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6926A - 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6926A
CN113276926A CN202110194246.7A CN202110194246A CN113276926A CN 113276926 A CN113276926 A CN 113276926A CN 202110194246 A CN202110194246 A CN 202110194246A CN 113276926 A CN113276926 A CN 113276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p
main body
stroller
link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942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76926B (zh
Inventor
泽谷健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76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6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6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69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B62B7/083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the wheel axes being moved from each other during fo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20Handle bars; Handles
    • B62B9/203Handle bars; Handles movable from front end to rear end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2205/00Hand-propelled vehicles or sledges being foldable or dismountable when not in use
    • B62B2205/20Catches; Locking or releasing an artic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婴儿车(10)是可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折叠的婴儿车,具备可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的主体框架(12)、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地连接于主体框架(12)的握把(40)。主体框架(12)具有可在限制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维持部件(50),限制位置是使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受到限制的位置,解除位置是可进行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的位置。此外,握把(40)具有:握把主体(41),与主体框架(12)连接;限制部件(65),在位于第2位置时,与状态维持部件(50)卡合,限制状态维持部件(5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婴儿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摆动握把的折叠式婴儿车。
背景技术
例如,如JP2015-209182A所公开的那样,在带婴幼儿外出时所使用的婴儿车可供利用。许多婴儿车考虑到保管时和携带时的便利性而可折叠。此外,使得握把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的婴儿车也广泛普及。
在JP2015-209182A所公开的婴儿车中,握把可在背面推动位置与面向推动位置之间摆动。在背面推动位置上,握把位于婴幼儿的背面侧,监护人从婴幼儿的背面侧向前推进婴儿车。另一方面,在面向推动位置上,握把位于面向婴幼儿的位置,监护人从面向婴幼儿的一侧向前推进婴儿车。
然而,在握把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的折叠式婴儿车中,在握把被配置于第1位置以及第2位置的任一方的情况下,存在婴儿车意外地变形为折叠状态的风险。例如,在将握把配置于面向推动位置并且以婴儿车的后腿侧为行进方向的前方的方式使婴儿车行走的情况下,有时后轮会撞到台阶等从而对后腿施加强烈冲击。并且,存在以下风险:用于将婴儿车维持在展开状态的婴儿车的构成元件之间的卡合由于施加于后腿的冲击而意外地解除,婴儿车意外地成为折叠状态。或者,即使不至于成为折叠状态,也存在以下风险: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的强度降低或者使用了握把的婴儿车的操作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发明是考虑到以上的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车,可降低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意外地成为折叠状态或者握把相对于主体框架的位置发生偏离的风险。
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是可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折叠的婴儿车,其具备:
主体框架,可从所述展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变形;
握把,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
所述主体框架具有可在限制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维持部件,所述限制位置是使所述婴儿车的折叠动作受到限制的位置,所述解除位置是可进行所述婴儿车的折叠动作的位置,
所述握把具有:握把主体,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限制部件,在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限制所述状态维持部件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动。
也可以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中,所述限制部件在所述握把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与所述状态维持部件卡合从而限制所述状态维持部件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动。
也可以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中,所述限制部件相对于所述握把主体固定。
也可以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中,
所述状态维持部件具有主体部与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框架侧卡合突出部,
所述限制部件具有握把侧卡合突出部,在所述握把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从自所述限制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方向上的前方面向所述框架侧卡合突出部。
也可以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中,
所述握把侧卡合突出部具有在所述握把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从自所述第1位置朝向所述第2位置的方向上的后方面向所述框架侧卡合突出部的部分。
也可以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中,
所述主体框架具有:
前腿以及后腿;
第1连杆,与所述前腿以及所述后腿可转动地连接;
第2连杆,与所述第1连杆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展开状态被所述后腿支承,
所述状态维持部件被所述第2连杆支承,
所述握把可摆动地连接于所述第2连杆。
也可以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中,
所述握把具有从所述握把主体突出的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
所述主体框架具有从所述主体框架中的所述第2连杆以外的部分突出的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
所述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在所述握把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从下方面向所述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
或者,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是可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折叠的婴儿车,其具备:
主体框架,可从所述展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变形;
握把,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
所述握把具有:握把主体,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握把侧卡合突部,从所述握把主体突出,
所述主体框架具有框架侧卡合突部,在所述握把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从下方面向所述握把侧卡合突部。
或者,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是可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折叠的婴儿车,其具备:
主体框架,可从所述展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变形;
握把,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
所述握把以及所述主体框架具有限制部,在所述握把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对所述握把相对于所述主体框架的移动进行限制。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降低了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意外地成为折叠状态或者握把相对于主体框架的位置发生偏离的风险的婴儿车。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也是用于说明婴儿车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在握把被配置于第1位置(背面推动位置)的状态下示出图1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3是在握把被配置于第2位置(面向推动位置)的状态下示出图1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4是在折叠的状态下示出图1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图1的婴儿车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1的婴儿车的一部分的图,也是示出处于非操作位置的操作部件与处于限制位置的状态维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对应于图6的图,也是示出处于操作位置的操作部件与处于解除位置的状态维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放大示出第2连杆与握把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1位置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2位置保持部以及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保持体以及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的立体图。
图12是与婴儿车的主体框架一起示意性地示出处于第1位置的握把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对应于图12的图,也是示意性地示出处于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的握把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4是对应于图12的图,也是示意性地示出处于第2位置的握把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5是对应于图12的图,也是用于说明婴儿车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所示的一具体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14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车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其中,在图1~图4中示出了婴儿车的具体例的整体构成。此外,在图5中示出婴儿车的一部分。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婴儿车10具有:主体框架12,具有前腿14以及后腿16;握把40,以相对于主体框架12可摆动的方式连接于主体框架12;前轮18,安装在前腿14;后轮19,安装在后腿16。其中,主体框架12以及握把40构成婴儿车主体11。此外,如仅在图2中以双点划线所示地,在婴儿车主体11中可拆卸地安装有具有缓冲性的座席件13。婴幼儿就座或横卧于该座席件13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握把40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相对于主体框架12摆动。在图示的例子中,握把40的第1位置是背面推动位置(参照图1以及图2),握把40的第2位置是面向推动位置(参照图3)。如图2所示,握把40在作为背面推动位置的第1位置上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并向后方朝上延伸。在作为背面推动位置的第1位置配置有握把40的情况下,操作者(监护人)从婴幼儿的背面侧握住握把40来操纵婴儿车10。此时,婴幼儿能够在婴儿车10的行走中朝向行进方向的前方而享受景色。如图3所示,握把40在作为面向推动位置的第2位置上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并向前方朝上延伸。在作为面向推动位置的第2位置配置有握把40的情况下,操作者从面向婴幼儿的前腿14侧的位置握住握把40来操纵婴儿车10。此时,能够使婴儿车10以婴儿车10的后腿16侧成为行进方向的前方的方式行走。
图示的婴儿车10(主体框架12)如广泛普及地那样构成为可从图1以及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向图4所示的折叠状态折叠。婴儿车10(主体框架12)也能够从折叠状态展开成展开状态。在婴儿车1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摆动。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相对于婴儿车及其构成元件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的用语表示以乘坐在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及其构成元件的婴幼儿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更具体地,“前后方向”是指连结图1中纸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且相当于图2以及图3中纸面的左右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是指乘坐的婴幼儿所朝向的一侧,图1中的纸面的左下侧以及图2中的纸面的左侧为前侧。另一方面,“上下方向”是指与婴儿车的行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在行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是指竖直方向。另外,“宽度方向”是指横向,是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任一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进而,“宽度方向内侧”表示宽度方向上的靠近婴儿车中央的一侧,在典型的婴儿车10中,表示与乘坐的婴幼儿的重心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变短的一侧。另一方面,“宽度方向外侧”表示在宽度方向上远离婴儿车的中央的一侧。如图1所示,图示的婴儿车10具有整体上以位于宽度方向中心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面为中心呈大致对称的构成。
首先,作为婴儿车的整体构成而对婴儿车主体11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婴儿车主体11具有主体框架12以及握把40。其中,如图1所示,主体框架12具有分别配置在左右的一对前腿14与分别配置在左右的一对后腿16。主体框架12还具有分别配置在左右的第1连杆L1、第2连杆L2、第3连杆L3以及第4连杆L4。前腿14、后腿16以及第1~第4连杆L1~L4作为使主体框架12构成为可折叠以及可展开的连杆发挥功能。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连杆L1也作为扶手21发挥功能。即,由扶手21构成第1连杆L1。
如图1~图3所示,前腿14的上端部分可转动(可摆动)地与配置在对应侧(左侧或右侧)的第1连杆L1的前方部分连接。同样地,后腿16的上端部分可转动(可摆动)地与配置在对应侧(左侧或右侧)的第1连杆L1的前方部分连接。此外,第2连杆L2的上方部分可转动(可摆动)地与配置在对应侧(左侧或右侧)的第1连杆L1的后方部分连接。如图3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连杆L2具有主连杆件22与固定于主连杆件22的上端的上连接件23。主连杆件22例如由金属制管构成。上连接件23例如由树脂成形物构成。第2连杆L2在上连接件23中与扶手21的后端部分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在婴儿车1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由固定于后腿16的第2连杆支承部件16a从前下方支承第2连杆L2。
如图1~图3所示,第3连杆L3与前腿14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第4连杆L4与后腿16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第3连杆L3与第2连杆L2以及第4连杆L4的至少一方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第4连杆L4与第2连杆L2以及第3连杆L3的至少一方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第2连杆L2与第3连杆L3以及第4连杆L4的至少一方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构成第3连杆L3的部件,设置有框架件24、固定于框架件24的前连接件25以及后连接件26。框架件24例如由弯曲加工的金属制管构成。前连接件25以及后连接件26例如由树脂成形物构成。框架件24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部24a与将一对侧部24a在前方连结的连结部24b,并呈U字状。前连接件25的一端部分与前腿14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部分固定在侧部24a的前方部分。后连接件26固定于侧部24a的后端部分。在该例子中,由位于右侧的框架件24的侧部24a与固定于该右侧的侧部24a的右侧的前连接件25以及后连接件26形成右侧的第3连杆L3。同样地,由位于左侧的框架件24的侧部24a与固定在该左侧的侧部24a的左侧的前连接件25以及后连接件26形成左侧的第3连杆L3。
如图5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第4连杆L4具有可转动地连接于后腿16的主轴件28与固定于主轴件28的上端部分的端部件29。主轴件28例如由金属制管构成。端部件29例如由树脂成形物构成。主轴件28在下端部分与后腿16的中间部分可转动地连接。端部件29与第二连杆L2以及第三连杆L3可转动地连接。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连杆L2、第3连杆L3以及第4连杆L4使用同一轴部件30可相互转动地连接。该轴部件30贯通第2连杆L2的主连杆件22、第4连杆L4的端部件29、以及形成第3连杆L3的后连接件26。根据该构成,第2连杆L2、第3连杆L3以及第4连杆L4能够以与轴部件30的中心轴线一致的轴线30x为中心相互转动。
此外,如图1~图3所示,图示的婴儿车10的主体框架12进一步具有基底框架31以及上方框架32、连结基底框架31与上方框架32的连结框架33。基底框架31以及上方框架32均形成为U字状。并且,在图示的婴儿车10中,在框架件24以及基底框架31中张设有基底布件34(仅在图2中图示)。基底布件34与框架件24、基底框架31、上方框架32以及连结框架33共同支承缓冲性的座席件13(仅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图示)。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基底框架31、上方框架32以及连结框架33的图示。
在图示的例子中,框架件24、基底框架31、上方框架32、连结框架33以及基底布件34构成座席支承体,支承座席件13。其中,基底布件34的一部分以及框架件24构成支承婴幼儿的臀部的座部支承体。此外,基底布件34的一部分以及基底框架31构成支承婴幼儿的背部的背部支承体。
基底框架31在其两端部被轴部件30贯通(参照图5)。并且,基底框架31相对于框架件24或其它构成元件可转动(可摆动)。通过使基底框架31相对于框架件24摆动,可进行座席件13的斜躺。上方框架32在其两端部与第1连杆L1的后端部分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上方框架32相对于第1连杆L1的转动轴线位于与第2连杆L2相对于第1连杆L1的转动轴线相同的线上。在基底框架31以及上方框架32之间,在宽度方向上隔开地设置有一对连结框架33。连结框架33在其两端与基底框架31以及上方框架32可转动地连接。
如图1所示,主体框架12具有连结在一对前腿14间的前方连结件15、与连结在一对后腿16间的后方连结件17作为在宽度方向延伸的构成元件。其中,在图示的例子中,前方连结件15在一对前轮18之间延伸,后方连结件17在一对后轮19之间延伸。前方连结件15作为腿踏发挥功能。此外,在一对后连接件26之间设置有中央连结件27。通过前方连结件15、后方连结件17以及中央连结件27,能够抑制婴儿车10向宽度方向的变形。进而,在一对第1连杆L1之间可拆卸地设置有具有挠性的保护部件38。
由以上的构成组成的主体框架12如后所述,能够通过使构成元件动作来折叠。另一方面,在主体框架12设置有用于限制构成元件间的相对动作的机构。通过设置该机构,能够有效地防止意外的折叠动作。
具体而言,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主体框架12设置有限制婴儿车10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的折叠动作的状态维持部件50。状态维持部件50能够在限制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的限制位置(参照图6)与可进行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的解除位置(参照图7)之间移动。在图示的例子中,状态维持部件50被第2连杆L2的主连杆件22支承。在限制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的状态维持部件50的移动成为沿着主连杆件22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状态维持部件50具有安装在主连杆件22的主体部51与从主体部51突出的限制卡合突起52以及承接板53。限制卡合突起52从主体部51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另一方面,在第4连杆L4的端部件29形成有可与限制卡合突起52卡合的限制卡合凹部29a。如图6所示,在状态维持部件50相对于第2连杆L2向下方滑动的情况下,状态维持部件50的限制卡合突起52被收纳在第4连杆L4的限制卡合凹部29a内。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对状态维持部件50进行支承的第2连杆L2和与状态维持部件50卡合的第4连杆L4不能相对转动。因此,在状态维持部件50的限制卡合突起52与第4连杆L4的限制卡合凹部29a卡合的情况下,婴儿车10维持在展开的状态,不能折叠婴儿车10。即,图6所示的状态维持部件50的位置是状态维持部件50的限制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若状态维持部件50相对于第2连杆L2向上方滑动,则限制卡合突起52从第4连杆L4的限制卡合凹部29a脱出。并且,若限制卡合突起52与限制卡合凹部29a的卡合被解除,则第2连杆L2以及第四连杆L4变得可相对转动,变得可折叠婴儿车10。即,图7所示的状态维持部件50的位置是状态维持部件50的解除位置。
另外,状态维持部件50的主体部51由未图示的施力部件(例如弹簧)从解除位置(参照图7)朝向限制位置(参照图6)施力。通过像这样地使用来自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只要不积极地施加外力,就可以更可靠地限制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即,通过使用施力部件,能够有效地防止因误动作而意外地开始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
进而,如图8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2连杆L2的主连杆件22的内腔配置有后腿卡合部件54。后腿卡合部件54相对于状态维持部件50固定。因此,后腿卡合部件54随着状态维持部件50在限制位置(参照图6)与解除位置(参照图7)之间的移动,沿主连杆件22的长度方向移动。后腿卡合部件54的下端部54a在状态维持部件50处于限制位置时,从主连杆件22的下端突出。并且,在婴儿车1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上述下端部54a被收纳在设置于固定在后腿16的第2连杆支承部件16a的上表面的凹部。由此,防止第2连杆L2与后腿16的相对转动。因此,在状态维持部件50处于限制位置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后腿卡合部件54以及第2连杆支承部件16a维持婴儿车10展开的状态。另一方面,后腿卡合部件54在状态维持部件50处于解除位置时,其全部被收纳在主连杆件22内。由此,第2连杆L2与后腿16变得可相对转动,变得可折叠婴儿车10。
握把40可摆动地连结于以上说明的主体框架12。在图示的例子中,握把40具有可摆动地安装在主体框架12的握把主体41、设置在握把主体41的保持体42、远程操作装置43以及操作部件60。在图示的婴儿车主体11中,握把40可在侧视状态下向垂直轴的后方倾斜的第1位置(背面推动位置)与向垂直轴的前方倾斜的第2位置(面向推动位置)之间摆动。
如图1所示,握把主体41包括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轴部41a与连结在一对轴部41a之间的中间部41b。握把主体41作为整体具有大致U字状的形状。握把40在U字的两端部与主体框架12可转动(可摆动)地连接。在图示的例子中,握把主体41使用轴部件30与主体框架12可转动地连接。因此,第2连杆L2、第3连杆L3、第4连杆L4、基底框架31以及握把40能够以根据轴部件30划出的同一轴线30x为中心相互相对地转动。
保持体42设置在握把主体41的轴部41a上。保持体42可沿轴部41a的长度方向在轴部41a上移动。握把40具有未图示的施力部件(例如弹簧),施力部件将保持体42朝向下方按压。保持体42可与设置于主体框架12的第1位置保持部36以及第2位置保持部37卡合。如图3所示,第1位置保持部36设置于第2连杆L2。此外,如图2所示,第2位置保持部37设置于第1连杆L1。还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各位置保持部36、37作为在前端具有扩径部分的突起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在图示的例子中,一对保持体42被支承在握把主体41的各轴部41a。保持体42可沿握把主体41中的设置有该保持体42的部分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握把主体41移动。如图2以及图11所示,在握把主体41的各轴部41a固定有止动件41c。止动件41c形成为比轴部41a更为扩径的部分。止动件41c规定保持体42的可移动范围。保持体42能够在止动件41c的上方的区域沿轴部41a的长度方向移动。
如图11所示,保持体42具有供轴部41a通过的筒状主体部45、被筒状主体部45支承的卡合部46以及引导部47。如图11所示,卡合部46具有向下方开口的承接部46a。如图12以及图14所示,通过使卡合部46从上方覆盖在位置保持部36、37,保持体42与位置保持部36、37向与轴部41a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相对移动被限制,握把40被保持在第1位置或第2位置。
如图11所示,各保持体42具有位于卡合部46的两侧的一对引导部47。如图12~图14所示,筒状主体部45位于在前后方向上隔开的一对引导部47之间。在握把40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时,例如如图13所示,与卡合部46相邻地设置的引导部47比该卡合部46先与位置保持部36、37接触。引导部47具有与位置保持部36、37接触的引导面47a。引导面47a为倾斜面。通过使引导面47a与位置保持部36、37接触,保持体42沿轴部41a的长度方向与止动件41c隔开而移动至上侧。然后,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移动至上方的保持体42以覆盖第1位置保持部36或第2位置保持部37的方式移动至下方,由此能够使保持体42与第1位置保持部36或第2位置保持部37卡合。
如图12所示,保持体42与第1位置保持部36卡合,由此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摆动被限制,能够如图2所示地将握把40维持在第1位置。此外,如图14所示,保持体42与第2位置保持部37卡合,由此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摆动被限制,能够如图3所示地将握把40维持在第2位置。
具有以上构成的婴儿车主体11通过操作保持体42从而使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摆动,能够使握把40在第1位置以及第2位置之间变化。具体而言,在使握把40从第1位置(背面推动位置)向第2位置(面向推动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沿着握把主体41的轴部41a的长度方向将保持体42向上方提起。若保持体42相对于握把主体41移动,则收纳于保持体42的承接部46a的第1位置保持部36从承接部46a脱出。由此,握把40与主体框架12的卡合被解除,握把40变得相对于主体框架12可摆动。
若握把40到达第2位置的附近,则第2位置保持部37开始与保持体42的引导面47a接触。通过第2位置保持部37抵接于引导面47a,从而沿着轴部41a的长度方向将保持体42向上方推起。若握把40到达第2位置,则解除第2位置保持部37与引导面47a的接触。并且,保持体42通过来自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自动地沿着轴部41a的长度方向移动至下方,保持体42的承接部46a覆盖在第2位置保持部37。由此,握把40与主体框架12的相对摆动被限制,握把40被保持在第2位置。
在使握把40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摆动的情况下,实施与上述的使握把40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摆动的情况大致相同的操作。即,首先,将握把40的保持体42向上方提起,接着,使握把40从第2位置移动至第1位置即可。
接着,对操作部件60进行说明。如图6以及图7所示,操作部件60可动作地设置在握把主体41。如图6以及图7所示,操作部件60通过进行动作而使状态维持部件50动作。即,操作部件60随着状态维持部件50的设置而设置。
操作部件60能够在图6所示的非操作位置与图7所示的操作位置之间沿着握把主体41的轴部41a中的设置有操作部件60的部分的长度方向移动。操作部件60由被收纳在握把40的轴部41a的未图示的施力部件(例如弹簧)从操作位置侧向非操作位置侧施力。即,操作部件60在未被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利用来自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从而位于操作位置的下方的非操作位置。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操作部件60通过未图示的操作传递件与设置在握把40的中间部41b的远程操作装置43(参照图1)连结。然后,通过对远程操作装置43进行操作,能够使操作部件60从操作位置向非操作位置移动。
如图8所示,操作部件60具有操作基部61与从操作基部61突出的操作突出部62。如图6以及图7所示,操作基部61安装在握把主体41的轴部41a。根据图6及图7的比较可以理解,操作基部61可沿握把主体41的轴部41a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该轴部41a滑动。此外,操作突出部62从操作基部61向宽度方向内侧伸出。另一方面,如图6以及图7所示,状态维持部件50的承接板53从主体部51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
在握把40位于第1位置时,如图6所示,操作部件60从沿着主连杆件22的长度方向的下侧面向状态维持部件50的承接板53。并且,当操作部件60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时,操作突出部62从下方抵接于承接板53,将状态维持部件50从限制位置朝向解除位置推起。即,在握把40配置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使操作部件60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能够使状态维持部件5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由此,第2连杆L2相对于第4连杆L4可相对转动。另外,在握把40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在沿着主连杆件22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操作部件60不面向承接板53。因此,即使操作部件60从图6所示的非操作位置移动到图7所示的操作位置,状态维持部件50也停留在图6的限制位置。
具有以上的构成的婴儿车主体11能够通过使各构成部件相对转动而折叠。具体而言,首先,在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之前,将握把40配置于第1位置,进而操作远程操作装置43,使操作部件60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移动。由此,状态维持部件50从限制位置移动至解除位置,状态维持部件50与第4连杆L4的卡合被解除。
在该状态下,使用握把40将第2连杆L2暂时向后上方提起然后降下,由此使第4连杆L4相对于后腿16在图2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随着该操作,第1连杆L1以及第3连杆L3相对于第2连杆L2在图2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这样的操作,在侧视状态下,第2连杆L2与前腿14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且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摆动轴线30x的位置降下。如上所述,能够折叠婴儿车10。在图4的折叠后的状态下,能够缩小婴儿车10的沿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尺寸。另一方面,将婴儿车10从折叠状态展开只要执行与上述折叠操作相反的步骤即可。
另外,在以下情况下,有时后轮19会撞到台阶等从而对后腿16施加强烈冲击:在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中,握把40配置于第2位置(面向推动位置),使婴儿车10的后腿16侧成为行进方向的前方从而使婴儿车10行走。若对后腿16施加强烈冲击,则存在状态维持部件50向上方移动、或者第4连杆L4与后腿16一起旋转等从而使限制卡合突起52从限制卡合凹部29a脱出的风险。并且,存在婴儿车10被意外地折叠的风险。或者,即使不至于使婴儿车10被折叠,也存在以下风险:通过限制卡合突起52从限制卡合凹部29a脱出,处于展开状态的主体框架12的强度降低,或者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位置发生偏离(特别是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向下方移动),使用了握把40的婴儿车10的操作性降低。
考虑到上述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为了抑制以下情况进行了精心设计:在握把40配置于第2位置(面向推动位置)时,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意外地成为折叠状态,或者即使不至于成为折叠状态,主体框架12的强度也降低,或者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位置发生偏离。具体而言,进行了如下的精心设计。
即,如图8所示,状态维持部件50具有从主体部51突出的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从主体部51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具有面向由轴部件30划出的轴线30x的内侧面55a、和与内侧面55a对置的外侧面55b。
此外,如图8所示,握把40具有设置在握把主体41的限制部件65。限制部件65在握把40的U字的两端部固定于握把主体41。限制部件65随着握把主体41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摆动而相对于主体框架12摆动。
限制部件65具有安装在握把主体41的主体部66与从主体部66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握把侧卡合突出部67。主体部66具有凹部66a,该凹部66a在操作部件60位于非操作位置时收纳操作突出部62。握把侧卡合突出部67具有第1部分68与第2部分69,第1部分68具有沿以轴线30x为中心的圆的周向延伸的第1面68a,第2部分69与第1部分68连接。
根据图12~图14可理解,第1部分68以第1面68a与轴线30x之间的距离比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的外侧面55b与轴线30x的距离大的方式设置。换言之,第1部分68设置在比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更靠近以轴线30x为中心的圆的径向外侧的位置。此外,如图14所示,在握把40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第1部分68以在从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朝向轴线30x的方向观察与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重叠的方式设置。换言之,在握把40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第1部分68从自状态维持部件50的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的移动方向中的前方面向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由此,在握把40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从状态维持部件50的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的移动被限制部件65限制。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握把40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第1部分68在从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朝向轴线30x的方向观察不与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重叠。由此,在握把40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限制部件65不妨碍状态维持部件5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换言之,在握把40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限制部件65允许状态维持部件5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
如图8所示,第2部分69连接至在握把40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摆动时的限制部件65的旋转方向Dr上成为第1部分68的后方端部的位置。第2部分69具有径向面69a,径向面69a从第1部分68的上述后方端部向以轴线30x为中心的圆的径向内侧延伸。如图14所示,在握把40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径向面69a从上述旋转方向Dr的后方面向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
通过这样的限制部件65的第1部分68与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握把40配置于第2位置时的状态维持部件50向解除位置的移动被限制。具体而言,即使从后方对后轮19施加冲击等,从而从后腿16向状态维持部件50施加推起状态维持部件50的力,也可通过从状态维持部件50突出的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与握把侧卡合突出部67的第1部分68抵接,来防止状态维持部件50向解除位置的移动。由此,可防止状态维持部件50与第4连杆L4的卡合被解除。
此外,通过限制部件65的第2部分69与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第2连杆L2相对于后腿16向后方的倾倒被限制。具体而言,即使从后方对后轮19施加冲击等,从而从后腿16向第2连杆L2施加使第2连杆L2向后方倾倒的力,也可通过从状态维持部件50突出的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与握把侧卡合突出部67的第2部分69抵接,来防止第2连杆L2向后方倾倒。由此,可防止限制卡合突起52从限制卡合凹部29a脱出而解除状态维持部件50与第4连杆L4的卡合这样的情况。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于限制部件65相对于主体框架12固定,因此仅通过将握把40配置在第2位置,状态维持部件50与限制部件65就自动卡合。
此外,根据图13可理解,在图示的例子中,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以及第1部分68在握把40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在握把40到达第2位置之前,在从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朝向轴线30x的方向观察时开始相互重叠。通过这样设置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以及第1部分68,即使在使握把40从第1位置移动至第2位置的中途(或者在从第2位置移动至第1位置的中途)操作远程操作装置43,也能够降低状态维持部件50与第4连杆L4的卡合被解除的风险。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降低婴儿车10被意外地折叠的风险。
且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为了抑制以下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精心设计:在握把40配置于第2位置(面向推动位置)时,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意外地成为折叠状态,或者即使不至于成为折叠状态,主体框架12的强度也降低,或者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位置发生偏离。具体而言,进行了如下的精心设计。
首先,如图11所示,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从握把主体41的轴部41a朝向宽度方向内侧伸出。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相对于轴部41a固定。在图示的例子中,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从止动件41c伸出。
此外,如图10所示,在主体框架12中的面向处于第2位置的握把40的位置,设置有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71。根据图14可理解,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71设置成在握把40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从下方面向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在图示的例子中,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71设置在第1连杆L1的第2位置保持部37的下方。
通过这样的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与连杆侧第2卡合突部71,握把40配置于第2位置时的、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移动(特别是相对于主体框架12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即,从后方对后轮19施加冲击等的结果为,即使意外地解除状态维持部件50与第4连杆L4的卡合,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也由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71从下方支承。由此,可防止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向下方移动。其结果为,能够防止使用了握把40的婴儿车10的操作性降低。进而,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被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71从下方支承,由此可防止枢轴连接于握把40的第2连杆L2相对于后腿16旋转,且可防止婴儿车10的意外的折叠、处于展开状态的主体框架12的强度的降低。
另外,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及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71设置为在握把40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在握把40到达第2位置之前,使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71开始从下方面向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由此,即使在使握把40从第1位置移动至第2位置的中途(或者在从第2位置移动至第1位置的中途)操作远程操作装置43等而使状态维持部件50与第4连杆L4的卡合被解除,也能够通过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被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71支承,降低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向下方移动的风险。此外,枢轴连接于握把40的第2连杆L2相对于后腿16旋转的风险降低,从而降低婴儿车10被意外地折叠的风险、处于展开状态的主体框架12的强度降低的风险。
另外,上述婴儿车10仅为一例,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在握把40配置于第2位置时的状态维持部件5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的移动通过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与握把侧卡合突出部67抵接而被限制,但不限于此。状态维持部件50的上述移动例如也可以通过利用磁力吸附限制部件65与状态维持部件50来进行限制。在该情况下,如图15所示,在状态维持部件50以及限制部件65中,以在握把40配置于第2位置时从宽度方向(沿轴线30x的方向)观察时磁铁155、168相互重叠的方式分别设置有磁铁155、168即可。
此外,在握把40配置于第2位置时的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向下方的移动通过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由连杆侧第2卡合突部71从下方支承而被限制,但不限于此。握把40的上述移动例如也可以通过利用磁力吸附握把40与主体框架12来进行限制。在该情况下,如图15所示,在握把40(图示的例子中为止动件41c)以及主体框架12(图示的例子中为扶手21)中,以在握把40配置于第2位置时从宽度方向(沿轴线30x的方向)观察时磁铁170、171相互重叠的方式分别设置有磁铁170、171即可。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磁铁170、171构成限制握把40的上述移动的限制部。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婴儿车10是可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折叠的婴儿车,具备可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的主体框架12、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地连接于主体框架12的握把40。主体框架12具有可在限制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维持部件50,所述限制位置是使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受到限制的位置,所述解除位置是可进行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的位置。此外,握把40具有:握把主体41,连接于主体框架12;限制部件65,在位于第2位置时,限制状态维持部件5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
根据这样的婴儿车10,在握把40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可防止状态维持部件5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因此,在握把40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对主体框架12施加强烈冲击等而对状态维持部件50赋予从限制位置朝向解除位置的力,也可防止状态维持部件50向解除位置移动。因此,可降低婴儿车10被意外地折叠的风险。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65相对于握把主体41固定。由此,只要将握把40配置在第2位置,就能够自动地限制状态维持部件5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的移动。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状态维持部件50具有主体部51与从主体部51突出的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此外,限制部件65具有握把侧卡合突出部67,在握把40位于第2位置时,从自限制位置朝向解除位置的方向上的前方面向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通过这样的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与握把侧卡合突出部67,能够限制握把40位于第2位置时的状态维持部件50的上述移动。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握把侧卡合突出部67具有在握把40位于第2位置时,从自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的方向Dr上的后方面向框架侧卡合突出部55的部分69。由此,在对主体框架12施加强烈冲击等的情况下,能够从上述方向Dr的后方支承主体框架12。由此,能够降低主体框架12被意外地折叠的风险。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主体框架12具有:前腿14以及后腿16、与前腿14以及后腿16可转动地连接的第1连杆L1、与第1连杆L1可转动地连接且在展开状态下被后腿16支承的第2连杆L2。并且,状态维持部件50被第二连杆L2支承,握把40与第二连杆L2可摆动地连接。在这样的婴儿车10的情况下,若使婴儿车10以后腿16侧成为行进方向的前方的方式行走,则有时会对后腿16施加强烈冲击从而对第2连杆L2的状态维持部件50赋予朝向解除位置的力。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如果使握把40处于第2位置,则限制部件65限制状态维持部件50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的移动,因此即使对状态维持部件50赋予朝向解除位置的力,也可降低状态维持部件50向解除位置移动的风险。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握把40具有从握把主体41突出的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此外,主体框架12具有从主体框架12中的第2连杆L2以外的部分突出的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71。并且,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71在握把40位于第2位置时从下方面向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通过这样的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与连杆侧第2卡合突部71,握把40配置于第2位置时的、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移动(特别是相对于主体框架12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即,即使意外地解除状态维持部件50与第4连杆L4的卡合,通过由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71从下方支承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70,也可防止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向下方移动。由此,能够降低由于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发生位置偏离而使得使用了握把40的婴儿车10的操作性降低这样的风险。进而,通过由连杆侧第2卡合突部71支承握把40,可防止枢轴连接于握把40的第2连杆L2相对于后腿16旋转,从而可降低婴儿车10的意外折叠的风险或处于展开状态的主体框架12的强度降低的风险。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婴儿车10是可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折叠的婴儿车,具备可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的主体框架12、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地连接于主体框架12的握把40。握把40具有连接于主体框架12的握把主体41与从握把主体41突出的握把侧卡合突部70。此外,主体框架12具有在握把40位于第2位置时从下方面向握把侧卡合突部70的框架侧卡合突部71。
根据这样的婴儿车10,通过握把侧卡合突部70与连杆侧卡合突部71,握把40配置在第2位置时的、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移动(特别是相对于主体框架12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即,即使意外地解除用于将主体框架12维持在展开状态的主体框架12的构成元件之间的卡合,也可防止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向下方移动。由此,能够降低由于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发生位置偏离而使得使用了握把40的婴儿车10的操作性降低这样的风险。进而,通过由连杆侧卡合突部71支承握把40,即使意外解除上述构成元件之间的卡合,也可降低处于展开状态的主体框架12意外地变形为折叠状态的风险、处于展开状态的主体框架12的强度降低的风险。另外,仅通过将握把40配置在第2位置就可自动地限制握把40相对于主体框架12的移动。
另外,以上说明了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几种变形例,当然也可将多个变形例适当组合进行应用。

Claims (7)

1.一种婴儿车,是可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折叠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框架,可从所述展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变形;
握把,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
所述主体框架具有可在限制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维持部件,所述限制位置是使所述婴儿车的折叠动作受到限制的位置,所述解除位置是可进行所述婴儿车的折叠动作的位置,
所述握把具有:握把主体,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限制部件,在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限制所述状态维持部件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相对于所述握把主体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维持部件具有主体部、与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框架侧卡合突出部,
所述限制部件具有握把侧卡合突出部,在所述握把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从自所述限制位置朝向所述解除位置的方向上的前方面向所述框架侧卡合突出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握把侧卡合突出部具有在所述握把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从自所述第1位置朝向所述第2位置的方向上的后方面向所述框架侧卡合突出部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框架具有:
前腿以及后腿;
第1连杆,与所述前腿以及所述后腿可转动地连接;
第2连杆,与所述第1连杆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展开状态被所述后腿支承,
所述状态维持部件被所述第2连杆支承,
所述握把可摆动地连接于所述第2连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握把具有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从所述握把主体突出,
所述主体框架具有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从所述主体框架中的所述第2连杆以外的部分突出,
所述框架侧第2卡合突部在所述握把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从下方面向所述握把侧第2卡合突部。
7.一种婴儿车,是可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折叠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框架,可从所述展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变形;
握把,可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摆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
所述握把具有:握把主体,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握把侧卡合突部,从所述握把主体突出,
所述主体框架具有框架侧卡合突部,在所述握把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从下方面向所述握把侧卡合突部。
CN202110194246.7A 2020-02-20 2021-02-20 婴儿车 Active CN1132769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7442A JP6957051B2 (ja) 2020-02-20 2020-02-20 乳母車
JP2020-027442 2020-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6926A true CN113276926A (zh) 2021-08-20
CN113276926B CN113276926B (zh) 2022-09-09

Family

ID=77275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4246.7A Active CN113276926B (zh) 2020-02-20 2021-02-20 婴儿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57051B2 (zh)
KR (1) KR102319303B1 (zh)
CN (1) CN113276926B (zh)
TW (1) TWI7610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18258A (zh) 2020-09-04 2023-04-25 迪睿合株式会社 导电性层叠体及使用其的光学装置、导电性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21753A1 (en) * 2001-03-05 2002-09-05 Yoshiyuki Suzuki Folding stroller
CN1600617A (zh) * 2003-09-24 2005-03-30 康貝株式会社 童车
US20060043699A1 (en) * 2004-08-27 2006-03-02 Link Treasure Limited One hand folding structure for stroller
US20110248477A1 (en) * 2010-04-07 2011-10-13 Wonderland Nurserygoods Company Limited Infant Carrier Apparatus
CN102781759A (zh) * 2010-01-22 2012-11-14 康贝株式会社 可折叠的婴儿车
CN108016483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康贝株式会社 婴儿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7139B2 (ja) * 1994-12-16 2003-02-17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乳母車の全開ロック機構および押棒ロック機構
JP6165527B2 (ja) * 2013-07-04 2017-07-19 コンビ株式会社 車輪保持ユニットおよび乳母車
JP6400409B2 (ja) * 2014-09-22 2018-10-03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21753A1 (en) * 2001-03-05 2002-09-05 Yoshiyuki Suzuki Folding stroller
CN1600617A (zh) * 2003-09-24 2005-03-30 康貝株式会社 童车
US20060043699A1 (en) * 2004-08-27 2006-03-02 Link Treasure Limited One hand folding structure for stroller
CN102781759A (zh) * 2010-01-22 2012-11-14 康贝株式会社 可折叠的婴儿车
US20110248477A1 (en) * 2010-04-07 2011-10-13 Wonderland Nurserygoods Company Limited Infant Carrier Apparatus
CN108016483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康贝株式会社 婴儿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19303B1 (ko) 2021-10-29
TWI761080B (zh) 2022-04-11
JP2021130412A (ja) 2021-09-09
JP6957051B2 (ja) 2021-11-02
TW202132148A (zh) 2021-09-01
CN113276926B (zh) 2022-09-09
KR20210106352A (ko) 2021-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99113B2 (ja) ベビーカー
TWI649226B (zh) Baby carriage
CN113276926B (zh) 婴儿车
JP5020655B2 (ja) ベビーカー
JP6735195B2 (ja) ベビーカー
TW201817625A (zh) 嬰兒車
CN112203921B (zh) 婴儿车
CN110775134B (zh) 婴儿车
CN111356624A (zh) 用于运送儿童的装置和儿童座椅
CN113501044B (zh) 婴儿车
JP6957028B2 (ja) 乳母車
JP6771990B2 (ja) 手押しカート
CN110775135B (zh) 婴儿车
TWI755566B (zh) 嬰兒車及保持構件
CN116897122A (zh) 婴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4996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