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02802B -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02802B
CN113302802B CN202080009424.8A CN202080009424A CN113302802B CN 113302802 B CN113302802 B CN 113302802B CN 202080009424 A CN202080009424 A CN 202080009424A CN 113302802 B CN113302802 B CN 1133028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internal
side wall
terminal
internal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94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02802A (zh
Inventor
前田吉朗
大久保大辅
真室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02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2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02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2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7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contact of the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8Short-circuiting members for bridging contacts in a counterpar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连接器(10)具备多个内部端子(121、122)和外部端子(11)。多个内部端子(121、122)沿着方向(Dxc)彼此隔开间隔排列。多个内部端子(122)是与接地电位连接的端子。外部端子(11)配置于多个内部端子(121、122)的排列组的周围,并与接地电位连接。外部端子(11)具备:沿着方向(Dxc)延伸且与多个内部端子(121、122)并行的形状的侧壁构件(112)。内部端子(122)具有与侧壁构件(112)连接的连接部(1225)。

Description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排列的多个内部端子和包围多个内部端子的形状的外部端子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有具备接地接触端子和信号接触端子的连接器装置。接地接触端子与信号接触端子分别设置有规定个数。接地接触端子与信号接触端子沿着连接器装置的特定方向排列。
连接器装置具备壳体。壳体具有与接地接触端子和信号接触端子的排列方向平行的部分(侧部构件)。
侧部构件具备接触卡合部。接触卡合部是夹着接地接触端子的形状。侧部构件通过接触卡合部而与接地接触端子所连接的布线基板的接地电位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66477号公报
然而,由于接触卡合部是夹着接地接触端子的构造,所以导致接触卡合部还与同该接地接触端子相邻的其他端子接近。
因此,导致其他端子与接触卡合部耦合,无法实现阻抗匹配,连接器的传输特性劣化。
另一方面,若不使用接触耦合部,则由于侧部构件的接地状态而导致传输特性劣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外部端子的侧壁构件(侧部构件)并且传输特性优异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具备绝缘性构件、外部端子、多个内部端子。多个内部端子沿着第1方向彼此隔开间隔排列。多个内部端子包括:与信号线路连接的第1内部端子和与接地电位连接的第2内部端子。绝缘性构件对多个内部端子进行支承。外部端子隔着绝缘性构件而配置于多个内部端子的周围,并与接地电位连接。外部端子具备:沿着第1方向延伸并与多个内部端子的排列并行的形状的侧壁构件。第2内部端子具有与侧壁构件连接的连接部。
在该结构中,侧壁构件的在延伸方向的中途的位置经由第2内部端子而与接地电位连接。由此,侧壁构件的在延伸方向上的与接地电位连接的间隔变短,即便产生不必要的共振,其频率也变高。
根据该发明,使用外部端子的侧壁构件并且得到优异的传输特性。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的(B)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构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将侧壁构件和多个内部端子的配置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图3的(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接地用的第2内部端子和侧部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放大立体图,图3的(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接地用的第2内部端子和信号用内部端子和侧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放大立体图。
图4的(A)是表示连接器的反射损耗(RL)的频率特性的坐标图,图4的(B)是表示连接器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坐标图,图4的(C)是表示连接器的插入损耗(IL)的频率特性的坐标图。
图5的(A)、图5的(B)、图5的(C)是表示具有连接部的内部端子的派生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具有连接部的内部端子的派生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7的(A)和图7的(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形状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的嵌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的嵌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的嵌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的嵌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形状和配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形状和配置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的(A)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的(B)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构件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将侧壁构件和多个内部端子的配置部分放大的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各图中,纵横的尺寸关系被适当地强调而记载,不局限于与实际尺寸的纵横的尺寸关系一致。另外,为了容易观察附图,根据需要而省略一部分附图标记的记载。
(连接器10的构造)
如图1的(A)、图1的(B)所示,连接器10具备外部端子11、内部端子121、内部端子122和绝缘性构件130。此外,内部端子121的个数根据传输的信号的个数来决定。另外,内部端子122的个数也在本发明的概念所应用的范围内适当地决定。
连接器10是大致长方体形状,且是沿着方向Dxc较长、沿着方向Dyc较短的形状。连接器10具有安装面10R和嵌合面10F。连接器10在安装面10R与基板20对置的状态下安装于基板20。
内部端子121和内部端子122由具有导电性且容易变形的金属构成。
内部端子121和内部端子122沿着方向Dxc隔开间隔以两列配置。而且,两列沿着方向Dyc隔开间隔配置。例如,在图1的(A)、图1的(B)的情况下,在第1列R1中,从方向Dxc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依次排列有两个内部端子121、内部端子122、三个内部端子121、内部端子122和三个内部端子121。另外,在第2列R2中,从方向Dxc上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依次排列有两个内部端子121、内部端子122、三个内部端子121、内部端子122和三个内部端子121。此外,由多个内部端子构成的列不局限于两列,在适合于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为1列或者3列以上。
内部端子121和内部端子122的排列状态受绝缘性构件130保持。绝缘性构件130例如由树脂构成。
外部端子11配置于绝缘性构件130的表面。外部端子11具备两个端部构件111和两个侧壁构件112。外部端子11例如由具有导电性且容易加工的金属构成。
两个端部构件111在方向Dxc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更具体而言,在方向Dxc上,一个端部构件111在内部端子121和内部端子122的排列组(以下,称为内部端子的排列组)的一端侧配置。在方向Dxc上,另一个端部构件111在内部端子的排列组的另一端侧配置。
两个侧壁构件112在方向Dyc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更具体而言,在方向Dyc上,一个侧壁构件112配置于以第1列R1的内部端子的排列组为基准而与第2列R2的内部端子的排列组相反一侧处。在方向Dyc上,另一个侧壁构件112配置于以第2列R2的内部端子的排列组为基准而与第1列R1的内部端子的排列组相反一侧处。
两个侧壁构件112为在方向Dxc上延伸的形状。换言之,两个侧壁构件112是沿着各列的内部端子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形状。两个侧壁构件112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与一个端部构件111连接。两个侧壁构件112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与另一个端部构件111连接。
根据该结构,从方向Dzc观察时,外部端子11包围内部端子的排列组地配置。另外,在方向Dzc上,两个侧壁构件112相对于连接器10的安装面10R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方向Dzc是连接器10的厚度方向,且是与方向Dxc和方向Dyc正交的方向。换言之,连接器10的厚度方向是与对象方的连接器嵌合的方向。
这样的形状的连接器10安装于以下所示的基板20。
基板20具有基材210,并具有顶面211和底面212。基板20例如由陶瓷层叠体构成。在顶面211上形成有接地导体22、多个接地连接电极23和多个信号电极24。接地连接电极23与接地导体22连接。信号电极24通过导体非形成部240相对于接地导体22和接地连接电极23分离。信号电极24通过导通孔导电体(未图示)而与在基板20的内层部形成的导体图案(未图示)连接。
连接器10的内部端子121安装于信号电极24。信号电极24相对于接地导体22和接地连接电极23分离,且用于信号传输,因此,内部端子121作为信号传输用的内部端子发挥功能。即,内部端子121与本发明的“第1内部端子”对应。此外,内部端子121也可以包括电源供给用的端子。
连接器10的内部端子122安装于相对于它们各自设置的接地连接电极23。接地连接电极23连接于接地导体22,因此,内部端子122作为与接地电位连接的接地连接用的内部端子发挥功能。即,内部端子122与本发明的“第2内部端子”对应。
连接器10的外部端子11的端部构件111安装于接地导体22。
(内部端子的具体形状)
图3的(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接地用的第2内部端子与侧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放大立体图,图3的(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接地用的第2内部端子和信号用内部端子与侧壁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放大立体图。
内部端子121和内部端子122是例如将具有规定截面积的棒状的导体折弯而形成的。内部端子121和内部端子122的截面为大致矩形。内部端子121和内部端子122的截面积基本上相同。也可以是,内部端子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构件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的。
(内部端子122的形状)
如图3的(A)所示,内部端子122具备嵌合部1221、走线部1222、走线部1223、安装用端子部1224、连接部1225和内侧端部1226。
嵌合部1221的一端与内侧端部1226连接。嵌合部1221的另一端与走线部1222的一端连接。走线部1222的另一端与走线部1223的一端连接。走线部1223的另一端与安装用端子部1224连接。连接部1225与安装用端子部1224连接。这些部分沿着内部端子的长度方向DLt配置。而且,内部端子使长度方向DLt与上述的方向Dyc平行地被绝缘性构件130保持。
在与长度方向DLt正交的宽度方向DWt上观察时,嵌合部1221为U字形状。此外,U字形状不局限于U字,从走线部1222、内侧端部1226观察时具有突出的形状即可。此时,U字形状也包括具有曲率的形状、Ω形状。嵌合部1221配置为在连接器10的嵌合面10F侧开口。换言之,嵌合部1221的与长度方向DLt平行的部分配置于连接器10的安装面10R侧。通过在嵌合部1221上嵌合对象连接器的内部端子(省略图示),实现连接器10与对象连接器的电连接。
走线部1222主要成为沿着长度方向DLt延伸的形状,且向与嵌合部1221相反方向弯曲。走线部1223是在高度方向DHt上延伸的形状。
安装用端子部1224是沿着长度方向DLt以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内部端子122的安装用端子部1224与接地连接电极23抵接、接合。该“抵接、接合”的结构也可以是接地连接电极23经由焊料等导电性粘合剂而与内部端子122的安装用端子部1224连接的结构。
连接部1225是沿着高度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形状。连接部1225的与向安装用端子部1224连接的连接部相反一侧的端部遍及规定长度地与侧壁构件112抵接。
更具体而言,侧壁构件112是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为矩形的长方体形状,且具有内侧壁1121、外侧壁1122、底面壁1123和顶面壁1124。连接部1225与内侧壁1121抵接。通过连接部1225与内侧壁1121抵接,从而不使连接器的宽度增加便能够将连接部1225与侧壁构件112连接。
通过这样的结构,侧壁构件112经由内部端子122而与接地电位连接。
(内部端子121的形状)
如图3的(B)所示,相比于内部端子122,内部端子121在不存在连接部1225、且安装用端子部1224没有进入顶面壁1124与绝缘性构件130之间地延伸这点上不同。其他结构与内部端子122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内部端子121的安装用端子部1224与信号电极24抵接、接合。
通过该结构,内部端子121与信号电极24抵接、接合。另外,内部端子122与接地连接电极23抵接、接合。
(由本申请结构得到的作用效果的说明)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外部端子11的侧壁构件112在长度方向的中途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部位)处经由内部端子122而与接地电位连接。由此,与不存在连接部1225的现有结构比较,侧壁构件112的与接地电位连接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变短。换言之,也可以构成为,侧壁构件112与接地电位连接的部分不仅位于侧壁构件112的两端(一端和另一端),还在侧壁构件112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设置有多个。
例如,在现有结构中,侧壁构件112经由端部构件111而与接地电位连接。因此,侧壁构件112的与接地电位连接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同侧壁构件112的长度对应。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侧壁构件112的与接地电位连接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成为内部端子122的配置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三个内部端子121的间隔),比以往短。
由此,与侧壁构件112耦合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共振的频率变短。因此,该共振的频率比由连接器10传输的高频信号的频带高,从而可抑制由该共振产生的连接器10的传输损耗的增加。
换言之,内部端子122的配置间隔能够根据由连接器10传输的高频信号的最高频率决定。更具体而言,例如,内部端子122的配置间隔小于该最高频率的波长的1/2。更具体而言,相邻的内部端子122的配置间隔中最长的配置间隔小于该最高频率的波长的1/2。由此,即便为具有侧壁构件112的构造,连接器10的传输损耗的增加也受到抑制。
图4的(A)是表示连接器的反射损耗(RL)的频率特性的坐标图,图4的(B)是表示连接器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坐标图,图4的(C)是表示连接器的插入损耗(IL)的频率特性的坐标图。
如图4的(A)、图4的(B)、图4的(C)所示,通过使用本申请结构,可抑制在约27[GHz]~约28[GHz]产生的不必要的共振所引起的损耗。由此,本申请的连接器10能够将以往的连接器中例如只满足作为最高频率的25[GHz]的特性提高至作为最高频率的30[GHz]以上为止。
换言之,通过具备本申请发明的结构,连接器10能够使传输损耗低的频带扩大至更高频率。
此外,若不存在侧壁构件112,则连接器当然也能够应对至较高的频率。然而,由于不存在侧壁构件112,所以无法防止内部端子与外部环境间的干扰,作为结果,导致连接器的传输损耗增加。并且,由于不存在侧壁构件112,所以噪声辐射变大。
因此,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结构,连接器10抑制与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且将对应的频带扩大至更高频率,能够实现优异的传输特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连接部1225的一端固定于安装用端子部1224,另一端是自由端。而且,连接部1225通过作为自由端的另一端来与侧壁构件112的内侧壁1121抵接。此处,连接部1225是棒状的金属,因此,具有弹性。因此,连接部1225以规定的作用力与内侧壁1121抵接。由此,连接部1225被按压于内侧壁1121,连接部1225与侧壁构件112间的连接稳定,连接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侧壁构件112有时因向绝缘性构件130设置时施加的应力等而向内侧挠曲。此时,从侧壁构件112处也产生作用力。作为其结果,连接部1225与侧壁构件112间的连接稳定,连接可靠性提高。
(内部端子的派生结构)
图5的(A)、图5的(B)、图5的(C)、图6是表示具有连接部的内部端子的派生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5的(A)所示的内部端子122A、图5的(B)所示的内部端子122B、图5的(C)所示的内部端子122C、图6所示的内部端子122D在基本结构上与内部端子122相同,以下,仅对各自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在图5的(A)所示的内部端子122A中,连接部1225与安装用端子部1224连接。而且,连接部1225与侧壁构件112的外侧壁1122抵接。通过连接部1225与外侧壁1122抵接,能够进一步抑制内部端子122A的脱离。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侧壁构件112向外侧挠曲的情况下,连接部1225与侧壁构件112间的连接稳定,连接可靠性提高。
在图5的(B)所示的内部端子122B中,连接部1225与安装用端子部1224连接。而且,连接部1225与侧壁构件112的底面壁1123抵接。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侧壁构件112向下侧挠曲的情况下,连接部1225与侧壁构件112间的连接稳定,连接可靠性提高。另外,通过使连接部1225的长度大于安装用端子部1224与侧壁构件112之间的在高度方向DHt上的间隔,连接部1225与侧壁构件112间的连接变得更可靠。
相比于内部端子122A,图5的(C)所示的内部端子122C使走线部1222的长度变长。而且,连接部1225与侧壁构件112的外侧壁1122抵接,走线部1223与侧壁构件112的内侧壁1121抵接。换言之,侧壁构件112由连接部1225和走线部1223夹持。
在该结构中,内部端子122C与侧壁构件112间的连接更稳定并可靠。
相比于内部端子122,图6所示的内部端子122D在连接部1225的形状方面不同。连接部1225是沿着长度方向DLt延伸的形状。连接部1225的一端连接于走线部1223的中途位置。连接部1225的另一端贯通绝缘性构件130而与侧壁构件112的内侧壁1121抵接。
在该结构中,嵌合部1221与侧壁构件112间的连接距离变短。由此,连接器能够实现更优异的传输特性。
(第2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7的(A)和图7的(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形状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7的(A)、图7的(B)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A1和连接器10A2在具备导电性辅助构件126或者导电性辅助构件127这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不同。连接器10A1和连接器10A2的其他结构与连接器10相同,省略相同部位的说明。
如图7的(A)所示,连接器10A1具备导电性辅助构件126。导电性辅助构件126是矩形,且与内部端子121的走线部1223和安装用端子部1224抵接,并且与侧壁构件112的内侧壁1121抵接。换言之,导电性辅助构件126由走线部1223、安装用端子部1224和侧壁构件112的内侧壁1121夹持。
根据该结构,导电性辅助构件126具有与上述的连接部1225相同的功能。换言之,该结构与内部端子122的连接部1225由相对于其他部分分离的另一构件形成的情况相同。因此,通过内部端子121和导电性辅助构件126,实现与内部端子122相同的功能。由此,能够不变更内部端子121的形状地得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如图7的(B)所示,连接器10A2具备导电性辅助构件127。导电性辅助构件127是具有凹部的矩形,且与内部端子121的走线部1223、内部端子121的安装用端子部1224抵接,并且与侧壁构件112的内侧壁1121、外侧壁1122和顶面壁1124抵接。换言之,侧壁构件112由导电性辅助构件127夹持,导电性辅助构件127与走线部1223、安装用端子部1224抵接。并且,导电性辅助构件127的局部由走线部1223和侧壁构件112夹持。
根据该结构,导电性辅助构件127具有与上述的连接部1225和走线部1223的局部相同的功能。因此,通过内部端子121和导电性辅助构件127,实现与内部端子122C相同的功能。由此,能够不变更内部端子121的形状地得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的嵌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在图8所示的连接器组中省略了绝缘性构件的放大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各图中,将纵横的尺寸关系适当地强调而记载,不局限于与实际尺寸的纵横的尺寸关系一致。此外,为了容易观察附图,将一部分结构省略而记载。
如图8、图9所示,连接器组1具备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连接器10和连接器300。此外,连接器10与本发明的“第2连接器”对应,连接器300与本发明的“第1连接器”对应。
连接器300从连接器10的靠嵌合面10F侧嵌入连接器10。通过上述内容,实现连接器组1。
连接器300具备内部端子31、内部端子32和绝缘性构件310。内部端子31的个数根据传输的信号的个数来决定。另外,内部端子32的个数也在本发明的概念应用的范围中适当地决定。此外,绝缘性构件310与本发明的“第1绝缘性构件”对应。另外,连接器10的绝缘性构件130与本发明的“第2绝缘性构件”对应。
内部端子31和内部端子32的排列状态由绝缘性构件310保持。绝缘性构件310例如由树脂构成。内部端子31和内部端子32由具有导电性且容易变形的金属构成。在连接器300与连接器10嵌合的状态下,内部端子31与内部端子121接触,内部端子32与内部端子122接触。
连接器300安装于基板(省略图示)。基板具有基材,并具有顶面和底面。基板例如由陶瓷层叠体构成。在顶面上形成有接地导体、多个接地连接电极和多个信号电极。接地连接电极与接地导体连接。信号电极通过导通孔导电体而与在基板的内层部形成的导体图案连接。
连接器300的内部端子31安装于信号电极。信号电极相对于接地导体和接地连接电极分离。即,内部端子31与本发明的“第1内部端子”对应。
连接器300的内部端子32安装于接地连接电极。接地连接电极与接地导体连接。即,内部端子32与本发明的“第2内部端子”对应。
内部端子31和内部端子32是例如使具有规定截面积的棒状的导体折弯而形成的。内部端子31和内部端子32的截面为大致矩形。内部端子31和内部端子32的截面积基本上相同。也可以是,内部端子31和内部端子32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构件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
内部端子32由走线部321和连接部322构成,走线部321和连接部322为大致正交的形状。内部端子32的连接部322配置为与侧壁构件112的外侧壁1122抵接。
即,即便在连接器300不具备侧壁构件,也由于与连接器300嵌合的连接器10具备侧壁构件112,且内部端子32与侧壁构件112抵接,所以连接器10和连接器300抑制与外部环境间的干扰,并且将对应的频带扩大至更高频率,能够实现优异的传输特性。
如上述那样,内部端子32的走线部321与连接部322一体形成。更具体而言,内部端子32是以走线部321与连接部322连接起来的状态形成的。通过这样的结构,走线部321与连接部322间的连接更可靠,向侧壁构件112连接的连接状态的可靠性更加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连接器10的内部端子121、122不具备连接部1225的结构。然而,也可以是内部端子121、122具备连接部1225的结构。
(第4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的嵌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各图中,将纵横的尺寸关系适当地强调而记载,不局限于与实际尺寸的纵横的尺寸关系一致。此外,为了容易观察附图,将一部分结构省略而记载。
如图10所示,连接器组1A具备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连接器10和连接器301。此外,连接器10与本发明的“第2连接器”对应,连接器301与本发明的“第1连接器”对应。
连接器301在具备内部端子33,且不具备内部端子32这点上,与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300不同。连接器301的其他结构与连接器300相同,省略相同部位的说明。
内部端子31和内部端子33的排列状态由绝缘性构件310保持。内部端子31和内部端子33由具有导电性且容易变形的金属构成。
连接器301的内部端子33安装于接地连接电极。接地连接电极与接地导体连接。即,内部端子33与本发明的“第2内部端子”对应。
内部端子33是例如使具有规定截面积的棒状的导体折弯而形成的。内部端子33的截面为大致矩形。也可以是,内部端子33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构件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的。
内部端子33由走线部331和连接部332构成,走线部331与连接部332为大致正交的形状。内部端子33的连接部322配置为与侧壁构件112的内侧壁1121抵接。
即便本实施方式所示那样的连接器301不具备侧壁构件,也由于与连接器301嵌合的连接器10具备侧壁构件112,且内部端子33与侧壁构件112抵接,所以连接器10和连接器301抑制与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且将对应的频带扩大至更高频率,能够实现优异的传输特性。
如上述那样,内部端子33的走线部331与连接部332一体形成。更具体而言,内部端子33以走线部331与连接部332连接的状态形成。根据这样的结构,走线部331与连接部332的连接更加可靠,向侧壁构件112的连接状态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连接器10的内部端子121、122不具备连接部1225的结构。然而,也可以是内部端子121、122具备连接部1225的结构。
(第5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的嵌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各图中,纵横的尺寸关系被适当地强调而记载,不局限于与实际尺寸的纵横的尺寸关系一致。此外,为了容易观察附图,将一部分结构省略而记载。
如图11所示,连接器组1B具备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连接器10和连接器302。此外,连接器10与本发明的“第2连接器”对应,连接器302与本发明的“第1连接器”对应。
连接器302在还具备第4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内部端子33这点上,与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300不同。换言之,为组合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1和第4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1A而成的结构。连接器302的其他结构与连接器300相同,省略相同部位的说明。
内部端子31、内部端子32和内部端子33的排列状态由绝缘性构件310保持。内部端子31、内部端子32和内部端子33由具有导电性且容易变形的金属构成。
连接器301的内部端子32和内部端子33安装于接地连接电极。接地连接电极与接地导体连接。即,内部端子32、内部端子33与本发明的“第2内部端子”对应。
内部端子32、内部端子33是例如使具有规定截面积的棒状的导体折弯而形成的。内部端子32、内部端子33的截面为大致矩形。也可以是,内部端子32、内部端子33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构件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的。
内部端子32由走线部321和连接部322构成,走线部321与连接部322为大致正交的形状。内部端子32的连接部322配置为与侧壁构件112的外侧壁1122抵接。
内部端子33由走线部331和连接部332构成,走线部331与连接部332为大致正交的形状。内部端子33的连接部322配置为与侧壁构件112的内侧壁1121抵接。
即便在本实施方式所示那样的连接器302不具备侧壁构件,也由于与连接器302嵌合的连接器10具备侧壁构件112,且内部端子32、33与侧壁构件112抵接,所以连接器10和连接器302抑制与外部环境间的干扰,并且使对应的频带扩大至更高频率,能够实现优异的传输特性。
(第6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形状和配置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12所示,连接器10B相对于连接器10在内部端子122与侧壁构件112一体形成这点和内部端子122的配置图案方面不同。连接器10B的其他结构与连接器10相同,省略相同部位的说明。
内部端子122与侧壁构件112一体形成。更具体而言,内部端子122以通过连接部1225而与侧壁构件112连接的状态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内部端子122与侧壁构件112的连接更可靠,连接状态的可靠性更加提高。
另外,两个内部端子122在内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隔着信号传输用的内部端子121地配置。由此,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用的内部端子121的隔离度。
此外,一体形成的形状也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
(第7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形状和配置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13所示,相比于连接器10,连接器10C在具备中央构件113和内部端子122E这点上不同。连接器10C的其他结构与连接器10相同,并省略相同部位的说明。中央构件113与本发明的“接地连接用构件”对应。
连接器10C的外部端子连同端部构件111、侧壁构件112地具备中央构件113。与侧壁构件112相同,中央构件113是沿着方向Dxc延伸的形状的板状构件。中央构件113与基板20的接地导体22连接。中央构件113配置于两列内部端子之间。换言之,中央构件113配置于以1列内部端子组为基准而与侧壁构件112相反一侧处。
内部端子122E具备内侧端部1226E。内侧端部1226E与中央构件113抵接。
通过该结构,侧壁构件112的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也经由中央构件113而与接地电位连接。由此,连接器10C能够更切实地抑制传输特性的降低。
此外,在中央构件113没有与基板20的接地导体22直接连接而与端部构件111连接的情况下,通过该结构,可抑制中央构件113所产生的不必要的共振。由此,在具有中央构件113的构造中,连接器10C能够更切实地抑制传输特性的降低。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适当地组合,能够得到与各个组合对应的作用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R1...第1列;R2...第2列;10、10A1、10A2、10B、10C...连接器;10F...嵌合面;10R...安装面;11...外部端子;20...基板;22...接地导体;23...接地连接电极;24...信号电极;111...端部构件;112...侧壁构件;113...中央构件;121、122、122A、122B、122C、122D、122E...内部端子;126、127...导电性辅助构件;130...绝缘性构件;210...基材;211...顶面;212...底面;240...导体非形成部;1121...内侧壁;1122...外侧壁;1123...底面壁;1124...顶面壁;1221...嵌合部;1222、1223、321、331...走线部;1224...安装用端子部;1225...连接部;1226、1226E...内侧端部。

Claims (12)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内部端子,其沿着第1方向彼此隔开间隔排列;
绝缘性构件,其支承所述多个内部端子;以及
外部端子,其隔着所述绝缘性构件而配置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的周围,并与接地电位连接,
所述外部端子具备: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多个内部端子的排列并行的形状的侧壁构件,
所述多个内部端子包括:
与信号线路连接的第1内部端子;和
与所述接地电位连接的第2内部端子,
所述第2内部端子具有与所述侧壁构件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第2内部端子具有:
嵌合部,其供嵌合对象的连接器的内部端子嵌入且侧面形状为U字形;
安装用端子部,其用于向基板的安装;以及
走线部,其将所述嵌合部与所述安装用端子部连接,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用端子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内部端子是在所述第1内部端子上追加了所述连接部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走线部与所述连接部夹持所述侧壁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是在与所述侧壁构件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且具有弹性,
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安装用端子部连接,
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侧壁构件的靠所述第1内部端子的所述嵌合部侧的壁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是在与所述侧壁构件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且具有弹性,
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安装用端子部连接,
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侧壁构件的同所述第1内部端子的所述嵌合部侧的壁面相反一侧的壁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内部端子配置于所述第1内部端子的至少一者的旁边。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内部端子与接地连接用构件连接,所述接地连接用构件配置于以所述第1内部端子为基准而与所述侧壁构件相反一侧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是与构成所述第2内部端子的其他部分不同的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内部端子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有多个,
所述多个第2内部端子的相邻的第2内部端子之间的间隔小于向连接器输入或者输出的高频信号的最高频率的波长的1/2。
10.一种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1连接器和与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的第2连接器,
所述第1连接器具备:多个第1连接器内部端子,其沿着第1方向彼此隔开间隔排列;和第1绝缘性构件,其支承所述多个第1连接器内部端子,
所述多个第1连接器内部端子包括:与信号线路连接的第1内部端子和与接地电位连接的第2内部端子,
所述第2连接器具备:
多个第2连接器内部端子,其排列为与所述多个第1连接器内部端子嵌合;和
第2绝缘性构件,其支承所述多个第2连接器内部端子;以及
侧壁构件,其隔着所述第2绝缘性构件而配置于所述多个第2连接器内部端子的周围,
所述侧壁构件与所述第1连接器内部端子的所述第2内部端子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器内部端子的所述第2内部端子与所述侧壁构件的内侧的壁面抵接,所述侧壁构件的内侧是所述侧壁构件的供所述第1连接器内部端子的第2内部端子和所述第2连接器内部端子嵌合这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器内部端子的所述第2内部端子与所述侧壁构件的外侧的壁面抵接,所述侧壁构件的外侧是所述侧壁构件的同供所述第1连接器内部端子的第2内部端子和所述第2连接器内部端子嵌合这侧相反一侧。
CN202080009424.8A 2019-02-27 2020-02-21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 Active CN1133028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4040 2019-02-27
JP2019034040 2019-02-27
JP2019093312 2019-05-17
JP2019-093312 2019-05-17
PCT/JP2020/006963 WO2020175345A1 (ja) 2019-02-27 2020-02-21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セ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02802A CN113302802A (zh) 2021-08-24
CN113302802B true CN113302802B (zh) 2023-06-16

Family

ID=72238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9424.8A Active CN113302802B (zh) 2019-02-27 2020-02-21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90699B2 (zh)
JP (1) JP7184157B2 (zh)
CN (1) CN113302802B (zh)
WO (1) WO20201753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A010435B1 (ru) 2001-05-11 2008-08-29 Амген, Инк. Связывающиеся с tall-1 молекулы и их применение
CN113169485B (zh) * 2018-12-27 2023-07-1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连接器部件以及连接器组
US11495919B2 (en) * 2020-05-13 2022-11-0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in which ground terminals are coupled to form a shielding
US11652323B2 (en) * 2020-05-13 2023-05-16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a connector encolsed by a shell and a mating connector enclosed by a mating shel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5976A (en) * 1997-02-06 1999-06-2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High speed connector
CN2665985Y (zh) * 2003-08-30 2004-12-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333884B2 (ja) * 2007-03-01 2009-09-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0080262A (ja) * 2008-09-26 2010-04-08 Murata Mfg Co Ltd L型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593661B (zh) * 2011-01-14 2014-07-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5787081B2 (ja) * 2011-10-14 2015-09-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818016B2 (ja) * 2012-05-17 2015-11-1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6291257B2 (ja) * 2014-01-06 2018-03-1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US9300064B2 (en) * 2014-01-17 2016-03-2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6432190B2 (ja) * 2014-07-25 2018-12-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振動素子、振動素子の製造方法、振動子、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JP6399342B2 (ja) 2014-09-24 2018-10-0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CN104600454B (zh) * 2015-01-15 2023-09-05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插座电连接器
JP6806028B2 (ja) * 2017-01-19 2020-12-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極コネクタセ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75345A1 (ja) 2020-09-03
JPWO2020175345A1 (ja) 2021-11-11
JP7184157B2 (ja) 2022-12-06
US11990699B2 (en) 2024-05-21
US20210391661A1 (en) 2021-12-16
CN113302802A (zh) 202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02802B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
US11139620B2 (en) Overmolded lead frame providing contact support and impedance matching properties
US904855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use with a circuit board
US7604510B2 (en)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connector
US9431729B2 (en) Contact,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nector
KR20150031199A (ko) 전기 커넥터
US20100221933A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device
US8777659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ion module having signal and grounding terminals with flat contact faces and arranged on two sides of an insulating body
CN113348596B (zh) 多极连接器组
CN104737375B (zh) 插接连接器
US1137436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672690B2 (en) Electronic connector including grounding part having protrusion interposed between terminal connecting parts
CN113169485B (zh) 连接器部件以及连接器组
US10923857B2 (en) Connector module and connector for transmitting HF signals
JP743586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対
CN113491037B (zh) 多极连接器组件以及电路基板连接构造
WO2022110755A1 (zh) 引线模块、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7438848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3169471A (zh) 电连接器组件以及该电连接器组件的安装构造
JP2000252023A (ja) バット接続式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プラグ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