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06590A - 排障设备和轨道车辆、轨道车辆排障设备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排障设备和轨道车辆、轨道车辆排障设备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06590A CN113306590A CN202110360783.4A CN202110360783A CN113306590A CN 113306590 A CN113306590 A CN 113306590A CN 202110360783 A CN202110360783 A CN 202110360783A CN 113306590 A CN113306590 A CN 1133065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bstacle
- side plate
- plate
- deflector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19/00—Wheel guards; Bumper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 B61F19/06—Nets, catchers, or the like for catching obstacles or removing them from the tr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排障设备和轨道车辆、轨道车辆排障设备的控制方法,排障设备包括主排障板,所述主排障板包括呈夹角布置并分设于两侧的第一排障侧板和第二排障侧板,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均为前侧和底部开口的罩体结构;所述排障设备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排障侧板、所述第二排障侧板内的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所述第一翼缘部、所述第二翼缘部能够分别沿所述第一排障侧板、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的内侧移动,并向下伸出所述第一排障侧板、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的上边缘。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能够向下伸出,从而调节主排障板的下压高度,以实现较优的防飞溅效果,减少障碍物飞溅损坏轨旁设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障设备和轨道车辆、轨道车辆排障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的车头下方会设置排障设备,用于清理轨道上的障碍物。轨道包括位于两侧的两根车轨,轨道车辆支撑于车轨并沿车轨行走。当排障设备进行排障操作时,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容易导致飞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排障设备,包括主排障板,所述主排障板包括呈夹角布置并分设于两侧的第一排障侧板和第二排障侧板,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均为前侧和底部开口的罩体结构;所述排障设备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排障侧板、所述第二排障侧板内的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所述第一翼缘部、所述第二翼缘部能够分别沿所述第一排障侧板、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的内侧移动,并向下伸出所述第一排障侧板、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的上边缘。
可选地,还包括驱动机构和用于感知障碍物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主排障板、所述第一翼缘部、所述第二翼缘部中至少一者设有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达到预定值时,所述驱动机构控制所述第一翼缘部、所述第二翼缘部缩回或停止伸出。
可选地,还包括控制单元和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检测所述主排障板与轨面的距离,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检测的距离启闭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相靠近的内端相接并相通,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相远离且分别朝向两侧的外端均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相接的位置上方开设有朝向前方的梯形开口。
可选地,所述排障设备包括开口朝向后方的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呈开口朝向后方的U型,所述安装壳的两侧开设有缺口,所述主排障板安装于所述安装壳内,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的外端连接于所述 U型板的两侧,且所述外端的开口与所述缺口对应;所述主排障板还包括过渡板,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的顶部通过所述过渡板与所述安装壳的前端内壁封闭衔接。
可选地,还包括可移动排障板,所述可移动排障板能够移动伸出所述主排障板的底部以进行排障;所述可移动排障板包括V型构件,所述V型构件匹配地装配于所述主排障板的后方,所述可移动排障板的宽度小于所述主排障板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相接,且相接位置自底部向上向后倾斜形成前侧尖端,所述可移动排障板与所述主排障板匹配,并能够贴合所述主排障板移动。
可选地,所述主排障板开设有第一长孔,所述排障设备还包括连接杆和驱动部,所述连接杆一端插入所述第一长孔并连接所述第一翼缘部或所述第二翼缘部,所述连接杆还设有限制所述连接杆脱离所述第一长孔的限位部,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连接杆沿所述第一长孔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翼缘部或所述第二翼缘部移动;
或,所述主排障板开设有沿所述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孔,所述第一翼缘部和所述第二翼缘部通过对应的第二螺栓插入所述第二长孔与所述主排障板连接;
或,所述第一翼缘部、所述第二翼缘部分别开设有沿所述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孔,所述第一翼缘部和所述第二翼缘部通过对应的第二螺栓插入所述第二长孔与所述主排障板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的车头下方设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排障设备,所述主排障板用于清理车轨的轨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排障设备的控制方法,基于上述第三项所述的排障设备,检测所述主排障板与轨面的距离,当检测的距离处于预设值,则控制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启动,所述预设值为零或接近零的范围值;当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大于预设值,控制轨道车辆降速,和/或,控制所述第一翼缘部、所述第二翼缘部缩回或停止伸出。
本方案中,主排障板包括呈夹角布置的第一排障侧板和第二排障侧板,二者之间的尖端有利于较好地进行排障,减少流阻,同时第一排障侧板和第二排障侧板为罩体结构,在排障的同时利于将障碍物、气流限制在罩体的空间内,可降低排障设备周围的空气湍流度,降低该区域的气动噪声,同时可以限制障碍物飞溅。而且,排障设备还设有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能够分别沿第一排障侧板、第二排障侧板的内侧移动,并向下伸出排障侧板的上边缘,从而调节主排障板的下压高度,相当于可以调节主排障板的抑制角δ,从而可根据障碍物的高度、质地调节,以实现较优的防飞溅效果,减少障碍物飞溅损坏轨旁设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排障设备设于轨道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排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示出排障设备的后方;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排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示出排障设备的前侧;
图5为图2的侧视图;
图6为图3的仰视图;
图7为图4中第一排障侧板的侧视图;
图8为图1中主排障板和安装壳的轴测视图;
图9为图8的A-A向剖视图;
图10为图2中主排障板的后视图;
图11为图10中可移动排障板和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可移动排障板的示意图;
图13为图4的正视图;
图14为图3中驱动机构位置处的放大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提供排障设备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
图17为图16的仰视图;
图18为图16的右视图;
图19为图15中主排障板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0为图18中可移动排障板和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1-20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排障设备;
11-主排障板;111-第一排障侧板;111a-上边缘;111b-底部边缘;112- 第二排障侧板;113-过渡板;11b-第一长孔;11c-第二长孔;11a-前侧尖端;
12-可移动排障板;
13-安装壳;
141-第一翼缘部;142-第二翼缘部;
151-固定架;152-第二气缸;153-滑块;154-滑轨;155-第一气缸;156- 连接杆;157-限位部;158-螺栓;
16-横杆;
171-第一位置传感器;172-第一压力传感器;181-第二位置传感器;182- 第二压力传感器;
100-轨道车辆;200-车轨;200a-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排障设备1设于轨道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排障设备1的结构示意图,示出排障设备1的后方;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1中排障设备1的结构示意图,示出排障设备1的前侧;图5为图2的侧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前”、“后”以轨道车辆前进方向为基准,朝向前进方向为“前”,反之为“后”。
本实施例中的排障设备1设置在轨道车辆100车头的下方,用于排除轨道上的障碍物。排障设备1包括主排障板11,用于排障操作,图3、4 中本实施例的主排障板11具体包括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分别位于两侧并呈夹角布置,夹角布置形成的开口朝向后方,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相交的位置处于主排障板11的中线,即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沿主排障板11的中线对称布置,主排障板11的中线也和轨道车辆100的中线重合。主排障板11整体沿轨道车辆100的宽度方向延伸,横跨过道床上的两根车轨200(如图13所示),这样可以清理到轨面200a以上的障碍物,比如排障设备1为排雪设备,用于清理轨面200a上方的积雪。
本实施例中的主排障板11包括呈夹角布置并分设于两侧的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即大致呈V型设置,这样第一排障侧板111 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相交的位置可以形成朝向前方的前侧尖端11a,以形成犁刃,达到破碎、清理障碍物的目的,同时利于气流向两侧流动,可以减少气动阻力。
此外,进一步地,如图4、5所示,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 112为前侧和底部开口的导流罩体结构,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相靠近的内端相接并相通,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 相远离且分别朝向两侧的外端均开口,另外,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的顶部上边缘还向前下方做一定程度的弯曲,第一排障侧板111 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的底部边缘则大致水平设置。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为流线型的导流罩结构,自前端向后呈外扩态势的曲面延伸,外端开口也呈与车体两侧走向大致相同的斜切口结构,如此可尽可能地降低气动阻力。可见,本实施例中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 为由板结构卷制形成的罩体结构,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 可以分体也可以整体设置。本实施例中将主排障板11设为罩体结构,利于将障碍物、气流限制在罩体的空间内,可降低排障设备1周围的空气湍流度,降低该区域的气动噪声。当然,作为其他选择,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并非必须为图2所示的曲面结构,或者主排障板11也并非要设为V型结构,比如C型结构。
为了减少气动阻力,主排障板11的罩体结构可设计为流线形的曲面造型,具体地,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的曲面造型可由四个角度控制,如图6-9所示,图6为图3的仰视图;图7为图4中第一排障侧板111的侧视图;图8为图1中主排障板11和安装壳13的轴测视图;图9为图8的A-A向剖视图。
如图6所示,主排障板11的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的夹角为张角α;如图7所示,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相接形成的前侧尖端11a自底部向后向上倾斜,前侧尖端11a中部棱线与底部边缘的夹角为倾角β,图7示出第一排障侧板111的底部边缘111b;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的顶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迎角γ;如图8、9所示,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的顶部上边缘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抑制角δ。通过调节张角α,可以控制主排障板11的开度,调节倾角β可以控制主排障板11的锐度,开度和锐度的调节均可以影响气动阻力和排障能力。调节迎角γ可以控制主排障板11 与轨道车辆100行进方向的角度,本实施例中迎角γ较小,主排障板11 的顶部近似水平。调节抑制角δ可以控制主排障板11对障碍物的下压程度,可以调节防飞溅的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11、13,该实施例中的排障设备1还包括分别位于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内的第一翼缘部141、第二翼缘部142,图11中两个翼缘部具体为板结构。第一翼缘部141、第二翼缘部142可移动,第一翼缘部141、第二翼缘部142能够分别沿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内侧移动,并可以向下伸出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的上边缘,这里向下伸出并非要求竖直向下,而是根据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上边缘的角度确定,图4中,排障侧板的上边缘向下弯曲一定角度,第一翼缘部141和第二翼缘部142可沿上边缘斜向下伸出,当然,翼缘部斜向下或者竖直向下都可以,斜向下更为平缓,可以减小流阻。可见,通过翼缘部调节主排障板11的下压高度,相当于可以调节抑制角δ,从而根据障碍物(比如积雪等)的高度、质地调节,以实现较优的防飞溅效果,减少障碍物(比如积雪等)飞溅损坏轨旁设施。
可继续参阅图13,主排障板11和第一翼缘部141、第二翼缘部142 中至少一者设置用于感知障碍物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172,障碍物压力同样是与障碍物接触时所产生的压力。第一压力传感器172检测的压力大于预设值时,表明主排障板11排障压力较大,预设值可以是主排障板11 和第一翼缘部141或第二翼缘部142的材料屈服极限值,或者略小于材料屈服极限值,或者是在屈服极限值上下波动的范围值等,为避免损伤排障设备以及可能导致的行车危险,可以控制轨道车辆降速。还可以控制第一翼缘部141、第二翼缘部142停止伸出,防止继续伸出进一步增加压力,或者缩回一定距离,或者直接缩回至初始位置,第一翼缘部141、第二翼缘部142的初始位置即位于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内部。
如图13所示,主排障板11还设有第一位置传感器171,用于检测排障主体11与轨面200a的距离,与第一位置传感器171类似,第一位置传感器171也可以是内嵌非接触式传感器,例如电磁式、光电式、差动变压器式等。第一位置传感器171具体设于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 112的下边缘附近,同时排障设备配设控制单元,当检测到与轨面200a的距离达到预设值时,可开启上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72,预设值为零或接近零的范围值,未达到预设值时,则关闭第一压力传感器172。检测的距离为零或接近零,表明轨面200a上面有障碍物,具有清障需求,主排障板 11已经参与排障工作,此时具有监测压力的必要,从而开启第一压力传感器172,避免第一压力传感器172常开,节省电量的同时可以延长第一压力传感器172的使用寿命。预设值是接近零的范围值时,有利于及时进行压力检测,也可避免检测的距离在小范围内波动时,频繁启闭第一压力传感器17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排障设备1还包括可移动排障板12和驱动机构,其中,可移动排障板12也是用于排障操作,驱动机构可以驱动可移动排障板12移动,如图4所示,驱动机构可以驱动可移动排障板12移动以伸出主排障板11的底部,此时可移动排障板12的高度低于主排障板 11的高度,则可移动排障板12可以对低于轨面200a的区域进行排障操作。为了提高行驶的安全性,主排障板11和车轨200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预定间距,当较低的障碍物处于主排障板11和道床上表面之间无法得到有效清理而影响车辆行驶时,可以根据排障需求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可移动排障板12 下降伸出主排障板11的底部,从而达到清理目的,同时还能改善车底气流场环境,减小行车气动阻力。
可结合图13理解,为了自动控制可移动排障板12的移动,还设置第二位置传感器181,第二位置传感器181用于检测可移动排障板12与其下方基体的距离,这里的基体指的是可移动排障板12下方的区别于排障设备的物体,一般而言,无障碍物时,基体为轨道的道床床面,或者直接为地面,当具有障碍物例如积雪时,则基体为积雪上表面。第二位置传感器181 可以是内嵌非接触式传感器,比如电磁式、光电式、差动变压器式等。本方案中传感器主要示出在图13中,其余附图未予体现。
驱动机构具体的控制策略是:
当第二位置传感器181检测的距离处于第一预设值,则驱动机构控制可移动排障板12不伸出或者缩回至初始位置,即处于初始位置不伸出或者从当前伸出的位置缩回至初始位置,初始位置即未伸出主排障板11底部的原始位置,这里的第一预设值可以是可移动排障板12与道床床面的距离,表明可移动排障板12的下方无障碍物,第一预设值可以是接近可移动排障板12与道床床面距离的范围值,表明可移动排障板12下方无障碍物或者障碍物的高度较小,尚无需进行排障操作。在检测的距离处于第一预设值时,可移动排障板12不伸出工作,或者是障碍物已不存在、高度较低,可移动排障板12可以从伸出工作状态缩回至初始位置不参与排障工作;
当第二位置传感器181检测的距离处于第二预设值,第二预设值小于第一预设值,也可以是范围值,表明存在障碍物,且障碍物达到一定高度具有排障需求,此时控制可移动排障板12伸出,即从初始位置伸出或者保持在当前伸出状态,伸出的距离也可以根据检测的距离调节,比如,障碍物高度较高,则伸出较短距离,障碍物高度偏低,则伸出较长距离,以满足排障需求;
当检测的距离处于第三预设值,第三预设值小于第二预设值,第三预设值也可以是范围值,表明障碍物高度过高,比如,第三预设值可以是0 或者接近0的范围值,此时伸出可移动排障板12排障会承受较大的排障压力,可能对可移动排障板12造成损伤,则控制可移动排障板12不伸出或从伸出状态缩回至初始位置。
与此相关地,可移动排障板12可以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182,如图13 所示,第二压力传感器182用于感知障碍物的压力,即感知可移动排障板 12在排障过程中和障碍物接触时所产生的压力,当第二压力传感器182检测压力达到预定值时,驱动机构可控制可移动排障板12缩回或停止伸出,压力的预定值可以是可移动排障板12材料的屈服极限值,或者略小于材料屈服极限值,或者是在屈服极限值上下波动的范围值等。即,当排障压力偏大时,可能对可移动排障板12造成损坏,此时,可以停止伸出可移动排障板12,即防止排障压力进一步增大,或者,更为保险,可缩回可移动排障板12,可以是缩回一定距离但仍然处于伸出主排障板11底部的状态,也可以是直接缩回到初始位置。本文的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第三预设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文不做限制。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可移动排障板12的宽度可以设为小于主排障板 11的宽度,位于主排障板11两侧排障位置之间,这样,当轨道车辆处于车轨200上时,可移动排障板12可以处于两根车轨200之间,驱动机构可以驱动可移动排障板12下降至主排障板11之下,高度可以低于两侧的两根车轨200,则可移动排障板12有利于清理两根车轨200之间低于轨面200a位置的障碍物,而且可移动排障板12升降时不会接触到轨道两侧的车轨200,任何时候不会影响到行车安全。
请继续参考图6,并结合图10-12所示,图10为图2中主排障板11 的后视图;图11为图10中可移动排障板12和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12 为图11中可移动排障板12的示意图。
与V型的主排障板11相对应,此时的可移动排障板12包括V型构件, V型构件匹配地装配于主排障板11的后方。可以结合图4理解,主排障板 11两侧的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相接,在主排障板11的中部形成前侧尖端11a,前侧尖端11a并非竖直,如图7所示,前侧尖端 11a自底部逐渐向后倾斜形成犁刃,如图12所示,作为可移动排障板的V 型构件和主排障板11的前侧尖端11a匹配。可移动排障板12的V型构件包括呈夹角布置的第一三角板121和第二三角板122,分别对应于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此时的V型构件可以相对贴合在主排障板11中下方的前侧尖端11a的背部,这里的贴合并不限定于完全贴附,可以是贴附也可以是具有很小间距,最好是保证V型构件伸出后与主排障板 1能够共同形成完整无缝的排障板结构,提高排障效果。
正常工况下,由主排障板11进行排障的操作,当需要对道床上较低位置的障碍物进行排除时,可以驱动V型构件下降,则V型构件会向前向下做倾斜轨迹的移动,从而从主排障板11的中部前端伸出,则V型构件可以对较低位置进行排障操作。
请继续参考图3、4、6,并结合图13理解,图13为图4的正视图。
主排障板11的中部上方,即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相接位置的上方开设有朝向前方的梯形开口,如此设置,便于气流及障碍物 (例如是雪颗粒)的流通,气流和障碍物可以从梯形开口进入两侧的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的罩体结构内,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该区域的气动阻力和气动噪声。经研究,设置开口且设置为梯形的开口,气流和障碍物在梯形开口的引流作用下,可以更为顺畅地向两侧流动,相较于其他形状的开口,气动噪声的降低最为明显。
请继续参考图2,排障设备1还包括用于和轨道车辆100实现连接的安装壳13,安装壳13呈开口朝向后方的U型翼缘结构,与轨道车辆100 的车头随型设置。主排障板11位于安装壳13中,安装壳13的两侧侧壁设有缺口,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连接于安装壳13,且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的外端开口分别对应于两侧的缺口。此外,由于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为卷曲的曲面罩体结构,为了和安装壳13保持封闭衔接,主排障板11还设有过渡板113,过渡板 113衔接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的顶部与安装壳13的前端内壁,为了和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的曲面导流罩体结构配合,过渡板113为反曲面造型,以平滑地衔接安装壳13和主排障板11,如图4所示,过渡板113的中部还隆起形成梯形,配合梯形开口。安装壳 13与车头匹配,整体呈平滑过渡,可有效降低车头鼻尖区域的气动阻力,同时作为主排障板11的安装构件。
具体地,请继续参考图10-12和14,驱动机构包括固定架151,固定架151固定于主排障板11的后方,具体地,固定架15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的背部。固定架151上设有上下延伸的滑轨154,驱动机构还包括滑块153和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具体为第一气缸155,滑块153和可移动排障板12连接,如图11所示,作为可移动排障板12的V型构件的两侧通过一横杆16连接,滑块153连接于横杆16,为了提高驱动的稳定性和可移动排障板12的耐冲击性能,更设置两组滑块153滑轨154,作为第一驱动部的第一气缸155设于两组滑块 153滑轨154之间,第一气缸155的一端固定于固定架151,另一端固定于横杆16。第一气缸155和滑块153、滑轨154的设置较为简单,且驱动稳定,可以理解,驱动机构驱动V型构件的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电机驱动、丝杠丝母传动等,也可以手动调整,比如通过螺栓调整升降。
本实施例中的主排障板11的倾角β小于90度,相对应地,V型构件也存在大致相同的倾角β,此时,滑块153并非沿滑轨154在竖直方向移动,而是有一定倾角,滑块153沿滑轨154倾斜向下移动,即向前向下移动,继而带动V型构件斜向下移动,使得V型构件大致贴合主排障板11 移动,以隐藏到主排障板11的后方,或者在需要对较低位置排障时,移动可移动排障板,使其部分伸出至主排障板11的底部之下。V型构件和主排障板11的前侧尖端11a形态匹配,从而在排障时继续保持大致相同的排障效果,而且相互贴合以及贴合移动,也可以维持气流的相对稳定。当然,可移动排障板12与主排障板11沿前后方向具有一定间距也不影响临时排障功能的发挥,可移动排障板12也不限于是V型构件,凡是能够进行排障的结构形态均可以。
请继续参考图14,图14为图3中驱动机构位置处的放大图。
如图14所示,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具体也为气缸,可定义为第二气缸152。驱动机构还包括连接杆156,连接杆156的一端和第二气缸152铰接,连接杆156的另一端插入开设于主排障板11顶部的第一长孔11b,连接杆156插入第一长孔11b后与位于第一排障侧板111或第二排障侧板112内部的翼缘部连接,另外,连接杆156还配设有限位部 157,限位部157的尺寸大于第一长孔11b的宽度,以限制连接杆156向下穿出第一长孔11b,限位部157可以是固定于连接杆156的卡片,也可以是连接杆156一体形成的环形凸起,另外,由于连接杆156的端部连接有第一翼缘部141或第二翼缘部142,由于翼缘部无法穿过第一长孔11b,则连接杆156也不会向上脱离第一长孔11b,这样,连接杆156只能沿第一长孔11b移动,当第二气缸152伸缩时,连接杆156沿第一长孔11b移动,从而带动相应的第一翼缘部141或第二翼缘部142移动,第一长孔11b的延伸方向设计为:第一翼缘部141、第二翼缘部142随对应的连接杆156 移动时,可使其至少部分伸出第一排障侧板111或第二排障侧板112的上边缘,或隐藏到对应的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的罩体内,以调节抑制角δ。
这里连接杆156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气缸152,另一端穿过第一长孔11b 以与位于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内侧的翼缘部连接,可以简化驱动机构,无需在第一排障侧板111、第二排障侧板112的内侧设置驱动结构,尽量减少对内侧的气流、障碍物的影响。可以理解,与第一驱动部相似,第二驱动部也不限于包括第二气缸152,比如也可以采用电机,还可以手动螺纹调整位置等。
实施例2
请参考图15-20,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提供排障设备的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图17为图16的仰视图;图18为图16的右视图;图19为图15中主排障板处的放大示意图;图20为图18中可移动排障板和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的装配示意图。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相同结构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区别仅在于实施例1中可移动排障板12和第一翼缘部141、第二翼缘部142 均由驱动机构驱动,驱动机构具体包括第二气缸152和连接杆156等,驱动机构还可通过检测的压力或距离信号进行控制,而实施例2中第一翼缘部141、第二翼缘部142不通过驱动机构调节位置,可以手动调节第一翼缘部141、第二翼缘部142的位置。
如图19所示,第一排障侧板111和第二排障侧板112分别设有第二长孔11c,第二长孔11c沿对应翼缘部的移动方向延伸。第二长孔11c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图19中示出每个排障侧板设置三个第二长孔11c,第一翼缘部141和第二翼缘部142分别和对应的排障侧板通过穿过第二长孔11c的第一螺栓158连接。当需要调节翼缘部的位置时,松开第一螺栓158,可以拨动第一翼缘部141或第二翼缘部142沿对应的第二长孔11c移动,以伸出对应的排障侧板或缩回对应的排障侧板。可以理解,第二长孔设于翼缘部,通过第二螺栓穿过第二长孔连接翼缘部和排障侧板也是可以的,不再赘述。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排障设备,包括主排障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障板包括呈夹角布置并分设于两侧的第一排障侧板和第二排障侧板,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均为前侧和底部开口的罩体结构;所述排障设备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排障侧板、所述第二排障侧板内的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所述第一翼缘部、所述第二翼缘部能够分别沿所述第一排障侧板、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的内侧移动,并向下伸出所述第一排障侧板、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的上边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障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和用于感知障碍物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主排障板、所述第一翼缘部、所述第二翼缘部中至少一者设有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达到预定值时,所述驱动机构控制所述第一翼缘部、所述第二翼缘部缩回或停止伸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障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和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检测所述主排障板与轨面的距离,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检测的距离启闭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相靠近的内端相接并相通,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相远离且分别朝向两侧的外端均开口;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相接的位置上方开设有朝向前方的梯形开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障设备包括开口朝向后方的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呈开口朝向后方的U型,所述安装壳的两侧开设有缺口,所述主排障板安装于所述安装壳内,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的外端连接于所述U型板的两侧,且所述外端的开口与所述缺口对应;所述主排障板还包括过渡板,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的顶部通过所述过渡板与所述安装壳的前端内壁封闭衔接。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排障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移动排障板,所述可移动排障板能够移动伸出所述主排障板的底部以进行排障;所述可移动排障板包括V型构件,所述V型构件匹配地装配于所述主排障板的后方,所述可移动排障板的宽度小于所述主排障板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障侧板和所述第二排障侧板相接,且相接位置自底部向上向后倾斜形成前侧尖端,所述可移动排障板与所述主排障板匹配,并能够贴合所述主排障板移动。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排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障板开设有第一长孔,所述排障设备还包括连接杆和驱动部,所述连接杆一端插入所述第一长孔并连接所述第一翼缘部或所述第二翼缘部,所述连接杆还设有限制所述连接杆脱离所述第一长孔的限位部,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连接杆沿所述第一长孔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翼缘部或所述第二翼缘部移动;
或,所述主排障板开设有沿所述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孔,所述第一翼缘部和所述第二翼缘部通过对应的第二螺栓插入所述第二长孔与所述主排障板连接;
或,所述第一翼缘部、所述第二翼缘部分别开设有沿所述第一翼缘部、第二翼缘部移动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孔,所述第一翼缘部和所述第二翼缘部通过对应的第二螺栓插入所述第二长孔与所述主排障板连接。
9.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车头下方设有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排障设备,所述主排障板用于清理车轨的轨面。
10.轨道车辆排障设备的控制方法,基于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障设备,其特征在于,检测所述主排障板与轨面的距离,当检测的距离处于预设值,则控制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启动,所述预设值为零或接近零的范围值;当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压力大于预设值,控制轨道车辆降速,和/或,控制所述第一翼缘部、所述第二翼缘部缩回或停止伸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360783.4A CN113306590B (zh) | 2021-04-02 | 2021-04-02 | 排障设备和轨道车辆、轨道车辆排障设备的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360783.4A CN113306590B (zh) | 2021-04-02 | 2021-04-02 | 排障设备和轨道车辆、轨道车辆排障设备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06590A true CN113306590A (zh) | 2021-08-27 |
CN113306590B CN113306590B (zh) | 2022-10-04 |
Family
ID=77372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60783.4A Active CN113306590B (zh) | 2021-04-02 | 2021-04-02 | 排障设备和轨道车辆、轨道车辆排障设备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0659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73008A (zh) * | 2023-07-12 | 2023-08-11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轨道列车排障器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68707A (ja) * | 2004-11-22 | 2006-06-29 | Central Japan Railway Co | 高速鉄道車両の排障板 |
CN201882106U (zh) * | 2010-11-23 | 2011-06-29 | 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铁路车辆排障器 |
CN102476645A (zh) * | 2010-11-26 | 2012-05-30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机车排障器的连接装置 |
CN105292165A (zh) * | 2015-11-04 | 2016-02-03 | 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机车流线型排障器及机车 |
CN107472285A (zh) * | 2017-07-10 | 2017-12-15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动车组耐碰撞头车车体端部系统 |
CN207594985U (zh) * | 2017-12-07 | 2018-07-10 |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复合式外廊机车排障器 |
JP2019018672A (ja) * | 2017-07-14 | 2019-02-07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軌間可変車両の排障装置 |
CN109664911A (zh) * | 2019-01-14 | 2019-04-23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动车组排障装置 |
CN110329302A (zh) * | 2019-06-27 | 2019-10-15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整体可调的排障设备 |
-
2021
- 2021-04-02 CN CN202110360783.4A patent/CN11330659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68707A (ja) * | 2004-11-22 | 2006-06-29 | Central Japan Railway Co | 高速鉄道車両の排障板 |
CN201882106U (zh) * | 2010-11-23 | 2011-06-29 | 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铁路车辆排障器 |
CN102476645A (zh) * | 2010-11-26 | 2012-05-30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机车排障器的连接装置 |
CN105292165A (zh) * | 2015-11-04 | 2016-02-03 | 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机车流线型排障器及机车 |
CN107472285A (zh) * | 2017-07-10 | 2017-12-15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动车组耐碰撞头车车体端部系统 |
JP2019018672A (ja) * | 2017-07-14 | 2019-02-07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軌間可変車両の排障装置 |
CN207594985U (zh) * | 2017-12-07 | 2018-07-10 |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复合式外廊机车排障器 |
CN109664911A (zh) * | 2019-01-14 | 2019-04-23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动车组排障装置 |
CN110329302A (zh) * | 2019-06-27 | 2019-10-15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整体可调的排障设备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73008A (zh) * | 2023-07-12 | 2023-08-11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轨道列车排障器 |
CN116573008B (zh) * | 2023-07-12 | 2023-09-08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轨道列车排障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06590B (zh) | 2022-10-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981451B1 (en) | Improvements in the fuel efficiency of road vehicles | |
EP2802468B1 (en) | Truck fairing | |
US8276972B2 (en) | Undercarriage fairing | |
EP2476565B1 (en) | Air deflecting cover for vehicle | |
US20060252361A1 (en) | Aerodynamic truck trailer airflow control device | |
CN113306590B (zh) | 排障设备和轨道车辆、轨道车辆排障设备的控制方法 | |
EP1355819B1 (en) | Water-expelling mudguard for motor vehicles and the like | |
US5309653A (en) | Snow deflection system | |
CN112977526B (zh) | 排障设备和轨道车辆、轨道车辆排障设备的控制方法 | |
EP0150588A1 (en) | Suppression of spray from motor verhicles | |
US20160369464A1 (en) | Rail Vehicle Comprising Snow Plow | |
US5178436A (en) | Draft deflector for sliding roofs, removable roof sections or the like of motor vehicles | |
US7107710B2 (en) | Mounting bracket for side blade | |
CN117601807A (zh) | 一种可自吹扫的汽车空压机防护罩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849195B (zh) | 排障装置和轨道车辆 | |
US6913289B2 (en) | Front frame upper-wheel wings and rear catwalk, fan and engine guard for trash compactor machines | |
EP3560800B1 (en) | Spray suppression device | |
US20100059982A1 (en) | Mud Wing Having Directional Spray Suppression | |
WO2013022388A1 (en) | Aerodynamic system for reducing wind resistance of a vehicle | |
KR20100121184A (ko) | 디플렉터를 구비한 고속 제설기 | |
CA2020989C (en) | Snowplow deflection system protecting snowplow vehicles and windshields | |
CN213952000U (zh) | 一种导风防雪护栏板 | |
CN113525537B (zh) | 导流装置和汽车 | |
CA2508292C (en) | Mounting bracket for side blade | |
JP4112746B2 (ja) | 防風装置付車両防護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