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70888B - 车窗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窗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70888B
CN113370888B CN202110638238.7A CN202110638238A CN113370888B CN 113370888 B CN113370888 B CN 113370888B CN 202110638238 A CN202110638238 A CN 202110638238A CN 113370888 B CN113370888 B CN 1133708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light emitting
substrate
window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382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70888A (zh
Inventor
刘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3823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708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70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0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708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08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4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braking action or preparation for braking, e.g. by detection of the foot approaching the brake ped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1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窗组件及车辆,车窗组件包括第一基板、连接层、发光模块及第二基板,第一基板通过连接层与发光模块连接,发光模块通过连接层与第二基板连接,发光模块包括沿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层叠方向设置的光源层、混光层及均光层,光源层包括点阵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用于发出光线,混光层用于混合相邻两个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均光层用于将混光层混合后的光线产生均匀的漫反射,相邻发光单元的间距p与混光层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d呈正相关关系。发光模块集成于车窗组件中,整体结构简单,体积较小。混光层与均光层能够更好的对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进行均光,实现良好的视觉效果。

Description

车窗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窗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之一。为了安全驾驶车辆,通常情况下,在车辆的后车窗玻璃外侧设置有高位刹车灯,用于警示后方车辆。
目前的高位刹车灯安装于后车窗玻璃外侧的过程较为复杂,且存在亮度均匀性不足、光线刺眼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窗组件,能够解决安装过程复杂、亮度均匀性不足、光线刺眼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窗组件,所述车窗组件包括第一基板、连接层、发光模块及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通过所述连接层与所述发光模块连接,所述发光模块通过所述连接层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所述发光模块包括沿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层叠方向设置的光源层、混光层及均光层,所述光源层包括点阵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用于发出光线,所述混光层用于混合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所述均光层用于将所述混光层混合后的光线产生漫反射,相邻所述发光单元的间距p与所述混光层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d呈正相关关系。
所述发光模块集成于所述车窗组件中,整体结构简单,体积较小。相邻所述发光单元的间距p与所述混光层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d呈正相关关系,使得所述混光层与所述均光层能够更好的对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进行均光,实现良好的视觉效果。
可选的,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源层邻近所述混光层的一侧表面,相邻所述发光单元的间距p与所述混光层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d满足公式:
d=n*p
其中,n为距离系数常数,且n的范围为0.5-20。
可选的,距离系数常数n的范围为0.5-4。
可选的,相邻所述发光单元的间距p小于或等于10mm。
可选的,所述混光层的雾度范围为0%-30%,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
可选的,所述均光层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4mm,雾度大于或等于60%,可见光透过率为20%-60%。
可选的,所述混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混光层,所述均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均光层,所述子混光层与所述子均光层依次层叠设置。
可选的,所述多个子混光层在层叠方向上的总厚度大于0.5倍的相邻所述发光单元的间距p,所述多个子混光层与所述多个子均光层的总雾度大于或等于90%。
可选的,所述连接层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发光模块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表面至所述第二基板。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架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车窗组件,所述车架用于承载所述车窗组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组件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I-I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组件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强比值仿真结果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发光模块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组件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组件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组件效果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俯视示意图。
标号说明:车窗组件-1、第一基板-11、连接层-12、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2、第三连接部-123、第四连接部-124、发光模块-13、光源层-131、发光单元-1311、混光层-132、子混光层-1321、均光层-133、子均光层-1331、第一表面-134、第二表面-135、第三表面-136、第四表面-137、第二基板-14、车辆-2、车架-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窗组件1,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组件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I-I线的剖视示意图。所述车窗组件1包括第一基板11、连接层12、发光模块13及第二基板14,所述第一基板11通过所述连接层12与所述发光模块13连接,所述发光模块13通过所述连接层12与所述第二基板14连接,所述发光模块13包括层叠设置的光源层131、混光层132及均光层133,所述光源层131包括点阵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1311(见图3),所述发光单元1311用于发出光线,所述混光层132用于混合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1311发出的光线,所述均光层133用于将所述混光层132混合后的光线产生均匀的漫反射,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见图3)与所述混光层132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d(见图3)呈正相关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基板11及所述第二基板14为玻璃板,所述发光模块13夹设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二基板14之间,以使得所述发光模块13集成设置于所述车窗组件1中。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基板11或所述第二基板14还可以是其他材质,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具体的,所述第一基板11背离所述发光模块13的一侧为观察面,所谓观察面是指,能够通过该侧表面观察到所述发光模块13最终出射的光线。所述光源层131通常设置于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的方向,以使得所述光源层131出射的光线能够经过所述混光层132及所述均光层133进行混光、均光。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基板14背离所述发光模块13的一侧也可以为观察面,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由于所述发光模块13集成于所述车窗组件1中,所述发光模块13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不能过大,避免所述车窗组件1整体过厚而无法安装于车身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图2中箭头方向为层叠方向进行示意,所述光源层131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范围为0.3mm-1mm。优选的,所述光源层131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范围为0.5mm-0.8mm。具体的,所述光源层131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可以为0.61mm、0.73mm、0.79mm等,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点阵设置的多个所述发光单元1311之间的间距较小,由所述发光单元1311发出的光线能够均匀出射,避免光线经过所述混光层132、所述均光层133后,亮度不均匀或其他原因产生的明显的颗粒感和刺激性。例如,现有技术中,大部分高位刹车灯采用的光源为LED光源,经过配光镜散射后,仍可见单颗LED灯珠的轮廓,具有一定的颗粒感,LED灯珠及灯珠之间的间隔区域亮度差异较为明显、光线刺眼。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发光角度范围为90°-120°。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发光角度是指,以所述发光单元1311为顶点,层叠方向为角平分线的角度。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对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发光角度要求较为宽泛。所述发光单元1311可以是LED、OLED等发光元件,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所述均光层133中具有多个不规则形状的颗粒结构,当光线入射至所述均光层133中的颗粒结构时,光线将产生多个方向上的反射,即漫反射。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所述均光层133的漫反射效果,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具体的,为了避免所述发光模块13出射的光线具有明显的颗粒感和刺激性,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会影响入射至所述混光层132的光线。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模块13集成于所述车窗组件1中,整体结构简单,体积较小。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与所述混光层132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d呈正相关关系,使得所述混光层132与所述均光层133能够更好的对所述发光单元1311发出的光线进行均光,实现良好的视觉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组件局部剖视示意图。所述发光单元1311设置于所述光源层131邻近所述混光层132的一侧表面,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与所述混光层132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d满足公式:
d=n*p
其中,n为距离系数常数,且n的范围为0.5-20。
具体的,如图3所示,以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a及所述发光单元b为例示意说明,A点为所述发光单元a在层叠方向上发出的光线到达所述混光层132的点位,B点为所述发光单元b在层叠方向上发出的光线到达所述混光层132的点位,C点为A点与B点之间的中点,即AC=BC=p/2。为了研究所述混光层132混合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混光效果,对比A点与C点或B点与C点的总光强比值,可以得出所述混光层132的混光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以A点与C点的总光强比值为例示意说明。所述发光单元a与A点的直线距离为Aa=n*p,所述发光单元a与C点的直线距离为所述发光单元b与A点的直线距离为/>所述发光单元b与C点的直线距离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发光单元1311发出的光线,在距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X点处所能接收到的光强L与所述发光单元1311与X点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同时,受所述发光单元1311可视角度的特性影响,所述发光单元1311沿层叠方向发出的光线光强最大,且与夹角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越偏离层叠方向,所述发光单元1311发出的光线光强越小。假设本申请提供的所述发光单元1311为理想光源,即相同距离下发出光线的各个方向上的光强完全相等,所述发光单元a及所述发光单元b传输至A点的总光强AL为:
其中,γ为所述发光单元1311发出的光线受距离影响的因子。
同理,可以得出所述发光单元a及所述发光单元b传输至C点的总光强CL为:
则最终得出A点的总光强AL与C点的总光强CL的光强比值为:
由上述公式可以得出,所述混光层132的混光效果与距离系数常数n相关。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强比值仿真结果图。如图4所示,当距离系数常数n越大时,A点的总光强AL与C点的总光强CL数值越接近,也就是说,当距离系数常数n越大时,所述混光层132的混光效果越好。但在实际情况下,为了避免所述车窗组件1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过大,距离系数常数n具有一定限制。结合图4的仿真结果可以直观得出,当距离系数常数≤2时,随着距离系数常数n的逐渐增大,仿真结果连成的曲线较陡,A点的总光强AL与C点的总光强CL数值接近的越来越快;当距离系数常数n≥2时,随着距离系数常数n的逐渐增大,仿真结果连成的曲线较平缓,尤其是n≥4时,仿真结果连成的曲线更为平缓,A点的总光强AL与C点的总光强CL数值接近的越来越快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所述混光层132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过厚,距离系数常数n的范围为0.5-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距离系数常数n的取值范围为0.5-4,优选的,n的取值范围为0.5-2。可选的,距离系数常数n的取值范围还可以是0.7-1.5。具体的,距离系数常数n的取值可以是0.9、1.1、1.3等,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小于或等于10mm。
除了所述混光层132的混光效果会影响所述发光模块13最终出射光线的效果,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同样会影响所述发光模块13最终出射光线的效果。可以理解的,若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较大,所述发光单元1311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混合后进入观察者视角内,仍有明显的亮度不均匀、颗粒感及刺激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所述混光层132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过厚,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小于或等于10mm。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范围为0.5mm-1.5mm。优选的,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范围为0.7mm-1.3mm。具体的,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可以是0.81mm、0.93mm、1.12mm等,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混光层132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不仅受距离系数常数n的影响,还受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的影响。举例而言,当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为0.5mm,且距离系数常数n为4时,所述混光层132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为2mm。可以理解的,随着距离系数常数n越大,所述混光层132的混光效果越好,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车窗组件1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不宜过大,则需要控制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然而,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越小,制作工艺越复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合理的调整距离系数常数n与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的组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光层132的雾度范围为0%-30%,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
需要说明的是,雾度是指偏离入射角2.5°以上的透射光强占总透射光强的百分数,也就是说,雾度越大意味着结构的光泽以及透明度、成像度下降。可见光透过率则是指可见光由结构出射后的光强占入射前的光强的百分数,也就是说,入射至结构的可见光可能被结构反射或吸收掉了一部分,导致出射的光线的光强减少。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光层132的雾度及可见光透过率均会影响所述发光模块13最终出射的光线的效果。因此,所述混光层132的雾度范围为0%-30%,优选的,所述混光层132的雾度范围为10%-25%,具体的,所述混光层132的雾度可以是15%、19%、21%等,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同理,所述混光层132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90%,优选的,所述混光层132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95%,具体的,所述混光层132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是96%、98%、99%等,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均光层133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4mm,雾度大于或等于60%,可见光透过率为20%-60%。
同理,为了避免所述车窗组件1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过大,所述均光层133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4mm,优选的,所述均光层133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小于0.3mm,具体的,所述均光层133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可以是0.28mm、0.17mm、0.12mm等,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光层132的雾度较小,用于混合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发出的光线,而所述均光层133的雾度较大,对入射至所述均光层133的光线起到较好的均光作用。所述均光层133的雾度大于60%,优选的,所述均光层133的雾度大于80%,具体的,所述均光层133的雾度可以是85%、87%、96%,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所述均光层133的可见光透过率相对较小,以使得所述发光模块13最终出射的光线不会过于刺眼,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均光层133的可见光透过率为20%-60%,优选的,所述均光层133的可见光透过率为30%-55%,具体的,所述均光层133的可见光透过率可以是32%、47%、54%,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发光模块剖视示意图。所述混光层132包括多个子混光层1321,所述均光层133包括多个子均光层1331,所述子混光层1321与所述子均光层1331依次层叠设置。
具体的,多个所述子混光层1321与所述子均光层1331依次层叠设置,可以多次对所述发光单元1311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均光,从而使得所述发光模块13最终出射的光线亮度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所述子混光层1321及所述子均光层1331的数量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本申请限制了所述子混光层1321及所述子均光层1331的数量。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子混光层1321与所述子均光层1331的数量、厚度还可以不相等,所述子混光层1321与所述子均光层1331还可以是其他排布形式,例如,所述光源层131、所述子均光层1331、所述子混光层1321、所述子混光层1321、所述子均光层1331…等依次层叠设置。可以理解的,所述发光模块13需要至少一个所述子混光层1321与所述子均光层1331层叠设置的组合,以对所述光源层131发射的光线进行混光及均光。优选的,为了避免实现的工艺难度过大,所述子混光层1321与所述子均光层1331的循环周期具有建议值,也就是说,所述子混光层1321与所述子均光层1331的循环周期最好不要超过预设的阈值。
可以理解的,只要不影响所述子混光层1321与所述子均光层1331分别对所述发光单元1311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均光,本申请对所述子混光层1321与所述子均光层1331的数量、厚度不加以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子混光层1321在层叠方向上的总厚度大于0.5倍的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所述多个子混光层1321与所述多个子均光层1331的总雾度大于或等于90%。
具体的,所述多个子混光层1321在层叠方向上的总厚度大于0.5倍的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间距p,以使得最终的混光效果较好。具体原理请参阅上文描述,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可以对所述发光单元1311发出的光线进行多次混光及均光,使得所述发光模块13的最终出射的光线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发光模块13集成于所述车窗组件1,并安装于车身上时,通常情况下所述发光模块13用于发出红色光线起到警示作用,而并非必需显示图案,不需要较大的成像清晰度。因此,所述多个子混光层1321与所述多个子均光层1331的总雾度大于90%,可以使得所述发光模块13最终出射的光线更加柔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组件剖视示意图。所述连接层12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21及第二连接部122,所述发光模块13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34及第二表面135,所述第一表面134朝向所述第一基板11,所述第一连接部121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34至所述第一基板11;所述第二表面135朝向所述第二基板14,所述第二连接部122连接所述第二表面135至所述第二基板14。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134朝向所述第一基板11,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基板11背离所述发光模块13的一侧为观察面时,所述发光模块13是由所述第一表面134发出光线的。所述连接层12为具有一定粘性的材质构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21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34至所述第一基板11,所述第二连接部122连接所述第二表面135至所述第二基板14。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层12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所述发光模块13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11及所述第二基板14连接,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22具有一定强度,所述第一连接部121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34至所述第一基板11,所述第二连接部122连接所述第二表面135至所述第二基板14,可以在所述第一基板11或所述第二基板14受到挤压或其他情况产生的应力时,避免对所述发光模块13的内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将所述发光模块13封装于所述第一基板11及所述第二基板14之间,防止车辆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或是其他原因导致所述发光模块13产生错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组件剖视示意图。所述连接层12还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连接部123及第四连接部124,所述发光模块13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136及第四表面137,所述第三表面136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34及所述第二表面135,所述第四表面137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34及所述第二表面135,所述第三连接部123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22相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部123连接于所述第三表面136,所述第四连接部124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22相连接,且所述第四连接部124连接于所述第四表面137。
可以理解的,相对于上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第三连接部123包覆于所述第三表面136,所述第四连接部124包覆于第四表面137,从而使得所述发光模块13的所有表面均未暴露,在起到保护所述发光模块13内部结构的同时,防止水汽、氧气等与所述发光模块13的表面发生例如氧化等物理、化学反应,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所述发光模块13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层12的结构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本申请仅仅是列举出了几个封装所述发光模块13的实施例,并不代表本申请限制了所述发光模块13的封装方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均光层133的材料为PET、PI、PU、PC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具体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I(聚酰亚胺)、PU(聚氨酯)、PC(聚碳酸酯)均为均光性能较好的材料,且具有一定强度,适用于集成于所述车窗组件1中的所述发光模块13。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均光层133的材料还可以是其他均光性能好的材料,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光层132与所述连接层12的材料相同或相近。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层12的材料为PVB、EVA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需要说明的是,PVB(聚乙烯醇缩丁醛酯)、EV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均为具有一定粘性的材料,以使得所述第一基板11能够通过所述连接层12与所述发光模块13连接,所述发光模块13能够通过所述连接层12与所述第二基板14连接。
所述混光层132与所述连接层12的材料相同或相近,是指所述混光层132的材料可以与所述连接层12相同,为PVB、EVA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又或者是,所述混光层132的材料可以是与PVB、EVA材料性质相近的一种或多种材料,例如,POE(聚乙烯辛烯共弹性体)、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等,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PVB、EVA材料还具有一定的混光作用,同时,还可以将所述光源层131与所述均光层133连接在一起。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光层132还可以是其他具有混光性能好的材料,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
接下来,本申请还根据提供的所述车窗组件1设计了若干组实验,以验证所述混光层132、所述均光层133及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的距离p的配合效果。观察者位于所述车窗组件1直线距离10cm处进行观察,以是否能观察到所述发光单元1311之间的黑色边界为依据判断所述发光模块13最终出射光线的均匀性。实验结果如图8以及下表1中列出的实施例组合所示,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窗组件效果图。
表1实施例组合表
序号 间距p/mm 混光层d/mm 均光层雾度/% 结果
1 0.68 0.1 96 NG边界明显
2 0.68 0.5 96 NG边界模糊
3 0.68 0.7 96 GOOD
4 0.68 0.7 10 NG边界明显
5 0.68 0.7 85 NG边界明显
结合图8及表1所示可以直观得出,序号3的实施例组合中,所述发光模块13最终出射的光线效果最好。将序号3的实施例组合对比其他实施例组合可以得出,当相邻所述发光单元1311之间的距离p不变时,所述混光层132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越大,以及所述均光层133的雾度越大,所述发光模块13最终出射的光线效果越好。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2,请一并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俯视示意图。所述车辆2包括车架21及如上文所述的车窗组件1,所述车架21用于承载所述车窗组件1。具体的,所述车窗组件1请参阅上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车辆2刹车时,按照预定的设置,所述光源层131发射出红色警示光线,且光线经过所述混光层132和所述均光层133,由分散的各处强度不均匀的光线经过混光及均光,变成整面均匀发光的光线。消除了点阵光源的颗粒感和突兀感,具有更好的体验感和科技感。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车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窗组件包括第一基板、连接层、发光模块及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通过所述连接层与所述发光模块连接,所述发光模块通过所述连接层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所述发光模块包括沿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层叠方向设置的光源层、混光层及均光层,所述光源层包括点阵设置的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用于发出光线,所述混光层用于混合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所述均光层用于将所述混光层混合后的光线产生漫反射,相邻所述发光单元的间距p与所述混光层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d呈正相关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源层邻近所述混光层的一侧表面,相邻所述发光单元的间距p与所述混光层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d满足公式:
d=n*p
其中,n为距离系数常数,且n的范围为0.5-2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组件,其特征在于,距离系数常数n的范围为0.5-4。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发光单元的间距p小于或等于10m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层的雾度范围为0%-30%,可见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光层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4mm,雾度大于或等于60%,可见光透过率为20%-6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子混光层,所述均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子均光层,所述子混光层与所述子均光层依次层叠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混光层在层叠方向上的总厚度大于0.5倍的相邻所述发光单元的间距p,所述多个子混光层与所述多个子均光层的总雾度大于或等于9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发光模块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表面至所述第二基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架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窗组件,所述车架用于承载所述车窗组件。
CN202110638238.7A 2021-06-08 2021-06-08 车窗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1133708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38238.7A CN113370888B (zh) 2021-06-08 2021-06-08 车窗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38238.7A CN113370888B (zh) 2021-06-08 2021-06-08 车窗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0888A CN113370888A (zh) 2021-09-10
CN113370888B true CN113370888B (zh) 2023-10-20

Family

ID=77576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38238.7A Active CN113370888B (zh) 2021-06-08 2021-06-08 车窗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7088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79184A1 (fr) * 2013-11-29 2015-06-0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Lunette arrière en matière plastique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équipée d'un troisième feu stop
JP2019003011A (ja) * 2017-06-14 2019-01-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積層体、合わせガラス、ウィ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9109971A (ja) * 2017-12-15 2019-07-04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窓部材
CN111474624A (zh) * 2020-05-27 2020-07-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及lcd显示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0692B2 (en) * 1997-04-02 2004-03-02 Gentex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a display/signal light
JP6275399B2 (ja) * 2012-06-18 2018-02-07 エルジー イノ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照明装置
FR3058107B1 (fr) * 2016-10-28 2018-12-07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Vitrage lumineux de vehicule, vehicule l'incorporant
FR3063335B1 (fr) * 2017-02-28 2021-07-02 Valeo Vision Dispositif lumineux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e source de lumiere comportant une pluralite d'elements emissifs
JP6769449B2 (ja) * 2018-01-30 2020-10-14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79184A1 (fr) * 2013-11-29 2015-06-0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Lunette arrière en matière plastique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équipée d'un troisième feu stop
JP2019003011A (ja) * 2017-06-14 2019-01-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積層体、合わせガラス、ウィ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9109971A (ja) * 2017-12-15 2019-07-04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窓部材
CN111474624A (zh) * 2020-05-27 2020-07-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及lcd显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0888A (zh)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79777B1 (ko) 직시형 방사 디스플레이의 휘도 및 대비 증대
CN1253730C (zh) 光反射体
TW202009572A (zh) 用於自由觀看模式及限制觀看模式之螢幕及其應用
TWI491962B (zh) 發光單元
US20150085488A1 (en) System for lighting apparatus utilizing light active sheet material with integrated light emitting diode, window with lighting apparatus, conveyance with ligh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lighting apparatus
US20120147627A1 (en) Light guide module, backlight modul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of light guide module
KR20030072349A (ko) 방사 디스플레이의 휘도 증대
CN112526785B (zh) 光学膜片与背光模块
CN106526976A (zh) 一种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US20100208170A1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60076738A1 (en) Double-Layered Backlight Module
CN111458774B (zh) 一种多层迭加高分子复合光扩散板及其生产工艺
DE102017102244A1 (de) Beleuchtete fensterbaugrupp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selben
EP2375139B1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light guide plate
CN113370888B (zh) 车窗组件及车辆
US10156343B2 (en) Optical film and lighting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2100445A1 (zh) 照明灯具
JP2019008906A (ja) 波長変換フィルム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08318950B (zh) 背光模组及其扩散片
KR20100105424A (ko) 에지라이트형 조명 장치
CN102042558B (zh) 色混合透镜及具有该色混合透镜的液晶显示设备
US20180364411A1 (en) Optical sheet for backlight unit and backlight unit
KR20140010533A (ko) 자동차 후미등
CN215181310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4704072U (zh) 一种提高量子点使用寿命的扩散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