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5221A - 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及汽车安全气囊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及汽车安全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5221A
CN113335221A CN202110761774.6A CN202110761774A CN113335221A CN 113335221 A CN113335221 A CN 113335221A CN 202110761774 A CN202110761774 A CN 202110761774A CN 113335221 A CN113335221 A CN 113335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cylinder
airbag
hous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617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超逸
晏小龙
张玉红
刘绍川
段绍仙
胡亚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East Joy Long Motor Airba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East Joy Long Motor Airba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East Joy Long Motor Airba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East Joy Long Motor Airba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6177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352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35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52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包括:排气筒体,所述排气筒体的一端密封设置在气袋的排气孔上且其内部与所述排气孔连通;拉带,所述拉带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筒体的另一端连接;以及激发装置,所述激发装置与所述拉带的另一端连接并将所述拉带拉紧,当所述激发装置接收到点火信号时,所述激发装置被点爆,使得所述拉带松脱。还公开了一种包含上述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的汽车安全气囊。本发明可根据实际状况通过拉带控制排气筒体的打开或者关闭来调节气袋内的压力,以避免气袋在展开过程中对体重较小或坐姿不正的乘坐人员造成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及汽车安全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气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及安装有该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的汽车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气囊是汽车被动安全约束系统中的一种安全装置,能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瞬时点爆,从而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汽车安全气囊中作为重要部件的气袋在气囊点爆时充满气体,将车内人员与方向盘或仪表板隔开,从而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气袋在展开过程中所需气体压力非常大,对于正常体重和正常坐姿的车内人员是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然而,由于气袋在展开过程中的冲击很大,容易对体重较小或坐姿不正的乘坐人员造成伤害,尤其是对前排的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
为此,本申请人经过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该结构可根据实际状况来调整气袋内的输出压力,以避免在展开过程中对乘坐人员造成伤害。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有上述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的汽车安全气囊。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包括:
排气筒体,所述排气筒体的一端密封设置在气袋的排气孔上且其内部与所述排气孔连通;
拉带,所述拉带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筒体的另一端连接,当所述拉带被拉紧时,所述拉带将所述排气筒体的另一端拉入气袋内部,并在气袋内部压力作用下使得所述排气筒体的另一端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拉带松脱时,所述排气筒体在排气压力作用下打开并进入打开状态;以及
激发装置,所述激发装置与所述拉带的另一端连接并将所述拉带拉紧,当所述激发装置接收到点火信号时,所述激发装置被点爆,使得所述拉带松脱。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筒体呈锥形筒体结构,其与气袋的排气孔连接的端口大,其与拉带连接的端口小。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筒体由一片筒体侧片缝纫而成,或者由两片筒体侧片缝纫而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筒体与所述拉带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至少一出气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激发装置为小型气体发生器,其包括激发壳体、点火器和分离薄片,所述激发壳体内构成有点火器安装腔室,所述激发壳体的一侧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点火器安装腔室连通的开口,所述点火器安装在所述激发壳体内且与汽车电子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分离薄片固定安装在所述激发壳体的开口上,所述拉带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分离薄片上;当所述点火器接收到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发送的点火信号时,所述点火器被点爆,使得所述激发壳体内形成高温高压气体,所述分离薄片在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下被顶开,从而使得所述拉带松脱。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分离薄片上设置有薄弱槽。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拉带的另一端通过螺钉或铆钉固定在所述分离薄片上。
作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包括:
气囊壳体;
固定安装在所述气囊壳体的内侧底面上的气囊固定夹板;
固定安装在所述气囊壳体内的气体发生器;以及
折叠安装在所述气囊壳体内的气袋;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上述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气囊壳体的内侧底面上开设有激发装置安装基座,在所述气囊固定夹板位于所述激发装置安装基座的上方的位置处开设有激发装置固定通孔,所述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中的激发装置的激光壳体由上圆柱体、中圆柱体和下圆柱体组合而成,其中,所述中圆柱体的直径大于所述上圆柱体和下圆柱体的直径,同时也大于所述激光装置固定通孔;安装时,所述激光壳体的下圆柱体嵌设在所述激光装置安装基座内,所述中圆柱体位于所述激光装置安装基座与激发装置固定通孔之间,所述上圆柱体穿过所述激发装置固定通孔后向上延伸。
由于采用了如上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可根据实际状况通过拉带控制排气筒体的打开或者关闭来调节气袋内的压力,以避免气袋在展开过程中对体重较小或坐姿不正的乘坐人员造成伤害。本发明的结构可靠性更好,成本更优。本发明的激发装置安装简便,稳定性好,无需增加多余零部件,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排气筒体被拉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处于打开状态(排气筒体未被拉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排气筒体被拉紧)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处于打开状态(排气筒体未被拉紧)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排气筒体展开后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排气筒体展开后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排气筒体展开后的又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汽车安全气囊的内部示意图。
图9是发明的汽车安全气囊的内部截面示意图。
图10是发明的汽车安全气囊的背面示意图。
图11是发明的汽车安全气囊的气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发明的汽车安全气囊的气囊固定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至图4,图中给出的是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100,包括排气筒体110、拉带120以及激光装置130。
排气筒体110的一端密封设置在气袋500的排气孔510上且其内部与排气孔510连通。排气筒体110呈锥形筒体结构,其与气袋500的排气孔510连接的端口大,其与拉带120连接的端口小。
拉带120的一端与排气筒体110的另一端连接,拉带120与排气筒体110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两个出气口111、112。当然,出气口的数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数量,其应根据排气要求而设定。当拉带120被拉紧时,拉带120将排气筒体110的另一端拉入气袋500的内部,并在气袋500的内部压力作用下使得排气筒体110的另一端处于关闭状态,即排气筒体110的出气口111、112处于关闭状态,气袋500内的气体无法从排气筒体110排出,如图3所示。当拉带120松脱时,排气筒体110在排气压力作用下打开并进入打开状态,即排气筒体110的出气口111、112处于打开状态,气袋500内的气体通过排气筒体110排出。本发明可根据实际状况通过拉带120控制排气筒体110的打开或者关闭来调节气袋内的压力,以避免气袋500在展开过程中对体重较小或坐姿不正的乘坐人员造成伤害。
参见图5,排气筒体110由一片筒体侧片110a缝纫而成,排气筒体110与拉带120为一体式结构;或者,参见图6,排气筒体110由一片筒体侧片110b缝纫而成,再将拉带120与缝纫好的排气筒体110进行缝纫,排气筒体110与拉带120为分体式结构;又或者,参见图7,排气筒体110由两片筒体侧片110c、110d缝纫而成,排气筒体110与筒体侧片110c为一体式结构,如图7所示。
激光装置130与拉带120的另一端连接并将拉带120拉紧,当激光装置130接收到点火信号时,激光装置130被点爆,使得拉带120松脱。具体地,参见图8和图9,激光装置130为小型气体发生器,其包括激发壳体131、点火器(图中未示出)和分离薄片132。激发壳体131内构成有点火器安装腔室,激发壳体131的一侧端面上开设有与点火器安装腔室连通的开口。点火器安装在激发壳体131内且与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连接。分离薄片132固定安装在激发壳体131的开口上,拉带120的另一端通过螺钉或铆钉133等方式固定连接在分离薄片132上,分离薄片132上设置有薄弱槽,便于使得点爆时拉带120松脱。当汽车发生碰撞事件且车内传感器探测到车内存在体重较小或者坐姿不正的乘坐人员时,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向激光装置130的点火器发出点火信号,激光装置130的点火器被点爆,使得激发壳体131内形成高温高压气体,分离薄片132的薄弱槽在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下被顶开,从而使得拉带120松脱。
参见图8至图10,图中给出的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包括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100、气囊壳体200、气囊固定夹板300、气体发生器400和气袋500。气囊壳体20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气囊固定夹板300固定安装在气囊壳体200的内侧底面上,气体发生器400固定安装在气囊壳体200内,气袋500折叠安装在气囊壳体200内。
参见图11,在气囊壳体200的内侧底面上开设有激发装置安装基座210。参见图12,在气囊固定夹板300位于激发装置安装基座210的上方的位置处开设有激发装置固定通孔310,激发装置固定通孔310为圆形孔、椭圆形孔、正方形孔或异形孔中的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100中的激发装置130的激光壳体131由上圆柱体131a、中圆柱体131b和下圆柱体131c组合而成;其中,中圆柱体131b的直径大于上圆柱体131a和下圆柱体131c的直径,同时也大于激光装置固定通孔310。安装时,激光壳体131的下圆柱体131c嵌设在激光装置安装基座210内,中圆柱体131b位于激光装置安装基座210与激发装置固定通孔310之间,上圆柱体131a穿过激发装置固定通孔310后向上延伸,分离薄片132固定设置在上圆柱体131a的顶面上。
激发装置130固定及安装具体方式为:由于气囊固定夹板300在气袋500的内部,激发装置130先从底部穿过气袋500,再穿入气囊固定夹板300上的激发装置固定通孔310中。然后,将安装有激发装置130的气囊固定夹板300连同气袋500一同装入气囊壳体200中,激发装置130的下圆柱体131c可装入气囊壳体200的激发装置安装基座210内。激发装置130的中圆柱体131b直径较大,即可通过气囊固定夹板300的激发装置固定通孔310与气囊壳体200的激发装置安装基座210上下约束,起到固定的作用,结构可靠性更好,成本更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气筒体,所述排气筒体的一端密封设置在气袋的排气孔上且其内部与所述排气孔连通;
拉带,所述拉带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筒体的另一端连接,当所述拉带被拉紧时,所述拉带将所述排气筒体的另一端拉入气袋内部,并在气袋内部压力作用下使得所述排气筒体的另一端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拉带松脱时,所述排气筒体在排气压力作用下打开并进入打开状态;以及
激发装置,所述激发装置与所述拉带的另一端连接并将所述拉带拉紧,当所述激发装置接收到点火信号时,所述激发装置被点爆,使得所述拉带松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筒体呈锥形筒体结构,其与气袋的排气孔连接的端口大,其与拉带连接的端口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筒体由一片筒体侧片缝纫而成,或者由两片筒体侧片缝纫而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筒体与所述拉带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至少一出气口。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装置为小型气体发生器,其包括激发壳体、点火器和分离薄片,所述激发壳体内构成有点火器安装腔室,所述激发壳体的一侧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点火器安装腔室连通的开口,所述点火器安装在所述激发壳体内且与汽车电子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分离薄片固定安装在所述激发壳体的开口上,所述拉带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分离薄片上;当所述点火器接收到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发送的点火信号时,所述点火器被点爆,使得所述激发壳体内形成高温高压气体,所述分离薄片在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下被顶开,从而使得所述拉带松脱。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薄片上设置有薄弱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带的另一端通过螺钉或铆钉固定在所述分离薄片上。
8.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包括:
气囊壳体;
固定安装在所述气囊壳体的内侧底面上的气囊固定夹板;
固定安装在所述气囊壳体内的气体发生器;以及
折叠安装在所述气囊壳体内的气袋;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壳体的内侧底面上开设有激发装置安装基座,在所述气囊固定夹板位于所述激发装置安装基座的上方的位置处开设有激发装置固定通孔,所述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中的激发装置的激光壳体由上圆柱体、中圆柱体和下圆柱体组合而成,其中,所述中圆柱体的直径大于所述上圆柱体和下圆柱体的直径,同时也大于所述激光装置固定通孔;安装时,所述激光壳体的下圆柱体嵌设在所述激光装置安装基座内,所述中圆柱体位于所述激光装置安装基座与激发装置固定通孔之间,所述上圆柱体穿过所述激发装置固定通孔后向上延伸。
CN202110761774.6A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及汽车安全气囊 Pending CN1133352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1774.6A CN113335221A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及汽车安全气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1774.6A CN113335221A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及汽车安全气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5221A true CN113335221A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82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61774.6A Pending CN113335221A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及汽车安全气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3522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71671B2 (en) Active ve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irbag systems
US7017945B2 (en) Active ve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irbag systems
EP1742821B1 (en) Flexible housing for an airbag module
EP0405710B1 (en) Inflatable restraint
KR20080114009A (ko) 에어백의 압력조절장치
CN216301022U (zh) 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及汽车安全气囊
CN112550204A (zh) 一种汽车驾驶员安全气囊及方法
CN113335221A (zh) 一种新型自适应气袋排气孔结构及汽车安全气囊
JPH0790744B2 (ja) 乗員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48175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527779B1 (ko) 차량용 커튼 에어백의 전개 분리장치
CN101468632A (zh) 车顶分离型气囊
CN217892765U (zh) 一种侧气囊用冷气式气体发生器
KR100305927B1 (ko) 자동차의 사이드 에어백
KR100510359B1 (ko) 자동차용 운전석 에어백
KR100622119B1 (ko) 자동차용 조수석 에어백 모듈
KR100512856B1 (ko) 자동차용 2단 운전석 에어백
JPH06127322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030026468A (ko) 자동차용 테더 및 벤트홀 연결형 에어백 쿠션
JPH072036A (ja) エアバッグ用車室内圧力調整装置
JPH04228341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020097431A (ko) 승객용 에어백 연결장치
JPH0939709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9990012755U (ko) 에어백 전개시 실내 감압구조
KR20040088722A (ko) 인플레이터의 가스배출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Sun Chaoyi

Inventor after: Zhu Tao

Inventor after: Yan Xiaolong

Inventor after: Zhang Yuhong

Inventor after: Liu Shaochuan

Inventor after: Duan Shaoxian

Inventor after: Hu Yajuan

Inventor before: Sun Chaoyi

Inventor before: Yan Xiaolo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Yuhong

Inventor before: Liu Shaochuan

Inventor before: Duan Shaoxian

Inventor before: Hu Ya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