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3076A - 自供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供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3076A
CN113273076A CN202180000811.XA CN202180000811A CN113273076A CN 113273076 A CN113273076 A CN 113273076A CN 202180000811 A CN202180000811 A CN 202180000811A CN 113273076 A CN113273076 A CN 1132730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f
keys
power
circuit board
power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081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73076B (zh
Inventor
武文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3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3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3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30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18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electrical output from mechanical input, e.g.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18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electrical output from mechanical input, e.g. generators
    • H02N2/186Vibration harves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35/02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moving magnets and stationary coil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18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electrical output from mechanical input, e.g. generators
    • H02N2/181Circuits; Control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oy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Photorecepto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供电装置(1),包括第一杠杆结构,其包括第一支撑部(300)和第一触发件(11),第一触发件包括第一动力部(111)、第一阻力部(112)和第一连接部(113),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支撑部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转动副(110);及自发电机构(20),设于第一阻力部上;当第一动力部受到外力驱使绕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第一支撑部的所在侧转动时,第一阻力部绕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自发电机构于悬空状态下触发并产生电能。本申请提供的自供电装置通过第一动力部接受外力并且驱使设置在第一阻力部上的自发电机构悬空,可以使自发电机构在悬空状态下产生电能,避免了底板或面板等对自发电机构产生抑制。

Description

自供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自供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自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自供电技术是一种新型供电技术,它是将振荡能量或磁场能量等转化为电能,从而驱动低功耗电子设备运行的技术。利用自供电技术,能够有效实现零电能消耗,节约安装和使用成本,保护环境。
目前,自供电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到开关、门铃、电子设备遥控等产品上,如:中国发明专利CN111919376A所公开的自发电装置。然而在使用该自发电装置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收纳压电片的结构是设置在底板或面板上的,当自发电装置贴附在墙体、放置在桌面、安装到86盒或者手握时,发电量有着显著的区别,无法保证供电的一致性。通过研究实验发现:问题的根源是振荡机构受到了底板或面板的抑制,在受抑制状态下,经过桥式整流后自发电装置输出的电量波形如图1所示,这样的抑制与放置、安装和使用的环境有关,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无法要求用户在统一的环境下使用。
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供电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解决现有的自发电装置的振荡机构受到底板或面板抑制的技术问题。
技术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发机构,包括:
触发机构,所述触发机构包括第一杠杆结构,所述第一杠杆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一触发件,所述第一触发件包括第一动力部、第一阻力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动力部和所述第一阻力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转动副;以及
自发电机构,设于所述第一阻力部上;
当所述第一动力部受到外力驱使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所在侧转动时,所述第一阻力部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与所述第一动力部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所述自发电机构于悬空状态下触发并产生电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供电装置还包括:
底壳,所述第一支撑部设于所述底壳的内壁上;以及
顶盖,与所述底壳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第一触发件和所述自发电机构容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部上设有第一受力位,所述触发机构还包括第二杠杆结构,所述第二杠杆结构包括第二支撑部和第二触发件,所述第二支撑部设于所述第一动力部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受力位的二分之一动力臂处,所述第二触发件容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包括第二动力部、第二阻力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动力部和所述第二阻力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动力部上设有第二受力位,所述第二阻力部与所述顶盖或所述底壳抵接形成支点,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所述第二受力位的动力臂为所述第二转动副的阻力臂的两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部上还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贯穿所述第一动力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受力位之间,且所述避让槽的靠近所述第一受力位的槽壁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阻力部与所述顶盖抵接,所述第二动力部的位置与所述避让槽的位置对应;
当所述第二受力位受到外力驱使绕所述支点朝所述底壳的底壁靠近时,所述第二转动副带动所述第一动力部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所述底壳的底壁转动;
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部上还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贯穿所述第一动力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受力位之间,且所述避让槽的靠近所述第一受力位的槽壁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阻力部与所述第一动力部和所述顶盖抵接,所述第二动力部的位置与所述避让槽的位置对应,且所述第二阻力部上设有第三受力位;
当所述第三受力位受到外力驱使朝所述底壳的底壁靠近时,所述第二阻力部抵压所述第一动力部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所述底壳的底壁转动;当所述第二受力位受到外力驱使绕所述支点朝所述底壳的底壁靠近时,所述第二转动副带动所述第一动力部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所述底壳的底壁转动;
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三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部上还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贯穿所述第一动力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受力位之间,且所述避让槽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槽壁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阻力部穿过所述避让槽后与所述底壳抵接;
当所述第二受力位受到外力驱使绕所述支点朝所述第一动力部靠近时,所述第二转动副带动所述第一动力部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所述底壳的底壁转动;
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供电装置还包括:
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动力部的朝向所述顶盖的表面上;以及
第一按键组,所述第一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一按键,若干所述第一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间距相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供电装置还包括:
电路板,设于所述底壳的底壁的内表面上;
第一按键组,所述第一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一按键,若干所述第一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穿设于所述第一受力位上,当所述第一按键组件被按下后其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以及
第二按键组,与所述第一按键组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二按键,若干所述第二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二按键的底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受力位上,当所述第二按键组件被按下后其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供电装置还包括:
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触发件的朝向所述顶盖的表面上,所述电路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受力位和所述第二受力位上;
第一按键组,所述第一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一按键,若干所述第一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以及
第二按键组,与所述第一按键组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按键组的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二按键,若干所述第二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二按键的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
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和所述电路板的第一端边缘的间距与所述第二按键的底端和所述电路板的第二端边缘的间距相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供电装置还包括: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受力位和所述第二受力位上;
第一按键组,所述第一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一按键,若干所述第一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以及
第二按键组,与所述第一按键组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按键组的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二按键,若干所述第二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二按键的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
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和所述电路板的第一端边缘的间距与所述第二按键的底端和所述电路板的第二端边缘的间距相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发电机构为压电发电机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发电机构为磁发电机构。
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开关底壳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第一杠杆结构来触发自发电机构,通过第一动力部接受外力并且驱使设置在第一阻力部上的自发电机构悬空,可以使自发电机构在悬空状态下产生电能,从而避免了底板或面板等对自发电机构产生抑制,解决了现有的自发电装置的振荡机构受到底板或面板抑制的技术问题,有效地提升了自供电装置自发电的效率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受抑制状态下经过桥式整流后自发电装置输出的电量波形图;
图2为悬空状态下经过桥式整流后自发电机构输出的电量波形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自供电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自供电装置的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自供电装置的中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5的触发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自发电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至四提供的自供电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二至四提供的触发机构的力和力臂的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自供电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自供电装置的中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触发状态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自供电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自供电装置的中剖面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第一种触发状态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4的第二种触发状态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自供电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自供电装置的中剖面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触发状态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自发电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自发电机构的非触发状态的主视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自供电装置,11—第一触发件,12—第二触发件,20—自发电机构,21—压电片,22—锅仔片,23—质量块,24—弹簧,25—夹紧件,26—导磁组件,27—感应组件,28—磁性组件,30—底壳,31—第一支撑部,32—卡勾,40—顶壳,50—电路板,61—第一按键,61—第二按键,70—固定件,100—安装腔,110—第一转动副,111—第一动力部,112—第一阻力部,113—第一连接部,120—第二转动副,121—第二阻力部,122—第二动力部,123—第二连接部,250—避让孔,252—定位凸起,281—磁铁,282—第一导磁片,283—第二导磁片,1111—第一受力位,1112—避让槽,1113—第二支撑部,1114—第三凸缘,1120—凸台,1121—台阶,1122—卡槽,1211—第三受力位,1212—第一凸缘,1213—限位凸起,1221—第二受力位,1222—第二凸缘,O—支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在”或“设置在”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在”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术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术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图9,本实施例提供的自供电装置1包括触发机构和自发电机构20,其中,触发机构包括第一杠杆结构,第一杠杆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31和第一触发件11,第一触发件11包括第一动力部111、第一阻力部112和第一连接部113,第一动力部111和第一阻力部112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113的相对两侧,第一连接部113与第一支撑部31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转动副110,而自发电机构20设置在第一阻力部112上;当第一动力部111受到外力驱使绕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朝第一支撑部31的所在侧转动时,第一阻力部112绕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朝与第一动力部111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自发电机构20在悬空状态下触发并产生电能。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转动副110实际为第一触发件11的摆动支点。
具体地,第一支撑部31可以是顶部为圆弧形的凸棱,或者是一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顶部为球冠形的凸起,而第一连接部113可以是与第一支撑部31的顶部相适配的弧形凹槽,第一连接部113搭接或套接在第一支撑部31的顶部,第一支撑部31还可以是弧形凹槽,而第一连接部113可以是顶部为圆弧形的凸棱,或者是一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顶部为球冠形的凸起,第一支撑部31搭接或套接在第一连接部113的顶部,使得第一连接部113与第一支撑部31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转动副110,使得第一触发件11可以以第一转动副110为支点作上下摆动。在实际应用中,当用户向第一动力部111施加压力时,如图6和图9所示,第一动力部111会绕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向下转动,而第一阻力部112会绕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向上转动,进而驱使自发电机构20悬空,并且触发产生电能。在本实施例中自发电机构20为压电发电机构,通过振荡使压电片受到交变载荷,从而产生电能,从图2所示的经过桥式整流后自发电机构20输出的电量波形可知,自发电机构20在悬空状态下产生电能要比非悬空状态(受抑制状态)下产生电能要大且稳定。
本申请提供的自供电装置1,利用第一杠杆结构来触发自发电机构20,通过第一动力部111接受外力并且驱使设置在第一阻力部112上的自发电机构20悬空,可以使自发电机构20在悬空状态下产生电能,从而避免了底板或面板等对自发电机构20产生抑制,解决了现有的自发电装置的振荡机构受到底板或面板抑制的技术问题,有效地提升了自供电装置1自发电的效率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自供电装置1还包括底壳30和顶盖40,其中,第一支撑部31设置在底壳30的内壁上,顶盖40与底壳30围合形成安装腔100,第一触发件11和自发电机构20容设在安装腔100内。具体地,第一支撑部31与底壳30一体成型,有利于第一支撑部31的生产加工;顶盖40与底壳30配合将第一触发件11和自发电机构20包裹在安装腔100内,有利于对自发电机构20进行保护,防止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自供电装置1还包括电路板50和第一按键组,其中,电路板50设置在第一动力部111的朝向顶盖40的表面上;第一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一按键61,若干第一按键61间隔地设置在顶盖40上,若干第一按键61的底端与电路板50抵接,并且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13的间距相等。具体地,自供电装置1可以是开关,电路板50固定在第一动力部111的朝向顶盖40的表面上,第一按键61的底端始终抵接在电路板50上,电路板50在第一按键61的驱使下跟随第一动力部111一起摆动,不会对第一按键61的行程产生阻碍,这样第一按键61在0.3mm(毫米)的行程下就可以实现电路板50电路的通断,而无需采用行程为18mm的高行程开关,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自供电装置1的生产成本;而由于若干第一按键61排列的位置与第一连接部113等距,使得按压任意一个第一按键61都能够驱使自发电机构20转动相同的行程,取得相同的自发电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自发电机构20包括压电片21、锅仔片22、质量块23和弹簧24,其中,压电片21、锅仔片22、质量块23和弹簧24的具体结构与本申请人已有的专利(公开号CN111919376A)所公开的结构一致,并且压电片21、锅仔片22、质量块23和弹簧24同轴并沿轴向依次层叠设置,压电片21设置在第一阻力部112的朝向顶盖40的表面上,弹簧24的一端与质量块23抵接,弹簧24的另一端可以与顶盖40的内壁或固定件70抵接,当自供电装置1包括固定件70时,固定件70固定在底壳30的底壁上,并与底壳30的底壁共同形成可以供第一阻力部112绕第一支撑部31作往复摆动的空间;当第一动力部111受力驱使第一阻力部112带动自发电机构20抬升时,压电片21向上抵压锅仔片22,同时质量块23在弹簧24的弹力作用下向下抵压锅仔片22,当压电片21和质量块23作用于锅仔片22的夹持力大于触发阈值时,锅仔片22发生形变,并且在第一阻力部112维持悬空状态时反向弹起回复到原状,进而驱使质量块23发生振荡,并且将该振荡传递到压电片21上,使压电片21受到交变载荷并发生形变,从而实现将振荡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由于整个振荡发电过程发生在悬空状态下,从而避免了振荡受到底壳30、顶盖40或固定件70的抑制,确保了振荡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压电片21的电能转化效率,有利于提升自供电装置1自发电的效率和稳定性。
为了确保振荡的有效转化,自发电机构20还可以包括夹紧件25,在夹紧件25的中部开设有用于避让质量块23的避让孔251,并且在夹紧件25的边缘设置有多个定位凸起252,多个定位凸起252沿夹紧件25的外周壁间隔设置,同时在第一阻力部112的朝向顶盖40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凸台1120,多个凸台1120绕压电片21周向间隔设置,在每个凸台1120上开设有台阶1121和卡槽1122,在自发电机构20安装时,夹紧件25的定位凸起252与卡槽1122一对一地插接,使得夹紧件25将压电片21的边缘抵接在台阶1121上,进而台阶1121将压电片21支撑在一定高度处,使压电片21与第一阻力部112的表面之间形成供压电片21受振荡变形的空间。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自发电机构20还可以是采用其它结构的压电发电机构。
实施例二:
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自供电装置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动力部111上设置有第一受力位1111,同时,触发机构还包括第二杠杆结构,第二杠杆结构包括第二支撑部1113和第二触发件12,其中,第二支撑部1113设置第一动力部111上,并且位于第一受力位1111的二分之一动力臂处,第二触发件12容设在安装腔100内,并且第二触发件12包括第二动力部122、第二阻力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3,第二动力部122和第二阻力部121分别位于第二连接部123的相对两侧,并且在第二动力部122上设置有第二受力位1221,第二阻力部121与顶盖40抵接形成支点O,第二连接部123与第二支撑部1113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120,第二受力位1221的动力臂为第二转动副120的阻力臂的两倍。即第一杠杆结构与第二杠杆结构转动连接形成交叉杠杆结构,请具体参阅图9,假设触发自发电机构20需要向第一受力位1111施加压力的力值为F,由于在第一杠杆结构中,第一受力位1111的动力臂L1为第二转动副120的动力臂1/2L1的两倍,那么为了能够达到自发电机构20的触发条件,在第二转动副120处需要施加力值为2F的压力,而在第二杠杆结构中,第二触发件12的支点为支点O,第二转动副120受到的反作用力的阻力臂1/2L2为第二受力位1221的动力臂L2的二分之一,那么,根据杠杆原理,只需向第二受力位1221施加力值为F的压力,即可在第二转动副120产生力值为2F的压力,也就是说,无论向第一受力位1111或第二受力位1221施加力值为F的压力,都能够触发自发电机构20产生电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电路板50和第一按键组以外,自供电装置1还包括第二按键组,其中,电路板50设置在底壳30的底壁的内表面上,第二按键组与第一按键组间隔设置,并且第二按键组位于第一按键组的靠近第一支撑部31的一侧,第二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二按键62,若干第二按键62间隔地设置在顶盖40上,当第一按键61被按下后其底端与电路板50抵接,当第二按键62被按下后其底端与电路板50抵接。从而使自供电装置1通过电路板50、第一按键组和第二按键组配合可以实现更多控制功能,此处自供电装置1可以是遥控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动力部111上还设置有避让槽1112,避让槽1112贯穿第一动力部111,并且位于第一连接部113和第一受力位1111之间,在避让槽1112的靠近第一受力位1111的槽壁上形成有第二支撑部1113,第二动力部122的位置与避让槽1112的位置对应;当第二受力位1221受到外力驱使绕支点O朝底壳30的底壁靠近时,如图12所示,第二转动副120会带动第一动力部111绕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朝底壳30的底壁转动,从而驱使第一阻力部112绕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朝顶盖40靠近达到悬空状态;并且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第二受力位1221驱使第一动力部111转动的距离与第一受力位1111驱使第一动力部111转动的距离相同。具体地,第二转动副120的轴线与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平行;第二阻力部121位于第一动力部111的顶侧,并且穿设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按键61之间的间隔处,可以在该间隔处作往复摆动,并且第二阻力部121的远离第二连接部123的端部与顶盖40抵接;第二动力部122的外轮廓尺寸与避让槽1112的内轮廓尺寸相适配,使得第二动力部122可以穿过避让槽1112作往复摆动;第二支撑部1113可以是顶部为圆弧形的凸棱,或者是一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顶部为球冠形的凸起,而第二连接部123是与第二支撑部1113的顶部相适配的弧形凹槽,第二连接部123搭接或套接在第二支撑部1113的顶部,第二支撑部1113还可以是弧形凹槽,而第二连接部123可以是顶部为圆弧形的凸棱,或者是一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顶部为球冠形的凸起,第二支撑部1113搭接或套接在第二连接部123的顶部,使得第二连接部123与第二支撑部1113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120;如图12所示,若干第一按键61的底端穿设在第一受力位1111上,并且各第一按键61的底端的端面露出在第一动力部111的底侧,当向任意一个第一按键61施加第一外力驱使第一动力部111向下转动第一距离后,第一按键61的底端的端面与电路板50抵接,若干第二按键62的底端穿设在第二受力位1221上,并且各第二按键62的底端的端面露出在第二动力部122的底侧,当向任意一个第二按键62施加第二外力驱使第二动力部122向下转动第二距离后,第二按键62的底端的端面与电路板50抵接,而且如果第二外力的大小与第一外力的大小相同,那么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相同,即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按键61和第二按键62可以在相同的按压力和相同的行程下触发自发电机构20,无论用户通过按压第一按键61或第二按键62来触发自发电机构20,都不会因为第一按键61和第二按键62分别与第一支撑部31的间距不同,而导致自发电机构20的行程不同、发电量不同,从而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实施例三:
请一并参阅图8、图9、图13至图16,本实施例提供的自供电装置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动力部111上设置有第一受力位1111,同时,触发机构还包括第二杠杆结构,第二杠杆结构包括第二支撑部1113和第二触发件12,其中,第二支撑部1113设置第一动力部111上,并且位于第一受力位1111的二分之一动力臂处,第二触发件12容设在安装腔100内,并且第二触发件12包括第二动力部122、第二阻力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3,第二动力部122和第二阻力部121分别位于第二连接部123的相对两侧,并且在第二动力部122上设置有第二受力位1221,第二阻力部121与顶盖40抵接形成支点O,第二连接部123与第二支撑部1113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120,第二受力位1221的动力臂为第二转动副120的阻力臂的两倍。即第一杠杆结构与第二杠杆结构转动连接形成交叉杠杆结构,请具体参阅图9,假设触发自发电机构20需要向第一受力位1111施加压力的力值为F,由于在第一杠杆结构中,第一受力位1111的动力臂L1为第二转动副120的动力臂1/2L1的两倍,那么为了能够达到自发电机构20的触发条件,在第二转动副120处需要施加力值为2F的压力,而在第二杠杆结构中,第二触发件12的支点为支点O,第二转动副120受到的反作用力的阻力臂1/2L2为第二受力位1221的动力臂L2的二分之一,那么,根据杠杆原理,只需向第二受力位1221施加力值为F的压力,即可在第二转动副120产生力值为2F的压力,也就是说,无论向第一受力位1111或第二受力位1221施加力值为F的压力,都能够触发自发电机构20产生电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电路板50和第一按键组以外,自供电装置1还包括第二按键组,其中,电路板50设置在第二触发件12的朝向顶盖40的表面上,第二按键组与第一按键组间隔设置,并且第二按键组位于第一按键组的靠近第一支撑部31的一侧,第二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二按键62,若干第二按键62间隔地设置在顶盖40上,第一按键61的底端和第二按键62的底端分别与电路板50抵接。从而使自供电装置1通过电路板50、第一按键组和第二按键组配合可以实现更多控制功能,此处自供电装置1可以是遥控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动力部111上还设置有避让槽1112避让槽1112贯穿第一动力部111,并且位于第一连接部113和第一受力位1111之间,在避让槽1112的靠近第一受力位1111的槽壁上形成有第二支撑部1113,第二阻力部121分别与第一动力部111和顶盖40抵接,第二动力部122的位置与避让槽1112的位置对应,并且在第二阻力部121上设有第三受力位1211;当第三受力位1211受到外力驱使朝底壳30的底壁靠近时,如图15所示,第二阻力部121会抵压第一动力部111使其绕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朝底壳30的底壁转动;当第二受力位1221受到外力驱使绕支点O朝底壳30的底壁靠近时,如图16所示,第二转动副120会带动第一动力部111绕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朝底壳30的底壁转动,可以理解的是,此时第二阻力部121的远离第二连接部123的一端与顶盖40抵接并且形成支点O;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第三受力位1211驱使第一动力部111转动的距离与第二受力位1221驱使第一动力部111转动的距离相同。具体地,第二触发件12位于第一触发件11的顶侧,第三受力位1211的位置与第一受力位1111的位置对应;第二动力部122的外轮廓尺寸与避让槽1112的内轮廓尺寸相适配,使得第二动力部122可以穿过避让槽1112作往复摆动;第二支撑部1113可以是顶部为圆弧形的凸棱,或者是一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顶部为球冠形的凸起,而第二连接部123是与第二支撑部1113的顶部相适配的弧形凹槽,第二连接部123搭接或套接在第二支撑部1113的顶部,第二支撑部1113还可以是弧形凹槽,而第二连接部123可以是顶部为圆弧形的凸棱,或者是一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顶部为球冠形的凸起,第二支撑部1113搭接或套接在第二连接部123的顶部,使得第二连接部123与第二支撑部1113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120;电路板50的远离第一支撑部31的一端为第一端,电路板50的靠近第一支撑部31的一端为第二端,电路板5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抵接在第三受力位1211和第二受力位1221上,第一按键61的底端和电路板50的第一端的边缘的间距与第二按键62的底端和电路板50的第二端的边缘的间距相等,当采用相同的按压力按压任意一个第一按键61或任意一个第二按键62时,第一动力部111向下转动的距离相同,即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按键61和第二按键62可以在相同的按压力和相同的行程下触发自发电机构20,无论用户通过按压第一按键61或第二按键62来触发自发电机构20,都不会因为第一按键61和第二按键62分别与第一支撑部31的间距不同,而导致自发电机构20的行程不同、发电量不同,从而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阻力部121的远离第二连接部123的边缘形成有第一凸缘1212,同时,在第二动力部122的远离第二连接部123的边缘形成有第二凸缘1222,第一凸缘1212和/或第二凸缘1222分别与顶盖40抵接,并且第一凸缘1212和第二凸缘1222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电路板50容设在该容置空间内。具体地,第一凸缘1212与第三受力位1211的朝向顶盖40的表面垂直,第二凸缘1222与第二受力位1221的朝向顶盖40的表面垂直,并且第一凸缘1212和第二凸缘1222朝向同一侧并相互平行,第一凸缘1212的凸出高度与第二凸缘1222的凸出高度相等并大于或等于电路板50的厚度,从而可以避免电路板50直接与顶盖40的内壁接触,有效地保护了电路板50。
实施例四:
请一并参阅图8、图9、图17至图19,本实施例提供的自供电装置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动力部111上设置有第一受力位1111,同时,触发机构还包括第二杠杆结构,第二杠杆结构包括第二支撑部1113和第二触发件12,其中,第二支撑部1113设置第一动力部111上,并且位于第一受力位1111的二分之一动力臂处,第二触发件12容设在安装腔100内,并且第二触发件12包括第二动力部122、第二阻力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3,第二动力部122和第二阻力部121分别位于第二连接部123的相对两侧,并且在第二动力部122上设置有第二受力位1221,第二阻力部121与顶盖40抵接形成支点O,第二连接部123与第二支撑部1113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120,第二受力位1221的动力臂为第二转动副120的阻力臂的两倍。即第一杠杆结构与第二杠杆结构转动连接形成交叉杠杆结构,请具体参阅图9,假设触发自发电机构20需要向第一受力位1111施加压力的力值为F,由于在第一杠杆结构中,第一受力位1111的动力臂L1为第二转动副120的动力臂1/2L1的两倍,那么为了能够达到自发电机构20的触发条件,在第二转动副120处需要施加力值为2F的压力,而在第二杠杆结构中,第二触发件12的支点为支点O,第二转动副120受到的反作用力的阻力臂1/2L2为第二受力位1221的动力臂L2的二分之一,那么,根据杠杆原理,只需向第二受力位1221施加力值为F的压力,即可在第二转动副120产生力值为2F的压力,也就是说,无论向第一受力位1111或第二受力位1221施加力值为F的压力,都能够触发自发电机构20产生电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电路板50和第一按键组以外,自供电装置1还包括第二按键组,其中,电路板5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抵接在第一受力位1111和第二受力位1221上,第二按键组与第一按键组间隔设置,并且第二按键组位于第一按键组的靠近第一支撑部31的一侧,第二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二按键62,若干第二按键62间隔地设置在顶盖40上,第一按键61的底端和第二按键62的底端分别与电路板50抵接。从而使自供电装置1通过电路板50、第一按键组和第二按键组配合可以实现更多控制功能,此处自供电装置1可以是遥控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动力部111上还设置有避让槽1112,避让槽1112贯穿第一动力部111,并且位于第一连接部113和第一受力位1111之间,在避让槽1112的靠近第一连接部113的槽壁上形成有第二支撑部1113,第二阻力部121穿过避让槽1112后与底壳30抵接并且形成支点O;当第二受力位1221受到外力驱使绕支点O朝底壳30的底壁靠近时,如图19所示,第二转动副120会带动第一动力部111绕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朝底壳30的底壁转动,从而驱使第一阻力部112绕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朝顶盖40靠近达到悬空状态;并且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第二受力位1221驱使第一动力部111转动的距离与第一受力位1111驱使第一动力部111转动的距离相同。具体地,第二转动副120的轴线与第一转动副110的轴线平行;第二动力部122位于第一动力部111的顶侧,第二阻力部121的宽度与避让槽1112的宽度相适配,第二阻力部121穿过避让槽1112后露出在第一动力部111的底侧,并且第二阻力部121的远离第二连接部123的端部上设置有限位凸起1213,在底壳30的侧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卡勾32,限位凸起1213抵接在卡勾32内形成铰链,支点O形成在卡勾32上;第二支撑部1113可以是弧形凹槽,而第二连接部123可以是顶部为圆弧形的凸棱,或者是一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顶部为球冠形的凸起,第二支撑部1113搭接或套接在第二连接部123的顶部,第二支撑部1113还可以是顶部为圆弧形的凸棱,或者是一个或多个间隔设置的顶部为球冠形的凸起,而第二连接部123是与第二支撑部1113的顶部相适配的弧形凹槽,第二连接部123搭接或套接在第二支撑部1113的顶部,使得第二连接部123与第二支撑部1113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120;电路板50的远离第一支撑部31的一端为第一端,电路板50的靠近第一支撑部31的一端为第二端,电路板5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抵接在第一受力位1111和第二受力位1221上,第一按键61的底端和电路板50的第一端的边缘的间距与第二按键62的底端和电路板50的第二端的边缘的间距相等,当采用相同的按压力按压任意一个第一按键61或任意一个第二按键62时,第一动力部111向下转动的距离相同,即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按键61和第二按键62可以在相同的按压力和相同的行程下触发自发电机构20,无论用户通过按压第一按键61或第二按键62来触发自发电机构20,都不会因为第一按键61和第二按键62分别与第一支撑部31的间距不同,而导致自发电机构20的行程不同、发电量不同,从而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动力部122的远离第二连接部123的边缘形成有第二凸缘1222,同时,在第一动力部111的远离第一连接部113的边缘形成有第三凸缘1114,第二凸缘1222和/或第三凸缘1114分别与顶盖40抵接,并且第二凸缘1222和第三凸缘1114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电路板50容设在该容置空间内。具体地,第二凸缘1222与第二受力位1221的朝向顶盖40的表面垂直,第三凸缘1114与第一受力位1111的朝向顶盖40的表面垂直,并且第二凸缘1222和第三凸缘1114朝向同一侧并相互平行,第二凸缘1222的凸出高度与第三凸缘1114的凸出高度相等并大于或等于电路板50的厚度,从而可以避免电路板50直接与顶盖40的内壁接触,有效地保护了电路板50。
实施例五:
请一并参阅图20和图21,本实施例提供的自供电装置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自发电机构20为磁发电机构。具体地,自发电机构20包括导磁组件26、感应组件27和磁性组件28,其中,导磁组件26设置在底壳30的底壁上;感应组件27包括磁芯和环绕磁芯的线圈,该磁芯的第一端与导磁组件26连接;磁性组件28设置在第一阻力部112上,其包括磁铁281、第一导磁片282和第二导磁片283,第一导磁片282与第二导磁片283相对设置,并且第一导磁片282与磁铁281的第一磁极接触,第二导磁片283与磁铁281的第二磁极接触,第一导磁片282或者第二导磁片283选择性地接触感应组件27的磁芯的第二端;当第一导磁片282接触感应组件27的磁芯的第二端时,第二导磁片283与导磁组件26接触,磁铁281通过第一导磁片282、感应组件27的磁芯、导磁组件26和第二导磁片283形成第一磁回路,并且感应组件27的磁芯具有第一磁力线方向,当第二导磁片283接触感应组件27的磁芯的第二端时,第一导磁片282与导磁组件26接触,磁铁281通过第一导磁片282、导磁组件26、感应组件27的磁芯和第二导磁片283形成第二磁回路,并且感应组件27的磁芯具有第二磁力线方向,第一磁力线方向与第二磁力线方向相反,使得磁力线方向在第一阻力部112往复摆动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使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自发电机构20还可以是采用其它结构的磁发电机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发机构,所述触发机构包括第一杠杆结构,所述第一杠杆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一触发件,所述第一触发件包括第一动力部、第一阻力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动力部和所述第一阻力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转动副;以及
自发电机构,设于所述第一阻力部上;
当所述第一动力部受到外力驱使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所在侧转动时,所述第一阻力部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与所述第一动力部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所述自发电机构于悬空状态下触发并产生电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壳,所述第一支撑部设于所述底壳的内壁上;以及
顶盖,与所述底壳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第一触发件和所述自发电机构容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部上设有第一受力位,所述触发机构还包括第二杠杆结构,所述第二杠杆结构包括第二支撑部和第二触发件,所述第二支撑部设于所述第一动力部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受力位的二分之一动力臂处,所述第二触发件容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包括第二动力部、第二阻力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动力部和所述第二阻力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动力部上设有第二受力位,所述第二阻力部与所述顶盖或所述底壳抵接形成支点,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转动副,所述第二受力位的动力臂为所述第二转动副的阻力臂的两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部上还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贯穿所述第一动力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受力位之间,且所述避让槽的靠近所述第一受力位的槽壁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阻力部与所述顶盖抵接,所述第二动力部的位置与所述避让槽的位置对应;
当所述第二受力位受到外力驱使绕所述支点朝所述底壳的底壁靠近时,所述第二转动副带动所述第一动力部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所述底壳的底壁转动;
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相同。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部上还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贯穿所述第一动力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受力位之间,且所述避让槽的靠近所述第一受力位的槽壁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阻力部与所述第一动力部和所述顶盖抵接,所述第二动力部的位置与所述避让槽的位置对应,且所述第二阻力部上设有第三受力位;
当所述第三受力位受到外力驱使朝所述底壳的底壁靠近时,所述第二阻力部抵压所述第一动力部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所述底壳的底壁转动;当所述第二受力位受到外力驱使绕所述支点朝所述底壳的底壁靠近时,所述第二转动副带动所述第一动力部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所述底壳的底壁转动;
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三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相同。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部上还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贯穿所述第一动力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受力位之间,且所述避让槽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槽壁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阻力部穿过所述避让槽后与所述底壳抵接;
当所述第二受力位受到外力驱使绕所述支点朝所述第一动力部靠近时,所述第二转动副带动所述第一动力部绕所述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朝所述底壳的底壁转动;
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受力位驱使所述第一动力部转动的距离相同。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动力部的朝向所述顶盖的表面上;以及
第一按键组,所述第一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一按键,若干所述第一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间距相等。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路板,设于所述底壳的底壁的内表面上;
第一按键组,所述第一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一按键,若干所述第一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穿设于所述第一受力位上,当所述第一按键组件被按下后其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以及
第二按键组,与所述第一按键组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二按键,若干所述第二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二按键的底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受力位上,当所述第二按键组件被按下后其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触发件的朝向所述顶盖的表面上,所述电路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受力位和所述第二受力位上;
第一按键组,所述第一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一按键,若干所述第一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以及
第二按键组,与所述第一按键组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按键组的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二按键,若干所述第二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二按键的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
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和所述电路板的第一端边缘的间距与所述第二按键的底端和所述电路板的第二端边缘的间距相等。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受力位和所述第二受力位上;
第一按键组,所述第一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一按键,若干所述第一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以及
第二按键组,与所述第一按键组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按键组的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按键组包括若干第二按键,若干所述第二按键间隔设于所述顶盖上,若干所述第二按键的底端与所述电路板抵接;
所述第一按键的底端和所述电路板的第一端边缘的间距与所述第二按键的底端和所述电路板的第二端边缘的间距相等。
11.如权利要求1至10所述的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机构为压电发电机构。
12.如权利要求1至10所述的自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机构为磁发电机构。
CN202180000811.XA 2021-04-15 2021-04-15 自供电装置 Active CN1132730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087502 WO2022217543A1 (zh) 2021-04-15 2021-04-15 自供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3076A true CN113273076A (zh) 2021-08-17
CN113273076B CN113273076B (zh) 2023-01-24

Family

ID=77236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0811.XA Active CN113273076B (zh) 2021-04-15 2021-04-15 自供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22185A1 (zh)
EP (1) EP4167463A4 (zh)
CN (1) CN113273076B (zh)
AU (1) AU2021440425B2 (zh)
CA (1) CA3184533A1 (zh)
WO (1) WO202221754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112240A1 (en) * 2017-06-14 2020-04-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wer generation switch
WO2024011758A1 (zh) * 2022-07-11 2024-01-18 箭牌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压电发电装置及智能家居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69850A1 (en) * 2019-07-22 2021-01-27 Open Innovation 2 Go, SL Plug for a liquid-product dispensing contain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93388A1 (en) * 2009-11-11 2014-10-22 Soundpower corporation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power generating function
WO2016183982A1 (zh) * 2015-05-15 2016-11-24 深圳市多精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剪刀脚键盘的按键结构
US20200112240A1 (en) * 2017-06-14 2020-04-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wer generation switch
CN111919376A (zh) * 2020-07-06 2020-11-10 武文静 自发电装置
CN214900689U (zh) * 2021-04-15 2021-11-26 武文静 自供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53576B2 (en) * 2001-07-19 2006-05-30 Correa Paulo N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s
JP2004235132A (ja) * 2002-12-03 2004-08-19 Alps Electric Co Ltd キーボード
CN102185520B (zh) * 2011-04-01 2013-04-03 浙江师范大学 遥控器用等曲率悬臂梁压电发电装置
US9876445B2 (en) * 2014-09-01 2018-01-23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 and wireless switch including the same
CN105048599B (zh) * 2015-08-28 2019-07-09 武汉领普科技有限公司 自发电控制装置
CN107359826B (zh) * 2017-08-28 2019-02-26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四边同步摆动双模式宽频发电装置
CN210090956U (zh) * 2019-06-06 2020-02-18 深圳市易百珑科技有限公司 自供电模块和无线控制开关
CN110400453A (zh) * 2019-08-09 2019-11-01 广东易百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自供电无线控制系统及其自供电发射器和无线发射方法
WO2021051823A1 (zh) * 2019-09-17 2021-03-25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自发电模块及无线控制开关
CN110690804B (zh) * 2019-09-17 2021-04-27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自发电模块及无源无线开关
CN212137521U (zh) * 2020-04-10 2020-12-1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自供能无线开关的发电机
CN212231316U (zh) * 2020-07-07 2020-12-25 武汉领普科技有限公司 手持式自发电遥控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93388A1 (en) * 2009-11-11 2014-10-22 Soundpower corporation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power generating function
WO2016183982A1 (zh) * 2015-05-15 2016-11-24 深圳市多精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剪刀脚键盘的按键结构
US20200112240A1 (en) * 2017-06-14 2020-04-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wer generation switch
CN111919376A (zh) * 2020-07-06 2020-11-10 武文静 自发电装置
CN214900689U (zh) * 2021-04-15 2021-11-26 武文静 自供电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112240A1 (en) * 2017-06-14 2020-04-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wer generation switch
WO2024011758A1 (zh) * 2022-07-11 2024-01-18 箭牌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压电发电装置及智能家居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3076B (zh) 2023-01-24
AU2021440425A1 (en) 2023-02-09
EP4167463A4 (en) 2023-10-18
WO2022217543A1 (zh) 2022-10-20
EP4167463A1 (en) 2023-04-19
AU2021440425B2 (en) 2024-02-08
CA3184533A1 (en) 2022-10-20
US20240022185A1 (en) 2024-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73076B (zh) 自供电装置
US20100231423A1 (en) Keyboard
CN214900689U (zh) 自供电装置
CN111919376B (zh) 自发电装置
CN212277059U (zh) 按键、终端设备、手柄外设及控制设备
US20030072441A1 (en)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and cellular phones using the same
CN115016599B (zh) 触摸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02818153U (zh) 一种压电发电遥控器
CN112201505A (zh) 一种自复位发电装置
CN210167291U (zh) 超薄自发电无线开关
CN210073677U (zh) 一种微动开关
CN212695921U (zh) 自发电装置
CN217443836U (zh) 触控板、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CN221177685U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面板组件
CN220066964U (zh) 自供电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2625303U (zh) 键盘及其按键模块
CN211830534U (zh) 按键开关发电结构
CN213846500U (zh) 线性振动马达以及电子设备
CN216626406U (zh) 遥控器
CN210403553U (zh) 便携式自发电开关及其自发电模组
CN213184049U (zh) 一种自复位发电装置
CN211701808U (zh) 一种按键开关发电结构
CN112152414B (zh) 一种自发电装置及无线开关
CN217506517U (zh) 一种具有压力感应的触摸显示模组
JP2010134532A (ja) 入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