元的示意图。
图10是向临时收纳部输送消耗品的流程图。
图11是向临时收纳部输送消耗品的详细流程图的例子。
图12是向临时收纳部输送消耗品的具体例。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对本实施例的自动分析装置进行说明。自动分析装置包含例如生物化学自动分析装置、免疫自动分析装置等。但是,这些仅为一例,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广泛包含使样品与试剂反应并基于该反应的结果进行样品的分析的装置。例如,也包含临床检查中使用的质谱仪、测定血液凝固时间的凝固分析装置等。另外,也能够应用于这些与生物化学自动分析装置、免疫自动分析装置的复合系统或者应用了它们的自动分析系统。
图1是自动分析装置的示意结构图。自动分析装置具备:输送收纳架101的收纳架输送线102、试剂冷藏单元103、培养器(反应盘)104、样品分注机构105、试剂分注机构106、消耗品输送单元107以及检测部单元108。
收纳架101收纳有收容血液、尿等生物体样品(样品、标本、试料)的多个样品容器109。在收纳架输送线102上输送收纳有样品容器109的收纳架101。试剂冷藏单元103是试剂容器保管部,收纳冷藏收纳有用于样品分析的试剂的多个试剂容器110。试剂冷藏单元103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试剂盘盖111覆盖。培养器104具有:反应容器配置部113,其配置有分别使样品与试剂反应的多个反应容器112;以及温度调整机构,其将配置于反应容器配置部113上的反应容器112的温度调整为期望的温度。样品分注机构105具有旋转驱动机构和上下驱动机构,通过这些驱动机构从样品容器109向收容于培养器104中的反应容器112分注样品。特别是在想要抑制样品间的污染的情况下,在将分注吸头安装于样品分注机构105的样品探针的前端的状态下,进行样品的分注。另外,试剂分注机构106也同样具有旋转驱动机构和上下驱动机构,通过这些驱动机构从试剂容器110向收容于培养器104中的反应容器112分注试剂。检测部单元108具备光电倍增管、光源灯、分光器、光电二极管,具有调整它们的温度的功能,进行反应液的分析。
图2表示消耗品输送单元107的细节和其周边单元的示意图。消耗品输送单元107具备:收纳容器115,其收纳未使用的多个反应容器112以及分注吸头114;收纳容器保持部116,其保持收纳容器115;以及输送机构117,其握持并输送收纳于收纳容器115中的分注吸头114或反应容器112。在消耗品输送单元107设置有多个(在图2的例子中为2个)收纳容器保持部116。另外,在该例子中在收纳容器115的左半部分的区域收纳有反应容器112,在右半部分的区域收纳有分注吸头114。
输送机构117可移动地设置于X轴、Y轴、Z轴方向(未图示),将收纳于收纳容器115中的反应容器112输送至培养器104,并且将分注吸头114输送至分注吸头供给位置118。另外,将培养器104上的已使用反应容器丢弃至废弃孔119。
收纳容器保持部116能够与其他机构独立地从自动分析装置拉出,如果是输送机构117未访问收纳容器115的状态,则使用者能够拉出收纳容器保持部116,并更换收纳容器115。另外,优选在收纳容器保持部116设置锁定机构,在输送机构117访问收纳容器115的情况下,利用锁定机构防止将收纳容器保持部116拉出。另外,收纳容器保持部116具有用于检测是否设置有收纳容器115的传感器,能够检测收纳容器115是否保持于收纳容器保持部116中。而且,自动分析装置具有检测收纳容器保持部116的拉出动作的传感器,监视有无使用者进行的拉出动作。
另外,将自动分析装置中以上说明的收纳架输送线102、试剂冷藏单元103、培养器104、样品分注机构105、试剂分注机构106、消耗品输送单元107、检测部单元108称为分析动作部。而且,自动分析装置除了分析动作部以外,还具备控制自动分析装置整体的动作的控制部120和操作部121。控制部120例如由硬件基板和计算机构成,连接有硬盘等存储装置122。操作部121由显示器即显示装置、鼠标、键盘等输入装置构成。在存储装置122中例如存储有与各单元对应的温度范围等。控制部120可以由专用的电路基板构成为硬件,也可以由计算机执行的软件构成。在由硬件构成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执行处理的多个运算器集成在布线基板上或半导体芯片或封装内来实现。在由软件构成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在计算机上搭载高速的通用CPU,运行执行了所希望的运算处理的程序来实现。通过记录有该程序的记录介质,也能够对现有的装置进行升级。另外,这些装置、电路、计算机间通过有线或无线的网络连接,适当收发数据。
实施例1
以下,对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中的消耗品的管理方法进行说明。对图2所示的能够设置2个收纳容器115的例子进行说明。图3表示2次分析动作前后的各收纳容器中的反应容器112及分注吸头114的收纳状况的例子。另外,图4表示从收纳容器的消耗品的输送顺序(向培养器104或分注吸头供给位置118的供给顺序)。在该例子中,收纳容器115具有42个消耗品收纳位置(以下,称为“收纳位置”),在其左半部分收纳有反应容器(第一消耗品),在右半部分收纳有与反应容器成对地使用的分注吸头(第二消耗品)。因此,在1个收纳容器中通过分别收纳21个反应容器、21个分注吸头而被完全填充。收纳于收纳容器115中的反应容器、分注吸头分别按照图4所示的顺序被输送。
在第一次分析测定的测定开始前,2个收纳容器A、B均为新品(是指完全填充了未使用的消耗品(反应容器112以及分注吸头114)的状态)的状态301。首先,从收纳于收纳容器A中的消耗品开始使用(302)。在该例子中,在第一次分析测定结束时,关于各收纳容器的收纳状况,收纳容器A的消耗品余量成为零,成为开始使用收纳容器B的消耗品的的状态303。然后,在进行的第二次分析测定中,从状态303开始消耗品的使用,继续使用收纳于收纳容器B中的消耗品。
作为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收纳状况,将消耗品的余量和输送机构117最后访问的收纳位置按每个收纳容器(A/B),按消耗品类别(反应容器/分注吸头)分别存储在存储装置122中。每当在分析测定等中使用余量时,根据使用量减去存储装置122上的余量。若在分析测定中收纳容器上的消耗品余量为零,则收纳容器被视为空,将该情况作为警报显示通知给使用者。最终,当搭载于自动分析装置上的全部收纳容器在该情况下收纳容器A、B双方变空时,停止分析测定。至此,即使分析测定结束,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收纳状况也不会被重置,在继续实施分析测定的情况下,继续从存储于存储装置122中的访问收纳容器的最后的收纳位置的下一个收纳位置开始消耗品的输送。
接着,对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的判定方法进行说明。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按每个收纳容器(A/B)按照消耗品类别(反应容器/分注吸头)分别进行判定,与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收纳状况同样地存储于存储装置122。装置为了掌握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按每个收纳容器、每个消耗品类别在后述的预定时刻确认其填充状况。此时,可以确认收纳容器上的全部收纳位置的填充状况,也可以仅确认使用状况的判定所需的预先决定的多个收纳位置。另外,作为填充状况的确认单元,可以利用输送机构的消耗品的握持动作,也可以在收纳容器上方设置照相机,通过图像解析来确认消耗品的有无。另外,也可以在输送机构117上安装激光位移计那样的距离测量设备,通过输送机构与收纳容器之间的距离测量来确认消耗品的有无。
控制部120将在预定时刻确认到的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填充状况与存储于存储装置122的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收纳状况进行比对,根据其结果,按照每个收纳容器,分别对反应容器、分注吸头,将其使用状况分类为“未使用(新)”、“未使用(旧)”、“使用中”、“空”、“来历不明”这5个状态,根据该状态决定可否使用消耗品。
图5表示用于判定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的流程图的一例。自动分析装置按照所搭载的每个收纳容器对各消耗品类别分别实施本流程图所示的判定。首先,确认在收纳容器的开头收纳位置是否填充有消耗品(S502)。另外,图4的例子中的开头收纳位置在消耗品为反应容器的情况下为(1,1),在消耗品为分注吸头的情况下为(4,1)。在开头收纳位置存在消耗品的情况下,识别为该收纳容器未使用。接着,判定存储装置122中存储的消耗品的余量是否为满量(图4的例子中为21)(S503)。在该情况下,判定为在上次的分析测定的阶段为未使用的状态,即“未使用(旧)”(S504)。否则,在上次的分析测定后将收纳容器更换为新品,即判定为“未使用(新)”(S505)。
在步骤S502中,在判定为消耗品未被填充到开头收纳位置的情况下,能够识别为收纳容器不是新品。因此,确认在存储于存储装置122的最后所访问的收纳位置的下一个收纳位置是否填充有消耗品(S506)。若被填充,则判定收纳容器为“使用中”(S508)。否则,判定存储装置122中存储的消耗品的余量是否为0(S507)。在此,若消耗品的余量为0,则判定为“空”(S509),在不一致的情况下,视为由使用者操作了填充状况,判定为“来历不明”(S510)。
在此,对于判定为“来历不明”的容器,优选将该情况作为警报显示通知给使用者,催促更换成新品,或者自动分析装置自动废弃该收纳容器上的消耗品。这是因为通过由使用者操作反应容器和分注吸头,有可能反应容器破损,输送机构握持失败,分注吸头的前端封闭,不能准确地进行分注。
所述使用状况的判定例如在未实施分析测定的装置的待机中由使用者从自动分析装置拉出收纳容器保持部116的情况下,在分析测定开始前的准备动作时实施。另外,在准备动作中由使用者拉出收纳容器保持部116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分析测定刚开始后实施。通过在拉出了收纳容器保持部116的情况下实施,能够每次确认是否由使用者未操作收纳容器的填充状况。
进而,作为装置维护之一,也可以设置用于判定使用状况的项目。由此,即使在所述时刻以外,使用者也能够通过执行该项目来确认该时间点的使用状况。
另外,优选将进行了使用状况的判定的定时(日期时间)与其判定结果一起预先存储在存储装置122中。这是为了从分析性能的可靠性的观点出发,防止旧的消耗品残留、在劣化的状态下使用。在即使从更换为新品经过了的一定期间也无法完全消耗收纳容器上的全部消耗品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警报显示将该情况通知给使用者,催促更换该收纳容器,或者自动分析装置可以自动地废弃该收纳容器的全部消耗品,也可以停止该收纳容器的使用。从可用性的观点出发,关于催促消耗品的更换的一定期间能够在品质保证的期间内由使用者自由地设定即可。并且,经过该一定期间后的消耗品的处理方法也可以由使用者进行选择。
以上说明的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的管理方法、判定方法只是一例。例如,关于使用状况的分类,除了所述以外,例如也可以设置“使用中(新)”、“使用中(旧)”这样的分类。
自动分析装置在具有多个收纳容器的情况下,基于判定出的使用状况对各收纳容器决定使用优先顺序。图6是收纳容器为2个的情况下的优先顺序管理表的一例。按照每个消耗类别,即反应容器、分注吸头分别存在优先顺序管理表。本例基于“从旧的消耗品使用”、“使用状况为空或来历不明的情况下不使用”这样的2个规则来决定优先顺序。另外,在两容器均为“未使用(新)”、或者均为“未使用(旧)”的情况下,能够基于从存储于存储装置122上的收纳容器更换开始的经过时间来决定使用优先顺序。
基于这样的使用优先顺序,以能够设置3个收纳容器115的自动分析装置为例说明管理消耗品的使用顺序的方法。图7表示收纳容器A~C中的分注吸头及反应容器的收纳状况。另外,在反应容器112的情况下,接下来被访问的收纳位置是701(收纳容器B的第三个收纳位置),在分注吸头114的情况下,接下来被访问的收纳位置是702(收纳容器C的第6个收纳位置)。收纳容器A是反应容器,分注吸头都是“空”。另外,收纳容器B的反应容器为“使用中”,分注吸头为“空”。进而,收纳容器C的反应容器为“未使用(新)”,分注吸头为“使用中”。在此,在使用者将收纳容器A更换为新品的情况下,自动分析装置检测收纳容器保持部的拉出作业的实施,对收纳容器A~C实施消耗品的填充状况的检查动作。按照图5的流程图判定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并且根据最新的使用状况利用图6所示的管理表更新使用优先顺序。图8表示收纳容器A的更换前后的各收纳容器中的反应容器以及分注吸头的收纳状况、使用状况以及使用优先顺序。801是更换前的各收纳容器中的收纳状况,802是更换后的各收纳容器中的收纳状况。803表示更换前的各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和使用优先顺序,804表示更换后的各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和使用优先顺序。随着收纳容器A的更换,反应容器和分注吸头均将收纳容器A的使用状况从“空”更新为“未使用(新)”。另外,将收纳容器C的反应容器的使用状况从“未使用(新)”更新为“未使用(旧)”。伴随使用状况的更新,对各收纳容器的使用优先顺序也被重新定义。关于分注吸头,更换后,收纳容器A从“不使用”被更新为“待机1”。另一方面,关于反应容器,由于收纳容器C(“未使用(旧)”)保持为“待机1”,因此收纳容器A(“未使用(新)”)被更新为“待机2”。即,在收纳容器B变空的情况下,不使用收纳容器A而是先使用收纳容器C的反应容器。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各消耗品的余量成为零的时刻不同的状况下,也能够适当地管理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以及使用优先顺序。
实施例2
接着,对实施例2的自动分析装置中的消耗品的管理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保持收纳容器的收纳容器保持部之外,还具有临时保持消耗品的临时收纳部。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在同一收纳容器中填充的多种消耗品的余量不一致的情况下,例如,在分注吸头和反应容器中的任一方为空、另一方为使用中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消耗品的损失,使用者需要等待收纳容器的更换直到双方的消耗品变空为止。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产生了余量不一致的情况下,将使用中的消耗品向临时收纳部901输送,从而能够减少消耗品类别间的余量的不一致。由此,使用者不会长时间等待直到收纳容器的更换为止。
图9表示本实施例中的消耗品输送单元107的细节和其周边单元的示意图。消耗品输送单元107具备:收纳容器115,其收纳有未使用的多个反应容器112以及分注吸头114;收纳容器保持部116,其保持收纳容器115;临时收纳部901,其临时保持反应容器或者分注吸头;以及输送机构117,其握持并输送收纳于收纳容器115或者临时收纳部901中的分注吸头114或者反应容器112。输送机构117的动作与实施例1相同,但也将填充于收纳容器115的反应容器或分注吸头输送至临时收纳部901。
图10表示在临时收纳部901中输送消耗品的流程图。例如,在使用中的收纳容器中,以反应容器比分注吸头剩余更多的情况为例。自动分析装置确认临时收纳部901的收纳位置有无空闲(S1002)。在步骤S1003中判定为有空闲的情况下,从使用中的收纳容器115向临时收纳部901输送至少1个以上的反应容器(S1004)。此时,为了尽可能快地消除余量的不一致,只要在1次分析周期(是指执行1个检查项目的单位)中将尽可能多的消耗品(反应容器)输送到临时收纳部即可。也可以根据临时收纳部901的收纳位置的空闲数、分注吸头与反应容器的余量的差,决定要输送的反应容器的数量。在向临时收纳部901输送后也继承与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相关的信息。在使用反应容器的情况下,从临时收纳部901向培养器输送反应容器(S1005)。另外,在使用分注吸头的情况下,将分注吸头从收纳容器115输送到分注吸头供给位置118(S1006)。在步骤S1007中,确认分注吸头与反应容器的余量是否有差,在存在差的情况下,在下一个分析周期中也实施向临时收纳部901的输送。在余量没有差的情况下,结束向临时收纳部901的输送(S1008)。
图11是将消耗品向临时收纳部901输送的更详细的流程图的例子。图11假定在1次分析周期中能够向临时收纳部901输送的消耗品数量最大为4个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以在使用中的收纳容器中反应容器剩余比分注吸头多的情况为例。首先,确认分注吸头与反应容器的余量的差是否为最大可输送数以上(4以上)(S1102)。在此,在小于最大可输送数(小于4)的情况下,将向临时收纳部901的反应容器的输送数设定为(余量的差+1)个(S1104)。在为最大可输送数以上(4以上)的情况下,将输送数设定为最大可输送数(4)(S1103)。接着,对所设定的输送数与临时收纳部的收纳位置的空闲数进行比较(S1105、1106),如果空闲数在设定输送数以上,则不对设定输送数进行变更(S1107、1109),另一方面,如果小于设定输送数,则变更设定以使输送空闲数(S1108,1110)。以后的向培养器的反应容器的输送(S1111~1114)以及向吸头安装位置的分注吸头的输送(S1115~1118)与图10相同。
另外,在步骤S1104中,将输送数设定为(余量的差+1)个,是因为在后段的步骤S1113中从临时收纳部输送反应容器,在步骤S1117中从收纳容器输送分注吸头。即,分注吸头在后段进一步减少1个,由此能够使收纳容器中的余量相等。
图12表示在临时收纳部901中输送消耗品的具体例。输送按照图11的流程图进行,在向临时收纳部901的1次分析周期中,能够输送的消耗品数量最大为4个。在此,在分析周期1的最初的状态下,是分注吸头的余量相对于反应容器的余量少7个的状态(状态a)。在此,设定输送至临时收纳部901的反应容器的数量。消耗品的余量的差(7个)为向临时收纳部的最大可输送数(4个)以上,因此向临时收纳部的输送数被设定为4个。接着,在设定输送数与临时收纳部中的收纳位置的空闲数的比较中,空闲数为设定输送数(4个)以上,因此不变更输送数而保持4个。因此,设定输送数确定,向临时收纳部901输送设定输送数即4个(状态b)反应容器。在向临时收纳部输送后,为了分析,反应容器和分注吸头被分别向培养器和吸头输送位置输送。此时,反应容器不是从收纳容器而是从临时收纳部被输送。另一方面,分注吸头从收纳容器被输送。其结果,在分析周期1结束时,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余量的差从分析周期1开始前减少3个,成为4个。在分析周期2中也实施同样的输送流程,从而在分析周期2结束时消除余量的差。这样,能够在同样的时刻使收纳容器上的反应容器以及分注吸头减少,使用者能够在全部用完后迅速地将收纳容器更换为新品。
关于临时收纳部901的消耗品余量管理,能够应用与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收纳容器相同的管理方法(参照图5)。即,在由使用者从自动分析装置拉出收纳容器保持部116的情况下,在分析测定前准备动作中利用输送机构的握持动作和图像解析来确认填充状况。此时,可以确认临时收纳部的全部收纳位置的填充状况,也可以仅确认预先决定的多个收纳位置。判定临时收纳部的填充状况与存储装置中存储的收纳状况是否存在差异。在状况一致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收纳在临时收纳部901中的消耗品。另一方面,在状况不同的情况下,判断为由使用者操作了填充状况,废弃临时收纳部901上全部的反应容器以及分注吸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收纳架、102:收纳架输送线、103:试剂冷藏单元、104:培养器、105:样品分注机构、106:试剂分注机构、107:消耗品输送单元、108:检测部单元、109:样品容器、110:试剂容器、111:试剂盘罩、112:反应容器、113:反应容器配置部、114:分注吸头、115:收纳容器、116:收纳容器保持部、117:输送机构、118:分注吸头供给位置、119:废弃孔、120:控制部、121:操作部、122:存储装置、901:临时收纳部。

Claims (13)

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自动分析装置具备:
收纳容器保持部,其保持用于收纳消耗品的收纳容器;
输送机构,其输送收纳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消耗品;以及
控制部,
所述收纳容器收纳第一消耗品和第二消耗品,
所述控制部判定所述第一消耗品所涉及的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以及所述第二消耗品所涉及的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基于所述第一消耗品所涉及的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决定可否使用收纳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一消耗品,基于所述第二消耗品所涉及的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决定可否使用收纳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二消耗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容器保持部能够保持第一收纳容器以及第二收纳容器,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一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和所述第二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赋予优先顺序,并从收纳于该优先顺序高的收纳容器的消耗品开始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消耗品和所述第二消耗品被成对使用,
所述自动分析装置具备:存储装置,其存储所述第一消耗品所涉及的所述第一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以及所述第二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和所述第二消耗品所涉及的所述第一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以及所述第二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
所述控制部决定使用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一消耗品和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二消耗品、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一消耗品和收纳于所述第二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二消耗品、收纳于所述第二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一消耗品和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二消耗品以及收纳于所述第二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一消耗品和收纳于所述第二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二消耗品中的哪一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结束分析测定时,使所述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收纳状况存储于存储装置,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分析测定后判定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的情况下,通过比对所述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填充状况与存储于所述存储装置的所述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收纳状况来判定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基于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决定可否使用收纳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消耗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结束所述分析测定时,将填充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消耗品的余量和所述输送机构最后访问的所述收纳容器的收纳位置作为所述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收纳状况,存储于所述存储装置,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分析测定后判定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的情况下,通过比对所述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填充状况与存储于所述存储装置的填充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消耗品的余量以及所述输送机构最后访问的所述收纳容器的收纳位置,判定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到所述收纳容器保持部被拉出时,通过比对所述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填充状况与存储于所述存储装置的所述收纳容器中的消耗品的收纳状况,判定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基于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来更新所述收纳容器的优先顺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收纳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消耗品是使样品与试剂反应的反应容器、或者安装于样品分注机构的样品探针的前端的分注吸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自动分析装置具有临时保持所述第一消耗品或所述第二消耗品的临时收纳部,
在填充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一消耗品的余量超过所述第二消耗品的余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一消耗品通过所述输送机构从所述收纳容器输送至所述临时收纳部,关于所述第一消耗品,从所述临时收纳部开始使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按每个分析周期对填充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一消耗品的余量与所述第二消耗品的余量进行比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消耗品的余量与所述第二消耗品的余量之差小于在1次分析周期中能够从所述收纳容器输送至所述临时收纳部的最大数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输送机构向所述临时收纳部输送(所述第一消耗品的余量与所述第二消耗品的余量之差+1)所述第一消耗品。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结束分析测定时,针对所述第一消耗品以及所述第二消耗品分别将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中的消耗品的收纳状况存储于存储装置,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分析测定后判定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第一消耗品以及所述第二消耗品分别比对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中的消耗品的填充状况与存储于所述存储装置的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中的消耗品的收纳状况,由此判定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的使用状况,基于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的使用状况,决定可否使用收纳于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的消耗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结束所述分析测定时,针对所述第一消耗品以及所述第二消耗品分别,将填充于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的消耗品的余量和所述输送机构最后访问的所述收纳容器的收纳位置作为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中的消耗品的收纳状况,存储于所述存储装置,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分析测定后判定所述收纳容器的使用状况的情况下,针对所述第一消耗品以及所述第二消耗品分别对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中的消耗品的填充状况与存储于所述存储装置的填充于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的消耗品的余量和所述输送机构最后访问的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的收纳位置进行比对,由此判定所述收纳容器以及所述临时收纳部的使用状况。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样品与试剂反应的反应容器以及安装于样品分注机构的样品探针的前端的分注吸头的一方为所述第一消耗品,另一方为所述第二消耗品。
CN201980052568.9A 2018-08-29 2019-07-04 自动分析装置 Pending CN1133832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0244 2018-08-29
JP2018160244 2018-08-29
PCT/JP2019/026612 WO2020044790A1 (ja) 2018-08-29 2019-07-04 自動分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3238A true CN113383238A (zh) 2021-09-10

Family

ID=69642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2568.9A Pending CN113383238A (zh) 2018-08-29 2019-07-04 自动分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15728A1 (zh)
EP (1) EP3845907A4 (zh)
JP (1) JP7052051B2 (zh)
CN (1) CN113383238A (zh)
WO (1) WO20200447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37247B1 (ko) * 2012-11-12 2019-10-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어큐뮬레이터 및 이를 사용한 공기조화기
KR102122574B1 (ko) * 2013-02-28 2020-06-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어큐뮬레이터 및 이를 사용한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2489A (ja) * 2009-11-26 2011-06-09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動的搬送計画装置及び動的搬送計画方法
CN107462739A (zh) * 2016-06-06 2017-12-12 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 向自动化样品分析仪供给消耗品
CN107666962A (zh) * 2015-04-03 2018-02-06 雅培制药有限公司 用于样品分析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54994B2 (ja) 1995-05-29 2009-04-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イスポーザブルな反応容器を用いる分析装置
AU2007278425B2 (en) * 2006-07-28 2011-11-17 Qiagen Gmbh Device for processing samples
CA2769501C (en) 2009-07-29 2015-07-07 F. Hoffmann-La Roche Ag Automatic analyzer
AU2012305682B2 (en) * 2011-09-09 2015-08-13 Gen-Probe Incorporated Automated sample handling instrumentation, systems, processes, and methods
CH709657A1 (de) 2014-05-15 2015-11-30 Tecan Trading Ag Verfahren zum Feststellen der Anwesenheit oder Abwesenheit von Wegwerfpipettenspitzen in Pipettenspitzenträgern.
JP6619080B2 (ja) 2016-03-23 2019-12-11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2489A (ja) * 2009-11-26 2011-06-09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動的搬送計画装置及び動的搬送計画方法
CN107666962A (zh) * 2015-04-03 2018-02-06 雅培制药有限公司 用于样品分析的装置和方法
CN107462739A (zh) * 2016-06-06 2017-12-12 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 向自动化样品分析仪供给消耗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15728A1 (en) 2021-07-15
JP7052051B2 (ja) 2022-04-11
WO2020044790A1 (ja) 2020-03-05
EP3845907A4 (en) 2022-06-08
EP3845907A1 (en) 2021-07-07
JPWO2020044790A1 (ja) 2021-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58017B2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の使用方法
US6080364A (en) Automatic analyzer and support system therefor
JP3873039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US20130039809A1 (en) Automatic analyzer
US8409507B2 (en) Automatic analyzer
JP6161909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EP3349013B1 (en) Automated analyzer
US11340241B2 (en) Automated analyzer
JP5331056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05214683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7075923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5358336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WO2019188599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0217114A (ja) 自動分析装置、多ユニット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予定分析終了時間算出方法
CN113383238A (zh) 自动分析装置
CN107462739B (zh) 向自动化样品分析仪供给消耗品
EP4170350A1 (en) Automatic analysis device
US20220018861A1 (en) Automatic analysis device
EP4050342A1 (en) Automatic analysis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pensing reagent
EP3578994A1 (en) Automatic analyzer
WO2020085272A1 (ja) オートサンプラ、自動分析装置、サンプリング方法、及び、自動検査方法
JP2001004637A (ja) 自動分析システム
WO2020183982A1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方法
JP7472360B2 (ja) 自動分析方法
WO2023176094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