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99878B -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99878B
CN113299878B CN202110559916.0A CN202110559916A CN113299878B CN 113299878 B CN113299878 B CN 113299878B CN 202110559916 A CN202110559916 A CN 202110559916A CN 113299878 B CN113299878 B CN 1132998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layer
current collector
electrode active
a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599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99878A (zh
Inventor
廖科军
李世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5991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998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99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987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8956 priority patent/WO2022242429A1/zh
Priority to US18/225,647 priority patent/US2023036960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99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9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本发明的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功能表面的负极活性层;在所述负极集流体在第一方向上,所述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层和第二负极活性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靠近所述负极集流体的一个侧边缘;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之比为(0.8‑1.1):1。本发明中,由于靠近第一侧边缘的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与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厚度接近,所以负极片的厚度均一性高,可以制得厚度一致的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在长期充放电过程中,靠近第一侧边缘的位置析锂少,循环性能好。

Description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为实现锂离子电池高倍率、快充等性能,斑马涂布极片和多极耳卷绕结构的锂离子电池应运而生。斑马涂布的极片结构是由多条空箔区和活性层区构成,契合多极耳卷绕工艺,可以实现材料的充分利用。目前斑马涂布极片在制备多极耳卷绕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时会存在涂布收卷鼓边的问题,为了改善涂布收卷鼓边问题,对极片边缘进行减薄,使极片边缘区较中间活性层区薄,极片边缘区比中间活性层区薄的现象称为极片“薄边”现象。
通常情况下,极片边缘厚度比中间活性层区薄约几微米,经多次卷绕后极片边缘累积厚度比电芯中间活性层区薄约几毫米,造成制备的电芯连接极耳的一侧有凹陷,对电芯的外观产生影响。在热压化成过程中,电芯连接极耳的一侧有凹陷,由于界面张力作用,正极片边缘受压小,化成后边缘粘接性较电芯主体差,负极片与隔膜界面距离会变大,离子扩散路径变长,局部阻抗会增大;通常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会快速扩散到隔膜与负极片表面,当电芯连接极耳的一侧有凹陷时,锂离子不能及时扩散到负极片内层,会形成极化,沉积在负极片边缘,会造成负极片边缘析锂。
其次,极片“薄边”现象也会对辊压工序造成不良影响,当对极片进行辊压时,由于极片横向厚度不一致,导致极片中间区域和边缘区域受到轧制力不同,不仅会造成极片横向压实密度不一致,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而且会使得极片更大机率出现蛇形极片。蛇形极片会导致获得的电芯中正极片与负极片没有办法完全覆盖,最终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产生极大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该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厚度一致好,可以改善现有的边缘减薄负极片制备的锂离子电池边缘出现凹陷的现象,或改善现有的边缘无减薄负极片制备的锂离子电池边缘出现鼓边的现象。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厚度一致性好。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功能表面的负极活性层;
在所述负极集流体在第一方向上,所述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层和第二负极活性层;
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靠近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一侧边缘;
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之比为(0.8-1.1):1。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厚度。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为热效应层。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尺寸为W2,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尺寸为W1,W1>W2。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W2=2-30μm。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还包括极耳;
所述极耳由所述负极集流体突出于所述第一侧边缘形成。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还包括锯齿状延伸部,所述锯齿状延伸部位位于和/或突出于所述第一侧边缘;
所述锯齿状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相接,所述锯齿状延伸部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的方向延伸。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锯齿状延伸部包括N个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的锯齿状子延伸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N>1;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锯齿状子延伸部的尺寸为W3,0<W3≤100μm。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所述锯齿状子延伸部的尺寸为50-100μm。
如上所述的负极片,其中,相邻的所述锯齿状子延伸部之间的最大距离为50-60μ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的负极片。
本发明的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功能表面的负极活性层;在所述负极集流体在第一方向上,所述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层和第二负极活性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靠近所述负极集流体的一个侧边缘;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之比为(0.8-1.1):1。由于本发明的负极片中,靠近第一侧边缘的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与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厚度接近,所以负极片的厚度均一性高,可以制得厚度一致的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在长期充放电过程中,靠近第一侧边缘的位置析锂少,循环性能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集流体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负极片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负极片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片的俯视3D显微镜图;
图5为本发明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片的截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中负极片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中负极片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备负极片的装置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负极活性层;
2:第二负极活性层;
3:第一侧边缘;
4:极耳;
5:锯齿状延伸部;
6:纠偏控制单元;
7:第一光电传感器;
8:激光处理单元;
9:风嘴除污单元;
10:第二光电传感器;
11:收卷单元;
12:传送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发明中集流体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以下,所有的关于“长度”和“宽度”的定义,均是以集流体的“长度L方向”和“宽度W方向”为参照。以集流体的功能表面(功能表面是指集流体两个最大的且相对的表面,用于设置活性层)为长方形为例,则集流体的长度L方向是指集流体功能表面最大边长所在的方向,集流体的宽度W方向是指集流体功能表面最小边长所在的方向。例如,本发明定义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宽度为W1,则是指在集流体宽度方向上,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尺寸为W1。
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负极片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负极片的侧视图。如图2和3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在集流体至少一个功能表面的负极活性层;
在负极集流体在第一方向上,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层1和第二负极活性层2;
第二负极活性层2靠近负极集流体的第一侧边缘3;
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与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之比为(0.8-1.1):1。
本发明对第一方向不做特别限定,第一方向可以为集流体的长度方向,也可以为集流体的宽度方向。当使用本发明的负极片制备卷绕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时,第一方向为集流体的宽度方向;当使用本发明的负极片制备叠片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时,第一方向为集流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
本发明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当第一方向是集流体的宽度方向时,第二方向为集流体的长度方向,当第一方向是集流体的长度方向时,第二方向为集流体的宽度方向。
本发明中,第一侧边缘3沿集流体的第二方向延伸,极耳从第一侧边缘3引出。
由于本发明的负极片中,靠近第一侧边缘3的第二负极活性层2的厚度与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厚度接近,所以负极片的厚度均一性高,可以制得厚度一致的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在长期充放电过程中,靠近第一侧边缘3的位置析锂少,循环性能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负极活性层2的厚度等于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厚度。
本发明中,当第二负极活性层2的厚度与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厚度相等时,所获得的负极片厚度均一性更好,在制备锂离子电池时,可以更好的改善现有的边缘减薄负极片制备的锂离子电池靠近第一侧边缘3出现凹陷的现象,或改善现有的边缘无减薄负极片制备的锂离子电池靠近第一侧边缘3出现鼓边的现象,不仅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在长期充放电循环过程中,负极片靠近第一侧边缘3处析锂的现象,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而且可以改善由于负极片厚度不一致,使得负极片横向压实密度不一致的问题,可以更大机率避免蛇形极片的出现,使获得的锂离子电池中正极片与负极片尽可能完全覆盖,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负极活性层2为热效应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负极集流体的第二方向上,对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第一侧面进行热效应处理,可以得到厚度一致性好的负极片,其中,第一侧面沿负极集流体的第二方向延伸,靠近第一侧边缘3并且垂直于负极集流体。
可以理解的是,当对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第一侧面进行热效应处理时,第一侧面由于受热,温度会以极快的速度升高到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相变点以上,由于负极活性物质拥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当热源离开时,第一负极活性层1会迅速进行冷却淬火,从而使热活性不稳定的碳原子向有序的石墨晶体结构转化,得到较细小的硬化组织,形成热效应层,此时热效应层即为第二负极活性层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热效应处理可以为激光处理。
图4为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片的俯视3D显微镜图;图5为本发明图4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片的截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本发明中,使用3D显微镜观测负极片的表面,如图4和图5所示,在集流体的第一方向上,本发明的负极片包括第一负极活性层1和第二负极活性层2(热效应层),热效应层靠近第一侧边缘3,与第一负极活性层1和空集流体的颜色相比,热效应层的颜色较深。使用SEM观测热效应层处的截面,如图6所示,热效应层具有好多细小的硬化组织,细小的硬化组织与负极集流体之间紧密的贴合。
发明人推测,由于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第一侧面受热后,迅速冷却淬火,会使增加第一负极活性层1中石墨颗粒的硬化度,形成包含硬化度高的石墨颗粒的热效应层,所以热效应层可以与负极集流体紧密贴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延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中,由于靠近第一侧边缘3的第二负极活性层2为热效应层,热效应层与负极集流体之间具有更强的束缚力,所以可以提高负极活性层与负极集流体之间的贴合性,有效改善锂离子电池长期充放电循环时,负极片靠近极耳区域的位置出现负极活性层和负极集流体脱落的问题,可以避免脱落的第一负极活性层1中的石墨导致PP层破损,避免PP层破损处形成电化学腐蚀的电子通道,进一步避免锂离子电池发生鼓胀和角裂等现象,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延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为了验证本发明对负极片的负极活性层和负极集流体间的剥离能力的改善,进行了以下试验。分别取一百米本发明的负极片(实验组)和一百米只设置第一负极活性层的负极片(对照组)进行扫频震动测试,具体为将两种负极片分别安装在振动台的台面上进行振动,振动以正弦波形式开始,从7Hz增加至200Hz,然后再减弱至7Hz为一个循环,一个循环持续15min的对数扫频,总时长6h。收集两组负极片掉落的负极活性物质,用高精度天平称重。结果显示实验组收集到脱落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质量仅为对照组收集到脱落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质量的10%,证明本发明的负极片由于包括热效应层,热效应层可以与负极集流体之间具有更好的束缚力,可以使负极活性层与负极集流体紧密贴合,进而有效改善靠近极耳区域的负极活性层与负极集流体容易脱落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负极片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腐蚀改善,采用电镀实验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观察铝塑膜的某些部位是否有金属铜析出,来推断铝塑膜相应位置是否存在破损点。电镀实验具体为:将含有本发明的负极片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拆解,获得第一铝塑膜(实验组),将只包括第一负极活性层的负极片制备的锂离子电池拆解,获得第二铝塑膜(对照组);向两个铝塑膜膜壳内灌入硫酸铜水溶液;电极分别接触硫酸铜水溶液与铝塑膜的铝层;持续通电;通电反应到一定时间后,如果铝塑膜相应位置存在破损点,在铝塑膜的某些部位则会有金属铜析出。铝塑膜析出金属铜的部位即为铝塑膜破损的地方。
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组铝塑膜的破损面积为对照组铝塑膜的破损面积的20%。表明本发明的负极片由于靠近第一侧边缘3的位置具有热效应层,热效应层可以与负极集流体紧密贴合,可以避免靠近第一侧边缘3的热效应层与负极集流体分离,进一步可以有效改善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腐蚀性,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延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中,如果在第一方向上,第二负极活性层2的尺寸过宽,则生产成本会越高,所以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二负极活性层2的尺寸为W2,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尺寸为W1,W1>W2。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W2=2-30μm。
图7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中负极片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片还包括极耳4;极耳4由负极集流体突出于第一侧边缘3形成。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极耳4可以通过对负极集流体进行模切获得,也可以通过在负极集流体上连接极耳4获得。极耳4用于与外接极耳或外电路连接。
图8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中负极片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负极片还包括锯齿状延伸部5,锯齿状延伸部5位于和/或突出于第一侧边缘3;
锯齿状延伸部5的一端与第二负极活性层2相接,锯齿状延伸部5的另一端向远离第二负极活性层2的方向延伸。
本发明中,锯齿状延伸部5可以位于第一侧边缘3,也可以突出于第一侧边缘3,也可以即位于又突出于第一侧边缘3。锯齿状延伸部5会增强集流体的机械性能,减少集流体侧边缘的翻转比例。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锯齿状延伸部5位于第一侧边缘3,极耳4上会存在锯齿状延伸部5,并且锯齿状延伸部5的延伸方向与极耳4的延伸方向一致,锯齿状延伸部5对极耳4具有加强筋作用,可以增强极耳4的机械性能,对极耳4的弯折具有一定的束缚力,减少极耳4的翻折比例,进而可以有效避免锂离子电池发生短路。
本发明对锯齿状延伸部5的具体形貌不做特别限定,只要不影响后续的工序(极耳焊接)进行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锯齿状延伸部5包括N个在负极集流体的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的锯齿状子延伸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N>1;
在第一方向上,锯齿状子延伸部5的尺寸为W3,0<W3≤100μm。
可以理解的是,当锯齿状子延伸部5的尺寸0<W3≤100μm时,不会影响后续的极耳焊接等工序。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对后续的极耳焊接等程序产生影响,同时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极耳4的机械性能,锯齿状子延伸部的尺寸可以为50-100μm。
从图4可以看出,在第一方向上,锯齿状子延伸部的尺寸为50-100μm。从图5可以看出,在第一方向上,锯齿状子延伸部的尺寸为56μm。
本发明中,为了在不影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情况下,提高锯齿状子延伸部对极耳4的加强筋作用,避免锂离子电池发生短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锯齿状子延伸部之间的最大距离为50-60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负极片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在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功能表面设置第一负极活性层1;
2)对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第一侧面进行热效应处理得到负极片;
其中,第一侧面沿负极集流体的第二方向延伸,靠近第一侧边缘3且垂直于负极集流体。
上述负极片的制备方法,通过热效应处理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第一侧面,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第一侧面吸收能量后会使一部分第一负极活性层1发生气化挥发从而脱离负极集流体,使另一部分第一负极活性层1因受热膨胀进而脱离负极集流体,可以获得厚度一致性好的负极片。使用该负极片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厚度一致性好,不仅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外观,还可以减少靠近负极极耳区域的析锂现象,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还可以改善由于负极片厚度不一致,使得负极片横向压实密度不一致的问题,可以更大机率避免蛇形极片的出现,使获得的锂离子电池中正极片与负极片尽可能完全覆盖,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此外,上述的负极片制备方法可以使第一负极活性层1靠近第一侧边缘3处形成热效应层,由于热效应层与负极集流体之间具有较大的束缚力,所以不仅会降低靠近极耳区域的热效应层与负极集流体分离的可能性,而且可以进一步避免脱落的第一负极活性层1中的石墨导致PP层破损,避免PP层破损处形成电化学腐蚀的电子通道,进一步避免锂离子电池发生鼓胀和角裂等现象,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延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晓的,在负极片的制备过程中,常常需要对负极活性层进行辊压处理,本发明中,热效应处理可以在辊压处理之前进行,也可以在辊压处理之后进行。进一步地,在辊压处理之前进行热效应处理,由于未辊压的第一负极活性层1与负极集流体之间的贴合性不是很高,所以此时较小的能量便可以使第一负极活性层1转变为热效应层,而且也可以将靠近第一侧边缘3的第一负极活性层1去除,降低能耗和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热效应处理也适用于对正极片进行处理,当对正极片进行热效应处理时,可以得到厚度一致的正极片,可以克服现有的边缘减薄正极片制备的锂离子电池靠近极耳区域出现凹陷的现象,或改善现有的边缘无减薄正极片制备的锂离子电池靠近极耳区域出现鼓边的现象。本发明仅以对负极片进行热效应处理做示例性解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热效应处理包括激光处理;
激光处理中,激光的频率为200-1000KHz;激光速度为10000-15000mm/s,在此工艺下可以获得的热效应层与负极片之间的束缚力更强,靠近极耳区域2的热效应层与负极集流体贴合性更好,所获得的负极片厚度一致性较好。
进一步地,可以对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第一表面进行两次激光处理得到负极片,经两次激光处理后,所获得的负极片厚度一致性更好,所形成的热效应层的束缚力更高,使靠近极耳区域的热效应层和负极集流体的贴合性更好,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延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对激光处理的方式不做特别限定,凡是可以使靠近极耳连接处的负极活性层与负极集流体分离的方式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激光处理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三种:(1)激光干洗:采用脉冲激光直接辐射第一负极活性层1;(2)激光湿洗:先沉积水系液膜于第一负极活性层1的表面,激光使得液膜爆炸实现将第一负极活性层1转化为热效应层;(3)激光与气体共同处理:脉冲激光直接辐射第一负极活性层1,气体将第一负极活性层1转化为热效应层后,风嘴强力去除残留的第一负极活性层1。进一步地,第三种激光处理方式的处理效果最好。
图9为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制备负极片的装置图。如图9所示,制备该负极片的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纠偏控制单元6、第一光电传感器7、激光处理单元8、风嘴除污单元9、第二光电传感器10、收卷单元11,还包括传送单元12;
待处理负极片在传送单元12的传送下,依次经过纠偏控制单元6、第一光电传感器7、激光处理单元8、风嘴除污单元9、第二光电传感器10、收卷单元11。
待处理负极片在传送单元12的传送下进入纠偏控制单元6,纠偏控制单元6调整待处理负极片左右水平移动(左右水平移动的方向与待处理负极片的传送方向垂直),经纠偏控制单元6输出的待处理负极片在传送单元12的传送下进入第一光电传感器7,检测待处理负极片的偏移量并反馈至纠偏控制单元6,经第一光电传感器7输出的待处理负极片在传送单元12的传送下进入激光处理单元8,激光处理掉靠近极耳区域的第一负极活性层的第一表面,经激光处理后的待处理负极片在传送单元12的传送下进入风嘴除污单元9,去除激光处理后残留的第一负极活性层,得到负极片,负极片在传送单元12的传送下,进入第二光电传感器10,第二光电传感器10用于检测负极片的偏移量并反馈至纠偏控制单元11,经第二光电传感器10输出的负极片在传送单元12的传送下进入收卷单元11进行收卷。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的负极片。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包括上述的负极片,所以该锂离子电池的厚度一致性好,负极片靠近第一侧边缘3的位置析锂现象少,使用寿命长。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功能表面的负极活性层,所述功能表面为所述负极集流体两个最大且相对设置的表面;
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一方向上,所述负极活性层包括第一负极活性层和第二负极活性层;
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靠近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一侧边缘;
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之比为(0.8-1.1):1;
所述负极片还包括锯齿状延伸部,所述锯齿状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相接,所述锯齿状延伸部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的方向延伸,所述锯齿状延伸部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为一体结构;
所述锯齿状延伸部包括N个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的锯齿状子延伸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N>1;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锯齿状子延伸部的尺寸为W3,0<W3≤100μm;
相邻的所述锯齿状子延伸部之间的最大距离为50-60μm;
所述锯齿状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侧边缘;和/或,所述负极片还包括极耳,所述极耳由所述负极集流体突出于所述第一侧边缘形成,所述锯齿状延伸部突出于所述第一侧边缘,且所述锯齿状延伸部位于所述极耳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为热效应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尺寸为W2,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尺寸为W1,W1>W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尺寸为W2,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尺寸为W1,W1>W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W2=2-30μ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W2=2-3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2、5、6、7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锯齿状子延伸部的尺寸为50-100μm。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锯齿状子延伸部的尺寸为50-100μm。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
CN202110559916.0A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Active CN1132998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9916.0A CN113299878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PCT/CN2022/088956 WO2022242429A1 (zh) 2021-05-21 2022-04-25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US18/225,647 US20230369605A1 (en) 2021-05-21 2023-07-24 Negative electrode sheet and use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9916.0A CN113299878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9878A CN113299878A (zh) 2021-08-24
CN113299878B true CN113299878B (zh) 2023-12-19

Family

ID=77323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59916.0A Active CN113299878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69605A1 (zh)
CN (1) CN113299878B (zh)
WO (1) WO20222424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99878B (zh) * 2021-05-21 2023-12-1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CN114023922A (zh) * 2021-11-02 2022-02-08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极片及其制作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4156433B (zh) * 2021-11-30 2024-06-2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9051A (zh) * 2007-08-09 2009-10-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04740A (zh) * 2008-06-12 2009-12-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及其电池
CN101640280A (zh) * 2008-07-31 2010-02-03 Nec东金株式会社 层叠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207009552U (zh) * 2017-07-20 2018-02-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加工设备
CN108258185A (zh) * 2017-12-29 2018-07-06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防锂电池负极片烘干时鼓边的结构及方法
CN108432027A (zh) * 2015-12-25 2018-08-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以及电极单元的制造方法
CN210607438U (zh) * 2019-09-26 2020-05-22 新余市金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极耳
CN111816838A (zh) * 2020-07-22 2020-10-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
CN112103463A (zh) * 2020-09-14 2020-12-18 珠海冠宇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及包括该负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WO2021080186A1 (ko) * 2019-10-24 2021-04-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레이저 식각을 이용한 전극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전극 제조설비
CN112750973A (zh) * 2020-12-31 2021-05-04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单元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2412B2 (ja) * 2010-12-27 2015-07-22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薄膜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薄膜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9905838B2 (en) * 2011-08-30 2018-02-27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lectro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122010B2 (en) * 2014-07-11 2018-11-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2133885B (zh) * 2020-09-23 2022-08-12 深圳中科瑞能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三层极片结构的电池芯、二次电池
CN112701250A (zh) * 2020-12-29 2021-04-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3299878B (zh) * 2021-05-21 2023-12-1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CN114597335A (zh) * 2022-03-02 2022-06-07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9051A (zh) * 2007-08-09 2009-10-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04740A (zh) * 2008-06-12 2009-12-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及其电池
CN101640280A (zh) * 2008-07-31 2010-02-03 Nec东金株式会社 层叠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8432027A (zh) * 2015-12-25 2018-08-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以及电极单元的制造方法
CN207009552U (zh) * 2017-07-20 2018-02-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加工设备
CN108258185A (zh) * 2017-12-29 2018-07-06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防锂电池负极片烘干时鼓边的结构及方法
CN210607438U (zh) * 2019-09-26 2020-05-22 新余市金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极耳
WO2021080186A1 (ko) * 2019-10-24 2021-04-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레이저 식각을 이용한 전극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전극 제조설비
CN111816838A (zh) * 2020-07-22 2020-10-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
CN112103463A (zh) * 2020-09-14 2020-12-18 珠海冠宇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及包括该负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112750973A (zh) * 2020-12-31 2021-05-04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单元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42429A1 (zh) 2022-11-24
CN113299878A (zh) 2021-08-24
US20230369605A1 (en)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99878B (zh) 一种负极片及其应用
CN113488659B (zh) 一种负极集流体复合体及其制备方法与锂金属电池
JP2015219971A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0165300B (zh) 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
US20190027777A1 (en) Unit cell for secondary battery with improved wettabilit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638692B2 (ja) 積層電池
US20210159506A1 (en) Composite microstructured current collector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for
JPWO2015186752A1 (ja) 集電体用金属箔、集電体及び集電体用金属箔の製造方法
JP2018133207A (ja) 二次電池
JP2020129485A (ja) 全固体電池
CN113078284B (zh) 极片及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EP4084127A3 (e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JP5325326B2 (ja) 集電体、電極、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802297B1 (ko) 이차전지의 전극 제조 방법
KR20170100377A (ko) 이차전지용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및 제조 장치
KR101966055B1 (ko) 구조화된 표면 세퍼레이터를 갖는 리튬/금속 셀
KR20210021724A (ko) 리튬 이차전지의 리튬 전극 탭과 메탈 리드의 접합방법
JP7226359B2 (ja) 全固体電池用負極
KR20180060048A (ko) 전극 및 그 전극의 제조방법
JP2021197219A (ja) バイポーラ型全固体電池
CN112242558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WO2022210654A1 (ja) 集電体用鋼箔、電極、及び、電池
CN221125988U (zh) 一种负极片、电极组件以及电池
CN113948709B (zh) 硫化物全固体电池
EP4428972A1 (en) Plasma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lamination system for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