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9911A - 一种蓄冷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蓄冷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9911A
CN113339911A CN202110665394.2A CN202110665394A CN113339911A CN 113339911 A CN113339911 A CN 113339911A CN 202110665394 A CN202110665394 A CN 202110665394A CN 113339911 A CN113339911 A CN 113339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working medium
test
water
magnetic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653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39911B (zh
Inventor
邢美波
张洪发
景栋梁
贾朝富
王瑞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to CN20211066539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399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39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9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39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99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5/00Heat-transfer, heat-exchange or heat-storage materials, e.g. refrigerants;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eat or cold by chemical reactions other than by combustion
    • C09K5/02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 C09K5/06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the change of state being from liquid to solid or vice versa
    • C09K5/066Cooling mixtures; De-icing compos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24F5/002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us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for storag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5/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 G01N25/2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t, i.e. calorimetry, e.g. by measuring specific heat, by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冷槽装置,包括蓄冷槽,蓄冷槽内装有蓄冷工质,还包括位于蓄冷槽内的输入用换热结构和输出用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入用换热结构为蒸发器盘管且位于蓄冷槽内腔一端端部,输出用换热结构为换热盘管且位于蓄冷槽内腔另一端端部,蓄冷工质中带有晶核,晶核导热性大于蓄冷工质。本发明具有能够方便制冷系统和供冷系统各自对换热介质的控制,对蓄冷工质保护效果好,对换热结构保护效果好,使用寿命长,换热效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蓄冷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冷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耗持续高速增长,2014 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随着我国工业化持续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使得生产和生活用电不断增加,并且由于人们昼夜规律性的作息时间,使得电网电力供应出现 “峰谷负荷”现象,昼夜用电的巨大差异,导致电网供电效率低下,电力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在城市的用电结构中,空调系统的电力负荷比例很大。现有一种冰蓄冷空调,能够在夜晚电网用电波谷时将水制成冰,利用冰的相变潜热进行冷量储存,在白天电网用电高峰时再将冰的冷量释放用于空调降温。这样冰蓄冷空调技术可解决能量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采用蓄冷空调技术实现电网负荷移峰填谷,不仅能充分利用电力资源,还可以降低制冷设备的容量和配电容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冰蓄冷空调通常采用蓄冷槽装置实现储冰蓄冷,故蓄冷槽又称为蓄冰槽,其结构通常包括一个容置体,容置体内腔中盛装有水作为蓄冷工质,容置体内还设置有换热结构实现换热。例如传统的内融冰冰盘管式蓄冰装置中,采用的内融冰式蓄冷槽,即为一密封保温箱体,箱体内设置盘管作为换热结构,盘管内流动设置有载冷剂,载冷剂通常为乙二醇溶液,管外为水。该换热结构的盘管同时作为给蓄冷槽内水供冷使其结冰的换热部件,也作为将冰的冷量向外输送至室内负荷端供冷的换热部件。在蓄冷时通过盘管外部管道上的切换开关控制,将盘管接入到电力端制冷系统中,被电力端制冷系统降温后的低温乙二醇溶液进入盘管 ,盘管外开始结冰蓄冷。在放冷时,将盘管接入到室内负荷端供能系统中,来自室内负荷端的高温乙二醇溶液流过盘管换热,盘管外的冰融解供冷。
现有的蓄冷槽装置存在以下缺陷:内融冰式的蓄冷槽装置中,当蓄冷槽内换热结构的盘管同时作为蓄冷槽内水供冷使其结冰的换热部件,以及将冰的冷量向外输送至室内负荷端供冷的换热部件时,两种功能需要切换使用,故空调系统无法在为蓄冷槽制冷的同时向外供冷,存在应用限制。在外融冰式蓄冷槽中,当蓄冷槽内的水完全冻结时,会影响供冷循环系统内的循环水流动,对供冷循环系统存在限制,供冷循环系统直接采用蓄冷槽内蓄冷工质为换热介质,容易对蓄冷工质造成污染。另外,现有蓄冷槽装置中,为了提高换热效率,换热结构往往会占据较大体积并会位于蓄冷槽中部位置,这样,在蓄冷槽内的蓄冷工质反复冻融过程中,会对换热结构造成损坏,降低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制冷系统和供冷系统各自对换热介质的控制,对蓄冷工质保护效果好,对换热结构保护效果好,使用寿命长,换热效率高的蓄冷槽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蓄冷槽装置,包括蓄冷槽,蓄冷槽内装有蓄冷工质,还包括位于蓄冷槽内的输入用换热结构和输出用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入用换热结构为蒸发器盘管且位于蓄冷槽内腔一端端部,输出用换热结构为换热盘管且位于蓄冷槽内腔另一端端部,蓄冷工质中带有晶核,晶核导热性大于蓄冷工质。
这样,输入用换热结构连接在制冷循环系统中并用于为蓄冷槽提供冷量,输出用换热结构连接在供冷循环系统中并用于输出冷量。故制冷循环系统和供冷循环系统各自采用各自的换热介质,方便实现对各自系统换热介质的控制,进而方便实现对各自系统换热过程的控制,减少对换热过程控制的限制。同时,将输入用换热结构和输出用换热结构各自采用盘管并设置到蓄冷槽内腔两端,使其不会受到蓄冷工质反复冻融过程中因水结冰膨胀造成对换热结构的拉扯破坏。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同时由于蓄冷工质中添加了晶核,晶核能够加速蓄冷工质结冰过程且能够有利于蓄冷工质传热。故不会导致换热效率的降低。另外,传热介质不和蓄冷工质接触流通,可更好地保护蓄冷工质,保护晶核的传热效果。
进一步地,输入用换热结构和输出用换热结构分别设置于蓄冷槽内腔的上下方向的两端端部。
这样,和设置在左右两端端部相比,可以更好地避免蓄冷工质反复冻融过程中对换热结构产生的拉扯力形成破坏,提高了装置使用稳定性,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相变储能介质为水。
这样,本装置应用于冰蓄冷空调,可以极大地提高冰蓄冷空调的换热效率。当然实施时,相变储能介质也可以为其他相变材料,本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相变材料储热换热设备。
作为优化,晶核为长条形的磁性晶核材料,还包括有设置在蓄冷槽外的电磁装置,蓄冷槽内腔位于电磁装置磁场作用范围内且蓄冷槽内腔内的磁场方向和输入用换热结构以及输出用换热结构相对设置。
这样,在换热结构和蓄冷工质交换热量,蓄冷工质冷却结晶过程中,可以先启动电磁装置,由于晶核为具有磁性的长条形,故在电磁装置作用下在相变储能介质中会形成长度方向指向磁场方向的排布。因为磁场方向和换热结构一致,故晶核形成指向换热结构方向排布,能够在相变储能介质内部生成指向换热结构方向的传热路径;进而极大地提高蓄冷工质和换热结构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实现了可控地提高装置换热效率的效果。
进一步地,电磁装置为两个并分别安装在蓄冷槽的上下两端。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蓄冷槽内形成均匀稳定的磁场强度,提高热传递均匀性,更好地保护换热盘管,避免因换热盘管受热不均而影响换热效率以及影响使用寿命。
或者蓄冷槽整体呈圆柱状,电磁装置包括缠绕在蓄冷槽外的电磁线圈。这样,也可以使得蓄冷槽内形成均匀稳定的磁场强度,提高热传递均匀性。
进一步地,所述磁性晶核材料为负载有四氧化三铁的碳纳米管。即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
负载有四氧化三铁的碳纳米管是一种现有的磁性复合粉体材料,通常更多是作为具有还原效果的吸附剂用于污水处理或者医疗领域。本申请中将其用于相变储能介质的晶核,因为碳纳米管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而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故微观角度下整体呈类似丝状的长条形,在电磁场作用下其轴线方向呈沿磁场方向定向排布后,能够更好地沿该方向传递热量。同时碳纳米管自身质量较轻,负载四氧化三铁后能够更方便控制使其以悬浮状态均匀地弥散在相变储能介质中,在液体相变储能材料结晶时起到晶核的作用效果。另外,碳纳米管作为晶核自身传热效率也非常高,能够更好地提高相变储能介质和换热结构之间的传热效率。碳纳米管负载四氧化三铁后粒子呈磁性,在磁场作用下呈现出沿磁场方向定向排布的趋势。这种状态的产生归因于磁性流体中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组装成链。这种链状结构是由无数个微小磁极所组成,微小磁极之间相互吸引,无数的N-S磁极的叠加显示了强磁性,在磁场作用下磁性复合材料被磁化,使得碳纳米管的两端形成N-S极,故方向会形成沿着磁感应线的方向排布为直线状,进而在作为相变储能介质的水中形成传热路径,使得相变储能介质的传热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
进一步地,蓄冷工质为包括水、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其中表面活性剂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质量比例为的(0.5-3):1,水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质量比例为(100-1000):1。优选为500:1左右比例。
采用上述比例成分的蓄冷工质,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由于其亲水基团对固体的吸附性,能够自动附着在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孔隙及表面上,使得碳纳米粒子形成表面内层吸合负载了四氧化三铁粒子,表面外层负载吸合了表面活性剂成分的粒子。材料配比的比例大小,使得在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效果作用下,碳纳米粒子之间能够相互分开且各自在水中呈悬浮状态,并且在磁场作用下使得磁性碳纳米粒子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抗磁场吸力,在磁场作用下能够尽量保持在各自位置上被磁场调整为沿磁场方向排布,降低其直接向磁场磁极位置靠拢的趋势,更好地在水中生成传热路径。
其中表面活性剂可以为阿拉伯树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优选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具有和纳米粒子结合性好,分散效果好等优点。
进一步地,蓄冷工质由以下方法制备:1)将按照比例要求的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水中,在40-60℃(最优为50℃)水浴条件下超声振荡15-25分钟(最优为20分钟),得到具有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2)将按照比例要求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加入到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搅拌均匀,然后在40-60℃(最优为50℃)水浴条件下进行超声振荡,超声振荡每5分钟后停止10分钟再继续振荡,直至振荡时间累积超过30分钟(即至少振荡6次),获得蓄冷工质。
采用上述方法步骤,其中,先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并振荡均匀再加入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使得磁性碳纳米粒子加入后能够更加快递地让表面活性剂成分均匀地吸合覆盖到磁性碳纳米粒子周向各表面,实现表面改性,在碳纳米粒子各个方向上形成均匀的排斥力,更加有利于碳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排斥,更好地避免团聚和沉降。加入磁性碳纳米粒子后采用反复超声振荡的方式,每振荡5分钟后停止10分钟,能够使得磁性碳纳米粒子在反复振荡过程中逐步排出孔隙内的空气而供表面活性剂成分吸合进入,能够更好地提高表面活性剂和碳纳米粒子结合的深度和紧密程度,保持长期稳定的结合效果。同时中间暂停的十分钟能够使得从磁性纳米粒子中振荡排出的空气形成的气泡上浮,形成泡沫并消散进入空气,有利于下一次振荡的进行,并最终形成稳定性好分散性好且均匀性好的磁性碳纳米管溶液。振荡在50℃左右水浴中进行能够有效加速上述反应效果。该方法与先加纳米粒子在加分散剂相比,其优点在于可以将表面活性剂溶解完全,复合材料加入可以立即富集周围的表面活性剂,进而提高包覆效果。当然,实施时也可以采用直接在水中先加入对应比例表面活性剂,再加入对应比例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后整体搅拌均匀而制备获得蓄冷工质。但这样有可能需要搅拌时间更长,纳米粒子的分散稳定性相对难以保证以及制得的蓄冷工质可能相对换热效果难以达到最佳。
进一步地,所述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由以下步骤获得:a将多壁碳纳米管采用浓硝酸进行酸化处理后洗涤至中性再烘干;b取定量的酸化后多壁碳纳米管加入定量纯水,并使其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碳纳米管分散液;c取一定量FeCl3·6H2O和FeCl2·4H2O混合并加入纯水配为铁盐溶液;d将b步骤获得的碳纳米管分散液加入c步骤获得的铁盐溶液,在搅拌状态下加入氨水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散剂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并使其负载在碳纳米管上;e待反应完毕后,使反应物沉淀并采用纯水反复洗涤呈中性后,干燥得到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
这样,上述a步骤中采用多壁碳纳米管,可以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四氧化三铁以及后续表面活性剂的负载。采用浓硝酸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酸化处理使其具有亲水性,能够使得在碳纳米管表面产生羟基和羧基等活性基团,进而表现出一定的负电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四氧化三铁的负载。然后b、c、d步骤中分别将两方面的反应物加水分散形成碳纳米管分散液和铁盐溶液后,再将二者结合,比起将两方面反应物逐一添加到水中的方式,能够保证碳纳米管的均匀分散并使铁盐完全溶解,可进一步提高四氧化三铁在碳纳米管上的负载均匀性。然后在d步骤中,在采用共沉淀法滴加氨水反应的同时,即采用添加一定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碳纳米管进行表面修饰可以增强表面的负电性,以和Fe3+之间形成更强的结合力。同时滴加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SDBS),其自身特性能够吸附到碳纳米管表面,进而将部分负责到碳纳米管孔隙内的四氧化三铁粒子堵住,形成类似包覆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碳纳米管和四氧化三铁负载吸合的可靠性。另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附着在碳纳米管表面表面能够依靠自身活性,达到解团聚的目的。这样也能够使得,后续采用磁铁在反应容器侧壁吸附反应产物的过程中,避免大量的复合纳米粒子因为自身的团聚作用而导致沉淀达到容器底部并被倒走流失。
进一步地,a步骤具体为:将多壁碳纳米管放入烘箱中烘烤(24小时)除去碳纳米管中的水分,按照1g多壁碳纳米管对应90-110mL(最优100mL)浓硝酸的比例将二者混合后在55-75℃(最优65℃)水浴中回流处理2-4小时(最优3小时),再自然冷却到室温,然后纯水洗涤至中性,采用抽滤装置抽滤后,移至干燥箱中烘干。
这样,可以使得酸化处理效果达到最佳。
进一步地,b步骤中,按0.05g多壁碳纳米管对应10mL纯水比例混合加入,并超声振荡10分钟左右完成均匀分散。
这样,可以更好地形成均匀分散的效果。
进一步地,c步骤中FeCl3·6H2O和FeCl2·4H2O按照质量比例2.7:1取量后,并按照FeCl2·4H2O和多壁碳纳米管质量比(0.5-2):1的比例加入到纯水;其中,固体物质和纯水可以按照质量比1:40-60(50最佳)的比例添加。
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反应的生成,避免多余反应原料。
进一步地,d步骤中采用磁力搅拌的方式实现搅拌,滴加氨水质量分数为25%,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散剂的添加质量为碳纳米管的0.5-1倍,先滴加氨水再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然后在70℃温度下反应30分钟。
这样可以辅助更加高效快捷地完成反应,更好地完成反应,反应方程式为FeCl2+FeCl3+8NH4OH→Fe3O4+8NH4Cl+4H2O。滴加氨水反应后再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可以使得碳纳米管先完成对四氧化三铁的负载,使得大量四氧化三铁进入到碳纳米管孔隙内,然后再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达到更好地加强碳纳米管对四氧化三铁负载效果以及对碳纳米管解团聚的目的。
进一步地,e步骤中,反应完毕后,采用磁铁置于反应容器侧壁外部将反应产物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吸合固定在反应容器侧壁,倒出其余反应产物和反应溶液;同时在纯水洗涤的过程中,采用相同方式依靠磁铁将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吸合在洗涤容器侧壁再倾倒洗涤液,直至洗涤呈中性。
这样,采用磁铁辅助实现沉淀,可以实现反应产物初级挑选,保证沉淀下来的复合纳米粒子均为负载了有足够的四氧化三铁粒子,具有足够的磁场反应效果,而其余负载四氧化三铁效果不够的碳纳米管被放弃。同时在反复洗涤过程中,采用相同方式实现挑选。使得部分四氧化三铁和碳纳米管吸合效果不够紧密的复合纳米粒子,在洗涤过程中,会因为四氧化三铁脱落导致磁性效果下降后无法被磁铁吸附住,进而放弃掉这部分稳定性差的复合纳米粒子,保证获得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均是磁性足够到能够和要求磁力大小的磁场发生相互反应的复合纳米粒子,同时也保证了是具有足够的磁力稳定性的复合纳米粒子。这样就保证了复合纳米粒子在后续应用过程中的品质要求,保证了最终的产品效果。其中,磁铁采用在容器侧壁位置吸合的方式,也是保证留下单独复合纳米粒子是受磁力作用效果大于重力作用效果的粒子,更好地保证其后续应用的品质要求。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对上述冰蓄冷空调系统中的蓄冷槽及其蓄冷工质进行试验的方法,通过试验方法获得蓄冷工质中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最佳添加比例,以及对应的控制磁场大小,从而达到最佳传热效果。该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获取上述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b将对应比例的表面活性剂和获取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按照最小比例要求添加到水中,配置成为试验用蓄冷工质;c在试验用蓄冷工质一端以固定加热效率加热,在试验用蓄冷工质另一端检测其温度大小,加热过程中持续对试验用蓄冷工质施加指向加热端到检测端方向的固定磁场,获得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值时所需时间大小;d依次调节增大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比例,再重复c步骤检测,获得所需最小时间值对应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添加比例,并确认为最佳比例;e将固定磁场替换为可控磁场,将蓄冷工质固定为最佳比例,依次调节在不同的磁场大小下重复c步骤操作,获得所需最小时间值对应的磁场大小,确认为最佳控制磁场大小。
这是因为蓄冷工质中,表面活性剂是用于吸附到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表面,提高其表面活性和斥力使其能够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并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抗磁场作用力,避免直接被磁场作用力吸引到磁极位置,故表面活性剂的数量只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数量相关,通常按照表面活性剂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质量比例为(0.5-3):1添加即可。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浓度和蓄冷工质传热性能息息相关,如果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浓度过低,则会因为传热介质数量不够而导致传热效率较低,但如果浓度过高时,也会因为容易团聚沉淀以及会影响方向调整顺畅程度等原因导致传热效率降低,故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通过上述试验即可获得浓度比例,保证蓄冷工质的传热性能能够达到最佳。同时,在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比例确认后,磁场的大小会成为导热性能的最大影响因素。因为磁场过大,会导致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整体被吸附到磁极位置,进而使得传热路径中断,而影响传热效率。而磁场过小,则会导致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无法受磁场力作用而调整到沿直线指向磁场方向的状态。故采用本试验方法,可以先获得最佳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添加比例,再获得最佳的磁场大小。使得蓄冷工质的传热性能达到最佳,使得蓄冷槽的换热效果达到最大。同时上述方法步骤自身具有操作简单稳定,利于控制等优点。
进一步地,上述试验采用以下的蓄冷工质试验设备进行,所述蓄冷工质试验设备,包括一个整体呈封闭状态的试验容器,试验容器上端连通设置有进水管道,下端向外连通设置有带开关阀的出水管道,试验容器上端还开设有配料添加入口,试验容器内腔下端安装设置有电加热模块,内腔上端中部固定设置有温度探头,试验容器上端和/或下端外侧还安装有电磁装置,试验容器下端外部还安装有振荡发生装置,还包括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分别和电加热模块、温度探头、电磁装置以及振荡发生装置连接。
这样上述试验设备可以方便用于完成上述试验步骤。具体试验时,先通过进水管道加入水到试验容器内腔中,然后通过配料添加入口加入对应比例的表面活性剂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并配置为试验用蓄冷工质,具体加入时可以先加入表面活性剂并用振荡发生装置振荡使其分布均匀,然后再加入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并使用振荡发生装置振荡使其分布均匀,完成试验用蓄冷工质的配置。需要增大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比例操作时,可以同样采用先加入表面活性剂并振荡均匀后再加入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并振荡均匀的方式实现。然后可以通过控制电磁装置施加磁场作用并根据需要调整磁场大小,控制电加热模块按照固定功率加热,记录温度探头达到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该预定温度大于水的常温小于沸腾温度即可。然后即可按照上述具体试验步骤完成试验过程。故该试验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于试验实施操作,保证试验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
进一步地,试验容器至少一侧还设置有透明材料制得的沿高度方向设置的观察窗。这样方便观察内部情况。
进一步地,试验容器内腔形状和大小与蓄冷槽内腔形状和大小一致。
这样,使得试验更具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保证试验结果的应用效果。
进一步地,蓄冷工质试验设备的电磁装置和蓄冷槽的电磁装置一致。
这样,使得试验更具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保证试验结果的应用效果。
进一步地,振荡发生装置为超声振荡器。能够更好地提高振荡搅拌效果。
进一步地,试验容器周向和底部外壁上设置有恒温水浴夹层,以及和恒温水浴夹层连通的水浴循环水入口和水浴循环水出口,水浴循环水入口和水浴循环水出口外接恒温水浴控制装置。
这样,可以在配置蓄冷工质时,提高恒温水浴环境,有利于蓄冷工质的配置,蓄冷工质最优在50℃恒温水浴要求下配置。
进一步地,试验容器内腔中还接入有两根间隔并列排布的通电导线,一根通电导线上连接有一段长铂丝(可取100mm长度),另一根通电导线上连接有一段和长铂丝并列的短铂丝(可取40mm长度以方便计算),长铂丝和短铂丝上各自连接有一个热电偶,所述通电导线和热电偶分别和控制中心相连并形成瞬态双热线法测量系统。
这样,还可以利用本试验设备,实现瞬态双热线法测量,完成对蓄冷工质具体热导率大小的测定,以方便完善试验数据和验证以及反馈试验效果。具体瞬态双热线法测量为现有技术,不在此详细介绍。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能够方便制冷系统和供冷系统各自对换热介质的控制,对蓄冷工质保护效果好,对换热结构保护效果好,使用寿命长,换热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了本发明蓄冷槽装置的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的透射电镜照片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的XRD衍射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的磁滞回线。
图5为本发明中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配置为蓄冷工质后,在磁场作用下的显微照片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公开的蓄冷工质试验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一种采用了本发明蓄冷槽装置的冰蓄冷空调系统及其附图,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冰蓄冷空调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制冷循环系统、供冷循环系统和蓄冷槽1,蓄冷槽内装有蓄冷工质,蓄冷工质为带有晶核的相变储能介质,晶核导热性大于相变储能介质,还包括位于蓄冷槽1内的输入用换热结构2和输出用换热结构3,输入用换热结构2连接在制冷循环系统中并用于为蓄冷槽提供冷量,输出用换热结构3连接在供冷循环系统中并用于输出冷量;其中,晶核为长条形的磁性晶核材料,还包括有设置在蓄冷槽1外的电磁装置4,蓄冷槽内腔位于电磁装置4磁场作用范围内且蓄冷槽内腔内的磁场方向和输入用换热结构以及输出用换热结构相对设置。
这样,在系统使用时,在换热结构和蓄冷工质交换热量,蓄冷工质冷却结晶过程中,可以先启动电磁装置,由于晶核为具有磁性的长条形,故在电磁装置作用下在相变储能介质中会形成长度方向指向磁场方向的排布。因为磁场方向和换热结构一致,故晶核形成指向换热结构方向排布,能够极大地提高蓄冷工质和换热结构之间的热量传递效率,实现了可控地提高装置换热效率的效果。
其中,所述制冷循环系统包括靠制冷介质循环管路连接的压缩机5、冷凝器6、储液器7、膨胀阀8和蒸发器盘管,蒸发器盘管位于蓄冷槽内并形成所述输入用换热结构2;所述供冷循环系统包括靠供冷介质循环管路连接的换热盘管、压力泵9和负荷端供冷装置10,换热盘管位于蓄冷槽内并形成所述输出用换热结构3。图1中,制冷介质循环管路和供冷介质循环管路均采用线条表示。
这样具有结构简单,实施便捷的优点;同时输入用换热结构和输出用换热结构分开各自设置,使得制冷循环系统和供冷循环系统各自使用自己的传热介质,利于实施和控制,且传热介质不和蓄冷工质接触流通,可更好地保护蓄冷工质。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输入用换热结构和输出用换热结构共用同一换热盘管,依靠外部管道切换控制使其分别连接到制冷循环系统和供冷循环系统中,这样即形成类似内融冰冰盘管式蓄冰装置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蓄冷槽自身即构成输出用换热结构,即直接将蓄冷槽自身的蓄冷工质接入供冷循环系统作为供冷的换热介质;形成类似外融冰冰盘管式蓄冰装置的结构。
其中,输入用换热结构2和输出用换热结构3分别设置于蓄冷槽内腔的上下两端端部。
这样,可以避免蓄冷槽内因为蓄冷工质固态液体的比重不同,导致在蓄冷工质反复冻融过程中对换热结构产生的拉扯力形成破坏,提高了装置使用稳定性,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因为通过控制磁性晶核材料形成的传热路径,极大地提高了蓄冷工质到换热结构之间的热量传递速率,故不会导致换热效率的降低。使得产品可以在最大程度降低蓄冷工质反复冻融对换热盘管的影响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蓄冷工质和换热盘管之间的热传递效率。
其中,电磁装置4为两个并分别安装在蓄冷槽1的上下两端。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蓄冷槽内形成均匀稳定的磁场强度,提高热传递均匀性,更好地保护换热盘管,避免因换热盘管受热不均而影响换热效率以及影响使用寿命。
或者蓄冷槽整体呈圆柱状,电磁装置包括缠绕在蓄冷槽外的电磁线圈。这样,也可以使得蓄冷槽内形成均匀稳定的磁场强度,提高热传递均匀性。
其中,所述相变储能介质为水。
这样,本装置应用于冰蓄冷空调,可以极大地提高冰蓄冷空调的换热效率。当然实施时,相变储能介质也可以为其他相变材料,本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相变材料储热换热设备。
其中,所述磁性晶核材料为负载有四氧化三铁的碳纳米管。即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
负载有四氧化三铁的碳纳米管是一种现有的磁性复合粉体材料,通常更多是作为具有还原效果的吸附剂用于污水处理或者医疗领域。本申请中将其用于相变储能介质的晶核,因为碳纳米管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而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故微观角度下整体呈类似丝状的长条形,在电磁场作用下其轴线方向呈沿磁场方向定向排布后,能够更好地沿该方向传递热量。同时碳纳米管自身质量较轻,负载四氧化三铁后能够更方便控制使其以悬浮状态均匀地弥散在相变储能介质中,在液体相变储能材料结晶时起到晶核的作用效果。另外,碳纳米管作为晶核自身传热效率也非常高,能够更好地提高相变储能介质和换热结构之间的传热效率。碳纳米管负载四氧化三铁后粒子呈磁性,在磁场作用下呈现出沿磁场方向定向排布的趋势。这种状态的产生归因于磁性流体中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组装成链。这种链状结构是由无数个微小磁极所组成,微小磁极之间相互吸引,无数的N-S磁极的叠加显示了强磁性,在磁场作用下磁性复合材料被磁化,使得碳纳米管的两端形成N-S极,故方向会形成沿着磁感应线的方向排布为直线状,进而在作为相变储能介质的水中形成传热路径,使得相变储能介质的传热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
其中,蓄冷工质为包括水、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其中表面活性剂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质量比例为的(0.5-3):1,水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质量比例为(100-1000):1。最优为500:1比例。
采用上述比例成分的蓄冷工质,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由于其亲水基团对固体的吸附性,能够自动附着在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孔隙及表面上,使得碳纳米粒子形成表面内层吸合负载了四氧化三铁粒子,表面外层负载吸合了表面活性剂成分的粒子。材料配比的比例大小,使得在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效果作用下,碳纳米粒子之间能够相互分开且各自在水中呈悬浮状态,并且在磁场作用下使得磁性碳纳米粒子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抗磁场吸力,在磁场作用下能够尽量保持在各自位置上被磁场调整为沿磁场方向排布,降低其直接向磁场磁极位置靠拢的趋势,更好地在水中生成传热路径。
其中表面活性剂可以为阿拉伯树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优选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具有和纳米粒子结合性好,分散效果好等优点。
实施时,蓄冷工质可以由以下方法制备:1)将按照比例要求的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水中,在40-60℃(最优为50℃)水浴条件下超声振荡15-25分钟(最优为20分钟),得到具有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2)将按照比例要求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加入到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搅拌均匀,然后在40-60℃(最优为50℃)水浴条件下进行超声振荡,超声振荡每5分钟后停止10分钟再继续振荡,直至振荡时间累积超过30分钟(即至少振荡6次),获得蓄冷工质。
采用上述方法步骤,其中,先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并振荡均匀再加入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使得磁性碳纳米粒子加入后能够更加快递地让表面活性剂成分均匀地吸合覆盖到磁性碳纳米粒子周向各表面,实现表面改性,在碳纳米粒子各个方向上形成均匀的排斥力,更加有利于碳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排斥,更好地避免团聚和沉降。加入磁性碳纳米粒子后采用反复超声振荡的方式,每振荡5分钟后停止10分钟,能够使得磁性碳纳米粒子在反复振荡过程中逐步排出孔隙内的空气而供表面活性剂成分吸合进入,能够更好地提高表面活性剂和碳纳米粒子结合的深度和紧密程度,保持长期稳定的结合效果。同时中间暂停的十分钟能够使得从磁性纳米粒子中振荡排出的空气形成的气泡上浮,形成泡沫并消散进入空气,有利于下一次振荡的进行,并最终形成稳定性好分散性好且均匀性好的磁性碳纳米管溶液。振荡在50℃左右水浴中进行能够有效加速上述反应效果。该方法与先加纳米粒子在加分散剂相比,其优点在于可以将表面活性剂溶解完全,复合材料加入可以立即富集周围的表面活性剂,进而提高包覆效果。当然,实施时也可以采用直接在水中先加入对应比例表面活性剂,再加入对应比例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后整体搅拌均匀而制备获得蓄冷工质。但这样有可能需要搅拌时间更长,纳米粒子的分散稳定性相对难以保证以及制得的蓄冷工质可能相对换热效果难以达到最佳。
其中,所述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由以下步骤获得:a将多壁碳纳米管采用浓硝酸进行酸化处理后洗涤至中性再烘干;b取定量的酸化后多壁碳纳米管加入定量纯水,并使其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碳纳米管分散液;c取一定量FeCl3·6H2O和FeCl2·4H2O混合并加入纯水配为铁盐溶液;d将b步骤获得的碳纳米管分散液加入c步骤获得的铁盐溶液,在搅拌状态下加入氨水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散剂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并使其负载在碳纳米管上;e待反应完毕后,使反应物沉淀并采用纯水反复洗涤呈中性后,干燥得到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
这样,上述a步骤中采用多壁碳纳米管,可以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四氧化三铁以及后续表面活性剂的负载。采用浓硝酸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酸化处理使其具有亲水性,能够使得在碳纳米管表面产生羟基和羧基等活性基团,进而表现出一定的负电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四氧化三铁的负载。然后b、c、d步骤中分别将两方面的反应物加水分散形成碳纳米管分散液和铁盐溶液后,再将二者结合,比起将两方面反应物逐一添加到水中的方式,能够保证碳纳米管的均匀分散并使铁盐完全溶解,可进一步提高四氧化三铁在碳纳米管上的负载均匀性。然后在d步骤中,在采用共沉淀法滴加氨水反应的同时,即采用添加一定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碳纳米管进行表面修饰可以增强表面的负电性,以和Fe3+之间形成更强的结合力。同时滴加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SDBS),其自身特性能够吸附到碳纳米管表面,进而将部分负责到碳纳米管孔隙内的四氧化三铁粒子堵住,形成类似包覆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碳纳米管和四氧化三铁负载吸合的可靠性。另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附着在碳纳米管表面表面能够依靠自身活性,达到解团聚的目的。这样也能够使得,后续采用磁铁在反应容器侧壁吸附反应产物的过程中,避免大量的复合纳米粒子因为自身的团聚作用而导致沉淀达到容器底部并被倒走流失。
其中,a步骤具体为:将多壁碳纳米管放入烘箱中烘烤(24小时)除去碳纳米管中的水分,按照1g多壁碳纳米管对应90-110mL(最优100mL)浓硝酸的比例将二者混合后在55-75℃(最优65℃)水浴中回流处理2-4小时(最优3小时),再自然冷却到室温,然后纯水洗涤至中性,采用抽滤装置抽滤后,移至干燥箱中烘干。
这样,可以使得酸化处理效果达到最佳。
其中,b步骤中,按0.05g多壁碳纳米管对应10mL纯水比例混合加入,并超声振荡10分钟左右完成均匀分散。
这样,可以更好地形成均匀分散的效果。
其中,c步骤中FeCl3·6H2O和FeCl2·4H2O按照质量比例2.7:1取量后,并按照FeCl2·4H2O和多壁碳纳米管质量比(0.5-2):1的比例加入到纯水;其中,固体和纯水可以按照质量比1:40-60(50最佳)的比例添加。
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反应的生成,避免多余反应原料。
其中,d步骤中采用磁力搅拌的方式实现搅拌,滴加氨水质量分数为25%,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散剂的添加质量为碳纳米管的0.5-1倍,先滴加氨水再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然后在70℃温度下反应30分钟。
这样可以辅助更加高效快捷地完成反应,更好地完成反应,反应方程式为FeCl2+FeCl3+8NH4OH→Fe3O4+8NH4Cl+4H2O。滴加氨水反应后再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可以使得碳纳米管先完成对四氧化三铁的负载,使得大量四氧化三铁进入到碳纳米管孔隙内,然后再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达到更好地加强碳纳米管对四氧化三铁负载效果以及对碳纳米管解团聚的目的。
其中,e步骤中,反应完毕后,采用磁铁置于反应容器侧壁外部将反应产物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吸合固定在反应容器侧壁,倒出其余反应产物和反应溶液;同时在纯水洗涤的过程中,采用相同方式依靠磁铁将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吸合在洗涤容器侧壁再倾倒洗涤液,直至洗涤呈中性。
这样,采用磁铁辅助实现沉淀,可以实现反应产物初级挑选,保证沉淀下来的复合纳米粒子均为负载了有足够的四氧化三铁粒子,具有足够的磁场反应效果,而其余负载四氧化三铁效果不够的碳纳米管被放弃。同时在反复洗涤过程中,采用相同方式实现挑选。使得部分四氧化三铁和碳纳米管吸合效果不够紧密的复合纳米粒子,在洗涤过程中,会因为四氧化三铁脱落导致磁性效果下降后无法被磁铁吸附住,进而放弃掉这部分稳定性差的复合纳米粒子,保证获得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均是磁性足够到能够和要求磁力大小的磁场发生相互反应的复合纳米粒子,同时也保证了是具有足够的磁力稳定性的复合纳米粒子。这样就保证了复合纳米粒子在后续应用过程中的品质要求,保证了最终的产品效果。其中,磁铁采用在容器侧壁位置吸合的方式,也是保证留下单独复合纳米粒子是受磁力作用效果大于重力作用效果的粒子,更好地保证其后续应用的品质要求。
图2为制得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的透射电镜照片。图中能够看出制得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在自然状况下呈曲折的长条形。
图3为制得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的XRD衍射图, X射线衍射(XRD)分析不仅可以定性得到物质的种类,相结构,还可以通过谢乐公式得到晶粒尺寸。图3为制得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样品的XRD衍射图,所示的振动峰表明样品存在两种物相,分别是MWCNT和Fe3O4的峰,复合材料的谱线中Fe3O4的峰分别在30.15°、35.72°、43.32°、53.85°、57.35°和63.12°处出现6个衍射峰,这些衍射峰的位置和相对强度对应立方尖晶石结构的(220)、(311)、(400)、(422)、(511)、(440)晶面。另外在26.3°处出现的峰为石墨的特征峰,与MWCNT有关。Fe3O4的衍射峰并未改变,说明Fe3O4在包覆的过程中晶核没有受到破坏,保留着完好的磁性能。
图4为制得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的磁滞回线, 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在磁场中具有超顺磁性,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评价复合材料的磁性能,图4为采用不同方式制备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的磁滞回线,将磁性强弱进行量化研究。制备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测量其磁滞回线如图4,其饱和磁化强度为20.80emu/g。
图5为制得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材料配置为蓄冷工质后,在磁场作用下的显微照片示意图。从该图能够看出,在磁场作用下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排列成为了直线状,进而可以在蓄冷工质中形成具有指向性的传热路径。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对上述冰蓄冷空调系统中的蓄冷槽及其蓄冷工质进行试验的方法,通过试验方法获得蓄冷工质中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最佳添加比例,以及对应的控制磁场大小,从而达到最佳传热效果。该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获取上述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b将对应比例的表面活性剂和获取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按照最小比例要求添加到水中,配置成为试验用蓄冷工质;c在试验用蓄冷工质一端以固定加热效率加热,在试验用蓄冷工质另一端检测其温度大小,加热过程中持续对试验用蓄冷工质施加指向加热端到检测端方向的固定磁场,获得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值时所需时间大小;d依次调节增大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比例,再重复c步骤检测,获得所需最小时间值对应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添加比例,并确认为最佳比例;e将固定磁场替换为可控磁场,将蓄冷工质固定为最佳比例,依次调节在不同的磁场大小下重复c步骤操作,获得所需最小时间值对应的磁场大小,确认为最佳控制磁场大小。
这是因为蓄冷工质中,表面活性剂是用于吸附到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表面,提高其表面活性和斥力使其能够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并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抗磁场作用力,避免直接被磁场作用力吸引到磁极位置,故表面活性剂的数量只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数量相关,通常按照表面活性剂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质量比例为(0.5-3):1添加即可。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浓度和蓄冷工质传热性能息息相关,如果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浓度过低,则会因为传热介质数量不够而导致传热效率较低,但如果浓度过高时,也会因为容易团聚沉淀以及会影响方向调整顺畅程度等原因导致传热效率降低,故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通过上述试验即可获得浓度比例,保证蓄冷工质的传热性能能够达到最佳。同时,在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比例确认后,磁场的大小会成为导热性能的最大影响因素。因为磁场过大,会导致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整体被吸附到磁极位置,进而使得传热路径中断,而影响传热效率。而磁场过小,则会导致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无法受磁场力作用而调整到沿直线指向磁场方向的状态。故采用本试验方法,可以先获得最佳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添加比例,再获得最佳的磁场大小。使得蓄冷工质的传热性能达到最佳,使得蓄冷槽的换热效果达到最大。同时上述方法步骤自身具有操作简单稳定,利于控制等优点。
具体实施时,上述试验可以采用图6所示的蓄冷工质试验设备进行,所述蓄冷工质试验设备,包括一个整体呈封闭状态的试验容器11,试验容器11上端连通设置有进水管道12,下端向外连通设置有带开关阀的出水管道13,试验容器上端还开设有配料添加入口14,试验容器内腔下端安装设置有电加热模块15,内腔上端中部固定设置有温度探头16,试验容器上端和/或下端外侧还安装有电磁装置17,试验容器下端外部还安装有振荡发生装置18,还包括控制中心(图中未显示),控制中心分别和电加热模块、温度探头、电磁装置以及振荡发生装置连接。
这样上述试验设备可以方便用于完成上述试验步骤。具体试验时,先通过进水管道加入水到试验容器内腔中,然后通过配料添加入口加入对应比例的表面活性剂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并配置为试验用蓄冷工质,具体加入时可以先加入表面活性剂并用振荡发生装置振荡使其分布均匀,然后再加入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并使用振荡发生装置振荡使其分布均匀,完成试验用蓄冷工质的配置。需要增大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比例操作时,可以同样采用先加入表面活性剂并振荡均匀后再加入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并振荡均匀的方式实现。然后可以通过控制电磁装置施加磁场作用并根据需要调整磁场大小,控制电加热模块按照固定功率加热,记录温度探头达到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该预定温度大于水的常温小于沸腾温度即可。然后即可按照上述具体试验步骤完成试验过程。故该试验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于试验实施操作,保证试验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
其中,试验容器11至少一侧还设置有透明材料制得的沿高度方向设置的观察窗19。这样方便观察内部情况。
其中,试验容器11内腔形状和大小与蓄冷槽内腔形状和大小一致。
这样,使得试验更具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保证试验结果的应用效果。
其中,蓄冷工质试验设备的电磁装置17和蓄冷槽的电磁装置一致。
这样,使得试验更具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保证试验结果的应用效果。
其中,振荡发生装置18为超声振荡器。能够更好地提高振荡搅拌效果。
其中,试验容器周向和底部外壁上设置有恒温水浴夹层20,以及和恒温水浴夹层20连通的水浴循环水入口和水浴循环水出口,水浴循环水入口和水浴循环水出口外接恒温水浴控制装置(图中未显示)。
这样,可以在配置蓄冷工质时,提高恒温水浴环境,有利于蓄冷工质的配置,蓄冷工质最优在50℃恒温水浴要求下配置。
其中,试验容器内腔中还接入有两根间隔并列排布的通电导线21,一根通电导线上连接有一段长铂丝22(可取100mm长度),另一根通电导线上连接有一段和长铂丝并列的短铂丝23(可取40mm长度以方便计算),长铂丝和短铂丝上各自连接有一个热电偶24,所述通电导线和热电偶分别和控制中心相连并形成瞬态双热线法测量系统。
这样,还可以利用本试验设备,实现瞬态双热线法测量,完成对蓄冷工质具体热导率大小的测定,以方便完善试验数据和验证以及反馈试验效果。具体瞬态双热线法测量为现有技术,不在此详细介绍。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能够更好地提高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优点。

Claims (10)

1.一种蓄冷槽装置,包括蓄冷槽,蓄冷槽内装有蓄冷工质,还包括位于蓄冷槽内的输入用换热结构和输出用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输入用换热结构为蒸发器盘管且位于蓄冷槽内腔一端端部,输出用换热结构为换热盘管且位于蓄冷槽内腔另一端端部,蓄冷工质中带有晶核,晶核导热性大于蓄冷工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槽装置,其特征在于,输入用换热结构和输出用换热结构分别设置于蓄冷槽内腔的上下方向的两端端部;
所述相变储能介质为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晶核为长条形的磁性晶核材料,还包括有设置在蓄冷槽外的电磁装置,蓄冷槽内腔位于电磁装置磁场作用范围内且蓄冷槽内腔内的磁场方向和输入用换热结构以及输出用换热结构相对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晶核材料为负载有四氧化三铁的碳纳米管。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槽装置,其特征在于, 蓄冷工质为包括水、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其中表面活性剂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质量比例为的(0.5-3):1,水和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质量比例为(100-1000):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冷槽装置,其特征在于,蓄冷工质由以下方法制备:1)将按照比例要求的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水中,在40-60℃水浴条件下超声振荡15-25分钟,得到具有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2)将按照比例要求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加入到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搅拌均匀,然后在40-60℃水浴条件下进行超声振荡,超声振荡每5分钟后停止10分钟再继续振荡,直至振荡时间累积超过30分钟,获得蓄冷工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冷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由以下步骤获得:a将多壁碳纳米管采用浓硝酸进行酸化处理后洗涤至中性再烘干;b取定量的酸化后多壁碳纳米管加入定量纯水,并使其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碳纳米管分散液;c取一定量FeCl3·6H2O和FeCl2·4H2O混合并加入纯水配为铁盐溶液;d将b步骤获得的碳纳米管分散液加入c步骤获得的铁盐溶液,在搅拌状态下加入氨水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散剂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并使其负载在碳纳米管上;e待反应完毕后,使反应物沉淀并采用纯水反复洗涤呈中性后,干燥得到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冷槽装置,其特征在于,a步骤具体为:将多壁碳纳米管放入烘箱中烘烤除去碳纳米管中的水分,按照1g多壁碳纳米管对应90-110mL浓硝酸的比例将二者混合后在55-75℃水浴中回流处理2-4小时,再自然冷却到室温,然后纯水洗涤至中性,采用抽滤装置抽滤后,移至干燥箱中烘干;
b步骤中,按0.05g多壁碳纳米管对应10mL纯水比例混合加入,并超声振荡10分钟完成均匀分散;
c步骤中FeCl3·6H2O和FeCl2·4H2O按照质量比例2.7:1取量后,并按照FeCl2·4H2O和多壁碳纳米管质量比(0.5-2):1的比例加入到纯水;
d步骤中采用磁力搅拌的方式实现搅拌,滴加氨水质量分数为25%,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散剂的添加质量为碳纳米管的0.5-1倍,先滴加氨水再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然后在70℃温度下反应30分钟;
e步骤中,反应完毕后,采用磁铁置于反应容器侧壁外部将反应产物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吸合固定在反应容器侧壁,倒出其余反应产物和反应溶液;同时在纯水洗涤的过程中,采用相同方式依靠磁铁将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吸合在洗涤容器侧壁再倾倒洗涤液,直至洗涤呈中性。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冷槽装置,其特征在于,蓄冷槽中, 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最佳添加比例,以及对应的控制磁场大小由试验方法获得,所述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获取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b将对应比例的表面活性剂和获取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按照最小比例要求添加到水中,配置成为试验用蓄冷工质;c在试验用蓄冷工质一端以固定加热效率加热,在试验用蓄冷工质另一端检测其温度大小,加热过程中持续对试验用蓄冷工质施加指向加热端到检测端方向的固定磁场,获得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值时所需时间大小;d依次调节增大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的比例,再重复c步骤检测,获得所需最小时间值对应的Fe3O4-CNTs复合纳米粒子添加比例,并确认为最佳比例;e将固定磁场替换为可控磁场,将蓄冷工质固定为最佳比例,依次调节在不同的磁场大小下重复c步骤操作,获得所需最小时间值对应的磁场大小,确认为最佳控制磁场大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冷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采用以下的蓄冷工质试验设备进行,所述蓄冷工质试验设备,包括一个整体呈封闭状态的试验容器,试验容器上端连通设置有进水管道,下端向外连通设置有带开关阀的出水管道,试验容器上端还开设有配料添加入口,试验容器内腔下端安装设置有电加热模块,内腔上端中部固定设置有温度探头,试验容器上端和/或下端外侧还安装有电磁装置,试验容器下端外部还安装有振荡发生装置,还包括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分别和电加热模块、温度探头、电磁装置以及振荡发生装置连接。
CN202110665394.2A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蓄冷槽装置 Active CN1133399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5394.2A CN113339911B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蓄冷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5394.2A CN113339911B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蓄冷槽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9911A true CN113339911A (zh) 2021-09-03
CN113339911B CN113339911B (zh) 2022-09-02

Family

ID=77475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65394.2A Active CN113339911B (zh) 2021-06-16 2021-06-16 一种蓄冷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3991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8990A (ja) * 2003-07-31 2005-02-24 Abi:Kk 蓄熱構造体および冷蔵保管庫
CN101082434A (zh) * 2007-07-05 2007-12-05 南京大学 自循环式蓄冷空调系统
CN106810719A (zh) * 2017-02-24 2017-06-09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热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373163A (zh) * 2019-08-01 2019-10-25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一种空气能蓄冷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8990A (ja) * 2003-07-31 2005-02-24 Abi:Kk 蓄熱構造体および冷蔵保管庫
CN101082434A (zh) * 2007-07-05 2007-12-05 南京大学 自循环式蓄冷空调系统
CN106810719A (zh) * 2017-02-24 2017-06-09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热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373163A (zh) * 2019-08-01 2019-10-25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一种空气能蓄冷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马连湘: "Fe3O4包覆碳纳米管磁流体制备及其在磁场中热导率的研究", 《功能材料》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9911B (zh) 2022-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u et al. A review on the effect of external fields on solidification, melting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JP4703699B2 (ja) 磁気冷凍用磁性材料、磁気冷凍デバイスおよび磁気冷凍システム
US7536866B2 (en) Magnetic refrigerator
JP5859117B2 (ja) 磁気冷凍用材料および磁気冷凍デバイス
US6676772B2 (en) Magnetic material
Gopalan et al. Inverse magnetocaloric effect in sol–gel derived nanosized cobalt ferrite
JP4987514B2 (ja) 磁気冷凍材料、及び磁気冷凍装置
JP4783406B2 (ja) 磁気冷凍デバイス、磁気冷凍システムおよび磁気冷凍方法
JP2012237544A (ja) 磁気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該システム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CN113357724B (zh) 冰蓄冷空调系统
JP2009204234A (ja) 磁気冷凍装置用磁性材料、熱交換容器および磁気冷凍装置
Parekh et al. Ternary monodispersed Mn0. 5Zn0. 5Fe2O4 ferrite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and magnetic characterization
Liu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nano-particle mixed as thermal storage material
Yu et al. Magnetic and cryogenic magnetocaloric properties of GdPO4 nanorods
JP2010077484A (ja) 磁気冷凍用磁性材料、磁気冷凍デバイスおよび磁気冷凍システム
CN113339911B (zh) 一种蓄冷槽装置
CN113252378B (zh) 一种蓄冷槽蓄冷工质试验方法
CN113310339B (zh) 利用电网峰谷负荷差的电能储能利用方法
JPWO2011039804A1 (ja) 磁気冷凍用磁性材料、磁気冷凍デバイスおよび磁気冷凍システム
US20200294697A1 (en) Perovskite manganese oxides with strong magnetocaloric effect and uses thereof
Xing et al. Ice thermal energy storage enhancement using aligned carbon nanotubes under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Xing et al. Improving the solid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deionized water using magnetically oriented CNT by Fe3O4 nanoparticles as magnetic agents
CN113388374A (zh) 一种磁性碳纳米管应用方法
CN107910151B (zh) 一种非稀土磁致冷材料kbbfo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836755A (zh) 硼酸钆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