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24766A - 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24766A
CN113324766A CN202110594088.4A CN202110594088A CN113324766A CN 113324766 A CN113324766 A CN 113324766A CN 202110594088 A CN202110594088 A CN 202110594088A CN 113324766 A CN113324766 A CN 1133247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cooler
air
test
pressur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940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费洪庆
黄德惠
胡金蕊
陈存福
丰伟
刘宁
张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AW Jiefang Qingdao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AW Jiefang Qingdao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AW Jiefang Qingdao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9408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2476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24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47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性能检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连接增压空气模拟单元,模拟测试发动机进气增压后进入中冷器的加热过程;连接中冷器散热单元,模拟测试环境空气进入中冷器的冷却过程;将连接有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中冷器散热单元的中冷器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中冷器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模拟出发动机进气对中冷器的加热过程,模拟出环境空气对中冷器的冷却过程,从而模拟出中冷器所处的温度、气压环境,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中冷器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为之后获得车辆行驶工况下的数据提供保障。

Description

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性能检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车载中冷器是汽车增压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件,在增压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由增压器增压完成的空气温度可以升高到160℃,甚至高达200℃以上。同时,排气涡轮增压器增压能力受到发动机排气的影响,会产生周期变动的转速波动,这种周期性的排气变化直接影响增压器的另一侧空气增压变化,产生相似的周期性波动,对中冷器的散热性能、密封性能和结构可靠性产生影响,尤其是在160℃以上的高温状态下。
对中冷器进行车载工况下的模拟测试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针对中冷器的现有测试方案基本很难达到车用工况下的测试。如中冷器应变测试,热冲击台架试验,中冷器台架性能测试等参考汽车行业标准QC/T 828-2010《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规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大都是基于非车用工况条件下的测试,只能用于中冷器振动、热冲击、散热性能等单一要素测试;如中国专利201010563444.8—《一种多介质组合型换热器试验台》,其中提供了一种包括中冷器和水/油换热器多介质组合型试验台,测试范围广,可用于满足多种类型及型号的换热器性能试验,但不能考虑整车具体车用工况及对应路面激励反馈,无法模拟中冷器在车用行驶工况下的状态,进而无法得到车辆行驶工况下的数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及系统,以解决无法模拟中冷器在车用行驶工况下的状态,进而无法得到车辆行驶工况下的数据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连接增压空气模拟单元,模拟测试发动机进气增压后进入中冷器的加热过程;
连接中冷器散热单元,模拟测试环境空气进入所述中冷器的冷却过程;
将连接有所述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所述中冷器散热单元的所述中冷器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中冷器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
该模拟方法通过模拟出发动机进气对中冷器的加热过程,模拟出环境空气对中冷器的冷却过程,从而模拟出中冷器所处的温度、气压环境,将连接有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中冷器散热单元的中冷器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中冷器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此时中冷器的温度、气压以及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与汽车行驶过程中一致,为之后获得车辆行驶工况下的数据提供保障。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增压空气模拟单元,模拟测试发动机进气增压后进入中冷器的冷却过程的步骤包括:
压缩空气并以预设流量输出;
对输出的空气加热、稳压以预设压力和温度输出,并通过所述中冷器;
获得通过所述中冷器之后的温度和压力。
压缩空气以预设流量输出,模拟出发动机进气增压时的最初流量状态,之后对输出的空气加热,模拟出发动机进气增压后的温度状态,由于温度上升会导致压力增大,需要经过稳压后模拟出进气增压后的压力状态,最后输送至中冷器,此时中冷器接收的空气达到预定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压缩空气并以预设流量输出的步骤包括:
空气通过空气压缩机后注入储气罐;
流量阀门控制所述储气罐的出口流量。
空气压缩机在工作时气压很不稳定、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使用储气罐可以把气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消除管路中气流的脉动,同时空气压缩机输出压缩空气就有了缓冲的地方,经过储气罐之后由流量阀门精确控制储气罐的出口流量。
作为优选,所述对输出的空气加热、稳压,再通过所述中冷器的步骤包括:
空气加热器加热至预设温度;
之后,经过稳压罐稳压至预设压力。
空气加热器能够精确地加热空气至预定温度,此时压力会发生一定变化,之后经过稳压罐将压力调整为预设压力。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中冷器散热单元,模拟测试环境空气进入所述中冷器的冷却过程的步骤包括:
离心风机将外界空气输出为具有预设风速的冷却风;
使所述冷却风依次通过车辆进气格栅和所述中冷器的冷侧的散热翅片;
测量所述冷却风通过所述中冷器之前和之后的温度以及所述中冷器的冷侧的空气流量。
离心风机输出的冷却风经过车辆进气格栅模拟出环境空气与中冷器接触,冷却风吹过散热翅片对中冷器进行散热。
作为优选,所述离心风机将外界空气输出具有预设风速的冷却风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车速要求和轮毂试验换算方法确定所述预设风速。
作为优选,所述将连接有所述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所述中冷器散热单元的所述中冷器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测试所述中冷器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的步骤包括:
用简化车架将连接有所述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所述中冷器散热单元的所述中冷器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
将道路试验获得的路谱数据输入所述六自由度台架。
简化车架连接中冷器,模拟出中冷器安装在汽车上,将道路试验获得的路谱数据输入所述六自由度台架,模拟出汽车的行驶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将连接有所述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所述中冷器散热单元的所述中冷器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所述中冷器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步骤之前还包括:
确认所述中冷器的热平衡误差小于5%。
在试验过程中,中冷器的热平衡误差需达到5%以内,方能按试验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未达到热平衡误差标准不能进行相应数据采集,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作为优选,所述确认所述中冷器的热平衡误差小于5%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中冷器的热侧放热量Qh以及冷侧吸热量Qc计算热平衡误差Δ,其中,热侧放热量Qh、冷侧吸热量Qc以及热平衡误差Δ的表达式分别为:
Qh=mh×Cp,h×(Th,in-Th,out);
Qc=mc×Cp,c×(Tc,out-Tc,in);
Figure BDA0003090534790000051
通过中冷器的热侧放热量Qh以及冷侧吸热量Qc计算热平衡误差Δ。
一种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系统,包括:
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空气压缩机、储气罐、流量阀门、空气加热器、稳压罐和泄压罐,所述中冷器设置在所述稳压罐和所述泄压罐之间,所述稳压罐和所述中冷器之间还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压力计和第一流量计,所述中冷器和所述泄压罐之间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计;
中冷器散热单元,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冷器之前和之后的冷却进气模块和电子冷却风扇,所述电子冷却风扇和所述中冷器之间设有第二流量计和第三温度传感器;和
六自由度台架。
空气压缩机压缩空气后注入储气罐,储气罐的出口由流量阀门控制流量进而以预设流量输出,空气加热器对输出的空气加热后送入稳压罐进行稳压,通过中冷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压力计、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计分别能够测得发动机进气通过中冷器前后的温度和压力,最后排出至泄压罐进行泄压。冷却进气模块将环境空气通过中冷器的散热翅片,第二流量计和第三温度传感器分别测试环境空气通过中冷器前后的温度和压力,环境空气和发动机进气互不干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对于上述模拟方法,通过模拟出发动机进气对中冷器的加热过程,模拟出环境空气对中冷器的冷却过程,从而模拟出中冷器所处的温度、气压环境,将连接有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中冷器散热单元的中冷器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中冷器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此时中冷器的温度、气压以及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与汽车行驶过程中一致,为之后获得车辆行驶工况下的数据提供保障。
对于上述模拟系统,空气压缩机压缩空气后注入储气罐,储气罐的出口由流量阀门控制流量进而以预设流量输出,空气加热器对输出的空气加热后送入稳压罐进行稳压后再通过中冷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压力计、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计分别能够测得发动机进气通过中冷器前后的温度和压力,最后排出至泄压罐进行泄压。冷却进气模块将环境空气通过中冷器的散热翅片,第二流量计和第三温度传感器分别测试环境空气通过中冷器前后的温度和压力,环境空气和发动机进气互不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系统中冷却进气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
1-空气压缩机、2-储气罐、3-流量阀门、4-空气加热器、5-稳压罐、6-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一压力计、8-第一流量计、9-中冷器、10-第二温度传感器、11-第二压力计、12-泄压罐、13-冷却进气模块、131-离心风机、132-冷却空气流量计、133-车辆进气格栅、134-第四温度传感器、14-第二流量计、15-第三温度传感器、16-电子冷却风扇、17-发动机舱式风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该模拟系统包括增压空气模拟单元、中冷器散热单元以及一个六自由度台架,增压空气模拟单元连接中冷器9,用于模拟测试发动机进气增压后进入中冷器9的加热过程,连接中冷器散热单元也连接中冷器9,用于模拟测试环境空气进入中冷器9的冷却过程,将连接有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中冷器散热单元的中冷器9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中冷器9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
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空气压缩机1、储气罐2、流量阀门3、空气加热器4、稳压罐5和泄压罐12,中冷器9设置在稳压罐5和泄压罐12之间,稳压罐5和中冷器9之间还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6、第一压力计7和第一流量计8,中冷器9和泄压罐12之间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0和第二压力计11。
空气压缩机1压缩空气后注入储气罐2,储气罐2的出口由流量阀门3控制流量进而以预设流量输出,空气加热器4对输出的空气加热后送入稳压罐5进行稳压,再通过中冷器9至泄压罐12,第一温度传感器6、第一压力计7、第二温度传感器10和第二压力计11分别能够测得发动机进气通过中冷器9前后的温度和压力,最后排出至泄压罐12进行泄压。
中冷器散热单元包括设置在中冷器9之前的冷却进气模块13和设置在中冷器9之后的电子冷却风扇16,电子冷却风扇16和中冷器9之间设有第二流量计14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5。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冷却风扇16的末端还连接发动机舱式风洞17。
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进气和环境空气流经中冷器9的全过程互不干涉。
参见图2,冷却进气模块13包括依次连接的离心风机131、冷却空气流量计132、车辆进气格栅133和第四温度传感器134。
六自由度台架可实现空间六个自由度的运动,即:俯仰、侧倾、横摆三个方向的转动以及纵向、横向、垂向三个方向的直线运动,可用于模拟车辆在道路行驶状况。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六自由度台架能够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中冷器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系统的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模拟方法。
该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连接增压空气模拟单元,模拟测试发动机进气增压后进入中冷器9的加热过程
S200、连接中冷器散热单元,模拟测试环境空气进入中冷器9的冷却过程。
S300、将连接有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中冷器散热单元的中冷器9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中冷器9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
通过模拟出发动机进气对中冷器9的加热过程,模拟出环境空气对中冷器9的冷却过程,从而模拟出中冷器9所处的温度、气压环境,将连接有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中冷器散热单元的中冷器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中冷器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此时中冷器9的温度、气压以及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与汽车行驶过程中一致,为之后获得车辆行驶工况下的数据提供保障。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00、S200和S300之间相互独立,本申请目的是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测试中冷器的性能,所以考虑到汽车行驶过程中,对中冷器9的冷却过程和加热过程同时进行,所以S100、S200和S300均同时进行。
进一步,步骤S100包括:
S101、压缩空气并以预设流量输出。
S102、对输出的空气加热、稳压以预设压力和温度输出,再通过中冷器9。
S103、获得通过中冷器9之后的温度和压力。
压缩空气以预设流量输出,模拟出发动机进气增压时的最初流量状态,之后对输出的空气加热,模拟出发动机进气增压后的温度状态,由于温度上升会导致压力增大,需要经过稳压后模拟出进气增压后的压力状态,最后输送至中冷器9,此时中冷器9接收的空气达到预定效果。
进一步,S101、压缩空气并以预设流量输出的步骤具体包括:
S1011、空气通过空气压缩机1后注入储气罐2。
S1012、流量阀门4控制储气罐3的出口流量。
空气压缩机1在工作时气压很不稳定、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使用储气罐2可以把气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消除管路中气流的脉动,同时空气压缩机1输出压缩空气就有了缓冲的地方,经过储气罐2之后由流量阀门3精确控制储气罐3的出口流量。
进一步,S102、对输出的空气加热、稳压,再通过中冷器9的步骤具体包括:
S1021、空气加热器4加热至预设温度。
S1022、之后,经过稳压罐5稳压至预设压力。
空气加热器4能够精确地加热空气至预定温度,此时压力会发生一定变化,之后经过稳压罐5将压力调整为预设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流量、预设温度和预设压力是预先确定的,该确定过程根据整车道路试验发动机测试或发动机台架测试性能数据确定。换言之,不同进气流量、压力和温度在试验时对应不同的整车及发动机运行工况。
进一步,步骤S200包括:
S201、离心风机131将环境空气输出为具有预设风速的冷却风。
S202、冷却风依次通过车辆进气格栅133和中冷器9的冷侧的散热翅片。
S203、测量冷却风通过中冷器9之前和之后的温度以及中冷器9的冷侧的空气流量。
离心风机131将环境空气输出为具有预设风速的冷却风,再经过车辆进气格栅133模拟出环境空气与中冷器9接触,冷却风吹过散热翅片对中冷器9进行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S201离心风机131将环境空气输出为具有预设风速的冷却风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根据车速要求和轮毂试验换算方法确定预设风速。可以理解为,不同车速和不同类型、尺寸的轮毂在试验时对应不同的预设风速。
进一步步骤S300包括:
S301、用简化车架将连接有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中冷器散热单元的中冷器9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
S302、将道路试验获得的路谱数据输入六自由度台架。
简化车架连接中冷器9,模拟出中冷器9安装在汽车上,将道路试验获得的路谱数据输入六自由度台架,模拟出汽车的行驶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300之前还包括:确认中冷器9的热平衡误差小于5%。
在试验过程中,中冷器9的热平衡误差需达到5%以内,方能按试验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未达到热平衡误差标准不能进行相应数据采集,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确认中冷器9的热平衡误差小于5%的步骤包括:
根据中冷器9的热侧放热量Qh以及冷侧吸热量Qc计算热平衡误差Δ,其中,热侧放热量Qh、冷侧吸热量Qc以及热平衡误差Δ的表达式分别为:
Qh=mh×Cp,h×(Th,in-Th,out);
Qc=mc×Cp,c×(Tc,out-Tc,in);
Figure BDA0003090534790000121
通过中冷器9的热侧放热量Qh以及冷侧吸热量Qc计算热平衡误差Δ。
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模拟系统,空气压缩机1压缩空气后注入储气罐2,储气罐2的出口由流量阀门3控制流量进而以预设流量输出,空气加热器4对输出的空气加热后送入稳压罐5进行稳压后再通过中冷器9,第一温度传感器6、第一压力计7、第二温度传感器10和第二压力计11分别能够测得发动机进气通过中冷器9前后的温度和压力,最后排出至泄压罐12进行泄压。冷却进气模块13将环境空气通过中冷器9的散热翅片,第二流量计14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5分别测试环境空气通过中冷器9前后的温度和压力,环境空气和发动机进气互不干涉。
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模拟方法,通过模拟出发动机进气对中冷器9的加热过程,模拟出环境空气对中冷器9的冷却过程,从而模拟出中冷器9所处的温度、气压环境,将连接有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中冷器散热单元的中冷器9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中冷器9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此时中冷器9的温度、气压以及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与汽车行驶过程中一致,为之后获得车辆行驶工况下的数据提供保障。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连接增压空气模拟单元,模拟测试发动机进气增压后进入中冷器(9)的加热过程;
连接中冷器散热单元,模拟测试环境空气进入所述中冷器(9)的冷却过程;
将连接有所述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所述中冷器散热单元的所述中冷器(9)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所述中冷器(9)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增压空气模拟单元,模拟测试发动机进气增压后进入中冷器的冷却过程的步骤包括:
压缩空气并以预设流量输出;
对输出的空气加热、稳压以预设压力和预设温度输出并通过所述中冷器;
获得通过所述中冷器之后的温度和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并以预设流量输出的步骤包括:
空气通过空气压缩机(1)后注入储气罐(2);
流量阀门(3)控制所述储气罐(2)的出口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输出的空气加热、稳压,再通过所述中冷器(9)的步骤包括:
空气加热器(4)加热至预设温度;
之后,经过稳压罐(5)稳压至预设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中冷器散热单元,模拟测试环境空气进入所述中冷器(9)的冷却过程的步骤包括:
离心风机(131)将外界空气输出为具有预设风速的冷却风;
使所述冷却风依次通过车辆进气格栅(133)和所述中冷器(9)的冷侧的散热翅片;
测量所述冷却风通过所述中冷器(9)之前和之后的温度以及所述中冷器(9)的冷侧的空气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131)将外界空气输出为具有预设风速的冷却风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车速要求和轮毂试验换算方法确定所述预设风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连接有所述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所述中冷器散热单元的所述中冷器(9)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测试所述中冷器(9)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的步骤包括:
用简化车架将连接有所述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所述中冷器散热单元的所述中冷器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
将道路试验获得的路谱数据输入所述六自由度台架。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连接有所述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和所述中冷器散热单元的所述中冷器(9)以整车布置形式固定在六自由度台架上,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所述中冷器(9)受到道路和整车载荷步骤之前还包括:
确认所述中冷器(9)的热平衡误差小于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所述中冷器(9)的热平衡误差小于5%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中冷器(9)的热侧放热量Qh以及冷侧吸热量Qc计算热平衡误差Δ,其中,热侧放热量Qh、冷侧吸热量Qc以及热平衡误差Δ的表达式分别为:
Qh=mh×Cp,h×(Th,in-Th,out);
Qc=mc×Cp,c×(Tc,out-Tc,in);
Figure FDA0003090534780000031
10.一种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增压空气模拟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空气压缩机(1)、储气罐(2)、流量阀门(3)、空气加热器(4)、稳压罐(5)和泄压罐(12),中冷器(9)设置在所述稳压罐(5)和泄压罐(12)之间,所述稳压罐(5)和所述中冷器(9)之间还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6)、第一压力计(7)和第一流量计(8),所述中冷器(9)和所述泄压罐(12)之间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0)和第二压力计(11);
中冷器散热单元,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冷器(9)之前和之后的冷却进气模块(13)和电子冷却风扇(16),所述电子冷却风扇(16)和所述中冷器(9)之间设有第二流量计(14)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5);和
六自由度台架。
CN202110594088.4A 2021-05-28 2021-05-28 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33247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94088.4A CN113324766A (zh) 2021-05-28 2021-05-28 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94088.4A CN113324766A (zh) 2021-05-28 2021-05-28 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24766A true CN113324766A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22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94088.4A Pending CN113324766A (zh) 2021-05-28 2021-05-28 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2476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37413A (zh) * 2021-12-31 2022-03-04 常州湖南大学机械装备研究院 汽车电机运行环境模拟系统
CN114199584A (zh) * 2021-11-30 2022-03-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热平衡测试台架
CN114608832A (zh) * 2022-03-03 2022-06-10 广州大华德盛热管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冷器的试验方法及试验装置
CN114755029A (zh) * 2022-03-17 2022-07-15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待试验车辆热平衡性能试验平台及试验方法、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22524A (ko) * 2001-09-11 2003-03-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시험용 엔진의 냉각수 유입 검출장치
KR20080052876A (ko) * 2006-12-08 2008-06-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인터쿨러 내구성 시험장치
CN102095447A (zh) * 2010-11-29 2011-06-15 北京丰凯换热器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介质组合型换热器试验台
CN112098122A (zh) * 2020-08-19 2020-12-18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整车热管理系统的散热器冷热冲击台架试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22524A (ko) * 2001-09-11 2003-03-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시험용 엔진의 냉각수 유입 검출장치
KR20080052876A (ko) * 2006-12-08 2008-06-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인터쿨러 내구성 시험장치
CN102095447A (zh) * 2010-11-29 2011-06-15 北京丰凯换热器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介质组合型换热器试验台
CN112098122A (zh) * 2020-08-19 2020-12-18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整车热管理系统的散热器冷热冲击台架试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代宝民等: "《热工基础课程实验教程》", 31 August 2018, 天津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99584A (zh) * 2021-11-30 2022-03-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热平衡测试台架
CN114137413A (zh) * 2021-12-31 2022-03-04 常州湖南大学机械装备研究院 汽车电机运行环境模拟系统
CN114137413B (zh) * 2021-12-31 2024-02-27 常州湖南大学机械装备研究院 汽车电机运行环境模拟系统
CN114608832A (zh) * 2022-03-03 2022-06-10 广州大华德盛热管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冷器的试验方法及试验装置
CN114608832B (zh) * 2022-03-03 2022-11-08 广州大华德盛热管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冷器的试验方法及试验装置
CN114755029A (zh) * 2022-03-17 2022-07-15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待试验车辆热平衡性能试验平台及试验方法、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24766A (zh) 中冷器整车道路试验的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08087717B (zh) 一种液氢及高压氢联合加氢系统及加注方法
CN106848352A (zh) 基于电堆模拟器的燃料电池空气供应子系统匹配测试方法
JP5079815B2 (ja) 燃焼機関のegr回路の出力における排気ガス温度の推定方法
Chowdhury et al. Total Thermal management of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BEVs)
Kuang et al. Research on control strategy for a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based on secondary loop cooling
US20150361864A1 (en) Control of radiator cooling fans
CN111929087A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性能多功能测试台架
CN101672729A (zh) 高空低气压内燃机压气机特性模拟试验台
JP2012504728A (ja) ウェイストゲート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05973582B (zh) 一种空调风道高低温载流疲劳试验装置
CN112098122B (zh) 一种基于整车热管理系统的散热器冷热冲击台架试验方法
CN206974675U (zh)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开发匹配试验台
CN113339309A (zh) 一种燃料电池空压机测试系统及方法
US2009032046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ammonia for treating exhaust gas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in a motor vehicle
CN107782639A (zh) 催化单元的背压测试装置
CN102104162A (zh) 车用氢燃料的冷却加注方法
Broatch et al. Numerical assessment of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in electrified powertrains
CN102914563B (zh) 用于汽车的臭氧转化传感器
CN109141887A (zh) 发动机热管理性能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N106940430A (zh) 电池包模拟仿真工况热分析方法及系统
CN207366383U (zh) 催化单元的背压测试装置
Pischinger et al. Development of fuel cell system air management utilizing hil tools
CN107356443A (zh) 空调机组检修试验装置
CN110566328B (zh) 一种发动机进排气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