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57278B - 离合器通风结构及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通风结构及离合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57278B CN113357278B CN202110581498.5A CN202110581498A CN113357278B CN 113357278 B CN113357278 B CN 113357278B CN 202110581498 A CN202110581498 A CN 202110581498A CN 113357278 B CN113357278 B CN 1133572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utch
- shell
- air inlet
- air
- guide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2—Features relating to coo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40—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in which the or each axially-movable member is pressed exclusively against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离合器通风结构及离合器,所述离合器通风结构包括壳体、进气装置和排气装置,所述壳体内腔用于供离合器本体放置,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壳体上设有间隔设置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所述进气装置位于所述进气口处,所述进气装置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壳体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所述排气装置位于所述排气口出,所述排气装置形成一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壳体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其中,所述离合飞轮旋转时,将外部空气由所述进气通道吸入并依次经过所述离合压盘、所述离合从动盘后从所述排气通道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合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离合器通风结构及离合器。
背景技术
离合器因密封在离合器壳体内,在使用中离合器因半离合过程会产生大量摩擦热量及粉尘,腔体内最高温度可达160℃,离合器压盘瞬态温度最高可达300℃-500℃,高温影响对离合器寿命,离合飞轮摩擦粉尘密封在腔体内,影响离合拨叉球销润滑产生异响,粉尘粘贴在花键上或离合器周边,易造成离合器分离不彻底,导致换挡产生卡阻。
目前常见离合器壳体内腔设计为封闭式或有单个通大气口,对离合器散热有一定散热作用,但粉尘排泄作用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离合器通风结构及离合器,旨在解决目前离合器散热效果差及离合器内摩擦粉尘堆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离合器通风结构,所述离合器包括离合器本体,所述离合器本体包括依次叠设的离合飞轮、离合从动盘和离合压盘,所述离合器通风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用于供离合器本体放置,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壳体上设有间隔设置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进气装置,位于所述进气口处,所述进气装置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壳体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以及,
排气装置,位于所述排气口出,所述排气装置形成一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壳体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
其中,所述离合飞轮旋转时,将外部空气由所述进气通道吸入并依次经过所述离合压盘、所述离合从动盘后从所述排气通道流出。
可选地,所述进气装置包括穿设于所述进气口的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下端伸入至所述壳体的内腔,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上端伸出于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上端口呈朝向所述第二端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导流管的内腔用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可选地,所述进气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导流管上端口处的防尘滤网;和/或,
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下端口呈沿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朝下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管形成有沿上下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连接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连接管段穿设于所述进气口内,所述第二管段伸入至所述壳体的内腔;
其中,所述进气端口形成于所述第一管段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管段的直径呈由上至下逐渐减小设置。
可选地,所述连接管段的外表面凸设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下端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排气装置包括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下端穿设于所述排气口内,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上端弯折形成排气端口;
其中,所述第二导流管的内腔用以形成所述排气通道。
可选地,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密封盖板,所述密封盖板的一端铰接安装至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上端,所述密封盖板的另一端呈罩设所述排气端口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下端外表面凸设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下端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上端呈朝向所述壳体的周向弯折设置,所述排气端口呈由所述壳体的外侧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倾斜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下端口呈沿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朝下倾斜设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离合器,包括:
离合器外壳;
离合器本体,位于所述离合器外壳内,所述离合器本体包括依次叠设的离合飞轮、离合从动盘和离合压盘;以及,
离合器通风结构,所述离合器通风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用于供离合器本体放置,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壳体上设有间隔设置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进气装置,位于所述进气口处,所述进气装置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壳体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以及,
排气装置,位于所述排气口出,所述排气装置形成一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壳体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
其中,所述离合飞轮旋转时,将外部空气由所述进气通道吸入并依次经过所述离合压盘、所述离合从动盘后从所述排气通道流出,所述离合器外壳用以形成所述离合器通风结构的壳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端为所述壳体的敞口侧,所述第二端为壳体相对的尾端,所述离合器的离合飞轮旋转时,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共同形成鼓风机效应,所述壳体的内腔形成负压,从而使得外部的空气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吸入,利用所述离合飞轮旋转运动将气体从所述排气通道向外扬出,使所述壳体的内腔中形成气流,将腔体内的高温及离合从动盘摩擦粉尘排出所述壳体外,从而同时实现散热和粉尘排泄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离合器通风结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进气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排气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离合器通风结构 | 22 | 防尘滤网 |
1 | 壳体 | 23 | 第一限位凸起 |
1a | 第一端 | 3 | 排气装置 |
1b | 第二端 | 31 | 第二导流管 |
11 | 进气口 | 311 | 排气端口 |
12 | 排气口 | 32 | 密封盖板 |
2 | 进气装置 | 33 | 第二限位凸起 |
21 | 第一导流管 | 201 | 离合飞轮 |
211 | 第一管段 | 202 | 离合从动盘 |
212 | 第二管段 | 203 | 离合压盘 |
213 | 连接管段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国内乘用车汽车市场,手动挡变速器因为成本低,仍占有重要地位。离合器因密封在离合器壳体内,在使用中离合器因半离合过程会产生大量摩擦热量及粉尘,腔体内最高温度可达160℃,离合器压盘瞬态温度最高可达300℃-500℃,高温影响对离合器寿命,离合从动盘摩擦粉尘密封在腔体内,影响离合拨叉球销润滑产生异响,粉尘粘贴在花键上或离合器周边,易造成离合器分离不彻底,导致换挡产生卡阻。
飞轮、离合从动盘、离合压盘、离合器壳体系统构成为:离合压盘安装在飞轮上,夹紧离合从动盘,离合器壳体安装在发动机上,内腔体包住离合器及飞轮。通过操纵离合压盘控制离合从动盘与飞轮接合传递动力,在接合过程中摩擦产生热量及粉尘,目前常见离合器壳体内腔设计为封闭式或有单个通大气口,对离合器散热有一定散热作用,但粉尘排泄作用较小。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合器通风结构及离合器,以解决手动挡车型离合器散热及排走离合从动盘摩擦粉尘问题。图1至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离合器通风结构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2,离合器通风结构100包括壳体1、进气装置2和排气装置3,所述壳体1内腔用于供离合器本体放置,所述壳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a和第二端1b,所述壳体1上设有间隔设置的进气口11和排气口12,所述排气口12位于所述第一端1a和所述第二端1b之间,所述进气口11靠近所述第二端1b设置;所述进气装置2位于所述进气口11处,所述进气装置2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壳体1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所述排气装置3位于所述排气口12出,所述排气装置3形成一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壳体1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其中,所述离合飞轮201旋转时,将外部空气由所述进气通道吸入并依次经过所述离合压盘203、所述离合从动盘202后从所述排气通道流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气口12位于所述第一端1a和所述第二端1b之间,所述进气口11靠近所述第二端1b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端1a为所述壳体1的敞口侧,所述第二端1b为壳体1相对的尾端,所述离合器的离合飞轮201旋转时,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共同形成鼓风机效应,所述壳体1的内腔形成负压,从而使得外部的空气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吸入,利用所述离合飞轮201旋转运动将气体从所述排气通道向外扬出,使所述壳体1的内腔中形成气流,将腔体内的高温及离合从动盘202摩擦粉尘排出所述壳体1外,从而同时实现散热和粉尘排泄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外部空气进入至排入的气体流路见附图1中的箭头路径。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所述进气装置2的功能,请参照图2,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装置2包括穿设于所述进气口11的第一导流管21,所述第一导流管21的下端伸入至所述壳体1的内腔,所述第一导流管21的上端伸出于所述进气口11,所述第一导流管21的上端口呈朝向所述第二端1b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流管21的内腔用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从而在形成鼓风结构时,使得外部空气从所述第一导流管21的上端口吸入,经过一定长度的管段进入所述壳体1的内腔,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导流管21的长度控制所述进气通道的出口在所述壳体1内腔的位置,以调整气流。
所述第一导流管21在进气时是通过负压吸气,由于行车路面灰尘较多,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气装置2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导流管21上端口处的防尘滤网22,该所述防尘滤网22带有塑料骨架,直接扣合安装,其主要功能为了在外部空气进入时进行过滤,防止由于吸入路面灰尘而影响离合器性能。
为了使得气流进入时能够正对所述离合压盘203,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管21的下端口呈沿所述第一端1a朝向所述第二端1b的方向朝下倾斜设置。如此使得外部空气进入后不经过所述壳体1内部的弹射,而直接流向所述离合压盘203,加快空气流通的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相关联的技术特征:防尘滤网22和所述第一导流管21的下端口倾斜设置,可以同时设置,也可以择一设置,本实施例中同时设置,效果更好。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管21形成有沿上下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管段211、第二管段2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段211和第二管段212的连接管段213,所述第一管段211和所述第二管段212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连接管段213穿设于所述进气口11内,所述第二管段212伸入至所述壳体1的内腔;其中,所述进气端口形成于所述第一管段211上。如此将所述第一导流管21整体呈弯折设置,防止外界的水滴由上端口滴入,所述第一管段211起到防水的作用,同时所述第二管段212延伸至所述壳体1内腔的中心位置,使得气流由中心吸入,随离合器旋转形成离心向外流动,冷却和排尘效果更好。
不仅如此,所述第二管段212的直径呈由上至下逐渐减小设置。使得气流在进入时被逐渐压缩,然后能够以较大的压强喷射而出,增强的对粉尘的冲刷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述第二管段212的下端口呈沿所述第一端1a朝向所述第二端1b的方向朝下倾斜设置。
为了限制所述第一导流管21的窜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段213的外表面凸设有第一限位凸起23,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3的下端面与所述壳体1的外表面相抵接。如此在安装过程中,可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3作为装配的定位参照,防止装配过渡造成管段分布不合理,不仅如此,可以在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3上涂布胶黏剂或者焊接或者螺纹孔以便于与所述壳体1配合。
为了实现所述排气装置3的效果,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所述排气装置3包括第二导流管31,所述第二导流管31的下端穿设于所述排气口12内,所述第二导流管31的上端弯折形成排气端口311;其中,所述第二导流管31的内腔用以形成所述排气通道。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管31设置方形管通管结构,从而在形成鼓风结构时,将携带有热量和粉尘的空气能够沿着所述第二导流管31向外扬出。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装置3还包括密封盖板32,所述密封盖板32的一端铰接安装至所述第二导流管31的上端,所述密封盖板32的另一端呈罩设所述排气端口311设置,通过设置活动的所述密封盖板32,在发动机启动后气流在所述密封盖板32的外部进行工作,在发动机停止工作时,所述密封盖板32因重力自动闭合密封所述排气端口311,从而防止水滴或水气从所述排气端口311直接作用到离合器片上,影响离合器性能。
为了限制所述第二导流管31的窜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管31的下端外表面凸设有第二限位凸起33,所述第二限位凸起33的下端面与所述壳体1的外表面相抵接。如此在安装过程中,可通过所述第二限位凸起33作为装配的定位参照,防止装配过渡造成管段分布不合理,不仅如此,可以在所述第二限位凸起33上涂布胶黏剂或者焊接或者螺纹孔以便于与所述壳体1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相关联的技术特征,所述密封盖板32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33,可同时设置,也可以择一设置,本实施例中同时设置,效果更好。
不仅如此,所述第二导流管31的下端口呈沿所述第一端1a朝向所述第二端1b的方向朝下倾斜设置。使得所述排气端口311沿气流的旋转方向设计高度差,使在回转运动时该处气体压力增大,便于气体的流动。
为了进一步的加强防水性能,所述第二导流管31的上端呈朝向所述壳体1的周向弯折设置,所述排气端口311呈由所述壳体1的外侧向所述壳体1的内侧倾斜设置,如此使得气体排出时呈沿着所述壳体1的外表面向外界吹出,防止行驶过程中水直接由所述排气端口311流到离合器上,影响离合器性能,同时辅助所述密封盖板32设置,可进一步加强防水效果。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管21和所述第二导流管32均为塑料材质。成本低廉,便于加工和成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离合器,包括上述的离合器通风结构100,所述离合器包括上述的离合器通风结构100的全部技术特征,因此,也具有上述全部技术特征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具体的,所述离合器包括离合器外壳、离合器本体,其中所述离合器本体,位于所述离合器外壳内,所述离合器本体包括依次叠设的离合飞轮201、离合从动盘202和离合压盘203;所述离合器外壳用以形成所述离合器通风结构的壳体1。需要说明的是,分布时,所述离合飞轮201靠近所述第一端1a,所述离合压盘203靠近所述第二端1b。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离合器通风结构,所述离合器包括离合器本体,所述离合器本体包括依次叠设的离合飞轮、离合从动盘和离合压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通风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用于供离合器本体放置,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壳体上设有间隔设置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进气装置,位于所述进气口处,所述进气装置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壳体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以及,
排气装置,位于所述排气口出,所述排气装置形成一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壳体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
其中,所述离合飞轮旋转时,将外部空气由所述进气通道吸入并依次经过所述离合压盘、所述离合从动盘后从所述排气通道流出;
所述进气装置包括穿设于所述进气口的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下端伸入至所述壳体的内腔,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上端伸出于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上端口呈朝向所述第二端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导流管的内腔用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所述第一导流管形成有沿上下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连接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连接管段穿设于所述进气口内,所述第二管段伸入至所述壳体的内腔;
其中,进气端口形成于所述第一管段上;
所述第二管段延伸至所述壳体内腔的中心位置;
所述排气装置包括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下端穿设于所述排气口内,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上端弯折形成排气端口;
其中,所述第二导流管的内腔用以形成所述排气通道;
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上端呈朝向所述壳体的周向弯折设置,所述排气端口呈由所述壳体的外侧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倾斜设置;
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下端口呈沿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朝下倾斜设置;
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上端弯折处呈高于所述排气端口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导流管上端口处的防尘滤网;和/或,
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下端口呈沿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朝下倾斜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段的直径呈由上至下逐渐减小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段的外表面凸设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下端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相抵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密封盖板,所述密封盖板的一端铰接安装至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上端,所述密封盖板的另一端呈罩设所述排气端口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下端外表面凸设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下端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相抵接。
6.一种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离合器外壳;
离合器本体,位于所述离合器外壳内,所述离合器本体包括依次叠设的离合飞轮、离合从动盘和离合压盘;以及,
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通风结构;
其中,所述离合器外壳用以形成所述离合器通风结构的壳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81498.5A CN113357278B (zh) | 2021-05-26 | 2021-05-26 | 离合器通风结构及离合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81498.5A CN113357278B (zh) | 2021-05-26 | 2021-05-26 | 离合器通风结构及离合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57278A CN113357278A (zh) | 2021-09-07 |
CN113357278B true CN113357278B (zh) | 2023-06-06 |
Family
ID=77527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81498.5A Active CN113357278B (zh) | 2021-05-26 | 2021-05-26 | 离合器通风结构及离合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57278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0961643Y (zh) * | 2005-12-22 | 2007-10-17 | 东风汽车公司 | 汽车用介质冷却式离合器壳 |
CN205244175U (zh) * | 2015-12-15 | 2016-05-18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离合器盖 |
CN208153581U (zh) * | 2018-03-30 | 2018-11-27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式离合器分离轴承单元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72620B2 (ja) * | 1989-07-25 | 1994-09-14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摩擦クラッチの冷却装置 |
JP3321193B2 (ja) * | 1991-12-26 | 2002-09-03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クラッチ冷却装置 |
CN1119710A (zh) * | 1994-06-15 | 1996-04-03 | 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离合器冷却装置 |
KR20040042926A (ko) * | 2002-11-14 | 2004-05-22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클러치의 통풍구조 |
CN100400916C (zh) * | 2006-09-15 | 2008-07-09 | 重庆大学 | 汽车干式双离合器冷却装置 |
US8333574B2 (en) * | 2007-11-13 | 2012-12-18 | Rowe Jr David F | Coupling element cooling arrangement |
KR101704276B1 (ko) * | 2015-11-04 | 2017-02-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클러치 구조 |
-
2021
- 2021-05-26 CN CN202110581498.5A patent/CN11335727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0961643Y (zh) * | 2005-12-22 | 2007-10-17 | 东风汽车公司 | 汽车用介质冷却式离合器壳 |
CN205244175U (zh) * | 2015-12-15 | 2016-05-18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离合器盖 |
CN208153581U (zh) * | 2018-03-30 | 2018-11-27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式离合器分离轴承单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57278A (zh) | 2021-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071945U (zh) | 一种离心风轮、应用其的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 |
CN100356111C (zh) | 多叶片式风扇及具有该多叶片式风扇的空气调节器 | |
CN104764180A (zh) | 导向叶片和具有该导向叶片的空调 | |
CN108917034A (zh) | 一种新型空调室外机散热器 | |
CN113357278B (zh) | 离合器通风结构及离合器 | |
CN106274856A (zh) | 涡轮增压汽车干式双离合器及制动器快速自行冷却系统 | |
CN101871678B (zh) | 窗式空调 | |
CN209131044U (zh) | 出风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 |
CN109556180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861614U (zh) | 导风圈、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3489377U (zh) |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 |
CN203348086U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CN205937221U (zh) | 叶轮组件、轴流风机及空调柜机 | |
CN209454512U (zh) | 车载空调 | |
CN111288521A (zh) | 一种出风罩及应用有该出风罩的吸油烟机 | |
CN219367794U (zh) | 绿色环动空调室内机 | |
JP2003048536A (ja) | 鉄道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01191685A (zh) | 空调冷凝器出口连接管的结构 | |
CN204419627U (zh) | 一种轴流风机 | |
CN206626682U (zh) | 壁挂式空调一体机 | |
CN209459061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5858696U (zh) | 导流部件、具有其的压缩机上盖组件和压缩机 | |
CN220958586U (zh) | 一种制冷式吸油烟机 | |
CN221547313U (zh) | 一种离心风机及安装有该离心风机的制冷式吸油烟机 | |
CN209013355U (zh) | 一种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