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74990A - 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74990A
CN113374990A CN202010156858.2A CN202010156858A CN113374990A CN 113374990 A CN113374990 A CN 113374990A CN 202010156858 A CN202010156858 A CN 202010156858A CN 113374990 A CN113374990 A CN 113374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housing assembly
blocking mechanism
assembly
foreign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568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74990B (zh
Inventor
赖志明
彭钰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iga Byt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iga By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iga Byt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iga Byt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5685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749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74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4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74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49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00Frames or casing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Frames serving as machinery b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44Free-space packings
    • F16J15/447Labyrinth pack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6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 H05K5/063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sealed by a labyrinth structure provided at the join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6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 H05K5/069Other details of the casing, e.g. wall structure, passage for a connector, a cable, a sh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包含一第一外观壳件与一第二外观壳件。第一外观壳件包含一接合部及一第一凹槽部。第二外观壳件包含一阶梯部与一组装突块。阶梯部接触第一外观壳件的接合部且与接合部共同形成一暴露于外的沟槽。第一凹槽部位于接合部远离沟槽的一侧。组装突块位于阶梯部远离沟槽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凹槽部中。组装突块具有朝向第一凹槽部的一突块顶面。第一凹槽部具有一槽底面。组装突块的突块顶面与第一凹槽部的槽底面之间形成一空腔区。

Description

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由于制造公差或选用的材料等原因,相互组装的壳体结构非常难达到让接缝完全密合的程度。尤其对于外观壳件来说,其接缝显露于外,若无法降低或消除接缝密合不全的问题,则会直接对产品外观造成负面影响。对此,通常的解决方法是沿着接缝形成适当大小的沟槽(俗称“美工缝”或“美工槽”),以修饰或是降低了接缝可能造成的影响,还可使壳体的区隔更加分明而更加强产品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异物(如水气或灰尘)从沟槽或接缝进入壳体内部,设计者必须在壳体内沿着接缝设置防入水或防入尘的机制。常用的手段是将橡胶条夹设于壳件之间,但橡胶条会增加壳件之间的距离而造成沟槽变宽,从而降低了外观的精致度。不仅如此,橡胶条还会增加材料成本和整体的结构复杂度,且设置橡胶条的程序更是繁琐且出错率高,从而导致制造及时间成本增加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可在不使用橡胶的情况下达到防止异物(如水气或灰尘)进入及维持美工缝细致度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包含一第一外观壳件与一第二外观壳件。第一外观壳件包含一接合部及一第一凹槽部。第二外观壳件包含一阶梯部与一组装突块。阶梯部接触第一外观壳件的接合部且与接合部共同形成一暴露于外的沟槽。第一凹槽部位于接合部远离沟槽的一侧。组装突块位于阶梯部远离沟槽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凹槽部中。组装突块具有朝向第一凹槽部的一突块顶面。第一凹槽部具有一槽底面。组装突块的突块顶面与第一凹槽部的槽底面之间形成一空腔区。
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所公开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由于其第一外观壳件之接合部接触第二外观壳件的阶梯部而可在沟槽处形成一道异物阻挡机制来防止异物(如外界水气或灰尘)进入壳体组件内部。并且,第二外观壳件的阶梯部远离沟槽的一侧还突设有组装突块,可作为另一道异物阻挡机制以大幅增加异物进入壳体组件内部的路径,从而大幅降低异物进入壳体组件内部的机率。此外,第二外观壳件的组装突块与第一外观壳件的第一凹槽部之间可形成空腔区,用于将不甚突破前述阻挡机制的水气或灰尘储存或保留于其中,进而成为第三道异物阻挡机制。
依据国际防水防尘等级所规范的测试标准,具有前述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可使应用其的装置达到所需的、甚至更高的防水防尘等级。并且,壳体组件的这些阻挡机制完全没有使用橡胶条,因此不会如传统使用橡胶条的外壳件所产生美工缝加宽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壳体组件可使应用其装置的美工缝被维持于所需要的小尺寸,从而有助于提升外观的精致度。
另外,阶梯部的设置除了可实现第一道异物阻挡机制,还可同时减少沟槽的深度以更进一步提升壳体组件的外观精致度。
由此可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可在不使用橡胶条的情况下达到相同甚至更高的防水防尘等级及同时维持美工缝的细致度,不仅可提升所应用的产品的整体价值,不使用橡胶条还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及结构复杂度。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公开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及包含该壳体组件的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壳体组件沿图1的2-2的局部放大侧剖示意图。
图3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的局部放大侧剖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1’ 壳体组件
9 装置
10 第一外观壳件
11 第一外表面
12 第一内表面
20、20’ 第二外观壳件
21 第二外表面
22、22’ 第二内表面
100 第一主体部
101 第一组装部
200 第二主体部
201、201’ 第二组装部
1011 接合部
1013 第一凹槽部
1015 第一挡墙
2011 阶梯部
2013 组装突块
2015 第二凹槽部
2017 第二挡墙
10131 槽底面
20131 突块顶面
20151 止挡面
A1 空腔区
C 接缝
G 沟槽
L1~L5 突出长度
S 内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及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此外,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发明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的是,这些实务上的细节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并且,为达图面整洁的目的,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可能会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中部分的特征可能会略为放大或改变其比例或尺寸,以达到便于理解与观看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的目的,但这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依照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所制造的产品的实际尺寸与规格应是可依据生产时的需求、产品本身的特性及搭配本发明如下所公开的内容据以调整,于此先声明。
另外,以下文中可能会使用“端”、“部”、“部分”、“区域”、“处”等术语来描述特定元件与结构或是其上或其之间的特定技术特征,但这些元件与结构并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在下文中,也可能会使用”及/或(and/or)”的术语,其是指包含了一或多个所列相关元件或结构的其中一者或全部的组合。以下文中也可能使用“实质上”、“基本上”、“约”或“大约”等术语,其与尺寸、浓度、温度或其他物理或化学性质或特性的范围结合使用时,为意欲涵盖可能存在于多个性质或特性的范围的上限及/或下限中的偏差、或表示容许制造公差或分析过程中所造成的可接受偏离,但仍可达到所预期的效果。
再者,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词汇或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上的词汇与术语等包含其通常的意涵,其意涵能够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更进一步的说,上述的词汇或术语的定义,在本说明书中应被解读为与本发明相关技术领域包含一致的意涵。除非有特别明确的定义,这些词汇或术语将不被解释为过于理想化的或正式的意涵。
首先,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1,其可作为一装置9的外壳。这里所述的装置9可以但不限于是一种包含显示屏幕的电子装置(如脸部辨识装置),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于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也可适用于其他形式或种类的电子装置,或是适用于其他不包含电子元件的机械装置。
进一步来看,于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至少可包含一第一外观壳件10与一第二外观壳件20,第一外观壳件10与第二外观壳件20可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相互组装固定,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且第一外观壳件10与第二外观壳件20可在其接缝(如后续图2所示的接缝C)处形成一沟槽G(俗称“美工缝”或“美工槽”)。沟槽G的作用包含修饰或是降低第一外观壳件10与第二外观壳件20的接缝从外观看的视觉影响。此外,沟槽G还可使第一外观壳件10与第二外观壳件20的区隔更为分明从而加强整体的视觉效果。需声明的是,图1或后续附图的沟槽G与其他相关的结构可能有尺寸略为放大的情况,以达到便于观看及说明的目的,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
此外,还需声明的是,任何需要相互组装的壳件都可能会因为制造公差等原因而不免产生接缝不完整接合的情况,因此对于装置的外壳件(如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来说,沿着接缝形成沟槽(即美工缝)是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之一,也是业界非常普遍的做法,但,这并不意指本发明的第一外观壳件与第二外观壳件必然存有接缝不完整接合的情况,也非意旨该情况是由本发明的第一外观壳件与第二外观壳件所造成。
于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的设计不仅可使沟槽G维持于一个较小的尺寸,还可使应用其的装置9达到所需的防入水防入尘等级。详细来说,请接续参阅图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外观壳件10包含一第一外表面11、一第一内表面12、一第一主体部100及一第一组装部101。第一外表面11指第一外观壳件10中暴露于外或是作为壳体组件1的外观的表面,也就是说,第一外表面11泛指第一外观壳件10上可让使用者从壳体组件1外可轻易或直接看到的部分。第一内表面12指第一外观壳件10中相对第一外表面11而不暴露于外或不作为壳体组件1的外观的表面,也就是说,第一内表面12泛指第一外观壳件10上无法让使用者从壳体组件1外轻易或直接看到的部分。
第一组装部101为第一外观壳件10上用于与第二外观壳件20组装接合而构成沟槽G及形成异物阻挡机制的部分。第一主体部100则是指第一外观壳件10中第一组装部101以外的其余部分。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组装部101可包含一接合部1011、一第一凹槽部1013及一第一挡墙1015,其中,至少第一凹槽部1013、第一挡墙1015及部分的接合部1011形成于第一内表面12。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外观壳件10可以但不限于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
第二外观壳件20包含一第二外表面21、一第二内表面22、一第二主体部200及一第二组装部201。第二外表面21指第二外观壳件20中暴露于外或是作为壳体组件1的外观的表面,也就是说,第二外表面21泛指第二外观壳件20上可让使用者从壳体组件1外可轻易或直接看到的部分。第二内表面22指第二外观壳件20中相对第二外表面21而不暴露于外或不作为壳体组件1的外观的表面,也就是说,第二内表面22泛指第二外观壳件20上无法让使用者从壳体组件1外轻易或直接看到的部分。
第二组装部201为第二外观壳件20上用于与第一外观壳件10的第一组装部101组装接合而构成沟槽G及形成异物阻挡机制的部分。第二主体部200则是指第二外观壳件20中第二组装部201以外的其余部分。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组装部201可包含一阶梯部2011及一组装突块2013,其中,至少组装突块2013及部分的阶梯部2011形成于第二内表面22。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外观壳件20可以但不限于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
此外,如图所示,第一外观壳件10的第一内表面12与第二外观壳件20的第二内表面22可共同围绕出一内部空间S,内部空间S可用于容置装置9所需的机构或电子元件(未示出,且本发明也非以此为限)。
接着,将针对第一外观壳件10的第一组装部101与第二外观壳件20的第二组装部201的接合进行说明。进一步来看,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组装部101的接合部1011与第一挡墙1015自第一主体部100往第二组装部201的方向延伸。第一凹槽部1013形成于接合部1011与第一挡墙1015之间,换句话说,接合部1011与第一挡墙1015分别形成于第一凹槽部1013的相对两侧。具体来说,接合部1011位于第一凹槽部1013较靠近第一外表面11或沟槽G的一侧,而第一挡墙1015自第一凹槽部1013较远离第一外表面11或沟槽G的另一侧延伸而位于组装突块2013远离沟槽G的一侧。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部1013的相对两侧的深度相异,更进一步来看,第一挡墙1015相对于第一凹槽部1013的槽底面10131的突出长度L1大于接合部1011相对于第一凹槽部1013的槽底面10131的突出长度L2。也可以说,第一凹槽部1013远离第一外表面11或沟槽G的一侧的深度大于第一凹槽部1013靠近第一外表面11或沟槽G的另一侧的深度。
另一方面,第二组装部201的阶梯部2011与组装突块2013自第二主体部200往第一外观壳件10的第一组装部101的方向延伸,且阶梯部2011较组装突块2013更靠近第二外表面21或沟槽G。更进一步来看,组装突块2013相对于阶梯部2011的突出长度L3小于前述第一挡墙1015的突出长度L1与接合部1011的突出长度L2,也可以说,组装突块2013从阶梯部2011的突出长度L3小于第一凹槽部1013任一侧的深度。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外观壳件10的第一内表面12于接合部1011的部分与第二外观壳件20的第二内表面22于阶梯部2011的部分可例如以平面对平面的方式直接相接触,由此,接合部1011的表面与阶梯部2011的表面可形成第一外观壳件10与第二外观壳件20的接缝C以及形成沿着接缝C且暴露于外的沟槽G。于此,由于接合部1011与阶梯部2011的紧密接触,从而可于沟槽G处形成第一道异物阻挡机制,以防止异物(如外界水气或灰尘)进入壳体组件1的内部。
此外,第二外观壳件20的组装突块2013实质上垂直于阶梯部2011,进一步来说,第二内表面22于组装突块2013处朝向沟槽G的一侧的部分实质上垂直于第二内表面22于阶梯部2011处朝向第一外观壳件10的部分,也可以说,组装突块2013朝向沟槽G的一侧的表面实质上垂直于阶梯部2011接触第一外观壳件10的接合部1011的表面,由此,第二外观壳件20的组装突块2013可成为第二道异物阻挡机制,以阻止异物进入壳体组件1的内部空间S。
再者,第二外观壳件20的组装突块2013位于第一外观壳件10的第一凹槽部1013,由于组装突块2013从阶梯部2011的突出长度L3小于第一凹槽部1013任一侧的深度,因此,位于第一凹槽部1013中的组装突块2013不会触及第一凹槽部1013的底部。由此配置,第二内表面22于组装突块2013的部分与第一内表面12于第一凹槽部1013的部分可共同围绕出一空腔区A1。更具体来看,第一内表面12于第一凹槽部1013的底部具有一槽底面10131,第二内表面22于组装突块2013上朝向槽底面10131的部分具有一突块顶面20131,组装突块2013的突块顶面20131与第一凹槽部1013的槽底面10131保持一距离而于其之间形成空腔区A1。空腔区A1至少可用于储存一定量的液体或灰尘等异物,因此,不慎突破第二道异物阻挡机制的水气或灰尘将会被储存保留于空腔区A1中。可知,空腔区A1可成为第三道异物阻挡机制。并且,第一挡墙1015与组装突块2013的交错配置可增加空腔区A1到内部空间S的路径,从而可大幅降低异物从空腔区A1进入内部空间S的机率。
如前所述,第一外观壳件10的第一组装部101与第二外观壳件20的第二组装部201的配合至少可形成三道异物阻挡机制来防止异物进入壳体组件1的内部。经防入水防入尘的测试结果,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前述的异物阻挡机制可使所应用的装置9符合其所需的防入水防入尘等级。
详细来说,于一个应用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的装置9为脸部辨识装置的实际案例中,依据20113年国际工业防水等级标准(IPX)的IEC/EN60529的喷水试验规范对其进行防水测试,测试环境包含25℃±10℃的实验室温度及50%±25%的相对湿度(RH),测试条件包含在装置9为未运作的状态下,对其以16个水量个别约为0.7公升/分钟且喷洒幅度为±60°的喷头进行所有表面(包含正面、背面及上方等多个方向)各5分钟的喷水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壳体组件1的内部无水分渗入的情况发生,且装置9的功能可正常运作。
另一方面,依据国际防异物防尘等级标准(IP5X)的IEC/EN60529的落尘试验规范在相同的测试环境下对相同的装置进行防尘测试,测试条件包含在装置9为未运作的状态下,以100%干燥、粉尘密度为2.03克/立方公分且总量为2公斤/立方公尺的滑石粉作为试验粉尘对其进行所有表面总共8小时的落尘测试,其中,直径小于5微米的粉尘约占总量的33.1%±5、直径小于5~10微米的粉尘约占总量的36.97%±5、直径小于10~20微米的粉尘约占总量的25%±5、直径小于20~44微米的粉尘约占总量的4.92%±5,结果显示,具有壳体组件1的内部无粉尘渗入的情况发生,且装置9的功能可正常运作。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前述的接合设计可确实地达到防入水防入尘的效果,使所应用的装置9达到国际标准所制定的防水防尘等级,甚至,从实验结果来看,接合部1011与阶梯部2011于沟槽G处所构成的第一道异物阻挡机制即足够阻挡所有的水和粉尘,可理解的是,再加上组装突块2013所构成的第二道异物阻挡机制及空腔区A1所构成的第三道异物阻挡机制,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实际上可令应用其的装置9达到更严苛的防水防尘等级。
并且,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的这些阻挡机制完全没有使用橡胶条,如第一凹槽部1013或是任何接触表面之间都不存在橡胶,因此不会如传统使用橡胶条的外壳件所产生美工缝加宽的问题。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的沟槽G可被维持于所需要的小尺寸,从而有助于提升壳体组件1的外观精致度。其中,阶梯部2011的设置除了可实现第一道异物阻挡机制,还可同时减少沟槽G的深度以更进一步提升壳体组件1的外观精致度。
由此可知,通过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可在不使用橡胶条的情况下达到所需的防水防尘等级,甚至比使用橡胶的壳件达到更高的防水防尘等级,且还可同时维持美工缝的细致度,这些优势不仅可提升所应用的产品的整体价值,还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及结构复杂度。
然而本发明并非以前述实施例的壳体组件为限,例如,请再参阅图3,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1’的局部放大侧剖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图3的壳体组件1’与前述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二外观壳件的第二组装部的设计,因此以下主要是针对两者的差异进行说明,相似或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标号标示,且相似或相同的部分可参酌前述段落说明而获得理解,故将不再予以赘述。
如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的第二外观壳件20’的第二组装部201’还包含形成于第二内表面22’的一第二凹槽部2015及第二挡墙2017。具体来说,第二挡墙2017自第二主体部200往第一外观壳件10的第一组装部101的方向延伸,第二凹槽部2015形成于组装突块2013与第二挡墙2017之间,换句话说,组装突块2013与第二挡墙2017分别形成于第二凹槽部2015的相对两侧,其中,组装突块2013位于第二凹槽部2015较靠近第二外表面21或沟槽G的一侧,而第二挡墙2017位于第二凹槽部2015较远离第二外表面21或沟槽G的另一侧。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部2015的相对两侧的深度相异,更进一步来看,组装突块2013相对于第二凹槽部2015的止挡面20151的突出长度L4小于第二挡墙2017相对于第二凹槽部2015的止挡面20151的突出长度L5。也可以说,第二凹槽部2015远离第二外表面21或沟槽G的一侧的深度大于第二凹槽部2015靠近第二外表面21或沟槽G的另一侧的深度。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外观壳件10的第一挡墙1015位于第二凹槽部2015中,且第一内表面12于第一挡墙1015的部分可接触第二内表面22’于第二凹槽部2015的部分(即第二凹槽部2015的止挡面20151),从而可形成第四道异物阻挡机制以防止异物进入壳体组件1’的内部空间S。
此外,第二内表面22’于第二挡墙2017朝向沟槽G的一侧的部分实质上垂直于第二内表面22’于第二凹槽部2015的底部的部分(即第二凹槽部2015的止挡面20151),由此,第二外观壳件20’的第二挡墙2017可成为第五道异物阻挡机制以阻止异物进入壳体组件1’的内部空间S。并且,第二外观壳件20’的第二挡墙2017与第一外观壳件10的第一挡墙1015的交错配置有助于增加第二凹槽部2015到内部空间S的路径,从而可大幅降低异物从第二凹槽部2015进入内部空间S的机率。
如前所述,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额外再增加了两道异物阻挡机制,可理解地,壳体组件1’将可达到更高的防水防尘等级。当然,依据实际需求,壳体组件也可依据前述实施例的教示再增加更多道异物阻挡机制,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
由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所公开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由于第一外观壳件的接合部接触第二外观壳件的阶梯部而可在沟槽处形成一道异物阻挡机制来防止异物(如外界水气或灰尘)进入壳体组件内部。并且,第二外观壳件的阶梯部远离沟槽的一侧还突设有组装突块,可作为另一道异物阻挡机制以大幅增加异物进入壳体组件内部的路径,从而大幅降低异物进入壳体组件内部的机率。此外,第二外观壳件的组装突块与第一外观壳件的第一凹槽部之间可形成空腔区,用于将不甚突破前述阻挡机制的水气或灰尘储存或保留于其中,进而成为第三道异物阻挡机制。
依据国际防水防尘等级所规范的测试标准,具有前述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可使应用其的装置达到所需的、甚至更高的防水防尘等级。并且,壳体组件的这些阻挡机制完全没有使用橡胶条,因此不会如传统使用橡胶条的外壳件所产生美工缝加宽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壳体组件可使应用其的装置的美工缝被维持于所需要的小尺寸,从而有助于提升外观的精致度。
另外,阶梯部的设置除了可实现第一道异物阻挡机制,还可同时减少沟槽的深度以更进一步提升壳体组件的外观精致度。
由此可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可在不使用橡胶条的情况下达到相同甚至更高的防水防尘等级及同时维持美工缝的细致度,不仅可提升所应用的产品的整体价值,不使用橡胶条还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及结构复杂度。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为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关于本发明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所附的权利要求。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外观壳件,包含一接合部及一第一凹槽部;以及
一第二外观壳件,包含一阶梯部与一组装突块,该阶梯部接触该第一外观壳件的该接合部且与该接合部共同形成暴露于外的一沟槽,该第一凹槽部位于该接合部远离该沟槽的一侧,该组装突块位于该阶梯部远离该沟槽的一侧且位于该第一凹槽部中;
其中,该组装突块具有朝向该第一凹槽部的一突块顶面,该第一凹槽部具有一槽底面,且该组装突块的该突块顶面与该第一凹槽部的该槽底面之间形成一空腔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组装突块朝向该沟槽的一侧的表面实质上垂直于该阶梯部接触该接合部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观壳件还包含一第一挡墙,该第一挡墙自第一凹槽部远离该沟槽的一侧延伸而位于该组装突块远离该沟槽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挡墙相对于该第一凹槽部的该槽底面的突出长度大于该接合部相对于该第一凹槽部的该槽底面的突出长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外观壳件还包含一第二凹槽部及一第二挡墙,该第二凹槽部位于该组装突块远离该沟槽的一侧,该第一挡墙位于该第二凹槽部中,该第二挡墙位于该第二凹槽部远离该沟槽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挡墙接触该第二凹槽部的一止挡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组装突块至该第二凹槽部的一止挡面的突出长度小于该第二挡墙至该第二凹槽部的该止挡面的突出长度。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挡墙朝向该沟槽的一侧的表面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二凹槽部的一止挡面。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组装突块、该第一挡墙与该第二挡墙交错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槽部内不包含橡胶。
CN202010156858.2A 2020-03-09 2020-03-09 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 Active CN1133749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6858.2A CN113374990B (zh) 2020-03-09 2020-03-09 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6858.2A CN113374990B (zh) 2020-03-09 2020-03-09 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4990A true CN113374990A (zh) 2021-09-10
CN113374990B CN113374990B (zh) 2022-11-25

Family

ID=77568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56858.2A Active CN113374990B (zh) 2020-03-09 2020-03-09 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7499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3518A1 (en) * 2002-06-28 2004-10-14 Fei Zheng Enclosure assembly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M322016U (en) * 2007-05-14 2007-11-11 Guard Sound Ind Co Ltd Waterproof controller enclosure
CN203113673U (zh) * 2013-01-05 2013-08-07 贸锦产业有限公司 发泡装饰外墙板
CN107370850A (zh) * 2017-08-28 2017-11-2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装饰组件、壳体组件及其装配方法和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3518A1 (en) * 2002-06-28 2004-10-14 Fei Zheng Enclosure assembly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M322016U (en) * 2007-05-14 2007-11-11 Guard Sound Ind Co Ltd Waterproof controller enclosure
CN203113673U (zh) * 2013-01-05 2013-08-07 贸锦产业有限公司 发泡装饰外墙板
CN107370850A (zh) * 2017-08-28 2017-11-2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装饰组件、壳体组件及其装配方法和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4990B (zh) 2022-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74289B2 (ja) 雌コネクタ及び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US9986668B2 (en) Metal retaining features fo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asing
US9692167B2 (en) Connector mountable on a circuit board and having a coupling portion coupling an enclosing portion with a housing
US9013889B2 (en) Electronic controller
US810725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1002431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water and dust proof structure
JP7249282B2 (ja) 防水型電子ペン
JP2014130691A (ja) 防水コネクタ
JP5638932B2 (ja) 電子部品内蔵コネクタ
KR102043206B1 (ko) 전기 커넥터
CN113374990B (zh) 具有异物阻挡机制的壳体组件
TWI747190B (zh) 具異物阻擋機制的殼體組件
JP5257677B2 (ja) 樹脂封止電気部品
JP6745228B2 (ja) 電子制御装置
US8598481B2 (en) Switch with sinuated air-passageway
TWI692154B (zh) 端子台
US833979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motherboard waterproofing mechanism
JP2022010667A (ja) コネクタ
WO2022249558A1 (ja) 自動車用制御装置
WO2018045786A1 (en) Port for electronic device
KR102675513B1 (ko) 감지장치
CN210838176U (zh) 具有封闭状接触凸出部的接地中板及其连接器
KR101001890B1 (ko) 연결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판 연결용 커넥터 조립체
JP2017004650A (ja) ヒューズユニット
JP2007128806A (ja) 電磁リ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