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6751A - 指令生成装置以及指令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指令生成装置以及指令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66751A CN113366751A CN201980090779.1A CN201980090779A CN113366751A CN 113366751 A CN113366751 A CN 113366751A CN 201980090779 A CN201980090779 A CN 201980090779A CN 113366751 A CN113366751 A CN 1133667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value
- command
- rotation speed
- virtual gener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8—Controlling the sharing of the in-phase componen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50—Controlling the sharing of the out-of-phase componen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02M7/5387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 H02M7/5387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with digital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10—The network having a local or delimited stationary reach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旋转计算部基于模拟虚拟发电机的驱动并计算虚拟发电机的转速的转子模型,计算虚拟发电机的转速。目标电力决定部基于计算出的转速,决定逆变器的有效电力以及无效电力的目标值。指令生成部基于所决定的有效电力以及无效电力的目标值,生成逆变器的控制指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成直流电源装置的逆变器的控制指令的指令生成装置以及指令生成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2月1日在日本提出的特愿2019-017462号要求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使逆变器具有同步发电机的调节器(governor)以及AVR(Automatic Voltage Regulator:自动电压调节器)的功能来实现系统的稳定化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089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逆变器基于同步发电机的模型来控制有效电力、无效电力以及电压频率。但是,一般的逆变器通过PLL(Phase Lock Loop:锁相环)电路与母线的电压频率同步地输出交流电力,因此基于同步发电机的模型无法控制电压频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指令生成装置以及指令生成方法,其使用将直流电源装置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母线的频率同步的交流电力的逆变器,能够实现系统相对于负载变动的稳定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指令生成装置是生成将直流电源装置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母线的频率同步的交流电力的逆变器的控制指令的指令生成装置,其具备:旋转计算部,基于转子模型,计算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其中,所述转子模型模拟虚拟发电机的驱动并计算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目标电力决定部,基于计算出的所述转速,决定所述逆变器的有效电力的目标值;以及指令生成部,基于所决定的所述有效电力的目标值,生成所述逆变器的控制指令。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第一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也可以还具备旋转目标决定部,该旋转目标决定部基于所述母线的有效电力,决定相对于所述有效电力单调减少的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的目标值,所述旋转计算部基于所述转子模型和所决定的所述转速的目标值,计算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第二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也可以还具备函数更新部,该函数更新部更新所述衰减函数的截距,使得所述衰减函数通过有效电力指令和母线的电压频率,所述旋转目标决定部基于规定所述母线的有效电力和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的目标值之间的关系的衰减函数,来决定所述转速的目标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也可以还具备驱动转矩(torque)计算部,该驱动转矩计算部基于调节器模型,计算与所述虚拟发电机的驱动转矩有关的值,该调节器模型基于所述母线的有效电压与有效电力指令之差、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的目标值与计算出的所述转速之差、以及母线电压的目标值与计测值之差,决定与所述虚拟发电机的驱动转矩有关的值,所述旋转计算部基于计算出的与所述驱动转矩有关的值和所述转子模型,计算与所述虚拟发电机的旋转有关的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指令生成方法是生成将直流电源装置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母线的频率同步的交流电力的逆变器的控制指令的指令生成方法,其具有:基于转子模型,计算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的步骤,其中,所述转子模型模拟虚拟发电机的驱动并计算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基于计算出的所述转速,决定所述逆变器的有效电力的目标值的步骤;以及基于所决定的所述有效电力的目标值,生成所述逆变器的控制指令的步骤。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方式中的至少一个方式,指令生成装置使用将直流电源装置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母线的频率同步的交流电力的逆变器,能够实现系统相对于负载变动的稳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供给系统的结构的示意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AVR模型的例子的框线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节器模型的例子的框线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模型的例子的框线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衰减(droop)函数的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衰减函数的更新方法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调节器模型的例子的框线图。
图10是表示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计算机的结构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供给系统的结构的示意框图。
《电力供给系统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供给系统1具备发动机发电机10、太阳光发电机20、蓄电装置30、指令生成装置33以及电力控制装置40。电力供给系统1通过自主运行来向负载L供给电力。即,电力供给系统1是所谓的微电网系统(Micro grid system)或离网系统(Off-gridsystem)。发动机发电机10、太阳光发电机20以及蓄电装置30与母线连接,经由母线向负载L供给电力。
发动机发电机10具备发动机11、发电机12、调节器13、AVR 14(Automatic VoltageRegular:自动电压调节器)。发动机发电机10是通过发动机11的旋转来驱动发电机12,从而产生交流电力的交流发电机。
调节器13通过Hz-kW衰减特性来控制发动机11的转速(旋转数)。发动机发电机10的调节器特性例如通过将额定输出以及额定频率所涉及的标绘点、和从零输出以及额定输出进行负载切断时以无负载状态稳定的稳定频率所涉及的标绘点连结的一次函数的斜率表示。即,Hz-kW衰减特性是频率越增加则输出越减少的特性。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调节器特性也可以通过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来实现。AVR14通过V-kbar衰减特性控制向发电机12的励磁绕组供给的电流,从而调整发电机12的端子电压。V-kbar衰减特性是电压越增加则无效电力越减少的特性。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发动机发电机10而使用其他的交流发电机。
太阳光发电机20包括太阳电池21和逆变器22。太阳电池21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直流电力的直流电源装置。逆变器22将太阳电池21生成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力。另外,逆变器22和太阳电池21也可以不必一对一地设置。例如,也可以在一个逆变器22上连接多个太阳电池21。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代替太阳光发电机20,例如也可以使用风力发电机等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机。
蓄电装置30包括二次电池31和逆变器32。逆变器32的控制指令包含有效电力的目标值、无效电力的目标值。逆变器32基于来自指令生成装置33的指令,将二次电池31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母线的电压频率同步的交流电力并提供给母线。逆变器32通过PLL控制使输出电力与母线的电压频率同步。另外,逆变器32基于指令生成装置33根据来自电力控制装置40的指令生成的控制指令,将流过母线的交流电力的一部分转换为直流电力,对二次电池31进行充电。作为二次电池31,例如可以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逆变器32是根据与P-Q有关的控制的控制指令而动作的通用的电流控制型逆变器。另外,其他实施方式的逆变器32也可以根据与视在功率的目标值、功率因数角度的目标值和电压频率的目标值有关的控制指令进行动作。
另外,逆变器32和二次电池31也可以不必一对一地设置。例如,也可以在一个逆变器32上连接多个二次电池31。
指令生成装置33基于来自电力控制装置40的指令,生成用于控制蓄电装置30的逆变器32的控制指令,并向蓄电装置30输出。指令生成装置33是与蓄电装置30分开设置的装置。
电力控制装置40监视母线的电力值,向发动机发电机10以及蓄电装置30输出充放电指令。例如,电力控制装置40在白天等太阳光发电机20的发电电力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向发动机发电机10输出使发电电力降低或使其停止的电力指令。另外,电力控制装置40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时等、太阳光发电机20的发电电力不足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向发动机发电机10输出使发电电力增加的电力指令。
另外,例如,电力控制装置40基于太阳光发电机20的发电电力的变动,向蓄电装置30输出用于使该变动平滑化的充放电指令。另外,电力控制装置40将母线的电力值与负载L的需求电力值进行比较,基于电力差将充放电指令输出到蓄电装置30。
《指令生成装置的结构》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框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具备电流计322、电压计323、计算机324。电流计322计测逆变器32的输出端的电流。电压计323计测逆变器32的输出端的电压。计算机324基于电流计322以及电压计323的计测值生成控制指令。
计算机324包括模型存储部3241、指令接受部3242、计测值取得部3243、励磁电压计算部3244、驱动转矩计算部3245、旋转计算部3246、目标电力决定部3247、指令生成部3248。
模型存储部3241存储模拟虚拟发电机的行为的数学模型。具体而言,模型存储部3241存储模拟虚拟发电机的AVR的行为的AVR模型M1、模拟虚拟发电机的调节器的行为的调节器模型M2、模拟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行为的转子模型M3。AVR模型M1通过被输入无效电力的计测值、无效电力指令值、实效(有效)电压值以及实效电压指令值,从而输出虚拟发电机的励磁电压以及电转矩。调节器模型M2通过被输入有效电力的计测值、有效电力指令值、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以及角速度指令值,从而输出虚拟发电机的驱动转矩值。转子模型M3通过被输入虚拟发电机的电转矩值以及驱动转矩值,从而输出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以及相位角。稍后将描述各个数学模型的细节。
指令接受部3242从电力控制装置40接受充放电指令。充放电指令包括有效电力的指令值、无效电力的指令值、实效电压指令值以及角速度指令值。
计测值取得部3243取得电流计322及电压计323的计测值。另外,计测值取得部3243基于电流计322以及电压计323的计测值和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相位角,计算对输出端的有效电力有贡献的电压值及电流值、对无效电力有贡献的电压值及电流值、实效电压值、有效电力值以及无效电力值。
励磁电压计算部3244通过将指令接受部3242接受的了无效电力指令值以及实效电压指令值、计测值取得部3243获取到的无效电力值以及实效电压值输入到AVR模型M1,来计算虚拟发电机的励磁电压值以及电转矩值。虚拟发电机的励磁电压值以及电转矩值是与虚拟发电机的励磁电压有关的值的一例。
驱动转矩计算部3245通过将指令接受部3242接受了的有效电力指令值以及角速度指令值、计测值取得部3243获取到的有效电力的计测值、以及在前次的控制中旋转计算部3246计算出的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输入到调节器模型M2,来计算虚拟发电机的驱动转矩值。驱动转矩值是与虚拟发电机的驱动转矩有关的值的一例。
旋转计算部3246通过将励磁电压计算部3244计算出的电转矩值以及驱动转矩计算部3245计算出的驱动转矩值输入到转子模型M3,来计算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以及相位角。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及相位角是与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旋转有关的值的一例。
目标电力决定部3247基于励磁电压算出部3244计算出的励磁电压值、计测值取得部3243获取到的对有效电力有贡献的电压值及电流值、和对无效电力有贡献的电压值以及电流值、旋转计算部3246计算出的转子的相位角,决定有效电力的目标值以及无效电力的目标值。
指令生成部3248基于目标电力决定部3247决定了的有效电力的目标值以及无效电力的目标值,生成逆变器32的控制指令。指令生成部3248将生成的控制指令输出到逆变器32。
《数学模型的结构》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AVR模型的例子的框线图。
AVR模型M1通过被输入无效电力的计测值Q、无效电力指令值Q*、实效电压值Vg以及实效电压指令值V*,输出虚拟发电机的励磁电压值E以及电转矩值Te。具体而言,AVR模型M1包括相加点M11、M12、M13、P块M14、I块M15和P块M16。相加点M11得到无效电力的计测值Q与无效电力指令值Q*之差。P块M14对相加点M11的输出进行基于比例增益KA 1的P控制。比例增益KA1相当于虚拟发电机的V-kbar衰减增益。相加点M12得到实效电压值Vg与实效电压指令值V*之差。相加点M13得到相加点M12的输出与P块M14的输出之差。I块M15通过对相加点M13的输出进行基于积分增益KA2的积分控制,得到励磁电压值E。P块M16将励磁电压值E乘以无效电流值Iq并除以转子的角速度ωR,由此得到虚拟发电机的电转矩Te。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节器模型的例子的框线图。
调节器模型M2通过被输入有效电力的计测值P、有效电力指令值P*、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ωR以及角速度的目标值ω*,输出虚拟发电机的驱动转矩值Td。具体而言,调节器模型M2具备:相加点M21、M22、M23、P块M24、PI块M25、一次延迟块M26。相加点M21得到有效电力的计测值P与有效电力指令值P*之差。P块M24对相加点M21的输出进行基于比例增益KB1的P控制。比例增益KB1相当于虚拟发电机的Hz-kW衰减增益。相加点M22得到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ωR与角速度的目标值ω*之差。相加点M23得到相加点M22的输出与P块M24的输出之和。PI块M25对相加点M23的输出进行基于比例增益KB2以及基于积分增益KB3的PI控制。一次延迟块M26对PI块M25的输出进行与时间常数KB4有关的一次延迟控制,得到驱动转矩值Td。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模型的例子的框线图。
转子模型M3通过被输入虚拟发电机的电转矩值Te以及驱动转矩值Td,输出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ωR以及相位角θR。具体而言,转子模型M3具备相加点M31、一次延迟块M32、I块M33。相加点M31得到虚拟发电机的电转矩Te以及驱动转矩Td之差。一次延迟块M32对相加点M31的输出进行与一次延迟增益1/D以及时间常数M/D有关的一次延迟控制,得到转子的角速度ωR。I块M33对转子的角速度ωR进行积分并乘以比例增益ωBASE,由此得到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相位θR。比例增益ωBASE是母线的基准频率。
《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计算机324基于AVR模型M1、调节器模型M2以及转子模型M3,根据有效电力指令值、无效电力指令值、实效电压指令值以及角速度指令值和电流计322以及电压计323的计测值,求出虚拟发电机的旋转角度以及角速度和励磁电压值。计算机324根据虚拟发电机的旋转角度以及角速度和励磁电压值,决定有效电力的目标值以及无效电力的目标值,并基于此生成逆变器32的控制指令。逆变器32按照指令生成装置33生成的控制指令进行动作,由此实现相当于虚拟发电机的特性。
《作用·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基于转子模型M3计算虚拟发电机的转速,将基于计算出的转速决定的逆变器32的有效电力的目标值作为控制指令输出到逆变器32。在此,第一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在逆变器32的控制指令中不指定电压频率的目标值。即,逆变器32输出的交流电力与母线的电压频率同步,指令生成装置33控制交流电力的有效电力的大小。由此,第一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使用将直流电源装置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母线的频率同步的交流电力的逆变器32,能够实现系统相对于负载变动的稳定化。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不控制逆变器32的电压频率,而对伴随负载L的变动的母线的电压频率的变动进行补偿。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框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备旋转目标决定部3249以及函数更新部3250。另外,模型存储部3241还存储衰减函数F。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衰减函数的图。
衰减函数F表示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与母线的有效电力之间的关系。在衰减函数F中,有效电力相对于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单调减少。衰减函数F的斜率可以是与调节器13的衰减特性相同的斜率。
旋转目标决定部3249通过将母线的有效电力的计测值代入模型存储部3241存储的衰减函数F,来决定虚拟发电机的转子的角速度的目标值。
在指令接受部3242接受了母线电力的指令值的情况下,函数更新部3250根据与变更前后的有效电力的指令值之差的暂时延迟有关的值(通过了低通滤波器后的值)来更新衰减函数F的截距。具体而言,将从变更后的有效电力的指令值减去变更前的有效电力的指令值而得到的值,与当前的衰减函数F的有效电力轴的截距相加。即,函数更新部3250在衰减函数F的更新中不变更斜率。
《衰减函数的更新方法》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衰减函数的更新方法的图。
在此,以衰减函数F的更新方法为例进行说明。在时刻T0,模型存储部3241存储衰减函数F0。衰减函数F0是将有效电力轴的截距设为P0的函数。因此,旋转目标决定部3249通过将母线的有效电力代入衰减函数F0来决定转子的角速度的目标值。
在此,在时刻T1,假设指令接受部3242从电力控制装置40接受P1作为有效电力的指令值。此时,函数更新部3250根据有效电力的指令值的偏差P1-P0的暂时延迟来计算ΔP,将衰减函数F 0的有效电力轴的截距更新为P1+ΔP,由此得到衰减函数F1。函数更新部3250将衰减函数F0改写为衰减函数F1。因此,在时刻T1,旋转目标决定部3249通过将母线的有效电力代入衰减函数F1来决定转子的角速度的目标值。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由于有效电力的指令值减少,所以在时刻T1有效电力轴的截距减少。伴随于此,旋转目标决定部3249与时刻T0时相比,将角速度的目标值决定为略小的值。即,函数更新部3250通过基于与指令值的偏差P1-P0的暂时延迟有关的值来更新衰减函数的截距,能够防止角速度的目标值急剧变化,产生振荡。
如果角速度的目标值变小,则驱动转矩计算部3245计算出的驱动转矩变小,并且旋转计算部3246计算出的角速度、即转子的相位的增量也变小。由此,指令生成装置33能够降低通过衰减函数F的更新而输出的有效电力。
然后,在时刻T2,衰减函数F中的有效电力轴的截距的值达到P1。即,在时刻T2,旋转目标决定部3249通过将母线的有效电力代入衰减函数F2来决定转子的角速度的目标值。由此,旋转目标决定部3249即使在有效电力的指令值变更后,也能够按照衰减函数决定角速度的目标值。即,第二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不控制逆变器32的电压频率,就能够补偿伴随负载L的变动的母线的电压频率的变动。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在发动机发电机10解列的情况等、在母线中没有来自交流发电机的电力供给的情况下,也实现母线的电力的稳定化。
第三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相同的结构。另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的调节器模型M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节器模型不同。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调节器模型的例子的框线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调节器模型M2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备相加点M27以及P块M28。相加点M27得到母线电压的计测值V与母线实效电压指令值V*之差。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相加点M27,而得到AVR模型M1的相加点M12的输出。P块M28对相加点M27的输出进行基于比例增益KB5的P控制。然后,相加点M23得到相加点M22的输出、P块M24的输出和P块M28的输出之和。即,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调节器模型M2,不仅根据频率偏差,而且根据电压的偏差也能够使输出的有效电力变动。
在母线电力仅由经由逆变器的电源装置供给的情况下,在负载变化时仅母线电压变化,不产生电压频率的变动。与此相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不仅根据频率偏差,还根据电压的偏差使输出的有效电力变动。由此,第三实施方式的指令生成装置33即使在母线电力仅由经由逆变器的电源装置供给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逆变器32具有同步力。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等。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模型中的PID控制块的结构只是一个例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置换为其他PID控制块。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AVR模型M1的P块M14也可以置换为I块、D块、PI块等。
<计算机结构>
图10是表示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计算机的结构的示意框图。
上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计算机324具有处理器91、主存储器92、储存器93、接口94。
上述的各处理部的动作以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储存器93中。处理器91从储存器93读出程序而在主存储器92中展开,按照该程序执行上述处理。另外,处理器91按照程序,在主存储器92中确保与上述的各存储部对应的存储区域。
程序也可以用于实现使计算机324发挥的功能的一部分。例如,程序也可以通过与储存器93中已经存储的其它程序的组合、或者与在其它装置中安装的其它程序的组合来发挥功能。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计算机324也可以除了上述结构,或者取代上述结构而具有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等定制LSI(Large ScaleIntegrated Circuit: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PLD的例子,举出PAL(Programmable ArrayLogic:可编程阵列逻辑)、GAL(Generic Array Logic:通用阵列逻辑)、CPLD(Complex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该集成电路实现由处理器91实现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功能。
作为储存器93的例子,举出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SSD(SolidState Drive:固态驱动器)、磁盘、光磁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光盘只读存储器)、DVD-ROM(Digital Versatile Disc Read Only Memory:数字多功能光盘只读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等。储存器93可以是被直接连接到计算机324的总线的内部介质,也可以是经由接口94或者通信线路连接到计算机324的外部介质。另外,在该程序通过通信线路被分发到计算机324的情况下,接收到分发的计算机324也可以将该程序在主存储器92中展开,执行上述处理。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储存器93是非暂时性的有形的存储介质。
另外,该程序也可以用于实现上述的一部分功能。进而,该程序也可以是通过与已经存储在储存器93中的其他程序的组合来实现上述的功能的、即所谓的差分文件(差分程序)。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上述指令生成装置使用将直流电源装置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母线频率同步的交流电力的逆变器,能够实现系统相对于负载变动的稳定化。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力供给系统;10发动机发电机;11发动机;12发电机;13调节器;14AVR;20太阳光发电机;21太阳电池;22逆变器;30蓄电装置;31二次电池;32逆变器;33指令生成装置;322电流计;323电压计;324计算机;3241模型存储部;3242指令接受部;3243计测值取得部;3244励磁电压计算部;3245驱动转矩计算部;3246旋转计算部;3247目标电力决定部;3248指令生成部;3249旋转目标确定部;3250函数更新部;40电力控制装置。
Claims (5)
1.一种指令生成装置,生成将直流电源装置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母线的频率同步的交流电力的逆变器的控制指令,具备:
旋转计算部,基于转子模型,计算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其中,所述转子模型模拟虚拟发电机的驱动并计算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
目标电力决定部,基于计算出的所述转速,决定所述逆变器的有效电力以及无效电力的目标值;以及
指令生成部,基于所决定的所述有效电力以及无效电力的目标值,生成所述逆变器的控制指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令生成装置,其中,
还具备旋转目标决定部,该旋转目标决定部基于所述母线的有效电力,决定相对于所述有效电力单调减少的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的目标值,
所述旋转计算部基于所述转子模型和所决定的所述转速的目标值,计算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指令生成装置,其中,
还具备函数更新部,该函数更新部在有效电力指令被变更时,根据变更前后的有效电力指令之差,更新规定所述母线的有效电力和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的目标值之间的关系的衰减函数的截距,
所述旋转目标决定部基于所述衰减函数来决定所述转速的目标值。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指令生成装置,其中,
还具备驱动转矩计算部,该驱动转矩计算部基于调节器模型,计算与所述虚拟发电机的驱动转矩有关的值,该调节器模型基于所述母线的有效电压与有效电力指令之差、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的目标值与计算出的所述转速之差、以及母线电压的目标值与计测值之差,决定与所述虚拟发电机的驱动转矩有关的值,
所述旋转计算部基于计算出的与所述驱动转矩有关的值和所述转子模型,计算与所述虚拟发电机的旋转有关的值。
5.一种指令生成方法,生成将直流电源装置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与母线的频率同步的交流电力的逆变器的控制指令,具有:
基于转子模型,计算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的步骤,其中,所述转子模型模拟虚拟发电机的驱动并计算所述虚拟发电机的转速;
基于计算出的所述转速,决定所述逆变器的有效电力的目标值的步骤;以及
基于所决定的所述有效电力的目标值,生成所述逆变器的控制指令的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17462A JP7112973B2 (ja) | 2019-02-01 | 2019-02-01 | 指令生成装置および指令生成方法 |
JP2019-017462 | 2019-02-01 | ||
PCT/JP2019/036021 WO2020158037A1 (ja) | 2019-02-01 | 2019-09-13 | 指令生成装置および指令生成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66751A true CN113366751A (zh) | 2021-09-07 |
Family
ID=71840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90779.1A Pending CN113366751A (zh) | 2019-02-01 | 2019-09-13 | 指令生成装置以及指令生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35925B2 (zh) |
EP (1) | EP3907874A4 (zh) |
JP (1) | JP7112973B2 (zh) |
CN (1) | CN113366751A (zh) |
WO (1) | WO202015803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94139B2 (ja) * | 2020-03-24 | 2022-12-21 | 愛知電機株式会社 | 三相または単相電力変換器の電力制御方法 |
WO2024184948A1 (ja) * | 2023-03-03 | 2024-09-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変換方法、および電力変換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84863B2 (ja) | 2013-02-28 | 2017-02-22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系統連系する電力変換装置 |
JP6371603B2 (ja) | 2014-06-25 | 2018-08-08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複合発電システム用電力変換装置 |
JP2016220396A (ja) | 2015-05-20 | 2016-12-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分散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分散電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JP6629077B2 (ja) | 2016-01-14 | 2020-01-15 | 国立大学法人広島大学 | 擬似同期化力電圧型コンバータおよびそのコントローラ |
EP3435510A4 (en) * | 2016-03-24 | 2019-01-30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
JP6700102B2 (ja) | 2016-05-18 | 2020-05-27 | 川重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6764338B2 (ja) | 2016-12-27 | 2020-09-30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電源システム |
JP6985045B2 (ja) | 2017-07-12 | 2021-12-22 | 株式会社ニューギン | 遊技機 |
CN108879726B (zh) | 2018-07-13 | 2021-11-09 | 湖南大学 | 应用于直流输电系统的自适应虚拟同步控制系统及方法 |
-
2019
- 2019-02-01 JP JP2019017462A patent/JP7112973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9-13 WO PCT/JP2019/036021 patent/WO2020158037A1/ja unknown
- 2019-09-13 US US17/426,574 patent/US11735925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9-13 EP EP19912593.1A patent/EP3907874A4/en active Pending
- 2019-09-13 CN CN201980090779.1A patent/CN113366751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735925B2 (en) | 2023-08-22 |
JP2020127270A (ja) | 2020-08-20 |
US20220102980A1 (en) | 2022-03-31 |
EP3907874A1 (en) | 2021-11-10 |
WO2020158037A1 (ja) | 2020-08-06 |
JP7112973B2 (ja) | 2022-08-04 |
EP3907874A4 (en) | 2022-03-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56639B (zh) | 电力变换装置 | |
US9948221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eliminating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between generators | |
KR101727087B1 (ko) | 이종 발전 장치 간의 병렬 운전 제어 방법 및 제어 시스템 | |
EP2936643A1 (en) | Coordinated control method of generator and svc for improving power plant active power throughput and controller thereof | |
CN113366751A (zh) | 指令生成装置以及指令生成方法 | |
CN114128075B (zh) | 指令生成装置及指令生成方法 | |
KR20210011727A (ko) | 에너지 저장장치의 관성제어를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
Soleimani et al. | Designing a GA-based robust controller for load frequency control (LFC) | |
WO2020158027A1 (ja) | 複数発電電源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指令生成装置および指令生成方法 | |
Yasin | Energy management of a stand-alone DC microgrid based on PV/Wind/Battery/Diesel Gen. combined with super-capacitor | |
US10074984B2 (en) | Electric power control system | |
CN113366724B (zh) | 自主运行的复合发电电源系统 | |
WO2024062754A1 (ja) | 制御システム、複合発電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 |
Nouri et al. | Implementing 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 to load-frequency control with penetration of wind turbine considering limitation of storage system capacity | |
WO2024018558A1 (ja) | 分散電源統合管理装置、電力変換装置、電力系統管理システム、分散電源管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JP7365123B2 (ja) | 複合発電電源設備におけるドループ特性制御 | |
Seo et al. | Modified Steady-State Power Flow for Grid with High Penetration of Inverter-Based Resource | |
AU2022438411A1 (en) | Distributed-power-source control system | |
Mhlongo et al. | An Overview of Frequency and Power Changes Quantifition in a Microgrid; Multiply Distribution Generato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